视频直播

视频直播

主题论坛一:国际视野下的包容性金融

央行王信: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服务三农和小微的作用
央行王信: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服务三农和小微的作用

新浪财经|2019年10月12日  15:48
黄必红:金融科技知识教育应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黄必红:金融科技知识教育应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新浪财经|2019年10月12日  16:40
翟南宾:普惠金融是全球语言 但在各国语义不尽相同
翟南宾:普惠金融是全球语言 但在各国语义不尽相同

新浪财经|2019年10月12日  16:27
Nils STIEGLITZ:开展跨国项目首先要理解文化规则
Nils STIEGLITZ:开展跨国项目首先要理解文化规则

新浪财经|2019年10月12日  16:45
Amolo NG’WENO:数字金融的改革非常重要
Amolo NG’WENO:数字金融的改革非常重要

新浪财经|2019年10月12日  17:07
圆桌讨论:国际视野下的包容性金融
圆桌讨论:国际视野下的包容性金融

新浪财经|2019年10月12日  16:49

主题论坛二:负责任金融

央行余文健:不负责任的数字化会给消费者造成损失
央行余文健:不负责任的数字化会给消费者造成损失

新浪财经|2019年10月12日  17:28
许佳:资本市场对于负责任金融机构支持力度还可更大
许佳:资本市场对于负责任金融机构支持力度还可更大

新浪财经|2019年10月12日  17:34
杨景香:数字金融为风控能力带来诸多挑战
杨景香:数字金融为风控能力带来诸多挑战

新浪财经|2019年10月12日  18:01
李鸿铭:普惠金融要先做到普“善” 才能有普“惠”
李鸿铭:普惠金融要先做到普“善” 才能有普“惠”

新浪财经|2019年10月12日  18:20
梅恺威:发展普惠金融 各部门之间的合作至关重要
梅恺威:发展普惠金融 各部门之间的合作至关重要

新浪财经|2019年10月12日  18:21
圆桌讨论:负责任金融
圆桌讨论:负责任金融

新浪财经|2019年10月12日  18:25

专题讨论一:谁是普惠金融的主力军?

建设银行张为忠:金融科技让我们得以实现服务下沉
建设银行张为忠:金融科技让我们得以实现服务下沉

新浪财经|2019年10月11日  21:06
王非:小贷公司等六类机构是普惠金融的补充
王非:小贷公司等六类机构是普惠金融的补充

新浪财经|2019年10月11日  21:52
中航信托袁田:信托在服务普惠金融方面具有优势
中航信托袁田:信托在服务普惠金融方面具有优势

新浪财经|2019年10月11日  15:37
顾雷:推动助贷业务有助于解决小微客户融资难
顾雷:推动助贷业务有助于解决小微客户融资难

新浪财经|2019年10月11日  21:34
中和农信白雪梅:为农户提供金融服务要以线下为主
中和农信白雪梅:为农户提供金融服务要以线下为主

新浪财经|2019年10月11日  22:33
郑勇军:成熟的普惠金融生态应该是有机互补的
郑勇军:成熟的普惠金融生态应该是有机互补的

新浪财经|2019年10月11日  16:34
陈欢:发展普惠金融需要多方机构发挥各自优势
陈欢:发展普惠金融需要多方机构发挥各自优势

新浪财经|2019年10月11日  17:25
程瑞:科技是普惠金融生态发展的关键
程瑞:科技是普惠金融生态发展的关键

新浪财经|2019年10月11日  18:05
李建营:普惠金融领域有很多商机 需要好的商业模式
李建营:普惠金融领域有很多商机 需要好的商业模式

新浪财经|2019年10月11日  20:47
孟庆丰:普惠金融的主力军产生于强持牌金融机构中
孟庆丰:普惠金融的主力军产生于强持牌金融机构中

新浪财经|2019年10月11日  22:45
盛子夏:互联网金融的冲击让金融业更为生态化
盛子夏:互联网金融的冲击让金融业更为生态化

新浪财经|2019年10月11日  23:00
谢如东:普惠金融市场够大 大行和中小机构可共同发展
谢如东:普惠金融市场够大 大行和中小机构可共同发展

新浪财经|2019年10月11日  23:15
孙宏宇:缺乏线上数据 需要补充线下数据再辅以科技
孙宏宇:缺乏线上数据 需要补充线下数据再辅以科技

新浪财经|2019年10月11日  23:27
圆桌讨论:谁是普惠金融的主力军?
圆桌讨论:谁是普惠金融的主力军?

新浪财经|2019年10月13日  15:35

预热演讲

陈志武:金融如何解放婚姻?
陈志武:金融如何解放婚姻?

陈志武认为,某些金融产品首先被创新研发出来,并得以延续发展,正是因为这些产品解决了那些挑战人类生活的问题。在陈志武看来,创新新的金融品种,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个思路去探索,这也就是为什么前些年金融市场的发展更多侧重企业融资,如今经济转型,消费金融和普惠金融变得更加重要。[详情]

新浪财经|2019年10月10日  17:24
陈志武:金融并没有让婚姻变得更有约束力
陈志武:金融并没有让婚姻变得更有约束力

陈志武认为,金融其实并没有妨碍或者让婚姻变得更有约束力,因为这与个人的价值观、人生的追求等其他的因素有很大的关系。这就是为什么人类的生活到最后总是很复杂的原因,没有那么简单的一和零、黑和白的那么简单的选择。[详情]

新浪财经|2019年10月10日  18:09
贝多广:对金融的讨论很多时候仍停留在工具层面
贝多广:对金融的讨论很多时候仍停留在工具层面

在贝多广看来,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金融,婚姻的背后也是风险的配置和跨期的交易,包括朋友之间借钱花也是一种金融,我们有时候把金融局部化了。从来都是先有金融再有牌照,诸如此类,如果我们对金融的概念和内涵有更深刻的认识,再来看社会的金融现象,就会豁然开朗。[详情]

新浪财经|2019年10月10日  18:33

闭幕致辞

马蔚华:商业向善、金融向善、资本向善应成为趋势
马蔚华:商业向善、金融向善、资本向善应成为趋势

新浪财经|2019年10月12日  18:34
陈志武:普惠保险在扶贫方面的作用非常重要
陈志武:普惠保险在扶贫方面的作用非常重要

新浪财经|2019年10月12日  18:46

最新新闻

潘光伟:普惠金融重点领域发展成效显著
潘光伟:普惠金融重点领域发展成效显著

  原标题:普惠金融重点领域发展成效显著 来源 经济参考报 记者从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上获悉,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成效显著,重点领域金融服务获得感明显增强。未来,发展普惠金融要重点抓好可持续性,进一步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风控和监管水平。 据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潘光伟介绍,近年来,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普惠金融发展,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截至2019年6月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乡镇机构覆盖率达96%,全国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达99%;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35.6万亿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0.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4%;涉农贷款余额34.2万亿元,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6.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8%;全国扶贫小额信贷余额2287.6亿元,扶贫开发项目贷款余额为4247亿元,全国334个深度贫困县各项贷款余额17366亿元,较年初增速7.9%。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取得了很多成效,但当前在发展普惠金融的过程中仍存在不少挑战。中国金融学会会长、央行原行长周小川表示,未来发展普惠金融的重点是要抓好可持续性,特别是金融机构的财务可持续性。要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风控和监管水平,实现激励机制和社会责任间的平衡和更好结合,防止个别机构为短期利益而走偏。 央行征信管理局局长万存知表示,发展普惠金融的一大难点还在于信息不对称。他表示,在贷款之前,可把个人和企业信息,例如注册登记信息、行政处罚和执行信息等作为替代数据使用,解决传统金融服务无法解决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金融的可获得性,并降低融资成本和不良贷款率。 潘光伟表示,下一步,银行业金融机构还应注重科技创新,让优质的银行服务触手可及。持续拓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服务领域的实践,不断推进网点智能化、特色化转型,加强电子渠道业务场景化、综合化发展;不断优化业务办理流程,扩大服务覆盖面,增强客户体验,提升客户黏性,将更高质高效的服务融入百姓生活和企业经营。[详情]

新浪财经综合 | 2019年10月14日 00:36
圆桌讨论:谁是普惠金融的主力军?
圆桌讨论:谁是普惠金融的主力军?

   新浪财经讯 10月11日,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在京举行。建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张为忠,中国小额贷款公司协会党委委员王非,中航信托首席研究员袁田,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顾雷,中和农信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白雪梅,浙江泰隆商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郑勇军,宜信公司首席战略官陈欢,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程瑞,北京银行个人信贷部总监李建营,飞贷金融科技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孟庆丰,新希望金融总裁盛子夏,香港国盛金融服务集团执行董事谢如东,方付通董事长兼CEO孙宏宇等嘉宾出席专题讨论会一,并就相关问题展开了圆桌讨论。 以下为圆桌讨论及问答实录: 徐林: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今天下午的讨论由我来主持。我先介绍一下我自己,我是中美绿色基金董事长徐林。 下午的讨论是这么安排的。首先,我会先简要介绍一下今天讨论的一些主题的大致方向、内容和安排。然后,会请在座的各位嘉宾自我介绍一下。然后是上半场的讨论,大概到15:30左右会有一个《助贷业务创新与监管研究报告》的发布会,这个大概会有20分钟左右的时间。然后,到15:50左右,会有10分钟的茶歇,然后到16:00开始下半场的讨论,会接着讨论一个小时的时间。最后,会留半个小时的时间,由在座的各位和听众一块进行一些讨论。 大家都知道普惠金融是当前比较热门的一个话题,一方面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普惠金融来提供更好的服务。另一方面,也是我们过去整个金融体系在提供金融服务方面的一个不足,或者是缺陷。恰恰是因为普惠金融有这么重要的作为,所以政府实际上是高度重视普惠金融的发展,国务院还专门印发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在这个规划的指导下,人民银行、银保监会也联合牵头在中央各个部门层面建立了一个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协调机制,同时也监督各省、区、市制定具体的落实方案,指导金融机构建立完善普惠金融事业部,或者是小微企业的专营机构。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应该说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效。现在我们看到很多大型的银行,股份制银行也都成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服务中心,包括小微的支行、社区支行。这些机构的设置实际上体下的是我们的金融机构目前正在努力的实现这种客户层的下沉,来推进普惠金融事业的发展,来构建这样一个组织的基础。 那么,除了大型银行之外,很多种小型银行也纷纷利用各自的优势和市场定位,为大量的中小企业和低收入群体在提供合理的、符合要求的普惠金融。传统的这些小额贷款公司本身就是草根金融了,在基因上是符合普惠金融的业务要求,他们也在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农村的商业银行已经逐步取代了农信社,现在已经成为拥有涉农贷款余额比例最高的中小型金融机构。 除此之外,基于互联网的一些科技公司,包括所谓的科技金融类的公司,他们也在和各种金融机构开展合作,进行一些助贷的业务。同时,也在普惠金融的提供方面发挥他们自己的优势和合理的业务模式。 所以,我们看到现在各类的金融机构,包括新出现的金融科技公司,他们都在普惠金融的服务提供方面各司其职,扮演着各自的角色。 尽管如此,在我们国家要建立一个有机、高效、可持续的普惠金融生态体系,我觉得依然是一个很重要的战略任务,而且这个任务我觉得并没有很好的完成。 所以,恰恰基于这样的一些现实,和出于对未来的一些考虑,我们有了今天下午这个论坛。所以,今天这个论坛讨论的大主题大家都知道是“谁是普惠金融的主力军?”想通过这样一个讨论来厘清各类金融机构,包括非金融机构在普惠金融行业各自的定位、作用、商业模式,包括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同时,也希望通过今天下午的讨论,来探讨一下这些机构怎么能够更好的互相协作、优势互补,来建立一个更好的,能够不断完善的我国的普惠金融的生态系统。 所以,今天这个讨论大概会分上、下两半场来讨论。上半场的讨论,在题目上我们先拟定了几个主题,来做一种引导。当然,大家参与讨论的嘉宾,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根据自己的研究和体会,不限于这些题目。 第一个题目,金融,特别是普惠金融是需要一个分层次的生态系统的。在这样一个生态系统里头,大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小贷公司,也包括信托公司都承担着各自的作用。这些机构应该如何更好的定位各自在普惠金融领域的定位和发展战略,包括发展模式,这是一个题目。 第二个题目,我国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向普惠金融业务转型方面可以给整个行业带来一些什么样的启示?比如说,大型商业银行的普惠金融转型,小型商业银行、民营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如何面对竞争压力,以及应该采取一些什么样的措施。那么,在这个体系中间,小贷公司怎么能够发挥自己的特色,在普惠金融方面提供有突破的一些服务。 第三个题目,在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如何更好的打造一个竞争有序、相互合作、相互互补的这样一个供给侧的市场。如何建立一个更开放的系统,让商业银行、非银行机构也能够补充合作。包括金融机构与互联网科技公司如何相互支持、相互提供一些帮助。 第四个题目,助贷业务,助贷业务有助于实现银行类金融机构与助贷机构优势互补的,来解决中小微弱客群的融资问题。如何做到对助贷机构的监管,既规范操作,又保持其应有的这种创新的活力,因为这是他们的特色和优势。助贷业务的模式中贷款的审核、风险的控制等等这样一些核心的业务应该怎么进行分配,怎么进行把握。 所以,上半场原来设定的讨论的主题就是刚才我说的四个方面,参与的各位嘉宾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自己熟悉的领域来选择相应的主题,发表各自的看法。当然,你也可以超出这四个主题的范围谈相关的问题。 这是我作为主持人所做的引导。 接下来在正式讨论之前,我觉得还是从与会的嘉宾,从您那儿开始,各自非常简短的介绍一下自己。 谢如东:大家下午好!我是香港国盛金融服务集团的谢如东,我们集团在中国有三家公司,其中一家是线下的传统小贷公司,很高兴今天来参加这个论坛,希望我们一起把中国的普惠金融业务搞好。 各位老师,各位嘉宾大家好!我是来自平安普惠的程瑞,我在平安普惠主要负责研究院以及品牌方面的工作。我们是一家专注于服务小微企业的一个普惠信贷的聚合式服务平台,连接市场上的征信资金,以及获客的各种内外部合作方,共同来打造为小微企业提供的更优质、快捷的普惠金融服务,这是我们现在做的事情,也希望今天下午的探讨能够跟大家启发出更多的火花,谢谢大家! 郑勇军:各位下午好!我叫郑勇军,我在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浙江大学当了27年的老师,刚刚不久到浙江泰隆商业银行担任首席经济学家。浙江泰隆商业银行成立26年,它的一个特点,就是从成立到现在为止一直都是坚持做小微,坚持做普惠。大概我们现在的户均贷款基本上是30万左右,96%以上的笔数都是100万以下的贷款,是一家规模并不是很大,但是特色还是比较明显的这么一家城市商业银行,希望下午继续跟大家交流,谢谢! 陈欢: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宜信的陈欢,在公司主要负责公司战略,还有一些技术和风险方面的工作。宜信是以金融科技的方式去服务普惠金融,以及为大众富裕阶层和高净值客户提供财富服务的这样一家企业。 白雪梅:我是来自中和农信项目管理有限公司白雪梅,目前担任公司的副总裁,主要负责研究和品牌工作,之前是在中国小额贷款公司协会工作,所以我也看到了很多来自小贷公司的熟人和老朋友。中和农信是一家专注于为中低收入农户提供信贷服务的小微金融服务机构,已经在中国有过23年的展业的经历,发言中也会继续跟大家分享中和农信是做什么的,谢谢! 徐林:我也多介绍我自己几句,我刚才我是中美绿色基金的董事长徐林,但是在加入中美绿色基金之前我过去一直在发改委工作,工作了29年,担任过发改委财政金融司的司长、发展规划司的司长、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中心的主任,我是去年辞职加入中美绿色基金的。我们中美绿色基金是一个专注于绿色投资的一个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我们的使命就是专注绿色投资,“绿动中国的发展”,让绿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动能。当然,我们还有一个使命,大家看到我们前面讲中美,我们也扮演中美在绿色金融和绿色发展方面民间交流的一个渠道和平台的作用,谢谢! 张为忠:各位嘉宾,学界、业界、媒体界的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中国建设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张为忠,经常参加人民大学举办的各类论坛、闭门会和交流会,每次收获都非常丰富,也希望今天一如既往能够得到各位嘉宾的思想观点和一些工作启发。谢谢大家! 王非:大家下午好!可能也看到了,我是来自中国小额贷款公司协会,今年6月份由银保监会任命到小额贷款协会做党委委员,现在负责整个协会的全面工作。小贷公司和普惠金融总的来说是普惠金融接触的多,小贷公司接触的还不是很多,所以总体的从研究,从既往的履历,希望从大家的讨论当中学习到很多东西,谢谢大家! 李建营: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北京银行负责零售业务,今天也是非常高兴跟大家一块交流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的一些做法,北京银行是一家立足于北京,在全国11个省市有布局的一个中小股份制银行,服务小微,服务市民是北京银行的一个经营特色,待会儿跟大家共同交流,共同提升我们服务普惠的水平。谢谢大家! 顾雷: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我是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的顾雷,非常高兴也非常欢迎今天各位专家、学者、老师汇聚一堂,参加我们的第五届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我们的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成立五年来,致力于中国的普惠金融的研究工作,长期也一直得到了包括在座的各位领导、老师的支持和帮助。今天我也代表主办方欢迎今天来参会的所有的老师、专家和学者,我也期待着下面一起分享各位老师、专家、学者的精彩观点,谢谢! 孟庆丰: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深圳的飞贷金融科技的孟庆丰,飞贷金融科技是一家做移动信贷整体技术的服务方案解决商,我们是给我们合作的机构,包括像银行、保险提供移动信贷的整体技术服务,也希望今天下午能够听到更多的一些新的观点,跟各位朋友也多多学习,谢谢! 盛子夏:大家好!我是盛子夏,来自于新希望金服。大家知道新希望实际上是中国整个农牧行业和食品行业的一个龙头。整个新希望集团下面服务的这些农户,以及很多小的食品行业相关的这些小商户一直以来是普惠金融里面的一个相对弱势的群体,他们能够在金融领域获得的服务其实是非常欠缺的。我本人之前来自于蚂蚁金服网商银行的首席风险官,一直致力于通过大数据和互联网的金融科技的技术来服务更多的像农民,或者产业这样的一些群体。所以,我非常希望能够将整个新希望集团在农牧行业里边的这样一些根基,能够结合互联网的金融科技和大数据,两者之间能够迸发出新的火花,谢谢! 孙宏宇: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于上海方付通的孙宏宇,我是一名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2008年误入金融铺会行业,因为当时设计了很多农商行的写字楼,所以对农商行比较料所以这11年我们专注于为农信农商行提供科技的运营服务,我们11年合作了1300家的农信和农商行,主要提供智能的营销、智能的风控和基于线上的公安部电子身份证的认证,整个全体系的输出。所以,我们是一个为区域性银行提供科技赋能的一个科技公司,谢谢大家! 袁田:各位专家、嘉宾,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于中航信托,我是来主管业务创新与研发,是行同的“航”,我想一个可视化的印象就是大家在国庆庆典上已经能关注到蓝天上的主力军,比如歼-20,歼-15,因为我们的实际控制人是航空工业集团,而我们中航信托是全国68家信托公司之一。对于普惠的结缘,今天我们也在谈普惠金融的主力军,我觉得英文当中“Key”用的很好,我们希望信托公司,包括我们公司在内能够成为关键的节点。 我们公司是2009年年底成立,也是经历了将近十年的发展。但是,我们普惠业务是从2011年就开始的,所以在座的很多伙伴,比如宜信、平安普惠,包括徐林总中美绿色基金都是很好的合作伙伴,所以我们也希望今天通过一下午的论坛,能够结识更多的新朋友,能够通过更多的关键节点,把我们普惠金融的聚合效应发挥到最大化,感谢各位! 徐林:谢谢各位嘉宾的介绍,现在就可以开始讨论了,首先有请袁总。 袁田:在介绍环节当中我是最后一个发言的,感谢徐总在主题发言当中让我成为第一个发言,我先抛砖。 我把刚才介绍性的话语继续延续,我们公司层面是已经有七八年的展业经验在发展普惠金融业务。大家可能会感受到一家信托公司来做普惠金融,在这样的一个生态系统当中是如何给自己定位的?所以我觉得我先是前面来回答一些规范动作的回复,然后再补充一下自己的理解。 像刚才所提到的公司是从2011年开始发展普惠金融,我们是在2013到2014年期间已经成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这个可以说也比较前瞻性地预见到,因为信托行业其实是能够从资金投向上来说,是覆盖到各个行业的,除了服务实体经济和服务人民美好生活这个是我们的立业之基,对于普惠金融而言,大家可能考虑到的信托的这种高净值客户可能是从财富管理上更多的是它的客群,信托公司来定位于普惠金融是如何来发挥它的战略效应?在这里也跟各位作一个汇报。 一方面,作为普惠信贷业务而言,在信托的多元金融工具当中是可以很好地得以有效实现,也正因为此,我们会和一些助贷机构或者是获客的来源的机构方能够形成很好的协同效应。信托公司能够提供的,当然自不待言的是资金,从信托工具的角度而言,一手是可以把投资者的资金运用到资产上,所以这个是比较简单的信托的应用。但是信托从制度上而言又有一个非常好的优势,就在于它从信托账户也好,信托资产也好,它信托财产的独立性,所以它能够很好地把资产和主体的信用进行隔离,也正因为此,我们在服务普惠金融的业务当中,会把普惠的资产和我们对普惠主体的信用做一个很好的区隔,通过一个法律的工具。所以公司在去发展普惠业务的时候,从战略上,我们从资产方面把普惠类型的资产当成是一个很重要的服务民生,也能够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另一方面,作为传统金融机构而言,我们又有比较好的风控的传统,因为信托的投向是比较广泛的,所以积累了很多风控的经验。 第三方面,我们公司还要把普惠金融作为一个战略,也是因为我们借助了目前的金融科技的力量,所以公司在信息系统的打造上面已经在自主研发很多跟系统相关,为了更好地对接资产方以及助贷方的数据,从这里面我们想,用一家公司的方面来向整个社会去宣誓一种信托公司是可以成为普惠金融一个很关键的节点。不光是中航信托在这样做,我们也在整个信托行业当中有相应的数据支持,比如说目前在68家信托公司当中,已经有将近50家信托公司在不同程度上地涉足普惠金融的业务。除了我们做这些传统的信贷业务之外,信托公司还有一个比较好的方式,比如说我们也可以对于一些中小微企业进行适度的投行业务的服务,所以信托的多元金融工具是可以得到很大的应用。 又比如从规模上,目前信托公司能够在普惠业务的存续资产达到百亿以上规模的就已经有将近10家信托公司,而这些信托公司背后更多的会要有自建的系统,所以我想跟各位汇报的是说,信托公司来发展这种普惠金融,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资金方来提供资金,一方面作为传统金融机构而言,我们在风控上面有相应的优势,而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借助于金融科技,而金融科技的运用,这个确实是需要一个生态系统。比如像坐在我右手边的孙总,未来我们可以在科技公司的层面,能通过更好的服务,能够把金融科技共同作用到普惠的群体当中。 涉及到普惠对象,我再补充一两句,比如说三农、小微,我自己理解它可能是一个大的普惠的泛的概念。对于我们而言,都是我们希望服务的对象,所以简单地从资金端、资产端和我们自己能力上面可能的赋能跟各位做一个简要的汇报,后续我们再结合具体的问题,我们再进行更深入的讨论。谢谢徐总。 徐林:谢谢袁总。 谢如东:龙生九子,各有不同。纵观全世界的金融机构,实际上在那么多年的发展过程当中,已经形成了各自的战略定位,也在整体的金融的生态圈里面有各自的位置,我想它不会因为由于多做了一项业务,它的战略定位发展就有所改变。就像我们所形容的金融机构里面就像一个金字塔,高高在上的是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最接近地面的就是我们小贷公司、担保公司、财务公司。虽然各有不同,但是实际上大家是可以互补的,我高兴地看到的是,这两年包括这些高高在上的大银行、保险公司开始关注了普惠金融这一块业务,我觉得这是可喜可贺的事情。谢谢。 郑勇军:首先,我觉得今天这个主题很好,为什么很好?因为这个主题是没有结论,又非常重要,到底普惠金融的主力军是谁?我想在座的各位,无论是现在,哪怕是预测未来的5年,你还是讲不清楚,这是一个重要性,没有结论的东西恰恰讨论的价值很大。第二,从我们作为中小型银行来说,体会也是很深刻,随着大行进入普惠金融以后,其实对小微金融生态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再加上网上银行、微众银行这些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可以说使小微金融的生态、普惠金融的生态所发生的变化和冲击前所未有。这个问题如果没有在中央政策层面或者战略顶层设计层面有一个共识,很有可能会把原来的生态破坏掉,而新的生态建立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很多的混乱,所以我认为今天这个主题的讨论首先是很重要,这是我的一个观点。 第二,我觉得要讨论这个问题可能有两个事情特别重要,对普惠金融必须要有分类,不能笼笼统统地讲普惠金融的主力军是谁,还要细分主力者,线上的普惠金融主力军是谁?线下普惠金融的主力军是谁?从我们作为中小银行的情况来看,如果从线上角度来看,像我们中小银行是没有优势的,跟张总这边没法竞争、没法抗衡,他一个金融科技公司注册资金我印象很深,去年上海成立就16亿,投入很大,而且有大数据等等方面的优势。但是从线下角度来看,普惠金融其实是需要在村居、在社区里面要有一个很细化的、很深耕的网络,换句话说需要一线的很多的客户经理,为那些弱势群体提供面对面的服务,包括咨询,大银行相对没有这些优势,包括很多县级都没有机构,怎么服务这些弱势群体,包括农村、包括城市。所以我个人认为,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我建议是不是要更加细化一下?到底什么样的金融机构,对应什么类型的普惠金融的业务更加有优势,这样才能够讨论出今天的问题,可以建立一个分工。 第三,特别重要的是金融科技,要讨论这个问题最终决定性的还是金融科技决定将来普惠金融的主力军是谁。金融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在普惠金融、小微金融领域的应用,我认为到目前为止是最充分的,几乎是所有最新的技术,用得比较充分的,一个就是阿里巴巴这样小额的交易,另外一个就是小微金融、普惠金融。随着金融科技的应用可能有一个过程,我个人认为至少是在目前的金融科技的发展水平下面,如果说仅仅依靠线上或者数字化的普惠金融来实现普惠金融的发展,我个人认为是有限的,什么道理呢?普惠金融数字化、科技化的东西用上去以后最终的结果是也只有在顶端的一部分,通过大数据挖掘、通过获客,给予它比较好的服务,而这些服务恰恰风险本身就比较小,线下也可以提供服务的,我线上给他提供服务了。而广大的长尾理论里面的后面的大众化的尾部的真正的弱势群体,你没有线下,你靠大数据,你就敢贷款给他,我个人感觉这个条件可能还不具备。但是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可能5年、10年以后,甚至不需要这么长时间,当金融科技完善到一定程度,或者应用和渗透到一定程度以后,线下的线上化会越来越多。所以总而言之,大的银行善于线上,中小银行善于线下,我觉得这个比重或者边界是动态的不断变化,这个变化、移动决定这个边界移动的最决定性的因素是金融科技。 第四,将来普惠金融金融、小微金融的生态理想的生态的内部的机构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可以是横向的、板块式的、机械式的拼凑,也就是说在普惠金融、小微金融领域里面,一部分大行做、一部分小行做、一部分金融公司做,包括小贷公司做等等,如果是完全自然地让它形成这么一个过程,可能前期阶段或者接下去的阶段,当下和接下去一段时间,可能是平行的、板块式的,平行的、机械式的、板块式的生态分工效率是很低的,板块与板块之间,大板块内部的小板块和小板块之间的冲突带来的低效率问题,带来的资源错配问题是很严重的,所以我觉得很需要我们进行顶层设计。我个人的观点认为,一个成熟的未来的普惠金融的生态应该是纵向的,什么意思?大行做一些基础设施(包括大数据),但是在一线,像我们泰隆银行这样,一个社区固定一个客户经理,深耕几年在里面做的,我觉得大行如果去做的话成本是非常高的,因为做公司业务和做小微的业务背后支撑客户经理做业务的体系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像我们公司业务基本上是很少很少做,大行做的基本是公司业务,因为每一个业务经理做业务的时候会有很多的信贷审批、业务培训等等一整套体系,都是围绕公司业务的。像我们泰隆银行做的都是围绕个体式的,农民、个体工商户,哪怕是小企业的服务,我们也类似于像个体工商户一样给他提供服务,贷款贷给小企业的法人/老板,也是像个人一样做,但是背后的体系经过26年的建设相对是比较完善的。我讲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做普惠、小微要特有的跟大公司业务不一样的体系,而这个体系里面如果说大行和中小机构形成一个分工,大行形成一种基础性的,特别是大数据,比如像小的金融机构做不了,能不能把这个数据卖给我们中小金融机构呢?线下的一线由中小机构来做,这样形成一个纵向的、有机的、互补分工的这样一种生态圈,我个人认为是我们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就抛出这几个问题供大家讨论,谢谢。 徐林:谢谢! 陈欢:我接着郑总的发言说一下。我也特别同意刚才郑总最后一点提到,就是未来普惠金融整个生态体系应该是一个比较有机的,大家互补的发挥各自优势的一个大的生态体系。包括今天下午的主题“谁是普惠金融的主力军”?从中文的题目来看,尽管大家讨论排座次,谁排前谁排后,但是我觉得英文的主题好像看起来更加的合适,就是到底在不同的普惠金融相关主体里面,到底大家的职责分工是什么?我觉得这个其实也是呼应郑总讲的,就是在整个生态体系里面,其实不同的机构是有不同的分工,大家一起去做普惠金融这样一个事业。因为普惠金融其实是一个比较大的社会性的工程,它的确是需要多方不同的机构有各自的优势去多元合作,一起互补的去拓展这样的一个市场,我觉得才能够将普惠金融的事业进一步的深化。 在整个生态体系里面,特别是过去一年多时间,反复的提到助贷的一些合作方式,包括在讨论提纲里面也写了很多。其实这里面就引申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国内目前来说我们都是比较常见的是助贷这样一种合作模式?因为其实是像海外,包括像印度、东南亚,以及其他一些海湾国家,他们做普惠金融的时候,可能和我们的助贷有些不太一样,它更多和郑总讲的有点类似,前面是擅长真正做这些小客户,真正做普惠金融业务的机构,后面这些大的机构,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其他金融机构,其实是支持前面这些机构的发展,而不是现在好像我们都是用一种业务把大家紧密的串在一起,每一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的做的这样一种方式。当然,我觉得这是在中国现在的发展阶段做的一种方式。 我们会过来想,为什么很多金融机构,无论是大的银行、小的银行,大家都会用助贷模式去发展。我觉得不同的机构有不同的原因,我简单归了一些类别,有的可能是因为本身做普惠金融这个业务来说,它本身相对是一个比较苦、比较累的活,因为做零售金融,面向前面获客,刚才郑总提到,线下真正挖掘这些客户,为他提供需求,为他提供服务,最后一公里的这些客户的挑战,其实是很多金融机构没有这方面的能力的,也很难短期内建立这样的能力,他可能会希望依赖前面的这些合作机构去做一部分前面的这些,无论是获客,还是一些客户初步筛选的一些工作。 另外一部分原因,我觉得在于本身做普惠金融,以及它所面向的零售金融的这个业务,这个市场,就是需要有规模效应的业务,不是做五个亿,十个亿,五十个亿就要能够长期盈利的业务,必须要作大规模。对于一些小型的金融机构来说,他自己要去做大这样的规模,他要去有一系列的风控措施,获客的方式,去有这样的成本能够去支持,其实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他也会把这部分的职能外包到外面的其他机构去服务。所以,这样现在助贷的模式,会形成大家在这个体系里面不同的这样一个作用。 这里面我们简单的分,一部分叫资金方,一部分叫资产方,中间还有技术服务方,这三个如果在一些发达国家成熟的机构,或者大的银行,可能三个是合在一起的。但是,在助贷的形式里面,可能就分出不一样的,有的可能是三个,可能分别都是各自不同的机构,有的是资金方是银行,或者其他的非银行的金融机构,技术方和资产方可能来自于助贷机构。这样的服务模式其实宜信在过去的服务市场上也都有类似的业务模式在发展,包括和银行,包括和中航信托很早就已经开始有助贷的模式,我们也提供资产,也提供一些技术去服务资金方的需求。我们在其他的和一些城商行的合作中,也有纯粹的技术输出的服务,获客是城商行通过他的一些线下网点去服务,我们帮助他做中间的很多风控的一些系统,风控的一些规则的输出,帮助他去做中间的风控的工作,因为这部分的工作其实也是很专业的,每一家金融机构其实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才能建立这样的能力。 所以,我想在整个市场里面,我们不用讨论到底这个市场中谁更加为主,而是在这里如何发挥出各自的实际的优势。现在在合作之中,我觉得也存在一些现实的问题和挑战。比如说,助贷的机构,目前来说在整个监管层面可能还没有特别明确的身份的定位,就是到底什么样的是合适的助贷?助贷也包括有些是纯粹流量型的,有些是带着风控审批的资产型的,到底风险的区隔是在什么地方?这是我们今年讨论的其中的主题之一。我想这个毫无疑问最终的,因为这些资产都是金融机构表内资产,最终的风险的把控的防线一定要在金融机构。当然,在前面来说,像刚才说的,其实零售金融,普惠金融的风控其实有很多比较复杂的点,其实很大程度上可能也需要依赖一些前端的机构去做一些很多前期的筛选和把控的工作,这中间我觉得大家是一种合作的关系,应该是一种比较好的有助于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还有一个比较现实的就是在助贷机构和金融机构之间,大家如何去界定中间的风险的保障的关系。过去我们和一些机构去合作的时候,其实这个中间相对关系还简单一些,现在可能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倾向于加入,比如说保险,用保障保险的方式去做。但是,市场上可以提供这样保障保险的保险公司可能又相对比较少。这个其实一方面来说也增加了这中间的服务成本,另一方面,使得这样的服务的体系又显得不够完善,或者比较脆弱。所以,这中间如何去有更好的从市场的角度,从政府监管的角度来说,去看待这样的一个业务形态,给他更好的一项指导,这可能也是未来如何去发展多层次的、有机的普惠金融生态体系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先分享这些。 孙宏宇:我们方付通其实对于农商行、城商行也比较了解,非常钦佩泰隆城商行所做的小微的探索。实际上我觉得非常不容易。所以,我想既然题目是“谁是普惠金融的主力军?”我想普惠金融到底是个什么定义?实际上我们去年在荷兰有一个负责任的金融的签署,我们作为中国的唯一的公司加入这个签署,当然我们也代表十家农商行加入这个签署。所以,我们认为普惠金融首先是负责任的金融,不是小额的就是普惠金融。我认为有几个关键点:不能太多负债,不能抬高的利率,隐私得保护等等,G20整个有十条的原则,它是一个真正要回馈经营性实体的,而不是说鼓励大家去过渡消费、过渡负债的。实际上我们很多大的银行,在前端时间大跃进做小贷的时候,我们在很多农商行,当时刚开始做他们就说了,肯定出事。我说为什么?他根本就没有人,他们就觉得是线上工具来了,我们就一定能够贷款,他们说等着吧。为什么?因为他们拿我们农商行的数据直接加额度就放贷款了,利息降低,额度变高。我觉得这是第一个我的观点,就是所谓普惠金融一定是有这些原则的,不是小额的都是普惠。 第二,我认为现在都说数字、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技术。但我认为可能在很长的时间里,包括现在美国,包括WELLSFARGO,我跟他们聊,十万美元是全线上,超过十万美元,一定有人工干预。因为这牵扯到一个还宽意愿和还宽能力的问题。我觉得泰隆银行肯定也做到一点,就是你到底能不能还这个钱。所以,我觉得大数据的应用不是一切,一定是线上、线下的融合。 我们做过一个测试,当时我们在安徽全省做了一个“金农信e贷”的项目,我们拿了很多主流的三方数据做测试,发现50%是小白,到重庆农商行做测试,一半有数据,一半没数据。我们跟重庆农商行聊,他们说所谓的数据我要求的是透明的,我知道来源的,当然国家现在打这些数据了。所以,这个时候他们提出的观点,我非常认同。但是,数据既然没有,我们农商行体系,客户经理是可以采集来的。我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怎么能保证客户经理采集来的是真数据,而不是假数据,这个我觉得技术上可以解决这个事。 现在随着我们在安徽做的时候,用了这么一种方式,就是政府数据。克强总理说,数据都在政府手上,拿的政府数据。2019年1月份上线了一个“金农信e贷”,在人民银行得了金奖,这个时候他们一个贫困县,200多亿的资产规模,到现在大概授信8个亿,笔均9万块钱,全线上。但是,这个问题就来了,就是说我觉得所谓的主力军,我非常同意郑总的观念,他的数据可能解决的是一部分有数据的、数据可以判断的、小额的,而这时候我们发现了一个空档,就是五万,或者很多是十万,到二百万,或者是十万到五百万,分城市不一样,后来发现这是一个空档,可能泰隆银行能做,咱们互联网公司,甚至于网商银行,他们也做不了,网商银行的笔均也不会超过5万块钱,超过200万的建行就可以做了。 所以,这个时候有一个空白,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就是这个是实际上真正的经营性的实体,包括农村的经营户,当然我们农村侧做了很多经营性贷款,比如在海城做的苹果梨,这时候没有数据,这时候我们需要线下的数据补充,然后结合线上的科技手段,能够完美的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在2018年1月从内蒙古呼和浩特一直做下来以后,跟很多城商行、农商行合作,实际上我们笔均做纯经营性贷款,做到笔均22万,几乎30天以内不良记录没有。我觉得线上、线下的结合可能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我觉得所谓大数据,可能中国还需要时间,可能得百行征信再丰满以后。 这次在第二届数字中国,农信社看了建行的展位,他们惊呼,我们的对手来了。因为建行我觉得真的是扎下去了,他已经在村里做了很多的债,招了很多大学生。所以,睿智的农商行的领导也看出来了,不是互联网公司,是建行。而建行非常厉害,基准利率做贷款。所以说,他们农商行已经把大行里面的普惠金融,把建行看成了他们要去赶超的,因为他们感受到了来自于建行的压力,这是第二块,我觉得肯定要线上、线下的。 第三,实际上现在整个的隐私,我们在用很多三方数据的时候已经出现了。比如说,帮很多的农商行提供相关数据服务的时候,这个数据我们进行准入,会发现泄露。农商行说了,你们弄的哪儿来的数据,只要一做贷款,线上贷款一跑,马上就收到了小贷公司的电话,各种电话就来了。所以,这个时候隐私保护我觉得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还做了一个东西,就是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做了一个公安部光明网络电子身份证(音),这个项目也刚刚在全球中小企业论坛得了一个负责任的数字创新的白金奖,这个项目上我们已经在农信社体系推开了,这个真正可以看到在线保护客户的隐私,数据可以不用泄露。所以,我觉得隐私保护对于怎么发展普惠金融也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一个想法,我觉得作为助贷,我们也跟银行聊过,我问的非常直接。我说你们为什么有钱,利润不低,为什么自己不做?后来有一个很极端的,就分享了一下。他说我就干三年,小微、普惠金融可能要像泰隆这样长跑的可能需要十年,我只干两年,有助贷、保险、担保兜底,为什么不做呢?而且很多助贷银行已经上市了。后来他们说了,我们非常知道,可能是饮鸩解渴,可能武功全废,最后都没了。但是这个时候我认为助贷是一个非常有益的补充,补充在哪儿呢?因为咱们监管对坏账率的控制。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建议银行把那些觉得有风险的客户可以和这些公司来合作,因为他可能对风险的审视更高一些,咱们监管有2%到3%的红线,所以最好不要有坏账,有坏账宁愿不做,又没有规模,又挣不到钱,现在是一个任务,最后还出那么多坏账。所以,我觉得助贷现在这个概念可以做非常有益的补充,当你想做小微,现阶段没有搞明白,这时候完全可以来合作,可以承受更高一些的风险,因为没有监管管助贷的机构。谢谢! 程瑞:我觉得今天这个主标题,就像刚才陈总提到的,特别容易分成一二三四,特别没必要,我看了一下上半场的提纲,第一个标题提出了所谓的副标题,就是普惠金融需要分层次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里面一定是各司其职、各展所长,一起把整个生态系统变成一个系统,什么叫生态系统?我觉得我们要一起看一看。首先第一个生态系统必须是广泛的。我们知道普惠金融有一个特别有代表性的模式,就是孟加拉国的“格莱珉模式”,“格莱珉模式”在中国其实也有测试,但是测试范围一直没有做大。中国如此广大的地域、如此广大的人口、如此巨大的需求,用一种模式、用一类主体、用一种所谓的推动方式,其实我们会发现它很难在这个广泛的市场上做广。所以如果是一个生态,首先必须让它能够广泛地推广。 第二,什么叫生态?生态一定是里面所有的物种要共生。今天有一个助贷的报告,这个报告里面其实也是在讲我们作为资金方、征信方、获客方、金融科技,怎么样在整个普惠金融的体系里面一起共生,发挥各自的特点,最终是要满足长尾人群,通过单一任何一方都不能有效获得的金融服务需求。 第三,生态还有一个非常典型的特点,它是开放的。其实我们过去这几年来,整个金融创新,虽然我们现在可能进入一个严监管周期,但是其实我们发现在严监管的体系下,传统的金融提供方,包括金融科技公司其实依然在做很多的微创新,包括像银行,现在大家都能看到我们在普惠金融方面做出的努力和下沉,我们能看到我们的金融科技公司,不仅是过去传统的营销系统、风控系统,现在开始渗透到更多的金融产业链。我们的保险公司过去比较多做的是保证保险,现在保险公司也开始进入普惠金融,开始做很小的个人保证保险。 以平安为例及平安产险做保证保险其实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从2008年开始做贷款保证保险,过去作得比较多的是小微企业,但是现在开始研究,我们发现小微企业,尤其是微型企业的企业主本身有太多的个人属性,而没有特别多数据能够记录的经营属性,于是我们现在开始发现,我们如果通过征信的行为能够让银行资金流向这一类微型客群,我们又通过研究发现这一类微型客群有什么特点?现在平安做的普惠金融的客群里面有90%,我们发现有一个数字叫“1050”,就是微型企业年收入在1000万以下,雇员在50人以下,这些融资需求每一次大概在100万以下,刚才孙总提过,其实现在存在一个现有的主流资金方不能覆盖的空间,可能是在5万或者10万到200万的区间,这个跟我们现在做的“1050”这一类客群是高度契合的。我们发现保险的征信现在其实也开始在慢慢下沉,在迎合这样一个市场的需求,所有这些都是在严监管之内的微创新。但是微创新带来了整个市场的越来越开放,因为我们开始有更多的资源、更多的科技能够让我们这个市场可以变得越来越大。 生态还有一个特点,它是发展的,什么能够让这个生态发展?一定是科技,我们过去在做贷款的时候,所有的小微一定是纸质材料堆成山,其中有80%是银行流水,我们的审批人员要一页一页看,但是现在有了数据、有了科技,包括科技能够捕捉到越来越多的企业以及小企业主背后的信息,这些有利于我们对小企业的判断,能够让我们的服务效率、我们的成本、我们能够覆盖的客户范围,或者让我们对客户风险的判断能力越来越强。这个其实是让我们整个生态能够不断发展的。我们要做一个生态我要广泛、我们要共生、我们要开放、我们要发展,单靠建行,可能他能做到市场上上面的80%,但是下面的20%在我们看来是一个长尾,可能只有20%的人群,但是它服务的难度,我们需要在这个服务上投入的精力、投入的资源可能需要更多。这一类客群其实需要像泰隆,包括像今天报告里面提到的助贷机构,以及更广泛的金融参与者,包括我们的信托、保险公司、融资担保、小贷公司,以及也许未来会有更多的金融参与方。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前提,就是参与这个生态有一个前提,就是我们既然要防风险,所以原则上我个人觉得必须要是持牌机构,所以如果我们金融持牌纳入整个大的金融监管环境,纳入整个大的范围,我们应该把它当一个生态来经营,让它变得广泛、共生、开放、发展,这是我个人的见解。 谢谢大家! 盛子夏:刚才程总提到一个非常好的词就是“生态”,实际上大家可以看到整个普惠金融也好,或者是整个金融生态在过去几年里发生非常大的变化,原先大家在讲贷款或者金融,基本上就是银行的天下,但是在过去的几年里面大家可以看到以互联网为首的,包括BAT这样大的平台依托自身特别强的获客和线上的能力,使得大家看到实际上整个金融的服务并不是在于只是提供一个资金这么简单的事,而是我怎么能够最大限度地去获得更大的客群,并且能够在这个客群当中选择优质的客户,给他们提供这样的一个服务。所以这样导致整个互联网金融对于传统金融的冲击,使得整个金融变成生态化了,这个生态化就是大家发觉有一些机构擅长于做获客,他可以在前端把这个客户拉进来,有一些机构可以在中间做风险管理,有一些可以提供数据的服务,有一些可以提供科技软件的服务,还有一些是愿意承担风险,还有一些,包括像资金端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原先可能就是银行提供资金的,现在像小贷、像其他的持牌机构,包括信托作为中间的整个的“润滑剂”,我觉得把整个金融生态全部串联在一起,所以在这样一个大的趋势下,包括像助贷我觉得是非常自然应运而生,而且我觉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发展得越来越好的方向,所以这一点我觉得是非常普遍,以及我觉得是接下来还会更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第二点,我特别想讲一讲,讲到普惠金融,实际上To C的普惠金融以及To B的普惠金融,至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觉得大家都是不分的,因为刚才大家提到了像10万、100万这样的一些数字的界线,但是实际上我觉得很多银行金融机构,其实在10万以下来讲,你很难分清楚说10万以下的这笔贷款到底是To C的还是To B的,甚至很多做所谓普惠金融的公司,实际上说起来是说我是做普惠金融,做To B的,实际上也是用做To C的方式在做。拿10万块钱到底是用于生产经营还是用于自己个人消费,既然把这个现金放给他,你根本没有办法区分。从这一点来说,我觉得如果我们在谈论普惠金融To C端和To B端如果真的分清楚的话,To B端有一个明显的界线,就是一定跟生产经营相关的,就是资金的使用和流向是非常明确的,如果你不能区分这个资金的流向,金额又是在10万以下的,其实我们也不用区分C和B。随之而来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我们是真正意义上要关注它的资金去向是用于经营,我们到底用什么样的手段以及什么样的数据获取的渠道,以及我们怎么能够做好真正意义上的风险管理,我觉得今天我们谈论的是叫“普惠金融的主力军”,大家前面讲了很多都是跟金融机构相关、跟助贷相关,我觉得我这里其实特别想提的一句就是,既然我们是在做经营,实际上很多的这些小企业主也好,或者说农民也好,实际上他们背后一定依托一个产业链、一个供应链,他如果是做经营的,他一定会做采购,一定会有销售,一定存在于某一个供应链环节当中的一环,而这个供应链通常背后都会有一个龙头企业,这个龙头企业项下大量的,比如以一个大的农牧和食品行业为例,下面会有农户、养殖户、包括加工、屠宰、厨房等等,构成了非常长的食品供应链,基于供应链我们就可以获得他所有的经营数据,包括资金流向,以及真正资金使用的场景。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通过整个资金流的把控以及它的经营资金的去向,不管是它的进项还是他的出项,我就真正意义上能够去很好地还原整个企业经营的水平,以及它在整个供应链里边的角色。我觉得实际上这是我们怎么做好To B的普惠金融需要关注的一点,因为现在大家越来越认识到,如果我去做B端的企业金融跟做C端就是不一样,C端可以通过大量的流量,甚至到街边发传单,或者扫一个二维码就可以征信,但是企业就不行了,如果你到村里刷一个墙,到处搞一个二维码,就可以给小企业做贷款了吗?我觉得是不会任何一家有风控能力的金融机构愿意做的。 今天讲到普惠金融的主力军,我们千万不要忘记真正在所有的To B的普惠金融行业里面,所有的这些核心企业、这些龙头企业,包括他们背后的整个供应链的这一套体系,必须是在整个主力军的讨论范畴之内。谢谢。 徐林:接下来发言要抓紧一点时间,因为我算了一下,没发言的人和三点半要结束,没多少时间了,大家把握一下。 朱韵:我接着说几句,刚才盛总讲到经营贷,很有意思,今年夏天的时候我们和方付通以及张家港农商行对40几个小微企业进行了访问,我们想了解一下在新的数字经济的时代,小商户从客户的角度来讲,他们觉得谁给他们提供普惠金融的服务,特别有意思,他们可能把不同的金融机构提供方做了有一点点脸谱化的区分,区分为三类,第一类他们觉得大的银行,四大行、五大行为他们提供的是“家庭钱箱”的工作,帮他们提供基本的保障。通过线上的方式为他们提供数字金融服务的这些机构包括有微粒贷、网上银行等等,给他们提供的是“快速钱包”的需求,可能他们对速度比较敏感,但是对价格等等可能稍微就没那么敏感。可是这两部分服务对于小商户的经营性需求来讲还是有限的,在他们的心中,他们觉得还是非常需要一些能够长期稳定地为他们的生产经营提供支持的这些机构,那些机构有区域性的银行,能够深度地为他们提供综合的金融服务,像泰隆银行,也有像中和农信这样的机构有大量的线下网点提供金融和非金融服务,为他们赋能,也给他们提供了长期稳定的支持。同时我们也看到,我们也听到有大量的小商户也得到了类似于像新希望这样的生态圈下面衍生出来的金融实体为他们提供长期的金融服务,这是从小商户的、客户的角度来看,他们可能分法有一些脸谱化,但是我想今天这个话题可能每一个机构都会有自己的抓手,从这个抓手出发,我们也看到不同的机构其实也在延伸不同的金融服务,所以我们认为其实这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 第二点,现在大家聊助贷聊得比较多,在我们看来,助贷其实是提供的一个服务,从小微商户的角度来讲,他们其实需要三个服务,他们其实不仅仅需要助贷,其实还需要助业和助智,因为从世行全球小微金融经验的观察来讲的话,他们其实需要有三个需求,放在第一的需求一定是新的生意机会、新的商业机会,他们其实是需要助业,可能需要有银行或者有一些生态圈给他们带来新的商业机会。第二个他们是希望在这个新的机会下能够提高自己的能力,所以我们叫助智,有很多银行会给小微商户提供一些培训,给他们提高和改善生产经营的能力,给他们提供一些免费或收费的专业服务。在有了新的商业机会,经营能力又得到提高的基础之上,他们当然也希望获得越来越好的金融服务,这是我们讲的助贷。我们在讲助贷的时候更多的是从大的服务的角度,怎么样能够从服务的角度通过助贷、助业和助智能够补充过去的主流金融在服务上的一些过去没有涵盖的环节。 第三点,基于现在的业态有三个倡议,希望大家一起往这个方向努力: 1.开放合作。刚才在座的各位都有提到,像世行非常鼓励金融与科技互相拥抱、互相合作,有一个例子是我们和新加坡的央行做了一个东盟地区的金融创新网络平台,这个平台我们建了一个开放的,应该是全球第一个跨国界的开放平台,平台上面是开放VPI,一手连接金融科技,一手连接希望能够加速被赋能的银行,能够一起合作,服务更多的个人以及小微商户。 2.负责任的创新。刚刚在座的各位也提到了,其实在普惠金融的时代,特别是数字时代,负责任的创新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这两年一直在全球倡导,刚才孙总也讲到负责任的十条,这十条里面不仅仅是希望我们的金融机构、科技机构能够去负责任创新,也特别提到了背后的投资方,也要遵从负责任创新的原则,不要对我们的银行和科技公司加以过大的压力去鼓励他们做一些过激的行为。 3.金融消费者的教育。因为咱们提供了很多金融服务,但是从消费者的角度,他们可能对我们提供的这些服务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接受。我记得中和农信其实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好,给线下的农户做了大量的培训,现在我们也在跟中和农信探讨新的方向,现在孩子教育这一代已经有很多新的方法,像VIPKID这种有人工智能在背后的教育方式,我们在行业呼吁大家能够把这些新的教育方式运用到我们的金融教育里面来,让我们的金融教育不再枯燥,变得生动有趣又有效率,谢谢大家。 李建营:我觉得是一个国家战略,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各方共同参与,既然是国家开发的重要战略,其实我认为它跟现在咱们国家提倡的“三大攻坚战”,包括“四个全面建设”都是密切相关的。我们知道“三大攻坚战”,一个是环保,一个是防风险,再一个就是脱贫。其实大多数都跟银行有关。你要脱贫,普惠金融必不可少。再一个是“四个全面”,其中一个重要的全面就是健全小康社会,“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还是普惠。既然国家有这个战略,实际上从另外一个层面,给我们金融机构,给我们银行,给各个参与方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政策支持。 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我们既然是商业机构,我们要有一种好的商业模式。因为你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去年的GDP人均不到一万美金,现在是中等收入,如何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即使现在这个水平还有很多普惠大众的收入是很低的。从金融这个角度,从银行这个角度,我觉得也是有很多商机,我们在这个里面应该能够发现一些蓝海领域,各个机构之间可以合作,可以差异化的合作,差异化的产品,共同提升普惠金融的水平。 北京银行这块,我们实际上从服务小微、服务中小、服务市民这块我们一直是在做普惠金融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实际上我也回顾了一下,应该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我们也推出了自己的一个品牌,“富民直通车”,也是打通普惠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因为我们既然是金融机构,都是在银监会、人民银行的领导下,自然要按照国家的要求去推动。我记得当时人民银行要求我们必须要到贫穷村、镇里面设一个助农取款点,服务老百姓,一个镇里面要做到有一个网点,每一个村里面都要享受金融服务,每一个农民都得有账户,实际上是这个初衷。我们想既然有这个要求,能不能有一个综合的服务站,从单点到综合服务站,从单一的产品到综合的一个服务产品,从银行的服务,能不能把镇里和村里的人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普惠金融的联络员也好、推广员也好,发挥他们的作用。 因为今天上午也有一个会,大家提到了普惠金融重要的就是教育、宣传,这是非常基础的,你有钱是一方面,但是你得有这个普及,有这个教育。这个方面目前已经收到很好的成效,目前在京津冀已经布了300多家综合服务站,我们也是发放了200亿的贷款,资产质量也是很好。上个月是刚过去的秋分,全国搞了一个“丰收节”,各个省都搞了,北京市在顺义,也是我们北京银行支持的“富民直通车”的一个服务站,在那儿搞的“丰收节”,也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花也到我们的网点,进一步凸显了社会各个地面支持普惠金融的作用。这是第一个层次。 第二个层次,我们也是在这个线下,因为我刚才讲的主要是线下网点的基础上加上线上,又找了一个切入点,就是民宿。今天上午吴晓灵行长也讲到,农村最主要的问题是散户,散户的产品如何能变成现金,这是一个惊险的飞跃,散户的特征,每个人都不一样,你家卖的好我有跟你打架,我就降价,品质就下来了,你怎么变成一个规模化的效益?所以,我们从民宿这块入手,打造一个开放式、综合华的生态,围绕民宿为中心,有运营商,有我们银行,有政府,有担保公司,还有房东,还有管家,把他们结合到一起,首先我们要发挥民宿运营商的主体作用,因为他是一个企业,他有他的系统,有他的运维。为什么五星级酒店运维那么好,后面有一套东西在支撑,我们把它的作用发挥出来。 再一个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你没有基础设施、水、电,城里的人是不会去的。再一个,贴息政策也好、担保基金也好,有一个引导,银行在这块要把我们的产品设计好。说现在融资难、融资贵,最主要是融资难,融资难最主要是担保难。银行担保怎么确定额度,根据抵押物,实际上很多有潜在需求的客户都解决不了。实际上我们根据客户的流水,包括他的综合运作能力来确定额度。另外一个还是为了你的应急,里面额度是多少,保证你应急的需要。还有房东和管家,管家就是农村的女同志,你也别出去打工了,就在这个里面进行运作。 应该说通过这种生态链,整个的民宿的运作现在非常不错。我们其中一个户是2016年我们给他贷的款,只有五百万,他当年的金额才两三万,今年已经突破四千万了,我们也打造了一批精品的民宿,而且我们整个是供应链,我给他贷款的同时,管家、房东你的现金管理服务都在我们整个闭环,让他们上下游客户也同时享受到这个服务,成为一个整体,大家目标一致,来促进这个生态的整体发展。 第三个层次,我们也是对这个业务进行一个总结,把前两个点,再加上我们现在的现代化的这些支付系统,打造出一个新的、完整的、整个的产品供应链的服务方案。我们计划是今年在北京市,京津冀推一千家,明年可能到一万家,解决大部分,接近五六万人的就业问题,实际上银行在这里面就和普惠金融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共生、共赢的合作背景。 实际上我们做这个业务,普惠金融研究院的贝院长我们也没有邀请他,他自己做了一个体验,回来给了我们生动的评价,你这种精品的民宿的服务,很好的形成了village,将village组合,village乡村,village别墅,真正实现旅游生态的升级。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普惠金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有更多的空间,我们共同推动它取得很好的进步,谢谢大家! 张为忠:刚才大家讲的都很精彩,我老觉得今天这个主题不好掰开,来之前我看到这个主题,告诫自己一定要低调一点,内敛一点。大银行现在在普惠市场上是被大伙讨论比较多的,说大银行进场,中小怎么办?大家谈完了,我觉得比较放心,就是一个很融洽的生态里谈一个很尖锐的主题。实际上我觉得对普惠金融的认识,一个对定义范围认清,更重要是对市场要认清楚,这是很关键的一个问题。清楚市场实际上就是清楚了各自应该扮演的角色。 我们了解,到今年5月末,这是一个公开的数据,普惠单户融资一千万以下的,整个全国放贷余额是10.25万亿,我不知道最近的增长,起码这几大银行增长非常快。有贷户到的5月末是1920多万,中国的实体主要有多少?我们抛开农户,农户大概2亿多,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加在一起1.1亿个,现在有贷的不到20%,而真正的市场的需求,我们评估有贷需求应该在50%到60%,所以从需求侧来说应该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空间容量,是一片未来非常期待的蓝海。另外,从供给侧来说,各家银行进场,咱们不说谁是主力的问题,我觉得越多越好,越有力度越好,这样在供给侧、需求侧的对接上就越来越充分,大伙探讨的空间、创新的空间就越来越大,越来越有经验,越来越成熟。 作为大行为什么要进入这个市场?很多人一讲起来,说大行现在是中央要求了,国家有政策了,要求加上政策红利,确实有政策红利,定向交流的政策释放比较充分。实际上我们如果认真去研究市场,除了我刚才说的市场之外,看我们大行现在经营现状,大伙应该懂的,现在服务下沉,服务向下游转移已经是重要的趋势。像我们原来,像建行是比较典型的,做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房地产,是建行的专长。但是,做来做去会发现,一是大客户资金实际上是比较富裕的,富裕怎么办呢?他用你这个资金再往外走,套利行为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了。第二,从银行这一端来说,我们的利润空间和大的机构、大的客户、大的项目的利润空间实际上是非常窄的。原来我没有这个能力,我去做长尾的大中的客户。刚才各位说到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金融科技。金融科技赋能以后,刚才孙总也讲到,在一个博览会看到建行用数据经营的模式。我们确实在用,现在有了这个能力以后,就是你能够穿透市场,做到底层来了。原来做的模式是什么?原来做的模式是每个小客户也像对公客户那样,财务报表真的假的都有,上来以后一摞,分析完了,周期大概20天,一个月,效率非常低,特别是小微市场对效率的敏感度比对价格的敏感度还要高。这个问题解决是一个非常关键的。 再有什么?大银行有比较好的基础设施,我们原来一直以为我们是重资产,像建行1.5万个,工行好像2.6万个,邮储接近4万个网点。我们现在有了线上的能力以后,线上对接基础设施、人力资源都匹配上来了。所以,大伙又谈到一个问题,说线上、线下对接,我觉得下沉服务以后,线上、线下对接是自然而然的事,你必须走这条路。这里一定是B端、C端混合的。 建行2018年投放2200多亿,线上业务是随借随还累放的,是1500多亿,今年上半年放了2200多亿,比去年还多一点。为什么这样?建行把普惠金融做成建行发展战略来安排。实际上我们看到大众市场,在能力安排、能力衔接,金融赋能以后,具备了这个能力,这个市场必须要介入,我现在的价格,我们是在四大行最高的,是超过五以上的,这个不好披露。在这个市场之上,实际上大量的市场供给对整体市场价格的评议也起到很好的好处。当然不是通过价格排斥其他的金融机构、市场主体,而是一种补充。实际上我们线上业务平均额度并不高,不到一百万,长期以来是80万左右。比如说你做的是多少客户,户均大概是在5万、10万,他成长怎么办?一定是有这个市场需求的。不能说一个客户这一家只能供应5万、他一定是找10家、8家,将来就可能导致过度性的问题。所以,我们能够负责任的说,我们在整个把握上,不是一个链条生态的把握。比如说,大银行有众多核心客户,我就做供应链,大银行整体有几大领域的产业的这种生态,我就做生态。实际上我们现在做的自己的存量客户占比是比较高的,外围的客户占比并不是很高。因为你知道,建行对公的整个无贷户,加上有贷户是500万的体量,如果把个体工商户算了,是一两千万的体量,还是可以的,自有的生态,在建设过程中,把信息、数据抓取过来,这才是有自信。因此,现在不良控制应该也比较好。 所以,大银行还有一个优势,整体的风控优势是比较突出的,传统经营多年,对各类客户充分的把握。加上线上业务以后,有了新的风控模型,加上数据参数进行把握,我们觉得线上、线下结合,整体风控能力是提高和加强的。 大银行还有一个优势,实际上有一个人才储备。我们35万多人,各方面的各类业务,精细化管理,细分市场的管理,具备了这个能力。所以,这几方面合在一起之后,是一个必然选择,并不是简单的响应中央的号召。当然谁是市场主力?我觉得是次要的问题,重要是我们要开辟这个市场,找到我们经营的模式,将供给侧的推动能够和我们需求侧的需求有效结合起来,将来大伙可能会发现,小的机构有小的机构的做法,大的机构有大的机构的做法。刚才讲的泰隆银行,我们详细调研,包括城商行、农商行有很多做了十多年,不良率在1%多一点,是很好的。所以,就是精耕细作,找到自己的模式,线上模式也好,线下模式也好,我认为大家现在都在相向而行,不是排他的,说做线上就是线上,线下就是线下,只是轻资产,不愿铺太多的人,可能就是助贷、尾贷其他的方式都接过来了。 从这个角度说,我认为我们的市场主体实际上还是不足的,供给侧现在还是不足的。如果有了那个能力,你就会发现人人都有信用。我现在和格莱珉有合作,我们详细做了一些交流,做了一些探索,现在我在全国都跟他们有合作,会发现他们的模式为什么99%都能收回来,他曾经给乞丐做贷款,也是能做的。实际上他不仅仅是给你放贷了,某种程度是把社会的功德,社会责任形成一个金融体系。因此,我觉得未来我们都有这样的责任,除了融资之外,成长服务解决方案、基础设施建设,科技的运用一定是走向融合化的,这个是未来可以期待的。 所以,我觉得我们今天探讨这个主题,本来是一个能够让我们产生争辩的,或者激烈讨论的主题,但是大伙很融洽,但是方向性的东西如果能够看得清,这个问题实际上不是问题。我们今年对我们的普惠金融服务,除了在信贷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布局,在前期我们有“村口银行”,还有和国内外名校30多家联盟搞培训,另外还有一些孵化方式,这些都是在信贷服务基础上增加服务内容,形成综合的金融服务,在综合金融服务的基础说,能够给企业提供更好的社会化服务,然后提供基础设施建设,这样你这个旅程就建立起来了。 因此,大伙如果都往这方面想,会更好的找到各自的决策定位。另外,比如我们建行有金融科技公司,我们就几千人在做这个事情,现在很多中小金融机构也委托建行搞技术开发,搞风控模式,模型的设计,我觉得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互相辅助的,而不是对立的这么一个过程。所以,我的发言是想谁是主力?大伙都是主力,大伙一起做好。 徐林:我们上半节的讨论就到此结束!还有两位嘉宾没有发言,顺延到下半场讨论。接下来按照安排,有请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顾雷先生做一个《助贷业务创新和监管研究报告》的发布。 顾雷:各位领导、专家老师,我是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的顾雷,我受贝院长委托发布《助贷业务创新与监管研究报告》。 我们知道,从助贷业务最早一代在深圳产生以来,到今天已经有12年的历史了。这12年来,应该讲最早的助贷是同小贷、小的银行相联系的在线下和线上相联系的情况下慢慢结合,产生的一种金融的创新业务。这12年来助贷业务从小到大蓬勃发展,应该讲是一种市场的创新和市场的需求共同作用下产生一种新型的银行合作形式。应该讲助贷业务量很大,这12年来遍布中国的中国各省、市、自治区、乡镇,给低收入人群和弱势群体带来了很好的金融服务,也给我们小微企业的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解决了很大一部分问题,但是从2015年开始到2016年,我们国家进入了严监管,尤其是2017年进入了严监管的元年,2017年开始这两年以来,互联网的很多创新业务,也包括我们的助贷业务都面临着新的挑战。什么是真正的助贷业务?助贷业务是否会引起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助贷业务是不是真的有利于普惠金融的最根本的目标的实现?以及如何监管助贷业务?监管助贷业务应该用什么样的监管原则去监管?这些问题应该讲都摆在了互联网市场的每一位同仁面前,也包括今天与会的各位领导和嘉宾面前。 我们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专门的助贷研究小组,在贝院长的领导下,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访了全国的20多家互联网金融机构和银行机构,包括国有商业银行、民营商业银行、互联网银行、融资担保公司,以及很多的第三方中介机构,历时整整一年,从2018年开始做这个课题,一直做到今天,纸质版本已经发给大家了,共计2.7万字,叫《助贷业务创新与监管研究报告》。这个《报告》主要分为五个部分:1.我们的研究课题对助贷进行了一个定义,我查了一下资料,这个定义也是我们国家有史以来第一次对助贷下了一个理论性的定义;2.对助贷的现实作用我们也进行了梳理;3.对助贷展开需要什么样的经营准则也进行了整理;4.非常关心的两个问题,助贷监管的原则;5.助贷监管的建议。 第一,助贷的定义 什么叫助贷?这是一个非常简单而又非常复杂的问题,短短的三四行字确实耗费了我们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四行字确实浓缩了我们课题组对这一年来学理上的理解,助贷就是有一定专业技术能力的助贷机构与持牌金融机构、类金融机构等资金方,通过商务合同的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由助贷机构提供获客,由银行(资金方)提供合规审查和风险防控等业务,之后由资金方100%发放给需要借款的客户的合作模式,这个模式就是我们认为的助贷模式。目前是我们国家第一个对助贷进行定义的概念。 第二,现实的作用 今天上午的会议包括人大以前开的很多次闭门会议都讲得很清楚了,这里简单说一下,因为徐林老师只给我15-20分钟时间,所以我的时间还是要抓紧点,主要是四个作用,里面讲两个作用,我觉得比较重要。 (一)助贷可以实现普惠金融的目标,比如说传统的金融机构对长尾人群的关注相对来说是比较薄弱一点,一直没有触达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这一点上应该讲是有待提高的,但我们的助贷业务能够很好地弥补这方面的缺陷。助贷业务当中主要的目标就是长尾客户,就是所谓的社会低收入人群和弱势群体和小微客户,这方面助贷确实起到很好的作用,能够完全实现普惠金融的,现在都是讲初衷,实现普惠金融最初的目标体系。 (二)它能够很好地防控风险。刚才各位老师、专家都讲了,很多助贷机构有场景、有数据、有客户,这个可能是我们目前很多银行,特别是大型的国有银行比较欠缺的,如果把两者相结合的话,我想这个对我们推动助贷业务的发展,解决小微的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是起到一个相当好的作用。 第三,开展助贷业务的准则 说了现实作用还远远不够,我们课题组又继续深入了解,对助贷业务究竟应该从经营上我们应该把握什么样的原则呢?我们就讲最核心的原则,因为今天时间有限,很多详细的论述在纸质报告里面都有,就是资金方的核心业务是不能外包的,我们为什么把这个列为一个最重要的经营性的准则呢?我在这里解释两句。我们觉得如果说助贷业务的模式当中如果说资金方是承担了最主要的风险的话,最后要买单的还是我们资金方来买单,最后的钱出去还是由银行来支付这个钱的。因此如果说银行或者资金方不掌握对客户的风控的了解,不掌握对风险识别把握的能力,最后资金方只能沦落为一个借钱的钱包,他什么都没有,除了钱之外。银行是没有钱的,银行的钱是今天,包括我在内所有储户的钱,这个风险很大。金融的本质是如何防控风险,包括助贷模式,这里面的风险怎么防控?首先我们要敲定这个风险防控必须由资金方(银行)来负责,这个是最核心的经营准则。助贷业务当中还有很多经营准则,比方说风险的披露以及不能兜底,这些也很重要,但是最核心的就是这个,是核心的风险必须由银行来完成。 第四,目前关于助贷业务监管的问题 光有经营的准则还不行,如何保证这么一个准则去实施呢?很简单,就是要有法律、要有监管去实施,监管的准则就是我们课题组研究的重中之重,监管的准则里面首先要说一下目前监管存在的问题,这个准则跟问题是一一对应的,问题很多,我这里简单讲这么两点,一个问题,我们国家还没有调整监管的法律法规的法律体系,应该讲还是有很大空间的。另外,还存在着多头监管,目前我们走访了很多省的银监局、金融办,我们发现目前的监管是怎么监管的呢?银监局监管银行,蛮有意思的,银监局监管银行,行业协会监管部分的助贷机构的合规审查和风险监控,还有地方政府办也是监管助贷机构的风险防控,三个机构一起监管这一个事情,这三个机构每个机构的角度、立场都有所不同,他们对最后的监管思路、方法,最后监管的严重轻重程度不同,这就造成对一件事情最后得出三个不同的结论,这个应该是我们研究的很大的问题,必须解决。 如何解决呢?我们就要定两个监管规则,第一个规则就是要建立包容性审慎性监管的原则,简单的就这么一句话,什么叫包容性审慎监管原则呢?在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我们对助贷的监管要用柔和监管的态度、眼光去对待这个创新业务,要用温和的监管手段去化解市场的风险,要采取一套既有灵活性,又有原则性的监管思路去对待助贷这么一个监管新生事物,这就是我们讲的第一个原则。第二个原则,目前没有一个对助贷业务监管的法律和法规,法律没有,法规也没有。我们认为这远远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充实和完善。助贷参与的所有主体必须是要平等的,为什么平等?助贷业务模式过程中链条比较长,参与的主体有的是国有银行,有的是私人企业,有的是互金平台,有的是机构很大,有的是机构很小,比方说就一个地方性的小贷公司,而且还是线下的,一共职工才一二十人,他们要跟我们合作的话有一个问题,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店大欺客,也许会有这种情况出现。怎么解决?其实已经有这种情况了,就是我们要定一个监管的原则,助贷参与的所有主体要完全平等,这个是符合《民法准则》第三条、《合作法》第三条和《电子商务法》第四条,这三个法规的第三条和第四条讲的就是一句话,就是参与主体必须要法律上一致,这样保证一方主体不会强加给另一方,这是保证助贷业务可以顺利进行下去的很根本的方面。 由于时间关系,我现在时间也差不多了,助贷方面的建议我们在纸质里边,这四点有很清晰的描述,在纸质里面都有,会后可以问我要,没有的话,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网站上也有PDF格式的报告的电子版本。最后我也想借这个机会呼吁一下,《孙子兵法》上有一句话说“善战者,只求于势。”目前是什么形势?目前市场上很有需求,但是严监管一来以后,对助贷业务的考核、监督是非常严的,应该讲从一定程度上是对助贷的发展还是起到稳定的作用。但是我们觉得稳定还是不够的,稳定之外我们还是要发展。中央多次强调要加快普惠金融的建设,李克强总理也多次强调,要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在10月8号(前两天)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又强调,要以政府立法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提供制度性安排,意思是我们要对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的行为提供立法的帮助和制度性的安排,我想理论上应该也是包括助贷业务的,应该也是不排斥的。助贷业务正是推动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方法,也是帮助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和融资贵的有效的方法,所以我想我们这个研究报告也就是致力于为传统的金融机构转型升级提供新的思路,也为助贷机构的转型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理论平台,让更多的小微企业享受到金融服务,让更多的低收入的人群享受到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实现新时代的普惠金融梦。 我最后还要借这个机会感谢一下我们课题组在这一年当中受到了很多机构和个人的帮助,我就借这个机会代表课题组要感谢上海平安普惠、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乐信集团、微众银行、深圳市小贷行业协会、深圳中安信业、深圳联合金控、重庆海尔云贷、包银消费金融、中国融资担保行业协会、中国小贷行业协会、以及中航信托等十多家企业对我们这个报告最后的产生帮助和支持。015645 谢谢大家! 徐林:谢谢,接下来茶歇10分钟,4点05分回来。 (茶歇) 徐林:我们开始下半场的讨论。下半场再增加几个讨论的主题: 第一个主题,在市场寻求各类机构的平衡过程中,政府的角色应该如何来定位?如何在防范风险的同时,充分给市场空间,以鼓励各类机构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就是刚才顾雷教授在发布报告中提出的监管的包容性问题。 第二个主题,如何有效盘活资金方的资产,有效实现风险合理定价与转移。比如说,普惠金融信贷资产的证券化,这是一个风险分散的机制,以提高资金方服务中小微与弱势群体,也就是提供普惠金融的一个动力,这是一个激励。 第三个主题,如何进一步的搭建与完善中小微企业与个人的信用体系。因为信用体系对金融服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第四个主题,我国普惠金融生态体系建设还需要一些什么样的创新,需要什么样的新兴的机构,未来普惠金融行业的发展还需要关注一些什么突出的关键的问题? 因为上半场还有两位嘉宾没有发言,我们先从上半场没有发言的嘉宾开始。当然,嘉宾的发言也可以就着下午上半场的话题一块来说,我们先请王非书记。 王非:今天来也比较匆忙,没有太准备。八个问题当时也都看了,来到协会的时间比较短,但是说到普惠金融我想刚好借着下半场第一个主题,就是政府在普惠金融中发挥什么作用?我想从我的从业履历看看能不能带给大家一些思考,政府一直在普惠金融做了一些什么事情。 我是今年6月份才到小贷协会工作,之前一直在银监会、银保监会,从我进入监管部门工作开始,最早是做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管理工作,在2001年的时候,当时到了人民银行农金司,总的司是做农村信用社的管理和改革工作。但是我在的这个处很有意思,叫支农处,支农处做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当时人民银行有一个支农再贷款,这个处就是一直给农村信用社在协调,当时农村信贷供给不足,资金不够,从人民银行输出一部分再贷款,农村信用社发放给农户的贷款,专项指定。当时我不清楚,现在是不是属于普惠金融的范畴,当时也没有普惠金融这个概念。 接下来到了银监会分社,2003年。整监制的到了银监会以后,依然是做支农处的工作。2004年的时候这个处更改了一个名称,叫农村金融服务监管处。总体的内容增加了监管一些方面的内容,对一些行为监管上。但是,也增加了很多在社会各方需求,在需要整个农村金融也好,或者是农民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上的一些协调解决的功能。这个当时也没有普惠金融这个概念,我不知道是不是是普惠金融现在的内涵之一。 在2008、2009年农村信用社改革,农商行的风头正劲的时候,这个处后来又增加了许多协调各个,包括整个银监会监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职能服务的功能协调。在2015年进行职能改革的时候处依然没有变,增加了全部金融合作部和扶贫的整体的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金融扶贫信贷和农村信贷,包括小微。 去年底国务院实行机构改革,这个处出现了一点变化,就是成为了一个叫地方规制监管一处,这个处的职能就是由地方监管机构监管的三类地方性的金融机构制定规则,这三类包括小贷公司、融资担保公司,还有一类是地方资产管理公司,这个持续力有将近6个月、7个月差不多。 从我的从业经历看,可能是政府对普惠金融也好,对弱势群体的信贷性服务也好,应该一直还是做了一些努力。真正的把普惠金融带向了一个,用现在看非常时髦,也非常潮流的一个语言来讲,我想从技术上可能还是互联网的普及把它带上来了。 当时制定普惠金融这个规划的时候我也参与了,是主笔人之一。作为现在普惠金融各类的机构也好,包括今天上半场主力军这个主题也好,刚才张总说的比较好,主力军是谁其实并不重要,用总书记的话说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把这个事干好就行了。如果真的要说是主力军,普惠金融提出这个概念,我想可能大型银行既是责无旁贷,也是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大家可能记得,当时在2009年的时候,在我这个处里,由当时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亲自指导,就搞了一个“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的活动,当时银监会下了大力气指导各个所谓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到网点空白地区设立网点。这个当时也没有出现普惠金融的概念,互联网的普及也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我们就需要银行去通过这种人力,这种重基础设施建设去铺这个服务。这个服务当时是以结算存款为主,贷款并不在其中。尽管当时贷款的主要供给者还是农村中小型金融机构为主,2009年的时候城商行也没有现在这么多的网点和人力、物力资源。经过两年、三年以后,基本实现全覆盖,所有的农村的乡镇都有银行的网点,而且是正规银行机构的网点。这个里面做出努力最大的一个是邮储银行,一个是农村信用社,所谓的农村商业银行。这是当时银监会做的一个重大的服务型的工程,当时并没有对信贷供给做一个强有力的规划,因为这个是市场化的运作,当时整个环境都是市场化的环境。今天我们还感觉到结算不便利吗?还感觉到存款存不进去吗?还感觉到你贴身没有金融服务吗?没有金融机构吗?现在这些问题都不存在了。市场争论的话题,市场的迫切就专项信贷的需求。 我们从这方面看出来,普惠金融的发展也是一步一步走向深入,面更大、金融的需求更广。这就回到刚才说的,在去年整个银保监会机构合并以后,六类地方的金融机构纳入到普惠部,这也是有一条引线,这六类机构都是普惠金融的一种补充,也是社会对普惠金融,对金融本身需求扩大的一种补充,仅仅靠银行、保险和证券,现在可能有些方面是满足不了的。这个就是说普惠金融的发展,政府和监管机构在做、在摆布、在思考,也在不断的推进。各个机构的分量与地位,前一阶段跟银保监会沟通协调的时候也有过比较深的交流,这六类机构信托除外,它是一个非常有益、有效的一个补充。有的地方可能不需要,有的地方可能还没有出现这种需求,有的地方可能已经过滥。这个是我想对普惠金融的发展,政府包括监管部门对整个这些机构的看法,以及这么多年来做普惠金融也好,做农村金融也好,有这么一个历程。我是顺着我从业的经验说这个事情。 上半场谈到金融科技,我一直特别关注这个事情。金融科技对促进普惠金融现在这么大范围的一个面,这么多人在讨论这个事情,这么多方在提出普惠金融的信贷需求,助力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这个就是池子大了什么鱼都有,这里面出现了很多包括利用互联网技术、互联网平台做金融服务的,做非持牌金融服务的可能有好多。这里面又出现了刚才顾教授讲的有多头的监管,银保监局在地方有监管,这个监管和人民银行是一样,他们在做本身清理、治理的一个监管。这个机构,整个市场准入,地方也有行业协会,各个地方不一样,从我们在这里来看,可能六类机构只有两类,地方可能有的就有很多,像保理协会、融资租赁协会,都有协会,这个也发挥了一些监管的作用,我想这个还是从自律方面。这种监管也没有说不形成合力,也没有说不包容,他可能还是由于这些机构在前期的发展是在轻监管的前提下,现在可能出现了一种严监管、紧监管,造成了一些不适应。 包括我到小贷公司协会,小贷公司今年第一年降到一万家以下,总的规模大概是一万多亿多一点,整个从业人大约在十万人左右,这两三年来是逐年下降,这是严监管的一个效果,我认为并不代表严监管造成各个行业的发展趋势萎缩,这都不存在。包括互联网,或者金融科技,当然金融科技现在很火,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在助力方面。这是对所谓的监管的一些想法。 对金融科技这方面,也说到了它对普惠金融的推动非常大,良莠不齐,现在也有一些负面的东西在里面。我仔细听了听上半场,孙总自己很谦虚,说不是从事金融行业,但是他讲的观点我还是非常赞同,就是他讲科技是科技,科技延伸到金融里面来,他不会害怕,用网上的话讲,叫网下的一些事情你是不能不做的,只靠网上是完成不了的。 前一段我也在思考,包括隔壁在讨论消费金融,消费金融大家可以想一想,在个人信用体系全部健全以后,它还有多大生存空间?这个我想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慢慢就会湮灭掉,这个东西没有意义。互联网针对个人的信息有什么意义吗?现在已经开始出现了苗头,包括爬虫的技术,包括科技监管的增信越来越强,这个是有一个趋势的。我想这个东西对普惠金融的影响也是有的。 从目前来看,真正的什么是普惠金融?可能大家都会很清楚,现在主要是信贷需求更大,可能刚才盛总也讲到过,一定是有经营背景的这种经营需求,或者信贷需求才是真正的所谓的To B的这种需求,才是真正的信贷需求,或者叫普惠金融的信贷需求。To C的个人的,我觉得可能发展方向和情况不是很明朗。有可能像刚才我说的数据在强监管的情况下,不是它不符合监管概念,但是这个东西能在普惠金融方面发挥多大的作用?真正的如果做To B的金融科技能发挥多大的作用?这又是一个命题。刚才张总讲了,建行发挥的作用基本上都是内部生态,原有的产业生态上来做。真正的产业生态,中国的中小企业六七年前一个轮回,六七年以后,这个企业没了,有用吗?你再发给谁?再找它的什么历史数据?怎么用互联网或者金融科技的数据来监控呢?我没有想到办法。所以,怎么来融合,可能确实有很多可研究的方面,我不太特别懂技术,但是我觉得这个问题可能在很多方面可能会有很大的影响。 今天主要是学习,确实也学到很多东西,包括我原来的一些理念当中,包括一些想法当中,有印证的,有吸收的新的东西,有想明白的地方,包括程院长讲的平安普惠的理念。他这个理念,我原来一直从事融资担保公司监管的时候对平安就非常关注,我就一直没搞明白,他们现在拿牌照,把平安担保业务做的很大,我就没弄明白具体是一个什么投资背景,或者投资背景,什么样的战略考虑。今天想来想去,我觉得可能是这么个道理,就是它是一个金融科技的一个,可能是跟小的出资机构,或者是现在的这些会员,就是小贷公司,是一个真正的融合的方式,他用金融科技的技术,产生了一定的所谓的风控的外包的能力,做一些征信。这个我觉得可能是一个方向。包括现在大型银行做普惠的,通过原来的数据积累,在自己行里来消化,当没有这种大的数据积累的能力的机构,怎么获取大数据的支撑?来进行这种投资也好,贷款也好,把资金输出出去也好,扶持企业也好,可能利用这种金融科技外包公司,这可能是个趋势,也改变不了。但是,具体怎么来监管,怎么跟出资方融合,还是一个值得商讨的地方。平安本身也做了一部分数据积累,也好多年了。今天就是边学边想,我自己脑袋里有一些疑问、疑惑,也学到了很多,谢谢大家! 徐林:下面请孟总,因为上半场你没发言。 孟庆丰:感谢徐总,确实上半场没发言我也在思考,因为这个话题确实是我觉得有点像刚刚张总所说的,其实是值得引起争辩的话题,但是其实上半场讨论得还是比较和谐。我说一些我的细节,可能不一定和谐。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话题?为什么得到会关注这个话题?我觉得很重要,就是谁是普惠金融的主力军?其实普惠金融的概念是很大的,我们今天不在这里包括了,这里有很多的概念。但是进场的都有哪些机构?其实无非是在普惠金融领域里有大量的市场需求,这个是大家所共识的,然后呢?没做好,做得没有满足到消费者的需求,甚至是还出现了很多不好的现象。所以导致这个话题会很受大家的关注,有这么大量的需求,为什么没做好呢?其实我们从根儿上在分类上再看一下,到底都什么人在做?我先按照大的类别来分。 第一个,我把它叫强持牌的金融机构在做,强持牌的金融机构指的是什么?像“一行两会”下监管发牌的,包括银行、包括保险、包括像消金、信托,这些机构在做。其实还有一类叫弱持牌金融机构在做的,实际上就类似于像地方政府金融办发的牌照在做,还有一部分是非持牌的金融机构也在做。这些年在这三类的群体里在做。在强持牌机构里看到,实际上普惠金融,现在叫普惠金融,从最开始十几年前有小额贷款,已经发展了很多很多年了,但是在强持牌金融机构在前半段里,其实做的是不多的,所以出现了类似像助贷。 我先岔开一点话题说一下助贷,刚刚的《助贷报告》确实已经写得比较详细了,包括以前助贷还没有定义。其实我们和助贷还有一点渊源,最早的助贷就是我们当时的团队参与做的,十几年前,十几年前我们就在里面,那个时候我还在建行。当时其实没有想到那么多的复杂的定义。助贷当时想的就是助力银行贷款,当时还有国开行一起拿深圳市政府的金融创新奖,是这样子,没有想那么多,包括这次定义也定义得很清晰。 在十年的发展里,这三类机构哪一类发展得很快?其实非持牌的金融机构尤其在后半段里发展得非常快。再后面出现的像一些互联网巨头,包括网商,包括微众,再包括后面进入的,像小米都开始在这个领域里有了大量的涉猎。这个行业发展到现在这个样子,这三类机构我们发现其实基于在,尤其是2015年之后,就开始出现了一些网贷不好的现象,包括今年的“3.15”还说了各种的东西,实际上都含在这里,导致了这个行业现在确实出了很多的,无论是在监管上还是在行业的从业者里,都能看到很多的问题。 未来怎么走?到底谁是主力军?我个人认为首先是发生在强持牌金融机构里。弱持牌金融机构和非持牌金融机构未来一定不会是主力军,未来一定还是金融的归金融,科技的归科技。强持牌金融机构为什么在过去的这些年里,没有在这里发展,我还没说近几年包括像建行发展得非常快速,但是在这之前为什么没有在行业里因为非常大的行业影响力,我认为跟一点有关,其实就是跟科技还是有关系的。包括政策的支持也有很大的关系。最终的落地上还是跟科技有关,就是科技没有跟上,尤其是新型的互联网科技没有跟上有很大的关系。后来有一部分银行,还是拿建行作为代表,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布局,尤其是包括行内的政策,包括客户的下沉、行内政策的支持,在普惠金融领域里实际上是做出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市场上我们也能看到还有大量的其他银行,包括像郑行长说的泰隆银行,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包括互联网巨头,刚才说的几个大银行,包括新希望银行也是一样,实际上都在这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未来我觉得一定要定义成主力军的话,张总刚刚说想低调一点,我觉得大银行还是机会更多,这个机会用什么来看?因为到底什么叫主力军的标准不好定义,如果一定要以规模来定,比如定规模、定支持的人数或者户数,一定要用这种标准来看的话,我觉得大银行还是有机会的,毕竟中小银行能够覆盖的面和大银行比,还会有一定的不足,我个人认为。但是这些中小银行一定会在局部的领域里做出自己很有特色的产品和很有特色的能够支持到这些普惠金融客户的。所以未来我觉得一定是在这个领域上,在强持牌金融机构一定会跑出来很多的机构,但是最终到底是谁可能也很难说,或者是不同的领域会有一部分的机构。在这里传统的机构,尤其是中小银行如果要实现我说的类似于像弯道超车一样,在这里有新的建设的话,中小银行在这方面的投入可能非常关键,不单单是重视的程度,包括和一些新型的金融科技公司,在这个领域的合作也会是一个很重要的形式。这个金融科技公司里有很多类在做,有做基础模块的,也有做整体技术服务的,有很多,如何去找到一个非常适合的切入点,才能够真正地把普惠金融做好。未来我觉得主力军会在这几类机构里产生。 谢谢大家! 徐林:接下来继续讨论。 谢如东:我先接着上半场张总的最后一句话说,张总说大银行都开始做了,你们小的怎么办?我想这比较简单,用我们的一句笑话,就是你们大的已经弯下腰来做了,我们小的就跪在地上,甚至贴着地面来做,这总行了吧?因为市场够大,足够我们共同去发展。 刚才孟总也说了,我们现在为什么要讨论这个话题?大家都有共识,市场虽然不大,但是我们这么多年到目前为止确实还没有做得很好,所以需要我们今天来探讨。今天探讨有一个题目叫“小贷公司突破之路在哪里?”结合刚才朱小姐的话,我认为关键的一点还是要开放合作。确实在能力、实力方面,大银行、保险公司有你们的实力,你们出钱我们就出力呗,然后我们主动给你们做助贷、联贷或者是你们搞点资金批发给我们,方法很多。我们自己小贷公司也要主动地去变化,有能力的就提升做互联网小贷,等一下我再说互联网小贷的优势在哪里,但是没有优势的或者监管部门不批的传统小贷公司,你就做好你自己那一亩三分地,把它深耕做好也是有前景的。我总觉得天无绝人之路,这是没有问题的。 借这个机会谈一个可能在内地比较少谈的,但是又是我们作为港资公司深有体会的一个事情,就是跟政府的监管有关的问题,就是下半场研讨的问题。我们七年多前就来国内开展传统小贷业务,三年多前就拿到了全国性的互联网小贷牌照,一切都很正常在开展,但是突然间一年多前中央监管部门的一纸公文就让我们无所适从。先不说其他那些不准,这个不准做,那个不准做,那些技术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至少两个很大的问题,第一,这个文件把有牌照的受监管的互联网小贷公司跟没有拍照不受监管的P2P网贷公司完全混淆在一起,真的是误伤了我们,我们很受伤,这是第一个意思。我们很简单,我们是港资公司,从香港拿了几亿美金过来,又到美国,把美国我们认为最先进的反欺诈系统、营运系统收购了过来。又在全世界,包括美国、香港、新加坡、南韩、中国,我们招收了我们的主要管理团队成员,没有借银行内一分钱,资金、人员全部是为国内普惠金融在做事情,但是突然间说,你这个不准做了,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怎么向股东交代?我们已经有超过100万的客户,你怎么交代?第二个说你要做可以,必须把大股权让出来,让给谁?让给在国内有牌照的互联网企业,这又让我们抓瞎了,我总觉得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可能是监管部门或者是国内的大众认为搞互联网企业的就一定能懂或者能搞好互联网金融,我想不用深究大家都很明白,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行业。 现在巨头本身都有自己的小贷公司、消金公司,你怎么办?你总不能让我们一点出路都没有吧?怎么交代?这里面还有一个进一步的误区,因为他们是互联网企业,他们有自己的生态圈,所以在这个圈内有它的原生数据,风险比较小。Yes,all right,这方面是对,但是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大家都知道,当你画一个圈的时候,圈内已知的事情越多,圈外未知的事情就越多。服务圈内这一小群你的客户,圈外的广大的,我们号称普惠金融应该服务的对象,我们服不服务?进一步问,假如从科技角度来说,假如我的技术我没有圈内的这些数据,我服务圈外的群众,但是我的违约率、我的各方面比你做得好,是不是证明我这方面的技术比你的还强?中国搞普惠金融不是要鼓励科技创新吗?所以说很多东西我觉得从监管部门的角度也不能一刀切,也不能说变就变,当然我不知道这些话对不对,但是是我们的亲身体会,今天不是有一个主题叫“包容”吗?我们不但要包容我们的那些最底层的老百姓,这些大众客户有很多的不足,我们要多做宣传。但是另一方面,在我们努力的同时,希望政府、监管部门多一点包容,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做更多的普惠金融的工作。 谢谢大家! 徐林:接下来有请白总。 白雪梅:我看今天这个题目可能特别有吸引力,都这个点了,大家还座无虚席的,中午听贝院长说,同时的两个分论坛,我们这个分论坛报名的人几倍于那边。当时感觉就是来的人都认为自己是普惠金融的主力军。大家讨论了这么长时间,似乎我刚才说的这句话是不对的,是吧?都能是主力军吗?但是,真的现在因为普惠金融它有它所谓的社会责任,有它的情怀,有它的道德高点,所以很多人愿意说自己做的是普惠金融,而且我也找到了误导大家可以把自己装进普惠金融的一个根源,其实真的是我们对普惠金融的定义,它是怎么描述的?我特意抄了一遍。就是我们《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这个其实是一个非常广义的关于普惠金融的说法,我对它的理解,这是一个状态说,几乎就是说,只要有需求,可以被满足。那么,提供金融服务的人商业可持续,接受服务的人是可负担的成本,达成了这样一个金融交易就认为是普惠金融,这确实是一种状态,让我们“需者有其得”,但是如果大家都按照这样的定义把自己装进去,我们就无所谓谈普惠金融了,谈金融就好了。不过庆幸的是,这句话下面还有半句,定义里面说,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当前我国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所以我更想觉得大家在谈谁在做普惠金融的时候,我们用这个狭义的定义,有时候我们把服务对象给它缩小了,缩小到我们所讲的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 所以,基于这个狭义的定义,现在我服务的中和农信是一支纯正的普惠金融的队伍,我们不能说主力军,刚才孟总说主力军怎么衡量,它的衡量标准一定是按照体量和占比来的,谁做普惠金融做的量大,谁占比高,他就是主力军,没错。所以,作为中和农信来讲,我们绝对不是主力军,但我们是一支纯正的队伍,因为中和农信做的每一件事情,我们都是在为农户做小额贷款。普惠金融确实也有一个发展,这个概念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在它的前身我们更多会谈小额贷款、小额信贷,而国际上对这件事情的衡量是有,一个叫做深度,一个叫做广度两个指标。广度在看你服务的人有多少,人群有多少数量,深度主要是用单户得到的贷款额来衡量,因为我们有一个假设,单户贷款额越少,说明借款人贫困的程度越深。 所以,我也想从比较经典的定义告诉大家中和农信,为什么我把它说成是一个纯正的在做普惠金融的一支队伍,中和农信现在90%多是农户,农户的概念我们按照居住一年以上在乡镇以下的这个概念来说的,我们不排除有一些人虽然是农村户口,但是他已经不住一年了,这样的人严格来讲不算农户,所以中和农信,绝大部分90%是农户,剩下的人基本上也是农村的户籍人口,现在的存量44万,这就是我说到的宽度,中和农信到底做了多少广度,这么多的人,现在存量44万借款人。 深度呢?单户贷款额度是25000块钱。所以,在中国农村做的最深的是哪一家机构?可能很多人都在说是中和农信是毫无疑问的。我在不同的场合都会感受到大家对中和农信做到这种程度的一个不解,或者是觉得实在太难了,他是怎么实现的?因为中和农信的基因是做扶贫出身,1996年开始,他是世界银行和中国扶贫基金会的一个扶贫的贷款项目,在秦巴山区开始做的,所以它最开始的前身就是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小额信贷项目部。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基本上已经是中国为数很少的,由公益型小贷转型成功的有市场化,已经符合市场化特征的小额信贷机构。好像全中国当时这一类的机构有好几百家,目前只有两家在转,还有一个是东方惠民,只有两家转成了以小贷公司来放贷。而中和农信的体量又是比较大的,现在我们大概做到了300多个分支机构,这个分支机构是以县为单位在做,覆盖了十万个乡村,现在员工的人数5300多人,70%以上是信贷人。 所以,能做到这一点,这就是跟我们目前中国广大的农村的情况相一致的。刚才也谈到了,在农村怎么去做线上?有几个农户会有线上的那么足够的痕迹让你去挖掘他的信用的情况,能够进入你的模型,进行打分、放贷。所以,在我们的分析研究中,相当长的时间在做中国农村,在做农户的是要靠线下为主的。所以,这也是中和农信能做下来的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我们的信贷员全部都是土生土长,本乡本土的人。我下去调研的时候,就跟着信贷员在村里面走,几乎所有人都认识他,他也认识所有人。所以,我们能够做风控的要点就是所谓的关系型信贷,他有他的软信息,他知道他是一个做一些事情的人,他在劳动,他在创造价值。所以,从还款意愿上就有了保障。另外,他只要做一些事情,而且给他那么小的额度的贷款,他的还款能力就没有多大问题。我们的户均只有25000,哪怕他今年绝收了,出去打打工,是不是也能把这个钱挣回来。所以,现在中和农信的不良率超过30天的1%点多,风控这么多年还是做的挺不错的。这真的是一支比较纯正的队伍来做这件事情。 所以,有些机构了解中和农信的做法也挺羡慕的,说认为广大的农村确实有很多需求,可以商业可持续,又可以很显著的帮助低收入的人群改善他们的生活,所以还是做了一件比较有意义的事。所以,我还是想回到咱们的讨论,关于普惠金融这件事儿。更大程度我们把自己定位为我是不是做普惠金融的时候,我们可能要想我做的这件事是不是在帮助我的借款人能够改善他的生活,能够帮助他提高收入,能够帮助整个社会在共同富裕,在进步。如果我们反过来想这个问题,如果能够给自己一个肯定的答案,我想就不会有像隔壁在讨论的这个问题,消费金融是不是普惠金融?我觉得这不是一个从用途上可以厘清的问题,而是我们要从本质上想到我们在给别人借钱的时候达到的是什么样的目的,我们是要帮助他,同时我们自身也在可持续的发展。谢谢! 徐林:谢谢!还有哪位嘉宾?盛总。 盛子夏:我接着我上半场讲的关于金融科技实际上改变了很多普惠金融,或者说新金融的一个新的生态。实际上一个新的金融生态,上半场我在讲,实际上他把原先一个在传统金融机构里边,他做一个信贷,从获客到风险管理,然后到贷后管理,然后到资金,全都是在一家企业做的,然后把解构成各个部分。刚才其他嘉宾也提到,像助贷这样一种模式,实际上就是来构建成,一个是资金端,一个是资产端,然后中间提供了有效的风险管理,包括一些数据加工,包括一些跟软件服务相关的这样一些服务。 讲到这一点,我觉得还是要再往下讲,就是他这样的一种服务,在C端和B端看起来又有两种新的趋势。C端刚才已经提到了,目前看起来,整个C端整个的服务是变得越来越标准化,一方面只要兼顾好一个资金端,另外一端找到一个流量平台,这个流量甚至可以明码标价买的,在这样的业态下,实际上中间助贷的,留给它的空间是越来越小的。实际上大家目前看到一个非常典型的现象就是这个流量端,其实很多互联网本身开始做的越来越金融化,越来越有能力做好金融风控。另外一端在资金端,我们不说工农中建交,就是四大行,其实很多股份制银行,甚至城商行、农商行,越来越具备自己通过大数据做金融科技,做风险管理这样的能力。所以,在这样的大的背景下,我觉得在C端实际上留给中间纯做助贷的机会确实是在越来越小,它正在受到两端的挤压。 所以,回到我还是特别强调的,就是在B端,实际上中间的助贷的空间机会实际上相比C端要大很多。因为对于银行来讲,真的要去做好B端的,不管是刚才讲的农户,还是小企业,实际上它还是缺乏大量的,不管是地面的能力,还是渠道的能力,还是对于产业、供应链整个的理解能力,它是很难在一夜之间,或者说瞬间去构建整个这样一个团队的。在另外一端,整个的资产端,尤其是我之前讲的,如果是跟供应链相关的,是跟产业相关的,跟小微企业相关的,实际上这个资产端的接触能力大多都是在核心企业、龙头企业、产业企业、供应链这端的。但这一端的企业实际上他们又缺乏对于金融的认知。所以,这两头各自在整个底层的金融的信息不对称上,实际上是会长期的存在。所以,这样给予真正愿意扎根于普惠企业,To  B这端的金融科技,或者说助贷的这样的类型的企业,或者说创业的团队,实际上有很大的机会好好去发展。而我觉得像这样的一些企业,包括像新希望金服这样的致力于整个供应链金融,连接有志于做普惠下沉的这样一些银行。另外一端我们又很好的服务了这些龙头企业,这个我觉得是将来普惠金融,尤其是国家在政策支持方面,我觉得应该是考虑大力去扶植的,因为他和C端,有的时候往现金贷的方向去发展,其实走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道路。这是我想讲的第一点。 第二点,既然普惠金融大家都知道很难做,之所以中间致力于做供应链金融去连接两端这个信息不对称的助贷或者做金融科技的公司他要去发展,实际上非常需要一个所谓的冷启动这样的一个概念。什么叫冷启动?我之前实际上在蚂蚁金服待了很长时间,我其实是整个经历了蚂蚁金服、阿里金融小贷从他一开始可能也不到十几亿这样的一个资产,到后来变成几百亿,几千亿这样一个规模。很现实,在一开始,当我们做到只有十亿、二十亿、三十亿规模的时候,我们当时的融资非常困难,只能通过股东借款,通过资本金,我们几乎不能得到任何银行端的资产的支持。至少2012、2013年的时候,非常困难,大家都看不懂,怎么你就能通过淘宝,或者阿里上面所谓的大数据就能蹦出一个金融的资产,然后风险还能管的特别好,这是不可能的。但是,当这个规模做到几十亿,到几百亿的时候,大家发现这种分散型的,基于大数据的客群选择的模式是可行的,然后整个数据背后可以看到非常丰富的客户最终资金用于,比如说他的网店经营,其实它可以穿透到底层资产。所以,渐渐的银行机构很多这些资金方对于这样的一些资产他就认可了。 我相信大家现在都知道,现在其实不光是蚂蚁金服,整个BAT所有跟消费金融有关的散的这种类消费金融的这种资产在银行拿到授信是容易得多得多了。甚至像这种刚才讲的BATJ他们底下的像花呗、借呗、微粒贷这种资产包括,大家排着队要抢这样的资产。回到我们做的普惠金融,在To B,在企业端做供应链金融,其实是有很多银行也是非常感兴趣的,但是问题在于你还没有做出来的时候,你还没有冷启动的时候,你还没有形成一定资产规模的时候银行愿不愿意进来?我在新希望做整个产业金融,我深有体会。大家都看着说,你做出来看看,所以我们在过去的半年、一年里面,专门针对农户饲料养猪的一个非常弱势的群体,原先很难拿到金融服务的这样一个群体,现在做到几个亿的资产规模,且风险是非常可控的,千分之几,一顺中大量的银行开始感兴趣了,你这个资产很好,又是服务于普惠金融,真正把钱给到农户,而且我还知道他的资金渠向,就是用来购置他的生产资料的。 但是,我会脱想一想,我一开始做那几个亿的时候,为什么就不能帮助我们一起去度过这样一个冷启动的难关。所以,我觉得在这点上,不管是大的银行,还是国家政府的机构,尤其是涉农,或者说扶持贫困,我觉得在这个方向上,应该是有一定的鼓励和激励的机制,能够帮助有志于在这个方向上做好的企业度过他的冷启动的这样一个难关,一旦起来了之后,实际上形成一定资产规模了,大家也能非常清楚的看到,实际上真正用于生产经营资料的这些农户其实是一个非常优质的客群,他不是说我拿着这个钱去吃喝玩乐,或者怎么样的,他是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生产。这是我想讲的第二点,关于冷启动的。 最后一点,跟征信相关,跟数据,包括隐私保护相关的。我们在讲做好普惠金融,实际上既然这个数量级摆在那儿了,如果我们是一单一单去做,纯线下去做,你的效率和成本一定很难控制住,所以一定是线上和线下结合的这样一种模式。所谓的线上,其实我觉得在征信这个领域,政府实际上一定是要发挥很大的作用,能够去把大量的跟企业相关的、个人相关的数据通过有效的方式采集起来,然后采集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一种方式是怎么能够分享到给这些真正是在做普惠金融的这样的一些机构。实际上这一点上,我觉得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探讨,因为很容易走极端。现在大家都在讲数据安全,数据隐私保护,很容易觉得什么数据都不能分享,一下子数据就变成完全严格保密的。但是,我觉得在数据整个的隐私和可分享上,实际上是可以分层考虑的。 举个例子,大家想象一下所有的上市公司,其实所有的上市公司他的财报,他的经营,他的销售,以及他的董监高,所有的股权结构其实是充分公开的,没有任何秘密的。其实基于这样的一个延伸,你说企业真正跟经营相关的,他的这些利润,这些方面的数据到底是否属于严格意义上的隐私?其实我觉得不至于。当然了,我们肯定是要区分这个企业会有一些他自己经营的秘密,或者他有一些他自己本身的技术方面的专利,或者怎么样。这些我觉得是值得充分保护的。但是,肯定会有大量的相关的数据其实并没有那么隐私。但是,这些数据怎么通过一种征信的方式去集中,然后能有一种很好的方式去分享,这样实际上能够给到广大做普惠金融的,不管是金融机构也好,还是做助贷的机构也好,其实是有一个巨大的辅助和支持的作用。 所以,最后我觉得这个也是希望能够跟政府,跟相关的金融机构一起去共建这样一个专门针对普惠的,针对经营的,针对个体工商户相关的这样一个比较成熟的征信体系,我觉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谢谢! 徐林:谢谢。时间好像也来不及再做更多的发言了,在座的各位听众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和嘉宾讨论的?我觉得我们还可以再提两个问题。 提问1:我是来自于内蒙古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的。我的问题是这样的,在座的一直在讨论谁是普惠金融的主力军,我们这个讨论实际上有一个非常大的背景,世界上所有普惠金融做得好的国家,他们最重要的承担指的是合作金融,金融合作机构,在我们国家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合作社,不论是农村的还是城市的,正是因为这样制度安排的背景,产生了我们今天如此热烈地讨论这个问题。所以我觉得可能真正的问题的解决,是要我们能够在金融制度供给方面做出深度的创新,让那些本身需要金融服务,特别是普惠金融服务的主体,使他们能够有作为金融供给者的这样一种权利的保障,有了这样一种权利的保障才能真正地、深度意义地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这个广大人民不光是我们说的普通的农村的农民、城市里面比较贫困的人群,其实也包括比如企业的经营者,曾经他是董事长,但是他也可能经营破产,他也有可能成为普惠金融的需求者。所以我觉得怎么样从经济金融的伦理和制度供给的背景上来深度地思考,解决中国高品质的金融供给问题,提升金融服务的品质,可能是我们要深度思考的问题。我们这70年来最大的挑战不在于说我们的财富增长速度快或者慢,真正的挑战是我们这70年来的经济伦理和金融伦理面临深度的挑战,就是传统中国非常结实的经济伦理,你有本事、你勤劳,你富有,我们都认为这是天然的公平和合理的,在我们70年的过程中,曾经这个基础的原理得到了非常严峻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在自然恢复方面的能力,但是我们缺乏一个良好的法治体系的保证,所以我们产生了一系列的制度的乱象、经济的乱象。比如长生生物大家都知道它做的是挣钱的生意。 徐林:请表达你自己的观点。 提问1:我的问题是,在产生普惠金融的主力军在制度改革方面各位有什么深度的思考,谢谢各位。 徐林:在座的哪位嘉宾愿意回答这个问题? 白雪梅:这位老师,您刚才提的问题恰恰是今天上午我们听吴晓灵行长提到的问题,您跟她的想法是不谋而合的,她也认为要解决农村,尤其是广大农户的贷款需求,应该是大力发展合作金融,她的是叫农民信用互助,大概也是一个合作金融的理念,而且吴行长从理论上到实践上都给了充分的论证。所以应该说我们上层的政策制定者肯定有过这方面的考虑,只不过现在还没有付诸实践,她说也可能是因为我们把原来的这种金融的组织形式给改变了,改成让农信社去商业化改革,反而可能会客观上造成了它的使命漂移。这个事情很多人都考虑过,甚至吴行长也在某个省做过实验,觉得效果还是挺不错的,但是很难把它上升成一个很广泛的金融机构的组织形式,这也是我上午听完以后深有感触的一点。 徐林:刚才您提的问题还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过去中国是存在着基层的农村,就是像合作金融组织过去是存在的,但是后来改革之后没了,没了的原因其实也很复杂,我那个时候在财政金融司当司长,也接触过这类问题,有很多农信社实际上也没有做成真正的农村合作金融的模式,结果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问题,所以后来就有了农信社的改革。在农信社的改革过程中其实也一直是有争论的,所以刚开始并没有规定统一的改革模式,比如有的省搞成了省联社的模式,最后又进行了农商行的改,有的省就没有这么搞。围绕这个问题我觉得一直是有一些争论,而且是没有完全想好的问题,所以当今天我们坐在这儿讨论谁是普惠金融主力军的时候,刚才您提出了从别的国家经验来看,合作金融往往是面向基层很主要的普惠金融的提供方式,在中国现在这个方式确实缺位的,到底下一步应该怎么办呢?我估计,特别您是学者,又是金融行业的从业者,通过自己的实践和研究,我相信今后还会有新的提法拿出来。 提问2:我姓鲍,原来是人民银行的,做普惠金融做了5年。大家好,我觉得今天这个题目倒是很有意思,中国普惠金融从2007年开始走到今天,发展迅猛,我们的小贷公司有9000多家。我讲两点,我特别同意刚才白总讲的事情,刚才讲的定义实际上是联合国普遍认可的,而我在拉丁美洲,他们从1985年开始做小额信贷,走的是市场化道路,完全是这样做的,它也不存在这个那个的指导,但是后来1992年,玻利维亚的阳光银行成立了,到现在玻利维亚的银监会和中央银行对它的要求还是75%必须做小贷,多大?3000-4000美元,每一个月检查你,他们都是扶持、监督、检查。而我回来这两年多我也做了一些普惠金融的研究,就像传教士一样四处传播拉丁美洲的普惠金融经验,但是我看中国发展迅猛,大家一谈到前几年,P2P觉得特别厉害,这两年出现了情况,刚才我听盛总以及大家讲了,非常厉害,这在拉丁美洲是闻所未闻的。不要紧,我们再回归到普惠金融这一块,谁是主力军呢?我觉得我们先把对象搞清楚,包括建行的张总,咱们现在银监会一统计,10万亿元,后来我一问都是1000万元起,我觉得这也不可怕,何总是老朋友,他做50000块钱,中和农信做了20000块钱,养猪的农民借4000块钱,张总,跟你借4500块钱你借吗?你肯定说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现在小贷协会换了王会长,非常好,我们怎么定位自己?我刚才很高兴听他讲,我是中国小贷协会的会长,这么多年了,他们都不肯叫小贷协会,觉得丢人,都叫中贷协,很大,我说在拉丁美洲我们做普惠金融、做小微信贷,一听你这是上帝,派到人间来专门帮助穷人的天使。中国一说小贷公司,觉得我是贼、我暴力催收、我是坏人。我倒觉得中国有关部门也不用讲主力军不主力军,最好能够把过去的中小企业贷款跟普惠金融贷款分开,大家谈小微金融这块都是讲中国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我原来在人民银行30年,讲的就是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事,你们建行所搞的就是中小企业贷款难,现在让它不难,你们好好做,小贷协会就领着9000多家小贷公司好好把农村、城市贫民,那些被传统的银行所看不起,说你们根本不配做银行贷款对象的人,帮扶起来,把他们解救起来,使他们获得一些微薄的金融支持,获得经济上的独立和自由。谢谢大家。 徐林:谢谢,您其实不是提问题,您是表达了很重要的观点。还有哪位? 提问3:我是美兴小贷何文刚(音)。我不知道今天吵的谁是普惠金融的主力军有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听了很多,但是我也听出了一个中心思想出来。我觉得要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首先是政策层面的驱动,现在要说金融创新,小贷公司、P2P、现金贷、助贷,出来了很多创新。但是我自己想象的可能是过度创新或者是过度普惠,我也走了很多国家。前两年我到非洲,非洲那么贫穷的地方,它还没有那么多现金贷,我觉得首先要鼓励普惠金融的发展,首先要强调持牌,要强调政策引导,要多层次的金融机构,比如说中和农信有它存在的价值,美兴小贷有美兴小贷存在的价值,互联网金融有它的价值,每一个供给商后面都有自己固定的客户群体,美兴在这个市场上做了12年,我们感觉到市场的变化太多,我们前几年平均每笔发放贷款大概是5万、6万的样子,这几年升高了,上个月我发放了大概2001笔贷款,发放了2.16亿,前几年还可以发5万、6万的贷款,为什么现在发不了了?因为现金贷、P2P、中介机构,他们都把这一部分小客户搞坏了,我们查到一些小客户,现在有一些典型的例子,一个客户从不同的平台贷了50笔贷款,像这种客户已经没法再给他普惠了,这个是问题,我觉得要做好普惠金融首先是在政策层面引导,有好的政策,引导差异化的机构,服务差异化的客户,不同的发展,这是一个观点。 另外一个观点,普惠金融必须是“包容 健康 有责任”,我们以前在business roundtable上讨论过这个问题,什么叫政策金融?不管怎么样,我们提供的贷款是帮助客户增加扩大生产,增加收益,这才是健康的。现在在四川有大概23000多个客户,我们贷款额达到将近15亿,我们现在不是没有市场,而是没有钱,如果我的贷款价格可以实现建行的价格或者其他银行的价格,我们在这个市场上是没有对手的,没有任何机构可以和我们相比。所以我觉得首先要强调有责任,有的价格高到百分之四十几、百分之五十几,采取欺骗的方式去发放贷款,这个肯定是有问题的。我想首先是一种责任,怎样帮助客户发展?以客户发展为基础促进机构的发展,我觉得这个才是根本。 第三个说到金融科技这一块,我觉得不管什么样的科技,它都是一种工具,它改变不了金融的属性、改变不了风控的方方面面。我们在12年当中看到了很多的机构倒下去,当美兴在做纯线下的时候,很多人都笑美兴这个是很好,但是很慢,赚不了钱,但是当美兴还做得非常好的时候,后面的全部死掉了。消费金融又怎么样?消费金融死掉了一大批。我觉得金融科技可以给我们带来三个方面的好处:标准化的风控、更好的客户体验、更加的效果,就在这三个方面,但是它改变不了金融的属性。不管怎么样互联网化,很多机构都去那里推荐贷款,我们理解去哪里死,做这种贷款做得越多,死得越快。 我不想问什么问题,我只想表达一个观点。谢谢。 徐林:谢谢。时间已经到了,不好意思,还有一位刚才举手,我给你一分钟可以吗? 提问4:各位嘉宾好,我是社科院的博士生,我有一个问题,刚才小贷公司的领导们都在说他们额度非常小,我觉得有一个误区,普惠金融概念里面没有强调额度一定是小,而是说满足没有享受到金融服务人的这些金融需求,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误区。 另外,问一下为忠总,现在建行都是中小企业的贷款,我们发现涉农这一块贷款比较少,整个在建行来说,既然您是要做普惠的话,您涉农方面比较少,不知道未来有什么发展的计划? 另外我想问一下白总,小贷公司发放的是2.5万元的贷款,跟一些地方扶贫贷款5万块是不是会有重叠?2.5万的需求我觉得有点和5万块重叠。 徐林:你不能再问了。 白雪梅:后面的问题先回答,防止忘了。其实大家都知道现在国家确实想有一个政策,扶贫贷款“530政策”(5万块3年零利息),确实我们最近也跟一个高校做了一个涉及到4000多个客户的调研,调研的结果发现这“530贷款”确实对建档立卡户获得融资起到的比较大的作用。反而是现在比建档立卡户要稍微靠上一点的农户,他们的贷款满足度是比较低的。而且我刚才说这是一个平均数,就是2.5万,基本上是不超过10万块钱的,因为通常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农民不是一个赤贫者,赤贫者不可能说就拿着2.5万块钱连猪也买了,连猪饲料也买了,猪圈也搭了,不是这样的,而是一般都具备了一定的生产资料。比如我们看到大量的养猪的人是有猪圈,也有猪,他要借钱买饲料,这就是一个可以想象的,他为什么借了这么少的钱?我们也是做了一个有益的补充,我们不可能把他所有的生产从头都包了。可以吗? 张为忠:我讲第一个问题,实际他提了一个很具体的问题,建设银行是现在市场上国有大行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提出普惠金融发展战略的,这是需要有勇气的,建行的资产体量大家应该都知道,是巨大的体量,不做的话,从我们经营的绩效上来讲没有什么影响,而且短期来讲,做普惠金融可能在绩效上还有一定的负担性,但是为什么建行做普惠金融?考虑到经营趋势在变化,经营的业态在变化,金融的服务模式、金融科技赋能的效果都在发生变化,建行在怎么布局?我不一定说得非常多,简单地说,普惠金融现在几大板块在中国说得非常清楚:小微企业、涉农、扶贫、“双创”这四大板块,我那会儿汇报的数据,我们是真正的B端的数据,就是企业端做得比较多,现在光做企业端可能整个的一体化服务做不出来,那怎么办?个体工商户、企业主,包括农户都是要做的,所以这个领域我们现在确实在布局,实际上建行自身这么多年信用卡服务收单商户的量也是很大的,也是五六百万。另外还有其他的个人商户也是很大的,但是农户是我们现在服务最难的一个板块,大伙过去普遍认为农民没有信用或者缺失信用,实际上我认为是信用挖掘、信用体系建设的能力不足。农民的宗族化居住特征是很有信用的,但是发掘信用体系没有建设起来,我们在河南、安徽已经做了涉农平台,我可以简单披露一下,就是做这个的。实际上是希望通过两权的确权,还有农村底层数据的获取,政府都在做这些工作,和政府的平台能连接,发现信用机制,确立信用机制,这样农民是可以贷款的。我们给龙江的农民已经贷了40多亿。 刚才有三位先生都提了一个,我们今天主力的问题大家不好意思说,刚才建行的老同事原来在建行干过,他觉得普惠金融主力军应该是城商行、农商行,我说这也没错,实际上鱼的游法是分层的,海再深每层都是有鱼的,大狗有大狗的叫法,小狗有小狗的叫法,各自分工不同,将来一定可以通过市场的选择各自归位,有的回归、有的进场、有的深度介入、有的深耕细作,会有一个准确的分工。我相信你们买冰箱一定是选了多家再买,没有一个人是希望卖冰箱的人非常少,冰箱的品类非常少,一定是希望丰富的,丰富之后有了选择余地之后,从金融供给的角度可能就自然而然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不用简单地以供应量和信贷来说。 说起这个我再多说两句话,这个应该考虑什么?我们讲的主力军谁在场?谁缺场?政府是不能缺场的,我们市场主体不能缺场,我们的需求主力不能缺场。所以我们应该看政府应该做什么?政府应该把公共基础设施、新型基础设施、信用体系建设、法制法规、制度建设、政策建设匹配起来,现在可以发现政府每个地方都在建平台,像过去建高速公路建得乱七八糟,但是一定有一天要整合,制定统一标准、统一规则,这就是政府作为市场推动主力的作用,而我们这些是作为供给主力,我们真正的主力是需求者,哪些客群是我们真正的能给我们对接的主力,这个是值得关注的,要选好客群,做好对接,这才是应该的。 徐林:谢谢。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的讨论就到此结束,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感觉怎么样,反正我觉得今天下午的讨论是非常有意义的一场讨论,而且参与的各位嘉宾从各自不同的角度都谈了对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的看法,我觉得认识也非常深刻,也有很好的观点碰撞。 听下来,今天这个讨论的主题“谁是普惠金融的主力军”确实不是特别合适,我倒觉得英文表达的意思可能更好一点,实际上我们普惠金融应该成为下一步中国普惠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很重要的内容,我们实际上要构建一个很好的普惠金融的生态体系,在这个体系里头有制度、有监管、有政策、有机构,在这样一个大的生态里头,我们应该让每个机构根据自己的特色、根据自己的又是去发挥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作用,然后形成不同机构之间相互协作、相互支撑、互补的这样一个金融或者是普惠金融的服务格局,如果这样一种体系能够形成,实际上确实也不存在谁一定要是普惠金融的主力军这样一个概念,反正各个不同的机构发挥各自独特的作用,但在未来我相信随着制度、政策,特别是技术的这种演变,我觉得未来整个普惠金融的体系里头还会有一些不同的新的变化,但是我相信一定会使得中国普惠金融的服务变得更加完备,使得整个社会所需要的金融也能够得到整个供给体系更好的满足。 谢谢大家的参与,今天的讨论到此结束,谢谢![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10月13日 15:35
陈志武:普惠保险在扶贫方面的作用非常重要
陈志武:普惠保险在扶贫方面的作用非常重要

  新浪财经讯 10月12日消息,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今日在京举行。香港大学冯氏讲席教授、亚洲环球研究所主任陈志武出席并发表闭幕致辞。 香港大学冯氏讲席教授、亚洲环球研究所主任陈志武 谈及普惠保险,陈志武认为在扶贫方面,保险类普惠金融是非常重要的,保险可以帮助的对象比信贷空间更大。如果能够有更多的保险品种可以推出来,让更多普通人可以避免因为生病而致贫,因为意外事件的到来而致贫。 陈志武认为,在金融理解方面也需要做出调整,具体来说就是不只把金融理解为企业融资、投资建设融资,也应包括消费金融。在陈志武看来,推动消费金融的发展,对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非常重要。 以下为现场发言实录: 陈志武:刚才听贝老师在总结时,就在想,他口齿那么清晰,像我是湖南人,是怎么学也学不到的。作为对比,听了我讲以后,你们更会感受到贝老师的讲话字数不多,但意义总是非常深的。第五届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给我带来的受益也非常多,昨天评论了一些论文,让我感到一方面国内学术研究比起我在2001年左右刚刚回到国内参加一些活动相比,过去十八年的学术研究,真的是非常不错,跟在耶鲁和其他地方的学术研究氛围和用的方法等等都差不多,而且昨天我听到的学术报告也让我看到不管是从移动支付对于消费的增长,尤其是对于消费质量的提升,都是贡献非常大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管是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还是普惠金融,真正对于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是帮助非常大,也非常及时,这次第五届普惠金融国际论坛的时候也非常好。贝老师他们五年以前就开始,实际上超前很多,回过头来看,很不错、很了不起。 给我时间大概是15分钟,不管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文化的角度谈金融,就不能够谈太多,特别是马行长笑呵呵地进来了,所以我也更加紧张,因为马行长可以给大家更加精彩的闭幕演讲,我尽量花10分钟时间重点讲三个要点: 第一,关于金融理念、金融概念(观念)的理解,必须要做很多调整,不管是通过金融通识课还是其他的,不管是官员还是社会上普通人士,也包括一些金融从业者,都应该对金融的理解做很多的延伸。 大家回想一下80年代初期一直到80年代末期,当时厉以宁先生、吴敬琏先生等老一辈经济学家花了很多力气呼吁全社会,特别是管理层要重视金融的发展,当时他们在谈到为什么要发展金融的时候,都是从企业融资的角度来谈,为什么金融很重要,因为当时一个典型的说法就是社会上有很多闲置的资金,而企业需要很多的资金,怎么可以把闲置的资金撮合到一起,让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去使用呢,从想像的场景里可以看到金融可以帮这个忙。这样一来就带来一个很直接的理解,即金融=企业融资=建设投资金融。这个理解一直贯彻到具体响应党中央号召时,我每次看到中央决定要重点发展经济,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肯定又要做更多投资了,要扩展实体经济的产能。这样一来,我们谈到发展时,把发展等同于建设投资、实业投资,实业投资进一步等同于企业的投资,在金融领域里,金融就等于企业融资和建设投资融资,整个对于金融的理解就没有消费金融这一板块。 原来的观念是这样的话,即使是金融行业最前沿的人,也只能够从建设融资、从企业融资的角度去发展金融市场,所以回过头来看,由此带来的结果是整个实体行业各个行业都产能过剩,但是消费需求不足,消费占GDP的比重、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不高,是一个必然的结果。道理很简单,我们学经济的都知道,至少大致上有生产方、消费方,消费方和生产方都有金融的需求,但是我们以前都把金融等同于生产者金融、企业金融,所以把生产方、企业方的金融需要重点发展好了,满足足够多了,但是消费者的金融需求就被忽视掉了,所以由此产生的结果是需求没办法上来,但是产能供给不断上升,由此带来一个结果是必须要靠出口市场来弥补需求低于产能的差距。 长话短说,我的意思是除非我们对金融理解方面同样的做调整,就是把金融不只是理解为企业融资、投资建设融资,同样也包括消费金融,除非我们做这种调整,否则的话以后产能过剩、靠投资带动、靠出口市场带动的结果会继续下去。 举几个简单数据,2014年,给中国居民家庭提供的住房按揭贷款和其他消费金融支持大概是10万亿人民币,在2014年时大概占GDP20%,是整个银行业金融资产120万亿的9%左右。从2014-2017年、2018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是蛮好的,但即使到了2017年年底,居民贷款,包括住房按揭贷款,大概是40万亿,相当于2017年年底252万亿银行业的金融资产的17%,也就是说剩下的银行业的金融资产的83%都是为企业、为地方政府提供支持。相比之下,去年美国家庭总负债、总贷款是13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银行业资产的75%的分量。换句话说,我们的银行业重点是帮企业和地方政府来提供支持,只有17%是提供给居民家庭的,但是美国的银行业资产的75%是用来支持居民家庭的,所以由此产生的结果是美国经济的消费需求很旺盛,而中国消费需求相对来说比较低。从银行业的资产结构里基本也可以看得出来,不太奇怪。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观念的调整尤其重要,尤其把消费金融、普惠金融进一步在方方面面提上日程,推动发展,不要因为校园贷或消费贷款碰到一些问题,就说消费金融现在已经走过头了,大可不必。 第二,推动消费金融的发展,不只是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对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非常重要,而且需整个中国社会所有的人,特别是“草根”出身的年轻人,一辈子幸福的提升非常非常重要,也非常关键。道理蛮简单,至少我自己回过头来想,在80年代初上大学,每天可以花的钱不到1元钱,那个时候是我一辈子收入最低或没有收入的时候,但是那个时候是我最需要花钱的时候。现在我57岁了,是我一辈子到目前为止收入最高的时候,以前从来没有收入这么高过,但是我现在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少,也许喝喝星巴克咖啡等等还花几元钱,其他就不怎么需要了。回过头来想想,如果我在80年代、90年代把未来年长了以后的收入转移一些到那个时候来花的话,有可能我谈女朋友的对象都不一样要找我的人的兴趣会多很多,对我有兴趣的女孩也会多很多。马行长个子比较高大,跟我比,不需要靠每天有更多的钱花来增加自己的吸引力。所以我这方面感受蛮深的。 正因为这个原因,就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避免我的那些经历,在他们年轻的时候,未来的收入前景非常好,但是尽管他们的未来收入前景非常好,只能看到,但是不能用。所以普惠金融、消费金融可以帮助他们,把他们未来非常好的收入前景不仅仅只去想象,能看到,而且可以用上,未来一部分收入转移到那么年轻时来花,这样一来让每个中国的年轻人和中年人整体的幸福感在年轻时就可以提得更高,让他们整个人生一辈子幸福总的水平可以提升很多,把14亿中国人每一个人一辈子的幸福都提升了以后,整个社会的幸福就可以提升很多。 第三,关于普惠保险。 到现在为止,关注贷款类的普惠金融比较多,但保险类普惠金融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于扶贫方面,保险可以帮助的比信贷空间更大。因为我们看到过很多研究,也有很多同仁做过相关研究,发现贫困跟医疗治病,跟其他风险事件关联度非常高,所以如果能够有更多的健康保险品种,还有其他保险品种可以推出来的话,让更多普通人可以避免因为生病而致贫,因为意外事件的到来而致贫。 我们不妨简单想像一下,如果有一种疾病一旦得上的话,要花掉1000万元去治疗,假设每年每个人得上这个病的概率是千万分之一,一旦得上这个病,放在每个人身上每年得上这个病的预期损失是多少?千万分之一×1000万元医疗开支,每个人预期损失是1元钱,如果有保险的话,每个人花多少保费就可以把这个病的风险解决好,最多1.1元钱,这样有10%的保险公司支付成本。一个三口人的家庭一年花3.3元,就可以把大的疾病风险去掉了。但如果没有疾病保险会怎么样?一家三口人要存钱存满多少时,特别是做母亲的,才可以睡好觉,才可以不用疾病带来的影响有多大,一家三口要存满3000万才可以完全放心。 如果没有保险产品的话,储蓄压力会很大,每家每户每个人都要尽可能把每1块钱都存下来,因为如果存不满3000万元,万一一家三口都得上这个病,治疗费要3000万,就让这家人永久打入贫困。如果有这种精准的保险产品,一家人只要花上3.3元,就可以把风险根除掉。 通过简单比较极端的例子让我们可以看到普惠保险对于解决贫困真的是非常管用、非常重要的,通过这个例子也可以让我们看到真正精准保险产品不一定会很贵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研究金融、搞金融行业的职业人士都知道,精准的金融产品是一个最重要的把金融服务的价格降得非常低的一个最主要的方式,因为这样一来不要说金融只是高收入群体可以用的东西,普通的人没有那么多收入的话用不上,其实不是这样,如果普惠金融做得非常好、非常精准的话,没有太高收入的人也照样能够通过利用金融,把自己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风险给解决好,不至于因为一场病而打入贫困,然后一辈子都爬不出来。 谢谢![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10月12日 18:46
马蔚华:商业向善、金融向善、资本向善应成为趋势
马蔚华:商业向善、金融向善、资本向善应成为趋势

  深圳国际公益学院董事会主席、招商银行原行长 马蔚华 新浪财经讯 10月12日消息,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今日在京举行。深圳国际公益学院董事会主席、招商银行原行长马蔚华出席并发表闭幕致辞。 马蔚华表示,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过去说商业是“一心掉在钱眼里”,但现在这种情况正得到有效改善。商业向善,金融向善,资本向善应成为一种趋势,当资本向善的时候,社会就会向善。 以下为发言实录: 马蔚华:大家下午好!志武教授是我的良师益友,他是国际知名的教授,他谦虚了,他实际不花钱也很有魅力,很有吸引力。我对普惠金融还是非常感兴趣的,因为它和我们现在推动的影响力投资是个非常有益的结合,我这次先去纽约参加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会议,因为现在担任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领导力目标执行委员会,然后去荷兰参影响力投资的全球会议,都是在讨论影响力投资。 我看我们的会议上有中和农信的白雪梅来参加这个会议,我在讲影响力投资时经常、无数次举中和农信的例子,因为中和农信的确就是一个普惠金融,好像在2009年1月开始做业务,到现在整整十年,我记得的数不知道对不对,累计贷款超过400多亿,现在还在贷的将近400万农民,客户90%是农民,50%-60%是妇女,覆盖中国21个省,覆盖率超过60%,这是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普惠金融机构,是扶贫基金会下面的,帮助了数万农民脱贫致富。 它为什么有那么大的资金实力能够帮助那么多的农民脱贫致富?就是因为影响力投资的支持。三轮融资,A轮是著名的全球风险投资红杉资本,还有国际投资公司;B轮是蚂蚁金服、天天向上;C轮是TPG,三轮融资,增加了它的实力,这是典型的影响力投资和普惠金融的案例。影响力投资发展到今天也就十几年,我这次参加近的全球会议非常有感触,原来都是他们欧美人自己玩的,几十人。今天的会议就几百人。因为影响力投资在全球发展非常快,几乎每年以倍数增长,我还给投资建议,不能欧美人自己在那儿玩,他都不用同声传译,我说亚洲是巨大的影响力投资市场,你们应该把这个会到中国开,他还是表示认可。 什么叫影响力投资?因为投资可以这么理解。我们每一笔投资既有正面的财务效应,它不是捐赠,它有正面的财务效应,可以高于等于平均利润率,也可以有社会平均利润率,它是投资也是可量化的社会影响力。我们把社会影响力用联合国17个指标SDG来表示,如何把它量化到目前没有标准,全球指导委员会就负责制订这个标准。影响力投资和以前的责任投资,可持续发展投资都是演变过来的,但它和他们是有区别的。现在在H股市场,影响力投资指标是很强制的,必须发表的。影响力投资、可持续发展一开始的目的就是要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不是在过程中产生社会效益才算的,一开始的目的就是这样。它一定要有量化的,最后有评估的标准。当然,全球这还在继续完善过程中。 影响力投资是公益金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卸任行长以后,投入公益事业,第一个职务是担任壹基金的理事长,原来李连杰创办的,私募的,后来国家民政部批了以后变成公募的了,变成人10人理事会,这个理事会很豪华,有马云、马化腾、冯仑、柳青,李连杰是个理事,通过网上捐赠搞灾后重建,搞扶贫,本质上还是个传统的公益和慈善机构。我发现,这些公益慈善机构确实很伟大,那些员工全是来自名校,几千人,每个月几千元工资,任劳任怨。我作为商业银行来的,每个月几千元,他们自己任劳任怨,我作为理事长,他们干一辈子,可能在深圳连买个厕所都买不上,这样的机构不可持续。 这样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我们必须找到让它可持续的方式来解决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后来我做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时,认为影响力投资是可以推动的,就是用公益的理念,商业的模式,金融的收入来解决社会问题。德鲁克大师有一句话“所有的社会问题,当变成有利可图的商业机会时,这些社会问题才能根本解决。”我认为,把工业和商业结合起来,目的是解决社会问题,而影响力投资应该是其中一个公益金融的手段,当然还有很多,像影响力债券,公益创投,慈善信托和社会企业,包括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都应该算。 影响力投资为什么发展这么快?有这样几个原因: 它应该是慈善公益发展到今天一种特定的表现形式,它符合这个慈善推动历史的发展规律。大家知道,一定的生产力决定一定的生产力之上的上层建筑。回顾公益慈善的历史,一定的公益慈善方式和管理方式都是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16世纪中世纪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那时候的慈善主要是为了救助饥寒交迫的人,当时是由教会来主导的,那时候正教合一,生产力水平很低,很单一很朴实很自然,巴黎圣母院卡卡西莫多就是那时候,寺院是主导的。 后来到了17世纪、18世纪进入封建社会,王室就取代了寺庙。因为当时的公益不仅仅是救助饥寒交迫的人,还要解决战争的伤残人,战后的重建等等。因为政府要把它作为平衡社会的工具,所以,那时候就出台了世界上第一步慈善法《伊丽莎白法》。到了21世纪工业革命以后,首先出现了美国现代基金会这样的公益形式,当时洛克菲勒、卡耐基这些大的财团,他们把自己的钱捐赠给社会,因为他们觉得这个钱自己再花下去,可能会让社会看不起,给自己的子女坑了他们,再去投资边际效应递减。所以,他们当时就成立基金会,捐赠医院,包括图书馆、幼儿园、养老院,我们的协和医院就是那时候建成的。那时候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董事会领导的公益基金会。我们看历史,就这样发展过来的。 最近20-30年,全球经济发展很快,但是财富的增长也很快,而财富增长的过程中,财富的集聚也很快。比如去年像苹果这样1万亿市值,相当于印度尼西亚的国民生产总值,我们的腾讯、阿里巴巴最多的时候5000多亿美元市值,说富可敌国毫不夸张,这个社会上财富增长和财富集聚;另一方面,这个世界上还有20亿人,每天的生活费3美金;将近16亿人没有基本的卫生条件,也就是说在全球的发展中出现了不仅绝对贫困化问题严重,相对贫困化问题也加重,加上资源破坏、水资源、性别歧视,地缘政治导致的战争等等,全球社会可持续发展充满了挑战。所以,2015年,联合国190个签订了《2015-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我们的习主席也代表中国参与并签署了。这个议题包括17个指标:无贫困、零饥饿、健康和福祉等等。 联合国有关部门算了一下,要解决这17个指标,怎么办?新兴市场每年的资金缺口大约有3.9万亿美元,而我们的公共部门(政府)投入加上慈善捐赠,一共1.4万亿美元,还有2.5万亿缺口,将近2/3,怎么办?后来人们意识到,许多问题都是在经济活动中,在投资中发生的,比如环境的破坏。我们过去也是,为了GDP上去,不惜(牺牲)环境资源,现在反过来再解决这些问题。如果在开始,每一笔投资发生时,我们都要注意它既要有经济效应又要有社会效应,既能解决有财务回报,又能解决环境的问题,贫困化的问题,如果都能这么理想,那这个缺口就很小了。所以,影响力投资的概念,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就在全球应运而生。 最近这十几年,全球越来越重视影响力投资,越来越重视可持续发展,这也是从70年代到现在,这种社会责任投资,道德投资,可持续投资一直发展过来的,这符合历史规律。 但是我们当前应该看到的,这个社会人心向善,社会向善,商业向善,资本向善(是)一个大的趋势。特别是金融危机以后,从华尔街开始,因为这次金融危机,华尔街有责任,第一个确认影响力投资的就是摩根大通,杰米戴蒙(Jamie Dimon)首先把影响力投资和贷款投资一样列入金融的概念。高盛为了做影响力投资,花100亿美元收购一个做影响力投资的公司,因为他们意识到,如果不转向社会,可能将来千禧一代(00以后出生)他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比我们要强。我去美国很多学校,以及我接触很多中国的大学生,他们对社会责任的概念令人可敬。斯坦福的学生一定要求商学院学生在商学院课程中加入金融的课程,金融+公益+人文的课程。所以,这些华尔街的大佬们还是非常注意改变自己的形象。整个社会也是这样。 最早在70年代,有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弗里德曼,他当时认为企业的责任就是挣钱,不要管别人的事儿,那时候是美国、西方社会主流价值观(占主导),再过十年又一个诺贝尔奖奖金获得者批评了他,任何企业在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时都会产生负面溢出效应。比如农业,你产生农产品了,但消耗了水,施了农药,这个负面溢出效应,你也有责任,别说工业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大家都知道,每个企业都不是自己的事儿。国际上先进的大企业提出我的价值观不是股东利益最大化,而是社会利益最大化。这都是社会影响力投资的基础。 在美国有个“民晟指数”就是“多米尼斯白指数”,从标普500里,这15年选400只股票,选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影响力的标准,我们非常惊喜地发现过去十五年,收益率指数一直跑赢标普500,说明在美国资本市场也是资本向善。在中国,我们也做了一个实验,社会价值同盟发布了“义利99”,已经发布了三年,回撤了两年,一共五年。他们也是在沪深300里选了99只股票,这99只股票都是按照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影响力来选的,有个非常认真的专家委员会来选。也惊喜地发现,在过去五年,“义利99”收益回报率不仅跑赢沪深300,上证50,跑赢中国所有的收益率指数。 所以,博时基金很有远见,第一个用指数基金做ETF产品,证监会也很支持,这次在联合国的荷兰会议上大家都非常支持,它的收益率很高,将来在证券市场上一定会受到关注,而且它又有很多经济效益。很多影响力投资都要投这个指数产品。这说明什么呢?在中国资本市场也是资本向善,它给人们一种启发,越来越多的人不仅追求经济效益也非常追求它的社会影响力,这种社会价值观越来越普及,这是我们看到的非常有益的现象。我们说,这是一种人心所向。 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过去说商业是一心掉在钱眼里,我认为现在越来越不是这样。商业向善,金融向善,资本向善应成为一种趋势,当资本向善的时候社会就会向善。 影响力投资也符合中国五大理念和现在高速度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五大理念是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我认为,影响力投资既是金融的创新,投资的创新,更是公益的创新。协调,如果一笔投资,经济活动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这是最大的协调。开放,资本市场是在国际间流动的,中国这个市场吸引很多国际影响力投资想到这里来投,他们非常看中中国市场,包括这次在荷兰的会议上,他们都是看重的。我们的资本走出去,特别是“一带一路”,如果要用影响力投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一定会受到沿线(国家)的欢迎,我们会和他们民心相通。所以,符合国际化。绿色应该是影响力投资的应有之义。共享,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这个地球更美好,生活在地球上所有的人都会共享这个成果。所以,符合五大理念,也符合高速度向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有很大的问题是解决现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我们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而这个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有很多方面,最突出的表现是公共社会产品供应不足,像卫生、教育、养老。我们应该承认,国家在“十三五”,各地方都投入了很多钱,但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光靠政府的渠道是不够的,我们必须依靠社会企业,依靠方方面面都投入到解决这些社会问题中来。 而影响力投资在这方面就大有作为。举例,浙江有个普惠养老,说失能半失能的养老机构叫绿康养老,过去是民非企业,有500张床,因为没钱,后来有个上海影响力机构叫禹闳资本,投入三年变成1万张床,而且成为亚洲最大的失能半失能的养老机构,经济效益20%的回报率,因为国家有很多优惠政策,降低了它的成本。所以,影响力投资是大家应该认可的。 普惠金融是联合国2005年提出的,以可以负担的成本为弱势群体,边远地区特别是农民提供贷款,让他们也有平等地享受金融服务,这是联合国提出的概念,但并不是对这些弱势群体的公益,是可承担的成本。 现在中国对全球的扶贫做了巨大贡献,过去6年解决了8000万贫困人脱贫,要使他们可持续地脱贫,可以改变他们的命运,要想改变农民的命运必须给他提供条件,进行能力建设,而这个条件最重要之一就是金融的条件,而普惠金融在这方面是大有作为的。 所以,我们这个会开得很好,将来普惠金融要和影响力投资携手开会,这样的资本能找到项目,项目也能得到资本,我们的普惠金融发展起来了,相信贫困、社会问题都会得到资本支持,能够有力地解决。 我就说这些,希望做普惠金融和搞影响力投资的要经常交流,让我们的交流有更多的成果,来促进我们普惠金融的发展。谢谢![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10月12日 18:34
圆桌讨论:负责任金融
圆桌讨论:负责任金融

   新浪财经讯 10月12日消息,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今日在京举行。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局长余文健,中金公司投资银行部金融组负责人、董事总经理许佳,Visa大中华区首席风险官杨景香,富金富金融科技平台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李鸿铭,PPF集团最高管理委员会委员、捷信集团董事梅恺威(Mel Carvill)等嘉宾出席主题论坛“负责任金融”并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以下为讨论实录: 主持人刘澄清:这个环节是对话环节很重要、很精彩的,每一位要讲他们的故事也很重要。昨天讲消费金融是不是普惠金融,讨论的非常激烈,一派认为消费金融不是普惠金融,一派认为消费金融是普惠金融,余局提到消费金融是双刃剑,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先把这个话题留给余局,为什么它是双刃剑? 余文建:就像刚才说到数字技术的应用一样,也是一把双刃剑。避免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把负责任金融的理念融入到消费金融里,因为消费金融并不是天然就是普惠金融,它必须是符合普惠金融特征,才是真正的普惠金融,才能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才能保持金融的稳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主持人刘澄清:资本市场上有很多P2P公司、现金贷公司去了美国上市,整个中国数字金融纷纷去美国上市,许总能不能说一下你的思考? 许佳:这几年互联网信贷机构一直还是资本市场的热点,每年都有不少在资本市场融资,包括去上市,总体来讲境外上市比较多一点,因为在境内上市还存在一些监管上的障碍,所以相对来讲去美国、去香港上市比较多。对于他们走向资本市场还是非常好的事情,因为从做大做强的角度,从投资者退出的角度,他们走向资本市场是很正常的事情。但资本市场会看预期,历史上的业绩非常好,但资本市场给到你的估值、看法会看这个行业的预期,应该来说这类互联网信贷机构对于服务广大客群一定有其价值的,这个资本市场已经看得很清楚了。但同时市场也会比较关心监管的变化或监管的进一步明确等等,如P2P等,现在也面临非常大的不确定性,一些头部P2P机构也在寻求一定程度的退出。 如果往前看,相信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的机构还是会有越来越多的通过资本运作、通过融资、通过上市去做大做强的,这个还是应该鼓励和支持。资本市场肯定应该是非常逐利的,更多看你的盈利能力等等,同时我们怎么样跟社会效益,包括负责任金融平衡好,这是很重要的,最终市场给到喜欢追捧的机构一定是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这一类普惠金融提供商,这是市场最喜欢的,短期的一些并不是市场最关注的。 主持人刘澄清:杨总对Visa在全球推动普惠金融,尤其在数字支付方面有你们很多的经验,负责任的金融除了产品设计和风控以外,还有教育,Visa这方面有哪些实践? 杨景香:其实刚刚谈到了消费者教育的重要性,从安全角度来讲,你是有一份责任的。同时我们也推崇PPP的模式,即从政府和社会力量合作的概念,对于消费者从娃娃开始去做金融的教育,这样他对于金融产品、服务从他的理解以及行为模式的培养,是这样一个概念,我们提倡这样一个模式。 Visa过去的20年,在44个国家一直在做这样一个金融教育,我们叫普惠金融的教育,提供服务、提供大家对于金融知识,提升他的素养,Visa有一句话是“作为一个企业公民的责任”,做企业要逐利,同时对社会有一份责任。 截止于2018年,Visa在中国也在做这样的工作,尽管我们还没有入市,还没有进来去做人民币结算业务,但是普惠金融工作一直在做,有600万的人数已经受益于我们Visa在中国做的普惠金融的教育,从北到南的偏远地区,给非常小的娃娃普及这个工作,这是我们一个实践。 同时得到另外一个心得是教育本身要跟服务相结合,我们在内蒙做了一个互联网金融的教育,发现光给牧民一个教育,没有跟产品落地结合起来的话,他对于金融的知识,行为改变可持续性是非常低的,我们跟中和农信也有合作。我们发现92%的农村人口是有手机的,但是通过移动金融的服务,只有11%的人才有这样的经验。2016-2018年两年,我们跟他合作金融教育下来发现,在网上还款率从20%提升到了80%。正是由于这样一个服务的落地,不只是提升了农牧民对于我们产品服务的满意度,同时也提升了企业工作效率以及覆盖面。 主持人刘澄清:客户保护的七项原则是合适的产品和设计与交付;避免过度负债;透明原则;合理定价原则;公平与尊重原则;隐私保护原则;有效的投诉机制原则。实际上这就是负责任金融的最重要的七项原则,负责任金融是一个大的框架,想问一下两位,如何避免客户过度负债? 李鸿铭:过度负债必须有赖于外部数据整合,没有一个平台能够知道这样一个借贷者在外面到底负债有多高,但是我们尽量控制在他的收入合理参考倍数下做信贷,观察他未来几个月还款、消费等数据,再去判断是否适合提额还是降低额度,只能用这种尝试的方式来做。 梅恺威(Mel Carvill):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有一个全面的数据库,所有的人借钱,把数据放在里面,然后监管机构可以获得相关信息,很多人就不会出现过度负债的情况。 在中国已经有了非常强有力的监管,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整个体系信任也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刘澄清:非常感谢,普惠金融也好、数字金融也好,政策制定监管是非常重要的。在全球半个世纪实践过程中,合适的监管是非常重要的,央行领导非常重视这一点,我们一起建立一个未来普惠金融或数字普惠金融的生态体系。 非常感谢大家精彩的演讲![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10月12日 18:25
梅恺威:发展普惠金融 各部门之间的合作至关重要
梅恺威:发展普惠金融 各部门之间的合作至关重要

  新浪财经讯 10月12日消息,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今日在京举行。PPF集团最高管理委员会委员、捷信集团董事梅恺威(Mel Carvill)出席名为“负责任金融”的主题论坛并发表讲话。 PPF集团最高管理委员会委员、捷信集团董事梅恺威(Mel Carvill) 梅恺威表示,在发展普惠金融的过程中,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十分重要。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方式来确保所有人都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公平的金融服务。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合作,包括政府部门、私营部门以及社会部门(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密切合作。在梅恺威看来,普惠金融最重要的是对金融体系的信任,如果创新破坏了信任,即便创新带来了好处,其实都是无用的。 以下为现场发言实录: 梅恺威(Mel Carvill):各位尊敬的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我是来自Home Credit在服务10个国家2.5亿客户,我介绍一下其他国家战略性经验,同时谈几点我们在中国所做的工作。 我们想给大家传达的最主要的信息,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方式,来确保所有的人都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公平的金融服务。我们在这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合作,包括政府部门、私营部门以及社会部门(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密切合作,是这其中的共同点。 在今天,我们也听到了普惠金融,它其中包括了两部分。 第一,关于供给侧。 人们要有知识,要了解怎么样管理他们自己的预算;要确保能够使用他们的知识和信息来对金融资源做出决策,其中包括许多参与者、学校,学校应该教授基本的金融知识,非常得重要。也有证据表明,大家在真正使用时,会忘了在学校教的这些东西。金融机构在其中也有非常重要的角色,要确保在客户购买产品,获得产品时得到了适宜的信息;同时,也要告诉人们,怎么样找到服务提供商,什么地方可以使用以及怎么使用这些产品。供给侧要确保这个产品能容易获得可支付,对消费者来说是他们所需要的产品,主要的责任都是由产品的服务者来负担的;强大的监管也非常得重要。 这是我们合作的解决方案,需要很多不同的利益相关方来进行合作,在所有的相关方中找到好的平衡是不容易的。要取得平衡是很困难的,我讲三个方面:公众资金,在绝大部分国家都面临着人口结构的挑战,很多政府不再提供众多服务,而是希望让人们的财务保持健康的状况。监管也是我们需要去考虑的。今天我们已经讨论了非常多的技术,同时由技术带来的创新,金融服务也使得很多人可以获得。 第二,它也存在负面,怎么样防护系统性风险,保护消费者。对我来说,普惠金融最重要的是对金融体系的信任,如果这个创新破坏了这样的信任,即便创新带来了好处,其实都是无用的。一方面,我们要知道,为那些服务不足的人群提供服务的时候会带来成本,年青人在申请汽车保险时,保险费比较高,因为它的风险也比较得高。目前对于服务不足的人群提供服务时也会带来比较高的风险,但成本效率物有所值也是我们需要去关注的。 探讨了这些战略性的问题之后,我想再来谈几点。 Home Credit在中国做了一些什么样的工作来促进负责任的金融?在供给侧,我们让我们的产品更加容易获得,在全球超过1400个销售点,在线和线下都销售我们的产品。同时确保我们的产品是物有所值的。我们对消费者教育方面做得非常多,告诉他们,我们有签约前的信息披露,消费者签合同之前,我们就会以简单方式告诉他们,这个合同是什么样的。在他们签署合同之后,这也是我们机构独特的做法,我们在全球都是这样的,给他们一定的宽限期,在借款14天之内,如果他们觉得之前想买电视机,后来觉得这个贷款太贵了,不想买电视机了,可以在14天之内无偿取消合同,不再借这笔贷款。在中国,我们为300万人提供了教育,包括在乡村、商场以及学校都这样做。希望明年底能教育500万人。在中国的人口里,300万人不算很多,我们在想怎么让我们金融教育可以更好地扩展它的规模。 我们现在想,怎么样能够做一个在线游戏,比如大家在等公交车的时候,他们可以玩这个游戏,而这个游戏就是做家庭预算。大家可能觉得这个家庭预算很枯燥,但我们希望能在这儿把它做成一个有趣的游戏。我们一共提供了1600亿资金。要实现负责任的金融需要所有的利益相关方进行合作,我们需要协作。谢谢![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10月12日 18:21
李鸿铭:普惠金融要先做到普“善” 才能有普“惠”
李鸿铭:普惠金融要先做到普“善” 才能有普“惠”

   新浪财经讯 10月12日消息,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今日在京举行。富金富金融科技平台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李鸿铭出席主题论坛“负责任金融”并发表讲话。 李鸿铭表示,普惠金融要先做到普“善”金融,才能有普“惠”金融。我们必须把金融科技应用到信贷群体筛选上,降低风控的成本,这样就可以有机会提供更便宜的信贷服务给到弱势群体。 以下为现场发言实录: 李鸿铭:各位领导,各位行业先进大家下午好!我是富士康科技集团,富金富金融科技平台李鸿铭。富士康科技集团在两年前以富龙小贷持牌的互联网小贷公司为主体,搭建了金融科技团队,开始基于这个社会责任,企业责任,也是个商机,也是个机会,开始进军蓝领这个特殊族群市场,相信蓝领这个族群在普惠金融是以往比较少提到的特殊族群。我今天特别荣幸代表富金富金融科技平台为大家报告“共同打造包容、负责任的蓝领金融”,顺便也为大家揭开蓝领族群比较不为人知的面纱、面貌。 为了了解我们服务的族群,在今年,我们非常近距离地对这个客群、族群做了问卷调查,刚发布,可能会场有一些朋友有拿到我们的白皮书,如果没有拿到最后一页有个分享的二维码,欢迎各位先进下载来看,给我们一些指教。这个族群覆盖规模有多少,昨天论坛的主题“消费信贷是不是普惠金融”,这个正反意见都有。但我可以说蓝领金融是普惠金融特别是蓝领金融必须照顾到的人群。 从民间数字来看,国内六年前,这个蓝领族群数量大概3.2亿,到了今年,这个数据报告大概会增长到3.6亿,包括城市服务员这些新蓝领在内的族群,这几年还是呈现稳定的增长态势。18-35岁是合理的信贷年龄区间,也是从1.8亿稳定增长到2.1亿。昨天提到一个数字,在征信系统里,大概只有四点多亿人群在人行系统里里有记录的,相信三点多亿群体都在政府传统征信机构里没有银行往来记录,也就是没有被传统金融机构覆盖到的服务人群。 这个规模,从2013年不到7000亿,到今年成长到1.7万亿的市场规模,我们在这边呼吁,未来包容性金融或者普惠金融,普及金融能够对这个蓝领族群多一些关照,这也是今年普惠金融主题可以成为新的关注重点的话题。 这个族群的工作面临怎样的形态?随着灵活用工的趋势不断在国内成为一种潮流。灵活用工是什么?企业和员工的关系不是一个雇佣的关系,这在富士康集团有10%左右劳动派遣关系,国内的数据来看,2013年占整个劳动用工大概2.7%,到2017年增长到9.1%,2015年以后的年复合成长率大概是20%以上。这样的成长趋势代表什么?蓝领阶层工作流动性会加大,收入会更不稳定,灵活用工趋势国际上来看,国际就业联合会统计数据来看,2017年是20%的增长率,今年应该是超过12%的占比,但在日本超过40%,在美国超过30%以上的占比。这是个趋势,从蓝领族群来看,丰富他多样的工作技能以及提高他的适应性,能去应对这样的灵活用工的工作趋势,才能确保它未来的职业是顺利的。 灵活用工趋势,包括自由职业、兼差、合同工都算灵活用工趋势里的三种分类,我们比较关注合同工的情况。 白皮书的主要精华内容。蓝领族群消费和收入结构,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大概98%主要还是以工资收入为主,月薪数据在4000元上下;所以有20%左右的人会做一些兼职;也有百分之二十几的人会做理财投资;这些蓝领阶层主要收入主要是花在餐饮、购物、租房、交通、话费和孝敬父母,占了七八成,在主要的基础开销。每个月生活开销多少?右边数据加总起来,每个也生活开销大概1000-2000元范围,所以他每个月可支配所得是1500元(税后)所得收入,这决定了他的信贷需求。 接下来我们了解,你为什么需要信贷,找谁借?他的收入主要用在基础的生活开销,为什么还需要把额度用在一时小幅,比如他临时想要添购衣服,或者手机坏了,不一定要换个高端手机,也可能是OPPO、VIVO,不是说这两个品牌不好,而是他们部分产品定位在中低端的收入客户,我们了解到,分期付款买中低端手机并不是奢侈消费。大部分小镇青年都是在外面租房子,手头紧的时候也会用小额信用额度做支应。 信用额度有需求的,就是他对消费金融工具动机来分析,我们团队建了QQ群、微信群和这些受访者做一个深入了解,为什么要做信贷?第一正常生活周转;第二因为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你偶然违约或常常预期的客群;第三必须小心谨慎对待的是专业逾期人口,他们非常了解各个平台风控、有哪些措施,专门准备钻你漏洞来大捞一笔的族群。当然,以我们包容性金融来看,是不包容后面两种人,主要服务的对象还是正常生活周转的人群。 蓝领族群为什么会有预期或不还钱?经过行业几年圈地式的教育,大概95%的人知道,你预期会对你信用状况方方面面都有影响,再次借款、买车、买房等等都有影响,但这个地方有知行合一的问题,这个地方有点知行不太合一,虽然你高度认知信用很重要,或预期还款对你信用有影响,但不低的比例是逾期还款。逾期还款的原因可能是金融习惯不好,你没有准时还款的习惯,或者对个人的财务状况过度乐观,对财务状况掌握度问题也需要金融理财教育或借贷教育多加推广。 我们针对这个逾期人群用一样的方法,再去深入了解,为什么会不还钱的三种人群。第一,短期不还款能力,这可能牵涉到,刚开始就没有还款能力还是后面遇到了一些变故,或者你临时失业的,所以你没有还款能力;第二,你缺乏对信用规则或法规的敬畏;第三,你就是专业化违规人群,所以,会造成这种不还钱的情况。 行业都知道,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的问题,这三种人总结还是这两个问题。还款能力的问题或者可以通过催收、债务重组、债务协商还有机会还,对于无还款意愿的人,我们觉得次佳的方法,在这个试用体系还没有完全建设的时候,想办法提高他的欺诈成本,让他们第二次再犯的机会,这个怎么做?还是要从数据整合。刚才不少行业先进提到我们的数据还是没有完全整合,还是个孤岛,包括互联网金融持牌和非持牌架构,或者他有欺诈记录你不知道,或者多头借贷你也不知道,这是必须要做的。前期提到业态整合金融科技的引用,比如在欺诈人群上,我们可以运用金融科技技术,比如复杂网络,关系图谱来追踪这些欺诈分子关系网络是怎样的,防止他在第二次犯或第一次犯的机会,我们还是希望这个征信体系、数据体系能打通,刚性的金融数据还是必要的,其他行为数据或消费数据可以靠各个平台自己建模,经过不断迭代优化来做到的。 汇总蓝领族群消费信贷特征。 1.月可支配收入不高,信贷需求不低,这是个可开发的族群。 2.他其实不是用于奢侈消费,昨天有人提到,普惠金融如果让他拿去做奢侈消费可能会导致他债台高筑,人生被毁。其实不是这个意思,蓝领消费金额其实不大。前两天我看了一个研究报告,蚂蚁金服的朋友在,如果不对的话可以纠正。所谓的花呗平均一个人的使用余额大概只有几百元,借呗大概1000-2000元的额度,它还是个小额的工具。对于这些蓝领来讲,他们支付宝的花呗、借呗可以由部分人用。负债用于日常消费的比例还是高的,只是因为他的收入相对比较低。 3.使用互联网借贷工具仍低于向亲友借转。你需要钱的时候第一找亲戚朋友借,不管90后还是90前,找亲戚朋友借还是达50%以上,你会想到现金贷,网贷产品,90后会比较使用网络产品,互联网产品,90前反而比较少,反而在银行借贷的比例是比较高的。这对我们互联网信贷同业来讲,这还是个非常大的市场待开发,是个机会。 4.对维护信用的行为能力,讲到认知,知行合一不平衡的问题,他对维护信用的行为反映出他的认知程度,这有待我们的金融教育再进一步提升。 我们身为行业从业实践者怎么来履行社会责任、企业责任? 我们认为,先做到普“善”金融才能有普“惠”金融,刚才主持人也提到,我们现在是讲包容性金融,没有惠的问题,都还是个普及金融。有没有可能做普惠,我认为,还是有机会。现在在我们数据整合基础建设或科技能力提升的情况下,先把前面有正常周转需求的人群区分出来,我们就是服务这样的人群。我们必须把金融科技应用到信贷群体筛选上,降低风控的成本,这样我们就可以有机会提供更便宜的信贷服务给到弱势群体。 社会责任的问题,有些大家都提过了,风险识别能力大家可以在这方面多做加强,包括严密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最后提出丰富心态解决方案,这也是一个负责任的态度,让我们蓝领族群能够使用到我们的服务,今年3月,我们就推出了日结薪资的服务,全富士康员工超过50%以上的员工都可以使用他当天工作当天薪水结了,在手机App上就可以先拿去消费,如果你有这个需求的话,这是完全自主性的,这样类似符合他们金融需求的服务,我们也尽量广泛推出符合他需要的金融服务。 最后,我们希望,监管和其他行业力量的支持,核心是确保这个蓝领群体正常信贷需求能够得到可持续被满足。其他部门不多讲了,同业先进都讲过了。互联网小贷牌照是我们从事蓝领金融主体,但目前受到杠杆限制比较多。我们当然支持统一监管,也希望是分层次监管,如果在统一监管单位下,对互联网小贷资金渠道,杠杆限制也能够放宽,让我们有更多机会与银行错位发展,服务传统金融无法服务到的人群。 谢谢大家![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10月12日 18:20
杨景香:数字金融为风控能力带来诸多挑战
杨景香:数字金融为风控能力带来诸多挑战

  新浪财经讯 10月12日消息,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今日在京举行。Visa大中华区首席风险官杨景香出席名为“负责任金融”的主题论坛并发表讲话。 Visa大中华区首席风险官杨景香 杨景香认为,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AI、量子计算、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涌现,目前已经进入到了第四代支付革命时代。而进行负责任的创新需要四大支柱,分别是数据保护、数据脱敏、数据挖掘、生物识别技术。不过杨景香也指出,数字金融服务为风控能力带来越来越多的挑战 以下为现场发言实录: 杨景香:感谢大会的邀请,我代表Visa跟大家分享一下从支付角度谈负责任的创新对于支付的理解。     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AI、量子计算、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涌现,进入到了第四代支付革命时代或支付经济时代,数字金融服务成为了主流。同时对我们风控能力也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尤其是从最初第一代邮件的欺诈以及日后的盗卡、伪卡,到最近经常听到大面积的数据泄露,为什么会发生大面积数据泄露?因为在金融行业,尤其支付金融行业,这是离钱最近的行业,犯罪分子是喜欢我们的,同时犯罪分子是有组织的,他们也是有年会的,他们也是有培训的,他们分工是明确的,他们在拉斯维加斯每年也有所谓的白帽子、黑帽子年会分享经验,同时是全球性的有组织的犯罪。所以在我们金融行业、支付行业,尤其是离金钱最近的行业里,对我们安全的要求、风险管理能力的要求是各个行业里最高的。怎么样对于负责任金融,对于消费者、持卡人的保护,尤其像我们这样一个支付平台里做业务的重中之重。     Visa作为全球最大的支付平台或支付公司,现状是什么样?     Visa有60年的历史,过去20年Visa的表现,如图蓝线是Visa网络里交易额增长现状,截至2018年,交易额在全球是10万亿美金,占全球个人消费的20%。红线是欺诈率表现,欺诈率越来越低,马儿又跑马儿又没吃草,量是增长的,欺诈率风险是下降的。正是由于我们保驾护航能力、风控能力做得好,所以我们体量才会快速增长。     Visa怎么做到这20年能够把欺诈率在现在犯罪分子越来越猖獗、技术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也做到了历史新低呢?就要说到负责任的创新。     如图,简单介绍了几个创新产品,尤其是芯片卡,你的卡片不是以前的磁条刷,而是小芯片,我们九几年已经落地了。最近新一代技术,AI技术、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等在Visa都有应用,都用在我们风控防范上。所以基于这样一个创新技术的应用,我们才做到了在全球最大网络上风险的表现。     负责任创新,Visa的理念是以用户为导向,我们做到了这个表现是基于一个理念,即安全的保护是多层面、多维度、多支柱的。归结起来是四大支柱:     数据保护。     支付的数据,刷卡时是要传输的,从发卡行到收单行,钱到了商户的流程很复杂,这里有数据传输,我们支付方面,在安全保护上也是等级最高的,我们一直强调数据可以不存储一定不要存储,如果一定要存储,一定要用到PCI(支付行业的安全保护标准),这是有专门委员会,是非营利机构,Visa是他们主要的会员机构。这个标准是全球不断在进步的,过去一年之内就把标准发布了两次或三次,有什么漏洞我们补什么漏洞,所以这是一个行业的安全标准,其标准不只是从硬件、软件,也包括信息存储方式,什么样的信息可以存储。举例,信用卡消费,经常会问信用卡后面的三位数字(CVV2),那个密码原来的产生是为了线上交易用的,但是那个数字永远不可以存储。国内行业可能最初对信用卡不太了解,所以为了消费的便利性,同一个消费者到一个网站第二次去时可以快速通过,很多商户是存储了的,这是非常危险,不符合PCI标准的。我们国内有一家很大的商户,发现了这个漏洞,上了新闻,后来赶紧做了PCI认证。数据保护的重要性,就像家里的门一样要上锁。     数据脱敏。     芯片卡的落地已经20来年了,尽管我们这边落地没有那么久,但是这个技术本身是20年的技术。Token是另一个技术,这个概念大家是不陌生的,但是Visa的可读解,就是从发看到收端,从商户到持卡人,能够可读解的Token,互通性的Token是最近的,ApplePay的落地是由于Visa Token技术的落地,才得以把这个技术给大家。Token是一个随机的数字,在授权时刷卡,银行要拒绝或通过这笔交易时,这个过程里面是有数据传输的,从商户到发卡行,发卡行决定这个交易过不过,数据传输、数据授权的过程以前是真实的16位号数字,还有有效期等,日后会要求要用一个脱敏了的随机数字来代替,也就是说如果犯罪分子把这个数据偷走了的话,他不能够拿来用,因为他不知道随机号的概念和意义是什么,概念和意义只有在Visa网络低Token才知道是什么,这也是另外一个数据脱敏的技术,能提升安全。     数据挖掘。     数据是一个问题,犯罪分子喜欢我们的数据,尤其是帐户信息等敏感数据,同时数据也是我们的解决方案,因为我们可以通过这样大的海量级数据做数据挖掘,然后提供给会员银行或非金机构去做风险识别,帮助他们做授权的决定。也就是说一个交易送上来,传到我这儿,我会给这一笔交易实时打分,只要到了我这儿马上就有一个评分,把这个评分再给你的发卡行,这就是你去买东西刷卡中间的迟滞,做了哪些工作?包括银行迟滞,中间也有我,但我的速度非常之快,可以实时送到银行,银行根据我这个实时的打分,判断这笔交易风险高低,高风险直接拒掉,低风险通过,中间可以人为再去看。这个能力是Visa可以提供给全球用户的,和我们会员银行的,这是我们的一个拳头产品,这也是我们的一个解决方案。     生物识别技术,这个比较热,今天不过多讨论,也在我这个象限里。很多朋友来问我:杨总,我有生物识别了,是不是其他都可以不要了?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概念,觉得这个最先进。我们的理解不是的,安全保护是多层次的,不能由于一个技术所谓的好,其他的层面都可以忽略不计,永远不是这样的。就像货币种类那么多,现金还是要存在的,因为发展是不平衡的,不同的市场犯罪行为以及消费者喜好不一样,所以所有方式都必须同时支持。     消费者教育。     一再教育持卡人你的密码不可以跟任何人分享,可是很多人记不住,真的记不住,我们发现很多的例子,包括大学教授帐户如何,因为他把他的密码直接分享给了犯罪分子,当然会巧立名目以各种方式,或短信方式来问你。最近在香港就发生了很大的一件事情,Facebook上有一个link,说有一个投资,收益如何,很多人就去点击链接,里面有一个步骤是分享密码,很多人就把这个密码分享出去了。不是说教育大学生、研究生、博士、教授就有这个意识,这个教育是所有人都要有这个意识,就是安全保护,你自己是有一份责任的。当然我们这边会有很多工具提供给消费者或会员银行,比如你的手机位置,去刷时,商户位置,如果有匹配,这笔风险可能没有那么高,如果你的手机位置可以分享是通过选项的,所有这些服务都是消费者同意了的,可以分享会员银行,会员银行才在此基础上通过这些信息能够更好地保护持卡人。有一些产品、有一些手段,Visa这样的产品还挺多的。     总结:     1.安全必须是多层次的。     2.不需要存储的数据一定不要存储,敏感数据一定不要存储。CVV2是用一次擦除一次,用一次擦除一次,绝对不可以存储。     3.数据既是问题也是解决方案。     4.协同合作是关键。协同合作里要强调消费者本身有一份责任,你的安全你不在意,需要银行来帮助你保护,这就有点本末倒置。     这是今天我的分享,谢谢大家![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10月12日 18:01
许佳:资本市场对于负责任金融机构支持力度还可更大
许佳:资本市场对于负责任金融机构支持力度还可更大

  中金公司投资银行部金融组负责人、董事总经理 许佳 新浪财经讯 10月12日消息,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今日在京举行。中金公司投资银行部金融组负责人、董事总经理许佳出席主题论坛“负责任金融”并发表讲话。 许佳建议,资本市场对于普惠金融、负责任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还可以更大。我们这几年看到很多互联网信贷机构赴海外上市,不管是在香港还是在美国市场,但在境内资本市场还比较少,客观原因是由于一些类金融牌照的限制,现在在A股市场上市基本还是比较支持像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这类持牌的金融机构,对于小额信贷、互联网小贷、融资租赁目前还并不是很支持。 许佳认为,对于真正优质的普惠金融的提供商,应该在资本市场制度设计上给予跟多支持,支持他们更多的在境内市场发展。 以下为现场发言实录: 许佳:今天这个部分主题是“负责任金融”,我来自中金公司,是一家投资银行,我会比较多的从资本运作角度来谈一谈负责任金融的话题。 首先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对于负责任金融定义的一些看法或其内涵和外延。 负责任金融最核心是说金融机构在提供金融服务时必须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一方面是一个商业可持续发展是逐利的过程,另一方面对于金融的消费者,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要提供给他能够接受、能够负担的金融服务,包括一些外延式的环保、组织治理、消费者保护方面应该自己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是负责任金融最核心的定义。 通常也有一个比较狭义的定义,负责任金融实际上就是要提供普惠金融的服务。 普惠金融狭义的定义更多是要平衡客户的利益和提供金融服务机构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利益,把两者能够平衡好,如果要做好普惠金融工作,要建立一个包含立法、监管、行业自律、消费者教育在内整体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框架。 我在中金公司这么多年一直从事金融行业投资银行业务,国内很多金融机构一直在负责任金融方面做了很多事情。 举例,一些大型金融机构,如工商银行、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他们在相关绿色金融方面的投入非常大,工商银行披露在投入绿色金融信贷相关资金量已经超过了1万亿元,这是非常大的量;平安普惠在为小微企业主提供融资服务方面也做得非常多,现在覆盖小微企业数量可能200多万,金额是几千亿的量级。中金公司也一直根据中央的号召,在扶贫金融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帮助一些贫困地区企业和个人在融资、发债、上市、投资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这些其实都是负责任金融的一个体现。 主要谈资本市场对这方面的看法。 这几年在资本市场上,普惠金融机构还是比较活跃的,具体更多的是提供互联网信贷服务的一些公司,从2017年开始有多家企业在境外上市,大致统计从2017年到现在有十几家。这些企业在上市以后,客观上来讲出现了一些波动,2017年一开始时,资本市场非常喜欢这类为长尾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或信贷服务的机构,因为他们弥补的传统金融机构,特别是一些商业银行提供信贷服务的缺口,包括经常说的人民银行征信数据库里可能没有办法覆盖十几亿的人口,中国还有很多人口是没有征信记录,怎么样给他提供信贷服务,是由这些互联网信贷机构提供。他们为什么能够提供?因为他们有技术、有大数据,可以作出一个合理的风险的分析和风险的定价。特别是在2017年、2018年上半年,资本市场还是非常追捧的,给这些上市公司估值比较高。 客观来讲,从2017年底,随着监管的变化或趋严,监管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使得投资者对于互联网信贷机构整体利率水平、风控能力、催收等来说有更多疑问。2018年下半年,这类机构估值出现了一些调整。 总体来讲,他们作为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特别是用大数据,借助于各类先进的风控措施,为这些长尾客户提供信贷服务,还是非常值得肯定和支持的。现在资本市场对于他们的顾虑比较多的来自于一些监管的不确定性、牌照的不确定性等等,但从方向上来讲,十几亿人口的大国还是需要给各个需要提供金融服务的人群提供相应的服务,这是普惠金融或负责任金融真正的核心。 建议。第一,资本市场对于普惠金融、负责任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还可以更大。我们这几年看到很多互联网信贷机构赴海外上市,不管是在香港还是在美国市场,但在境内资本市场还比较少,客观原因是由于一些类金融牌照的限制,现在在A股市场上市基本还是比较支持像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这类持牌的金融机构,对于小额信贷、互联网小贷、融资租赁目前还并不是很支持。我们认为对于真正优质的普惠金融的提供商还是应该在资本市场制度设计上能够支持他们更多的在境内市场发展,而且相应境内资本市场给他们认可度可能在同样情况下比境外更好一些。 第二,我们这些年在协助提供普惠金融机构进行融资时,发现在海外美元基金的市场上有很多影响力基金,或者是一些海外公益基金会在投资相关普惠金融机构时有些非常好的做法,他们很认可这类普惠金融机构的投资价值,会给你相应投资,给的估值也不错,同时他们也会在投资条款中予以一定设置,比如要求被投企业杠杆率不能过高,或者要求普惠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利率上限不能太高。境内按照相关法律要求,有36和24两条线,可能会说这个不能超过20或怎么样,或者通过一些条款设置防范一些普惠金融机构过度盲目扩张,说白了还是要守住初心,真正为需要提供服务的人士来提供相关的金融服务,而不要想着一味快速做大做强。 这些影响力基金或公益基金在投资时能够比较好地把商业可持续发展和相关社会效益结合起来,我们觉得境内一些长期的投资者,不管是保险资金也好,各类保障类基金也好,也可以引入更多类似于海外的影响力基金或公益基金的做法,这样会更有效地帮助中国普惠金融机构发展。 我就分享这么多,谢谢大家![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10月12日 17:34
央行余文健:不负责任的数字化会给消费者造成损失
央行余文健:不负责任的数字化会给消费者造成损失

  新浪财经讯 10月12日消息,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今日在京举行。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局长余文健出席名为“负责任金融”的主题论坛并发表讲话。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局长余文健 余文健认为,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是普惠金融发生颠覆性变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不过数字技术是把双刃剑,不负责任的数字化会放大或扩散风险,给消费者造成损失。从数字鸿沟的角度看,很多被金融排斥的对象通过数字普惠金融被拉到金融包容里,可能又因为不负责任的数字技术运用,再次被金融排斥。 在余文健看来,构建负责任金融有三个支柱,分别是金融教育,金融机构的自律,以及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具体来看,金融教育要求消费者自己要有认识、判断和决策的能力。金融机构的自律需要各家机构设立消保部门,在董事会层面、经营层层面、内容层面也要有相应的点,并有专门处理客户投诉的部门。在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方面,不管是央行,银保监会,还是证监会,都有投诉热线,我们也定期也公布了这方面的案例警示。 以下为现场发言实录: 余文建:首先非常感谢CAFI的邀请,今天和大家就普惠金融和负责任金融这个话题做个交流,大家知道,自2005年联合国提出普惠金融概念以后,到G20,2011年成立了GPFI系统性地推进普惠金融的议题,再到2015年,国务院推出了《普惠金融发展规划》,再到2016年中国担任G20主席国,制订出台了《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应该说,通过几年的努力,现在普惠金融的理念也日益地深入人心,这其中就有数字普惠金融的作用,就是数字技术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大家知道,发展普惠金融有利于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金融领域,这个主要矛盾就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金融服务的需要,二是金融业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普惠金融直接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所以需要着力解决人民获取金融服务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普惠金融是新发展理念在金融领域里的全面体现,一个很重要的例子,五大发展理念里比如说创新,如果没有数字技术的运用,就没有我们普惠金融的今天,也就是说数字技术应用在某种程度上深刻改变了普惠金融的发展方式。 我们和世界银行在去年发布了一个《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在这个《发展报告》里就“普惠金融”这个概念(指出)有四个核心要素: 1.可得性。我们经常讲大同最后一公里,这有物理网点,也有中国比较多的助农金融服务点;数字技术。 2.多样并且只当的产品。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可负担,适合的产品。 3.商业可持续。 4.责任和安全。 世界银行从2010年开始,每三年公布一个全球普惠金融的数据,它是从需求端问卷获得的。从这个数据的公布,最新一次是2017年,再新的要到2020年,从这个数据的公布来看,除了借贷获得率,我们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他主要核心指标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世界银行有个口号,本来就是提出来,要到2030年人人有个账户,中国普惠金融规划里也有重要的三句话:乡乡有网点,村村有服务,人人有账户。从这个情况来看,到2020年实现这个目标是没问题的。当然,根据人民银行普惠金融指标体系统计来看,我们账户拥有率比这个更高。 从去年开始,人民银行和世界银行开展了一个为期三年的FIGI项目,这个项目涉及到中国、埃及、墨西哥三个国家,主要有三个技术小组:数字身份,电子支付推广,安全与信任。在中国实行的五个子项目,其中我想说的第四个子项目:农村金融产品的设计,我们主要从供给侧,供给端了解农村金融的产品供给;以前我们做的比较少的,也是我们普惠金融工作中的短板,怎么样从需求端,农户那边财务日志获得有效信息,我们在山西的于今县,湖南平江县进行了试点,这个项目就是CAFI具体在承担的。 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是我们普惠金融有到今天为颠覆性变化或质的改变很重要的原因,我们这几年也观察到,数字技术有的时候也是个双刃剑,如果不负责任的数字化可能会放大或扩散风险,给消费者造成损失;如果再加上数字鸿沟的问题,可能很多好不容易通过数字技术,通过数字普惠金融把金融排斥的对象拉回到金融包容里,又因为这个不负责任的数字技术运用,所以,又把这些对象再排斥回去,出现了金融的再排斥,这是需要引起关注的。 去年G20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峰会时,出台了《G20普惠金融指引》,《指引》里特别指出,数字金融时代四类风险:市场驱动型、技术驱动型、消费者驱动型、监管驱动型。在风险里对应需要构建金融消费者的责任,也需要构建金融机构的责任,还有监管者的责任,三位一体就构成了负责任金融的生态圈。 负责任金融在个人层面,有利于达到良好的个人财务状态;机构层面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在国家层面也能够推进实现不普惠金融行业健康发展,真正建成包容的金融体系。负责任金融里很基础的有三个支柱: 1.金融教育。 2.金融机构的自律。 3.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 金融教育里很重要的,很重要的是树立“买者有责,卖者余责”的理念,消费者自己要有认识、判断和决策的能力。具体来讲,要从知和行两方面提升金融素养。“知”就是金融意识,包括要了解金融知识,培养良好的金融风险意识,区分合法和非法的金融;“行”就是你自己的能力,要对信息披露的产品进行判断,也要做出合理的决策,正确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消费者首先是自己财产的第一责任人。 刘主任也经常提到客户保护的七项原则,非常有必,这是2008年次贷危机以后,95家微型金融机构提出来的七项原则,我认为非常重要。中国这几年贯彻负责任金融理念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比如金融教育里,我们每年都开展了“3·15”;6月份的“守住钱袋子”;9月份的“金融知识普及月”集中性宣传活动,我们积极推动金融知识体系纳入国民教育试点,我们在山西、福建、广东都有很明显的成效。 金融机构自律方面,各家机构都设立了消保部门,董事会层面,经营层层面,内容层面都有相应的点,有专门处理客户投资的部门。 在消费者保护监管方面,不管是央行的12363,银保监会的12378还是证监会的12386都有投诉热线,定期也公布了这方面的案例警示。最近,我们也出台了《银行业金融消费者投诉分类标准》等等。我们也在和司法部门积极推动ADI建设,应当说负责任金融逐渐进入我们人心,也进入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消费者各级部门。下一步怎么样把普惠金融发展融入到负责任金融理念高质量发展里,目前我们在考虑,也希望听到他们的建议,规划五年2020年就要到了,后规划的普惠金融目标是怎样的,这是大家要讨论的。 数字技术在普惠金融里的运用,G20已经对议题进行改革,数字普惠金融将成为GPFI长期一体之一,总共两个,还有中小企业融资; 怎么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 4.今年日本G20峰会里很重要的是老年人的问题,老龄化的问题,就是银发经济。 5.积极参与普惠金融国际治理。 总结起来四句话: 1.发展普惠金融有利于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契合新发展理念。 2.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在发展中国家肯定是前列,但在世界上其他国家我们也是中上的水平。 3.数字普惠金融时代需要金融机构、监管者、消费者三个主题承担更多责任,避免金融再排斥现象。 4.要构建负责任金融三支柱,加强金融教育、金融机构自律管理和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 谢谢![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10月12日 17:28
潘光伟:普惠金融重点领域发展成效显著
潘光伟:普惠金融重点领域发展成效显著

  原标题:普惠金融重点领域发展成效显著 来源 经济参考报 记者从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上获悉,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成效显著,重点领域金融服务获得感明显增强。未来,发展普惠金融要重点抓好可持续性,进一步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风控和监管水平。 据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潘光伟介绍,近年来,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普惠金融发展,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截至2019年6月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乡镇机构覆盖率达96%,全国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达99%;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35.6万亿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0.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4%;涉农贷款余额34.2万亿元,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6.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8%;全国扶贫小额信贷余额2287.6亿元,扶贫开发项目贷款余额为4247亿元,全国334个深度贫困县各项贷款余额17366亿元,较年初增速7.9%。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取得了很多成效,但当前在发展普惠金融的过程中仍存在不少挑战。中国金融学会会长、央行原行长周小川表示,未来发展普惠金融的重点是要抓好可持续性,特别是金融机构的财务可持续性。要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风控和监管水平,实现激励机制和社会责任间的平衡和更好结合,防止个别机构为短期利益而走偏。 央行征信管理局局长万存知表示,发展普惠金融的一大难点还在于信息不对称。他表示,在贷款之前,可把个人和企业信息,例如注册登记信息、行政处罚和执行信息等作为替代数据使用,解决传统金融服务无法解决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金融的可获得性,并降低融资成本和不良贷款率。 潘光伟表示,下一步,银行业金融机构还应注重科技创新,让优质的银行服务触手可及。持续拓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服务领域的实践,不断推进网点智能化、特色化转型,加强电子渠道业务场景化、综合化发展;不断优化业务办理流程,扩大服务覆盖面,增强客户体验,提升客户黏性,将更高质高效的服务融入百姓生活和企业经营。[详情]

圆桌讨论:谁是普惠金融的主力军?
圆桌讨论:谁是普惠金融的主力军?

   新浪财经讯 10月11日,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在京举行。建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张为忠,中国小额贷款公司协会党委委员王非,中航信托首席研究员袁田,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顾雷,中和农信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白雪梅,浙江泰隆商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郑勇军,宜信公司首席战略官陈欢,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程瑞,北京银行个人信贷部总监李建营,飞贷金融科技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孟庆丰,新希望金融总裁盛子夏,香港国盛金融服务集团执行董事谢如东,方付通董事长兼CEO孙宏宇等嘉宾出席专题讨论会一,并就相关问题展开了圆桌讨论。 以下为圆桌讨论及问答实录: 徐林: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今天下午的讨论由我来主持。我先介绍一下我自己,我是中美绿色基金董事长徐林。 下午的讨论是这么安排的。首先,我会先简要介绍一下今天讨论的一些主题的大致方向、内容和安排。然后,会请在座的各位嘉宾自我介绍一下。然后是上半场的讨论,大概到15:30左右会有一个《助贷业务创新与监管研究报告》的发布会,这个大概会有20分钟左右的时间。然后,到15:50左右,会有10分钟的茶歇,然后到16:00开始下半场的讨论,会接着讨论一个小时的时间。最后,会留半个小时的时间,由在座的各位和听众一块进行一些讨论。 大家都知道普惠金融是当前比较热门的一个话题,一方面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普惠金融来提供更好的服务。另一方面,也是我们过去整个金融体系在提供金融服务方面的一个不足,或者是缺陷。恰恰是因为普惠金融有这么重要的作为,所以政府实际上是高度重视普惠金融的发展,国务院还专门印发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在这个规划的指导下,人民银行、银保监会也联合牵头在中央各个部门层面建立了一个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协调机制,同时也监督各省、区、市制定具体的落实方案,指导金融机构建立完善普惠金融事业部,或者是小微企业的专营机构。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应该说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效。现在我们看到很多大型的银行,股份制银行也都成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服务中心,包括小微的支行、社区支行。这些机构的设置实际上体下的是我们的金融机构目前正在努力的实现这种客户层的下沉,来推进普惠金融事业的发展,来构建这样一个组织的基础。 那么,除了大型银行之外,很多种小型银行也纷纷利用各自的优势和市场定位,为大量的中小企业和低收入群体在提供合理的、符合要求的普惠金融。传统的这些小额贷款公司本身就是草根金融了,在基因上是符合普惠金融的业务要求,他们也在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农村的商业银行已经逐步取代了农信社,现在已经成为拥有涉农贷款余额比例最高的中小型金融机构。 除此之外,基于互联网的一些科技公司,包括所谓的科技金融类的公司,他们也在和各种金融机构开展合作,进行一些助贷的业务。同时,也在普惠金融的提供方面发挥他们自己的优势和合理的业务模式。 所以,我们看到现在各类的金融机构,包括新出现的金融科技公司,他们都在普惠金融的服务提供方面各司其职,扮演着各自的角色。 尽管如此,在我们国家要建立一个有机、高效、可持续的普惠金融生态体系,我觉得依然是一个很重要的战略任务,而且这个任务我觉得并没有很好的完成。 所以,恰恰基于这样的一些现实,和出于对未来的一些考虑,我们有了今天下午这个论坛。所以,今天这个论坛讨论的大主题大家都知道是“谁是普惠金融的主力军?”想通过这样一个讨论来厘清各类金融机构,包括非金融机构在普惠金融行业各自的定位、作用、商业模式,包括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同时,也希望通过今天下午的讨论,来探讨一下这些机构怎么能够更好的互相协作、优势互补,来建立一个更好的,能够不断完善的我国的普惠金融的生态系统。 所以,今天这个讨论大概会分上、下两半场来讨论。上半场的讨论,在题目上我们先拟定了几个主题,来做一种引导。当然,大家参与讨论的嘉宾,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根据自己的研究和体会,不限于这些题目。 第一个题目,金融,特别是普惠金融是需要一个分层次的生态系统的。在这样一个生态系统里头,大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小贷公司,也包括信托公司都承担着各自的作用。这些机构应该如何更好的定位各自在普惠金融领域的定位和发展战略,包括发展模式,这是一个题目。 第二个题目,我国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向普惠金融业务转型方面可以给整个行业带来一些什么样的启示?比如说,大型商业银行的普惠金融转型,小型商业银行、民营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如何面对竞争压力,以及应该采取一些什么样的措施。那么,在这个体系中间,小贷公司怎么能够发挥自己的特色,在普惠金融方面提供有突破的一些服务。 第三个题目,在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如何更好的打造一个竞争有序、相互合作、相互互补的这样一个供给侧的市场。如何建立一个更开放的系统,让商业银行、非银行机构也能够补充合作。包括金融机构与互联网科技公司如何相互支持、相互提供一些帮助。 第四个题目,助贷业务,助贷业务有助于实现银行类金融机构与助贷机构优势互补的,来解决中小微弱客群的融资问题。如何做到对助贷机构的监管,既规范操作,又保持其应有的这种创新的活力,因为这是他们的特色和优势。助贷业务的模式中贷款的审核、风险的控制等等这样一些核心的业务应该怎么进行分配,怎么进行把握。 所以,上半场原来设定的讨论的主题就是刚才我说的四个方面,参与的各位嘉宾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自己熟悉的领域来选择相应的主题,发表各自的看法。当然,你也可以超出这四个主题的范围谈相关的问题。 这是我作为主持人所做的引导。 接下来在正式讨论之前,我觉得还是从与会的嘉宾,从您那儿开始,各自非常简短的介绍一下自己。 谢如东:大家下午好!我是香港国盛金融服务集团的谢如东,我们集团在中国有三家公司,其中一家是线下的传统小贷公司,很高兴今天来参加这个论坛,希望我们一起把中国的普惠金融业务搞好。 各位老师,各位嘉宾大家好!我是来自平安普惠的程瑞,我在平安普惠主要负责研究院以及品牌方面的工作。我们是一家专注于服务小微企业的一个普惠信贷的聚合式服务平台,连接市场上的征信资金,以及获客的各种内外部合作方,共同来打造为小微企业提供的更优质、快捷的普惠金融服务,这是我们现在做的事情,也希望今天下午的探讨能够跟大家启发出更多的火花,谢谢大家! 郑勇军:各位下午好!我叫郑勇军,我在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浙江大学当了27年的老师,刚刚不久到浙江泰隆商业银行担任首席经济学家。浙江泰隆商业银行成立26年,它的一个特点,就是从成立到现在为止一直都是坚持做小微,坚持做普惠。大概我们现在的户均贷款基本上是30万左右,96%以上的笔数都是100万以下的贷款,是一家规模并不是很大,但是特色还是比较明显的这么一家城市商业银行,希望下午继续跟大家交流,谢谢! 陈欢: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宜信的陈欢,在公司主要负责公司战略,还有一些技术和风险方面的工作。宜信是以金融科技的方式去服务普惠金融,以及为大众富裕阶层和高净值客户提供财富服务的这样一家企业。 白雪梅:我是来自中和农信项目管理有限公司白雪梅,目前担任公司的副总裁,主要负责研究和品牌工作,之前是在中国小额贷款公司协会工作,所以我也看到了很多来自小贷公司的熟人和老朋友。中和农信是一家专注于为中低收入农户提供信贷服务的小微金融服务机构,已经在中国有过23年的展业的经历,发言中也会继续跟大家分享中和农信是做什么的,谢谢! 徐林:我也多介绍我自己几句,我刚才我是中美绿色基金的董事长徐林,但是在加入中美绿色基金之前我过去一直在发改委工作,工作了29年,担任过发改委财政金融司的司长、发展规划司的司长、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中心的主任,我是去年辞职加入中美绿色基金的。我们中美绿色基金是一个专注于绿色投资的一个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我们的使命就是专注绿色投资,“绿动中国的发展”,让绿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动能。当然,我们还有一个使命,大家看到我们前面讲中美,我们也扮演中美在绿色金融和绿色发展方面民间交流的一个渠道和平台的作用,谢谢! 张为忠:各位嘉宾,学界、业界、媒体界的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中国建设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张为忠,经常参加人民大学举办的各类论坛、闭门会和交流会,每次收获都非常丰富,也希望今天一如既往能够得到各位嘉宾的思想观点和一些工作启发。谢谢大家! 王非:大家下午好!可能也看到了,我是来自中国小额贷款公司协会,今年6月份由银保监会任命到小额贷款协会做党委委员,现在负责整个协会的全面工作。小贷公司和普惠金融总的来说是普惠金融接触的多,小贷公司接触的还不是很多,所以总体的从研究,从既往的履历,希望从大家的讨论当中学习到很多东西,谢谢大家! 李建营: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北京银行负责零售业务,今天也是非常高兴跟大家一块交流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的一些做法,北京银行是一家立足于北京,在全国11个省市有布局的一个中小股份制银行,服务小微,服务市民是北京银行的一个经营特色,待会儿跟大家共同交流,共同提升我们服务普惠的水平。谢谢大家! 顾雷: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我是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的顾雷,非常高兴也非常欢迎今天各位专家、学者、老师汇聚一堂,参加我们的第五届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我们的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成立五年来,致力于中国的普惠金融的研究工作,长期也一直得到了包括在座的各位领导、老师的支持和帮助。今天我也代表主办方欢迎今天来参会的所有的老师、专家和学者,我也期待着下面一起分享各位老师、专家、学者的精彩观点,谢谢! 孟庆丰: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深圳的飞贷金融科技的孟庆丰,飞贷金融科技是一家做移动信贷整体技术的服务方案解决商,我们是给我们合作的机构,包括像银行、保险提供移动信贷的整体技术服务,也希望今天下午能够听到更多的一些新的观点,跟各位朋友也多多学习,谢谢! 盛子夏:大家好!我是盛子夏,来自于新希望金服。大家知道新希望实际上是中国整个农牧行业和食品行业的一个龙头。整个新希望集团下面服务的这些农户,以及很多小的食品行业相关的这些小商户一直以来是普惠金融里面的一个相对弱势的群体,他们能够在金融领域获得的服务其实是非常欠缺的。我本人之前来自于蚂蚁金服网商银行的首席风险官,一直致力于通过大数据和互联网的金融科技的技术来服务更多的像农民,或者产业这样的一些群体。所以,我非常希望能够将整个新希望集团在农牧行业里边的这样一些根基,能够结合互联网的金融科技和大数据,两者之间能够迸发出新的火花,谢谢! 孙宏宇: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于上海方付通的孙宏宇,我是一名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2008年误入金融铺会行业,因为当时设计了很多农商行的写字楼,所以对农商行比较料所以这11年我们专注于为农信农商行提供科技的运营服务,我们11年合作了1300家的农信和农商行,主要提供智能的营销、智能的风控和基于线上的公安部电子身份证的认证,整个全体系的输出。所以,我们是一个为区域性银行提供科技赋能的一个科技公司,谢谢大家! 袁田:各位专家、嘉宾,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于中航信托,我是来主管业务创新与研发,是行同的“航”,我想一个可视化的印象就是大家在国庆庆典上已经能关注到蓝天上的主力军,比如歼-20,歼-15,因为我们的实际控制人是航空工业集团,而我们中航信托是全国68家信托公司之一。对于普惠的结缘,今天我们也在谈普惠金融的主力军,我觉得英文当中“Key”用的很好,我们希望信托公司,包括我们公司在内能够成为关键的节点。 我们公司是2009年年底成立,也是经历了将近十年的发展。但是,我们普惠业务是从2011年就开始的,所以在座的很多伙伴,比如宜信、平安普惠,包括徐林总中美绿色基金都是很好的合作伙伴,所以我们也希望今天通过一下午的论坛,能够结识更多的新朋友,能够通过更多的关键节点,把我们普惠金融的聚合效应发挥到最大化,感谢各位! 徐林:谢谢各位嘉宾的介绍,现在就可以开始讨论了,首先有请袁总。 袁田:在介绍环节当中我是最后一个发言的,感谢徐总在主题发言当中让我成为第一个发言,我先抛砖。 我把刚才介绍性的话语继续延续,我们公司层面是已经有七八年的展业经验在发展普惠金融业务。大家可能会感受到一家信托公司来做普惠金融,在这样的一个生态系统当中是如何给自己定位的?所以我觉得我先是前面来回答一些规范动作的回复,然后再补充一下自己的理解。 像刚才所提到的公司是从2011年开始发展普惠金融,我们是在2013到2014年期间已经成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这个可以说也比较前瞻性地预见到,因为信托行业其实是能够从资金投向上来说,是覆盖到各个行业的,除了服务实体经济和服务人民美好生活这个是我们的立业之基,对于普惠金融而言,大家可能考虑到的信托的这种高净值客户可能是从财富管理上更多的是它的客群,信托公司来定位于普惠金融是如何来发挥它的战略效应?在这里也跟各位作一个汇报。 一方面,作为普惠信贷业务而言,在信托的多元金融工具当中是可以很好地得以有效实现,也正因为此,我们会和一些助贷机构或者是获客的来源的机构方能够形成很好的协同效应。信托公司能够提供的,当然自不待言的是资金,从信托工具的角度而言,一手是可以把投资者的资金运用到资产上,所以这个是比较简单的信托的应用。但是信托从制度上而言又有一个非常好的优势,就在于它从信托账户也好,信托资产也好,它信托财产的独立性,所以它能够很好地把资产和主体的信用进行隔离,也正因为此,我们在服务普惠金融的业务当中,会把普惠的资产和我们对普惠主体的信用做一个很好的区隔,通过一个法律的工具。所以公司在去发展普惠业务的时候,从战略上,我们从资产方面把普惠类型的资产当成是一个很重要的服务民生,也能够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另一方面,作为传统金融机构而言,我们又有比较好的风控的传统,因为信托的投向是比较广泛的,所以积累了很多风控的经验。 第三方面,我们公司还要把普惠金融作为一个战略,也是因为我们借助了目前的金融科技的力量,所以公司在信息系统的打造上面已经在自主研发很多跟系统相关,为了更好地对接资产方以及助贷方的数据,从这里面我们想,用一家公司的方面来向整个社会去宣誓一种信托公司是可以成为普惠金融一个很关键的节点。不光是中航信托在这样做,我们也在整个信托行业当中有相应的数据支持,比如说目前在68家信托公司当中,已经有将近50家信托公司在不同程度上地涉足普惠金融的业务。除了我们做这些传统的信贷业务之外,信托公司还有一个比较好的方式,比如说我们也可以对于一些中小微企业进行适度的投行业务的服务,所以信托的多元金融工具是可以得到很大的应用。 又比如从规模上,目前信托公司能够在普惠业务的存续资产达到百亿以上规模的就已经有将近10家信托公司,而这些信托公司背后更多的会要有自建的系统,所以我想跟各位汇报的是说,信托公司来发展这种普惠金融,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资金方来提供资金,一方面作为传统金融机构而言,我们在风控上面有相应的优势,而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借助于金融科技,而金融科技的运用,这个确实是需要一个生态系统。比如像坐在我右手边的孙总,未来我们可以在科技公司的层面,能通过更好的服务,能够把金融科技共同作用到普惠的群体当中。 涉及到普惠对象,我再补充一两句,比如说三农、小微,我自己理解它可能是一个大的普惠的泛的概念。对于我们而言,都是我们希望服务的对象,所以简单地从资金端、资产端和我们自己能力上面可能的赋能跟各位做一个简要的汇报,后续我们再结合具体的问题,我们再进行更深入的讨论。谢谢徐总。 徐林:谢谢袁总。 谢如东:龙生九子,各有不同。纵观全世界的金融机构,实际上在那么多年的发展过程当中,已经形成了各自的战略定位,也在整体的金融的生态圈里面有各自的位置,我想它不会因为由于多做了一项业务,它的战略定位发展就有所改变。就像我们所形容的金融机构里面就像一个金字塔,高高在上的是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最接近地面的就是我们小贷公司、担保公司、财务公司。虽然各有不同,但是实际上大家是可以互补的,我高兴地看到的是,这两年包括这些高高在上的大银行、保险公司开始关注了普惠金融这一块业务,我觉得这是可喜可贺的事情。谢谢。 郑勇军:首先,我觉得今天这个主题很好,为什么很好?因为这个主题是没有结论,又非常重要,到底普惠金融的主力军是谁?我想在座的各位,无论是现在,哪怕是预测未来的5年,你还是讲不清楚,这是一个重要性,没有结论的东西恰恰讨论的价值很大。第二,从我们作为中小型银行来说,体会也是很深刻,随着大行进入普惠金融以后,其实对小微金融生态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再加上网上银行、微众银行这些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可以说使小微金融的生态、普惠金融的生态所发生的变化和冲击前所未有。这个问题如果没有在中央政策层面或者战略顶层设计层面有一个共识,很有可能会把原来的生态破坏掉,而新的生态建立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很多的混乱,所以我认为今天这个主题的讨论首先是很重要,这是我的一个观点。 第二,我觉得要讨论这个问题可能有两个事情特别重要,对普惠金融必须要有分类,不能笼笼统统地讲普惠金融的主力军是谁,还要细分主力者,线上的普惠金融主力军是谁?线下普惠金融的主力军是谁?从我们作为中小银行的情况来看,如果从线上角度来看,像我们中小银行是没有优势的,跟张总这边没法竞争、没法抗衡,他一个金融科技公司注册资金我印象很深,去年上海成立就16亿,投入很大,而且有大数据等等方面的优势。但是从线下角度来看,普惠金融其实是需要在村居、在社区里面要有一个很细化的、很深耕的网络,换句话说需要一线的很多的客户经理,为那些弱势群体提供面对面的服务,包括咨询,大银行相对没有这些优势,包括很多县级都没有机构,怎么服务这些弱势群体,包括农村、包括城市。所以我个人认为,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我建议是不是要更加细化一下?到底什么样的金融机构,对应什么类型的普惠金融的业务更加有优势,这样才能够讨论出今天的问题,可以建立一个分工。 第三,特别重要的是金融科技,要讨论这个问题最终决定性的还是金融科技决定将来普惠金融的主力军是谁。金融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在普惠金融、小微金融领域的应用,我认为到目前为止是最充分的,几乎是所有最新的技术,用得比较充分的,一个就是阿里巴巴这样小额的交易,另外一个就是小微金融、普惠金融。随着金融科技的应用可能有一个过程,我个人认为至少是在目前的金融科技的发展水平下面,如果说仅仅依靠线上或者数字化的普惠金融来实现普惠金融的发展,我个人认为是有限的,什么道理呢?普惠金融数字化、科技化的东西用上去以后最终的结果是也只有在顶端的一部分,通过大数据挖掘、通过获客,给予它比较好的服务,而这些服务恰恰风险本身就比较小,线下也可以提供服务的,我线上给他提供服务了。而广大的长尾理论里面的后面的大众化的尾部的真正的弱势群体,你没有线下,你靠大数据,你就敢贷款给他,我个人感觉这个条件可能还不具备。但是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可能5年、10年以后,甚至不需要这么长时间,当金融科技完善到一定程度,或者应用和渗透到一定程度以后,线下的线上化会越来越多。所以总而言之,大的银行善于线上,中小银行善于线下,我觉得这个比重或者边界是动态的不断变化,这个变化、移动决定这个边界移动的最决定性的因素是金融科技。 第四,将来普惠金融金融、小微金融的生态理想的生态的内部的机构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可以是横向的、板块式的、机械式的拼凑,也就是说在普惠金融、小微金融领域里面,一部分大行做、一部分小行做、一部分金融公司做,包括小贷公司做等等,如果是完全自然地让它形成这么一个过程,可能前期阶段或者接下去的阶段,当下和接下去一段时间,可能是平行的、板块式的,平行的、机械式的、板块式的生态分工效率是很低的,板块与板块之间,大板块内部的小板块和小板块之间的冲突带来的低效率问题,带来的资源错配问题是很严重的,所以我觉得很需要我们进行顶层设计。我个人的观点认为,一个成熟的未来的普惠金融的生态应该是纵向的,什么意思?大行做一些基础设施(包括大数据),但是在一线,像我们泰隆银行这样,一个社区固定一个客户经理,深耕几年在里面做的,我觉得大行如果去做的话成本是非常高的,因为做公司业务和做小微的业务背后支撑客户经理做业务的体系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像我们公司业务基本上是很少很少做,大行做的基本是公司业务,因为每一个业务经理做业务的时候会有很多的信贷审批、业务培训等等一整套体系,都是围绕公司业务的。像我们泰隆银行做的都是围绕个体式的,农民、个体工商户,哪怕是小企业的服务,我们也类似于像个体工商户一样给他提供服务,贷款贷给小企业的法人/老板,也是像个人一样做,但是背后的体系经过26年的建设相对是比较完善的。我讲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做普惠、小微要特有的跟大公司业务不一样的体系,而这个体系里面如果说大行和中小机构形成一个分工,大行形成一种基础性的,特别是大数据,比如像小的金融机构做不了,能不能把这个数据卖给我们中小金融机构呢?线下的一线由中小机构来做,这样形成一个纵向的、有机的、互补分工的这样一种生态圈,我个人认为是我们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就抛出这几个问题供大家讨论,谢谢。 徐林:谢谢! 陈欢:我接着郑总的发言说一下。我也特别同意刚才郑总最后一点提到,就是未来普惠金融整个生态体系应该是一个比较有机的,大家互补的发挥各自优势的一个大的生态体系。包括今天下午的主题“谁是普惠金融的主力军”?从中文的题目来看,尽管大家讨论排座次,谁排前谁排后,但是我觉得英文的主题好像看起来更加的合适,就是到底在不同的普惠金融相关主体里面,到底大家的职责分工是什么?我觉得这个其实也是呼应郑总讲的,就是在整个生态体系里面,其实不同的机构是有不同的分工,大家一起去做普惠金融这样一个事业。因为普惠金融其实是一个比较大的社会性的工程,它的确是需要多方不同的机构有各自的优势去多元合作,一起互补的去拓展这样的一个市场,我觉得才能够将普惠金融的事业进一步的深化。 在整个生态体系里面,特别是过去一年多时间,反复的提到助贷的一些合作方式,包括在讨论提纲里面也写了很多。其实这里面就引申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国内目前来说我们都是比较常见的是助贷这样一种合作模式?因为其实是像海外,包括像印度、东南亚,以及其他一些海湾国家,他们做普惠金融的时候,可能和我们的助贷有些不太一样,它更多和郑总讲的有点类似,前面是擅长真正做这些小客户,真正做普惠金融业务的机构,后面这些大的机构,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其他金融机构,其实是支持前面这些机构的发展,而不是现在好像我们都是用一种业务把大家紧密的串在一起,每一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的做的这样一种方式。当然,我觉得这是在中国现在的发展阶段做的一种方式。 我们会过来想,为什么很多金融机构,无论是大的银行、小的银行,大家都会用助贷模式去发展。我觉得不同的机构有不同的原因,我简单归了一些类别,有的可能是因为本身做普惠金融这个业务来说,它本身相对是一个比较苦、比较累的活,因为做零售金融,面向前面获客,刚才郑总提到,线下真正挖掘这些客户,为他提供需求,为他提供服务,最后一公里的这些客户的挑战,其实是很多金融机构没有这方面的能力的,也很难短期内建立这样的能力,他可能会希望依赖前面的这些合作机构去做一部分前面的这些,无论是获客,还是一些客户初步筛选的一些工作。 另外一部分原因,我觉得在于本身做普惠金融,以及它所面向的零售金融的这个业务,这个市场,就是需要有规模效应的业务,不是做五个亿,十个亿,五十个亿就要能够长期盈利的业务,必须要作大规模。对于一些小型的金融机构来说,他自己要去做大这样的规模,他要去有一系列的风控措施,获客的方式,去有这样的成本能够去支持,其实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他也会把这部分的职能外包到外面的其他机构去服务。所以,这样现在助贷的模式,会形成大家在这个体系里面不同的这样一个作用。 这里面我们简单的分,一部分叫资金方,一部分叫资产方,中间还有技术服务方,这三个如果在一些发达国家成熟的机构,或者大的银行,可能三个是合在一起的。但是,在助贷的形式里面,可能就分出不一样的,有的可能是三个,可能分别都是各自不同的机构,有的是资金方是银行,或者其他的非银行的金融机构,技术方和资产方可能来自于助贷机构。这样的服务模式其实宜信在过去的服务市场上也都有类似的业务模式在发展,包括和银行,包括和中航信托很早就已经开始有助贷的模式,我们也提供资产,也提供一些技术去服务资金方的需求。我们在其他的和一些城商行的合作中,也有纯粹的技术输出的服务,获客是城商行通过他的一些线下网点去服务,我们帮助他做中间的很多风控的一些系统,风控的一些规则的输出,帮助他去做中间的风控的工作,因为这部分的工作其实也是很专业的,每一家金融机构其实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才能建立这样的能力。 所以,我想在整个市场里面,我们不用讨论到底这个市场中谁更加为主,而是在这里如何发挥出各自的实际的优势。现在在合作之中,我觉得也存在一些现实的问题和挑战。比如说,助贷的机构,目前来说在整个监管层面可能还没有特别明确的身份的定位,就是到底什么样的是合适的助贷?助贷也包括有些是纯粹流量型的,有些是带着风控审批的资产型的,到底风险的区隔是在什么地方?这是我们今年讨论的其中的主题之一。我想这个毫无疑问最终的,因为这些资产都是金融机构表内资产,最终的风险的把控的防线一定要在金融机构。当然,在前面来说,像刚才说的,其实零售金融,普惠金融的风控其实有很多比较复杂的点,其实很大程度上可能也需要依赖一些前端的机构去做一些很多前期的筛选和把控的工作,这中间我觉得大家是一种合作的关系,应该是一种比较好的有助于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还有一个比较现实的就是在助贷机构和金融机构之间,大家如何去界定中间的风险的保障的关系。过去我们和一些机构去合作的时候,其实这个中间相对关系还简单一些,现在可能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倾向于加入,比如说保险,用保障保险的方式去做。但是,市场上可以提供这样保障保险的保险公司可能又相对比较少。这个其实一方面来说也增加了这中间的服务成本,另一方面,使得这样的服务的体系又显得不够完善,或者比较脆弱。所以,这中间如何去有更好的从市场的角度,从政府监管的角度来说,去看待这样的一个业务形态,给他更好的一项指导,这可能也是未来如何去发展多层次的、有机的普惠金融生态体系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先分享这些。 孙宏宇:我们方付通其实对于农商行、城商行也比较了解,非常钦佩泰隆城商行所做的小微的探索。实际上我觉得非常不容易。所以,我想既然题目是“谁是普惠金融的主力军?”我想普惠金融到底是个什么定义?实际上我们去年在荷兰有一个负责任的金融的签署,我们作为中国的唯一的公司加入这个签署,当然我们也代表十家农商行加入这个签署。所以,我们认为普惠金融首先是负责任的金融,不是小额的就是普惠金融。我认为有几个关键点:不能太多负债,不能抬高的利率,隐私得保护等等,G20整个有十条的原则,它是一个真正要回馈经营性实体的,而不是说鼓励大家去过渡消费、过渡负债的。实际上我们很多大的银行,在前端时间大跃进做小贷的时候,我们在很多农商行,当时刚开始做他们就说了,肯定出事。我说为什么?他根本就没有人,他们就觉得是线上工具来了,我们就一定能够贷款,他们说等着吧。为什么?因为他们拿我们农商行的数据直接加额度就放贷款了,利息降低,额度变高。我觉得这是第一个我的观点,就是所谓普惠金融一定是有这些原则的,不是小额的都是普惠。 第二,我认为现在都说数字、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技术。但我认为可能在很长的时间里,包括现在美国,包括WELLSFARGO,我跟他们聊,十万美元是全线上,超过十万美元,一定有人工干预。因为这牵扯到一个还宽意愿和还宽能力的问题。我觉得泰隆银行肯定也做到一点,就是你到底能不能还这个钱。所以,我觉得大数据的应用不是一切,一定是线上、线下的融合。 我们做过一个测试,当时我们在安徽全省做了一个“金农信e贷”的项目,我们拿了很多主流的三方数据做测试,发现50%是小白,到重庆农商行做测试,一半有数据,一半没数据。我们跟重庆农商行聊,他们说所谓的数据我要求的是透明的,我知道来源的,当然国家现在打这些数据了。所以,这个时候他们提出的观点,我非常认同。但是,数据既然没有,我们农商行体系,客户经理是可以采集来的。我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怎么能保证客户经理采集来的是真数据,而不是假数据,这个我觉得技术上可以解决这个事。 现在随着我们在安徽做的时候,用了这么一种方式,就是政府数据。克强总理说,数据都在政府手上,拿的政府数据。2019年1月份上线了一个“金农信e贷”,在人民银行得了金奖,这个时候他们一个贫困县,200多亿的资产规模,到现在大概授信8个亿,笔均9万块钱,全线上。但是,这个问题就来了,就是说我觉得所谓的主力军,我非常同意郑总的观念,他的数据可能解决的是一部分有数据的、数据可以判断的、小额的,而这时候我们发现了一个空档,就是五万,或者很多是十万,到二百万,或者是十万到五百万,分城市不一样,后来发现这是一个空档,可能泰隆银行能做,咱们互联网公司,甚至于网商银行,他们也做不了,网商银行的笔均也不会超过5万块钱,超过200万的建行就可以做了。 所以,这个时候有一个空白,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就是这个是实际上真正的经营性的实体,包括农村的经营户,当然我们农村侧做了很多经营性贷款,比如在海城做的苹果梨,这时候没有数据,这时候我们需要线下的数据补充,然后结合线上的科技手段,能够完美的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在2018年1月从内蒙古呼和浩特一直做下来以后,跟很多城商行、农商行合作,实际上我们笔均做纯经营性贷款,做到笔均22万,几乎30天以内不良记录没有。我觉得线上、线下的结合可能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我觉得所谓大数据,可能中国还需要时间,可能得百行征信再丰满以后。 这次在第二届数字中国,农信社看了建行的展位,他们惊呼,我们的对手来了。因为建行我觉得真的是扎下去了,他已经在村里做了很多的债,招了很多大学生。所以,睿智的农商行的领导也看出来了,不是互联网公司,是建行。而建行非常厉害,基准利率做贷款。所以说,他们农商行已经把大行里面的普惠金融,把建行看成了他们要去赶超的,因为他们感受到了来自于建行的压力,这是第二块,我觉得肯定要线上、线下的。 第三,实际上现在整个的隐私,我们在用很多三方数据的时候已经出现了。比如说,帮很多的农商行提供相关数据服务的时候,这个数据我们进行准入,会发现泄露。农商行说了,你们弄的哪儿来的数据,只要一做贷款,线上贷款一跑,马上就收到了小贷公司的电话,各种电话就来了。所以,这个时候隐私保护我觉得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还做了一个东西,就是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做了一个公安部光明网络电子身份证(音),这个项目也刚刚在全球中小企业论坛得了一个负责任的数字创新的白金奖,这个项目上我们已经在农信社体系推开了,这个真正可以看到在线保护客户的隐私,数据可以不用泄露。所以,我觉得隐私保护对于怎么发展普惠金融也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一个想法,我觉得作为助贷,我们也跟银行聊过,我问的非常直接。我说你们为什么有钱,利润不低,为什么自己不做?后来有一个很极端的,就分享了一下。他说我就干三年,小微、普惠金融可能要像泰隆这样长跑的可能需要十年,我只干两年,有助贷、保险、担保兜底,为什么不做呢?而且很多助贷银行已经上市了。后来他们说了,我们非常知道,可能是饮鸩解渴,可能武功全废,最后都没了。但是这个时候我认为助贷是一个非常有益的补充,补充在哪儿呢?因为咱们监管对坏账率的控制。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建议银行把那些觉得有风险的客户可以和这些公司来合作,因为他可能对风险的审视更高一些,咱们监管有2%到3%的红线,所以最好不要有坏账,有坏账宁愿不做,又没有规模,又挣不到钱,现在是一个任务,最后还出那么多坏账。所以,我觉得助贷现在这个概念可以做非常有益的补充,当你想做小微,现阶段没有搞明白,这时候完全可以来合作,可以承受更高一些的风险,因为没有监管管助贷的机构。谢谢! 程瑞:我觉得今天这个主标题,就像刚才陈总提到的,特别容易分成一二三四,特别没必要,我看了一下上半场的提纲,第一个标题提出了所谓的副标题,就是普惠金融需要分层次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里面一定是各司其职、各展所长,一起把整个生态系统变成一个系统,什么叫生态系统?我觉得我们要一起看一看。首先第一个生态系统必须是广泛的。我们知道普惠金融有一个特别有代表性的模式,就是孟加拉国的“格莱珉模式”,“格莱珉模式”在中国其实也有测试,但是测试范围一直没有做大。中国如此广大的地域、如此广大的人口、如此巨大的需求,用一种模式、用一类主体、用一种所谓的推动方式,其实我们会发现它很难在这个广泛的市场上做广。所以如果是一个生态,首先必须让它能够广泛地推广。 第二,什么叫生态?生态一定是里面所有的物种要共生。今天有一个助贷的报告,这个报告里面其实也是在讲我们作为资金方、征信方、获客方、金融科技,怎么样在整个普惠金融的体系里面一起共生,发挥各自的特点,最终是要满足长尾人群,通过单一任何一方都不能有效获得的金融服务需求。 第三,生态还有一个非常典型的特点,它是开放的。其实我们过去这几年来,整个金融创新,虽然我们现在可能进入一个严监管周期,但是其实我们发现在严监管的体系下,传统的金融提供方,包括金融科技公司其实依然在做很多的微创新,包括像银行,现在大家都能看到我们在普惠金融方面做出的努力和下沉,我们能看到我们的金融科技公司,不仅是过去传统的营销系统、风控系统,现在开始渗透到更多的金融产业链。我们的保险公司过去比较多做的是保证保险,现在保险公司也开始进入普惠金融,开始做很小的个人保证保险。 以平安为例及平安产险做保证保险其实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从2008年开始做贷款保证保险,过去作得比较多的是小微企业,但是现在开始研究,我们发现小微企业,尤其是微型企业的企业主本身有太多的个人属性,而没有特别多数据能够记录的经营属性,于是我们现在开始发现,我们如果通过征信的行为能够让银行资金流向这一类微型客群,我们又通过研究发现这一类微型客群有什么特点?现在平安做的普惠金融的客群里面有90%,我们发现有一个数字叫“1050”,就是微型企业年收入在1000万以下,雇员在50人以下,这些融资需求每一次大概在100万以下,刚才孙总提过,其实现在存在一个现有的主流资金方不能覆盖的空间,可能是在5万或者10万到200万的区间,这个跟我们现在做的“1050”这一类客群是高度契合的。我们发现保险的征信现在其实也开始在慢慢下沉,在迎合这样一个市场的需求,所有这些都是在严监管之内的微创新。但是微创新带来了整个市场的越来越开放,因为我们开始有更多的资源、更多的科技能够让我们这个市场可以变得越来越大。 生态还有一个特点,它是发展的,什么能够让这个生态发展?一定是科技,我们过去在做贷款的时候,所有的小微一定是纸质材料堆成山,其中有80%是银行流水,我们的审批人员要一页一页看,但是现在有了数据、有了科技,包括科技能够捕捉到越来越多的企业以及小企业主背后的信息,这些有利于我们对小企业的判断,能够让我们的服务效率、我们的成本、我们能够覆盖的客户范围,或者让我们对客户风险的判断能力越来越强。这个其实是让我们整个生态能够不断发展的。我们要做一个生态我要广泛、我们要共生、我们要开放、我们要发展,单靠建行,可能他能做到市场上上面的80%,但是下面的20%在我们看来是一个长尾,可能只有20%的人群,但是它服务的难度,我们需要在这个服务上投入的精力、投入的资源可能需要更多。这一类客群其实需要像泰隆,包括像今天报告里面提到的助贷机构,以及更广泛的金融参与者,包括我们的信托、保险公司、融资担保、小贷公司,以及也许未来会有更多的金融参与方。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前提,就是参与这个生态有一个前提,就是我们既然要防风险,所以原则上我个人觉得必须要是持牌机构,所以如果我们金融持牌纳入整个大的金融监管环境,纳入整个大的范围,我们应该把它当一个生态来经营,让它变得广泛、共生、开放、发展,这是我个人的见解。 谢谢大家! 盛子夏:刚才程总提到一个非常好的词就是“生态”,实际上大家可以看到整个普惠金融也好,或者是整个金融生态在过去几年里发生非常大的变化,原先大家在讲贷款或者金融,基本上就是银行的天下,但是在过去的几年里面大家可以看到以互联网为首的,包括BAT这样大的平台依托自身特别强的获客和线上的能力,使得大家看到实际上整个金融的服务并不是在于只是提供一个资金这么简单的事,而是我怎么能够最大限度地去获得更大的客群,并且能够在这个客群当中选择优质的客户,给他们提供这样的一个服务。所以这样导致整个互联网金融对于传统金融的冲击,使得整个金融变成生态化了,这个生态化就是大家发觉有一些机构擅长于做获客,他可以在前端把这个客户拉进来,有一些机构可以在中间做风险管理,有一些可以提供数据的服务,有一些可以提供科技软件的服务,还有一些是愿意承担风险,还有一些,包括像资金端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原先可能就是银行提供资金的,现在像小贷、像其他的持牌机构,包括信托作为中间的整个的“润滑剂”,我觉得把整个金融生态全部串联在一起,所以在这样一个大的趋势下,包括像助贷我觉得是非常自然应运而生,而且我觉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发展得越来越好的方向,所以这一点我觉得是非常普遍,以及我觉得是接下来还会更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第二点,我特别想讲一讲,讲到普惠金融,实际上To C的普惠金融以及To B的普惠金融,至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觉得大家都是不分的,因为刚才大家提到了像10万、100万这样的一些数字的界线,但是实际上我觉得很多银行金融机构,其实在10万以下来讲,你很难分清楚说10万以下的这笔贷款到底是To C的还是To B的,甚至很多做所谓普惠金融的公司,实际上说起来是说我是做普惠金融,做To B的,实际上也是用做To C的方式在做。拿10万块钱到底是用于生产经营还是用于自己个人消费,既然把这个现金放给他,你根本没有办法区分。从这一点来说,我觉得如果我们在谈论普惠金融To C端和To B端如果真的分清楚的话,To B端有一个明显的界线,就是一定跟生产经营相关的,就是资金的使用和流向是非常明确的,如果你不能区分这个资金的流向,金额又是在10万以下的,其实我们也不用区分C和B。随之而来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我们是真正意义上要关注它的资金去向是用于经营,我们到底用什么样的手段以及什么样的数据获取的渠道,以及我们怎么能够做好真正意义上的风险管理,我觉得今天我们谈论的是叫“普惠金融的主力军”,大家前面讲了很多都是跟金融机构相关、跟助贷相关,我觉得我这里其实特别想提的一句就是,既然我们是在做经营,实际上很多的这些小企业主也好,或者说农民也好,实际上他们背后一定依托一个产业链、一个供应链,他如果是做经营的,他一定会做采购,一定会有销售,一定存在于某一个供应链环节当中的一环,而这个供应链通常背后都会有一个龙头企业,这个龙头企业项下大量的,比如以一个大的农牧和食品行业为例,下面会有农户、养殖户、包括加工、屠宰、厨房等等,构成了非常长的食品供应链,基于供应链我们就可以获得他所有的经营数据,包括资金流向,以及真正资金使用的场景。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通过整个资金流的把控以及它的经营资金的去向,不管是它的进项还是他的出项,我就真正意义上能够去很好地还原整个企业经营的水平,以及它在整个供应链里边的角色。我觉得实际上这是我们怎么做好To B的普惠金融需要关注的一点,因为现在大家越来越认识到,如果我去做B端的企业金融跟做C端就是不一样,C端可以通过大量的流量,甚至到街边发传单,或者扫一个二维码就可以征信,但是企业就不行了,如果你到村里刷一个墙,到处搞一个二维码,就可以给小企业做贷款了吗?我觉得是不会任何一家有风控能力的金融机构愿意做的。 今天讲到普惠金融的主力军,我们千万不要忘记真正在所有的To B的普惠金融行业里面,所有的这些核心企业、这些龙头企业,包括他们背后的整个供应链的这一套体系,必须是在整个主力军的讨论范畴之内。谢谢。 徐林:接下来发言要抓紧一点时间,因为我算了一下,没发言的人和三点半要结束,没多少时间了,大家把握一下。 朱韵:我接着说几句,刚才盛总讲到经营贷,很有意思,今年夏天的时候我们和方付通以及张家港农商行对40几个小微企业进行了访问,我们想了解一下在新的数字经济的时代,小商户从客户的角度来讲,他们觉得谁给他们提供普惠金融的服务,特别有意思,他们可能把不同的金融机构提供方做了有一点点脸谱化的区分,区分为三类,第一类他们觉得大的银行,四大行、五大行为他们提供的是“家庭钱箱”的工作,帮他们提供基本的保障。通过线上的方式为他们提供数字金融服务的这些机构包括有微粒贷、网上银行等等,给他们提供的是“快速钱包”的需求,可能他们对速度比较敏感,但是对价格等等可能稍微就没那么敏感。可是这两部分服务对于小商户的经营性需求来讲还是有限的,在他们的心中,他们觉得还是非常需要一些能够长期稳定地为他们的生产经营提供支持的这些机构,那些机构有区域性的银行,能够深度地为他们提供综合的金融服务,像泰隆银行,也有像中和农信这样的机构有大量的线下网点提供金融和非金融服务,为他们赋能,也给他们提供了长期稳定的支持。同时我们也看到,我们也听到有大量的小商户也得到了类似于像新希望这样的生态圈下面衍生出来的金融实体为他们提供长期的金融服务,这是从小商户的、客户的角度来看,他们可能分法有一些脸谱化,但是我想今天这个话题可能每一个机构都会有自己的抓手,从这个抓手出发,我们也看到不同的机构其实也在延伸不同的金融服务,所以我们认为其实这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 第二点,现在大家聊助贷聊得比较多,在我们看来,助贷其实是提供的一个服务,从小微商户的角度来讲,他们其实需要三个服务,他们其实不仅仅需要助贷,其实还需要助业和助智,因为从世行全球小微金融经验的观察来讲的话,他们其实需要有三个需求,放在第一的需求一定是新的生意机会、新的商业机会,他们其实是需要助业,可能需要有银行或者有一些生态圈给他们带来新的商业机会。第二个他们是希望在这个新的机会下能够提高自己的能力,所以我们叫助智,有很多银行会给小微商户提供一些培训,给他们提高和改善生产经营的能力,给他们提供一些免费或收费的专业服务。在有了新的商业机会,经营能力又得到提高的基础之上,他们当然也希望获得越来越好的金融服务,这是我们讲的助贷。我们在讲助贷的时候更多的是从大的服务的角度,怎么样能够从服务的角度通过助贷、助业和助智能够补充过去的主流金融在服务上的一些过去没有涵盖的环节。 第三点,基于现在的业态有三个倡议,希望大家一起往这个方向努力: 1.开放合作。刚才在座的各位都有提到,像世行非常鼓励金融与科技互相拥抱、互相合作,有一个例子是我们和新加坡的央行做了一个东盟地区的金融创新网络平台,这个平台我们建了一个开放的,应该是全球第一个跨国界的开放平台,平台上面是开放VPI,一手连接金融科技,一手连接希望能够加速被赋能的银行,能够一起合作,服务更多的个人以及小微商户。 2.负责任的创新。刚刚在座的各位也提到了,其实在普惠金融的时代,特别是数字时代,负责任的创新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这两年一直在全球倡导,刚才孙总也讲到负责任的十条,这十条里面不仅仅是希望我们的金融机构、科技机构能够去负责任创新,也特别提到了背后的投资方,也要遵从负责任创新的原则,不要对我们的银行和科技公司加以过大的压力去鼓励他们做一些过激的行为。 3.金融消费者的教育。因为咱们提供了很多金融服务,但是从消费者的角度,他们可能对我们提供的这些服务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接受。我记得中和农信其实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好,给线下的农户做了大量的培训,现在我们也在跟中和农信探讨新的方向,现在孩子教育这一代已经有很多新的方法,像VIPKID这种有人工智能在背后的教育方式,我们在行业呼吁大家能够把这些新的教育方式运用到我们的金融教育里面来,让我们的金融教育不再枯燥,变得生动有趣又有效率,谢谢大家。 李建营:我觉得是一个国家战略,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各方共同参与,既然是国家开发的重要战略,其实我认为它跟现在咱们国家提倡的“三大攻坚战”,包括“四个全面建设”都是密切相关的。我们知道“三大攻坚战”,一个是环保,一个是防风险,再一个就是脱贫。其实大多数都跟银行有关。你要脱贫,普惠金融必不可少。再一个是“四个全面”,其中一个重要的全面就是健全小康社会,“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还是普惠。既然国家有这个战略,实际上从另外一个层面,给我们金融机构,给我们银行,给各个参与方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政策支持。 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我们既然是商业机构,我们要有一种好的商业模式。因为你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去年的GDP人均不到一万美金,现在是中等收入,如何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即使现在这个水平还有很多普惠大众的收入是很低的。从金融这个角度,从银行这个角度,我觉得也是有很多商机,我们在这个里面应该能够发现一些蓝海领域,各个机构之间可以合作,可以差异化的合作,差异化的产品,共同提升普惠金融的水平。 北京银行这块,我们实际上从服务小微、服务中小、服务市民这块我们一直是在做普惠金融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实际上我也回顾了一下,应该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我们也推出了自己的一个品牌,“富民直通车”,也是打通普惠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因为我们既然是金融机构,都是在银监会、人民银行的领导下,自然要按照国家的要求去推动。我记得当时人民银行要求我们必须要到贫穷村、镇里面设一个助农取款点,服务老百姓,一个镇里面要做到有一个网点,每一个村里面都要享受金融服务,每一个农民都得有账户,实际上是这个初衷。我们想既然有这个要求,能不能有一个综合的服务站,从单点到综合服务站,从单一的产品到综合的一个服务产品,从银行的服务,能不能把镇里和村里的人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普惠金融的联络员也好、推广员也好,发挥他们的作用。 因为今天上午也有一个会,大家提到了普惠金融重要的就是教育、宣传,这是非常基础的,你有钱是一方面,但是你得有这个普及,有这个教育。这个方面目前已经收到很好的成效,目前在京津冀已经布了300多家综合服务站,我们也是发放了200亿的贷款,资产质量也是很好。上个月是刚过去的秋分,全国搞了一个“丰收节”,各个省都搞了,北京市在顺义,也是我们北京银行支持的“富民直通车”的一个服务站,在那儿搞的“丰收节”,也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花也到我们的网点,进一步凸显了社会各个地面支持普惠金融的作用。这是第一个层次。 第二个层次,我们也是在这个线下,因为我刚才讲的主要是线下网点的基础上加上线上,又找了一个切入点,就是民宿。今天上午吴晓灵行长也讲到,农村最主要的问题是散户,散户的产品如何能变成现金,这是一个惊险的飞跃,散户的特征,每个人都不一样,你家卖的好我有跟你打架,我就降价,品质就下来了,你怎么变成一个规模化的效益?所以,我们从民宿这块入手,打造一个开放式、综合华的生态,围绕民宿为中心,有运营商,有我们银行,有政府,有担保公司,还有房东,还有管家,把他们结合到一起,首先我们要发挥民宿运营商的主体作用,因为他是一个企业,他有他的系统,有他的运维。为什么五星级酒店运维那么好,后面有一套东西在支撑,我们把它的作用发挥出来。 再一个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你没有基础设施、水、电,城里的人是不会去的。再一个,贴息政策也好、担保基金也好,有一个引导,银行在这块要把我们的产品设计好。说现在融资难、融资贵,最主要是融资难,融资难最主要是担保难。银行担保怎么确定额度,根据抵押物,实际上很多有潜在需求的客户都解决不了。实际上我们根据客户的流水,包括他的综合运作能力来确定额度。另外一个还是为了你的应急,里面额度是多少,保证你应急的需要。还有房东和管家,管家就是农村的女同志,你也别出去打工了,就在这个里面进行运作。 应该说通过这种生态链,整个的民宿的运作现在非常不错。我们其中一个户是2016年我们给他贷的款,只有五百万,他当年的金额才两三万,今年已经突破四千万了,我们也打造了一批精品的民宿,而且我们整个是供应链,我给他贷款的同时,管家、房东你的现金管理服务都在我们整个闭环,让他们上下游客户也同时享受到这个服务,成为一个整体,大家目标一致,来促进这个生态的整体发展。 第三个层次,我们也是对这个业务进行一个总结,把前两个点,再加上我们现在的现代化的这些支付系统,打造出一个新的、完整的、整个的产品供应链的服务方案。我们计划是今年在北京市,京津冀推一千家,明年可能到一万家,解决大部分,接近五六万人的就业问题,实际上银行在这里面就和普惠金融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共生、共赢的合作背景。 实际上我们做这个业务,普惠金融研究院的贝院长我们也没有邀请他,他自己做了一个体验,回来给了我们生动的评价,你这种精品的民宿的服务,很好的形成了village,将village组合,village乡村,village别墅,真正实现旅游生态的升级。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普惠金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有更多的空间,我们共同推动它取得很好的进步,谢谢大家! 张为忠:刚才大家讲的都很精彩,我老觉得今天这个主题不好掰开,来之前我看到这个主题,告诫自己一定要低调一点,内敛一点。大银行现在在普惠市场上是被大伙讨论比较多的,说大银行进场,中小怎么办?大家谈完了,我觉得比较放心,就是一个很融洽的生态里谈一个很尖锐的主题。实际上我觉得对普惠金融的认识,一个对定义范围认清,更重要是对市场要认清楚,这是很关键的一个问题。清楚市场实际上就是清楚了各自应该扮演的角色。 我们了解,到今年5月末,这是一个公开的数据,普惠单户融资一千万以下的,整个全国放贷余额是10.25万亿,我不知道最近的增长,起码这几大银行增长非常快。有贷户到的5月末是1920多万,中国的实体主要有多少?我们抛开农户,农户大概2亿多,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加在一起1.1亿个,现在有贷的不到20%,而真正的市场的需求,我们评估有贷需求应该在50%到60%,所以从需求侧来说应该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空间容量,是一片未来非常期待的蓝海。另外,从供给侧来说,各家银行进场,咱们不说谁是主力的问题,我觉得越多越好,越有力度越好,这样在供给侧、需求侧的对接上就越来越充分,大伙探讨的空间、创新的空间就越来越大,越来越有经验,越来越成熟。 作为大行为什么要进入这个市场?很多人一讲起来,说大行现在是中央要求了,国家有政策了,要求加上政策红利,确实有政策红利,定向交流的政策释放比较充分。实际上我们如果认真去研究市场,除了我刚才说的市场之外,看我们大行现在经营现状,大伙应该懂的,现在服务下沉,服务向下游转移已经是重要的趋势。像我们原来,像建行是比较典型的,做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房地产,是建行的专长。但是,做来做去会发现,一是大客户资金实际上是比较富裕的,富裕怎么办呢?他用你这个资金再往外走,套利行为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了。第二,从银行这一端来说,我们的利润空间和大的机构、大的客户、大的项目的利润空间实际上是非常窄的。原来我没有这个能力,我去做长尾的大中的客户。刚才各位说到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金融科技。金融科技赋能以后,刚才孙总也讲到,在一个博览会看到建行用数据经营的模式。我们确实在用,现在有了这个能力以后,就是你能够穿透市场,做到底层来了。原来做的模式是什么?原来做的模式是每个小客户也像对公客户那样,财务报表真的假的都有,上来以后一摞,分析完了,周期大概20天,一个月,效率非常低,特别是小微市场对效率的敏感度比对价格的敏感度还要高。这个问题解决是一个非常关键的。 再有什么?大银行有比较好的基础设施,我们原来一直以为我们是重资产,像建行1.5万个,工行好像2.6万个,邮储接近4万个网点。我们现在有了线上的能力以后,线上对接基础设施、人力资源都匹配上来了。所以,大伙又谈到一个问题,说线上、线下对接,我觉得下沉服务以后,线上、线下对接是自然而然的事,你必须走这条路。这里一定是B端、C端混合的。 建行2018年投放2200多亿,线上业务是随借随还累放的,是1500多亿,今年上半年放了2200多亿,比去年还多一点。为什么这样?建行把普惠金融做成建行发展战略来安排。实际上我们看到大众市场,在能力安排、能力衔接,金融赋能以后,具备了这个能力,这个市场必须要介入,我现在的价格,我们是在四大行最高的,是超过五以上的,这个不好披露。在这个市场之上,实际上大量的市场供给对整体市场价格的评议也起到很好的好处。当然不是通过价格排斥其他的金融机构、市场主体,而是一种补充。实际上我们线上业务平均额度并不高,不到一百万,长期以来是80万左右。比如说你做的是多少客户,户均大概是在5万、10万,他成长怎么办?一定是有这个市场需求的。不能说一个客户这一家只能供应5万、他一定是找10家、8家,将来就可能导致过度性的问题。所以,我们能够负责任的说,我们在整个把握上,不是一个链条生态的把握。比如说,大银行有众多核心客户,我就做供应链,大银行整体有几大领域的产业的这种生态,我就做生态。实际上我们现在做的自己的存量客户占比是比较高的,外围的客户占比并不是很高。因为你知道,建行对公的整个无贷户,加上有贷户是500万的体量,如果把个体工商户算了,是一两千万的体量,还是可以的,自有的生态,在建设过程中,把信息、数据抓取过来,这才是有自信。因此,现在不良控制应该也比较好。 所以,大银行还有一个优势,整体的风控优势是比较突出的,传统经营多年,对各类客户充分的把握。加上线上业务以后,有了新的风控模型,加上数据参数进行把握,我们觉得线上、线下结合,整体风控能力是提高和加强的。 大银行还有一个优势,实际上有一个人才储备。我们35万多人,各方面的各类业务,精细化管理,细分市场的管理,具备了这个能力。所以,这几方面合在一起之后,是一个必然选择,并不是简单的响应中央的号召。当然谁是市场主力?我觉得是次要的问题,重要是我们要开辟这个市场,找到我们经营的模式,将供给侧的推动能够和我们需求侧的需求有效结合起来,将来大伙可能会发现,小的机构有小的机构的做法,大的机构有大的机构的做法。刚才讲的泰隆银行,我们详细调研,包括城商行、农商行有很多做了十多年,不良率在1%多一点,是很好的。所以,就是精耕细作,找到自己的模式,线上模式也好,线下模式也好,我认为大家现在都在相向而行,不是排他的,说做线上就是线上,线下就是线下,只是轻资产,不愿铺太多的人,可能就是助贷、尾贷其他的方式都接过来了。 从这个角度说,我认为我们的市场主体实际上还是不足的,供给侧现在还是不足的。如果有了那个能力,你就会发现人人都有信用。我现在和格莱珉有合作,我们详细做了一些交流,做了一些探索,现在我在全国都跟他们有合作,会发现他们的模式为什么99%都能收回来,他曾经给乞丐做贷款,也是能做的。实际上他不仅仅是给你放贷了,某种程度是把社会的功德,社会责任形成一个金融体系。因此,我觉得未来我们都有这样的责任,除了融资之外,成长服务解决方案、基础设施建设,科技的运用一定是走向融合化的,这个是未来可以期待的。 所以,我觉得我们今天探讨这个主题,本来是一个能够让我们产生争辩的,或者激烈讨论的主题,但是大伙很融洽,但是方向性的东西如果能够看得清,这个问题实际上不是问题。我们今年对我们的普惠金融服务,除了在信贷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布局,在前期我们有“村口银行”,还有和国内外名校30多家联盟搞培训,另外还有一些孵化方式,这些都是在信贷服务基础上增加服务内容,形成综合的金融服务,在综合金融服务的基础说,能够给企业提供更好的社会化服务,然后提供基础设施建设,这样你这个旅程就建立起来了。 因此,大伙如果都往这方面想,会更好的找到各自的决策定位。另外,比如我们建行有金融科技公司,我们就几千人在做这个事情,现在很多中小金融机构也委托建行搞技术开发,搞风控模式,模型的设计,我觉得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互相辅助的,而不是对立的这么一个过程。所以,我的发言是想谁是主力?大伙都是主力,大伙一起做好。 徐林:我们上半节的讨论就到此结束!还有两位嘉宾没有发言,顺延到下半场讨论。接下来按照安排,有请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顾雷先生做一个《助贷业务创新和监管研究报告》的发布。 顾雷:各位领导、专家老师,我是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的顾雷,我受贝院长委托发布《助贷业务创新与监管研究报告》。 我们知道,从助贷业务最早一代在深圳产生以来,到今天已经有12年的历史了。这12年来,应该讲最早的助贷是同小贷、小的银行相联系的在线下和线上相联系的情况下慢慢结合,产生的一种金融的创新业务。这12年来助贷业务从小到大蓬勃发展,应该讲是一种市场的创新和市场的需求共同作用下产生一种新型的银行合作形式。应该讲助贷业务量很大,这12年来遍布中国的中国各省、市、自治区、乡镇,给低收入人群和弱势群体带来了很好的金融服务,也给我们小微企业的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解决了很大一部分问题,但是从2015年开始到2016年,我们国家进入了严监管,尤其是2017年进入了严监管的元年,2017年开始这两年以来,互联网的很多创新业务,也包括我们的助贷业务都面临着新的挑战。什么是真正的助贷业务?助贷业务是否会引起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助贷业务是不是真的有利于普惠金融的最根本的目标的实现?以及如何监管助贷业务?监管助贷业务应该用什么样的监管原则去监管?这些问题应该讲都摆在了互联网市场的每一位同仁面前,也包括今天与会的各位领导和嘉宾面前。 我们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专门的助贷研究小组,在贝院长的领导下,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访了全国的20多家互联网金融机构和银行机构,包括国有商业银行、民营商业银行、互联网银行、融资担保公司,以及很多的第三方中介机构,历时整整一年,从2018年开始做这个课题,一直做到今天,纸质版本已经发给大家了,共计2.7万字,叫《助贷业务创新与监管研究报告》。这个《报告》主要分为五个部分:1.我们的研究课题对助贷进行了一个定义,我查了一下资料,这个定义也是我们国家有史以来第一次对助贷下了一个理论性的定义;2.对助贷的现实作用我们也进行了梳理;3.对助贷展开需要什么样的经营准则也进行了整理;4.非常关心的两个问题,助贷监管的原则;5.助贷监管的建议。 第一,助贷的定义 什么叫助贷?这是一个非常简单而又非常复杂的问题,短短的三四行字确实耗费了我们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四行字确实浓缩了我们课题组对这一年来学理上的理解,助贷就是有一定专业技术能力的助贷机构与持牌金融机构、类金融机构等资金方,通过商务合同的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由助贷机构提供获客,由银行(资金方)提供合规审查和风险防控等业务,之后由资金方100%发放给需要借款的客户的合作模式,这个模式就是我们认为的助贷模式。目前是我们国家第一个对助贷进行定义的概念。 第二,现实的作用 今天上午的会议包括人大以前开的很多次闭门会议都讲得很清楚了,这里简单说一下,因为徐林老师只给我15-20分钟时间,所以我的时间还是要抓紧点,主要是四个作用,里面讲两个作用,我觉得比较重要。 (一)助贷可以实现普惠金融的目标,比如说传统的金融机构对长尾人群的关注相对来说是比较薄弱一点,一直没有触达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这一点上应该讲是有待提高的,但我们的助贷业务能够很好地弥补这方面的缺陷。助贷业务当中主要的目标就是长尾客户,就是所谓的社会低收入人群和弱势群体和小微客户,这方面助贷确实起到很好的作用,能够完全实现普惠金融的,现在都是讲初衷,实现普惠金融最初的目标体系。 (二)它能够很好地防控风险。刚才各位老师、专家都讲了,很多助贷机构有场景、有数据、有客户,这个可能是我们目前很多银行,特别是大型的国有银行比较欠缺的,如果把两者相结合的话,我想这个对我们推动助贷业务的发展,解决小微的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是起到一个相当好的作用。 第三,开展助贷业务的准则 说了现实作用还远远不够,我们课题组又继续深入了解,对助贷业务究竟应该从经营上我们应该把握什么样的原则呢?我们就讲最核心的原则,因为今天时间有限,很多详细的论述在纸质报告里面都有,就是资金方的核心业务是不能外包的,我们为什么把这个列为一个最重要的经营性的准则呢?我在这里解释两句。我们觉得如果说助贷业务的模式当中如果说资金方是承担了最主要的风险的话,最后要买单的还是我们资金方来买单,最后的钱出去还是由银行来支付这个钱的。因此如果说银行或者资金方不掌握对客户的风控的了解,不掌握对风险识别把握的能力,最后资金方只能沦落为一个借钱的钱包,他什么都没有,除了钱之外。银行是没有钱的,银行的钱是今天,包括我在内所有储户的钱,这个风险很大。金融的本质是如何防控风险,包括助贷模式,这里面的风险怎么防控?首先我们要敲定这个风险防控必须由资金方(银行)来负责,这个是最核心的经营准则。助贷业务当中还有很多经营准则,比方说风险的披露以及不能兜底,这些也很重要,但是最核心的就是这个,是核心的风险必须由银行来完成。 第四,目前关于助贷业务监管的问题 光有经营的准则还不行,如何保证这么一个准则去实施呢?很简单,就是要有法律、要有监管去实施,监管的准则就是我们课题组研究的重中之重,监管的准则里面首先要说一下目前监管存在的问题,这个准则跟问题是一一对应的,问题很多,我这里简单讲这么两点,一个问题,我们国家还没有调整监管的法律法规的法律体系,应该讲还是有很大空间的。另外,还存在着多头监管,目前我们走访了很多省的银监局、金融办,我们发现目前的监管是怎么监管的呢?银监局监管银行,蛮有意思的,银监局监管银行,行业协会监管部分的助贷机构的合规审查和风险监控,还有地方政府办也是监管助贷机构的风险防控,三个机构一起监管这一个事情,这三个机构每个机构的角度、立场都有所不同,他们对最后的监管思路、方法,最后监管的严重轻重程度不同,这就造成对一件事情最后得出三个不同的结论,这个应该是我们研究的很大的问题,必须解决。 如何解决呢?我们就要定两个监管规则,第一个规则就是要建立包容性审慎性监管的原则,简单的就这么一句话,什么叫包容性审慎监管原则呢?在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我们对助贷的监管要用柔和监管的态度、眼光去对待这个创新业务,要用温和的监管手段去化解市场的风险,要采取一套既有灵活性,又有原则性的监管思路去对待助贷这么一个监管新生事物,这就是我们讲的第一个原则。第二个原则,目前没有一个对助贷业务监管的法律和法规,法律没有,法规也没有。我们认为这远远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充实和完善。助贷参与的所有主体必须是要平等的,为什么平等?助贷业务模式过程中链条比较长,参与的主体有的是国有银行,有的是私人企业,有的是互金平台,有的是机构很大,有的是机构很小,比方说就一个地方性的小贷公司,而且还是线下的,一共职工才一二十人,他们要跟我们合作的话有一个问题,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店大欺客,也许会有这种情况出现。怎么解决?其实已经有这种情况了,就是我们要定一个监管的原则,助贷参与的所有主体要完全平等,这个是符合《民法准则》第三条、《合作法》第三条和《电子商务法》第四条,这三个法规的第三条和第四条讲的就是一句话,就是参与主体必须要法律上一致,这样保证一方主体不会强加给另一方,这是保证助贷业务可以顺利进行下去的很根本的方面。 由于时间关系,我现在时间也差不多了,助贷方面的建议我们在纸质里边,这四点有很清晰的描述,在纸质里面都有,会后可以问我要,没有的话,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网站上也有PDF格式的报告的电子版本。最后我也想借这个机会呼吁一下,《孙子兵法》上有一句话说“善战者,只求于势。”目前是什么形势?目前市场上很有需求,但是严监管一来以后,对助贷业务的考核、监督是非常严的,应该讲从一定程度上是对助贷的发展还是起到稳定的作用。但是我们觉得稳定还是不够的,稳定之外我们还是要发展。中央多次强调要加快普惠金融的建设,李克强总理也多次强调,要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在10月8号(前两天)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又强调,要以政府立法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提供制度性安排,意思是我们要对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的行为提供立法的帮助和制度性的安排,我想理论上应该也是包括助贷业务的,应该也是不排斥的。助贷业务正是推动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方法,也是帮助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和融资贵的有效的方法,所以我想我们这个研究报告也就是致力于为传统的金融机构转型升级提供新的思路,也为助贷机构的转型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理论平台,让更多的小微企业享受到金融服务,让更多的低收入的人群享受到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实现新时代的普惠金融梦。 我最后还要借这个机会感谢一下我们课题组在这一年当中受到了很多机构和个人的帮助,我就借这个机会代表课题组要感谢上海平安普惠、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乐信集团、微众银行、深圳市小贷行业协会、深圳中安信业、深圳联合金控、重庆海尔云贷、包银消费金融、中国融资担保行业协会、中国小贷行业协会、以及中航信托等十多家企业对我们这个报告最后的产生帮助和支持。015645 谢谢大家! 徐林:谢谢,接下来茶歇10分钟,4点05分回来。 (茶歇) 徐林:我们开始下半场的讨论。下半场再增加几个讨论的主题: 第一个主题,在市场寻求各类机构的平衡过程中,政府的角色应该如何来定位?如何在防范风险的同时,充分给市场空间,以鼓励各类机构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就是刚才顾雷教授在发布报告中提出的监管的包容性问题。 第二个主题,如何有效盘活资金方的资产,有效实现风险合理定价与转移。比如说,普惠金融信贷资产的证券化,这是一个风险分散的机制,以提高资金方服务中小微与弱势群体,也就是提供普惠金融的一个动力,这是一个激励。 第三个主题,如何进一步的搭建与完善中小微企业与个人的信用体系。因为信用体系对金融服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第四个主题,我国普惠金融生态体系建设还需要一些什么样的创新,需要什么样的新兴的机构,未来普惠金融行业的发展还需要关注一些什么突出的关键的问题? 因为上半场还有两位嘉宾没有发言,我们先从上半场没有发言的嘉宾开始。当然,嘉宾的发言也可以就着下午上半场的话题一块来说,我们先请王非书记。 王非:今天来也比较匆忙,没有太准备。八个问题当时也都看了,来到协会的时间比较短,但是说到普惠金融我想刚好借着下半场第一个主题,就是政府在普惠金融中发挥什么作用?我想从我的从业履历看看能不能带给大家一些思考,政府一直在普惠金融做了一些什么事情。 我是今年6月份才到小贷协会工作,之前一直在银监会、银保监会,从我进入监管部门工作开始,最早是做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管理工作,在2001年的时候,当时到了人民银行农金司,总的司是做农村信用社的管理和改革工作。但是我在的这个处很有意思,叫支农处,支农处做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当时人民银行有一个支农再贷款,这个处就是一直给农村信用社在协调,当时农村信贷供给不足,资金不够,从人民银行输出一部分再贷款,农村信用社发放给农户的贷款,专项指定。当时我不清楚,现在是不是属于普惠金融的范畴,当时也没有普惠金融这个概念。 接下来到了银监会分社,2003年。整监制的到了银监会以后,依然是做支农处的工作。2004年的时候这个处更改了一个名称,叫农村金融服务监管处。总体的内容增加了监管一些方面的内容,对一些行为监管上。但是,也增加了很多在社会各方需求,在需要整个农村金融也好,或者是农民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上的一些协调解决的功能。这个当时也没有普惠金融这个概念,我不知道是不是是普惠金融现在的内涵之一。 在2008、2009年农村信用社改革,农商行的风头正劲的时候,这个处后来又增加了许多协调各个,包括整个银监会监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职能服务的功能协调。在2015年进行职能改革的时候处依然没有变,增加了全部金融合作部和扶贫的整体的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金融扶贫信贷和农村信贷,包括小微。 去年底国务院实行机构改革,这个处出现了一点变化,就是成为了一个叫地方规制监管一处,这个处的职能就是由地方监管机构监管的三类地方性的金融机构制定规则,这三类包括小贷公司、融资担保公司,还有一类是地方资产管理公司,这个持续力有将近6个月、7个月差不多。 从我的从业经历看,可能是政府对普惠金融也好,对弱势群体的信贷性服务也好,应该一直还是做了一些努力。真正的把普惠金融带向了一个,用现在看非常时髦,也非常潮流的一个语言来讲,我想从技术上可能还是互联网的普及把它带上来了。 当时制定普惠金融这个规划的时候我也参与了,是主笔人之一。作为现在普惠金融各类的机构也好,包括今天上半场主力军这个主题也好,刚才张总说的比较好,主力军是谁其实并不重要,用总书记的话说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把这个事干好就行了。如果真的要说是主力军,普惠金融提出这个概念,我想可能大型银行既是责无旁贷,也是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大家可能记得,当时在2009年的时候,在我这个处里,由当时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亲自指导,就搞了一个“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的活动,当时银监会下了大力气指导各个所谓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到网点空白地区设立网点。这个当时也没有出现普惠金融的概念,互联网的普及也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我们就需要银行去通过这种人力,这种重基础设施建设去铺这个服务。这个服务当时是以结算存款为主,贷款并不在其中。尽管当时贷款的主要供给者还是农村中小型金融机构为主,2009年的时候城商行也没有现在这么多的网点和人力、物力资源。经过两年、三年以后,基本实现全覆盖,所有的农村的乡镇都有银行的网点,而且是正规银行机构的网点。这个里面做出努力最大的一个是邮储银行,一个是农村信用社,所谓的农村商业银行。这是当时银监会做的一个重大的服务型的工程,当时并没有对信贷供给做一个强有力的规划,因为这个是市场化的运作,当时整个环境都是市场化的环境。今天我们还感觉到结算不便利吗?还感觉到存款存不进去吗?还感觉到你贴身没有金融服务吗?没有金融机构吗?现在这些问题都不存在了。市场争论的话题,市场的迫切就专项信贷的需求。 我们从这方面看出来,普惠金融的发展也是一步一步走向深入,面更大、金融的需求更广。这就回到刚才说的,在去年整个银保监会机构合并以后,六类地方的金融机构纳入到普惠部,这也是有一条引线,这六类机构都是普惠金融的一种补充,也是社会对普惠金融,对金融本身需求扩大的一种补充,仅仅靠银行、保险和证券,现在可能有些方面是满足不了的。这个就是说普惠金融的发展,政府和监管机构在做、在摆布、在思考,也在不断的推进。各个机构的分量与地位,前一阶段跟银保监会沟通协调的时候也有过比较深的交流,这六类机构信托除外,它是一个非常有益、有效的一个补充。有的地方可能不需要,有的地方可能还没有出现这种需求,有的地方可能已经过滥。这个是我想对普惠金融的发展,政府包括监管部门对整个这些机构的看法,以及这么多年来做普惠金融也好,做农村金融也好,有这么一个历程。我是顺着我从业的经验说这个事情。 上半场谈到金融科技,我一直特别关注这个事情。金融科技对促进普惠金融现在这么大范围的一个面,这么多人在讨论这个事情,这么多方在提出普惠金融的信贷需求,助力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这个就是池子大了什么鱼都有,这里面出现了很多包括利用互联网技术、互联网平台做金融服务的,做非持牌金融服务的可能有好多。这里面又出现了刚才顾教授讲的有多头的监管,银保监局在地方有监管,这个监管和人民银行是一样,他们在做本身清理、治理的一个监管。这个机构,整个市场准入,地方也有行业协会,各个地方不一样,从我们在这里来看,可能六类机构只有两类,地方可能有的就有很多,像保理协会、融资租赁协会,都有协会,这个也发挥了一些监管的作用,我想这个还是从自律方面。这种监管也没有说不形成合力,也没有说不包容,他可能还是由于这些机构在前期的发展是在轻监管的前提下,现在可能出现了一种严监管、紧监管,造成了一些不适应。 包括我到小贷公司协会,小贷公司今年第一年降到一万家以下,总的规模大概是一万多亿多一点,整个从业人大约在十万人左右,这两三年来是逐年下降,这是严监管的一个效果,我认为并不代表严监管造成各个行业的发展趋势萎缩,这都不存在。包括互联网,或者金融科技,当然金融科技现在很火,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在助力方面。这是对所谓的监管的一些想法。 对金融科技这方面,也说到了它对普惠金融的推动非常大,良莠不齐,现在也有一些负面的东西在里面。我仔细听了听上半场,孙总自己很谦虚,说不是从事金融行业,但是他讲的观点我还是非常赞同,就是他讲科技是科技,科技延伸到金融里面来,他不会害怕,用网上的话讲,叫网下的一些事情你是不能不做的,只靠网上是完成不了的。 前一段我也在思考,包括隔壁在讨论消费金融,消费金融大家可以想一想,在个人信用体系全部健全以后,它还有多大生存空间?这个我想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慢慢就会湮灭掉,这个东西没有意义。互联网针对个人的信息有什么意义吗?现在已经开始出现了苗头,包括爬虫的技术,包括科技监管的增信越来越强,这个是有一个趋势的。我想这个东西对普惠金融的影响也是有的。 从目前来看,真正的什么是普惠金融?可能大家都会很清楚,现在主要是信贷需求更大,可能刚才盛总也讲到过,一定是有经营背景的这种经营需求,或者信贷需求才是真正的所谓的To B的这种需求,才是真正的信贷需求,或者叫普惠金融的信贷需求。To C的个人的,我觉得可能发展方向和情况不是很明朗。有可能像刚才我说的数据在强监管的情况下,不是它不符合监管概念,但是这个东西能在普惠金融方面发挥多大的作用?真正的如果做To B的金融科技能发挥多大的作用?这又是一个命题。刚才张总讲了,建行发挥的作用基本上都是内部生态,原有的产业生态上来做。真正的产业生态,中国的中小企业六七年前一个轮回,六七年以后,这个企业没了,有用吗?你再发给谁?再找它的什么历史数据?怎么用互联网或者金融科技的数据来监控呢?我没有想到办法。所以,怎么来融合,可能确实有很多可研究的方面,我不太特别懂技术,但是我觉得这个问题可能在很多方面可能会有很大的影响。 今天主要是学习,确实也学到很多东西,包括我原来的一些理念当中,包括一些想法当中,有印证的,有吸收的新的东西,有想明白的地方,包括程院长讲的平安普惠的理念。他这个理念,我原来一直从事融资担保公司监管的时候对平安就非常关注,我就一直没搞明白,他们现在拿牌照,把平安担保业务做的很大,我就没弄明白具体是一个什么投资背景,或者投资背景,什么样的战略考虑。今天想来想去,我觉得可能是这么个道理,就是它是一个金融科技的一个,可能是跟小的出资机构,或者是现在的这些会员,就是小贷公司,是一个真正的融合的方式,他用金融科技的技术,产生了一定的所谓的风控的外包的能力,做一些征信。这个我觉得可能是一个方向。包括现在大型银行做普惠的,通过原来的数据积累,在自己行里来消化,当没有这种大的数据积累的能力的机构,怎么获取大数据的支撑?来进行这种投资也好,贷款也好,把资金输出出去也好,扶持企业也好,可能利用这种金融科技外包公司,这可能是个趋势,也改变不了。但是,具体怎么来监管,怎么跟出资方融合,还是一个值得商讨的地方。平安本身也做了一部分数据积累,也好多年了。今天就是边学边想,我自己脑袋里有一些疑问、疑惑,也学到了很多,谢谢大家! 徐林:下面请孟总,因为上半场你没发言。 孟庆丰:感谢徐总,确实上半场没发言我也在思考,因为这个话题确实是我觉得有点像刚刚张总所说的,其实是值得引起争辩的话题,但是其实上半场讨论得还是比较和谐。我说一些我的细节,可能不一定和谐。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话题?为什么得到会关注这个话题?我觉得很重要,就是谁是普惠金融的主力军?其实普惠金融的概念是很大的,我们今天不在这里包括了,这里有很多的概念。但是进场的都有哪些机构?其实无非是在普惠金融领域里有大量的市场需求,这个是大家所共识的,然后呢?没做好,做得没有满足到消费者的需求,甚至是还出现了很多不好的现象。所以导致这个话题会很受大家的关注,有这么大量的需求,为什么没做好呢?其实我们从根儿上在分类上再看一下,到底都什么人在做?我先按照大的类别来分。 第一个,我把它叫强持牌的金融机构在做,强持牌的金融机构指的是什么?像“一行两会”下监管发牌的,包括银行、包括保险、包括像消金、信托,这些机构在做。其实还有一类叫弱持牌金融机构在做的,实际上就类似于像地方政府金融办发的牌照在做,还有一部分是非持牌的金融机构也在做。这些年在这三类的群体里在做。在强持牌机构里看到,实际上普惠金融,现在叫普惠金融,从最开始十几年前有小额贷款,已经发展了很多很多年了,但是在强持牌金融机构在前半段里,其实做的是不多的,所以出现了类似像助贷。 我先岔开一点话题说一下助贷,刚刚的《助贷报告》确实已经写得比较详细了,包括以前助贷还没有定义。其实我们和助贷还有一点渊源,最早的助贷就是我们当时的团队参与做的,十几年前,十几年前我们就在里面,那个时候我还在建行。当时其实没有想到那么多的复杂的定义。助贷当时想的就是助力银行贷款,当时还有国开行一起拿深圳市政府的金融创新奖,是这样子,没有想那么多,包括这次定义也定义得很清晰。 在十年的发展里,这三类机构哪一类发展得很快?其实非持牌的金融机构尤其在后半段里发展得非常快。再后面出现的像一些互联网巨头,包括网商,包括微众,再包括后面进入的,像小米都开始在这个领域里有了大量的涉猎。这个行业发展到现在这个样子,这三类机构我们发现其实基于在,尤其是2015年之后,就开始出现了一些网贷不好的现象,包括今年的“3.15”还说了各种的东西,实际上都含在这里,导致了这个行业现在确实出了很多的,无论是在监管上还是在行业的从业者里,都能看到很多的问题。 未来怎么走?到底谁是主力军?我个人认为首先是发生在强持牌金融机构里。弱持牌金融机构和非持牌金融机构未来一定不会是主力军,未来一定还是金融的归金融,科技的归科技。强持牌金融机构为什么在过去的这些年里,没有在这里发展,我还没说近几年包括像建行发展得非常快速,但是在这之前为什么没有在行业里因为非常大的行业影响力,我认为跟一点有关,其实就是跟科技还是有关系的。包括政策的支持也有很大的关系。最终的落地上还是跟科技有关,就是科技没有跟上,尤其是新型的互联网科技没有跟上有很大的关系。后来有一部分银行,还是拿建行作为代表,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布局,尤其是包括行内的政策,包括客户的下沉、行内政策的支持,在普惠金融领域里实际上是做出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市场上我们也能看到还有大量的其他银行,包括像郑行长说的泰隆银行,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包括互联网巨头,刚才说的几个大银行,包括新希望银行也是一样,实际上都在这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未来我觉得一定要定义成主力军的话,张总刚刚说想低调一点,我觉得大银行还是机会更多,这个机会用什么来看?因为到底什么叫主力军的标准不好定义,如果一定要以规模来定,比如定规模、定支持的人数或者户数,一定要用这种标准来看的话,我觉得大银行还是有机会的,毕竟中小银行能够覆盖的面和大银行比,还会有一定的不足,我个人认为。但是这些中小银行一定会在局部的领域里做出自己很有特色的产品和很有特色的能够支持到这些普惠金融客户的。所以未来我觉得一定是在这个领域上,在强持牌金融机构一定会跑出来很多的机构,但是最终到底是谁可能也很难说,或者是不同的领域会有一部分的机构。在这里传统的机构,尤其是中小银行如果要实现我说的类似于像弯道超车一样,在这里有新的建设的话,中小银行在这方面的投入可能非常关键,不单单是重视的程度,包括和一些新型的金融科技公司,在这个领域的合作也会是一个很重要的形式。这个金融科技公司里有很多类在做,有做基础模块的,也有做整体技术服务的,有很多,如何去找到一个非常适合的切入点,才能够真正地把普惠金融做好。未来我觉得主力军会在这几类机构里产生。 谢谢大家! 徐林:接下来继续讨论。 谢如东:我先接着上半场张总的最后一句话说,张总说大银行都开始做了,你们小的怎么办?我想这比较简单,用我们的一句笑话,就是你们大的已经弯下腰来做了,我们小的就跪在地上,甚至贴着地面来做,这总行了吧?因为市场够大,足够我们共同去发展。 刚才孟总也说了,我们现在为什么要讨论这个话题?大家都有共识,市场虽然不大,但是我们这么多年到目前为止确实还没有做得很好,所以需要我们今天来探讨。今天探讨有一个题目叫“小贷公司突破之路在哪里?”结合刚才朱小姐的话,我认为关键的一点还是要开放合作。确实在能力、实力方面,大银行、保险公司有你们的实力,你们出钱我们就出力呗,然后我们主动给你们做助贷、联贷或者是你们搞点资金批发给我们,方法很多。我们自己小贷公司也要主动地去变化,有能力的就提升做互联网小贷,等一下我再说互联网小贷的优势在哪里,但是没有优势的或者监管部门不批的传统小贷公司,你就做好你自己那一亩三分地,把它深耕做好也是有前景的。我总觉得天无绝人之路,这是没有问题的。 借这个机会谈一个可能在内地比较少谈的,但是又是我们作为港资公司深有体会的一个事情,就是跟政府的监管有关的问题,就是下半场研讨的问题。我们七年多前就来国内开展传统小贷业务,三年多前就拿到了全国性的互联网小贷牌照,一切都很正常在开展,但是突然间一年多前中央监管部门的一纸公文就让我们无所适从。先不说其他那些不准,这个不准做,那个不准做,那些技术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至少两个很大的问题,第一,这个文件把有牌照的受监管的互联网小贷公司跟没有拍照不受监管的P2P网贷公司完全混淆在一起,真的是误伤了我们,我们很受伤,这是第一个意思。我们很简单,我们是港资公司,从香港拿了几亿美金过来,又到美国,把美国我们认为最先进的反欺诈系统、营运系统收购了过来。又在全世界,包括美国、香港、新加坡、南韩、中国,我们招收了我们的主要管理团队成员,没有借银行内一分钱,资金、人员全部是为国内普惠金融在做事情,但是突然间说,你这个不准做了,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怎么向股东交代?我们已经有超过100万的客户,你怎么交代?第二个说你要做可以,必须把大股权让出来,让给谁?让给在国内有牌照的互联网企业,这又让我们抓瞎了,我总觉得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可能是监管部门或者是国内的大众认为搞互联网企业的就一定能懂或者能搞好互联网金融,我想不用深究大家都很明白,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行业。 现在巨头本身都有自己的小贷公司、消金公司,你怎么办?你总不能让我们一点出路都没有吧?怎么交代?这里面还有一个进一步的误区,因为他们是互联网企业,他们有自己的生态圈,所以在这个圈内有它的原生数据,风险比较小。Yes,all right,这方面是对,但是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大家都知道,当你画一个圈的时候,圈内已知的事情越多,圈外未知的事情就越多。服务圈内这一小群你的客户,圈外的广大的,我们号称普惠金融应该服务的对象,我们服不服务?进一步问,假如从科技角度来说,假如我的技术我没有圈内的这些数据,我服务圈外的群众,但是我的违约率、我的各方面比你做得好,是不是证明我这方面的技术比你的还强?中国搞普惠金融不是要鼓励科技创新吗?所以说很多东西我觉得从监管部门的角度也不能一刀切,也不能说变就变,当然我不知道这些话对不对,但是是我们的亲身体会,今天不是有一个主题叫“包容”吗?我们不但要包容我们的那些最底层的老百姓,这些大众客户有很多的不足,我们要多做宣传。但是另一方面,在我们努力的同时,希望政府、监管部门多一点包容,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做更多的普惠金融的工作。 谢谢大家! 徐林:接下来有请白总。 白雪梅:我看今天这个题目可能特别有吸引力,都这个点了,大家还座无虚席的,中午听贝院长说,同时的两个分论坛,我们这个分论坛报名的人几倍于那边。当时感觉就是来的人都认为自己是普惠金融的主力军。大家讨论了这么长时间,似乎我刚才说的这句话是不对的,是吧?都能是主力军吗?但是,真的现在因为普惠金融它有它所谓的社会责任,有它的情怀,有它的道德高点,所以很多人愿意说自己做的是普惠金融,而且我也找到了误导大家可以把自己装进普惠金融的一个根源,其实真的是我们对普惠金融的定义,它是怎么描述的?我特意抄了一遍。就是我们《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这个其实是一个非常广义的关于普惠金融的说法,我对它的理解,这是一个状态说,几乎就是说,只要有需求,可以被满足。那么,提供金融服务的人商业可持续,接受服务的人是可负担的成本,达成了这样一个金融交易就认为是普惠金融,这确实是一种状态,让我们“需者有其得”,但是如果大家都按照这样的定义把自己装进去,我们就无所谓谈普惠金融了,谈金融就好了。不过庆幸的是,这句话下面还有半句,定义里面说,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当前我国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所以我更想觉得大家在谈谁在做普惠金融的时候,我们用这个狭义的定义,有时候我们把服务对象给它缩小了,缩小到我们所讲的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 所以,基于这个狭义的定义,现在我服务的中和农信是一支纯正的普惠金融的队伍,我们不能说主力军,刚才孟总说主力军怎么衡量,它的衡量标准一定是按照体量和占比来的,谁做普惠金融做的量大,谁占比高,他就是主力军,没错。所以,作为中和农信来讲,我们绝对不是主力军,但我们是一支纯正的队伍,因为中和农信做的每一件事情,我们都是在为农户做小额贷款。普惠金融确实也有一个发展,这个概念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在它的前身我们更多会谈小额贷款、小额信贷,而国际上对这件事情的衡量是有,一个叫做深度,一个叫做广度两个指标。广度在看你服务的人有多少,人群有多少数量,深度主要是用单户得到的贷款额来衡量,因为我们有一个假设,单户贷款额越少,说明借款人贫困的程度越深。 所以,我也想从比较经典的定义告诉大家中和农信,为什么我把它说成是一个纯正的在做普惠金融的一支队伍,中和农信现在90%多是农户,农户的概念我们按照居住一年以上在乡镇以下的这个概念来说的,我们不排除有一些人虽然是农村户口,但是他已经不住一年了,这样的人严格来讲不算农户,所以中和农信,绝大部分90%是农户,剩下的人基本上也是农村的户籍人口,现在的存量44万,这就是我说到的宽度,中和农信到底做了多少广度,这么多的人,现在存量44万借款人。 深度呢?单户贷款额度是25000块钱。所以,在中国农村做的最深的是哪一家机构?可能很多人都在说是中和农信是毫无疑问的。我在不同的场合都会感受到大家对中和农信做到这种程度的一个不解,或者是觉得实在太难了,他是怎么实现的?因为中和农信的基因是做扶贫出身,1996年开始,他是世界银行和中国扶贫基金会的一个扶贫的贷款项目,在秦巴山区开始做的,所以它最开始的前身就是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小额信贷项目部。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基本上已经是中国为数很少的,由公益型小贷转型成功的有市场化,已经符合市场化特征的小额信贷机构。好像全中国当时这一类的机构有好几百家,目前只有两家在转,还有一个是东方惠民,只有两家转成了以小贷公司来放贷。而中和农信的体量又是比较大的,现在我们大概做到了300多个分支机构,这个分支机构是以县为单位在做,覆盖了十万个乡村,现在员工的人数5300多人,70%以上是信贷人。 所以,能做到这一点,这就是跟我们目前中国广大的农村的情况相一致的。刚才也谈到了,在农村怎么去做线上?有几个农户会有线上的那么足够的痕迹让你去挖掘他的信用的情况,能够进入你的模型,进行打分、放贷。所以,在我们的分析研究中,相当长的时间在做中国农村,在做农户的是要靠线下为主的。所以,这也是中和农信能做下来的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我们的信贷员全部都是土生土长,本乡本土的人。我下去调研的时候,就跟着信贷员在村里面走,几乎所有人都认识他,他也认识所有人。所以,我们能够做风控的要点就是所谓的关系型信贷,他有他的软信息,他知道他是一个做一些事情的人,他在劳动,他在创造价值。所以,从还款意愿上就有了保障。另外,他只要做一些事情,而且给他那么小的额度的贷款,他的还款能力就没有多大问题。我们的户均只有25000,哪怕他今年绝收了,出去打打工,是不是也能把这个钱挣回来。所以,现在中和农信的不良率超过30天的1%点多,风控这么多年还是做的挺不错的。这真的是一支比较纯正的队伍来做这件事情。 所以,有些机构了解中和农信的做法也挺羡慕的,说认为广大的农村确实有很多需求,可以商业可持续,又可以很显著的帮助低收入的人群改善他们的生活,所以还是做了一件比较有意义的事。所以,我还是想回到咱们的讨论,关于普惠金融这件事儿。更大程度我们把自己定位为我是不是做普惠金融的时候,我们可能要想我做的这件事是不是在帮助我的借款人能够改善他的生活,能够帮助他提高收入,能够帮助整个社会在共同富裕,在进步。如果我们反过来想这个问题,如果能够给自己一个肯定的答案,我想就不会有像隔壁在讨论的这个问题,消费金融是不是普惠金融?我觉得这不是一个从用途上可以厘清的问题,而是我们要从本质上想到我们在给别人借钱的时候达到的是什么样的目的,我们是要帮助他,同时我们自身也在可持续的发展。谢谢! 徐林:谢谢!还有哪位嘉宾?盛总。 盛子夏:我接着我上半场讲的关于金融科技实际上改变了很多普惠金融,或者说新金融的一个新的生态。实际上一个新的金融生态,上半场我在讲,实际上他把原先一个在传统金融机构里边,他做一个信贷,从获客到风险管理,然后到贷后管理,然后到资金,全都是在一家企业做的,然后把解构成各个部分。刚才其他嘉宾也提到,像助贷这样一种模式,实际上就是来构建成,一个是资金端,一个是资产端,然后中间提供了有效的风险管理,包括一些数据加工,包括一些跟软件服务相关的这样一些服务。 讲到这一点,我觉得还是要再往下讲,就是他这样的一种服务,在C端和B端看起来又有两种新的趋势。C端刚才已经提到了,目前看起来,整个C端整个的服务是变得越来越标准化,一方面只要兼顾好一个资金端,另外一端找到一个流量平台,这个流量甚至可以明码标价买的,在这样的业态下,实际上中间助贷的,留给它的空间是越来越小的。实际上大家目前看到一个非常典型的现象就是这个流量端,其实很多互联网本身开始做的越来越金融化,越来越有能力做好金融风控。另外一端在资金端,我们不说工农中建交,就是四大行,其实很多股份制银行,甚至城商行、农商行,越来越具备自己通过大数据做金融科技,做风险管理这样的能力。所以,在这样的大的背景下,我觉得在C端实际上留给中间纯做助贷的机会确实是在越来越小,它正在受到两端的挤压。 所以,回到我还是特别强调的,就是在B端,实际上中间的助贷的空间机会实际上相比C端要大很多。因为对于银行来讲,真的要去做好B端的,不管是刚才讲的农户,还是小企业,实际上它还是缺乏大量的,不管是地面的能力,还是渠道的能力,还是对于产业、供应链整个的理解能力,它是很难在一夜之间,或者说瞬间去构建整个这样一个团队的。在另外一端,整个的资产端,尤其是我之前讲的,如果是跟供应链相关的,是跟产业相关的,跟小微企业相关的,实际上这个资产端的接触能力大多都是在核心企业、龙头企业、产业企业、供应链这端的。但这一端的企业实际上他们又缺乏对于金融的认知。所以,这两头各自在整个底层的金融的信息不对称上,实际上是会长期的存在。所以,这样给予真正愿意扎根于普惠企业,To  B这端的金融科技,或者说助贷的这样的类型的企业,或者说创业的团队,实际上有很大的机会好好去发展。而我觉得像这样的一些企业,包括像新希望金服这样的致力于整个供应链金融,连接有志于做普惠下沉的这样一些银行。另外一端我们又很好的服务了这些龙头企业,这个我觉得是将来普惠金融,尤其是国家在政策支持方面,我觉得应该是考虑大力去扶植的,因为他和C端,有的时候往现金贷的方向去发展,其实走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道路。这是我想讲的第一点。 第二点,既然普惠金融大家都知道很难做,之所以中间致力于做供应链金融去连接两端这个信息不对称的助贷或者做金融科技的公司他要去发展,实际上非常需要一个所谓的冷启动这样的一个概念。什么叫冷启动?我之前实际上在蚂蚁金服待了很长时间,我其实是整个经历了蚂蚁金服、阿里金融小贷从他一开始可能也不到十几亿这样的一个资产,到后来变成几百亿,几千亿这样一个规模。很现实,在一开始,当我们做到只有十亿、二十亿、三十亿规模的时候,我们当时的融资非常困难,只能通过股东借款,通过资本金,我们几乎不能得到任何银行端的资产的支持。至少2012、2013年的时候,非常困难,大家都看不懂,怎么你就能通过淘宝,或者阿里上面所谓的大数据就能蹦出一个金融的资产,然后风险还能管的特别好,这是不可能的。但是,当这个规模做到几十亿,到几百亿的时候,大家发现这种分散型的,基于大数据的客群选择的模式是可行的,然后整个数据背后可以看到非常丰富的客户最终资金用于,比如说他的网店经营,其实它可以穿透到底层资产。所以,渐渐的银行机构很多这些资金方对于这样的一些资产他就认可了。 我相信大家现在都知道,现在其实不光是蚂蚁金服,整个BAT所有跟消费金融有关的散的这种类消费金融的这种资产在银行拿到授信是容易得多得多了。甚至像这种刚才讲的BATJ他们底下的像花呗、借呗、微粒贷这种资产包括,大家排着队要抢这样的资产。回到我们做的普惠金融,在To B,在企业端做供应链金融,其实是有很多银行也是非常感兴趣的,但是问题在于你还没有做出来的时候,你还没有冷启动的时候,你还没有形成一定资产规模的时候银行愿不愿意进来?我在新希望做整个产业金融,我深有体会。大家都看着说,你做出来看看,所以我们在过去的半年、一年里面,专门针对农户饲料养猪的一个非常弱势的群体,原先很难拿到金融服务的这样一个群体,现在做到几个亿的资产规模,且风险是非常可控的,千分之几,一顺中大量的银行开始感兴趣了,你这个资产很好,又是服务于普惠金融,真正把钱给到农户,而且我还知道他的资金渠向,就是用来购置他的生产资料的。 但是,我会脱想一想,我一开始做那几个亿的时候,为什么就不能帮助我们一起去度过这样一个冷启动的难关。所以,我觉得在这点上,不管是大的银行,还是国家政府的机构,尤其是涉农,或者说扶持贫困,我觉得在这个方向上,应该是有一定的鼓励和激励的机制,能够帮助有志于在这个方向上做好的企业度过他的冷启动的这样一个难关,一旦起来了之后,实际上形成一定资产规模了,大家也能非常清楚的看到,实际上真正用于生产经营资料的这些农户其实是一个非常优质的客群,他不是说我拿着这个钱去吃喝玩乐,或者怎么样的,他是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生产。这是我想讲的第二点,关于冷启动的。 最后一点,跟征信相关,跟数据,包括隐私保护相关的。我们在讲做好普惠金融,实际上既然这个数量级摆在那儿了,如果我们是一单一单去做,纯线下去做,你的效率和成本一定很难控制住,所以一定是线上和线下结合的这样一种模式。所谓的线上,其实我觉得在征信这个领域,政府实际上一定是要发挥很大的作用,能够去把大量的跟企业相关的、个人相关的数据通过有效的方式采集起来,然后采集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一种方式是怎么能够分享到给这些真正是在做普惠金融的这样的一些机构。实际上这一点上,我觉得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探讨,因为很容易走极端。现在大家都在讲数据安全,数据隐私保护,很容易觉得什么数据都不能分享,一下子数据就变成完全严格保密的。但是,我觉得在数据整个的隐私和可分享上,实际上是可以分层考虑的。 举个例子,大家想象一下所有的上市公司,其实所有的上市公司他的财报,他的经营,他的销售,以及他的董监高,所有的股权结构其实是充分公开的,没有任何秘密的。其实基于这样的一个延伸,你说企业真正跟经营相关的,他的这些利润,这些方面的数据到底是否属于严格意义上的隐私?其实我觉得不至于。当然了,我们肯定是要区分这个企业会有一些他自己经营的秘密,或者他有一些他自己本身的技术方面的专利,或者怎么样。这些我觉得是值得充分保护的。但是,肯定会有大量的相关的数据其实并没有那么隐私。但是,这些数据怎么通过一种征信的方式去集中,然后能有一种很好的方式去分享,这样实际上能够给到广大做普惠金融的,不管是金融机构也好,还是做助贷的机构也好,其实是有一个巨大的辅助和支持的作用。 所以,最后我觉得这个也是希望能够跟政府,跟相关的金融机构一起去共建这样一个专门针对普惠的,针对经营的,针对个体工商户相关的这样一个比较成熟的征信体系,我觉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谢谢! 徐林:谢谢。时间好像也来不及再做更多的发言了,在座的各位听众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和嘉宾讨论的?我觉得我们还可以再提两个问题。 提问1:我是来自于内蒙古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的。我的问题是这样的,在座的一直在讨论谁是普惠金融的主力军,我们这个讨论实际上有一个非常大的背景,世界上所有普惠金融做得好的国家,他们最重要的承担指的是合作金融,金融合作机构,在我们国家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合作社,不论是农村的还是城市的,正是因为这样制度安排的背景,产生了我们今天如此热烈地讨论这个问题。所以我觉得可能真正的问题的解决,是要我们能够在金融制度供给方面做出深度的创新,让那些本身需要金融服务,特别是普惠金融服务的主体,使他们能够有作为金融供给者的这样一种权利的保障,有了这样一种权利的保障才能真正地、深度意义地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这个广大人民不光是我们说的普通的农村的农民、城市里面比较贫困的人群,其实也包括比如企业的经营者,曾经他是董事长,但是他也可能经营破产,他也有可能成为普惠金融的需求者。所以我觉得怎么样从经济金融的伦理和制度供给的背景上来深度地思考,解决中国高品质的金融供给问题,提升金融服务的品质,可能是我们要深度思考的问题。我们这70年来最大的挑战不在于说我们的财富增长速度快或者慢,真正的挑战是我们这70年来的经济伦理和金融伦理面临深度的挑战,就是传统中国非常结实的经济伦理,你有本事、你勤劳,你富有,我们都认为这是天然的公平和合理的,在我们70年的过程中,曾经这个基础的原理得到了非常严峻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在自然恢复方面的能力,但是我们缺乏一个良好的法治体系的保证,所以我们产生了一系列的制度的乱象、经济的乱象。比如长生生物大家都知道它做的是挣钱的生意。 徐林:请表达你自己的观点。 提问1:我的问题是,在产生普惠金融的主力军在制度改革方面各位有什么深度的思考,谢谢各位。 徐林:在座的哪位嘉宾愿意回答这个问题? 白雪梅:这位老师,您刚才提的问题恰恰是今天上午我们听吴晓灵行长提到的问题,您跟她的想法是不谋而合的,她也认为要解决农村,尤其是广大农户的贷款需求,应该是大力发展合作金融,她的是叫农民信用互助,大概也是一个合作金融的理念,而且吴行长从理论上到实践上都给了充分的论证。所以应该说我们上层的政策制定者肯定有过这方面的考虑,只不过现在还没有付诸实践,她说也可能是因为我们把原来的这种金融的组织形式给改变了,改成让农信社去商业化改革,反而可能会客观上造成了它的使命漂移。这个事情很多人都考虑过,甚至吴行长也在某个省做过实验,觉得效果还是挺不错的,但是很难把它上升成一个很广泛的金融机构的组织形式,这也是我上午听完以后深有感触的一点。 徐林:刚才您提的问题还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过去中国是存在着基层的农村,就是像合作金融组织过去是存在的,但是后来改革之后没了,没了的原因其实也很复杂,我那个时候在财政金融司当司长,也接触过这类问题,有很多农信社实际上也没有做成真正的农村合作金融的模式,结果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问题,所以后来就有了农信社的改革。在农信社的改革过程中其实也一直是有争论的,所以刚开始并没有规定统一的改革模式,比如有的省搞成了省联社的模式,最后又进行了农商行的改,有的省就没有这么搞。围绕这个问题我觉得一直是有一些争论,而且是没有完全想好的问题,所以当今天我们坐在这儿讨论谁是普惠金融主力军的时候,刚才您提出了从别的国家经验来看,合作金融往往是面向基层很主要的普惠金融的提供方式,在中国现在这个方式确实缺位的,到底下一步应该怎么办呢?我估计,特别您是学者,又是金融行业的从业者,通过自己的实践和研究,我相信今后还会有新的提法拿出来。 提问2:我姓鲍,原来是人民银行的,做普惠金融做了5年。大家好,我觉得今天这个题目倒是很有意思,中国普惠金融从2007年开始走到今天,发展迅猛,我们的小贷公司有9000多家。我讲两点,我特别同意刚才白总讲的事情,刚才讲的定义实际上是联合国普遍认可的,而我在拉丁美洲,他们从1985年开始做小额信贷,走的是市场化道路,完全是这样做的,它也不存在这个那个的指导,但是后来1992年,玻利维亚的阳光银行成立了,到现在玻利维亚的银监会和中央银行对它的要求还是75%必须做小贷,多大?3000-4000美元,每一个月检查你,他们都是扶持、监督、检查。而我回来这两年多我也做了一些普惠金融的研究,就像传教士一样四处传播拉丁美洲的普惠金融经验,但是我看中国发展迅猛,大家一谈到前几年,P2P觉得特别厉害,这两年出现了情况,刚才我听盛总以及大家讲了,非常厉害,这在拉丁美洲是闻所未闻的。不要紧,我们再回归到普惠金融这一块,谁是主力军呢?我觉得我们先把对象搞清楚,包括建行的张总,咱们现在银监会一统计,10万亿元,后来我一问都是1000万元起,我觉得这也不可怕,何总是老朋友,他做50000块钱,中和农信做了20000块钱,养猪的农民借4000块钱,张总,跟你借4500块钱你借吗?你肯定说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现在小贷协会换了王会长,非常好,我们怎么定位自己?我刚才很高兴听他讲,我是中国小贷协会的会长,这么多年了,他们都不肯叫小贷协会,觉得丢人,都叫中贷协,很大,我说在拉丁美洲我们做普惠金融、做小微信贷,一听你这是上帝,派到人间来专门帮助穷人的天使。中国一说小贷公司,觉得我是贼、我暴力催收、我是坏人。我倒觉得中国有关部门也不用讲主力军不主力军,最好能够把过去的中小企业贷款跟普惠金融贷款分开,大家谈小微金融这块都是讲中国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我原来在人民银行30年,讲的就是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事,你们建行所搞的就是中小企业贷款难,现在让它不难,你们好好做,小贷协会就领着9000多家小贷公司好好把农村、城市贫民,那些被传统的银行所看不起,说你们根本不配做银行贷款对象的人,帮扶起来,把他们解救起来,使他们获得一些微薄的金融支持,获得经济上的独立和自由。谢谢大家。 徐林:谢谢,您其实不是提问题,您是表达了很重要的观点。还有哪位? 提问3:我是美兴小贷何文刚(音)。我不知道今天吵的谁是普惠金融的主力军有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听了很多,但是我也听出了一个中心思想出来。我觉得要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首先是政策层面的驱动,现在要说金融创新,小贷公司、P2P、现金贷、助贷,出来了很多创新。但是我自己想象的可能是过度创新或者是过度普惠,我也走了很多国家。前两年我到非洲,非洲那么贫穷的地方,它还没有那么多现金贷,我觉得首先要鼓励普惠金融的发展,首先要强调持牌,要强调政策引导,要多层次的金融机构,比如说中和农信有它存在的价值,美兴小贷有美兴小贷存在的价值,互联网金融有它的价值,每一个供给商后面都有自己固定的客户群体,美兴在这个市场上做了12年,我们感觉到市场的变化太多,我们前几年平均每笔发放贷款大概是5万、6万的样子,这几年升高了,上个月我发放了大概2001笔贷款,发放了2.16亿,前几年还可以发5万、6万的贷款,为什么现在发不了了?因为现金贷、P2P、中介机构,他们都把这一部分小客户搞坏了,我们查到一些小客户,现在有一些典型的例子,一个客户从不同的平台贷了50笔贷款,像这种客户已经没法再给他普惠了,这个是问题,我觉得要做好普惠金融首先是在政策层面引导,有好的政策,引导差异化的机构,服务差异化的客户,不同的发展,这是一个观点。 另外一个观点,普惠金融必须是“包容 健康 有责任”,我们以前在business roundtable上讨论过这个问题,什么叫政策金融?不管怎么样,我们提供的贷款是帮助客户增加扩大生产,增加收益,这才是健康的。现在在四川有大概23000多个客户,我们贷款额达到将近15亿,我们现在不是没有市场,而是没有钱,如果我的贷款价格可以实现建行的价格或者其他银行的价格,我们在这个市场上是没有对手的,没有任何机构可以和我们相比。所以我觉得首先要强调有责任,有的价格高到百分之四十几、百分之五十几,采取欺骗的方式去发放贷款,这个肯定是有问题的。我想首先是一种责任,怎样帮助客户发展?以客户发展为基础促进机构的发展,我觉得这个才是根本。 第三个说到金融科技这一块,我觉得不管什么样的科技,它都是一种工具,它改变不了金融的属性、改变不了风控的方方面面。我们在12年当中看到了很多的机构倒下去,当美兴在做纯线下的时候,很多人都笑美兴这个是很好,但是很慢,赚不了钱,但是当美兴还做得非常好的时候,后面的全部死掉了。消费金融又怎么样?消费金融死掉了一大批。我觉得金融科技可以给我们带来三个方面的好处:标准化的风控、更好的客户体验、更加的效果,就在这三个方面,但是它改变不了金融的属性。不管怎么样互联网化,很多机构都去那里推荐贷款,我们理解去哪里死,做这种贷款做得越多,死得越快。 我不想问什么问题,我只想表达一个观点。谢谢。 徐林:谢谢。时间已经到了,不好意思,还有一位刚才举手,我给你一分钟可以吗? 提问4:各位嘉宾好,我是社科院的博士生,我有一个问题,刚才小贷公司的领导们都在说他们额度非常小,我觉得有一个误区,普惠金融概念里面没有强调额度一定是小,而是说满足没有享受到金融服务人的这些金融需求,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误区。 另外,问一下为忠总,现在建行都是中小企业的贷款,我们发现涉农这一块贷款比较少,整个在建行来说,既然您是要做普惠的话,您涉农方面比较少,不知道未来有什么发展的计划? 另外我想问一下白总,小贷公司发放的是2.5万元的贷款,跟一些地方扶贫贷款5万块是不是会有重叠?2.5万的需求我觉得有点和5万块重叠。 徐林:你不能再问了。 白雪梅:后面的问题先回答,防止忘了。其实大家都知道现在国家确实想有一个政策,扶贫贷款“530政策”(5万块3年零利息),确实我们最近也跟一个高校做了一个涉及到4000多个客户的调研,调研的结果发现这“530贷款”确实对建档立卡户获得融资起到的比较大的作用。反而是现在比建档立卡户要稍微靠上一点的农户,他们的贷款满足度是比较低的。而且我刚才说这是一个平均数,就是2.5万,基本上是不超过10万块钱的,因为通常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农民不是一个赤贫者,赤贫者不可能说就拿着2.5万块钱连猪也买了,连猪饲料也买了,猪圈也搭了,不是这样的,而是一般都具备了一定的生产资料。比如我们看到大量的养猪的人是有猪圈,也有猪,他要借钱买饲料,这就是一个可以想象的,他为什么借了这么少的钱?我们也是做了一个有益的补充,我们不可能把他所有的生产从头都包了。可以吗? 张为忠:我讲第一个问题,实际他提了一个很具体的问题,建设银行是现在市场上国有大行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提出普惠金融发展战略的,这是需要有勇气的,建行的资产体量大家应该都知道,是巨大的体量,不做的话,从我们经营的绩效上来讲没有什么影响,而且短期来讲,做普惠金融可能在绩效上还有一定的负担性,但是为什么建行做普惠金融?考虑到经营趋势在变化,经营的业态在变化,金融的服务模式、金融科技赋能的效果都在发生变化,建行在怎么布局?我不一定说得非常多,简单地说,普惠金融现在几大板块在中国说得非常清楚:小微企业、涉农、扶贫、“双创”这四大板块,我那会儿汇报的数据,我们是真正的B端的数据,就是企业端做得比较多,现在光做企业端可能整个的一体化服务做不出来,那怎么办?个体工商户、企业主,包括农户都是要做的,所以这个领域我们现在确实在布局,实际上建行自身这么多年信用卡服务收单商户的量也是很大的,也是五六百万。另外还有其他的个人商户也是很大的,但是农户是我们现在服务最难的一个板块,大伙过去普遍认为农民没有信用或者缺失信用,实际上我认为是信用挖掘、信用体系建设的能力不足。农民的宗族化居住特征是很有信用的,但是发掘信用体系没有建设起来,我们在河南、安徽已经做了涉农平台,我可以简单披露一下,就是做这个的。实际上是希望通过两权的确权,还有农村底层数据的获取,政府都在做这些工作,和政府的平台能连接,发现信用机制,确立信用机制,这样农民是可以贷款的。我们给龙江的农民已经贷了40多亿。 刚才有三位先生都提了一个,我们今天主力的问题大家不好意思说,刚才建行的老同事原来在建行干过,他觉得普惠金融主力军应该是城商行、农商行,我说这也没错,实际上鱼的游法是分层的,海再深每层都是有鱼的,大狗有大狗的叫法,小狗有小狗的叫法,各自分工不同,将来一定可以通过市场的选择各自归位,有的回归、有的进场、有的深度介入、有的深耕细作,会有一个准确的分工。我相信你们买冰箱一定是选了多家再买,没有一个人是希望卖冰箱的人非常少,冰箱的品类非常少,一定是希望丰富的,丰富之后有了选择余地之后,从金融供给的角度可能就自然而然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不用简单地以供应量和信贷来说。 说起这个我再多说两句话,这个应该考虑什么?我们讲的主力军谁在场?谁缺场?政府是不能缺场的,我们市场主体不能缺场,我们的需求主力不能缺场。所以我们应该看政府应该做什么?政府应该把公共基础设施、新型基础设施、信用体系建设、法制法规、制度建设、政策建设匹配起来,现在可以发现政府每个地方都在建平台,像过去建高速公路建得乱七八糟,但是一定有一天要整合,制定统一标准、统一规则,这就是政府作为市场推动主力的作用,而我们这些是作为供给主力,我们真正的主力是需求者,哪些客群是我们真正的能给我们对接的主力,这个是值得关注的,要选好客群,做好对接,这才是应该的。 徐林:谢谢。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的讨论就到此结束,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感觉怎么样,反正我觉得今天下午的讨论是非常有意义的一场讨论,而且参与的各位嘉宾从各自不同的角度都谈了对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的看法,我觉得认识也非常深刻,也有很好的观点碰撞。 听下来,今天这个讨论的主题“谁是普惠金融的主力军”确实不是特别合适,我倒觉得英文表达的意思可能更好一点,实际上我们普惠金融应该成为下一步中国普惠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很重要的内容,我们实际上要构建一个很好的普惠金融的生态体系,在这个体系里头有制度、有监管、有政策、有机构,在这样一个大的生态里头,我们应该让每个机构根据自己的特色、根据自己的又是去发挥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作用,然后形成不同机构之间相互协作、相互支撑、互补的这样一个金融或者是普惠金融的服务格局,如果这样一种体系能够形成,实际上确实也不存在谁一定要是普惠金融的主力军这样一个概念,反正各个不同的机构发挥各自独特的作用,但在未来我相信随着制度、政策,特别是技术的这种演变,我觉得未来整个普惠金融的体系里头还会有一些不同的新的变化,但是我相信一定会使得中国普惠金融的服务变得更加完备,使得整个社会所需要的金融也能够得到整个供给体系更好的满足。 谢谢大家的参与,今天的讨论到此结束,谢谢![详情]

陈志武:普惠保险在扶贫方面的作用非常重要
陈志武:普惠保险在扶贫方面的作用非常重要

  新浪财经讯 10月12日消息,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今日在京举行。香港大学冯氏讲席教授、亚洲环球研究所主任陈志武出席并发表闭幕致辞。 香港大学冯氏讲席教授、亚洲环球研究所主任陈志武 谈及普惠保险,陈志武认为在扶贫方面,保险类普惠金融是非常重要的,保险可以帮助的对象比信贷空间更大。如果能够有更多的保险品种可以推出来,让更多普通人可以避免因为生病而致贫,因为意外事件的到来而致贫。 陈志武认为,在金融理解方面也需要做出调整,具体来说就是不只把金融理解为企业融资、投资建设融资,也应包括消费金融。在陈志武看来,推动消费金融的发展,对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非常重要。 以下为现场发言实录: 陈志武:刚才听贝老师在总结时,就在想,他口齿那么清晰,像我是湖南人,是怎么学也学不到的。作为对比,听了我讲以后,你们更会感受到贝老师的讲话字数不多,但意义总是非常深的。第五届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给我带来的受益也非常多,昨天评论了一些论文,让我感到一方面国内学术研究比起我在2001年左右刚刚回到国内参加一些活动相比,过去十八年的学术研究,真的是非常不错,跟在耶鲁和其他地方的学术研究氛围和用的方法等等都差不多,而且昨天我听到的学术报告也让我看到不管是从移动支付对于消费的增长,尤其是对于消费质量的提升,都是贡献非常大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管是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还是普惠金融,真正对于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是帮助非常大,也非常及时,这次第五届普惠金融国际论坛的时候也非常好。贝老师他们五年以前就开始,实际上超前很多,回过头来看,很不错、很了不起。 给我时间大概是15分钟,不管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文化的角度谈金融,就不能够谈太多,特别是马行长笑呵呵地进来了,所以我也更加紧张,因为马行长可以给大家更加精彩的闭幕演讲,我尽量花10分钟时间重点讲三个要点: 第一,关于金融理念、金融概念(观念)的理解,必须要做很多调整,不管是通过金融通识课还是其他的,不管是官员还是社会上普通人士,也包括一些金融从业者,都应该对金融的理解做很多的延伸。 大家回想一下80年代初期一直到80年代末期,当时厉以宁先生、吴敬琏先生等老一辈经济学家花了很多力气呼吁全社会,特别是管理层要重视金融的发展,当时他们在谈到为什么要发展金融的时候,都是从企业融资的角度来谈,为什么金融很重要,因为当时一个典型的说法就是社会上有很多闲置的资金,而企业需要很多的资金,怎么可以把闲置的资金撮合到一起,让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去使用呢,从想像的场景里可以看到金融可以帮这个忙。这样一来就带来一个很直接的理解,即金融=企业融资=建设投资金融。这个理解一直贯彻到具体响应党中央号召时,我每次看到中央决定要重点发展经济,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肯定又要做更多投资了,要扩展实体经济的产能。这样一来,我们谈到发展时,把发展等同于建设投资、实业投资,实业投资进一步等同于企业的投资,在金融领域里,金融就等于企业融资和建设投资融资,整个对于金融的理解就没有消费金融这一板块。 原来的观念是这样的话,即使是金融行业最前沿的人,也只能够从建设融资、从企业融资的角度去发展金融市场,所以回过头来看,由此带来的结果是整个实体行业各个行业都产能过剩,但是消费需求不足,消费占GDP的比重、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不高,是一个必然的结果。道理很简单,我们学经济的都知道,至少大致上有生产方、消费方,消费方和生产方都有金融的需求,但是我们以前都把金融等同于生产者金融、企业金融,所以把生产方、企业方的金融需要重点发展好了,满足足够多了,但是消费者的金融需求就被忽视掉了,所以由此产生的结果是需求没办法上来,但是产能供给不断上升,由此带来一个结果是必须要靠出口市场来弥补需求低于产能的差距。 长话短说,我的意思是除非我们对金融理解方面同样的做调整,就是把金融不只是理解为企业融资、投资建设融资,同样也包括消费金融,除非我们做这种调整,否则的话以后产能过剩、靠投资带动、靠出口市场带动的结果会继续下去。 举几个简单数据,2014年,给中国居民家庭提供的住房按揭贷款和其他消费金融支持大概是10万亿人民币,在2014年时大概占GDP20%,是整个银行业金融资产120万亿的9%左右。从2014-2017年、2018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是蛮好的,但即使到了2017年年底,居民贷款,包括住房按揭贷款,大概是40万亿,相当于2017年年底252万亿银行业的金融资产的17%,也就是说剩下的银行业的金融资产的83%都是为企业、为地方政府提供支持。相比之下,去年美国家庭总负债、总贷款是13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银行业资产的75%的分量。换句话说,我们的银行业重点是帮企业和地方政府来提供支持,只有17%是提供给居民家庭的,但是美国的银行业资产的75%是用来支持居民家庭的,所以由此产生的结果是美国经济的消费需求很旺盛,而中国消费需求相对来说比较低。从银行业的资产结构里基本也可以看得出来,不太奇怪。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观念的调整尤其重要,尤其把消费金融、普惠金融进一步在方方面面提上日程,推动发展,不要因为校园贷或消费贷款碰到一些问题,就说消费金融现在已经走过头了,大可不必。 第二,推动消费金融的发展,不只是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对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非常重要,而且需整个中国社会所有的人,特别是“草根”出身的年轻人,一辈子幸福的提升非常非常重要,也非常关键。道理蛮简单,至少我自己回过头来想,在80年代初上大学,每天可以花的钱不到1元钱,那个时候是我一辈子收入最低或没有收入的时候,但是那个时候是我最需要花钱的时候。现在我57岁了,是我一辈子到目前为止收入最高的时候,以前从来没有收入这么高过,但是我现在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少,也许喝喝星巴克咖啡等等还花几元钱,其他就不怎么需要了。回过头来想想,如果我在80年代、90年代把未来年长了以后的收入转移一些到那个时候来花的话,有可能我谈女朋友的对象都不一样要找我的人的兴趣会多很多,对我有兴趣的女孩也会多很多。马行长个子比较高大,跟我比,不需要靠每天有更多的钱花来增加自己的吸引力。所以我这方面感受蛮深的。 正因为这个原因,就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避免我的那些经历,在他们年轻的时候,未来的收入前景非常好,但是尽管他们的未来收入前景非常好,只能看到,但是不能用。所以普惠金融、消费金融可以帮助他们,把他们未来非常好的收入前景不仅仅只去想象,能看到,而且可以用上,未来一部分收入转移到那么年轻时来花,这样一来让每个中国的年轻人和中年人整体的幸福感在年轻时就可以提得更高,让他们整个人生一辈子幸福总的水平可以提升很多,把14亿中国人每一个人一辈子的幸福都提升了以后,整个社会的幸福就可以提升很多。 第三,关于普惠保险。 到现在为止,关注贷款类的普惠金融比较多,但保险类普惠金融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于扶贫方面,保险可以帮助的比信贷空间更大。因为我们看到过很多研究,也有很多同仁做过相关研究,发现贫困跟医疗治病,跟其他风险事件关联度非常高,所以如果能够有更多的健康保险品种,还有其他保险品种可以推出来的话,让更多普通人可以避免因为生病而致贫,因为意外事件的到来而致贫。 我们不妨简单想像一下,如果有一种疾病一旦得上的话,要花掉1000万元去治疗,假设每年每个人得上这个病的概率是千万分之一,一旦得上这个病,放在每个人身上每年得上这个病的预期损失是多少?千万分之一×1000万元医疗开支,每个人预期损失是1元钱,如果有保险的话,每个人花多少保费就可以把这个病的风险解决好,最多1.1元钱,这样有10%的保险公司支付成本。一个三口人的家庭一年花3.3元,就可以把大的疾病风险去掉了。但如果没有疾病保险会怎么样?一家三口人要存钱存满多少时,特别是做母亲的,才可以睡好觉,才可以不用疾病带来的影响有多大,一家三口要存满3000万才可以完全放心。 如果没有保险产品的话,储蓄压力会很大,每家每户每个人都要尽可能把每1块钱都存下来,因为如果存不满3000万元,万一一家三口都得上这个病,治疗费要3000万,就让这家人永久打入贫困。如果有这种精准的保险产品,一家人只要花上3.3元,就可以把风险根除掉。 通过简单比较极端的例子让我们可以看到普惠保险对于解决贫困真的是非常管用、非常重要的,通过这个例子也可以让我们看到真正精准保险产品不一定会很贵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研究金融、搞金融行业的职业人士都知道,精准的金融产品是一个最重要的把金融服务的价格降得非常低的一个最主要的方式,因为这样一来不要说金融只是高收入群体可以用的东西,普通的人没有那么多收入的话用不上,其实不是这样,如果普惠金融做得非常好、非常精准的话,没有太高收入的人也照样能够通过利用金融,把自己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风险给解决好,不至于因为一场病而打入贫困,然后一辈子都爬不出来。 谢谢![详情]

马蔚华:商业向善、金融向善、资本向善应成为趋势
马蔚华:商业向善、金融向善、资本向善应成为趋势

  深圳国际公益学院董事会主席、招商银行原行长 马蔚华 新浪财经讯 10月12日消息,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今日在京举行。深圳国际公益学院董事会主席、招商银行原行长马蔚华出席并发表闭幕致辞。 马蔚华表示,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过去说商业是“一心掉在钱眼里”,但现在这种情况正得到有效改善。商业向善,金融向善,资本向善应成为一种趋势,当资本向善的时候,社会就会向善。 以下为发言实录: 马蔚华:大家下午好!志武教授是我的良师益友,他是国际知名的教授,他谦虚了,他实际不花钱也很有魅力,很有吸引力。我对普惠金融还是非常感兴趣的,因为它和我们现在推动的影响力投资是个非常有益的结合,我这次先去纽约参加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会议,因为现在担任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领导力目标执行委员会,然后去荷兰参影响力投资的全球会议,都是在讨论影响力投资。 我看我们的会议上有中和农信的白雪梅来参加这个会议,我在讲影响力投资时经常、无数次举中和农信的例子,因为中和农信的确就是一个普惠金融,好像在2009年1月开始做业务,到现在整整十年,我记得的数不知道对不对,累计贷款超过400多亿,现在还在贷的将近400万农民,客户90%是农民,50%-60%是妇女,覆盖中国21个省,覆盖率超过60%,这是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普惠金融机构,是扶贫基金会下面的,帮助了数万农民脱贫致富。 它为什么有那么大的资金实力能够帮助那么多的农民脱贫致富?就是因为影响力投资的支持。三轮融资,A轮是著名的全球风险投资红杉资本,还有国际投资公司;B轮是蚂蚁金服、天天向上;C轮是TPG,三轮融资,增加了它的实力,这是典型的影响力投资和普惠金融的案例。影响力投资发展到今天也就十几年,我这次参加近的全球会议非常有感触,原来都是他们欧美人自己玩的,几十人。今天的会议就几百人。因为影响力投资在全球发展非常快,几乎每年以倍数增长,我还给投资建议,不能欧美人自己在那儿玩,他都不用同声传译,我说亚洲是巨大的影响力投资市场,你们应该把这个会到中国开,他还是表示认可。 什么叫影响力投资?因为投资可以这么理解。我们每一笔投资既有正面的财务效应,它不是捐赠,它有正面的财务效应,可以高于等于平均利润率,也可以有社会平均利润率,它是投资也是可量化的社会影响力。我们把社会影响力用联合国17个指标SDG来表示,如何把它量化到目前没有标准,全球指导委员会就负责制订这个标准。影响力投资和以前的责任投资,可持续发展投资都是演变过来的,但它和他们是有区别的。现在在H股市场,影响力投资指标是很强制的,必须发表的。影响力投资、可持续发展一开始的目的就是要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不是在过程中产生社会效益才算的,一开始的目的就是这样。它一定要有量化的,最后有评估的标准。当然,全球这还在继续完善过程中。 影响力投资是公益金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卸任行长以后,投入公益事业,第一个职务是担任壹基金的理事长,原来李连杰创办的,私募的,后来国家民政部批了以后变成公募的了,变成人10人理事会,这个理事会很豪华,有马云、马化腾、冯仑、柳青,李连杰是个理事,通过网上捐赠搞灾后重建,搞扶贫,本质上还是个传统的公益和慈善机构。我发现,这些公益慈善机构确实很伟大,那些员工全是来自名校,几千人,每个月几千元工资,任劳任怨。我作为商业银行来的,每个月几千元,他们自己任劳任怨,我作为理事长,他们干一辈子,可能在深圳连买个厕所都买不上,这样的机构不可持续。 这样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我们必须找到让它可持续的方式来解决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后来我做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时,认为影响力投资是可以推动的,就是用公益的理念,商业的模式,金融的收入来解决社会问题。德鲁克大师有一句话“所有的社会问题,当变成有利可图的商业机会时,这些社会问题才能根本解决。”我认为,把工业和商业结合起来,目的是解决社会问题,而影响力投资应该是其中一个公益金融的手段,当然还有很多,像影响力债券,公益创投,慈善信托和社会企业,包括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都应该算。 影响力投资为什么发展这么快?有这样几个原因: 它应该是慈善公益发展到今天一种特定的表现形式,它符合这个慈善推动历史的发展规律。大家知道,一定的生产力决定一定的生产力之上的上层建筑。回顾公益慈善的历史,一定的公益慈善方式和管理方式都是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16世纪中世纪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那时候的慈善主要是为了救助饥寒交迫的人,当时是由教会来主导的,那时候正教合一,生产力水平很低,很单一很朴实很自然,巴黎圣母院卡卡西莫多就是那时候,寺院是主导的。 后来到了17世纪、18世纪进入封建社会,王室就取代了寺庙。因为当时的公益不仅仅是救助饥寒交迫的人,还要解决战争的伤残人,战后的重建等等。因为政府要把它作为平衡社会的工具,所以,那时候就出台了世界上第一步慈善法《伊丽莎白法》。到了21世纪工业革命以后,首先出现了美国现代基金会这样的公益形式,当时洛克菲勒、卡耐基这些大的财团,他们把自己的钱捐赠给社会,因为他们觉得这个钱自己再花下去,可能会让社会看不起,给自己的子女坑了他们,再去投资边际效应递减。所以,他们当时就成立基金会,捐赠医院,包括图书馆、幼儿园、养老院,我们的协和医院就是那时候建成的。那时候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董事会领导的公益基金会。我们看历史,就这样发展过来的。 最近20-30年,全球经济发展很快,但是财富的增长也很快,而财富增长的过程中,财富的集聚也很快。比如去年像苹果这样1万亿市值,相当于印度尼西亚的国民生产总值,我们的腾讯、阿里巴巴最多的时候5000多亿美元市值,说富可敌国毫不夸张,这个社会上财富增长和财富集聚;另一方面,这个世界上还有20亿人,每天的生活费3美金;将近16亿人没有基本的卫生条件,也就是说在全球的发展中出现了不仅绝对贫困化问题严重,相对贫困化问题也加重,加上资源破坏、水资源、性别歧视,地缘政治导致的战争等等,全球社会可持续发展充满了挑战。所以,2015年,联合国190个签订了《2015-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我们的习主席也代表中国参与并签署了。这个议题包括17个指标:无贫困、零饥饿、健康和福祉等等。 联合国有关部门算了一下,要解决这17个指标,怎么办?新兴市场每年的资金缺口大约有3.9万亿美元,而我们的公共部门(政府)投入加上慈善捐赠,一共1.4万亿美元,还有2.5万亿缺口,将近2/3,怎么办?后来人们意识到,许多问题都是在经济活动中,在投资中发生的,比如环境的破坏。我们过去也是,为了GDP上去,不惜(牺牲)环境资源,现在反过来再解决这些问题。如果在开始,每一笔投资发生时,我们都要注意它既要有经济效应又要有社会效应,既能解决有财务回报,又能解决环境的问题,贫困化的问题,如果都能这么理想,那这个缺口就很小了。所以,影响力投资的概念,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就在全球应运而生。 最近这十几年,全球越来越重视影响力投资,越来越重视可持续发展,这也是从70年代到现在,这种社会责任投资,道德投资,可持续投资一直发展过来的,这符合历史规律。 但是我们当前应该看到的,这个社会人心向善,社会向善,商业向善,资本向善(是)一个大的趋势。特别是金融危机以后,从华尔街开始,因为这次金融危机,华尔街有责任,第一个确认影响力投资的就是摩根大通,杰米戴蒙(Jamie Dimon)首先把影响力投资和贷款投资一样列入金融的概念。高盛为了做影响力投资,花100亿美元收购一个做影响力投资的公司,因为他们意识到,如果不转向社会,可能将来千禧一代(00以后出生)他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比我们要强。我去美国很多学校,以及我接触很多中国的大学生,他们对社会责任的概念令人可敬。斯坦福的学生一定要求商学院学生在商学院课程中加入金融的课程,金融+公益+人文的课程。所以,这些华尔街的大佬们还是非常注意改变自己的形象。整个社会也是这样。 最早在70年代,有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弗里德曼,他当时认为企业的责任就是挣钱,不要管别人的事儿,那时候是美国、西方社会主流价值观(占主导),再过十年又一个诺贝尔奖奖金获得者批评了他,任何企业在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时都会产生负面溢出效应。比如农业,你产生农产品了,但消耗了水,施了农药,这个负面溢出效应,你也有责任,别说工业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大家都知道,每个企业都不是自己的事儿。国际上先进的大企业提出我的价值观不是股东利益最大化,而是社会利益最大化。这都是社会影响力投资的基础。 在美国有个“民晟指数”就是“多米尼斯白指数”,从标普500里,这15年选400只股票,选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影响力的标准,我们非常惊喜地发现过去十五年,收益率指数一直跑赢标普500,说明在美国资本市场也是资本向善。在中国,我们也做了一个实验,社会价值同盟发布了“义利99”,已经发布了三年,回撤了两年,一共五年。他们也是在沪深300里选了99只股票,这99只股票都是按照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影响力来选的,有个非常认真的专家委员会来选。也惊喜地发现,在过去五年,“义利99”收益回报率不仅跑赢沪深300,上证50,跑赢中国所有的收益率指数。 所以,博时基金很有远见,第一个用指数基金做ETF产品,证监会也很支持,这次在联合国的荷兰会议上大家都非常支持,它的收益率很高,将来在证券市场上一定会受到关注,而且它又有很多经济效益。很多影响力投资都要投这个指数产品。这说明什么呢?在中国资本市场也是资本向善,它给人们一种启发,越来越多的人不仅追求经济效益也非常追求它的社会影响力,这种社会价值观越来越普及,这是我们看到的非常有益的现象。我们说,这是一种人心所向。 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过去说商业是一心掉在钱眼里,我认为现在越来越不是这样。商业向善,金融向善,资本向善应成为一种趋势,当资本向善的时候社会就会向善。 影响力投资也符合中国五大理念和现在高速度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五大理念是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我认为,影响力投资既是金融的创新,投资的创新,更是公益的创新。协调,如果一笔投资,经济活动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这是最大的协调。开放,资本市场是在国际间流动的,中国这个市场吸引很多国际影响力投资想到这里来投,他们非常看中中国市场,包括这次在荷兰的会议上,他们都是看重的。我们的资本走出去,特别是“一带一路”,如果要用影响力投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一定会受到沿线(国家)的欢迎,我们会和他们民心相通。所以,符合国际化。绿色应该是影响力投资的应有之义。共享,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这个地球更美好,生活在地球上所有的人都会共享这个成果。所以,符合五大理念,也符合高速度向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有很大的问题是解决现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我们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而这个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有很多方面,最突出的表现是公共社会产品供应不足,像卫生、教育、养老。我们应该承认,国家在“十三五”,各地方都投入了很多钱,但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光靠政府的渠道是不够的,我们必须依靠社会企业,依靠方方面面都投入到解决这些社会问题中来。 而影响力投资在这方面就大有作为。举例,浙江有个普惠养老,说失能半失能的养老机构叫绿康养老,过去是民非企业,有500张床,因为没钱,后来有个上海影响力机构叫禹闳资本,投入三年变成1万张床,而且成为亚洲最大的失能半失能的养老机构,经济效益20%的回报率,因为国家有很多优惠政策,降低了它的成本。所以,影响力投资是大家应该认可的。 普惠金融是联合国2005年提出的,以可以负担的成本为弱势群体,边远地区特别是农民提供贷款,让他们也有平等地享受金融服务,这是联合国提出的概念,但并不是对这些弱势群体的公益,是可承担的成本。 现在中国对全球的扶贫做了巨大贡献,过去6年解决了8000万贫困人脱贫,要使他们可持续地脱贫,可以改变他们的命运,要想改变农民的命运必须给他提供条件,进行能力建设,而这个条件最重要之一就是金融的条件,而普惠金融在这方面是大有作为的。 所以,我们这个会开得很好,将来普惠金融要和影响力投资携手开会,这样的资本能找到项目,项目也能得到资本,我们的普惠金融发展起来了,相信贫困、社会问题都会得到资本支持,能够有力地解决。 我就说这些,希望做普惠金融和搞影响力投资的要经常交流,让我们的交流有更多的成果,来促进我们普惠金融的发展。谢谢![详情]

圆桌讨论:负责任金融
圆桌讨论:负责任金融

   新浪财经讯 10月12日消息,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今日在京举行。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局长余文健,中金公司投资银行部金融组负责人、董事总经理许佳,Visa大中华区首席风险官杨景香,富金富金融科技平台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李鸿铭,PPF集团最高管理委员会委员、捷信集团董事梅恺威(Mel Carvill)等嘉宾出席主题论坛“负责任金融”并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以下为讨论实录: 主持人刘澄清:这个环节是对话环节很重要、很精彩的,每一位要讲他们的故事也很重要。昨天讲消费金融是不是普惠金融,讨论的非常激烈,一派认为消费金融不是普惠金融,一派认为消费金融是普惠金融,余局提到消费金融是双刃剑,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先把这个话题留给余局,为什么它是双刃剑? 余文建:就像刚才说到数字技术的应用一样,也是一把双刃剑。避免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把负责任金融的理念融入到消费金融里,因为消费金融并不是天然就是普惠金融,它必须是符合普惠金融特征,才是真正的普惠金融,才能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才能保持金融的稳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主持人刘澄清:资本市场上有很多P2P公司、现金贷公司去了美国上市,整个中国数字金融纷纷去美国上市,许总能不能说一下你的思考? 许佳:这几年互联网信贷机构一直还是资本市场的热点,每年都有不少在资本市场融资,包括去上市,总体来讲境外上市比较多一点,因为在境内上市还存在一些监管上的障碍,所以相对来讲去美国、去香港上市比较多。对于他们走向资本市场还是非常好的事情,因为从做大做强的角度,从投资者退出的角度,他们走向资本市场是很正常的事情。但资本市场会看预期,历史上的业绩非常好,但资本市场给到你的估值、看法会看这个行业的预期,应该来说这类互联网信贷机构对于服务广大客群一定有其价值的,这个资本市场已经看得很清楚了。但同时市场也会比较关心监管的变化或监管的进一步明确等等,如P2P等,现在也面临非常大的不确定性,一些头部P2P机构也在寻求一定程度的退出。 如果往前看,相信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的机构还是会有越来越多的通过资本运作、通过融资、通过上市去做大做强的,这个还是应该鼓励和支持。资本市场肯定应该是非常逐利的,更多看你的盈利能力等等,同时我们怎么样跟社会效益,包括负责任金融平衡好,这是很重要的,最终市场给到喜欢追捧的机构一定是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这一类普惠金融提供商,这是市场最喜欢的,短期的一些并不是市场最关注的。 主持人刘澄清:杨总对Visa在全球推动普惠金融,尤其在数字支付方面有你们很多的经验,负责任的金融除了产品设计和风控以外,还有教育,Visa这方面有哪些实践? 杨景香:其实刚刚谈到了消费者教育的重要性,从安全角度来讲,你是有一份责任的。同时我们也推崇PPP的模式,即从政府和社会力量合作的概念,对于消费者从娃娃开始去做金融的教育,这样他对于金融产品、服务从他的理解以及行为模式的培养,是这样一个概念,我们提倡这样一个模式。 Visa过去的20年,在44个国家一直在做这样一个金融教育,我们叫普惠金融的教育,提供服务、提供大家对于金融知识,提升他的素养,Visa有一句话是“作为一个企业公民的责任”,做企业要逐利,同时对社会有一份责任。 截止于2018年,Visa在中国也在做这样的工作,尽管我们还没有入市,还没有进来去做人民币结算业务,但是普惠金融工作一直在做,有600万的人数已经受益于我们Visa在中国做的普惠金融的教育,从北到南的偏远地区,给非常小的娃娃普及这个工作,这是我们一个实践。 同时得到另外一个心得是教育本身要跟服务相结合,我们在内蒙做了一个互联网金融的教育,发现光给牧民一个教育,没有跟产品落地结合起来的话,他对于金融的知识,行为改变可持续性是非常低的,我们跟中和农信也有合作。我们发现92%的农村人口是有手机的,但是通过移动金融的服务,只有11%的人才有这样的经验。2016-2018年两年,我们跟他合作金融教育下来发现,在网上还款率从20%提升到了80%。正是由于这样一个服务的落地,不只是提升了农牧民对于我们产品服务的满意度,同时也提升了企业工作效率以及覆盖面。 主持人刘澄清:客户保护的七项原则是合适的产品和设计与交付;避免过度负债;透明原则;合理定价原则;公平与尊重原则;隐私保护原则;有效的投诉机制原则。实际上这就是负责任金融的最重要的七项原则,负责任金融是一个大的框架,想问一下两位,如何避免客户过度负债? 李鸿铭:过度负债必须有赖于外部数据整合,没有一个平台能够知道这样一个借贷者在外面到底负债有多高,但是我们尽量控制在他的收入合理参考倍数下做信贷,观察他未来几个月还款、消费等数据,再去判断是否适合提额还是降低额度,只能用这种尝试的方式来做。 梅恺威(Mel Carvill):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有一个全面的数据库,所有的人借钱,把数据放在里面,然后监管机构可以获得相关信息,很多人就不会出现过度负债的情况。 在中国已经有了非常强有力的监管,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整个体系信任也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刘澄清:非常感谢,普惠金融也好、数字金融也好,政策制定监管是非常重要的。在全球半个世纪实践过程中,合适的监管是非常重要的,央行领导非常重视这一点,我们一起建立一个未来普惠金融或数字普惠金融的生态体系。 非常感谢大家精彩的演讲![详情]

梅恺威:发展普惠金融 各部门之间的合作至关重要
梅恺威:发展普惠金融 各部门之间的合作至关重要

  新浪财经讯 10月12日消息,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今日在京举行。PPF集团最高管理委员会委员、捷信集团董事梅恺威(Mel Carvill)出席名为“负责任金融”的主题论坛并发表讲话。 PPF集团最高管理委员会委员、捷信集团董事梅恺威(Mel Carvill) 梅恺威表示,在发展普惠金融的过程中,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十分重要。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方式来确保所有人都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公平的金融服务。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合作,包括政府部门、私营部门以及社会部门(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密切合作。在梅恺威看来,普惠金融最重要的是对金融体系的信任,如果创新破坏了信任,即便创新带来了好处,其实都是无用的。 以下为现场发言实录: 梅恺威(Mel Carvill):各位尊敬的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我是来自Home Credit在服务10个国家2.5亿客户,我介绍一下其他国家战略性经验,同时谈几点我们在中国所做的工作。 我们想给大家传达的最主要的信息,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方式,来确保所有的人都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公平的金融服务。我们在这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合作,包括政府部门、私营部门以及社会部门(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密切合作,是这其中的共同点。 在今天,我们也听到了普惠金融,它其中包括了两部分。 第一,关于供给侧。 人们要有知识,要了解怎么样管理他们自己的预算;要确保能够使用他们的知识和信息来对金融资源做出决策,其中包括许多参与者、学校,学校应该教授基本的金融知识,非常得重要。也有证据表明,大家在真正使用时,会忘了在学校教的这些东西。金融机构在其中也有非常重要的角色,要确保在客户购买产品,获得产品时得到了适宜的信息;同时,也要告诉人们,怎么样找到服务提供商,什么地方可以使用以及怎么使用这些产品。供给侧要确保这个产品能容易获得可支付,对消费者来说是他们所需要的产品,主要的责任都是由产品的服务者来负担的;强大的监管也非常得重要。 这是我们合作的解决方案,需要很多不同的利益相关方来进行合作,在所有的相关方中找到好的平衡是不容易的。要取得平衡是很困难的,我讲三个方面:公众资金,在绝大部分国家都面临着人口结构的挑战,很多政府不再提供众多服务,而是希望让人们的财务保持健康的状况。监管也是我们需要去考虑的。今天我们已经讨论了非常多的技术,同时由技术带来的创新,金融服务也使得很多人可以获得。 第二,它也存在负面,怎么样防护系统性风险,保护消费者。对我来说,普惠金融最重要的是对金融体系的信任,如果这个创新破坏了这样的信任,即便创新带来了好处,其实都是无用的。一方面,我们要知道,为那些服务不足的人群提供服务的时候会带来成本,年青人在申请汽车保险时,保险费比较高,因为它的风险也比较得高。目前对于服务不足的人群提供服务时也会带来比较高的风险,但成本效率物有所值也是我们需要去关注的。 探讨了这些战略性的问题之后,我想再来谈几点。 Home Credit在中国做了一些什么样的工作来促进负责任的金融?在供给侧,我们让我们的产品更加容易获得,在全球超过1400个销售点,在线和线下都销售我们的产品。同时确保我们的产品是物有所值的。我们对消费者教育方面做得非常多,告诉他们,我们有签约前的信息披露,消费者签合同之前,我们就会以简单方式告诉他们,这个合同是什么样的。在他们签署合同之后,这也是我们机构独特的做法,我们在全球都是这样的,给他们一定的宽限期,在借款14天之内,如果他们觉得之前想买电视机,后来觉得这个贷款太贵了,不想买电视机了,可以在14天之内无偿取消合同,不再借这笔贷款。在中国,我们为300万人提供了教育,包括在乡村、商场以及学校都这样做。希望明年底能教育500万人。在中国的人口里,300万人不算很多,我们在想怎么让我们金融教育可以更好地扩展它的规模。 我们现在想,怎么样能够做一个在线游戏,比如大家在等公交车的时候,他们可以玩这个游戏,而这个游戏就是做家庭预算。大家可能觉得这个家庭预算很枯燥,但我们希望能在这儿把它做成一个有趣的游戏。我们一共提供了1600亿资金。要实现负责任的金融需要所有的利益相关方进行合作,我们需要协作。谢谢![详情]

李鸿铭:普惠金融要先做到普“善” 才能有普“惠”
李鸿铭:普惠金融要先做到普“善” 才能有普“惠”

   新浪财经讯 10月12日消息,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今日在京举行。富金富金融科技平台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李鸿铭出席主题论坛“负责任金融”并发表讲话。 李鸿铭表示,普惠金融要先做到普“善”金融,才能有普“惠”金融。我们必须把金融科技应用到信贷群体筛选上,降低风控的成本,这样就可以有机会提供更便宜的信贷服务给到弱势群体。 以下为现场发言实录: 李鸿铭:各位领导,各位行业先进大家下午好!我是富士康科技集团,富金富金融科技平台李鸿铭。富士康科技集团在两年前以富龙小贷持牌的互联网小贷公司为主体,搭建了金融科技团队,开始基于这个社会责任,企业责任,也是个商机,也是个机会,开始进军蓝领这个特殊族群市场,相信蓝领这个族群在普惠金融是以往比较少提到的特殊族群。我今天特别荣幸代表富金富金融科技平台为大家报告“共同打造包容、负责任的蓝领金融”,顺便也为大家揭开蓝领族群比较不为人知的面纱、面貌。 为了了解我们服务的族群,在今年,我们非常近距离地对这个客群、族群做了问卷调查,刚发布,可能会场有一些朋友有拿到我们的白皮书,如果没有拿到最后一页有个分享的二维码,欢迎各位先进下载来看,给我们一些指教。这个族群覆盖规模有多少,昨天论坛的主题“消费信贷是不是普惠金融”,这个正反意见都有。但我可以说蓝领金融是普惠金融特别是蓝领金融必须照顾到的人群。 从民间数字来看,国内六年前,这个蓝领族群数量大概3.2亿,到了今年,这个数据报告大概会增长到3.6亿,包括城市服务员这些新蓝领在内的族群,这几年还是呈现稳定的增长态势。18-35岁是合理的信贷年龄区间,也是从1.8亿稳定增长到2.1亿。昨天提到一个数字,在征信系统里,大概只有四点多亿人群在人行系统里里有记录的,相信三点多亿群体都在政府传统征信机构里没有银行往来记录,也就是没有被传统金融机构覆盖到的服务人群。 这个规模,从2013年不到7000亿,到今年成长到1.7万亿的市场规模,我们在这边呼吁,未来包容性金融或者普惠金融,普及金融能够对这个蓝领族群多一些关照,这也是今年普惠金融主题可以成为新的关注重点的话题。 这个族群的工作面临怎样的形态?随着灵活用工的趋势不断在国内成为一种潮流。灵活用工是什么?企业和员工的关系不是一个雇佣的关系,这在富士康集团有10%左右劳动派遣关系,国内的数据来看,2013年占整个劳动用工大概2.7%,到2017年增长到9.1%,2015年以后的年复合成长率大概是20%以上。这样的成长趋势代表什么?蓝领阶层工作流动性会加大,收入会更不稳定,灵活用工趋势国际上来看,国际就业联合会统计数据来看,2017年是20%的增长率,今年应该是超过12%的占比,但在日本超过40%,在美国超过30%以上的占比。这是个趋势,从蓝领族群来看,丰富他多样的工作技能以及提高他的适应性,能去应对这样的灵活用工的工作趋势,才能确保它未来的职业是顺利的。 灵活用工趋势,包括自由职业、兼差、合同工都算灵活用工趋势里的三种分类,我们比较关注合同工的情况。 白皮书的主要精华内容。蓝领族群消费和收入结构,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大概98%主要还是以工资收入为主,月薪数据在4000元上下;所以有20%左右的人会做一些兼职;也有百分之二十几的人会做理财投资;这些蓝领阶层主要收入主要是花在餐饮、购物、租房、交通、话费和孝敬父母,占了七八成,在主要的基础开销。每个月生活开销多少?右边数据加总起来,每个也生活开销大概1000-2000元范围,所以他每个月可支配所得是1500元(税后)所得收入,这决定了他的信贷需求。 接下来我们了解,你为什么需要信贷,找谁借?他的收入主要用在基础的生活开销,为什么还需要把额度用在一时小幅,比如他临时想要添购衣服,或者手机坏了,不一定要换个高端手机,也可能是OPPO、VIVO,不是说这两个品牌不好,而是他们部分产品定位在中低端的收入客户,我们了解到,分期付款买中低端手机并不是奢侈消费。大部分小镇青年都是在外面租房子,手头紧的时候也会用小额信用额度做支应。 信用额度有需求的,就是他对消费金融工具动机来分析,我们团队建了QQ群、微信群和这些受访者做一个深入了解,为什么要做信贷?第一正常生活周转;第二因为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你偶然违约或常常预期的客群;第三必须小心谨慎对待的是专业逾期人口,他们非常了解各个平台风控、有哪些措施,专门准备钻你漏洞来大捞一笔的族群。当然,以我们包容性金融来看,是不包容后面两种人,主要服务的对象还是正常生活周转的人群。 蓝领族群为什么会有预期或不还钱?经过行业几年圈地式的教育,大概95%的人知道,你预期会对你信用状况方方面面都有影响,再次借款、买车、买房等等都有影响,但这个地方有知行合一的问题,这个地方有点知行不太合一,虽然你高度认知信用很重要,或预期还款对你信用有影响,但不低的比例是逾期还款。逾期还款的原因可能是金融习惯不好,你没有准时还款的习惯,或者对个人的财务状况过度乐观,对财务状况掌握度问题也需要金融理财教育或借贷教育多加推广。 我们针对这个逾期人群用一样的方法,再去深入了解,为什么会不还钱的三种人群。第一,短期不还款能力,这可能牵涉到,刚开始就没有还款能力还是后面遇到了一些变故,或者你临时失业的,所以你没有还款能力;第二,你缺乏对信用规则或法规的敬畏;第三,你就是专业化违规人群,所以,会造成这种不还钱的情况。 行业都知道,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的问题,这三种人总结还是这两个问题。还款能力的问题或者可以通过催收、债务重组、债务协商还有机会还,对于无还款意愿的人,我们觉得次佳的方法,在这个试用体系还没有完全建设的时候,想办法提高他的欺诈成本,让他们第二次再犯的机会,这个怎么做?还是要从数据整合。刚才不少行业先进提到我们的数据还是没有完全整合,还是个孤岛,包括互联网金融持牌和非持牌架构,或者他有欺诈记录你不知道,或者多头借贷你也不知道,这是必须要做的。前期提到业态整合金融科技的引用,比如在欺诈人群上,我们可以运用金融科技技术,比如复杂网络,关系图谱来追踪这些欺诈分子关系网络是怎样的,防止他在第二次犯或第一次犯的机会,我们还是希望这个征信体系、数据体系能打通,刚性的金融数据还是必要的,其他行为数据或消费数据可以靠各个平台自己建模,经过不断迭代优化来做到的。 汇总蓝领族群消费信贷特征。 1.月可支配收入不高,信贷需求不低,这是个可开发的族群。 2.他其实不是用于奢侈消费,昨天有人提到,普惠金融如果让他拿去做奢侈消费可能会导致他债台高筑,人生被毁。其实不是这个意思,蓝领消费金额其实不大。前两天我看了一个研究报告,蚂蚁金服的朋友在,如果不对的话可以纠正。所谓的花呗平均一个人的使用余额大概只有几百元,借呗大概1000-2000元的额度,它还是个小额的工具。对于这些蓝领来讲,他们支付宝的花呗、借呗可以由部分人用。负债用于日常消费的比例还是高的,只是因为他的收入相对比较低。 3.使用互联网借贷工具仍低于向亲友借转。你需要钱的时候第一找亲戚朋友借,不管90后还是90前,找亲戚朋友借还是达50%以上,你会想到现金贷,网贷产品,90后会比较使用网络产品,互联网产品,90前反而比较少,反而在银行借贷的比例是比较高的。这对我们互联网信贷同业来讲,这还是个非常大的市场待开发,是个机会。 4.对维护信用的行为能力,讲到认知,知行合一不平衡的问题,他对维护信用的行为反映出他的认知程度,这有待我们的金融教育再进一步提升。 我们身为行业从业实践者怎么来履行社会责任、企业责任? 我们认为,先做到普“善”金融才能有普“惠”金融,刚才主持人也提到,我们现在是讲包容性金融,没有惠的问题,都还是个普及金融。有没有可能做普惠,我认为,还是有机会。现在在我们数据整合基础建设或科技能力提升的情况下,先把前面有正常周转需求的人群区分出来,我们就是服务这样的人群。我们必须把金融科技应用到信贷群体筛选上,降低风控的成本,这样我们就可以有机会提供更便宜的信贷服务给到弱势群体。 社会责任的问题,有些大家都提过了,风险识别能力大家可以在这方面多做加强,包括严密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最后提出丰富心态解决方案,这也是一个负责任的态度,让我们蓝领族群能够使用到我们的服务,今年3月,我们就推出了日结薪资的服务,全富士康员工超过50%以上的员工都可以使用他当天工作当天薪水结了,在手机App上就可以先拿去消费,如果你有这个需求的话,这是完全自主性的,这样类似符合他们金融需求的服务,我们也尽量广泛推出符合他需要的金融服务。 最后,我们希望,监管和其他行业力量的支持,核心是确保这个蓝领群体正常信贷需求能够得到可持续被满足。其他部门不多讲了,同业先进都讲过了。互联网小贷牌照是我们从事蓝领金融主体,但目前受到杠杆限制比较多。我们当然支持统一监管,也希望是分层次监管,如果在统一监管单位下,对互联网小贷资金渠道,杠杆限制也能够放宽,让我们有更多机会与银行错位发展,服务传统金融无法服务到的人群。 谢谢大家![详情]

杨景香:数字金融为风控能力带来诸多挑战
杨景香:数字金融为风控能力带来诸多挑战

  新浪财经讯 10月12日消息,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今日在京举行。Visa大中华区首席风险官杨景香出席名为“负责任金融”的主题论坛并发表讲话。 Visa大中华区首席风险官杨景香 杨景香认为,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AI、量子计算、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涌现,目前已经进入到了第四代支付革命时代。而进行负责任的创新需要四大支柱,分别是数据保护、数据脱敏、数据挖掘、生物识别技术。不过杨景香也指出,数字金融服务为风控能力带来越来越多的挑战 以下为现场发言实录: 杨景香:感谢大会的邀请,我代表Visa跟大家分享一下从支付角度谈负责任的创新对于支付的理解。     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AI、量子计算、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涌现,进入到了第四代支付革命时代或支付经济时代,数字金融服务成为了主流。同时对我们风控能力也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尤其是从最初第一代邮件的欺诈以及日后的盗卡、伪卡,到最近经常听到大面积的数据泄露,为什么会发生大面积数据泄露?因为在金融行业,尤其支付金融行业,这是离钱最近的行业,犯罪分子是喜欢我们的,同时犯罪分子是有组织的,他们也是有年会的,他们也是有培训的,他们分工是明确的,他们在拉斯维加斯每年也有所谓的白帽子、黑帽子年会分享经验,同时是全球性的有组织的犯罪。所以在我们金融行业、支付行业,尤其是离金钱最近的行业里,对我们安全的要求、风险管理能力的要求是各个行业里最高的。怎么样对于负责任金融,对于消费者、持卡人的保护,尤其像我们这样一个支付平台里做业务的重中之重。     Visa作为全球最大的支付平台或支付公司,现状是什么样?     Visa有60年的历史,过去20年Visa的表现,如图蓝线是Visa网络里交易额增长现状,截至2018年,交易额在全球是10万亿美金,占全球个人消费的20%。红线是欺诈率表现,欺诈率越来越低,马儿又跑马儿又没吃草,量是增长的,欺诈率风险是下降的。正是由于我们保驾护航能力、风控能力做得好,所以我们体量才会快速增长。     Visa怎么做到这20年能够把欺诈率在现在犯罪分子越来越猖獗、技术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也做到了历史新低呢?就要说到负责任的创新。     如图,简单介绍了几个创新产品,尤其是芯片卡,你的卡片不是以前的磁条刷,而是小芯片,我们九几年已经落地了。最近新一代技术,AI技术、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等在Visa都有应用,都用在我们风控防范上。所以基于这样一个创新技术的应用,我们才做到了在全球最大网络上风险的表现。     负责任创新,Visa的理念是以用户为导向,我们做到了这个表现是基于一个理念,即安全的保护是多层面、多维度、多支柱的。归结起来是四大支柱:     数据保护。     支付的数据,刷卡时是要传输的,从发卡行到收单行,钱到了商户的流程很复杂,这里有数据传输,我们支付方面,在安全保护上也是等级最高的,我们一直强调数据可以不存储一定不要存储,如果一定要存储,一定要用到PCI(支付行业的安全保护标准),这是有专门委员会,是非营利机构,Visa是他们主要的会员机构。这个标准是全球不断在进步的,过去一年之内就把标准发布了两次或三次,有什么漏洞我们补什么漏洞,所以这是一个行业的安全标准,其标准不只是从硬件、软件,也包括信息存储方式,什么样的信息可以存储。举例,信用卡消费,经常会问信用卡后面的三位数字(CVV2),那个密码原来的产生是为了线上交易用的,但是那个数字永远不可以存储。国内行业可能最初对信用卡不太了解,所以为了消费的便利性,同一个消费者到一个网站第二次去时可以快速通过,很多商户是存储了的,这是非常危险,不符合PCI标准的。我们国内有一家很大的商户,发现了这个漏洞,上了新闻,后来赶紧做了PCI认证。数据保护的重要性,就像家里的门一样要上锁。     数据脱敏。     芯片卡的落地已经20来年了,尽管我们这边落地没有那么久,但是这个技术本身是20年的技术。Token是另一个技术,这个概念大家是不陌生的,但是Visa的可读解,就是从发看到收端,从商户到持卡人,能够可读解的Token,互通性的Token是最近的,ApplePay的落地是由于Visa Token技术的落地,才得以把这个技术给大家。Token是一个随机的数字,在授权时刷卡,银行要拒绝或通过这笔交易时,这个过程里面是有数据传输的,从商户到发卡行,发卡行决定这个交易过不过,数据传输、数据授权的过程以前是真实的16位号数字,还有有效期等,日后会要求要用一个脱敏了的随机数字来代替,也就是说如果犯罪分子把这个数据偷走了的话,他不能够拿来用,因为他不知道随机号的概念和意义是什么,概念和意义只有在Visa网络低Token才知道是什么,这也是另外一个数据脱敏的技术,能提升安全。     数据挖掘。     数据是一个问题,犯罪分子喜欢我们的数据,尤其是帐户信息等敏感数据,同时数据也是我们的解决方案,因为我们可以通过这样大的海量级数据做数据挖掘,然后提供给会员银行或非金机构去做风险识别,帮助他们做授权的决定。也就是说一个交易送上来,传到我这儿,我会给这一笔交易实时打分,只要到了我这儿马上就有一个评分,把这个评分再给你的发卡行,这就是你去买东西刷卡中间的迟滞,做了哪些工作?包括银行迟滞,中间也有我,但我的速度非常之快,可以实时送到银行,银行根据我这个实时的打分,判断这笔交易风险高低,高风险直接拒掉,低风险通过,中间可以人为再去看。这个能力是Visa可以提供给全球用户的,和我们会员银行的,这是我们的一个拳头产品,这也是我们的一个解决方案。     生物识别技术,这个比较热,今天不过多讨论,也在我这个象限里。很多朋友来问我:杨总,我有生物识别了,是不是其他都可以不要了?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概念,觉得这个最先进。我们的理解不是的,安全保护是多层次的,不能由于一个技术所谓的好,其他的层面都可以忽略不计,永远不是这样的。就像货币种类那么多,现金还是要存在的,因为发展是不平衡的,不同的市场犯罪行为以及消费者喜好不一样,所以所有方式都必须同时支持。     消费者教育。     一再教育持卡人你的密码不可以跟任何人分享,可是很多人记不住,真的记不住,我们发现很多的例子,包括大学教授帐户如何,因为他把他的密码直接分享给了犯罪分子,当然会巧立名目以各种方式,或短信方式来问你。最近在香港就发生了很大的一件事情,Facebook上有一个link,说有一个投资,收益如何,很多人就去点击链接,里面有一个步骤是分享密码,很多人就把这个密码分享出去了。不是说教育大学生、研究生、博士、教授就有这个意识,这个教育是所有人都要有这个意识,就是安全保护,你自己是有一份责任的。当然我们这边会有很多工具提供给消费者或会员银行,比如你的手机位置,去刷时,商户位置,如果有匹配,这笔风险可能没有那么高,如果你的手机位置可以分享是通过选项的,所有这些服务都是消费者同意了的,可以分享会员银行,会员银行才在此基础上通过这些信息能够更好地保护持卡人。有一些产品、有一些手段,Visa这样的产品还挺多的。     总结:     1.安全必须是多层次的。     2.不需要存储的数据一定不要存储,敏感数据一定不要存储。CVV2是用一次擦除一次,用一次擦除一次,绝对不可以存储。     3.数据既是问题也是解决方案。     4.协同合作是关键。协同合作里要强调消费者本身有一份责任,你的安全你不在意,需要银行来帮助你保护,这就有点本末倒置。     这是今天我的分享,谢谢大家![详情]

许佳:资本市场对于负责任金融机构支持力度还可更大
许佳:资本市场对于负责任金融机构支持力度还可更大

  中金公司投资银行部金融组负责人、董事总经理 许佳 新浪财经讯 10月12日消息,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今日在京举行。中金公司投资银行部金融组负责人、董事总经理许佳出席主题论坛“负责任金融”并发表讲话。 许佳建议,资本市场对于普惠金融、负责任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还可以更大。我们这几年看到很多互联网信贷机构赴海外上市,不管是在香港还是在美国市场,但在境内资本市场还比较少,客观原因是由于一些类金融牌照的限制,现在在A股市场上市基本还是比较支持像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这类持牌的金融机构,对于小额信贷、互联网小贷、融资租赁目前还并不是很支持。 许佳认为,对于真正优质的普惠金融的提供商,应该在资本市场制度设计上给予跟多支持,支持他们更多的在境内市场发展。 以下为现场发言实录: 许佳:今天这个部分主题是“负责任金融”,我来自中金公司,是一家投资银行,我会比较多的从资本运作角度来谈一谈负责任金融的话题。 首先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对于负责任金融定义的一些看法或其内涵和外延。 负责任金融最核心是说金融机构在提供金融服务时必须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一方面是一个商业可持续发展是逐利的过程,另一方面对于金融的消费者,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要提供给他能够接受、能够负担的金融服务,包括一些外延式的环保、组织治理、消费者保护方面应该自己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是负责任金融最核心的定义。 通常也有一个比较狭义的定义,负责任金融实际上就是要提供普惠金融的服务。 普惠金融狭义的定义更多是要平衡客户的利益和提供金融服务机构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利益,把两者能够平衡好,如果要做好普惠金融工作,要建立一个包含立法、监管、行业自律、消费者教育在内整体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框架。 我在中金公司这么多年一直从事金融行业投资银行业务,国内很多金融机构一直在负责任金融方面做了很多事情。 举例,一些大型金融机构,如工商银行、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他们在相关绿色金融方面的投入非常大,工商银行披露在投入绿色金融信贷相关资金量已经超过了1万亿元,这是非常大的量;平安普惠在为小微企业主提供融资服务方面也做得非常多,现在覆盖小微企业数量可能200多万,金额是几千亿的量级。中金公司也一直根据中央的号召,在扶贫金融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帮助一些贫困地区企业和个人在融资、发债、上市、投资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这些其实都是负责任金融的一个体现。 主要谈资本市场对这方面的看法。 这几年在资本市场上,普惠金融机构还是比较活跃的,具体更多的是提供互联网信贷服务的一些公司,从2017年开始有多家企业在境外上市,大致统计从2017年到现在有十几家。这些企业在上市以后,客观上来讲出现了一些波动,2017年一开始时,资本市场非常喜欢这类为长尾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或信贷服务的机构,因为他们弥补的传统金融机构,特别是一些商业银行提供信贷服务的缺口,包括经常说的人民银行征信数据库里可能没有办法覆盖十几亿的人口,中国还有很多人口是没有征信记录,怎么样给他提供信贷服务,是由这些互联网信贷机构提供。他们为什么能够提供?因为他们有技术、有大数据,可以作出一个合理的风险的分析和风险的定价。特别是在2017年、2018年上半年,资本市场还是非常追捧的,给这些上市公司估值比较高。 客观来讲,从2017年底,随着监管的变化或趋严,监管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使得投资者对于互联网信贷机构整体利率水平、风控能力、催收等来说有更多疑问。2018年下半年,这类机构估值出现了一些调整。 总体来讲,他们作为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特别是用大数据,借助于各类先进的风控措施,为这些长尾客户提供信贷服务,还是非常值得肯定和支持的。现在资本市场对于他们的顾虑比较多的来自于一些监管的不确定性、牌照的不确定性等等,但从方向上来讲,十几亿人口的大国还是需要给各个需要提供金融服务的人群提供相应的服务,这是普惠金融或负责任金融真正的核心。 建议。第一,资本市场对于普惠金融、负责任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还可以更大。我们这几年看到很多互联网信贷机构赴海外上市,不管是在香港还是在美国市场,但在境内资本市场还比较少,客观原因是由于一些类金融牌照的限制,现在在A股市场上市基本还是比较支持像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这类持牌的金融机构,对于小额信贷、互联网小贷、融资租赁目前还并不是很支持。我们认为对于真正优质的普惠金融的提供商还是应该在资本市场制度设计上能够支持他们更多的在境内市场发展,而且相应境内资本市场给他们认可度可能在同样情况下比境外更好一些。 第二,我们这些年在协助提供普惠金融机构进行融资时,发现在海外美元基金的市场上有很多影响力基金,或者是一些海外公益基金会在投资相关普惠金融机构时有些非常好的做法,他们很认可这类普惠金融机构的投资价值,会给你相应投资,给的估值也不错,同时他们也会在投资条款中予以一定设置,比如要求被投企业杠杆率不能过高,或者要求普惠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利率上限不能太高。境内按照相关法律要求,有36和24两条线,可能会说这个不能超过20或怎么样,或者通过一些条款设置防范一些普惠金融机构过度盲目扩张,说白了还是要守住初心,真正为需要提供服务的人士来提供相关的金融服务,而不要想着一味快速做大做强。 这些影响力基金或公益基金在投资时能够比较好地把商业可持续发展和相关社会效益结合起来,我们觉得境内一些长期的投资者,不管是保险资金也好,各类保障类基金也好,也可以引入更多类似于海外的影响力基金或公益基金的做法,这样会更有效地帮助中国普惠金融机构发展。 我就分享这么多,谢谢大家![详情]

央行余文健:不负责任的数字化会给消费者造成损失
央行余文健:不负责任的数字化会给消费者造成损失

  新浪财经讯 10月12日消息,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今日在京举行。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局长余文健出席名为“负责任金融”的主题论坛并发表讲话。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局长余文健 余文健认为,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是普惠金融发生颠覆性变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不过数字技术是把双刃剑,不负责任的数字化会放大或扩散风险,给消费者造成损失。从数字鸿沟的角度看,很多被金融排斥的对象通过数字普惠金融被拉到金融包容里,可能又因为不负责任的数字技术运用,再次被金融排斥。 在余文健看来,构建负责任金融有三个支柱,分别是金融教育,金融机构的自律,以及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具体来看,金融教育要求消费者自己要有认识、判断和决策的能力。金融机构的自律需要各家机构设立消保部门,在董事会层面、经营层层面、内容层面也要有相应的点,并有专门处理客户投诉的部门。在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方面,不管是央行,银保监会,还是证监会,都有投诉热线,我们也定期也公布了这方面的案例警示。 以下为现场发言实录: 余文建:首先非常感谢CAFI的邀请,今天和大家就普惠金融和负责任金融这个话题做个交流,大家知道,自2005年联合国提出普惠金融概念以后,到G20,2011年成立了GPFI系统性地推进普惠金融的议题,再到2015年,国务院推出了《普惠金融发展规划》,再到2016年中国担任G20主席国,制订出台了《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应该说,通过几年的努力,现在普惠金融的理念也日益地深入人心,这其中就有数字普惠金融的作用,就是数字技术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大家知道,发展普惠金融有利于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金融领域,这个主要矛盾就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金融服务的需要,二是金融业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普惠金融直接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所以需要着力解决人民获取金融服务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普惠金融是新发展理念在金融领域里的全面体现,一个很重要的例子,五大发展理念里比如说创新,如果没有数字技术的运用,就没有我们普惠金融的今天,也就是说数字技术应用在某种程度上深刻改变了普惠金融的发展方式。 我们和世界银行在去年发布了一个《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在这个《发展报告》里就“普惠金融”这个概念(指出)有四个核心要素: 1.可得性。我们经常讲大同最后一公里,这有物理网点,也有中国比较多的助农金融服务点;数字技术。 2.多样并且只当的产品。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可负担,适合的产品。 3.商业可持续。 4.责任和安全。 世界银行从2010年开始,每三年公布一个全球普惠金融的数据,它是从需求端问卷获得的。从这个数据的公布,最新一次是2017年,再新的要到2020年,从这个数据的公布来看,除了借贷获得率,我们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他主要核心指标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世界银行有个口号,本来就是提出来,要到2030年人人有个账户,中国普惠金融规划里也有重要的三句话:乡乡有网点,村村有服务,人人有账户。从这个情况来看,到2020年实现这个目标是没问题的。当然,根据人民银行普惠金融指标体系统计来看,我们账户拥有率比这个更高。 从去年开始,人民银行和世界银行开展了一个为期三年的FIGI项目,这个项目涉及到中国、埃及、墨西哥三个国家,主要有三个技术小组:数字身份,电子支付推广,安全与信任。在中国实行的五个子项目,其中我想说的第四个子项目:农村金融产品的设计,我们主要从供给侧,供给端了解农村金融的产品供给;以前我们做的比较少的,也是我们普惠金融工作中的短板,怎么样从需求端,农户那边财务日志获得有效信息,我们在山西的于今县,湖南平江县进行了试点,这个项目就是CAFI具体在承担的。 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是我们普惠金融有到今天为颠覆性变化或质的改变很重要的原因,我们这几年也观察到,数字技术有的时候也是个双刃剑,如果不负责任的数字化可能会放大或扩散风险,给消费者造成损失;如果再加上数字鸿沟的问题,可能很多好不容易通过数字技术,通过数字普惠金融把金融排斥的对象拉回到金融包容里,又因为这个不负责任的数字技术运用,所以,又把这些对象再排斥回去,出现了金融的再排斥,这是需要引起关注的。 去年G20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峰会时,出台了《G20普惠金融指引》,《指引》里特别指出,数字金融时代四类风险:市场驱动型、技术驱动型、消费者驱动型、监管驱动型。在风险里对应需要构建金融消费者的责任,也需要构建金融机构的责任,还有监管者的责任,三位一体就构成了负责任金融的生态圈。 负责任金融在个人层面,有利于达到良好的个人财务状态;机构层面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在国家层面也能够推进实现不普惠金融行业健康发展,真正建成包容的金融体系。负责任金融里很基础的有三个支柱: 1.金融教育。 2.金融机构的自律。 3.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 金融教育里很重要的,很重要的是树立“买者有责,卖者余责”的理念,消费者自己要有认识、判断和决策的能力。具体来讲,要从知和行两方面提升金融素养。“知”就是金融意识,包括要了解金融知识,培养良好的金融风险意识,区分合法和非法的金融;“行”就是你自己的能力,要对信息披露的产品进行判断,也要做出合理的决策,正确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消费者首先是自己财产的第一责任人。 刘主任也经常提到客户保护的七项原则,非常有必,这是2008年次贷危机以后,95家微型金融机构提出来的七项原则,我认为非常重要。中国这几年贯彻负责任金融理念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比如金融教育里,我们每年都开展了“3·15”;6月份的“守住钱袋子”;9月份的“金融知识普及月”集中性宣传活动,我们积极推动金融知识体系纳入国民教育试点,我们在山西、福建、广东都有很明显的成效。 金融机构自律方面,各家机构都设立了消保部门,董事会层面,经营层层面,内容层面都有相应的点,有专门处理客户投资的部门。 在消费者保护监管方面,不管是央行的12363,银保监会的12378还是证监会的12386都有投诉热线,定期也公布了这方面的案例警示。最近,我们也出台了《银行业金融消费者投诉分类标准》等等。我们也在和司法部门积极推动ADI建设,应当说负责任金融逐渐进入我们人心,也进入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消费者各级部门。下一步怎么样把普惠金融发展融入到负责任金融理念高质量发展里,目前我们在考虑,也希望听到他们的建议,规划五年2020年就要到了,后规划的普惠金融目标是怎样的,这是大家要讨论的。 数字技术在普惠金融里的运用,G20已经对议题进行改革,数字普惠金融将成为GPFI长期一体之一,总共两个,还有中小企业融资; 怎么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 4.今年日本G20峰会里很重要的是老年人的问题,老龄化的问题,就是银发经济。 5.积极参与普惠金融国际治理。 总结起来四句话: 1.发展普惠金融有利于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契合新发展理念。 2.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在发展中国家肯定是前列,但在世界上其他国家我们也是中上的水平。 3.数字普惠金融时代需要金融机构、监管者、消费者三个主题承担更多责任,避免金融再排斥现象。 4.要构建负责任金融三支柱,加强金融教育、金融机构自律管理和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 谢谢![详情]

Amolo NG’WENO:数字金融改革非常重要
Amolo NG’WENO:数字金融改革非常重要

  新浪财经讯 10月12日消息,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今日在京举行。BFA首席执行官Amolo NG’WENO出席名为“国际视野下的包容性金融”的主题论坛并发表讲话。 BFA首席执行官Amolo NG’WENO Amolo NG’WENO认为数字金融的改革非常重要。据Amolo NG’WENO介绍,现在有很多新型金融服务,比如数字信贷,在非洲也发生了非常好的效果,现在有很多数字借款机构,很多人都可以在手机上申请信贷。不过,Amolo NG’WENO也指出,随着借款人、借款机构越来越多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过度负债问题。 以下为现场发言实录: Amolo NG’WENO:我们公司总部在波士顿,我们现在和CAFI以及其他一些中国伙伴方一起合作,我们项目主要在肯尼亚、尼日利亚、墨西哥、印度等。 讲一下我们在肯尼亚的一些经验。因为我来自于肯尼亚,也在肯尼亚生活,经历了整个金融服务不断的增长,我们的增长可能和中国是平行的,也是比较具有颠覆性的金融服务的增长。当然,可能我们发展的路径不太一样,所以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在肯尼亚看到的一些积极和消极的方面。 肯尼亚是一个非常小的国家,在非洲东部沿海,只有4000万人口,M-Pesa是一个基于移动手机钱包的功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中国在移动银行用户的数量非常之大,我们也很少带现金,现在肯尼亚出了新的货币,但我一直都没有用过,我们是很少使用电子支付、电子钱包的国家。电子钱包使用率还是比较低,尤其考虑到很多人都是在手机上有相关的设备,所以使用率还不是特别高。 现在有很多新型的金融服务,像数字信贷,现在在非洲发生了非常好的效果,过去人们没有获得信贷,现在有很多数字借款机构,很多人都可以在手机上申请信贷。但是我们也看到现在的借款人、借款机构太多的,就会有一些问题,比如过度负债问题,很多人以网上赌博的方式来赚钱,这也是线上快速获得资金的一个方式,他和赌博不一样,赌博带来一些结果往往比较负面。 还有一个非常积极的现象,是关于可持续发展目标。如供电情况在非洲是非常糟糕的,大概只有35%的非洲人民能获得电力供给,现在有所提高,但还是有很多人群仍然没有获得电力,因为对他们来说电力的价格还是比较高、比较昂贵的。现在有一些新的支付模式,比如太阳能发电,可以在手机上一定期限的支付相关费用等等,这实际上进一步推动了电力普及。 我们到人们财务健康状况,会说我的状况越来越糟糕。我们理解起来很困难,因为获得了更多更好的服务,而且是更廉价的方式来获得的,所以有一些好的方面,也有一些不良的影响,这是BFA的一些新的担忧,数字金融的改革非常重要,也非常好,怎么去确保它能够继续改善人们的生活呢?所以我们有三个领域需要注意,也是我们非常关注的,也希望能够更好使得大家财务健康状况越来越好。 “最后一公里”的客户,如中小企业。 人和企业并没有分离,个人经济状况出了问题,可能会导致企业的崩溃或失败,反之亦然。在世界其他地方也有同样的情况,现在可能需要有这样一种金融产品能够保护个人、保护企业免受经济低迷时出现的问题。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地去帮助一些小型的农户改善他们的财务状况,在肯尼亚如此,在中国也是如此。 数字技术,中国显然在这块也是处在前沿的,其他国家也是在迅速的发展,尤其是大家也非常担忧现在金融行业的创造可能并没有很好地覆盖所有人群,所以我们正在与CAFI去合作,更多了解中国,并且希望能够把中国的一些经验分享到其他一些国家,让其他的国家更好地去采纳和使用。 在刚刚介绍中提到了每个国家都不一样,肯尼亚有4000万人群,整个中国只是14亿人口,但我们有27个国家,所以对于中国的企业需要更多的去了解,非洲国家非常小,通常更为贫困,基础设施也不是特别好。主持人刚刚提到伙伴方合作,还有一些合资机构,我们现在非洲市场还没有看到很多中资机构,知道你们5月份去到了非洲,谈到了普惠金融研究院所办的中非论坛,但本地的合作和本地合资企业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觉得有的时候你可能根本记不清楚。十年之前,只有1/3的人会有银行帐户,现在基本上超过了80%,所以整个数字经济之前根本是不存在的,但是现在对于数字的信用来讲也是全新的东西,人们当时只知道我们要找当地地方的借贷人,或者通过我们的研究来讲,很多人不仅在自己的业务上进行投资,有的时候可能不是用来去付学费或付医疗费等等,突然之间他们进入到数字世界里,就不奇怪对于借款人和贷款人某种程度上很容易被带偏。 肯尼亚央行最近有一些要求,比如不能由于非常小的欠款、非常短时间的欠款就会被列入不良记录,但是根据我们的研究,对于不同人、对于不同机构,支付情况不同,主要一些借贷机构是银行,比较低的不良,低于2%,但是对于一些只做数字信贷的机构来讲不良就比较高,差不多50%左右,不能说全部违约,至少是比较多的。所以对于人们来讲,选择愿意先还谁,这可能是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对于征信信息来讲,包括一些信用提供商或信贷的信用如何让我们公众去理解什么时候付给谁,对于借款人来讲也要了解条件条款,或相应处罚有哪些,如果逾期贷款会有什么问题。 可以看到这些问题包括对于借方和贷方,还有监管机构,都在不断地学习。我们希望对于一些后续国家可以从我们经验当中更多地去学习。[详情]

圆桌讨论:国际视野下的包容性金融
圆桌讨论:国际视野下的包容性金融

   新浪财经讯 10月12日消息,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今日在京举行。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飞贷金融科技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孟庆丰,亚洲开发银行研究院(ADBI)研究经济学家黄必红,北京恒昌利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战略官翟南宾,法兰克福财经管理大学校长兼首席执行官尼尔斯·斯蒂格里茨,BFA首席执行官Amolo NG’WENO等嘉宾出席主题论坛“国际视野下的包容性金融”并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以下为讨论实录: 主持人姜芳芳:谢谢Amolo NG’WENO女士,非常精彩的发言。今年5月份,CAFI曾经组织一次去肯尼亚的考察,这是中国普惠金融代表团第一次踏上非洲的土地去考察,在考察中我们发现了非常多有意思的以前都没有想到过的问题,记得一个来自于中和农信副总裁,是做得非常草根、底层的客户,但他们到了非洲以后才发现那边的客户比中和农信客户还要低很多层次,怎么样用金融普及的手段更好服务这些客群,很多时候往往我们想得太过于复杂,如刚才Amolo NG’WENO女士提到的M-Pesa创新非常有意义,那个创新不是解决信贷问题,是解决当地市场缺电的问题,不像中国有国家电网,他们那边农村老百姓很多都没有电,金融机构就想了一个创新,跟提供太阳能电池板的机构进行合作,创新性地开发出一套组合的产品,这个产品实际上很简单,一个太阳能板+一个灯泡+一个电视+一个收音机,连在一起,如果要买这个可以去银行贷一笔款,无抵押、无担保,但如果不还钱,不好意思,就把你电给断了。所以这个创造是给没有任何抵押物,没有任何征信记录的客户,不仅获得电,而且能跨进银行大门得到金融服务非常好的机会。 所以我们也更加鼓励在座中国的机构在思考如何向海外扩张时,不要一味地去把中国已有的要依托手机大数据,要抓各种各样的信息,那个在海外现在很多地方都没有,所以很多时候甚至是一些模式的创新对我们来说有更多的意义。 接下来想把机会给到在座的专家和行业代表、学者,从你们的角度给中国金融机构出海、中国知识和能力出海,支支招。在座可能有一些机构已经在计划向外走了,蚂蚁金服、京东已经走在比较前面,除了拿资金去收购或入股,从技术角度、商业模式角度来讲,有什么是可以值得中国借鉴的?走过哪些弯路,把一个经验从一个国家向另外一个国家复制时,经历哪些水土不服的情况,又是怎么调整的? 请Amolo NG’WENO先进行分享。 Amolo NG’WENO:在刚刚介绍中提到了每个国家都不一样,肯尼亚有4000万人群,整个中国只是14亿人口,但我们有27个国家,所以对于中国的企业需要更多的去了解,非洲国家非常小,通常更为贫困,基础设施也不是特别好。主持人刚刚提到伙伴方合作,还有一些合资机构,我们现在非洲市场还没有看到很多中资机构,知道你们5月份去到了非洲,谈到了普惠金融研究院所办的中非论坛,但本地的合作和本地合资企业也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姜芳芳:他们需要的资金其实也是非常迫切的,还不光是技术,引资和引智两者对海外机构都非常重要,这也是未来机构往外走时可以考虑的其中方式之一。 现场专家或监管领导有没有什么问题,尤其对于中国经验在海外进行复制方面,如我们曾经看到印尼派了一个政府代表团专门到中国来,花了一个星期时间,既拜会了监管,又拜会了各个机构代表,想从中国的经验上取经。大家有什么想对海外机构要说的。他们计划是两三年下去马上能见效,我们这种做长远规划的,可能由于体制不同,还很难。 翟南宾:这几年有这个机会去东南亚跑得多一些,坦率来说,我们改革开放40年,早期学习都是欧美,这也是历史的必然。东南亚通常十个国家,加起来6.5亿人口,其中有三四个国家GDP增长在5%以上,接近6%,速度非常快。十个国家的每个国家都不一样,我们印象中东南亚是一个区域,但真的每个国家都不一样。 如,印尼,它有正经八百的监管机构,类似于我们银保监会,是有正经发放P2P牌照,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注册,或备案,或经营许可,大概有140多家,经营规范合规以后,一年以后可以给你正式的license,现在正式拿到license的只有13家。我们今天先有几千家,然后淘汰,最后剩多少家还不知道。 如,菲律宾,它没有P2P,没有牌照,所谓牌照就是两大类,一个是Lending,一个是finance(金融业务),业务种类非常多,要求也不高,但也有具体的要求,比如Lending公司投资人不能超过19个人,肯定是机构的资金拿来做贷款。每个国家情况确实很不一样。 印尼是一个穆斯林文化为主的国家,菲律宾是一个天主教国家,两个国家英文都非常普及。我这两年一直研究一个问题,印尼对外资机构在印尼董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到底要不要会讲印尼语,我还没有找到最权威的答案,我问了无数个人,如果要会讲印尼语的话,这些留欧美的人都不合格了,就要在当地找印尼华侨。很多类似这样的问题,普惠金融研究院是非常好的平台,如果能够带我们出去正规的跟他们接触,正规了解到这些细节,就是举这么一个例子。 主持人姜芳芳:大概是在十五年、十六年之前,中国普惠,尤其是商业性的小微贷款概念是由海外最初输入到中国的,中国那时候没有这样一个业务模式存在的,那个时候我们是向海外去学习。但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们这个学生已经某种程度上超过了老师,现在我们开始往周边可能比我们还弱一些的其他国家进一步的把我们学到的经验去输出。可是输出时,就遇到了当地的监管、法规,以及当地环境,包括文化和习俗不同等方方面面的挑战与问题。 这当中相信有很多是成功的,也有很多走过了一些弯路。今天借此机会,法兰克福金融学院尼尔斯·斯蒂格里茨(Nils STIEGLITZ)先生,在全球那么多国家做过那么多项目,依托您的经验,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甚至不同的宗教信仰,你们在给当地不同银行提供咨询或提供能力建设工作时,怎么样在产品设计、人员培训、风险控制等方方面面去规避这些问题,或者帮助他们更好解决这些问题? 尼尔斯·斯蒂格里茨(Nils STIEGLITZ):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在我们一些咨询的措施中需要一些当地的专业知识,以及来自于法兰克福的一些专业知识。现在我们在一些项目当中也有比较长期的经验的,而且这些专家有很多是在法兰克福,同时我们还有质控,还有一些项目管理,都是在法兰克福。对于每个项目来讲,我们都是非常多的依赖于当地的专家。我们要结合法兰克福学院这边的专业知识,以及当地背景下的专业知识。 所以对一个项目来讲,如果是多年的一个项目,我们同时也需要去该地区建立办事处,如我们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内罗毕也有代表处,包括加勒比海等有一些合作,所以我们也需要开办事处。 关键的一点,首先要去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规则是不一样的,这些也是我们从一开始就要明白的;第二是需要结合当地的专业知识,以及更多有经验的专家,同时还有包括与当地机构的合作。 主持人姜芳芳:三个关键词都非常重要,第一,去之前做好功课,深度了解当地各项规章制度和文化的要求;第二,一定要本地化,一定要用当地的团队,跟我们团队一起来合作;第三,合作共赢,积极跟当地机构、当地企业一起联合合作。只有这样,我们的海外之路才能走得比较通畅。 最后一个问题是围绕最近数字普惠金融当中出现的风险问题提出的,在海外知识传递、资金出海也好,很多时候本意是好的,结果最后可能往往发生一些反作用。最近我在机构内部就听到当我们想去印尼推动我们数字科技时,印尼的反馈是刚开始是欢迎你们的,后来你们国内一些很多不好的做法来到我们这个地方,现在已经不欢迎中国投资人,现在要发展自己的金融科技了。肯尼亚普惠金融在全球做得都很知名的一个国家,就是因为很多借贷方现在通过发手机小额贷款进入到了市场,现在肯尼亚这个国家有40万客户在央行征信里有不良记录,而贷款余额(没还的钱)低于2美金。 其实大家可以看到有很多工作是我们放贷机构可能可以做到,但是没有做到的,比如按时的提醒,比如一些好的客户教育,导致有很多客户因为这样一些小小的缺失,给他们的征信留下了不好的记录,这实际上也是我们在推进普惠金融工作当中非常需要重视和注意到的。请Amolo NG’WENO女士分享一下,大家在普惠金融推进过程当中,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尤其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Amolo NG’WENO:我觉得有的时候你可能根本记不清楚。十年之前,只有1/3的人会有银行帐户,现在基本上超过了80%,所以整个数字经济之前根本是不存在的,但是现在对于数字的信用来讲也是全新的东西,人们当时只知道我们要找当地地方的借贷人,或者通过我们的研究来讲,很多人不仅在自己的业务上进行投资,有的时候可能不是用来去付学费或付医疗费等等,突然之间他们进入到数字世界里,就不奇怪对于借款人和贷款人某种程度上很容易被带偏。 肯尼亚央行最近有一些要求,比如不能由于非常小的欠款、非常短时间的欠款就会被列入不良记录,但是根据我们的研究,对于不同人、对于不同机构,支付情况不同,主要一些借贷机构是银行,比较低的不良,低于2%,但是对于一些只做数字信贷的机构来讲不良就比较高,差不多50%左右,不能说全部违约,至少是比较多的。所以对于人们来讲,选择愿意先还谁,这可能是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对于征信信息来讲,包括一些信用提供商或信贷的信用如何让我们公众去理解什么时候付给谁,对于借款人来讲也要了解条件条款,或相应处罚有哪些,如果逾期贷款会有什么问题。 可以看到这些问题包括对于借方和贷方,还有监管机构,都在不断地学习。我们希望对于一些后续国家可以从我们经验当中更多地去学习。 王信:我想补充一点,因为我不是太了解具体运作情况,但是从管理角度、监管角度是否可以在国内的时候就更多考虑普惠金融一些在业务方面的标准,当然这个标准可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标准不太一样,但没有关系,我们可以在微观的层面、可以在监管部门的层面、中央银行的层面,更多和国际社会进行对话。 因为我们研究局也负责绿色金融方面的工作,在绿色金融方面显然就有标准的问题,但也是其他国家,如美国的标准、欧洲的标准关于绿色金融的标准都不一样,但我们通过不断的对话,使得相关标准如果能够趋同,可能就会减少互联网金融企业在走出去时、开展相关普惠金融业务时,碰到很多做法可能是因为标准不同或思路不同等等,所以普惠金融某些方面标准的趋同是必要的。谢谢! 黄必红:我上个月到了瑞士苏黎士参加了他们一个活动——欧盟金融科技网络,我觉得他们的做法非常好,把整个欧洲的监管者、业界、学术界都联合在一起,每个季度开一次会,有一个沟通的渠道。业界在业务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或有新的做法,监管者一些顾虑,以及学术界有一些新的研究发现,进行了沟通。翟总说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亚洲的世纪已经开始,在金融科技和金融普惠方面,亚洲国家有很多共同的话语,我们需要这样一个亚洲金融科技的网络来促进亚洲国家的交流,也许对于中国来说可以在这方面扮演一些更主要的角色,因为金融科技方面,中国确实走在了前列。 主持人姜芳芳:谢谢各位专家出了各种各样好的建议和方案,各位说的都特别好、特别对,我们需要一个标准,避免大家出去的时候不在一个频道上说话,我们要更加关注普惠当中的负责任保护原则。 最后再提一个问题给各位嘉宾。 在海外推广输出当中,看到中国机构走出去大概有两大模式: 模式1,资金出去。基本上可以说是以蚂蚁金服为代表的,他们现在在全亚洲9个国家设立了电子钱包,它自己并不在当地设立分支机构,通过入股参股的方式去收购当地一些机构,比如在巴基斯坦,蚂蚁金服入股了当地最大一家银行——Telenor Microfinance Bank,Telenor Microfinance Bank是当地最大的电信公司开的银行,可想而知它手上有多少电信用户,把它的技术人员派到了当地,给当地银行高管转变思想,告诉他们你们如果换一种方式,你们客户可能呈几何数的增长,这是资金+管理能力+管理人才输出的方式,现在看起来可以说是中国非银机构出去走的速度最快的一家,当然现在把国有大行已经在外设点没有纳入今天讨论当中。 模式2,纯技术输出,可能有助贷模式、能力分享模式,有一些技术是我给到你一些解决方案,只给你信贷解决方案,还有一些是像微众银行这样的,给你底层系统的解决方案,要打一个组合拳,一个package给大家,各自走的模式不一样,也遇到了不同的挑战和困难。 各位专家依托于你们过往经验,在海外推广过程当中,哪些方式可能是比较有效、比较好的?可能资金结合技术或者纯技术,或者纯资金也是有可能的,三种模式各有利弊,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孟庆丰:我们是一家金融科技公司,也和我们合作伙伴中银香港一起去了整个东南亚国家看了,几位嘉宾分享的遇到的情况,我们做调研时都遇到了,包括信仰问题,监管问题,数据问题,在东南亚国家有很多不一样的形式。我们觉得技术出海可能会更加现实一些,一定寻求当地金融机构的合作,这边提供技术支持,当地机构有牌照、有资金,还是用当地的资源来做,相当于是一个互助共赢的方式,和我们在国内的合作也是非常类似的。基于是当地机构,如果和正规持牌金融机构、银行合作,可能我们考虑的问题已经不再是问题了。 翟南宾:我昨天在新加坡参加欧洲一家老牌征信机构科孚(CRIF)的会议,所有的出海不外乎是这家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外延,至于什么方式,是根据企业觉得自己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就去海外做什么。所以像蚂蚁、腾讯本来就是互联网公司,就是做数据、做流量,这是很自然的。我们公司核心技术就是智能化风控,是结合了底层技术手段,加上核心管理层、风控团队大量经验积累,包括美国的经验,包括在国内各种各样的经验,很自然而然是一个延伸。 在海外说穿了就是三个层面的问题:1.人才,到哪里找到人,有没有团队。2.资金,资金是在本地还是从境外过来?因为中国是严格的外汇管制的,所以这对所有中资企业出海都面临的问题,除非已经在海外有了资金的底子能转起来,如果已经在海外有了资产,有了一些底子可以转起来。3.技术。人才、资金、技术是需要考虑的,而且我经常把人放在第一位,因为这个世界上的事情都是事在人为,去每个国家要考量的无外乎是这三个东西。当然每个国家监管政策不一样,文化习俗不一样。 刚刚说到我们要本地化,但很多国家的员工是不加班的,跟他讲996是没有用的,这是很大的文化差别,我们都觉得不可思议,我们要审批的件数都挤压在那里时,你跟当地员工说能不能晚上加班,给你加薪?不干。这是需要双方共同去磨合的,不是一概一方迁就另一方,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出海的人都会有这种感受,所以不是绝对的他对,也不一定我们对。人和团队的建设、文化建设非常重要,技术本身是一个中性的东西,技术没有国界,无论哪一种技术,只要有原材料,这些方法、这样手段都不是难题,但是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而且大家还要稍微有一些耐心慢慢地去做。 主持人姜芳芳:大家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讨论,也看得出来这个环节跟我以前经历的很多环节不太一样,以前讨论一些非常实际具体问题时,如利率高还是利率低,什么样的利率水平是合适的,讨论中国内部一些问题时,大家很踊跃,问题非常多。但是谈到技术出海时,发现现场没有问题了。无形当中体现出实际上中国经验出海还处于早期探索阶段,真正出去的一些机构,可能作出一些成绩的机构当中也遇到了非常多的挑战,今天在座这些专家和领导其实也提及了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更多问题可能要留在CAFI论坛明年甚至后年论坛上有更多更深层次的讨论。 最后借此机会感谢在座每一位嘉宾分享了你们无论从中国还是在海外,还是从监管,还是从实际行业操作者方方面面的经验,我们也期待着未来的普惠,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海外,大家能一起携起手来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谢谢各位![详情]

Nils STIEGLITZ:开展跨国项目首先要理解文化规则
Nils STIEGLITZ:开展跨国项目首先要理解文化规则

  新浪财经讯 10月12日消息,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今日在京举行。法兰克福财经管理大学校长兼首席执行官尼尔斯·斯蒂格里茨(Nils STIEGLITZ)出席名为“国际视野下的包容性金融”的主题论坛并发表讲话。 法兰克福财经管理大学校长兼首席执行官尼尔斯·斯蒂格里茨 谈及一些跨国的普惠金融项目,尼尔斯·斯蒂格里茨认为首先要去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规则是怎样的。其次,需要结合当地的专业知识,以及更多有经验的专家,同时还有包括与当地机构的合作。 尼尔斯·斯蒂格里茨还表示,在开展普惠金融项目时,主要针对的是女性,因为很多时候女性才是家里真正做财务决策的人,有研究也显示,女性在做投资决策时比男性做得更好。 以下为现场发言实录: 尼尔斯·斯蒂格里茨:非常感谢大家的热情欢迎,非常感谢组织这次会议,我尽量遵守时间。法兰克福金融管理学院,我们是个私营的商学院,是在法兰克福,我们有三个主要的支柱:我们提供学术项目,有300个学生,70名教授;也提供专员和在职教育,主要是给德国和欧洲银行提供教育;也提供全球国际咨询服务,主要关注的是可持续金融。 这是我们的国际咨询服务,国际咨询服务始于1990年,现在已经做了大概800个项目,是和金融发展相关的;我们的服务遍及全世界130个国家。在这其中,在“一带一路”49个国家,我们开展了492个项目,这是目前我们最关注的领域,国际咨询主要包括9个内容,包括中小企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贷款,女性银行服务,付款以及经济住房资金,信贷通信技术以及解决方案,可持续绿色融资以及风险管理、监管,农村智能农业金融、普惠金融。 这是我们的想法,怎么样为我们的客户带来价值,我们把咨询中得到的最佳实践加入到能力中心,同时进入到知识管理中,把它引用到职业教育尤其管理者、高级经理教育项目中,专门有个高级经理有关普惠金融的教育。法兰克福学校谈到普惠金融时,首先需要科学与艺术之间的结合,这是为什么法兰克福学校对此非常相关,一方面有我们自己的教授,同时也有自己的全球专家,他们在运行各种各样的项目,在运作很多普惠金融项目时,发现我们要针对的是女性,很多时候在家里,妇女才是真正做财务决策的人。 很多研究显示,妇女在做投资决策时比男性做得更好,做家庭财产管理也比男性做得更好。我们不应该忘记的,普惠金融有个先决条件,金融教育也非常得重要,在德国法兰克福学校,专门对教师有教育课程,对他们进行有关经济、金融市场(知识)教育,让他们在未来更好向年青人教授有关金融以及经济方面的知识。 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在我们一些咨询的措施中需要一些当地的专业知识,以及来自于法兰克福的一些专业知识。现在我们在一些项目当中也有比较长期的经验的,而且这些专家有很多是在法兰克福,同时我们还有质控,还有一些项目管理,都是在法兰克福。对于每个项目来讲,我们都是非常多的依赖于当地的专家。我们要结合法兰克福学院这边的专业知识,以及当地背景下的专业知识。 所以对一个项目来讲,如果是多年的一个项目,我们同时也需要去该地区建立办事处,如我们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内罗毕也有代表处,包括加勒比海等有一些合作,所以我们也需要开办事处。 关键的一点,首先要去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规则是不一样的,这些也是我们从一开始就要明白的;第二是需要结合当地的专业知识,以及更多有经验的专家,同时还有包括与当地机构的合作。[详情]

黄必红:金融科技知识教育应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黄必红:金融科技知识教育应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亚洲开发银行研究院(ADBI)研究经济学家 黄必红 新浪财经讯 10月12日消息,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今日在京举行。亚洲开发银行研究院(ADBI)研究经济学家黄必红出席主题论坛“国际视野下的包容性金融”并发表讲话。 黄必红表示,在T20框架下亚洲开发银行提出除了传统金融知识的教育,也应该把金融科技知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因为金融科技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而且它代表着未来的方向,也应该把金融科技知识纳入我们的教育,包括一些新的金融产品,新的金融科技风险的防范。 以下为现场发言实录: 黄必红:各位嘉宾大家好,非常荣幸参加今天的论坛,这两天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亚洲开发银行的使命是在亚洲推动可持续的发展,包容性的增长,金融普惠也是我们推动的重点。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两方面:一是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二是金融知识的教育,我分享的是一些国际的经验。 针对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亚行早年提出三方面,第一是信用的登记;第二是抵押登记;第三是可持续的信用担保,中国已经形成了很好的系统。最近,我们提出需要建立一个针对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数据库,因为我们办公室现在在日本,所以可以总结时候的经验,日本有个信用风险数据库,它的做法是,数据来源是两方面:一是金融机构,特别是那些为中小企业,小微企业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他们把数据传输到数据库;二是来自于信用担保机构,日本是每个地区有个信用担保机构,后面有政府的资金支持,这个信用担保机构有51家,他们也及时把数据传输到数据中心。有了这个数据中心之后,他们就把所有的数据整合在一起,目前大概能覆盖全国70%-80%的中小企业,只要他们在银行系统借过钱,申请国担保,数据就收集到这个数据库里。这个数据库,他们用统一的方法进行打分、信用评级。如果某一个中小企业要贷款,银行可以直接向这个数据库申请它的信用报告。这样做有个好处,把所有的数据集合起来,可以实现大数定律,能比较好的评估风险。 今天听到很多中小型金融机构确实需要这方面的服务。日本这个制度大概是2000年建立的,现在已经比较成熟和完善。还有一个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它有定期的评估,对这个数据库,它的模型、使用的数据是否合理,每年都进行评估,对准确性也进行评估,它的评估来自FSA(Financial Service Agency),相当于我们保监会、证监会、银监会集合体;中亚银行、日本银行,以及一些学者,他们每年都要对这个数据库使用的模型进行评估,验证它的准确性。从2000年到现在,每年评估几乎都能达到99%的准确性。唯一一年出现波动的是2011年的福岛海啸和地震,那一年因为大的灾害造成预测准确性出现比较显著的下降,之后我们又进行了模型的调整。 金融知识教育。我想介绍一下日本的做法,日本今年系G20的主办方,围绕G20现在有很多的20,我的机构是负责T20(Think20),下面有10个工作小组,我负责的小组是面向未来数据时代的工作和教育,我们提出了很多政策报告,其中我负责数字金融时代的教育,从几方面来讲。第一是提供方,日本这方面也是做得比较好的,有几个机构联合来提供,一是FSA(Financial Service Agency),根据他们的法律,FSA的一个主要功能是保护投资者,包括储蓄者、保险购买者、证券投资者,他们有义务向消费者提供金融知识教育。光是有FSA是不够的,他们融合了日本央行,很重要的是日本教育部、消费者保护协会,由他们几方来共同推动金融知识教育,他们的受众是细分的,首先是小学生,第二个层次是中学生,第三个层次是工作人口,第四个层次是老年人口。 针对不同的受众,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比如小学生我们可以采用生动活泼的办法,比如有一些App、游戏、漫画;对于中学生可以采用教科书的教学方法,这需要教育部的支持,所以,他们把金融知识教育已经纳入到中小学教育课程,这也是中国可以借鉴的。 针对工作人口和老年人口,他们主要要求金融机构提供金融知识教育,包括银行、保险公司、券商、证券交易所,他们都有责任向客户提供金融知识普及,举行一些讲座。甚至针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教育,比如告诉他们怎么样记账。 在T20框架下我们提出除了传统金融知识的教育,也应该把金融科技知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因为金融科技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而且它代表着未来的方向,也应该把金融科技知识纳入我们的教育,包括一些新的金融产品,新的金融科技风险的防范。如果受到欺诈,消费者能够通过什么样的渠道保护自己,这都是我们在推动的,关于金融普惠方面的做法。   谢谢大家![详情]

翟南宾:普惠金融是全球语言 但在各国语义不尽相同
翟南宾:普惠金融是全球语言 但在各国语义不尽相同

  北京恒昌利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战略官 翟南宾 新浪财经讯 10月12日消息,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今日在京举行。北京恒昌利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战略官翟南宾出席主题论坛“国际视野下的包容性金融”并发表讲话。翟南宾表示,普惠金融虽然是全球性的语言,但在每个国家的语义并不太一样。随着中国普惠金融和金融科技的崛起,未来在东南亚地区有很大的潜力可供挖掘。 以下为现场发言实录: 翟南宾:我先简单自我介绍,我是恒昌公司首席战略官翟南宾,我十年前从美国回来,在民生银行工作了七年,当时民生银行轰轰烈烈做小微金融,十年的变化非常快。恒昌公司是我这辈子第一次在民营企业,因为在国外时间长一点。今天的主题我尽量扣题国际视野,下面我用三页简单介绍一下恒昌公司。在座很多同行都知道,它的业务我管它叫非传统的、多元化的一家公司,业务类别比较多,我们今天主题,恒昌的使命和愿景是8个字“数字金融,普惠大众”,所以,我今天的发言题目也是这8个字,小标题是简单介绍一下恒昌的经验。 我们累计的客户不是很多,是200多万,这是因为长期走线下,这两三年在往线上快速发展。普惠金融虽然是个全球性的语言,但在每个国家的语义还是不太一样的,我印象最深的,今天早上吴晓球校长讲的关于“普”和“惠”,和我个人的理解也非常接近。我简单列了一下,什么是“普”?它的机构是多元化的,产品是多元的,服务是多元的;“惠”是根据客户不同的需求。去年参加闭门研讨时,很多同志一直在争论关于定价的问题,我认为定价本身是市场来决定的问题,当你的服务很少,竞争不够激烈的时候,价格会昂贵一些,逻辑也很简单。我中间加了一段风险与成本,它的定价与收益,这是永恒的市场规律,也没有必要花更多时间在这里讨论。 我印象特别深,十年前回国的时候,家里有亲戚做小微企业主,他当时借钱真的是借不到。今天,所有的人手机端都有很多的银行主动给你offer的各种各样的贷款,所以,十年真的变化特别得大。普惠金融,中文把它翻译过来了,它的含义大家都知道。 我们公司的业务主要有三块,一是信贷,主要是无抵押个人信用贷款;二是小贷业务,北京市金融局发放给我们的贷款,第三是助农贷,我们内部组织构架有个词叫大普惠,还有一个词叫小普惠。大普惠是刚才讲的三块业务的构成。刚才飞贷的同事讲了,这几年发展最大的是金融科技。(图)在这个过程背后它的基础很多,数据、决策引擎、模型等等;第二块是在策略当中怎么做好业务。在国际化方面,我们一直在积极地探索,这两年,随着“一带一路”,随着我们去东南亚的企业也越来越多,我本人到东南亚也跑得比较多,包括去农村的银行考察,跟着研究院去非洲考察,我跟大家讲两页PPT,第一我们一定要从全球视野来看亚洲,有人认为亚洲是这个世界整个Fashion of this century,非常重要,明显看到亚洲在全球的分量和定位。 东南亚地区数字经济的未来和地位。印度尼西亚这个国家2亿多人口,潜力非常大,整个东南亚10个国家,非常大的市场。东南亚主要的国家现在信用的状况,这里涵盖的层面非常多,包括征信、支付,很多的设施在里头,这可以供大家参考,这也不是我做的,是益博睿,一家权威的征信公司做的。刚才主持人也提到了,很多巨头都去东南亚了,我现在跑到菲律宾,满大街都是广告牌GCash,后来了解了GCash后面的巨头是蚂蚁,两家支付公司背后很多中国的,就不展开说了。这张图大家可以看一下,随着中国普惠金融和金融科技的崛起,我们在东南亚很多国家都有在那里布局,也希望恒昌能够跟着这个时代的步伐,在中国的普惠金融,世界的普惠金融里做一些小小的贡献。 谢谢![详情]

央行王信: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服务三农和小微的作用
央行王信: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服务三农和小微的作用

  新浪财经讯 10月12日消息,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今日在京举行。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出席名为“国际视野下的包容性金融”的主题论坛并发表讲话。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 谈及货币政策如何支持普惠金融时,王信指出,首先是定向降准,对开展普惠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适用比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从而使他们能有更多资金来支持普惠金融事业。此外,央行还根据相关条件,发放支农支小和扶贫再贷款,使得相关金融机构能够更好解决流动性问题、资金问题,从而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支持普惠金融事业。 王信还分享了台州在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方面值得借鉴的地方,一是打造金融服务信用共享机制,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二是利用一些重要的信息,即“三品三表”来判断农户或企业信用的状况,“三品”即企业家的人品、产品、抵押品,“三表”即电表、水表和海关报表。 王信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在服务三农、服务小微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区域金融改革的相关政策措施,推动普惠金融实验区的发展,大力支持数字普惠金融事业。 以下为现场发言实录: 王信:尊敬的各位嘉宾: 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来参加今天的讨论会,非常感谢主办方的邀请。 普惠金融是世界各国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事业,因此相互来交流各自的经验和做法是非常有意义的。实际上,中国从很早就开始重视普惠金融,也非常关注世界各国先进的经验和做法。非常广为人知的以肯尼亚为代表的非洲国家手机支付等等进行的金融服务,包括印度通过银行的代理机构、通过微型支行来进行金融了服务,包括俄罗斯制定了五年计划来推动金融普及的教育,巴西通过普惠金融指标体系的建立来更好评估普惠金融的发展等等,这些都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事实上我们在相关工作中也广泛地借鉴和利用了国际的各种经验。 随着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中国进一步积极参与国际上对话和交流,中国2011年加入了普惠金融联盟,2012年时任中国最高领导人胡锦涛主席提出了发展普惠金融的倡议,这是在国家领导人层面首次提出发展普惠金融的倡议。2016年,中国作为G20主席国时,又发布了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当然还有很多倡议、很多做法,中国积极参与普惠金融国际对话和交流,并且吸取宝贵的经验。 在中国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我们也积累了一些好的做法,在各地不管是地方政府,还是企业,还是各类各级金融机构都积极探索,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我重点想和大家分享几个方面: 第一,顶层设计。 在顶层设计,在金融基础设施方面,尤其是适应数字金融、数字经济迅猛发展的潮流,中国非现金支付以及网上银行、数字金融发展速度非常快,这些方面先进的做法、好的经验也被引入到普惠金融实践当中。 在2017年,G20发布了“数字普惠原则”,在案例当中有关中国的几个案例是比较引人注目的,这些案例重点涉及到金融的基础设施、普惠金融的顶层设计,如: 1.中国发布了《互联网金融指导意见》,就可以在更高层面来规范、来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 2.分类监管支付户,便利于各种市场主体来开展相关活动; 3.较早建立了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协会,互联网金融协会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在更好的联系业界、沟通信息、促进相关行业标准的落地等方面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4.支付基础设施的完善,包括在非常基层的地方,像农村、乡村都有ATM机、POS机,很多地方都建立了助农取款点等等,对于边远农村的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很重要的作用。 5.不管农户还是小微企业征信体系发展方面,都作了很大的努力。 第二,普惠金融实验区。 中国几十年改革开放的历程,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就是通过增量改革的方式,通过鼓励各个地区根据自己的特点先行先试,在很多领域金融改革开放,包括整体经济改革开放的领域都采取了试点的做法,在普惠的领域同样通过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建立了相关普惠金融实验区,鼓励各地进行先行先试,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成熟的在各个地区进行推广。 相关普惠金融实验区有几种,都是属于大的普惠金融的范畴,如河南兰考普惠金融实验区最近几年探索出不少好的经验;在浙江台州,主要在小微金融改革方面进行探索和实验。在东北包括两江平原、吉林,在西部的成都,浙江的丽水这些地方,我们重点实验的是农村金融实验区。通过不同地区的先行先试,积累好的经验和做法,确确实实也探索出一些值得大家相互进行交流和学习的一些经验,有的经验也在全国进行了推广。 如,河南兰考普惠金融改革实验区,有几个重点: 1.比较聚焦在普惠、在扶贫、在县域的几个主题。 2.跟百姓业务相关的共600多项产品全部放在线上,通过线上和线下结合,使得农户、小微企业可以便利地在线上办理相关业务。其中涉及到农户和小微的金融产品就多达200多项。 3.兰考的经验比较重视信用体系的建设和风险防控体系的建设,主要是怎么样建立一个好的风险分担的机制。 如,台州在小微金融发展方面,尤其在小微金融机构支持当地经济发展方面,探索了很多好的经验,也得到了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高度肯定,在台州也召开了相关经验交流会。台州的特点主要是非常重视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通过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怎么样来更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使得金融机构能够更好的、更加便捷、更加放心、成本更低地来支持农户和小微企业。其做法也有值得称道之处,包括: 1.打造金融服务信用的共享机制,除了信用信息分享,互相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之外,信用体系还有评级、预警的功能。 2.创造性利用一些重要的信息来进行分析、评估,说的是“三品三表”,“三品”是企业家的人品、产品、抵押品;“三表”是电表、水表和海关报表,这些都是比较常见、常用的信息,但是通过比较好的交叉验证,从而能够比较好地来判断农户或企业信用的状况。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发现在台州当地包括农户在内小微贷款的占比高达整个地区信贷总量的一半左右,这是比整个浙江小微企业贷款所占比重高了10个百分点,比全国小微贷款比重高了20个百分点,所以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绩。 第三,在货币政策上如何支持普惠。 1.定向降准,对于开展普惠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包括农村的各种金融机构,甚至包括农业银行的三农事业部等等,适用于比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从而使得他们能有更多资金来支持普惠金融事业。 2.中央银行根据相关条件,发放支农支小和扶贫再贷款,使得相关金融机构能够更好解决流动性问题、资金问题,从而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支持普惠金融事业。 下一步将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在服务三农、服务小微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区域金融改革的相关政策措施,推动普惠金融实验区的发展,大力支持数字普惠金融事业。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把握好风险的防控。 以上是我今天向大家汇报的主要内容,谢谢大家![详情]

莫秀根:实现负责任的金融需要三方共同努力
莫秀根:实现负责任的金融需要三方共同努力

  新浪财经讯 10月12日消息,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今日在京举行。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总监莫秀根出席并现场发布《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19)》(以下简称《报告》)。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总监莫秀根 莫秀根认为,负责任的金融不是提供一天的金融服务,而是提供连续的金融服务。在莫秀根看来,实现负责任的金融需要三方共同努力:金融机构是责任主体;政府政策也负有责任;金融消费者本身则要努力提高自身能力。 莫秀根指出,普惠金融是解决城乡差别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对提升乡村发展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下为现场发言实录: 莫秀根: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下午好! 下面由我向大家报告一下今年《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19)》(绿皮书)(简称“《报告》”)的主要内容。普惠金融研究院这几年来每一年都要对普惠金融发展情况进行一些观察,每一年都有一个主题,最初的一个主题是“好金融,好社会”,第二年是“普惠金融的国家战略”,讨论了普惠金融能力建设,去年讨论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问题,今年观察的角度是“包容、健康、负责任”的金融。 包容性是普惠金融本来的意思,是普惠金融另外一个名词。包容性金融或普惠金融必然的结果是一种健康的金融,才能使金融是一种好的金融。要实现健康的金融,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说,要提供一种负责任的金融,所以我们认为包容性、金融健康和负责任的金融都是属于普惠金融三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为什么提出包容性的金融?包容性金融的来源和宏观经济有什么影响? 两年前,易纲行长在这个会议上提出普惠金融是可以促进宏观经济增长的。今年对这个问题展开了一些观察和研究,我们认为普惠金融是和可持续发展有密切相关的,特别是普惠金融要通过为一些弱势群体(指低收入人群、中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使社会更加平衡地发展。 《报告》中对现在中国经济发展过去的几十年进行了回顾,过去的经济发展缺乏一种包容性的增长。 如图,阐述了这几十年来经济城乡差别,和经济增长率有关,而没有跟总量有关,就是说当经过增长加快时,城乡差别过大,当经济下行时,城乡差别在缩小,也就是说增长是缺乏包容的增长。普惠金融能够为一些低收入人群提供金融基础设施的安排,促进包容性增长,甚至可持续发展。在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报告》中讨论了几个方面的内容,包括怎么样采取措施,技术如何促进包容性增长的,还讨论了现有大的金融机构怎么样实现从传统金融服务到包容性金融服务的转型问题,也讨论了包容性监管的问题。 《报告》中有金融健康问题,金融健康是在《报告》中提出来的将年,主要指的是金融消费者金融和财务状况要有一个好的状态,是对普惠金融一个更高层次的要求。过去我们讲的普惠金融(包容性金融),我们提供的包容强调的是机会均等问题,在这里提出一个健康的,一定要有好的结果,不仅仅是提供一种产品,同时这个产品一定要有一种好的结果,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强调金融健康的问题。普惠金融要满足消费者的基本需求,而不是把金融当做一个奢侈的服务来提供,所以在这方面要强调的是金融服务一定是要为了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而提供服务的,这是其唯一的原则,而不是为了借贷而借贷,或者是为了提供服务而提供服务,其提供服务的结果一定是好的。 《报告》中提出怎么样衡量健康的金融,从六个方面来考量我们提供的服务是否达到一种健康的结果,即: 1.我们提供的服务要使消费者有稳定合理的收入结构。 2.在需要资金时有紧急资金预备或有固定资产作为紧急状况的一种准备。 3.要有合理的债务结构,而不是过度贷,一个家庭、一个人、一个企业要有合理的结构,当需要的时候,借贷渠道要畅通。 4.有适当的保险,保险是抗击风险的一个措施。 除此以外,效果是要让客户满意,我们在财务满意度方面要反映出客户的满意度,还有要让客户对未来有信心,如果金融服务对未来没有信心,肯定不是好的。 《报告》中也有对互联网金融客户健康状况进行一些分析,在这里不一一讲了,具体结果可见报告。 在《报告》中也讨论了P2P,现在有很多争论,即P2P是否导致客户金融健康的问题,P2P有害还是有好处,其中也有讨论。我们也讨论了现金贷和金融健康的关联问题。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负责任的金融。 如果我们提供的产品是不负责任的,特别是普惠金融提供服务的客户是一些弱势人群,有可能他们的金融健康就受到了损害,因为对产品信息不掌握,所以负责任的金融要提供一种比较透明的、包容的、公平的金融服务和产品。这里强调这个服务“以客户为中心”,中国人常常讲“以人为本”,“以客户为中心”在普惠金融内容框架下指的是要以中小微弱的金融需求为中心。负责任的金融不是提供一天的金融就是负责任的,而是要提供连续的金融服务。现在一些金融服务为了很多短期的目标,通过一些手段,今天去检查他就有金融服务,明天就没有了,这种可以讨论是不是负责任的金融。 要提供可持续的服务,首先要金融机构的服务本身要可持续,所以贝老师经常提出的是普惠金融有两个目标,一个是社会的目标,一个是商业可持续的目标,两者缺一都可能偏离了普惠金融的目标。 我们要实现负责任的金融,谁来做这个事情?负责任的金融一定是三方面要共同努力,即:要让这些金融机构提供持续的服务,政府的政策要负责任;金融机构责任主体;金融消费者本身也要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才能够实现负责任的金融。 在《报告》中也讨论到其他一些问题,如金融机构要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政府要有好的法律框架。 《报告》中讨论了金融平台如何履行金融责任,“以客户为中心”如何实现等等,也有一些案例,具体内容在这里不再赘述。 普惠金融是解决现在城乡差别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特别是由于金融供给的问题,造成了乡村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我们认为普惠金融对提升乡村发展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本书中也提到了普惠金融其他一些社会的效果,大家可以抽时间翻阅一下。 我们虽然已经做了几年,认为自己在探索普惠金融方面还处于比较初级阶段,理论水平、观察面可能不够,水平有限,里面可能有一些讨论不够充分或出现一些错漏的地方,希望大家给我们提供中肯的批评意见。 我就汇报到这里,谢谢大家![详情]

潘光伟:发展普惠金融要注重科技创新
潘光伟:发展普惠金融要注重科技创新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中国银行保险报网讯【实习记者 李林鸾】 10月12日,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在京举行。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专职副会长、亚洲金融合作协会第一副理事长潘光伟在论坛上表示,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成效显著,重点领域金融服务获得感明显增强。 潘光伟介绍了一组数据:截至2019年6月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乡镇机构覆盖率达96%,全国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达99%;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35.6万亿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0.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4%;涉农贷款余额34.2万亿元,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6.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8%;全国扶贫小额信贷余额2287.6亿元,扶贫开发项目贷款余额为4247亿元,全国334个深度贫困县各项贷款余额17366亿元,较年初增速7.9%。 为打造包容、健康、负责任的普惠金融生态圈,潘光伟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是增强社会责任,助力普惠金融发展。具体而言,潘光伟认为,要不断提升改进服务,向着加大力度、延伸广度、拓展深度、增强厚度的方向,持续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大对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支持力度;要通过“双基联动”、村口银行、“惠民贷”等多种形式,助力精准脱贫,增加“三农”金融供给,达到金融服务“普之城乡,惠之于民”的目的;要遵循ESG原则,积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业务,推动绿色低碳的乡村振兴建设,助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要关爱残障人士,继续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按照中银协发布的《银行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为残障人士和特殊人群提供零距离的金融服务,努力打造有温度、有情怀的商业银行。 二是注重科技创新,让优质的银行服务触手可及。潘光伟建议,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在不断优化服务质量的同时,积极研判行业发展趋势,主动引领创新服务潮流。持续拓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AI)等技术在服务领域的实践,不断推进网点智能化、特色化转型,加强电子渠道业务场景化、综合化发展;不断优化业务办理流程,扩大服务覆盖面,增强客户体验,提升客户黏性,将更高质高效的服务融入到百姓生活和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让优质银行服务无处不在、触手可及。 三是发挥好社会组织作用,推动行业服务稳步提升。潘光伟表示,银行业协会将积极发挥窗口作用,加强行业宣传和舆论导向,引导社会公众正确认识普惠金融,提高金融素养和风险防范能力。继续组织社会责任百佳评估工作,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持续化、常态化。加深和拓展与监管部门、人大普惠金融研究院以及相关金融机构的协作,通过主题调研、收集诉求、专题培训以及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有效推动行业内外学习借鉴,共促共进,助推建立多元与开放的普惠金融体系。[详情]

周小川:普惠金融规律不因新科技而变化 总结P2P教训
周小川:普惠金融规律不因新科技而变化 总结P2P教训

  原标题:周小川:普惠金融这三大规律不因新科技而变化,深刻总结P2P教训 10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指导,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国小额贷款公司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召开。 在主旨演讲环节,中国金融学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表示,数字技术和电子网络对普惠金融服务影响巨大,有些变化具有颠覆性。但他强调,普惠金融服务有自己的规律,这些规律并不容易因新技术的出现就发生变化。 在演讲中,周小川尤其强调普惠金融的可持续性。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周小川表示,只有教人们去提高生产力,特别是供给侧的生产力,普惠金融才能做到可持续。 平衡社会责任和激励机制 普惠金融有三大基本规律。 首先,金融机构的可持续性,特别是财务可持续性。周小川指出,金融机构应该与实体经济共生,有了好的实体经济就有了更多的金融服务需求,同时也能保证金融服务的质量和合理的回报。金融机构如果没有强健的财务,没有不断增长的能力,包括抗风险的能力,不可持续,会搞一段时间就出问题了。 第二,风控和监管仍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周小川指出,一些打着“普惠金融”旗号出问题的机构,往往是因为对风险管理、风险识别出现问题,以及监管也没太顾得上。要想降低风险,除了自身的风控建设和监管建设以外,还应当在财务制度、会计准则执行、风险评估上做得更多更好,而不是忽略。因为有人认为这是大金融机构干的事儿,小金融机构就不一定有必要。 第三,要把激励机制和社会责任两者平衡。过往强调社会责任,如果激励机制不合理就会影响普惠金融的财务可持续性、积极性。甚至鼓励了一些“冒牌”活动。 深刻总结P2P网贷教训 在谈及农村金融方面,周小川表示,有三个值得深刻总结教训的过程。 一是早期主要强调农村金融合作制。合作制是值得探索的一个模式。但当时由合作制变为了农村合作社,金融的合作可以不要资本金,这样实际是减弱了它风险承担能力。在经济发生变化的时候,就出现了很大的脆弱性,随后出现生存上的一些问题,没有继续完善地发展下去。 二是亚洲金融危机之间的农村基金会。农村基金会从财务形式和健康性来讲,抵御风险能力以及公司治理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畸形性。因此,在亚洲金融风波期间出现大面积垮塌,后来采取了关闭和救助的办法,人民银行也为此向地方政府借了不少钱来进行拯救。 三是最近的P2P网贷。P2P网贷中间还是有一些新生事物,动机也是为了搞普惠金融,但有些方面还是违背了财务健康,可持续性和监管方面的基本规则,因此也出现大面积的问题。这些都是值得深刻总结的。 周小川还指出,新型科技产业从事普惠金融,积极的同时,也忽悠得比较厉害,不是那么脚踏实地和客观。只讲好的方面,不充分重视风险和脆弱性方面。这样也会有一定的问题。 完善征信、登记、支付等基础设施 普惠金融面临哪些主要挑战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周小川认为,主要在基础设施、信息优势、如何降低风险以及激励机制方面。 在基础设施方面,周小川指出,基础设施并不只限于征信,还包括交易平台、资产的登记托管、交易的记录、支付系统支付清算等一系列设施。为多元化、中小型金融服务机构提供更加健康可靠,可信的公共服务。一些基础设施也可以用PPP的形式,即有公有部门如财政部、中央银行或监管部门主导,也可以有私人部门参加。但总之,要强调完善基础设施的重要性。 在信息优势方面,周小川表示,专注于普惠金融的机构要搞清楚自己再信息方面的比较优势。他提到,当前很多小型普惠金融机构更多希望依靠公共征信系统。但如果公共征信系统都能够提供大家都满意的、非常丰富的信息,那么中小型金融机构还有什么大的存在必要?所以,这也可能出现混合的局面,一方面我们仍然需要扎根基层的网点和金融机构;与此同时,又有相当一部分普惠金融业务无论从信贷、保险还是支付等方面,将来更多地变成线上的操作,和公司是否扎根基层关系不那么大。最后的关系将在演进中逐步探索。 在如何降低风险方面,周小川提到,通过农产品期货事先取得销售价格,同时又有对种植业气候灾害保险、病虫害保险或病疫保险,就能形成有价格、有保障的农业订单为基础的有保险的信贷机制。这种做法当前中国迫切需要。此外,我国的宅基地并不那么容易转让,在抵押品方面也有一定挑战。 周小川还指出,由于科技的发展,由于存在着资本市场融资的诱惑和IPO的诱惑,社会上有急功近利的一些做法,我们也看到一些金融机构,包括一些民营的金融机构都受到这种思潮的影响,有些事情作出了错误的选择,同时也吸取了惨痛的教训。所以如何防止走偏也是需要注意。 在需求侧的普惠金融,周小川表示,要防止一些国家“信用卡危机”里所出现的过度消费信贷问题,但这也要具体区分判别。 激励机制也十分重要。周小川表示,有很多问题口号是对的,方向也都讲得比较清楚,但是激励机制设计上经常是有错的。如果激励机制不对的话,有时候是胳膊拧不过大腿。[详情]

主题对话:如何打造包容、健康、负责任的金融生态圈
主题对话:如何打造包容、健康、负责任的金融生态圈

   新浪财经讯 10月12日消息,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今日在京举行。宜信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唐宁,蚂蚁金服数字金融总裁黄浩,浙江省农信社党委书记、理事长王小龙,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程瑞等嘉宾出席主题对话二环节,并就相关问题展开了讨论。 以下为主题对话实录: 主持人贝多广:各位来宾,各位嘉宾,接下来,我们就要开始第二场的精彩主题对话,主题是“如何打造包容、健康、负责任的金融生态圈”,要请出的对话嘉宾是:宜信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唐宁先生、蚂蚁金服数字金融总裁黄浩先生、浙江省农信社党委书记、理事长王小龙先生、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程瑞先生,掌声有请这几位嘉宾上场。 我们这个环节叫“如何打造包容、健康、负责任的金融生态圈”,实际也是这次论坛的主题。这是个很大的题目。我们直接从唐总开始,您对建立普惠金融的生态体系怎么看?特别是宜信公司在这其中扮演什么角色,再具体一点,要有一些具体指标,比如你覆盖了什么样的客户,贷款大概是多大的规模,用途用到哪儿去的,你们做的事与现有传统金融体系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你们的特色在什么地方?和大家分享一下吧,谢谢! 唐宁:谢谢贝老师。从2006年开始宜信创业,希望利用技术创新,模式创新解决传统金融不能够充分覆盖的人群,就是小微企业主,兼职创业的工薪阶层,消费者和农户。中国有个很突出的特点,大家的企业家精神非常强,我们服务的客户很多都是,一方面有他的本职工作,另一方面参与到各种创新创业之中,他所需要的资金既不少也不多,相比传统的企业金融来讲,几个亿,几千万还是要小很多,一般我们在国际上讲普惠金融、小贷1万美元这样的水平。 对他们来讲还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金融行为,帮助他们能够参与到一些创新创业的过程之中,但他们又没有抵押担保的可能。所以,从传统金融体系获取帮助的可能性是不大的。我们建立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方式,能帮助他们在几个小时之内,通过各种信息获取、评估,能够(使他们)得到金融帮助。这是城市的人群。 农村的人群所需要的资金更少一点,但难度会更大一些。我们感受很深的是,除了把钱给他们,一定要赋能给他们,比如他拿了钱做了项目之后,产品如何卖出去,他们不太能够把包装、营销这方面工作做好,我们在资金融通方面来讲,利用科技来解决信用建立,资金获取之外,在赋能,能力建设上也要做大量的工作,有些是我们自己做的,有些是我们和合作伙伴做的。我先简要地分享一下,一会儿可以就普惠金融如何更好地发展有一些观点和体会跟大家报告。 主持人贝多广:谢谢唐总。蚂蚁金服是一家独角兽金融科技企业,有的时候我们也有点confuse,Fintech、TechFin说法不太一样,我们也不太清楚,我的印象你们的宗旨是覆盖长尾人群,从支付到信贷,到各种产品,黄浩总裁能不能借这个机会再介绍一下,在这样的普惠金融生态体系当中,你们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过程当中您有一些什么样的体会? 黄浩:大道理就不讲了,我先分享一组数据。蚂蚁金服既服务于小微企业,业服务消费者,我下面要分享的是这组数据,主要讲的是小微企业。我曾经在网商银行做行长两年多时间,大概半年前回到了蚂蚁金服。 我第一组数据是网商银行以及网商银行前身阿里小贷十年服务2000万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累计发放贷款3.6万亿,全部是信用贷款,不良率始终在1%左右; 第二组数据,再细分客群,其中超过3/4的小微经营者雇员是在10人以下,超过3/4;如果再细分,52%的客户雇员是在5个人以下,可以看出我们的客户特点是以“微为主,小微为辅”; 第三组数据,单笔贷款10万以下客户是主流,占到96%; 第四组数据,89%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分布在三四五线城市、乡镇和农村; 第五组数据,把我们的很多数据和银行原来很多数据做了对比,发现中间真正有交叉度的在10%多一点,也就是超过80%的客户都是在网商银行和蚂蚁金服首次获得信贷服务。 这五组数据下来,道理不用展开,我们自己有个体会。第一,针对于小微企业的短小频急的需求,依托于互联网数据化模式,在过去十年时间来看,是一条非常重要,一定不能说是唯一的,但一定是非常重要的道理。 第二,这个模式与经济周期波动相关性比较小,因为我们都是信用贷款。最近,世界国际清算银行(BIS)、北大、蚂蚁金服做了一个分析,看这样的贷款模式、经济周期和抵押物之间的相关性,传统银行的贷款依托与抵押物,而抵押物是顺周期的,经济周期上涨的时候抵押物价值上涨,贷款就多;反之,它会带来贷款的抽回。 我们这个模式和抵押物的相关性到底有多高呢?传统和抵押物最强相关的是房地产抵押贷款,它的相关性高达0.905,如果不是和房地产抵押相关,其他综合小微贷款一般的传统模式,相关性非常之高,是0.498。网商银行纯信用贷款相关性只有0.238,某种程度上说,这样的信贷模式起到一定的平滑经济周期的作用。 数据化风控这件事儿不仅仅是属于互联网平台,互联网平台和传统银行都做得好。今天上午建行的章行长分享了建行的经验,说的也非常好。数据和信贷模式是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平台殊途同归的一条道路,不仅殊途同归,而且中间有非常多携手的东西。 主持人贝多广:谢谢黄总。普惠金融当中有一大块是农村地区普惠金融问题,昨天有一场专题讨论会“谁是普惠金融的主力军”,我没参加,但还是讨论得非常热烈的,关于农村地区谁是主力军,在我来讲没什么好争论的,肯定是中国的农信社,农商行,原来传统这套系统好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浙江农商,因为我们这几年有很多调研,到浙江省去,我印象当中他们做得确实也是比较不错的。小龙理事长,浙江农信在建设这样的生态体系当中,尤其农村普惠金融当中,你们是怎么做的?你们心目当中,农村金融应该是一种什么格局?或者农信社、农信系统到底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王小龙:非常难得的机会。最近这些年,我们国家的普惠金融进展是非常巨大的,前面的嘉宾也都讲了。国务院的五大规划以后,各大金融机构都在纷纷地做普惠金融,实际效果也非常好。刚才贝院长提的命题,我不是想针对太多这个话题讨论,我想谁是主力军也没有太必要讨论讨论,谁来做普惠金融都是应该的,也都是值得的。 浙江农信这些年确实做得也都不错。我认为,当前普惠金融在中国基本的问题都解决得比较好,特别是科技,金融的推进是领先全球的。刚才建行的章行长也讲了融资难、融资贵的事儿。其实金融科技比较好地解决了成本的问题,只要成本是低的,利率就可以下降,刚才蚂蚁金服讲的道理就是这个道理,哪怕是小额贷款也可以降低成本,只要降低成本,利率就可以往下调。在中国当前普惠金融的核心确实是融资难融资贵的事儿,依然没有能好地解决。我认为,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上,要按照足额、便捷、便宜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首先,解决足额的问题,无论是作为普通消费者还是普通的小微企业,多数的难题是得到的融资不能够足额地得到,作为个体消费者和小微企业找到一家金融机构所期望的合理的金融需求,一家金融机构能够满足的话,相信他不一定会去找第二家,至于融资贵可能是第二选择。解决足额的情况下再来解决便捷、便宜,就能比较好地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但在解决足额的问题上,我们有需要基础性的建设是不足的。比如居民家庭的资产负债表,我们现在是不健全的,没有系统性建设资产负债表的制度安排。比如税收,我们主要是法人税为主体,没有自然人纳税资产负债表编制。这样居民家庭投资性收入,在家庭资产负债表里是没有正常反映的,自己也没有很好地认真地编制这个事儿。这是基础建设的问题。这对足额金融贡献是个基础性的缺陷。 第二,普惠金融机构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我认为要建立在服务、风险和盈利三者关系的逻辑要把它理顺。浙江农信这些年,在全国农信风险偏高的情况下,浙江农信的风险控制得比较好,我们就是把服务提在最前面,服务为先,风险为基,牢牢地把控风险,盈利是自然而然的事儿,金融机构在做普惠金融的时候,一定要把服务放在最前面,按照服务、风险、盈利三者逻辑解决好金融机构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主持人贝多广:谢谢王理事长。中国平安这是国内也是最有影响力的金融机构,过去很多年,我在资本市场,中国平安是中国金融混业经营的第一个吃螃蟹的,这个过程我有一点了解,很复杂的。现在普惠金融起来了,平安集团也好像很活跃,但大家不是那么清楚,特别是你们又有平安普惠,你们是什么样的商业模式?和其他机构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程瑞:平安现在做普惠金融主要的模式我们把它称之为聚合的模式,传统说做金融资金方一干子插到底,我是资金方,直接找到资产端给他授信或贷款,在小微信贷里,我们发现一个很突出的特征,它的可得性非常差,我们很难通过资金端可以非常便捷地接触到所有的小微客群。就像刚才蚂蚁金服黄总也提到,虽然这些年来服务这么多的小微,虽然中国数字经济发展非常快,但还有大量线下夫妻老婆店,特别小的微微企业,不一定所谓这种模式搬到线上或线上线下同时在进行,线下数据不足以支撑我们给他非常好的普惠金融服务。这类线下群体我们资金端怎么找到他,这是第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第二,银行都知道,因为客户没有足够的抵押物,不能够足够给自己做增信,所以,我们处于风险考量,很难给到他能够所谓足额服务。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怎样整合市场上的资源,真正给到小微企业可得的,并足额的,适合他的服务。我们需要借助金融市场上多主体参与,多层次参与,需要找到一种黏合剂把它聚合到一起。 现在平安普惠模式是连接市场上的资金方、增信方、获客方,最终共同来给客户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目前,我们在全国合作了二十多家商业银行,包括全国性股份行,类似兴业、光大、华夏,包括大的城商行,像南京银行、杭州银行等等,这是连接资金方;同时,我们还连接了一些信托公司,昨天下午论坛有中航信托也是我们的合作方;我们连接资金方,同时连接增信方,我们自身是有融资担保牌照;连接了平安集团内外的保险资源,现在全国合作的有三家保险公司,并且还在进一步拓展我们合作的朋友圈。 通过我们这种增信来帮助这些没有抵押物,相对缺乏资产,相对缺乏线上数据,我们用传统或数字经济都很难给到适合他的普惠金融服务客群给到他适合的定价,让他能够从资金方获得金融服务。同时,我们还联系聚合了市场上的获客方,现在市场上大量有真正意义上能接触到小微群体的获客类机构,他是真正意义上的小微服务机构,无论三农还是城市小微,通过我们的银行网点,融资担保网点,信托网点,几乎不可能触达到的,我们需要在市场上非常活跃的,他们可能是信贷员性质,可能是其他销售身份,财务咨询的身份。我们通过对他的观点,对他合规的输出,确保他们能给我们推荐合适的小微客户,我们通过融资担保、保险、银行三重风险审核,最终给到他公允定价和融资服务。我们是通过聚合模式,聚合资源给客户提供普惠金融服务。 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数据,从2005年我们开始探索这个业务,聚合模式是2014年、2015年时差不多成形,过去五年来,我们累计服务了全国1100万客户,里面大概60%本身的身份是小微,剩下40%通过我们的抽样调研,发现其中一半以上真实的用途是用于经营和创业,或者他坚持生产。这些客户里,所有这些小微和经营性用户里再进一步拆,90%的客户我们称为“1050”客户,这个小微企业年收入在1000万以下,雇员在50人以下。这个群体会比蚂蚁金服略微大一点点,又比传统金融能覆盖到的小一点点。在整个生态圈里,我们不断找自己的差异化定位。所以,现在平安做普惠金融是通过聚合模式,找到在传统金融和数字经济这部分夹缝人群,我们共同为他提供好的金融服务,同时更好地联合市场上各种金融资源,为他们做赋能。 谢谢! 黄浩:我回应一下这个问题。我是特别赞同平安说的“聚合模式”。如果用我的词汇叫做“信贷联营”,这个话题现在比较有争议的话题,坦白来讲可以说得更透一些,就是关于联合贷款这件事情,市场上有非常多的讨论,其实也有一些争议。以蚂蚁金服为例,网商银行用十年时间,加上阿里小贷,服务2000万家小微企业,我们是一家小小的银行,何德何能呢,只有几十亿的资本金。实际上我们背后有30-40家银行跟我们一起在合作,用联合信贷模式在服务。 争议点是这种合作模式的边界到底在哪儿?会不会带来银行能力的退化?会不会带来一些责权利关系不能理清?这样的争议很多,非常正常。我认为联合贷款模式无论是从时间的角度,还是从空间的角度来看,实际上都是银行展业的一个非常正常的业务模式。如,在互联网时代之前,其实银行就一直是在用所谓聚合、联合信贷模式为企业、为个人提供服务,因为银行没有自己的场景,银行天然的就是要和这些场景去合作、去服务消费者和小微企业,比如银行会和商家合作发联名的信用卡,银行会和住房销售机构、会和汽车销售机构合作做房贷、做车贷,银行会和核心企业合作做供应链金融,这些平台也好、场景也好,提供的封闭化的流程、数据和客户都是银行获客和展业离不开的,从来如此。只不过进入到了互联网时代以后,这样的合作变得更加深入、融合和多元化了,这是从时间的维度。 从空间的维度,不仅在中国,全世界银行业和场景方的融合已经是大势所趋。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例子,像iPhone最近和高盛推出Apple Card,是一个很典型的一种联合信贷,是把苹果的硬件、软件和用户的数据,和高盛的金融能力无缝地结合在一起,为客户提供互联网时代的消费信贷服务,而这个客户其实可能苹果从来都没见过,高盛也从来都没有见过,他们合在一起才能为客户提供在线的服务。2B领域这样的例子也非常多,美国的Kabbage、OneDeck(音)这些互联网平台作为第三方小微企业服务的数据服务商和技术服务商,和很多金融机构合作,如摩根大通等等,2015年就开始为他们提供服务,无论从时间和空间角度来说,这样的合作都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的。 为什么大家有一些争论?还是有一些问题需要慢慢澄清。以蚂蚁金服来讲,无论是老的信贷联营,还是新的信贷联营,都应该有些基本的原则,本质是不应该改变的。我自己总结16个字:优势互补,数据共享,独立风控,风险自担。我认为把握住这16个字的是好的信贷联营,没有把握住这16个字的可能是不那么好的或假的、劣的信贷联营。实际上蚂蚁金服也是这么去做的。 优势互补就不用讲了,刚才平安举了非常多的例子。 数据共享,我认为就是打破数据孤岛非常重要的方式,当然有重要的前提,充分的尊重用户的知情权,在用户授权的前提下,在保护好数据用户隐私的基础上,才可以谈数据的共享。大家通过数据共享去挖掘客户更多的服务潜力。 独立风控,这是毫无疑问的,虽然像我们这样的互联网平台会为合作的银行提供很多数据和风控的技术服务、数据服务,但是重要的前提是最后的信贷决策权一定是要在合作银行手上去掌握,他决定贷或不贷,他决定多贷或少贷。 风险自担,风控对后果负责。蚂蚁金服从来在信贷联营中不对合作的银行提供任何直接的或隐性的所谓兜底承诺,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 现在不是所有金融机构联营都这么做的,确实看到一些我认为是假的和劣的信贷联营,更多是把银行当做资金的通道,也没有数据的服务,最后还提供各种兜底的保障。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因势利导,扶优限劣,让好的、对的、正确的信贷联营去更多地服务好大众消费者和小微企业,让假的被淘汰出这个市场。 以上是我个人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主持人贝多广:谢谢黄总。刚才程院长讲到一点,让我想起我做的研究,实际上普惠金融也不是一锅粥,里面还分很多层次。我曾经试着分过,最小的贷款额,尤努斯的格莱珉银行,按中国的话就是几千元;一两万是中国的中和农信,在农村给农户发放的;再往上是蚂蚁的借呗、花呗,大概四五万元;再往上可能是飞贷,大概六七万、七八万,每个人都定位在不同的层次上;再往上像农商行、平安普惠、泰隆银行,都很有名,可以做到十几万、二十几万;再往上五十万,大概一百万以下都可以分成好几个细分市场,就让我想到实际上普惠金融不是一个大而统之的一句话,而是要形成一个各种金融机构有自己不同的定位,自己的商业模式,大机构做大机构的事,小机构做小机构的事,在我看来理论上是很完美的、配套的、互相配合的一种生态体系。 我经常举的例子,就像物流一样,从海外大的几十万吨集装箱进来,然后往长江一走是几万吨,再往小河岔里一走,小船、货轮到村里,也是这么一个系统,形成了一个有效的物流系统。银行也是这样,国外的银行也有批发性银行,我就是做批发,就是做institutional clients,也有的专门就做零售的,就是专门对零售客户的,各自有自己的定位。 我过去在资本市场也看到,资本市场也不是IPO一刹那全部上市了,在这之前种子资金、天使投资、风险投资、PE私募投资,一层一层的多少轮,最后到了投行手上,我们包装弄一下上市。但是即使这样,后面还有很多资产证券化、二级市场等等。整个是一个生态环境。 想请教几位专家,你们也是实践者,在这样一个生态体系中,站在国家的角度,你们认为这样一个生态体系应该怎么建设?特别是考虑到中国有一个特点,就是银行是主导的,这个基本上几十年改变不了,未来也是这样,这是第一。第二,相比世界上其他地区,中国金融科技非常活跃,数字经济非常发达,甚至于走在世界前沿,是一个标准。我们要建立普惠金融的生态圈,唐总认为中国这个体系应该怎么建立? 唐宁:我非常同意贝老师对于普惠金融生态的认识。我觉得未来的中国金融体系应该是各种不同的机构,以各自不同的资源禀赋,服务不同客群的不同需求,应该是一个非常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的体系。有几个建议: 第一,刚才王董事长提到足额的问题。其实机构都希望足额,获取客户是有成本的,而且能够很好地满足客户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为什么有的时候做不到足额?就是一个重要的基础设施还没有完全到位,充分运作好,就是我们的征信体系,我们还有很多的金融交易,特别是那些非银的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的借贷交易的信息没有体现在我们征信体系之中,就知道你查了这些征信体系现有信息数据,仍旧不能够充分了解这个申请人多头负债的情况,就不敢给足额,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去获取一些蛛丝马迹,如果从不同的地方查了征信报告,我们就认为他有可能在其他地方也有一定的一些借贷情况,所以不能够给足。 刚才上半场有关台湾双卡风暴等等,未来在中国能够规避一场个人信用方面的危机,很重要的是让我们的征信体系能够尽快加速地去落地,否则我们的相关机构就是盲飞。国庆这几天大家看《中国机长》,有多大本事,在数据不健全、不充分情况之下,一方面要有足额的需求,一方面还要防范风险等等。所以征信体系的建立是特别特别重要的。 第二,与人大普惠金融研究院非常相关,即金融启蒙、金融教育相关工作。个人金融、小微金融相关的知识是如此重要,但却在我们中学、大学课本里没什么太多体现,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公司金融,我理解可能公司金融是一个更加科学化、体系化的学科,而个人金融理财相关的事情不是那么有一个科学体系,更多是艺术性比较强,实践性比较强,所以没有进入到我们的课堂之中,其实看下来我们金融消费者保护,我们让投资者真正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能够很好地承担风险,真正做到长期投资、价值投资,从而老有所养、老有所依,那么真正能够让教育起到其作用,我觉得是特别特别重要的。 怎么样去做呢?这也要求无论是机构也好、参与各方也好,可以把这种非常难的金融知识点趣味化、视频化、互动化,让过去很冷峻的、很高大上、高不可攀的一些金融概念可以三五分钟就能够很简单地为广大的人民受众所了解、所感兴趣,这样在他们吸收相关信息的时候,要比一些贴在电梯厅里或一些霓虹灯上比较枯燥的一些语言可能会更好一些。 王小龙:贝院长刚才的问题,我的回答是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线上,肯定未来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但目前光是线上是严重不足的,如我要贷款200万,凭着我现在的条件应该是可以的,但是我可能到蚂蚁最多能拿20万,到平安也可以拿20万,大概是这样。所以线下,目前大数据还不敢不见我的面就给我200万。所以线上和线下的结合我认为是解决体系问题的一个方案。 程瑞:我觉得一个好的生态一定是在这个生态里面的参与者都能够过得很好,而且可持续。所以这个生态里,就是供给侧和需求侧,供给侧我们会研究比较多,怎么满足小微的需求,这里不赘述。需求侧里有两个问题,第一我们不了解需求侧,刚才唐总提到信用体系首先不健全,第二是很多东西没有看明白。 举例,特别小的个体工商户和自雇职业者的属性是用于经营,但是个人属性其实非常偏个人,没有办法找到这种个人属性和经营属性怎么综合评判其风险,以及给他一个适合的授信。类似我们信用体系里有太多这样一些盲点,在小微领域我们研究的很少,更多是通过企业授信和个人授信两套体系天然切开,但中间有太多模糊环节需要去研究。所以我们信用体系还有很多需要研究的小的细分领域。 需求侧还有问题,需要给他赋能,让他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得到多少,就是所谓的可得性以外,要研究需求侧的适得性,我适合得到多少。我的经营,这样一个规模,未来行业的发展,我心里有没有数,我的资金缺口到底有多少,让我既能推动我的经营增长,同时又能让我可承担,多少价格是我可承担。其实整个这个领域我们作为一个供给侧,跟需求侧之间的互动、赋能、教育接下来是我们整个生态建设一个必须要去提升的点。 这是我的一些观点。 黄浩:我觉得生态现在本来就在生成之中。这个生态不是谁规划出来的,是各个市场主体在合作中间慢慢生长出来的。五年前,说到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大家都在说颠覆,三年前都在说竞争,今天大家都在谈合作,这个生态就是随着市场的需求,各自的能力贡献,优势互补,当然也有一定的竞争,慢慢生长出来的,不是有一个人站在上帝的视角能够规划出来的,这是我的观点。尊重市场的选择,并且做好规则的管理,防止系统性的风险,同时最后还是要尊重市场的选择。 王小龙:线下有许多工作要做,社区治理、信用体系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建设,是我们未来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这些工作不做好,线上线下不融合,是很麻烦的。 主持人贝多广:所以我们看到黄浩他们的蚂蚁金服是线上,你们(浙江农信)是线下,我就期待你们能够线上线下好好的合作,这是未来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大的趋势。 非常感谢四位嘉宾精彩的发现,因为时间关系,大家意犹未尽,但未来还有很多机会,谢谢大家![详情]

潘光伟:普惠金融重点领域金融服务获得感明显增强
潘光伟:普惠金融重点领域金融服务获得感明显增强

  原标题:潘光伟:普惠金融重点领域金融服务获得感明显增强 来源:新京报 新京报讯(记者 陈鹏 黄鑫宇)“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成效显著,重点领域金融服务获得感明显增强。”在10月12日举行的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上,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潘光伟对银行业的进一步实践提出多项建议,包括不断提升改进服务,加大对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支持力度,注重科技创新等。 潘光伟介绍称,截至2019年6月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乡镇机构覆盖率达96%,全国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达99%;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35.6万亿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0.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4%;涉农贷款余额34.2万亿元,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6.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8%;全国扶贫小额信贷余额2287.6亿元,扶贫开发项目贷款余额为4247亿元,全国334个深度贫困县各项贷款余额17366亿元,较年初增速7.9%。 潘光伟说,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脉,通过建立起多样化金融机构、开发出多元化金融产品、培育出多层次金融市场,将服务“触角”伸向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角落,如同人的心脏将资金之“血液”输送到经济体的每个部位、每个组织、甚至每个细胞。金融既是解决社会痛点难点最有效、最有针对性的“温柔手术刀”,也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解决方案。 对于银行业的进一步实践,潘光伟提出多项建议。他表示,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将服务实体经济作为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努力实现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坚持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按照潘光伟的解释,包括要不断提升改进服务,加大对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支持力度,增加“三农”金融供给,关爱残障人士,为残障人士和特殊人群提供零距离的金融服务等。 潘光伟还建议,要注重科技创新,让优质的银行服务触手可及。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在不断优化服务质量的同时,积极研判行业发展趋势,主动引领创新服务潮流。持续拓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AI)等技术在服务领域的实践,不断推进网点智能化、特色化转型,加强电子渠道业务场景化、综合化发展;不断优化业务办理流程,扩大服务覆盖面,增强客户体验,提升客户黏性,将更高质高效的服务融入到百姓生活和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让优质银行服务无处不在、触手可及。 此外,他也指出,银行业协会将积极发挥窗口作用,引导社会公众正确认识普惠金融,提高金融素养和风险防范能力。继续组织社会责任百佳评估工作,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持续化、常态化。 编辑 徐超 校对 张彦君[详情]

周小川谈普惠金融:风控和监管仍然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周小川谈普惠金融:风控和监管仍然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原标题:周小川谈普惠金融:风控和监管仍然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来源:新京报 新京报讯(记者 陈鹏 黄鑫宇)在10月12日举行的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上,谈及普惠金融发展的话题时,中国金融学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表示,有一个不变的规律,风控和监管仍然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周小川说,我们也看到,有一些(人)有热情搞普惠金融,当然也有一些人是打着“普惠金融”的“幌子”,他们可能更注重一些其他的目标,但往往是因为风控出了问题,对风险的管理出了问题,对风险的识别出了问题,以及监管也没有太顾得上,出了不少问题。 “如果要想减低风险,除了自身的风控建设和监管建设以外,还应该提供更多的保障,特别是在财务制度上、在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准则执行上、在风险评估上应该做得更多更好,而不是忽略。因为有的人觉得那是大金融机构干的事儿,小金融机构可能就不一定行。”周小川说道。 周小川还提及了P2P网贷。他说,P2P网贷中间还是有一些很好的新生事物,动机也是为了搞普惠金融,但有些方面还是违背了财务健康、可持续性和监管方面的基本规则,因此也出现大面积的问题。这些都是值得深刻总结的。 编辑 徐超 校对 张彦君[详情]

王小龙:做普惠金融要理顺服务、风险、盈利三者逻辑
王小龙:做普惠金融要理顺服务、风险、盈利三者逻辑

  新浪财经讯 10月12日消息,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今日在京举行。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王小龙出席了主题为“如何打造包容、健康、负责任的金融生态圈”的对话环节,并发表讲话。 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王小龙 谈及普惠金融机构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王小龙认为,机构自身要理顺服务、风险和盈利三者之间的逻辑。王小龙表示,浙江农信近些年风险控制的比较好,就是把服务提在最前面,服务为先,风险为基。在牢牢地把控风险后,盈利是自然而然的事。金融机构在做普惠金融的时候,一定要把服务放在最前面,按照服务、风险、盈利三者逻辑解决好金融机构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以下为现场发言实录: 王小龙:非常难得的机会。最近这些年,我们国家的普惠金融进展是非常巨大的,前面的嘉宾也都讲了。国务院的五大规划以后,各大金融机构都在纷纷地做普惠金融,实际效果也非常好。刚才贝院长提的命题,我不是想针对太多这个话题讨论,我想谁是主力军也没有太必要讨论讨论,谁来做普惠金融都是应该的,也都是值得的。 浙江农信这些年确实做得也都不错。我认为,当前普惠金融在中国基本的问题都解决得比较好,特别是科技,金融的推进是领先全球的。刚才建行的章行长也讲了融资难、融资贵的事儿。其实金融科技比较好地解决了成本的问题,只要成本是低的,利率就可以下降,刚才蚂蚁金服讲的道理就是这个道理,哪怕是小额贷款也可以降低成本,只要降低成本,利率就可以往下调。在中国当前普惠金融的核心确实是融资难融资贵的事儿,依然没有能好地解决。我认为,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上,要按照足额、便捷、便宜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首先,解决足额的问题,无论是作为普通消费者还是普通的小微企业,多数的难题是得到的融资不能够足额地得到,作为个体消费者和小微企业找到一家金融机构所期望的合理的金融需求,一家金融机构能够满足的话,相信他不一定会去找第二家,至于融资贵可能是第二选择。解决足额的情况下再来解决便捷、便宜,就能比较好地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但在解决足额的问题上,我们有需要基础性的建设是不足的。比如居民家庭的资产负债表,我们现在是不健全的,没有系统性建设资产负债表的制度安排。比如税收,我们主要是法人税为主体,没有自然人纳税资产负债表编制。这样居民家庭投资性收入,在家庭资产负债表里是没有正常反映的,自己也没有很好地认真地编制这个事儿。这是基础建设的问题。这对足额金融贡献是个基础性的缺陷。 第二,普惠金融机构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我认为要建立在服务、风险和盈利三者关系的逻辑要把它理顺。浙江农信这些年,在全国农信风险偏高的情况下,浙江农信的风险控制得比较好,我们就是把服务提在最前面,服务为先,风险为基,牢牢地把控风险,盈利是自然而然的事儿,金融机构在做普惠金融的时候,一定要把服务放在最前面,按照服务、风险、盈利三者逻辑解决好金融机构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贝院长刚才的问题,我的回答是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线上,肯定未来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但目前光是线上是严重不足的,如我要贷款200万,凭着我现在的条件应该是可以的,但是我可能到蚂蚁最多能拿20万,到平安也可以拿20万,大概是这样。所以线下,目前大数据还不敢不见我的面就给我200万。所以线上和线下的结合我认为是解决体系问题的一个方案。 线下有许多工作要做,社区治理、信用体系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建设,是我们未来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这些工作不做好,线上线下不融合,是很麻烦的。[详情]

周小川:要防止出现“信用卡危机”过度消费信贷
周小川:要防止出现“信用卡危机”过度消费信贷

  原标题:周小川:要防止出现“信用卡危机”过度消费信贷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0月12日讯 今日,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中国金融学会会长周小川在会上表示,需求侧需要普惠金融,但要防止在有些国家“信用卡危机”里所出现的过度消费信贷问题。 周小川指出,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应该是共生的局面,有了好的实体经济就有了更多的金融服务需求,同时也能保证金融服务的质量和合理的回报。 周小川强调,风控和监管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有一些有热情搞普惠金融的,当然也有一些人是打着普惠金融的幌子,他们可能更注重一些其他的目标,但往往是因为风控出了问题,对风险的管理出了问题,以及监管也没有太顾得上,这样出了不少问题。” “由于存在着资本市场融资的诱惑和IPO的诱惑,有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我们也看到一些金融机构,包括一些民营的金融机构都受到这种思潮的影响,有些事情作出了错误的选择,同时也吸取了惨痛的教训。”周小川强调,金融机构的发展要防止走偏。[详情]

唐宁:做普惠金融服务除了提供资金 还要注重赋能
唐宁:做普惠金融服务除了提供资金 还要注重赋能

  新浪财经讯 10月12日消息,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今日在京举行。宜信公司创始人、CEO唐宁出席了主题为“如何打造包容、健康、负责任的金融生态圈”的对话环节,并发表讲话。 宜信公司创始人、CEO唐宁 唐宁认为,农村人群需要的资金更少一点,但服务起来难度会更大一些。在唐宁看来,除了把资金给到他们,还要为他们赋能,比如在他们拿到资金开始做项目之后,产品如何卖出去,产品的包装、营销工作能否做好等。 在唐宁看来,未来的中国金融体系应该是各种不同的机构,以各自不同的资源禀赋,服务不同客群的不同需求,是一个非常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的体系。 以下为现场发言实录: 唐宁:谢谢贝老师。从2006年开始宜信创业,希望利用技术创新,模式创新解决传统金融不能够充分覆盖的人群,就是小微企业主,兼职创业的工薪阶层,消费者和农户。中国有个很突出的特点,大家的企业家精神非常强,我们服务的客户很多都是,一方面有他的本职工作,另一方面参与到各种创新创业之中,他所需要的资金既不少也不多,相比传统的企业金融来讲,几个亿,几千万还是要小很多,一般我们在国际上讲普惠金融、小贷1万美元这样的水平。 对他们来讲还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金融行为,帮助他们能够参与到一些创新创业的过程之中,但他们又没有抵押担保的可能。所以,从传统金融体系获取帮助的可能性是不大的。我们建立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方式,能帮助他们在几个小时之内,通过各种信息获取、评估,能够(使他们)得到金融帮助。这是城市的人群。 农村的人群所需要的资金更少一点,但难度会更大一些。我们感受很深的是,除了把钱给他们,一定要赋能给他们,比如他拿了钱做了项目之后,产品如何卖出去,他们不太能够把包装、营销这方面工作做好,我们在资金融通方面来讲,利用科技来解决信用建立,资金获取之外,在赋能,能力建设上也要做大量的工作,有些是我们自己做的,有些是我们和合作伙伴做的。我先简要地分享一下,一会儿可以就普惠金融如何更好地发展有一些观点和体会跟大家报告。 我非常同意贝老师对于普惠金融生态的认识。我觉得未来的中国金融体系应该是各种不同的机构,以各自不同的资源禀赋,服务不同客群的不同需求,应该是一个非常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的体系。有几个建议: 第一,刚才王董事长提到足额的问题。其实机构都希望足额,获取客户是有成本的,而且能够很好地满足客户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为什么有的时候做不到足额?就是一个重要的基础设施还没有完全到位,充分运作好,就是我们的征信体系,我们还有很多的金融交易,特别是那些非银的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的借贷交易的信息没有体现在我们征信体系之中,就知道你查了这些征信体系现有信息数据,仍旧不能够充分了解这个申请人多头负债的情况,就不敢给足额,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去获取一些蛛丝马迹,如果从不同的地方查了征信报告,我们就认为他有可能在其他地方也有一定的一些借贷情况,所以不能够给足。 刚才上半场有关台湾双卡风暴等等,未来在中国能够规避一场个人信用方面的危机,很重要的是让我们的征信体系能够尽快加速地去落地,否则我们的相关机构就是盲飞。国庆这几天大家看《中国机长》,有多大本事,在数据不健全、不充分情况之下,一方面要有足额的需求,一方面还要防范风险等等。所以征信体系的建立是特别特别重要的。 第二,与人大普惠金融研究院非常相关,即金融启蒙、金融教育相关工作。个人金融、小微金融相关的知识是如此重要,但却在我们中学、大学课本里没什么太多体现,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公司金融,我理解可能公司金融是一个更加科学化、体系化的学科,而个人金融理财相关的事情不是那么有一个科学体系,更多是艺术性比较强,实践性比较强,所以没有进入到我们的课堂之中,其实看下来我们金融消费者保护,我们让投资者真正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能够很好地承担风险,真正做到长期投资、价值投资,从而老有所养、老有所依,那么真正能够让教育起到其作用,我觉得是特别特别重要的。 怎么样去做呢?这也要求无论是机构也好、参与各方也好,可以把这种非常难的金融知识点趣味化、视频化、互动化,让过去很冷峻的、很高大上、高不可攀的一些金融概念可以三五分钟就能够很简单地为广大的人民受众所了解、所感兴趣,这样在他们吸收相关信息的时候,要比一些贴在电梯厅里或一些霓虹灯上比较枯燥的一些语言可能会更好一些。[详情]

程瑞:聚合金融市场多方资源 提供优质普惠金融服务
程瑞:聚合金融市场多方资源 提供优质普惠金融服务

  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程瑞 新浪财经讯 10月12日消息,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今日在京举行。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程瑞出席主题对话环节,并就“如何打造包容、健康、负责任的金融生态圈”这一议题展开了讨论。 程瑞表示,虽然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迅速,但还有大量的“微微企业”,线下数据不足以支撑其获得更好的普惠金融服务。资金端如何找到这类线下群体,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以下为发言实录: 主持人贝多广:谢谢王理事长。中国平安这是国内也是最有影响力的金融机构,过去很多年,我在资本市场,中国平安是中国金融混业经营的第一个吃螃蟹的,这个过程我有一点了解,很复杂的。现在普惠金融起来了,平安集团也好像很活跃,但大家不是那么清楚,特别是你们又有平安普惠,你们是什么样的商业模式?和其他机构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程瑞:平安现在做普惠金融主要的模式我们把它称之为聚合的模式,传统说做金融资金方一干子插到底,我是资金方,直接找到资产端给他授信或贷款,在小微信贷里,我们发现一个很突出的特征,它的可得性非常差,我们很难通过资金端可以非常便捷地接触到所有的小微客群。就像刚才蚂蚁金服黄总也提到,虽然这些年来服务这么多的小微,虽然中国数字经济发展非常快,但还有大量线下夫妻老婆店,特别小的微微企业,不一定所谓这种模式搬到线上或线上线下同时在进行,线下数据不足以支撑我们给他非常好的普惠金融服务。这类线下群体我们资金端怎么找到他,这是第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第二,银行都知道,因为客户没有足够的抵押物,不能够足够给自己做增信,所以,我们处于风险考量,很难给到他能够所谓足额服务。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怎样整合市场上的资源,真正给到小微企业可得的,并足额的,适合他的服务。我们需要借助金融市场上多主体参与,多层次参与,需要找到一种黏合剂把它聚合到一起。 现在平安普惠模式是连接市场上的资金方、增信方、获客方,最终共同来给客户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目前,我们在全国合作了二十多家商业银行,包括全国性股份行,类似兴业、光大、华夏,包括大的城商行,像南京银行、杭州银行等等,这是连接资金方;同时,我们还连接了一些信托公司,昨天下午论坛有中航信托也是我们的合作方;我们连接资金方,同时连接增信方,我们自身是有融资担保牌照;连接了平安集团内外的保险资源,现在全国合作的有三家保险公司,并且还在进一步拓展我们合作的朋友圈。 通过我们这种增信来帮助这些没有抵押物,相对缺乏资产,相对缺乏线上数据,我们用传统或数字经济都很难给到适合他的普惠金融服务客群给到他适合的定价,让他能够从资金方获得金融服务。同时,我们还联系聚合了市场上的获客方,现在市场上大量有真正意义上能接触到小微群体的获客类机构,他是真正意义上的小微服务机构,无论三农还是城市小微,通过我们的银行网点,融资担保网点,信托网点,几乎不可能触达到的,我们需要在市场上非常活跃的,他们可能是信贷员性质,可能是其他销售身份,财务咨询的身份。我们通过对他的观点,对他合规的输出,确保他们能给我们推荐合适的小微客户,我们通过融资担保、保险、银行三重风险审核,最终给到他公允定价和融资服务。我们是通过聚合模式,聚合资源给客户提供普惠金融服务。 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数据,从2005年我们开始探索这个业务,聚合模式是2014年、2015年时差不多成形,过去五年来,我们累计服务了全国1100万客户,里面大概60%本身的身份是小微,剩下40%通过我们的抽样调研,发现其中一半以上真实的用途是用于经营和创业,或者他坚持生产。这些客户里,所有这些小微和经营性用户里再进一步拆,90%的客户我们称为“1050”客户,这个小微企业年收入在1000万以下,雇员在50人以下。这个群体会比蚂蚁金服略微大一点点,又比传统金融能覆盖到的小一点点。在整个生态圈里,我们不断找自己的差异化定位。所以,现在平安做普惠金融是通过聚合模式,找到在传统金融和数字经济这部分夹缝人群,我们共同为他提供好的金融服务,同时更好地联合市场上各种金融资源,为他们做赋能。 谢谢![详情]

蚂蚁金服黄浩:信贷联营是推进普惠金融的市场化道路
蚂蚁金服黄浩:信贷联营是推进普惠金融的市场化道路

  蚂蚁金服副总裁、数字金融事业群总裁 黄浩 新浪财经讯 10月12日消息,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今日在京举行。蚂蚁金服副总裁、数字金融事业群总裁黄浩出席主题对话环节,并就“如何打造包容、健康、负责任的金融生态圈”这一议题展开了讨论。 黄浩表示,信贷联营是银行业推进普惠金融的市场化道路,已在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上发挥了效果。网商银行与银行合作,已经服务了约2000万小微企业和经营者。信贷联营的风控表现也明显优于传统贷款。以花呗、借呗、网商贷为代表的信贷联营业务,不良率均在1%左右,远低于传统小微贷款的5.9%。 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规模一般在1000万元以下,而信贷联营服务的小微企业贷款需求90%在50万元以下。黄浩认为,在服务小微企业方面,互联网平台“以微为主、以小为辅”,而银行“以小为主、以微为辅”,两者正在分层、互补发展。 黄浩认为,信贷联营背后是技术、数据分享,互联网平台与银行的联合风控,是做好信贷联营业务的核心要素。通过联合建模方式,能够从0到1建立银行的大数据风控能力,提高银行业的整体风控能力。 不过,信贷联营在我国发展时间还仅有三四年。由于没有全国性统一的管理规则,市场上也存在一些不规范经营的情况。 黄浩认为,科学的监管能够对信贷联营因势利导限劣扶优。联合风控对互联网平台、银行的技术、数据能力都有较高要求,因此,能力弱、规模小的互联网平台不适合开展信贷联营业务。“监管部门也可以明确行业标准、建立信贷联营专项报送制度,确保联合风控落到实处,禁止互联网平台以任何形式进行兜底,避免部分机构借信贷联营名义进行通道化的放贷业务。”[详情]

周小川:部分民营金融机构急功近利 吸取了惨痛教训
周小川:部分民营金融机构急功近利 吸取了惨痛教训

   新浪财经讯 10月12日消息,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今日在京举行。中国金融学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周小川在讲话中表示,在社会科技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金融机构要防止“走偏”。由于存在着资本市场融资的诱惑和IPO的诱惑,一些金融机构、包括部分民营金融机构都受到了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作出了错误的选择,吸取了惨痛的教训。[详情]

周小川:只有提高供给侧生产力 普惠金融才能可持续
周小川:只有提高供给侧生产力 普惠金融才能可持续

  中国金融学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 周小川 新浪财经讯 10月12日消息,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今日在京举行。中国金融学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  周小川在讲话中表示,从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关系来讲,究竟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是直接给予好处,还是指导提高生产力,需要认真思考和厘清。只有提高生产力,特别是供给侧的生产力,普惠金融才能够做到可持续。 以下为演讲实录: 周小川:女士们、先生们,各位与会代表,上午好! 很高兴有机会参加“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我认为这个题目非常重要,也是从党和国家历来都给予高度重视的题目。贝多广先生刚才给我做了点介绍,一介绍完了以后,反而就容易紧张了,讲不好了。我也没做特别多的准备。但我想从这个会议参与的方方面面,以及这个会议所讨论的各个议题来看,普惠金融是个非常多维或多角度的题目,很多人都从不同角度对这个题目做出评论,做出贡献。我只能是从某一个角度谈谈我做研究工作,中国金融协会所做研究工作中感兴趣的几个方面,肯定不能冲着全面来讲,因为冲着全面来讲时间也不够。所以,讲几个观点,希望对会议有所贡献。 中国处于扶贫攻坚战阶段,这个题目在近两年有特别现实的意义。从国际环境来讲,全球经济面临许多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民粹主义上升,所以很多政策制定带有很强烈的民粹主义色彩。要搞好普惠金融也要注意,把我们的概念搞得更加清晰,使得我们所主张的政策,所做出的推进和各方面的努力能够真正脚踏实地的起到作用。 我想说,中国在普惠金融方面还是有不少成效。当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向前推进。可能大家都已经谈到了,在哪些方面取得的成绩,可以总结的经验,在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向前推进。我只想讲三点: 一、中国值得认真总结农信社改革的进程,从中吸取经验,也接受教训。 (一)农信社改革。 首先要看到它的基础,也就是在亚洲金融风波期间,中国农村金融面对了很大的困难,当时农村基金会大面积地垮塌。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如何设计、推进、执行。这个改革强调了农信社的健康,农信社和“三农”之间的共生,它们是相互促进的,而不是“零和游戏”。 第二强调在每一步改革推进的阶段上,都力求设立最好的激励机制,来使得能够往前走。在亚洲金融风波之后,在一段时间之内,在“三农”融资方面在逐渐走弱的情况下,通过这个改革,那时候叫支农的力度,有些支持农民进城务工,办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在这方面取得了成绩,很多指标得到了改进。 (二)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推进普惠金融的时候,国务院、人民银行、银监会以及其他监管部门合作推出指标体系。 当然,指标体系也是世界银行和其他一些国际组织都热衷推动的指标体系。我认为,这个指标体系应该是有很大的用途,绝大多数搞小微金融,普惠金融的往往视野也不够开阔。首先,你应该知道其他国家做得怎么样,这个指标体系是多维的,包括开户的情况,存款的情况,支付的便利性,保险,农产品期货,贷款等等各个方面。 因此,这有助于你比较,你在哪方面有薄弱环节,你在哪方面有较大提升空间。中国作为这么大一个国家,各个省通过指标体系的衡量也能找出自己的弱点,知道在哪些方面不如人家,有更大的提高空间。因此,我认为,这个工作应该有一些可供大家参考的经验。 从当前情况来看,我们对指标体系数字仍旧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因为它总是有口径的问题,这些指标体系统计的数据口径也不完全一致,也就没有在更高程度上引起大家的关注。我认为,这方面还有进一步的潜力可以挖。 (三)普惠金融在G20列入了专门的议题。 在中国,2016年,习主席主持G20时,把普惠这个题目抬到了相当高的高度;同时,把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也做了一定程度的结合,中方也参加了国际上各种工作组,提供会议上的材料。我认为,这件事儿也有很大的意义;也让人们意识到,绿色发展实际也有普惠的内容,非绿色的往往最后危及普惠。 二、刚才大家的发言也说到数字经济,数字和网络对于普惠金融的影响。 我认为,这个影响是相当巨大的。我们经历了这样的冲击,这个冲击是,普惠金融,过去我们从强调基层网点,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在基层或者有网点,或者有小型金融机构,到更多地依靠数字技术和电子网络。这个转变应该说已经很明显,大家都会给予高度的重视。与此同时,这个转变也具有不确定性。 其中一个不确定性,从刚才的发言当中,我也感觉到,如果更多地依靠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很可能很多小型搞普惠金融的各种机构更多地希望依靠公共征信系统。假设公共征信系统都能够提供大家都满意的,非常丰富的信息,那么存在一个问题,要那些中小型金融机构有什么大的必要?所以,这中间也有一些矛盾。也可能出现混合的局面,一方面我们仍然需要扎根基层的网点和金融机构;与此同时,又有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普惠金融业务,无论从信贷、保险还是支付等等各个方面,将来更多地变成网上、线上的操作,和公司是否扎根基层好象关系不那么大。这两个关系最后是什么样呢,我认为还要在演进中逐步探索,这应该说也是很具有挑战性的议题。 与此同时,尽管科技提出了很多变化,我们也看到有些变化具有颠覆性,也看到金融服务,普惠金融也有它自己的规律,这些规律并不是那么容易由于新科技的出现就发生变化。 首先,金融机构的可持续性,特别是财务可持续性。金融机构应该与实体经济是共生的局面,有了好的实体经济就有了更多的金融服务需求,同时也能保证金融服务的质量和合理的回报。金融机构如果没有强健的财务,没有不断增长的能力,包括抗风险的能力,不可持续,也会搞一段时间就出问题了。这种事情我们也遇到很多,我可能过一会儿会讲到。 金融服务历来都是以信息为基础的,对客户的信息依赖程度应该说非常之高。与刚才有联系的问题,现在是不是有些机构觉得这个信息不应该归我去管,而是靠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靠征信系统,靠一些大的机构提供信息。这确实是有一定问题的,就是说很可能很多涉及到普惠的,涉及到基层的金融,涉及到小微的这些金融,涉及到“三农”这样的金融,可能还是需要有它自己独特的,专有的了解基层的信息。 第二,还有一个不变的规律,风控和监管仍然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我们也看到,有一些有热情搞普惠金融的,当然也有一些人是打着“普惠金融”的“幌子”,他们可能更注重一些其他的目标,但往往是因为风控出了问题,对风险的管理出了问题,对风险的识别出了问题,以及监管也没有太顾得上,这样出了不少问题。 如果要想减低风险,除了自身的风控建设和监管建设以外,还应该提供更多的保障,特别是在财务制度上,在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准则执行上,在风险评估上应该做得更多更好,而不是忽略。因为有的人觉得那是大金融机构干的事儿,小金融机构可能就不一定行。 第三,还有一点,和农信社改革有关系的。我们需要把激励机制和社会责任两者平衡,同时做到一种更好的结合,往往人们强调社会责任,但是如果激励机制设计得不合理,会影响普惠金融的财务可持续性,会影响积极性究竟向哪个方向发挥;甚至弄得不好,鼓励了一些“冒牌”的活动。因此,我们说设计好激励机制是十分重要的。 从中国的情况来讲,也从世界的情况来讲,我们是既有成绩也有教训。成绩我就不多说了,估计我们有很多数字,特别是我们有很多数字是超过一般国际上的想象,如果他没有详细看数字的,不会认为中国在这方面有些指标可以达到这样的程度,限于时间我就不具体列举了,他是一种想象的推测。实际上,还是有不少成绩的。 也有教训,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可持续性问题。我们在农村金融问题上,经过了三个值得深刻总结的过程: 1、早期主要强调农村金融合作制,当然,合作制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合作制肯定是值得探索的一个模式。当时由合作制变为了农村合作社,金融的合作可以不要资本金,这样实际是减弱了它风险承担的能力,在经济发生变化的时候,就出现了很大的脆弱性,以后就出现了生存上的一些问题,导致实际上没有继续完善地发展下去。 2、第二个比较大的问题是亚洲金融危机之间的农村基金会,农村基金会出了比较大的问题,从财务形式和健康性来讲,抵御风险能力以及公司治理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畸形性。因此,在亚洲金融风波期间出现大面积垮塌,后来采取了关闭和救助的办法,人民银行业为此向地方政府借了不少钱来进行拯救。 3、最近一次是P2P网贷。P2P网贷中间还是有一些很好的新生事物,动机也是为了搞普惠金融,但有些方面还是违背了财务健康,可持续性和监管方面的基本规则,因此也出现大面积的问题。这些都是值得深刻总结的。 我们看到,新型的科技产业从事普惠金融积极性的同时,也有很多我们叫“hack”,就是忽悠得比较厉害,不是那么脚踏实地和客观,只讲一个方面,只讲好的方面,不充分重视风险方面和脆弱性方面。这样也会有一定的问题。所以,也有很多可以吸取的经验教训。 三、当前,我们也是面临着许多重要的挑战。 有很多方面,我拣几个方面说一下。 第一,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给很多多元化、中小型金融服务机构提供更加健康可靠,可信的公共服务。当然,有一些基础设施也可以用PPP的形式,即有公有部门,如财政部、中央银行或监管部门主导,也可以有私人部门参加,这也是可行的。但总之,也要强调基础设施完善的重要性。基础设施并不只限于征信,这是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包括交易平台、资产的登记托管、交易的记录、支付系统支付清算等等。 第二,专注于普惠金融的机构要想办法弄清自己的信息优势是什么。 金融服务是建立在信息基础之上的,就像是我们搞工业、搞出口,总是在说你究竟比较优势是什么,要没有比较优势,瞎忙活什么呢。搞普惠金融服务,要回答一个问题,就是你的信息优势是什么。所以能够在这方面做得比别人好,比别人有效率,同时也更安全、更可靠。 第三,考虑如何降低风险。 中国这方面做得还是不够的,90年代中期中国财政收入占GDP比例就是11%左右,很难像有些发达国家或比较富裕的国家能够给出非常明确的和有力的财政支持,但即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可以想出一些其他的办法,也包括一些差别性货币政策的做法,也包括一些地方政府的做法。如果普惠金融能做得面更广、价格更合理,可能也需要更好的发展对各种风险的保险和走向绿色发展。 同时,在“三农”方面的农产品期货,作为期货事先获得销售价格,同时又能够对种植业气候灾害的保险、病虫害的保险或养殖业的病疫保险都有的话,就能形成以有价格、有保障的农业订单为基础的、有保险的信贷机制。 这个做法也是中国可能更加迫切需要的,因为我们土地还是集体所有的,宅基地到目前为止还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转让的,因此在抵押品方面遇到的困难会比很多其他国家都会多。这种情况下,如何降低风险,使普惠金融能够扩大面积,同时有合理的价格。 在这些挑战之外,也要防止走偏。因为现在社会上由于科技的发展,由于存在着资本市场融资的诱惑和IPO的诱惑,有急功近利的一些做法,我们也看到一些金融机构,包括一些民营的金融机构都受到这种思潮的影响,有些事情作出了错误的选择,同时也吸取了惨痛的教训。所以如何防止走偏也是需要提请大家注意的。 因为我一开始强调普惠金融要重点抓好可持续性,普惠金融的定义就是G20工作组都作出了非常准确的定位,但与此同时如果进行国际比较,有一些国家,特别是像拉丁美洲等等,有很多民粹式的政策,主要是一些政治家可能追求短期的收益和选票上的支持,主要以给好处为主,而不强调可持续性。但我看到那些国家的一些例子,也感觉到有些也不是政治家本身的问题,因为他们都是要给老百姓做好事,同时也都有选举机制,但有一些问题是出在经济政策团队,经济政策顾问团队出现了错误倾向,出现了误导,也包括他们自己的理解。 支持可持续和不可持续,有一些不可持续的具有民粹色彩的一些政策可能过一段时间就站不住脚了。非常明确地说,中国从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关系来讲,也可以适用的,即究竟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就是你给好处,还是教人家去提高生产力,只有提高生产力,特别是供给侧的生产力,普惠金融才能够做到可持续。 需求侧也需要不少普惠金融,但是我们也要防止在有些国家“信用卡危机”里所出现的过度消费信贷问题,当然要具体区分进行判别。 过去在中国的金融里,基层金融机构改革和实体经济是共生,这不太被接受,因为那时候多数人都有一些零和概念的想法,比如在农村的一个村里,看着有几个人是搞信用社的,其他人是种地的,如果搞信用社的人可能就收入比较高一点,如果他们让出点利益,农民就富了,这就是一种所谓零和的思想。 共生的思想就是我们必须让金融支持农户进行发展,但与此同时信用社也必须有合理的财务回报,价格需要合理化,需要反映风险,使得信用社财务上能够健康,同时还能不断地在资本上略有积累,才能够与实体经济共同不断地向前增长。 第四,最后一点,应该详细地考察激励机制。 有很多问题口号都是对的,方向也都讲得比较清楚,但是激励机制设计上经常是有错的,在实践过程中强调社会责任,给出大方向都是对的,但激励机制如果不对的话,有时候是胳膊拧不过大腿。 我个人还是希望看到普惠金融的各种机构,不管是传统的机构,像传统的农信社到农商行,到城市小型商业银行,总之这一类我们统称社区类金融机构和新型以科技为基础的,同时不限于地域的,也不见得真正为社区和基层的,未来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样,过去叫银企关系,这是重要的一个方面,但也不限于银企,因为还有保险业、证券、农产品期货等等,现在应该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也包括支付等等,将来的关系作出更深刻的研究,从而也使得中小型普惠金融机构真正有更明确的方向和发展的空间。 就从这几个方面希望对这次会议略微做一点梳理,因为前面也没有全都听到,同时我讲的方面不求全面,只讲几个要点,讲错了,请大家批评指教。谢谢大家![详情]

周小川:专注普惠金融的机构要弄清自己的信息优势
周小川:专注普惠金融的机构要弄清自己的信息优势

  新浪财经讯 10月12日消息,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今日在京举行。中国金融学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金融学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 周小川认为,金融服务是建立在信息基础之上的,专注于普惠金融的机构要想办法弄清自己的信息优势是什么,并能在这方面做得比别人好,比别人有效率,同时也更安全、更可靠。 以下为演讲实录: 周小川:女士们、先生们,各位与会代表,上午好! 很高兴有机会参加“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我认为这个题目非常重要,也是从党和国家历来都给予高度重视的题目。贝多广先生刚才给我做了点介绍,一介绍完了以后,反而就容易紧张了,讲不好了。我也没做特别多的准备。但我想从这个会议参与的方方面面,以及这个会议所讨论的各个议题来看,普惠金融是个非常多维或多角度的题目,很多人都从不同角度对这个题目做出评论,做出贡献。我只能是从某一个角度谈谈我做研究工作,中国金融协会所做研究工作中感兴趣的几个方面,肯定不能冲着全面来讲,因为冲着全面来讲时间也不够。所以,讲几个观点,希望对会议有所贡献。 中国处于扶贫攻坚战阶段,这个题目在近两年有特别现实的意义。从国际环境来讲,全球经济面临许多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民粹主义上升,所以很多政策制定带有很强烈的民粹主义色彩。要搞好普惠金融也要注意,把我们的概念搞得更加清晰,使得我们所主张的政策,所做出的推进和各方面的努力能够真正脚踏实地的起到作用。 我想说,中国在普惠金融方面还是有不少成效。当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向前推进。可能大家都已经谈到了,在哪些方面取得的成绩,可以总结的经验,在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向前推进。我只想讲三点: 一、中国值得认真总结农信社改革的进程,从中吸取经验,也接受教训。 (一)农信社改革。 首先要看到它的基础,也就是在亚洲金融风波期间,中国农村金融面对了很大的困难,当时农村基金会大面积地垮塌。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如何设计、推进、执行。这个改革强调了农信社的健康,农信社和“三农”之间的共生,它们是相互促进的,而不是“零和游戏”。 第二强调在每一步改革推进的阶段上,都力求设立最好的激励机制,来使得能够往前走。在亚洲金融风波之后,在一段时间之内,在“三农”融资方面在逐渐走弱的情况下,通过这个改革,那时候叫支农的力度,有些支持农民进城务工,办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在这方面取得了成绩,很多指标得到了改进。 (二)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推进普惠金融的时候,国务院、人民银行、银监会以及其他监管部门合作推出指标体系。 当然,指标体系也是世界银行和其他一些国际组织都热衷推动的指标体系。我认为,这个指标体系应该是有很大的用途,绝大多数搞小微金融,普惠金融的往往视野也不够开阔。首先,你应该知道其他国家做得怎么样,这个指标体系是多维的,包括开户的情况,存款的情况,支付的便利性,保险,农产品期货,贷款等等各个方面。 因此,这有助于你比较,你在哪方面有薄弱环节,你在哪方面有较大提升空间。中国作为这么大一个国家,各个省通过指标体系的衡量也能找出自己的弱点,知道在哪些方面不如人家,有更大的提高空间。因此,我认为,这个工作应该有一些可供大家参考的经验。 从当前情况来看,我们对指标体系数字仍旧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因为它总是有口径的问题,这些指标体系统计的数据口径也不完全一致,也就没有在更高程度上引起大家的关注。我认为,这方面还有进一步的潜力可以挖。 (三)普惠金融在G20列入了专门的议题。 在中国,2016年,习主席主持G20时,把普惠这个题目抬到了相当高的高度;同时,把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也做了一定程度的结合,中方也参加了国际上各种工作组,提供会议上的材料。我认为,这件事儿也有很大的意义;也让人们意识到,绿色发展实际也有普惠的内容,非绿色的往往最后危机普惠。 二、刚才大家的发言也说到数字经济,数字和网络对于普惠金融的影响。 我认为,这个影响是相当巨大的。我们经历了这样的冲击,这个冲击是,普惠金融,过去我们从强调基层网点,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在基层或者有网点,或者有小型金融机构,到更多地依靠数字技术和电子网络。这个转变应该说已经很明显,大家都会给予高度的重视。与此同时,这个转变也具有不确定性。 其中一个不确定性,从刚才的发言当中,我也感觉到,如果更多地依靠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很可能很多小型搞普惠金融的各种机构更多地希望依靠公共征信系统。假设公共征信系统都能够提供大家都满意的,非常丰富的信息,那么存在一个问题,要那些中小型金融机构有什么大的必要?所以,这中间也有一些矛盾。也可能出现混合的局面,一方面我们仍然需要扎根基层的网点和金融机构;与此同时,又有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普惠金融业务,无论从信贷、保险还是支付等等各个方面,将来更多地变成网上、线上的操作,和公司是否扎根基层好象关系不那么大。这两个关系最后是什么样呢,我认为还要在演进中逐步探索,这应该说也是很具有挑战性的议题。 与此同时,尽管科技提出了很多变化,我们也看到有些变化具有颠覆性,也看到金融服务,普惠金融也有它自己的规律,这些规律并不是那么容易由于新科技的出现就发生变化。 首先,金融机构的可持续性,特别是财务可持续性。金融机构应该与实体经济是共生的局面,有了好的实体经济就有了更多的金融服务需求,同时也能保证金融服务的质量和合理的回报。金融机构如果没有强健的财务,没有不断增长的能力,包括抗风险的能力,不可持续,也会搞一段时间就出问题了。这种事情我们也遇到很多,我可能过一会儿会讲到。 金融服务历来都是以信息为基础的,对客户的信息依赖程度应该说非常之高。与刚才有联系的问题,现在是不是有些机构觉得这个信息不应该归我去管,而是靠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靠征信系统,靠一些大的机构提供信息。这确实是有一定问题的,就是说很可能很多涉及到普惠的,涉及到基层的金融,涉及到小微的这些金融,涉及到“三农”这样的金融,可能还是需要有它自己独特的,专有的了解基层的信息。 第二,还有一个不变的规律,风控和监管仍然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我们也看到,有一些有热情搞普惠金融的,当然也有一些人是打着“普惠金融”的“幌子”,他们可能更注重一些其他的目标,但往往是因为风控出了问题,对风险的管理出了问题,对风险的识别出了问题,以及监管也没有太顾得上,这样出了不少问题。 如果要想减低风险,除了自身的风控建设和监管建设以外,还应该提供更多的保障,特别是在财务制度上,在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准则执行上,在风险评估上应该做得更多更好,而不是忽略。因为有的人觉得那是大金融机构干的事儿,小金融机构可能就不一定行。 第三,还有一点,和农信社改革有关系的。我们需要把激励机制和社会责任两者平衡,同时做到一种更好的结合,往往人们强调社会责任,但是如果激励机制设计得不合理,会影响普惠金融的财务可持续性,会影响积极性究竟向哪个方向发挥;甚至弄得不好,鼓励了一些“冒牌”的活动。因此,我们说设计好激励机制是十分重要的。 从中国的情况来讲,也从世界的情况来讲,我们是既有成绩也有教训。成绩我就不多说了,估计我们有很多数字,特别是我们有很多数字是超过一般国际上的想象,如果他没有详细看数字的,不会认为中国在这方面有些指标可以达到这样的程度,限于时间我就不具体列举了,他是一种想象的推测。实际上,还是有不少成绩的。 也有教训,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可持续性问题。我们在农村金融问题上,经过了三个值得深刻总结的过程: 1、早期主要强调农村金融合作制,当然,合作制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合作制肯定是值得探索的一个模式。当时由合作制变为了农村合作社,金融的合作可以不要资本金,这样实际是减弱了它风险承担的能力,在经济发生变化的时候,就出现了很大的脆弱性,以后就出现了生存上的一些问题,导致实际上没有继续完善地发展下去。 2、第二个比较大的问题是亚洲金融危机之间的农村基金会,农村基金会出了比较大的问题,从财务形式和健康性来讲,抵御风险能力以及公司治理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畸形性。因此,在亚洲金融风波期间出现大面积垮塌,后来采取了关闭和救助的办法,人民银行业为此向地方政府借了不少钱来进行拯救。 3、最近一次是P2P网贷。P2P网贷中间还是有一些很好的新生事物,动机也是为了搞普惠金融,但有些方面还是违背了财务健康,可持续性和监管方面的基本规则,因此也出现大面积的问题。这些都是值得深刻总结的。 我们看到,新型的科技产业从事普惠金融积极性的同时,也有很多我们叫“hack”(音),就是忽悠得比较厉害,不是那么脚踏实地和客观,只讲一个方面,只讲好的方面,不充分重视风险方面和脆弱性方面。这样也会有一定的问题。所以,也有很多可以吸取的经验教训。 三、当前,我们也是面临着许多重要的挑战。 有很多方面,我拣几个方面说一下。 第一,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给很多多元化、中小型金融服务机构提供更加健康可靠,可信的公共服务。当然,有一些基础设施也可以用PPP的形式,即有公有部门,如财政部、中央银行或监管部门主导,也可以有私人部门参加,这也是可行的。但总之,也要强调基础设施完善的重要性。基础设施并不只限于征信,这是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包括交易平台、资产的登记托管、交易的记录、支付系统支付清算等等。 第二,专注于普惠金融的机构要想办法弄清自己的信息优势是什么。 金融服务是建立在信息基础之上的,就像是我们搞工业、搞出口,总是在说你究竟比较优势是什么,要没有比较优势,瞎忙活什么呢。搞普惠金融服务,要回答一个问题,就是你的信息优势是什么。所以能够在这方面做得比别人好,比别人有效率,同时也更安全、更可靠。 第三,考虑如何降低风险。 中国这方面做得还是不够的,90年代中期中国财政收入占GDP比例就是11%左右,很难像有些发达国家或比较富裕的国家能够给出非常明确的和有力的财政支持,但即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可以想出一些其他的办法,也包括一些差别性货币政策的做法,也包括一些地方政府的做法。如果普惠金融能做得面更广、价格更合理,可能也需要更好的发展对各种风险的保险和走向绿色发展。 同时,在“三农”方面的农产品期货,作为期货事先获得销售价格,同时又能够对种植业气候灾害的保险、病虫害的保险或养殖业的病疫保险都有的话,就能形成以有价格、有保障的农业订单为基础的、有保险的信贷机制。 这个做法也是中国可能更加迫切需要的,因为我们土地还是集体所有的,宅基地到目前为止还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转让的,因此在抵押品方面遇到的困难会比很多其他国家都会多。这种情况下,如何降低风险,使普惠金融能够扩大面积,同时有合理的价格。 在这些挑战之外,也要防止走偏。因为现在社会上由于科技的发展,由于存在着资本市场融资的诱惑和IPO的诱惑,有急功近利的一些做法,我们也看到一些金融机构,包括一些民营的金融机构都受到这种思潮的影响,有些事情作出了错误的选择,同时也吸取了惨痛的教训。所以如何防止走偏也是需要提请大家注意的。 因为我一开始强调普惠金融要重点抓好可持续性,普惠金融的定义就是G20工作组都作出了非常准确的定位,但与此同时如果进行国际比较,有一些国家,特别是像拉丁美洲等等,有很多民粹式的政策,主要是一些政治家可能追求短期的收益和选票上的支持,主要以给好处为主,而不强调可持续性。但我看到那些国家的一些例子,也感觉到有些也不是政治家本身的问题,因为他们都是要给老百姓做好事,同时也都有选举机制,但有一些问题是出在经济政策团队,经济政策顾问团队出现了错误倾向,出现了误导,也包括他们自己的理解。 支持可持续和不可持续,有一些不可持续的具有民粹色彩的一些政策可能过一段时间就站不住脚了。非常明确地说,中国从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关系来讲,也可以适用的,即究竟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就是你给好处,还是教人家去提高生产力,只有提高生产力,特别是供给侧的生产力,普惠金融才能够做到可持续。 需求侧也需要不少普惠金融,但是我们也要防止在有些国家“信用卡危机”里所出现的过度消费信贷问题,当然要具体区分进行判别。 过去在中国的金融里,基层金融机构改革和实体经济是共生,这不太被接受,因为那时候多数人都有一些零和概念的想法,比如在农村的一个村里,看着有几个人是搞信用社的,其他人是种地的,如果搞信用社的人可能就收入比较高一点,如果他们让出点利益,农民就富了,这就是一种所谓零和的思想。 共生的思想就是我们必须让金融支持农户进行发展,但与此同时信用社也必须有合理的财务回报,价格需要合理化,需要反映风险,使得信用社财务上能够健康,同时还能不断地在资本上略有积累,才能够与实体经济共同不断地向前增长。 第四,最后一点,应该详细地考察激励机制。 有很多问题口号都是对的,方向也都讲得比较清楚,但是激励机制设计上经常是有错的,在实践过程中强调社会责任,给出大方向都是对的,但激励机制如果不对的话,有时候是胳膊拧不过大腿。 我个人还是希望看到普惠金融的各种机构,不管是传统的机构,像传统的农信社到农商行,到城市小型商业银行,总之这一类我们统称社区类金融机构和新型以科技为基础的,同时不限于地域的,也不见得真正为社区和基层的,未来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样,过去叫银企关系,这是重要的一个方面,但也不限于银企,因为还有保险业、证券、农产品期货等等,现在应该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也包括支付等等,将来的关系作出更深刻的研究,从而也使得中小型普惠金融机构真正有更明确的方向和发展的空间。 就从这几个方面希望对这次会议略微做一点梳理,因为前面也没有全都听到,同时我讲的方面不求全面,只讲几个要点,讲错了,请大家批评指教。谢谢大家![详情]

周小川:风控和监管仍是普惠金融领域至关重要的环节
周小川:风控和监管仍是普惠金融领域至关重要的环节

   新浪财经讯 10月12日消息,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今日在京举行。中国金融学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周小川认为,在普惠金融领域,风控和监管仍然是至关重要的环节。要减低风险,周小川认为除了自身的风控建设和监管建设以外,还应该提供更多的保障,特别是在财务制度上,在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准则执行上,以及风险评估上应该做得更多更好,而不是忽略。   [详情]

周小川:普惠金融监管指标体系等多方面需要改进完善
周小川:普惠金融监管指标体系等多方面需要改进完善

  新浪财经讯 10月12日消息,中国金融学会会长、央行原行长周小川在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上表示,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取得了很多的成效,但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继续往前推进,可以进一步优化改进的方面包括:监管部门的指标体系、激励机制设置,金融机构的财务可持续性和风险控制能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中小银行的方向定位,个别机构为短期利益而作出了走偏行为等。同时,周小川还特别提到其他国家的信用卡危机导致消费信贷影响。[详情]

周小川:部分民营金融机构急功近利 吸取了惨痛教训
周小川:部分民营金融机构急功近利 吸取了惨痛教训

  中国金融学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 周小川 新浪财经讯 10月12日消息,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今日在京举行。中国金融学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  周小川在讲话中表示,在社会科技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金融机构要防止“走偏”。由于存在着资本市场融资的诱惑和IPO的诱惑,一些金融机构、包括部分民营金融机构都受到了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作出了错误的选择,吸取了惨痛的教训。 以下为演讲实录: 周小川:女士们、先生们,各位与会代表,上午好! 很高兴有机会参加“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我认为这个题目非常重要,也是从党和国家历来都给予高度重视的题目。贝多广先生刚才给我做了点介绍,一介绍完了以后,反而就容易紧张了,讲不好了。我也没做特别多的准备。但我想从这个会议参与的方方面面,以及这个会议所讨论的各个议题来看,普惠金融是个非常多维或多角度的题目,很多人都从不同角度对这个题目做出评论,做出贡献。我只能是从某一个角度谈谈我做研究工作,中国金融协会所做研究工作中感兴趣的几个方面,肯定不能冲着全面来讲,因为冲着全面来讲时间也不够。所以,讲几个观点,希望对会议有所贡献。 中国处于扶贫攻坚战阶段,这个题目在近两年有特别现实的意义。从国际环境来讲,全球经济面临许多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民粹主义上升,所以很多政策制定带有很强烈的民粹主义色彩。要搞好普惠金融也要注意,把我们的概念搞得更加清晰,使得我们所主张的政策,所做出的推进和各方面的努力能够真正脚踏实地的起到作用。 我想说,中国在普惠金融方面还是有不少成效。当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向前推进。可能大家都已经谈到了,在哪些方面取得的成绩,可以总结的经验,在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向前推进。我只想讲三点: 一、中国值得认真总结农信社改革的进程,从中吸取经验,也接受教训。 (一)农信社改革。 首先要看到它的基础,也就是在亚洲金融风波期间,中国农村金融面对了很大的困难,当时农村基金会大面积地垮塌。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如何设计、推进、执行。这个改革强调了农信社的健康,农信社和“三农”之间的共生,它们是相互促进的,而不是“零和游戏”。 第二强调在每一步改革推进的阶段上,都力求设立最好的激励机制,来使得能够往前走。在亚洲金融风波之后,在一段时间之内,在“三农”融资方面在逐渐走弱的情况下,通过这个改革,那时候叫支农的力度,有些支持农民进城务工,办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在这方面取得了成绩,很多指标得到了改进。 (二)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推进普惠金融的时候,国务院、人民银行、银监会以及其他监管部门合作推出指标体系。 当然,指标体系也是世界银行和其他一些国际组织都热衷推动的指标体系。我认为,这个指标体系应该是有很大的用途,绝大多数搞小微金融,普惠金融的往往视野也不够开阔。首先,你应该知道其他国家做得怎么样,这个指标体系是多维的,包括开户的情况,存款的情况,支付的便利性,保险,农产品期货,贷款等等各个方面。 因此,这有助于你比较,你在哪方面有薄弱环节,你在哪方面有较大提升空间。中国作为这么大一个国家,各个省通过指标体系的衡量也能找出自己的弱点,知道在哪些方面不如人家,有更大的提高空间。因此,我认为,这个工作应该有一些可供大家参考的经验。 从当前情况来看,我们对指标体系数字仍旧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因为它总是有口径的问题,这些指标体系统计的数据口径也不完全一致,也就没有在更高程度上引起大家的关注。我认为,这方面还有进一步的潜力可以挖。 (三)普惠金融在G20列入了专门的议题。 在中国,2016年,习主席主持G20时,把普惠这个题目抬到了相当高的高度;同时,把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也做了一定程度的结合,中方也参加了国际上各种工作组,提供会议上的材料。我认为,这件事儿也有很大的意义;也让人们意识到,绿色发展实际也有普惠的内容,非绿色的往往最后危及普惠。 二、刚才大家的发言也说到数字经济,数字和网络对于普惠金融的影响。 我认为,这个影响是相当巨大的。我们经历了这样的冲击,这个冲击是,普惠金融,过去我们从强调基层网点,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在基层或者有网点,或者有小型金融机构,到更多地依靠数字技术和电子网络。这个转变应该说已经很明显,大家都会给予高度的重视。与此同时,这个转变也具有不确定性。 其中一个不确定性,从刚才的发言当中,我也感觉到,如果更多地依靠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很可能很多小型搞普惠金融的各种机构更多地希望依靠公共征信系统。假设公共征信系统都能够提供大家都满意的,非常丰富的信息,那么存在一个问题,要那些中小型金融机构有什么大的必要?所以,这中间也有一些矛盾。也可能出现混合的局面,一方面我们仍然需要扎根基层的网点和金融机构;与此同时,又有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普惠金融业务,无论从信贷、保险还是支付等等各个方面,将来更多地变成网上、线上的操作,和公司是否扎根基层好象关系不那么大。这两个关系最后是什么样呢,我认为还要在演进中逐步探索,这应该说也是很具有挑战性的议题。 与此同时,尽管科技提出了很多变化,我们也看到有些变化具有颠覆性,也看到金融服务,普惠金融也有它自己的规律,这些规律并不是那么容易由于新科技的出现就发生变化。 首先,金融机构的可持续性,特别是财务可持续性。金融机构应该与实体经济是共生的局面,有了好的实体经济就有了更多的金融服务需求,同时也能保证金融服务的质量和合理的回报。金融机构如果没有强健的财务,没有不断增长的能力,包括抗风险的能力,不可持续,也会搞一段时间就出问题了。这种事情我们也遇到很多,我可能过一会儿会讲到。 金融服务历来都是以信息为基础的,对客户的信息依赖程度应该说非常之高。与刚才有联系的问题,现在是不是有些机构觉得这个信息不应该归我去管,而是靠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靠征信系统,靠一些大的机构提供信息。这确实是有一定问题的,就是说很可能很多涉及到普惠的,涉及到基层的金融,涉及到小微的这些金融,涉及到“三农”这样的金融,可能还是需要有它自己独特的,专有的了解基层的信息。 第二,还有一个不变的规律,风控和监管仍然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我们也看到,有一些有热情搞普惠金融的,当然也有一些人是打着“普惠金融”的“幌子”,他们可能更注重一些其他的目标,但往往是因为风控出了问题,对风险的管理出了问题,对风险的识别出了问题,以及监管也没有太顾得上,这样出了不少问题。 如果要想减低风险,除了自身的风控建设和监管建设以外,还应该提供更多的保障,特别是在财务制度上,在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准则执行上,在风险评估上应该做得更多更好,而不是忽略。因为有的人觉得那是大金融机构干的事儿,小金融机构可能就不一定行。 第三,还有一点,和农信社改革有关系的。我们需要把激励机制和社会责任两者平衡,同时做到一种更好的结合,往往人们强调社会责任,但是如果激励机制设计得不合理,会影响普惠金融的财务可持续性,会影响积极性究竟向哪个方向发挥;甚至弄得不好,鼓励了一些“冒牌”的活动。因此,我们说设计好激励机制是十分重要的。 从中国的情况来讲,也从世界的情况来讲,我们是既有成绩也有教训。成绩我就不多说了,估计我们有很多数字,特别是我们有很多数字是超过一般国际上的想象,如果他没有详细看数字的,不会认为中国在这方面有些指标可以达到这样的程度,限于时间我就不具体列举了,他是一种想象的推测。实际上,还是有不少成绩的。 也有教训,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可持续性问题。我们在农村金融问题上,经过了三个值得深刻总结的过程: 1、早期主要强调农村金融合作制,当然,合作制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合作制肯定是值得探索的一个模式。当时由合作制变为了农村合作社,金融的合作可以不要资本金,这样实际是减弱了它风险承担的能力,在经济发生变化的时候,就出现了很大的脆弱性,以后就出现了生存上的一些问题,导致实际上没有继续完善地发展下去。 2、第二个比较大的问题是亚洲金融危机之间的农村基金会,农村基金会出了比较大的问题,从财务形式和健康性来讲,抵御风险能力以及公司治理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畸形性。因此,在亚洲金融风波期间出现大面积垮塌,后来采取了关闭和救助的办法,人民银行业为此向地方政府借了不少钱来进行拯救。 3、最近一次是P2P网贷。P2P网贷中间还是有一些很好的新生事物,动机也是为了搞普惠金融,但有些方面还是违背了财务健康,可持续性和监管方面的基本规则,因此也出现大面积的问题。这些都是值得深刻总结的。 我们看到,新型的科技产业从事普惠金融积极性的同时,也有很多我们叫“hack”,就是忽悠得比较厉害,不是那么脚踏实地和客观,只讲一个方面,只讲好的方面,不充分重视风险方面和脆弱性方面。这样也会有一定的问题。所以,也有很多可以吸取的经验教训。 三、当前,我们也是面临着许多重要的挑战。 有很多方面,我拣几个方面说一下。 第一,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给很多多元化、中小型金融服务机构提供更加健康可靠,可信的公共服务。当然,有一些基础设施也可以用PPP的形式,即有公有部门,如财政部、中央银行或监管部门主导,也可以有私人部门参加,这也是可行的。但总之,也要强调基础设施完善的重要性。基础设施并不只限于征信,这是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包括交易平台、资产的登记托管、交易的记录、支付系统支付清算等等。 第二,专注于普惠金融的机构要想办法弄清自己的信息优势是什么。 金融服务是建立在信息基础之上的,就像是我们搞工业、搞出口,总是在说你究竟比较优势是什么,要没有比较优势,瞎忙活什么呢。搞普惠金融服务,要回答一个问题,就是你的信息优势是什么。所以能够在这方面做得比别人好,比别人有效率,同时也更安全、更可靠。 第三,考虑如何降低风险。 中国这方面做得还是不够的,90年代中期中国财政收入占GDP比例就是11%左右,很难像有些发达国家或比较富裕的国家能够给出非常明确的和有力的财政支持,但即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可以想出一些其他的办法,也包括一些差别性货币政策的做法,也包括一些地方政府的做法。如果普惠金融能做得面更广、价格更合理,可能也需要更好的发展对各种风险的保险和走向绿色发展。 同时,在“三农”方面的农产品期货,作为期货事先获得销售价格,同时又能够对种植业气候灾害的保险、病虫害的保险或养殖业的病疫保险都有的话,就能形成以有价格、有保障的农业订单为基础的、有保险的信贷机制。 这个做法也是中国可能更加迫切需要的,因为我们土地还是集体所有的,宅基地到目前为止还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转让的,因此在抵押品方面遇到的困难会比很多其他国家都会多。这种情况下,如何降低风险,使普惠金融能够扩大面积,同时有合理的价格。 在这些挑战之外,也要防止走偏。因为现在社会上由于科技的发展,由于存在着资本市场融资的诱惑和IPO的诱惑,有急功近利的一些做法,我们也看到一些金融机构,包括一些民营的金融机构都受到这种思潮的影响,有些事情作出了错误的选择,同时也吸取了惨痛的教训。所以如何防止走偏也是需要提请大家注意的。 因为我一开始强调普惠金融要重点抓好可持续性,普惠金融的定义就是G20工作组都作出了非常准确的定位,但与此同时如果进行国际比较,有一些国家,特别是像拉丁美洲等等,有很多民粹式的政策,主要是一些政治家可能追求短期的收益和选票上的支持,主要以给好处为主,而不强调可持续性。但我看到那些国家的一些例子,也感觉到有些也不是政治家本身的问题,因为他们都是要给老百姓做好事,同时也都有选举机制,但有一些问题是出在经济政策团队,经济政策顾问团队出现了错误倾向,出现了误导,也包括他们自己的理解。 支持可持续和不可持续,有一些不可持续的具有民粹色彩的一些政策可能过一段时间就站不住脚了。非常明确地说,中国从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关系来讲,也可以适用的,即究竟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就是你给好处,还是教人家去提高生产力,只有提高生产力,特别是供给侧的生产力,普惠金融才能够做到可持续。 需求侧也需要不少普惠金融,但是我们也要防止在有些国家“信用卡危机”里所出现的过度消费信贷问题,当然要具体区分进行判别。 过去在中国的金融里,基层金融机构改革和实体经济是共生,这不太被接受,因为那时候多数人都有一些零和概念的想法,比如在农村的一个村里,看着有几个人是搞信用社的,其他人是种地的,如果搞信用社的人可能就收入比较高一点,如果他们让出点利益,农民就富了,这就是一种所谓零和的思想。 共生的思想就是我们必须让金融支持农户进行发展,但与此同时信用社也必须有合理的财务回报,价格需要合理化,需要反映风险,使得信用社财务上能够健康,同时还能不断地在资本上略有积累,才能够与实体经济共同不断地向前增长。 第四,最后一点,应该详细地考察激励机制。 有很多问题口号都是对的,方向也都讲得比较清楚,但是激励机制设计上经常是有错的,在实践过程中强调社会责任,给出大方向都是对的,但激励机制如果不对的话,有时候是胳膊拧不过大腿。 我个人还是希望看到普惠金融的各种机构,不管是传统的机构,像传统的农信社到农商行,到城市小型商业银行,总之这一类我们统称社区类金融机构和新型以科技为基础的,同时不限于地域的,也不见得真正为社区和基层的,未来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样,过去叫银企关系,这是重要的一个方面,但也不限于银企,因为还有保险业、证券、农产品期货等等,现在应该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也包括支付等等,将来的关系作出更深刻的研究,从而也使得中小型普惠金融机构真正有更明确的方向和发展的空间。 就从这几个方面希望对这次会议略微做一点梳理,因为前面也没有全都听到,同时我讲的方面不求全面,只讲几个要点,讲错了,请大家批评指教。谢谢大家![详情]

周小川:有些人充满热情做普惠金融 却不顾风险管理
周小川:有些人充满热情做普惠金融 却不顾风险管理

  新浪财经讯 10月12日消息,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今日在京举行。中国金融学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金融学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 周小川认为,在普惠金融领域,风控和监管仍然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在他看来,有一些人是热情搞普惠金融的,也有一些人是打着普惠金融的幌子,他们可能更注重一些其他目标,但却顾不上风险管理、风险识别,由此产生了不少问题。 要减低风险,周小川认为除了自身的风控建设和监管建设以外,还应该提供更多的保障,特别是在财务制度上,在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准则执行上,以及风险评估上应该做得更多更好,而不是忽略。  以下为演讲实录: 周小川:女士们、先生们,各位与会代表,上午好! 很高兴有机会参加“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我认为这个题目非常重要,也是从党和国家历来都给予高度重视的题目。贝多广先生刚才给我做了点介绍,一介绍完了以后,反而就容易紧张了,讲不好了。我也没做特别多的准备。但我想从这个会议参与的方方面面,以及这个会议所讨论的各个议题来看,普惠金融是个非常多维或多角度的题目,很多人都从不同角度对这个题目做出评论,做出贡献。我只能是从某一个角度谈谈我做研究工作,中国金融协会所做研究工作中感兴趣的几个方面,肯定不能冲着全面来讲,因为冲着全面来讲时间也不够。所以,讲几个观点,希望对会议有所贡献。 中国处于扶贫攻坚战阶段,这个题目在近两年有特别现实的意义。从国际环境来讲,全球经济面临许多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民粹主义上升,所以很多政策制定带有很强烈的民粹主义色彩。要搞好普惠金融也要注意,把我们的概念搞得更加清晰,使得我们所主张的政策,所做出的推进和各方面的努力能够真正脚踏实地的起到作用。 我想说,中国在普惠金融方面还是有不少成效。当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向前推进。可能大家都已经谈到了,在哪些方面取得的成绩,可以总结的经验,在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向前推进。我只想讲三点: 一、中国值得认真总结农信社改革的进程,从中吸取经验,也接受教训。 (一)农信社改革。 首先要看到它的基础,也就是在亚洲金融风波期间,中国农村金融面对了很大的困难,当时农村基金会大面积地垮塌。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如何设计、推进、执行。这个改革强调了农信社的健康,农信社和“三农”之间的共生,它们是相互促进的,而不是“零和游戏”。 第二强调在每一步改革推进的阶段上,都力求设立最好的激励机制,来使得能够往前走。在亚洲金融风波之后,在一段时间之内,在“三农”融资方面在逐渐走弱的情况下,通过这个改革,那时候叫支农的力度,有些支持农民进城务工,办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在这方面取得了成绩,很多指标得到了改进。 (二)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推进普惠金融的时候,国务院、人民银行、银监会以及其他监管部门合作推出指标体系。 当然,指标体系也是世界银行和其他一些国际组织都热衷推动的指标体系。我认为,这个指标体系应该是有很大的用途,绝大多数搞小微金融,普惠金融的往往视野也不够开阔。首先,你应该知道其他国家做得怎么样,这个指标体系是多维的,包括开户的情况,存款的情况,支付的便利性,保险,农产品期货,贷款等等各个方面。 因此,这有助于你比较,你在哪方面有薄弱环节,你在哪方面有较大提升空间。中国作为这么大一个国家,各个省通过指标体系的衡量也能找出自己的弱点,知道在哪些方面不如人家,有更大的提高空间。因此,我认为,这个工作应该有一些可供大家参考的经验。 从当前情况来看,我们对指标体系数字仍旧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因为它总是有口径的问题,这些指标体系统计的数据口径也不完全一致,也就没有在更高程度上引起大家的关注。我认为,这方面还有进一步的潜力可以挖。 (三)普惠金融在G20列入了专门的议题。 在中国,2016年,习主席主持G20时,把普惠这个题目抬到了相当高的高度;同时,把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也做了一定程度的结合,中方也参加了国际上各种工作组,提供会议上的材料。我认为,这件事儿也有很大的意义;也让人们意识到,绿色发展实际也有普惠的内容,非绿色的往往最后危机普惠。 二、刚才大家的发言也说到数字经济,数字和网络对于普惠金融的影响。 我认为,这个影响是相当巨大的。我们经历了这样的冲击,这个冲击是,普惠金融,过去我们从强调基层网点,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在基层或者有网点,或者有小型金融机构,到更多地依靠数字技术和电子网络。这个转变应该说已经很明显,大家都会给予高度的重视。与此同时,这个转变也具有不确定性。 其中一个不确定性,从刚才的发言当中,我也感觉到,如果更多地依靠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很可能很多小型搞普惠金融的各种机构更多地希望依靠公共征信系统。假设公共征信系统都能够提供大家都满意的,非常丰富的信息,那么存在一个问题,要那些中小型金融机构有什么大的必要?所以,这中间也有一些矛盾。也可能出现混合的局面,一方面我们仍然需要扎根基层的网点和金融机构;与此同时,又有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普惠金融业务,无论从信贷、保险还是支付等等各个方面,将来更多地变成网上、线上的操作,和公司是否扎根基层好象关系不那么大。这两个关系最后是什么样呢,我认为还要在演进中逐步探索,这应该说也是很具有挑战性的议题。 与此同时,尽管科技提出了很多变化,我们也看到有些变化具有颠覆性,也看到金融服务,普惠金融也有它自己的规律,这些规律并不是那么容易由于新科技的出现就发生变化。 首先,金融机构的可持续性,特别是财务可持续性。金融机构应该与实体经济是共生的局面,有了好的实体经济就有了更多的金融服务需求,同时也能保证金融服务的质量和合理的回报。金融机构如果没有强健的财务,没有不断增长的能力,包括抗风险的能力,不可持续,也会搞一段时间就出问题了。这种事情我们也遇到很多,我可能过一会儿会讲到。 金融服务历来都是以信息为基础的,对客户的信息依赖程度应该说非常之高。与刚才有联系的问题,现在是不是有些机构觉得这个信息不应该归我去管,而是靠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靠征信系统,靠一些大的机构提供信息。这确实是有一定问题的,就是说很可能很多涉及到普惠的,涉及到基层的金融,涉及到小微的这些金融,涉及到“三农”这样的金融,可能还是需要有它自己独特的,专有的了解基层的信息。 第二,还有一个不变的规律,风控和监管仍然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我们也看到,有一些有热情搞普惠金融的,当然也有一些人是打着“普惠金融”的“幌子”,他们可能更注重一些其他的目标,但往往是因为风控出了问题,对风险的管理出了问题,对风险的识别出了问题,以及监管也没有太顾得上,这样出了不少问题。 如果要想减低风险,除了自身的风控建设和监管建设以外,还应该提供更多的保障,特别是在财务制度上,在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准则执行上,在风险评估上应该做得更多更好,而不是忽略。因为有的人觉得那是大金融机构干的事儿,小金融机构可能就不一定行。 第三,还有一点,和农信社改革有关系的。我们需要把激励机制和社会责任两者平衡,同时做到一种更好的结合,往往人们强调社会责任,但是如果激励机制设计得不合理,会影响普惠金融的财务可持续性,会影响积极性究竟向哪个方向发挥;甚至弄得不好,鼓励了一些“冒牌”的活动。因此,我们说设计好激励机制是十分重要的。 从中国的情况来讲,也从世界的情况来讲,我们是既有成绩也有教训。成绩我就不多说了,估计我们有很多数字,特别是我们有很多数字是超过一般国际上的想象,如果他没有详细看数字的,不会认为中国在这方面有些指标可以达到这样的程度,限于时间我就不具体列举了,他是一种想象的推测。实际上,还是有不少成绩的。 也有教训,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可持续性问题。我们在农村金融问题上,经过了三个值得深刻总结的过程: 1、早期主要强调农村金融合作制,当然,合作制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合作制肯定是值得探索的一个模式。当时由合作制变为了农村合作社,金融的合作可以不要资本金,这样实际是减弱了它风险承担的能力,在经济发生变化的时候,就出现了很大的脆弱性,以后就出现了生存上的一些问题,导致实际上没有继续完善地发展下去。 2、第二个比较大的问题是亚洲金融危机之间的农村基金会,农村基金会出了比较大的问题,从财务形式和健康性来讲,抵御风险能力以及公司治理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畸形性。因此,在亚洲金融风波期间出现大面积垮塌,后来采取了关闭和救助的办法,人民银行业为此向地方政府借了不少钱来进行拯救。 3、最近一次是P2P网贷。P2P网贷中间还是有一些很好的新生事物,动机也是为了搞普惠金融,但有些方面还是违背了财务健康,可持续性和监管方面的基本规则,因此也出现大面积的问题。这些都是值得深刻总结的。 我们看到,新型的科技产业从事普惠金融积极性的同时,也有很多我们叫“hack”(音),就是忽悠得比较厉害,不是那么脚踏实地和客观,只讲一个方面,只讲好的方面,不充分重视风险方面和脆弱性方面。这样也会有一定的问题。所以,也有很多可以吸取的经验教训。 三、当前,我们也是面临着许多重要的挑战。 有很多方面,我拣几个方面说一下。 第一,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给很多多元化、中小型金融服务机构提供更加健康可靠,可信的公共服务。当然,有一些基础设施也可以用PPP的形式,即有公有部门,如财政部、中央银行或监管部门主导,也可以有私人部门参加,这也是可行的。但总之,也要强调基础设施完善的重要性。基础设施并不只限于征信,这是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包括交易平台、资产的登记托管、交易的记录、支付系统支付清算等等。 第二,专注于普惠金融的机构要想办法弄清自己的信息优势是什么。 金融服务是建立在信息基础之上的,就像是我们搞工业、搞出口,总是在说你究竟比较优势是什么,要没有比较优势,瞎忙活什么呢。搞普惠金融服务,要回答一个问题,就是你的信息优势是什么。所以能够在这方面做得比别人好,比别人有效率,同时也更安全、更可靠。 第三,考虑如何降低风险。 中国这方面做得还是不够的,90年代中期中国财政收入占GDP比例就是11%左右,很难像有些发达国家或比较富裕的国家能够给出非常明确的和有力的财政支持,但即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可以想出一些其他的办法,也包括一些差别性货币政策的做法,也包括一些地方政府的做法。如果普惠金融能做得面更广、价格更合理,可能也需要更好的发展对各种风险的保险和走向绿色发展。 同时,在“三农”方面的农产品期货,作为期货事先获得销售价格,同时又能够对种植业气候灾害的保险、病虫害的保险或养殖业的病疫保险都有的话,就能形成以有价格、有保障的农业订单为基础的、有保险的信贷机制。 这个做法也是中国可能更加迫切需要的,因为我们土地还是集体所有的,宅基地到目前为止还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转让的,因此在抵押品方面遇到的困难会比很多其他国家都会多。这种情况下,如何降低风险,使普惠金融能够扩大面积,同时有合理的价格。 在这些挑战之外,也要防止走偏。因为现在社会上由于科技的发展,由于存在着资本市场融资的诱惑和IPO的诱惑,有急功近利的一些做法,我们也看到一些金融机构,包括一些民营的金融机构都受到这种思潮的影响,有些事情作出了错误的选择,同时也吸取了惨痛的教训。所以如何防止走偏也是需要提请大家注意的。 因为我一开始强调普惠金融要重点抓好可持续性,普惠金融的定义就是G20工作组都作出了非常准确的定位,但与此同时如果进行国际比较,有一些国家,特别是像拉丁美洲等等,有很多民粹式的政策,主要是一些政治家可能追求短期的收益和选票上的支持,主要以给好处为主,而不强调可持续性。但我看到那些国家的一些例子,也感觉到有些也不是政治家本身的问题,因为他们都是要给老百姓做好事,同时也都有选举机制,但有一些问题是出在经济政策团队,经济政策顾问团队出现了错误倾向,出现了误导,也包括他们自己的理解。 支持可持续和不可持续,有一些不可持续的具有民粹色彩的一些政策可能过一段时间就站不住脚了。非常明确地说,中国从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关系来讲,也可以适用的,即究竟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就是你给好处,还是教人家去提高生产力,只有提高生产力,特别是供给侧的生产力,普惠金融才能够做到可持续。 需求侧也需要不少普惠金融,但是我们也要防止在有些国家“信用卡危机”里所出现的过度消费信贷问题,当然要具体区分进行判别。 过去在中国的金融里,基层金融机构改革和实体经济是共生,这不太被接受,因为那时候多数人都有一些零和概念的想法,比如在农村的一个村里,看着有几个人是搞信用社的,其他人是种地的,如果搞信用社的人可能就收入比较高一点,如果他们让出点利益,农民就富了,这就是一种所谓零和的思想。 共生的思想就是我们必须让金融支持农户进行发展,但与此同时信用社也必须有合理的财务回报,价格需要合理化,需要反映风险,使得信用社财务上能够健康,同时还能不断地在资本上略有积累,才能够与实体经济共同不断地向前增长。 第四,最后一点,应该详细地考察激励机制。 有很多问题口号都是对的,方向也都讲得比较清楚,但是激励机制设计上经常是有错的,在实践过程中强调社会责任,给出大方向都是对的,但激励机制如果不对的话,有时候是胳膊拧不过大腿。 我个人还是希望看到普惠金融的各种机构,不管是传统的机构,像传统的农信社到农商行,到城市小型商业银行,总之这一类我们统称社区类金融机构和新型以科技为基础的,同时不限于地域的,也不见得真正为社区和基层的,未来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样,过去叫银企关系,这是重要的一个方面,但也不限于银企,因为还有保险业、证券、农产品期货等等,现在应该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也包括支付等等,将来的关系作出更深刻的研究,从而也使得中小型普惠金融机构真正有更明确的方向和发展的空间。 就从这几个方面希望对这次会议略微做一点梳理,因为前面也没有全都听到,同时我讲的方面不求全面,只讲几个要点,讲错了,请大家批评指教。谢谢大家![详情]

周小川:应认真总结农信社改革进程 吸取经验和教训
周小川:应认真总结农信社改革进程 吸取经验和教训

  中国金融学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 周小川 新浪财经讯 10月12日消息,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今日在京举行。中国金融学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  周小川在讲话中指出,中国值得认真总结农信社改革的进程,从中吸取经验,也接受教训。在亚洲金融风波期间,中国农村金融面对了很大的困难。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如何设计、推进、执行方案,强调农信社和“三农”之间的共生关系,而不是“零和游戏”,是值得总结和强调的。 以下为演讲实录: 周小川:女士们、先生们,各位与会代表,上午好! 很高兴有机会参加“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我认为这个题目非常重要,也是从党和国家历来都给予高度重视的题目。贝多广先生刚才给我做了点介绍,一介绍完了以后,反而就容易紧张了,讲不好了。我也没做特别多的准备。但我想从这个会议参与的方方面面,以及这个会议所讨论的各个议题来看,普惠金融是个非常多维或多角度的题目,很多人都从不同角度对这个题目做出评论,做出贡献。我只能是从某一个角度谈谈我做研究工作,中国金融协会所做研究工作中感兴趣的几个方面,肯定不能冲着全面来讲,因为冲着全面来讲时间也不够。所以,讲几个观点,希望对会议有所贡献。 中国处于扶贫攻坚战阶段,这个题目在近两年有特别现实的意义。从国际环境来讲,全球经济面临许多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民粹主义上升,所以很多政策制定带有很强烈的民粹主义色彩。要搞好普惠金融也要注意,把我们的概念搞得更加清晰,使得我们所主张的政策,所做出的推进和各方面的努力能够真正脚踏实地的起到作用。 我想说,中国在普惠金融方面还是有不少成效。当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向前推进。可能大家都已经谈到了,在哪些方面取得的成绩,可以总结的经验,在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向前推进。我只想讲三点: 一、中国值得认真总结农信社改革的进程,从中吸取经验,也接受教训。 (一)农信社改革。 首先要看到它的基础,也就是在亚洲金融风波期间,中国农村金融面对了很大的困难,当时农村基金会大面积地垮塌。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如何设计、推进、执行。这个改革强调了农信社的健康,农信社和“三农”之间的共生,它们是相互促进的,而不是“零和游戏”。 第二强调在每一步改革推进的阶段上,都力求设立最好的激励机制,来使得能够往前走。在亚洲金融风波之后,在一段时间之内,在“三农”融资方面在逐渐走弱的情况下,通过这个改革,那时候叫支农的力度,有些支持农民进城务工,办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在这方面取得了成绩,很多指标得到了改进。 (二)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推进普惠金融的时候,国务院、人民银行、银监会以及其他监管部门合作推出指标体系。 当然,指标体系也是世界银行和其他一些国际组织都热衷推动的指标体系。我认为,这个指标体系应该是有很大的用途,绝大多数搞小微金融,普惠金融的往往视野也不够开阔。首先,你应该知道其他国家做得怎么样,这个指标体系是多维的,包括开户的情况,存款的情况,支付的便利性,保险,农产品期货,贷款等等各个方面。 因此,这有助于你比较,你在哪方面有薄弱环节,你在哪方面有较大提升空间。中国作为这么大一个国家,各个省通过指标体系的衡量也能找出自己的弱点,知道在哪些方面不如人家,有更大的提高空间。因此,我认为,这个工作应该有一些可供大家参考的经验。 从当前情况来看,我们对指标体系数字仍旧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因为它总是有口径的问题,这些指标体系统计的数据口径也不完全一致,也就没有在更高程度上引起大家的关注。我认为,这方面还有进一步的潜力可以挖。 (三)普惠金融在G20列入了专门的议题。 在中国,2016年,习主席主持G20时,把普惠这个题目抬到了相当高的高度;同时,把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也做了一定程度的结合,中方也参加了国际上各种工作组,提供会议上的材料。我认为,这件事儿也有很大的意义;也让人们意识到,绿色发展实际也有普惠的内容,非绿色的往往最后危及普惠。 二、刚才大家的发言也说到数字经济,数字和网络对于普惠金融的影响。 我认为,这个影响是相当巨大的。我们经历了这样的冲击,这个冲击是,普惠金融,过去我们从强调基层网点,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在基层或者有网点,或者有小型金融机构,到更多地依靠数字技术和电子网络。这个转变应该说已经很明显,大家都会给予高度的重视。与此同时,这个转变也具有不确定性。 其中一个不确定性,从刚才的发言当中,我也感觉到,如果更多地依靠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很可能很多小型搞普惠金融的各种机构更多地希望依靠公共征信系统。假设公共征信系统都能够提供大家都满意的,非常丰富的信息,那么存在一个问题,要那些中小型金融机构有什么大的必要?所以,这中间也有一些矛盾。也可能出现混合的局面,一方面我们仍然需要扎根基层的网点和金融机构;与此同时,又有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普惠金融业务,无论从信贷、保险还是支付等等各个方面,将来更多地变成网上、线上的操作,和公司是否扎根基层好象关系不那么大。这两个关系最后是什么样呢,我认为还要在演进中逐步探索,这应该说也是很具有挑战性的议题。 与此同时,尽管科技提出了很多变化,我们也看到有些变化具有颠覆性,也看到金融服务,普惠金融也有它自己的规律,这些规律并不是那么容易由于新科技的出现就发生变化。 首先,金融机构的可持续性,特别是财务可持续性。金融机构应该与实体经济是共生的局面,有了好的实体经济就有了更多的金融服务需求,同时也能保证金融服务的质量和合理的回报。金融机构如果没有强健的财务,没有不断增长的能力,包括抗风险的能力,不可持续,也会搞一段时间就出问题了。这种事情我们也遇到很多,我可能过一会儿会讲到。 金融服务历来都是以信息为基础的,对客户的信息依赖程度应该说非常之高。与刚才有联系的问题,现在是不是有些机构觉得这个信息不应该归我去管,而是靠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靠征信系统,靠一些大的机构提供信息。这确实是有一定问题的,就是说很可能很多涉及到普惠的,涉及到基层的金融,涉及到小微的这些金融,涉及到“三农”这样的金融,可能还是需要有它自己独特的,专有的了解基层的信息。 第二,还有一个不变的规律,风控和监管仍然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我们也看到,有一些有热情搞普惠金融的,当然也有一些人是打着“普惠金融”的“幌子”,他们可能更注重一些其他的目标,但往往是因为风控出了问题,对风险的管理出了问题,对风险的识别出了问题,以及监管也没有太顾得上,这样出了不少问题。 如果要想减低风险,除了自身的风控建设和监管建设以外,还应该提供更多的保障,特别是在财务制度上,在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准则执行上,在风险评估上应该做得更多更好,而不是忽略。因为有的人觉得那是大金融机构干的事儿,小金融机构可能就不一定行。 第三,还有一点,和农信社改革有关系的。我们需要把激励机制和社会责任两者平衡,同时做到一种更好的结合,往往人们强调社会责任,但是如果激励机制设计得不合理,会影响普惠金融的财务可持续性,会影响积极性究竟向哪个方向发挥;甚至弄得不好,鼓励了一些“冒牌”的活动。因此,我们说设计好激励机制是十分重要的。 从中国的情况来讲,也从世界的情况来讲,我们是既有成绩也有教训。成绩我就不多说了,估计我们有很多数字,特别是我们有很多数字是超过一般国际上的想象,如果他没有详细看数字的,不会认为中国在这方面有些指标可以达到这样的程度,限于时间我就不具体列举了,他是一种想象的推测。实际上,还是有不少成绩的。 也有教训,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可持续性问题。我们在农村金融问题上,经过了三个值得深刻总结的过程: 1、早期主要强调农村金融合作制,当然,合作制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合作制肯定是值得探索的一个模式。当时由合作制变为了农村合作社,金融的合作可以不要资本金,这样实际是减弱了它风险承担的能力,在经济发生变化的时候,就出现了很大的脆弱性,以后就出现了生存上的一些问题,导致实际上没有继续完善地发展下去。 2、第二个比较大的问题是亚洲金融危机之间的农村基金会,农村基金会出了比较大的问题,从财务形式和健康性来讲,抵御风险能力以及公司治理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畸形性。因此,在亚洲金融风波期间出现大面积垮塌,后来采取了关闭和救助的办法,人民银行业为此向地方政府借了不少钱来进行拯救。 3、最近一次是P2P网贷。P2P网贷中间还是有一些很好的新生事物,动机也是为了搞普惠金融,但有些方面还是违背了财务健康,可持续性和监管方面的基本规则,因此也出现大面积的问题。这些都是值得深刻总结的。 我们看到,新型的科技产业从事普惠金融积极性的同时,也有很多我们叫“hack”(音),就是忽悠得比较厉害,不是那么脚踏实地和客观,只讲一个方面,只讲好的方面,不充分重视风险方面和脆弱性方面。这样也会有一定的问题。所以,也有很多可以吸取的经验教训。 三、当前,我们也是面临着许多重要的挑战。 有很多方面,我拣几个方面说一下。 第一,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给很多多元化、中小型金融服务机构提供更加健康可靠,可信的公共服务。当然,有一些基础设施也可以用PPP的形式,即有公有部门,如财政部、中央银行或监管部门主导,也可以有私人部门参加,这也是可行的。但总之,也要强调基础设施完善的重要性。基础设施并不只限于征信,这是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包括交易平台、资产的登记托管、交易的记录、支付系统支付清算等等。 第二,专注于普惠金融的机构要想办法弄清自己的信息优势是什么。 金融服务是建立在信息基础之上的,就像是我们搞工业、搞出口,总是在说你究竟比较优势是什么,要没有比较优势,瞎忙活什么呢。搞普惠金融服务,要回答一个问题,就是你的信息优势是什么。所以能够在这方面做得比别人好,比别人有效率,同时也更安全、更可靠。 第三,考虑如何降低风险。 中国这方面做得还是不够的,90年代中期中国财政收入占GDP比例就是11%左右,很难像有些发达国家或比较富裕的国家能够给出非常明确的和有力的财政支持,但即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可以想出一些其他的办法,也包括一些差别性货币政策的做法,也包括一些地方政府的做法。如果普惠金融能做得面更广、价格更合理,可能也需要更好的发展对各种风险的保险和走向绿色发展。 同时,在“三农”方面的农产品期货,作为期货事先获得销售价格,同时又能够对种植业气候灾害的保险、病虫害的保险或养殖业的病疫保险都有的话,就能形成以有价格、有保障的农业订单为基础的、有保险的信贷机制。 这个做法也是中国可能更加迫切需要的,因为我们土地还是集体所有的,宅基地到目前为止还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转让的,因此在抵押品方面遇到的困难会比很多其他国家都会多。这种情况下,如何降低风险,使普惠金融能够扩大面积,同时有合理的价格。 在这些挑战之外,也要防止走偏。因为现在社会上由于科技的发展,由于存在着资本市场融资的诱惑和IPO的诱惑,有急功近利的一些做法,我们也看到一些金融机构,包括一些民营的金融机构都受到这种思潮的影响,有些事情作出了错误的选择,同时也吸取了惨痛的教训。所以如何防止走偏也是需要提请大家注意的。 因为我一开始强调普惠金融要重点抓好可持续性,普惠金融的定义就是G20工作组都作出了非常准确的定位,但与此同时如果进行国际比较,有一些国家,特别是像拉丁美洲等等,有很多民粹式的政策,主要是一些政治家可能追求短期的收益和选票上的支持,主要以给好处为主,而不强调可持续性。但我看到那些国家的一些例子,也感觉到有些也不是政治家本身的问题,因为他们都是要给老百姓做好事,同时也都有选举机制,但有一些问题是出在经济政策团队,经济政策顾问团队出现了错误倾向,出现了误导,也包括他们自己的理解。 支持可持续和不可持续,有一些不可持续的具有民粹色彩的一些政策可能过一段时间就站不住脚了。非常明确地说,中国从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关系来讲,也可以适用的,即究竟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就是你给好处,还是教人家去提高生产力,只有提高生产力,特别是供给侧的生产力,普惠金融才能够做到可持续。 需求侧也需要不少普惠金融,但是我们也要防止在有些国家“信用卡危机”里所出现的过度消费信贷问题,当然要具体区分进行判别。 过去在中国的金融里,基层金融机构改革和实体经济是共生,这不太被接受,因为那时候多数人都有一些零和概念的想法,比如在农村的一个村里,看着有几个人是搞信用社的,其他人是种地的,如果搞信用社的人可能就收入比较高一点,如果他们让出点利益,农民就富了,这就是一种所谓零和的思想。 共生的思想就是我们必须让金融支持农户进行发展,但与此同时信用社也必须有合理的财务回报,价格需要合理化,需要反映风险,使得信用社财务上能够健康,同时还能不断地在资本上略有积累,才能够与实体经济共同不断地向前增长。 第四,最后一点,应该详细地考察激励机制。 有很多问题口号都是对的,方向也都讲得比较清楚,但是激励机制设计上经常是有错的,在实践过程中强调社会责任,给出大方向都是对的,但激励机制如果不对的话,有时候是胳膊拧不过大腿。 我个人还是希望看到普惠金融的各种机构,不管是传统的机构,像传统的农信社到农商行,到城市小型商业银行,总之这一类我们统称社区类金融机构和新型以科技为基础的,同时不限于地域的,也不见得真正为社区和基层的,未来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样,过去叫银企关系,这是重要的一个方面,但也不限于银企,因为还有保险业、证券、农产品期货等等,现在应该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也包括支付等等,将来的关系作出更深刻的研究,从而也使得中小型普惠金融机构真正有更明确的方向和发展的空间。 就从这几个方面希望对这次会议略微做一点梳理,因为前面也没有全都听到,同时我讲的方面不求全面,只讲几个要点,讲错了,请大家批评指教。谢谢大家![详情]

建设银行章更生:做普惠金融的关键问题是风控
建设银行章更生:做普惠金融的关键问题是风控

  新浪财经讯 10月12日消息,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今日在京举行。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章更生出席并发表开幕致辞。 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 章更生表示,过去大银行的业务多围绕大行业、大企业来开展,无论是企业文化,还是专业能力,都跟不上服务小微企业的需要,不是不想贷,实属不会贷、不敢贷。如今,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加速,金融科技给予了我们破题的机遇与能力,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从信息端、信用端切入,破解信息不对称,使得传统金融体系难以企及的领域越来越容易获取到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 在章更生看来,做普惠金融的关键问题是风控。近年来,通过数据挖掘与分析,搭建技术与数据驱动的风控体系,设计满足小微企业信贷需求的线上金融产品,已成为各类供给主体破局普惠金融的共识。 章更生认为,银行是服务行业,具有社会属性,在发挥传统金融优势的基础上,要做好新金融的加法,依托新平台,构建新生态,广泛融入各类生产生活场景,精准解决社会的痛点和难点问题,赋予社会经济活动主体新的生产力量,为普罗大众提供无处不在、精准直达的温暖服务,适应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以下为现场发言实录: 章更生: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 下面我结合建设银行的实践,就大型商业银行如何推进普惠金融发展问题,谈点浅薄的思考。 一、金融科技赋能 普惠金融不只是愿望,更需要能力。过去,大银行的业务多围绕大行业、大企业来开展,无论是企业文化,还是专业能力,都跟不上服务小微企业的需要,不是不想贷,实属不会贷、不敢贷。如今,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加速,金融科技给予了我们破题的机遇与能力,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从信息端、信用端切入,破解信息不对称,使得传统金融体系难以企及的领域越来越容易获取到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 以建设银行为例,依托新一代核心系统,盘活存量信息,对接外部数据,建立正面清单,再造业务流程,创新出了普惠金融的“建行模式”,及通过大数据评估客户信用,探索建立了以批量化获客、精准化画像、自动化审批、智能化风控、综合化服务为特色的“五化”模式,实现了客户一分钟获贷、一站式服务、一价式收费的信贷服务新体验,实现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管,使既普且惠真正成为可能。 二、完善产品服务 小微企业等普惠金融客户群体相对于大企业,数量多、分布广,需求更加场景化、移动化、及时化、碎片化,大型商业银行围绕新客户,针对新需求,依托新技术,打造新供给,可以进一步发挥传统优势,建立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普惠金融产品服务供给体系。 一方面大银行积累了海量的数据信息,具备数字化发展的内核。做普惠金融的关键问题是风控问题,近年来,通过数据挖掘与分析,搭建技术与数据驱动的风控体系,设计满足小微企业信贷需求的线上金融产品,已成为各类供给主体破局普惠金融的共识。 例如,建设银行聚焦降低门槛、简化流程、减少抵押等小微企业需求的痛点,从交易、结算、纳税、采购等真实性高、可信度强的场景切入,进行数据的整合与客群特征的描绘,围绕小微企业实际需要创新定制产品。目前,已形成信用、抵押、质押、平台等四大产品体系,初步实现了对普惠金融客户群体总有一款适合你的承诺。 另一方面大银行具有庞大的网点机构和众多的客户经理等多层级人员,便于更好地贴近客户。通过加快网点数字化转型进程,促进线上线下的商机推送和商机转化,大大增强客户的黏性和认同,以建行的“惠懂你”APP为例,支持信用类贷款一部手机全流程在线办理的同时,创新了银企双向沟通的方式,对线上无法满足的需求,通过商机自动智能匹配,推送给线下网点,打造易于普罗大众掌握和使用的融资新工具。自去年8月上线以来,截止到今年10月7号,“惠懂你”APP授信客户达到了26万,累计授信金额是1456亿,累计支用了1042亿。 三、构建普惠新生态 银行是服务行业,具有社会属性,在发挥传统金融优势的基础上,要做好新金融的加法,依托新平台,构建新生态,广泛融入各类生产生活场景,精准解决社会的痛点和难点问题,赋予社会经济活动主体新的生产力量,为普罗大众提供无处不在、精准直达的温暖服务,适应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一是建设共享平台。 结合各类资源要素,推动各类市场主体融合共创,连同政府及各方数据,有效连接个人端、企业端、政府端,借助合作伙伴力量,将服务搭载在丰富的用户场景之上,完善业务链条,以企业辐射个人,以个人牵引企业,形成相互引流、相互融合的整体格局,让普惠金融服务触手可得,让人们生活更加便捷、舒适和美好,让企业经营活动更加高效、协同和活力。 二是推动社会赋能。 以生态赋能创造价值为发展路径,建立个人端客户综合服务的全场景生态,企业端客户的赋能和协同经营生态,以及政府端政商良性互动的发展生态。例如,建设银行与云南省政府联手打造的智慧政务系统,实现了各类政务的一部手机办事通,释放出社会治理组织建设的潜在红利,实现了银行、政府的多方赋能,共享共赢。建设银行还推出“劳动者港湾”,打造14000个共享空间,让城市街角也触手可及的温暖,源源不断地向社会传递正能量。 普惠金融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下面,借此机会提两点不成熟的建议: 一是以解决融资难来解决融资贵的问题。 融资贵给小微企业发展带来了经营压力,这是不可争议的事实。然而,这一问题该如何来解决呢?贷款利率取决于贷款的量,量大,利率就下降,量少,利率就上升。因此,要重点解决融资难的问题,而不是先解决融资贵的问题。融资难的问题解决了,贷款的量上去了,贷款的利率就自然会下来。 今年上半年,全社会普惠贷款较年初增长了14.27%,利率比2018年下降了0.58个百分点。如果先解决融资难的问题,过度限制贷款的利率,那么商业银行从自身经营的考虑,就没有贷款的积极性,这样贷款的量就上不去,社会整体贷款利率就要上升。量有时候是决定企业命的问题,而价只是企业的效益问题。 二是实行精准化降准激励。 为鼓励商业银行发放普惠贷款,央行实行了两档降准的激励,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是经过近两年的发展,预计各大行到今年都会达到最高的二档的降准,实际上就没有差异化的激励。因此,进入了新的阶段,需要进行精准降准激励,也就是按普惠贷款的金额来进行降准,贷款放了多少,降准就降多少,使降准的作用进一步得到发挥。 谢谢![详情]

普惠金融的国际探讨:创新、合作、挑战、机遇
普惠金融的国际探讨:创新、合作、挑战、机遇

   新浪财经讯 10月12日消息,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今日在京举行。英国普惠金融委员会主席古沛勤爵士、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IFC)金融机构局亚太区局长 Rosy KHANNA、美国大都会人寿基金会亚洲区负责人Krishna THACKER、Visa公司副总裁麻少华等嘉宾出席主题对话环节,并就相关问题展开了讨论。 以下为主题对话实录: 主持人 贝多广:感谢张行长的精彩主旨演讲,下面我们进入到主题对话,今天上午有两场主题对话,这是今年论坛与往年有所不同的地方,形式上做了一些调整,一个重要的考虑,我们要控制时间。第一场对话的主题是“创新、合作、挑战、机遇”,我们要请出的这场对话嘉宾,他们是英国普惠金融委员会主席、英中贸易协会董事及候任主席古沛勤爵士(Sir Sherard COWPER-COLES KCMG LVO)、Visa公司副总裁麻少华(Marco MA) 先生、美国大都会人寿基金会亚洲区负责人Krishna THACKER先生、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IFC)金融机构局亚太区局长 Rosy KHANNA先生。 现在有请这四位嘉宾上场。 下面我们单刀直入,直入主题。今天早上已经看到很多的讨论,都关注的是创新、合作、挑战和机遇,我们从古沛勤爵士开始,古沛勤爵士,非常高兴在这儿见到您,您是非常深度地参与了国际普惠金融论坛,三年之前您就参与了;同时,您也带来了有关英国普惠金融框架很多的信息。汇丰银行在这方面也是做了非常多的工作,汇丰银行在这之前三年也是我们主要的支持者。您能否谈谈英国最近这些年有些什么样的进展?特别是大家都知道,在英国伦敦是创新的中心,尤其是金融创新的中心,大家的期待也非常得高,能向我们介绍一下最近在金融科技和普惠金融方面有些什么最新进展吗? 古沛勤爵士:谢谢贝教授,我首先要告诉你,非常荣幸能够来到这里,就像您说的,我五年之前第一届国际普惠金融论坛就参与了,我是代表英国普惠金融委员会来的。 英国普惠金融委员会是解决在英国普惠金融的问题。过去五年中,虽然在英国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在中国,你们已经迎面应对这个挑战,并且进展大大超过了我们,你们使用一系列政策工具来解决这个问题;同时,你们可以称为统一战线,像您贝教授的普惠金融研究院,许多银行业有专门的普惠金融部门;在中国的银保监会也有专门的普惠金融部门,在英国是没有这些的。英国有点像伦敦公车,有时候很长时间车不来,过段时间又一下来了两辆。在英国有两位部长是负责普惠金融的,英国金融财政部是负责设定政策的,但我们没有任何储蓄,没有任何恢复力。所以,我们有很大的金融风险。 我们希望实现的是让英国人实现可支付的信用贷,在几年前,我们出现了一个非常大的事件,由于社会公共住房倒塌,导致这70人死亡,而且这70个人都是收入非常低的人。我们需要解决的是信用问题,在英国接受的所谓普遍信用,其中6种福利把它综合在一起。在金融教育方面,我们也想邀请贝教授和中国的代表来参与在伦敦下一年将举行的金融教育峰会。我们也要考虑中小企业,以及普惠金融交汇之处。很多中小企业和个人获得信用也是非常得困难,交易商金融和我们自己个人金融和企业金融之间也经常出现交叉重复的地方,有时候也造成了混乱。五年之前,您翻译英国普惠金融委员会的报告为中文版,至少我们可以从中国所做的工作中学到同样的工作,和你们从我们这里学到的应该一样地多。可以说,我有个英国梦,实现在英国普惠金融的英国梦。 主持人 贝多广:很有意思,我们作为中国人应该很自豪,在普惠金融方面,英国人把他们骄傲的头颅低下来向中国人学习。 下一位是VISA公司的副总裁麻少华 (Marco MA)先生,麻总,因为在所有的国际著名大的金融机构里,我知道,VISA是在全球非常积极的普惠金融推动者,包括在欧洲、非洲、中国都有。我也知道您原来到中国负责中国业务之前,很长时间在台湾做了VISA的总经理。根据您的经验,VISA作为一个金融机构是怎么推动的?有一些什么样的经验可以与我们来分享的? 麻少华 (Marco MA):对VISA而言,成为一个企业公民,VISA倡导和实践,希望对客户是负责任的创新,我们不但要提供方便、安全、可靠而且可以负担的支付工具给客户,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正确的金融教育,树立消费者正确的金融消费观,使得消费者可以成为负责任的金融消费者。举个例子,这个例子是个教训,不是成功的例子,但给了我们很多经验。2005年我接任VISA台湾区的总经理,三个月后台湾就发生了卡债危机或双卡风暴,其实就是信用卡以及贷记卡;另外是无担保小额信贷。从消费金融的金融供给侧来看应该是可持续的做法,需求面来看是可以负担的,但这个做法为什么会造成台湾这么大的问题,银行作为营运营销方面完全失控,风险也失控;消费者这端也没有正确的消费观念,所以产生这个信用风暴。 我也和信用卡几家老总谈过,对台湾而言,当时我们金融普及性已经非常高,有2300万人民,但在金融账户里,平均一个人有4个账户,包括婴儿都算在里面。信用卡或贷记卡持卡人有900万,平均每个人有4张信用卡,申请已经是很普及了。但我们有个很好的联合征信系统,所有的信用记录银行都可以看得到的。这个情况下,为什么还会发生这样的问题。我和银行老总谈过,他们告诉我几个小故事,当时在联合征信里看到风险比较高的借贷余额,以前都是50万台币(约10万人民币),但当时已经到了200万台币,也就是说这些消费者都已经还不起最低缴款了,但银行还在持续放贷,继续供给。消费者可以很轻易地从另外一家银行拿到信贷资金或另外的申请的卡片银卡、金卡,消费者可以源源不断拿到金融服务、贷款和额度,他就尽量消费,过度消费。 银行看到这个资讯,甚至有位老总告诉我,有一次应酬回去办公室灯火通明,就疑惑大家为什么都在,一看所有的sales都在,一个sales座位后面还有两个小板凳,一个sales还请了两个工读(生)帮他再处理业务,当时的情况是,每个人都是赚大钱,银行赚大钱,Director sales也在赚大钱,消费者也赚钱,好像大家都获利。在2005年底发生卡债危机,当一个银行贷款停止,整个系统就出状况了,当时有900万信用卡持卡人里就有将近100万人还不起款,造成金融系统连锁性风险,就不只是信用卡、小额信贷,它的影响层面非常得广。 从这个事件来看,监管部门也被责难,被认为监管也不到位。所以,从2006年,我们在普惠金融做法上完全就变成金融教育,所有的产业、银行公会和所有的银行就开始把所有普惠金融里的重点放在金融教育,从2006年开始一直到2008年我们在训练种子教师,深入学校、社区,一共有6000场次,面对面地培训,接受培训的人已经到达100万人,这是很漫长的过程,到现在还在持续不断,这是非常大的教训。 普惠金融来看,怎么样做到健康、负责任是非常关键的。树立负责任的金融消费者,银行端也要尽到企业社会公民的责任。这是很好的借鉴,也是我们在推动的一个重点。 主持人 贝多广:谢谢麻总。在其他地区,包括台湾这样过去几十年发生的很多事情,对于我们大陆现在在做的普惠金融都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下一位嘉宾是Krishna THACKER,他是美国大都会人寿保险基金会亚洲总监,大都会人寿基金会在全球普惠金融事业当中是非常积极的,也是一个很重要的player参与者,特别是最近几年他们在推动金融健康概念方面是个重要的鼓吹者。 Krishna THACKER,非常感谢,我们知道美国大都会人寿基金会非常积极地促进全球普惠金融的,尤其在近些年来,您一直一直也在倡导金融健康的理念,您能不能告诉我们,大都会人寿基金会在全球做了一些什么样的工作?尤其在倡导金融健康方面。 Krishna THACKER:谢谢,非常高兴能够来到这里,两年之前我就想来这里,之后护照丢了,所以非常高兴两年之后能够来到这里。我想跟大家介绍一下大都会人寿基金会,我们基金会在2013年承诺要投资2亿美元实现普惠金融,我们也希望能够促进10亿人口,40个地区,于是我们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买卖了工作。我们发现,实现普惠金融本身是个挑战,因为它更像受到供给侧技术的驱动,一方面要确保大家能够获得金融,(控制)获得金融的成本;另一方面又提高获得金融的条件,使我们有健康的金融,高质量的金融,负责任的金融;第三我们要考虑成果,低收入客户在使用普惠金融时能获得什么样的成果,到底这样的健康健康与否。很多时候这样的问题(答案)会不一样,我们有个非常简单的平台,有8个指标,告诉你到底你的金融是否健康,对于政策制定者,参与者和决策者来说,一定要知道,除了获得性和使用率之外,还要知道它的成果到底是什么样的。所以,大家可能所取的名字不太一样,不管我们取的名字是怎么样的,我们要更好地清晰表达,金融健康到底是什么样,我们叫金融健康,不知道别人的称谓是怎么样的。 主持人 贝多广:下一位嘉宾是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金融机构局亚太区局长Rosy KHANNA。Rosy,大家都知道世界银行在构建普惠金融系统方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与者、机构,世界银行提供了很多研究报告,包括有一些普惠金融方面的指标等,你是否在这块有更多全球的视角,尤其是在全球的普惠金融状况方面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下,能否评论一下目前中国普惠金融的情况,怎么把中国普惠金融当前发展阶段、中国模型与世界其他地方进行对比? Rosy KHANNA:非常感谢你的问题,我想回到第一个原则,再谈一谈负责任的金融。为什么这个非常重要呢?因为我们需要强调一下负责任的金融实际上是关于我们要透明地去提供金融服务,尤其是给到那些被金融系统隔绝的部分比较脆弱的人群,对我们来说,我们进行的所有讨论实际上是始于2010年,当时我们确实是在新兴市场面临很多危机,最大的新兴市场就是印度,这个危机实际上慢慢的从一个阶段不断去发展,当时出现了很多负债,尤其是在一个州农民债台高筑,所以这就导致了世界银行采取的一些行动。当然,我们还有很多合作伙伴和我们一起来构建所谓的斯马特运动(智能运动),当时斯马特运动开始时的目标是要去解决整个金融机构的需求,当然还有客户的需求,来帮助他们做正确的事情。 在中国有一些更早版本的斯马特运动的原则,而且在最早签署方中就有南昌的小微信贷公司,还有CFPA(中国扶贫基金会),都是早期参与到斯马特运动中的机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中国的央行非常积极地去响应我们在普惠金融方面的一些需求,他们有采取各种各样的行动,所以实际上我们中国在这块确实有一个非常清晰的使命,即要实施负责任的借贷和金融。 我们也看到了他们采取的其他一些行动,如阻止或暂停一些P2P不良的贷款,和东盟也有一些合作开展相关项目。 中国普惠金融的状况已经走在非常前列了,尤其是在负责任金融方面,如何积极地去处理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而不仅仅只是去满足这些脆弱人群的希求,更多的是他们在引入技术的时候,我们要更多去注意这些技术的引入或使用带来的一些问题。这实际上就是一种高度的认可,为什么技术能够赋能。 中国在这些方面所取得的进展是非常好的,但现在的工作只是刚刚开始,还有很多没有做。 主持人 贝多广:非常感谢,世行对我们中国普惠金融的事业高度评价的。今天我们有一些关键词,如包容性、健康和负责任的金融。当然还有创新、合作、挑战和机遇,想问一下四位尊贵的嘉宾,可以选择这些关键词中的一个来发表你的个人观点。 古沛勤爵士:非常感谢贝教授,我会选择健康。因为我觉得健康事关于整个国家金融健康,是一个文化问题。在英国尤其是如此,在美国也是,他们现在没有专门的储蓄文化,是一个过度开支消费的文化,有一些奢侈和浪费的,所以在英国最开始有信用卡的时候是50年前,当时VISA的竞争对手有一个标语,意思是大家尽可能去花掉你的工资。为什么强调金融教育?金融素养?这就是我们希望能够帮助人们变得在金融财务上更健康。即使是最贫困的人,他们实际上都没有办法去储蓄,所以我们希望他们能够养成这种储蓄的文化和习惯。 就像VISA支持今天的论坛一样,Marco能够支持英国普惠金融委员会工作的话,我也觉得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在座有法兰克福商业学院的代表,昨天我们谈到中国和德国的区别非常大,德国是过度的储蓄,而在英国是不进行储蓄,所以我们要构建这样一个金融健康的社会,需要保持这样一个储蓄的文化,所以我们需要向中国学习。 麻少华:我们有很大的目标是帮助小微企业赋能,让他们有很好的运营能力,把他们导入到我们所谓支付的生态系统里面,这是很重要的。VISA从一开始有持卡人、商店、商户进行交易,如果业务要成长更多的话,势必有很大一部分要从小微企业开始,他们需要的其实不只是富裕他们运营能力,更重要的是利用创新的科技才能在这个竞争环境里找到立足点,希望帮助他们进入这个生态系统里,这是我们一个目标跟方向。 Krishna THACKER:我也想继续延续一下刚刚讲到的,我们都认识到中国在普惠金融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进展,在扶贫方面也是,我们帮助了许多人脱贫,这在世界其他地方都是没有看到的,所以我们必须要认可,要承认这一点。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怎么去保证这些人能够持续脱贫,以及在普惠之后我们还需要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所以下一步我们要做一些什么? 要从交易型转型。 交易型方面是很好的开端,如何能够用这些非常好的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让我们更好地去关注个人的财务状况,有几个方面可以供大家参考。 1.定义。我们和贝教授在合作的一个项目,我们需要更多地去了解财务健康到底是什么,而不只是普惠金融。因为在美国也好,在韩国等很多国家,我们都有相关的项目。我们的核心就是和一些大型的经济体进行合作,我们有很多的员工,有一些非正式的就业岗位,作为决策机构,我们并不知道他们财务健康长期目标是怎样的,所以从金融健康的角度,我们要更好地去定义,不仅对于他们,对于他们家庭来说这意味着什么,我们不仅要提供定义,还要给他们提供解决方案。这个项目可能是一个两年半的项目,希望能够在这方面取得进展。 2.测量。我们测量财务健康,要去测量哪些人是财务上健康的,然后给他们提供相关的解决方案,去改善他们的金融健康。如在支付方面,我们现在是支付非常的容易,这是一件好事,但也不见得完全就是一件好事。有很多研究表明现在支付非常便捷,所以在储蓄方面就变得更难了。所以支付的便捷一方面是好事,但另一方面有可能会导致我们减少储蓄。那怎么可以用同样的技术使人们更好的进行储蓄呢,这也是我们需要去思考的,需要去提供解决方案的。 谢谢! Rosy KHANNA:我非常喜欢这四个关键词,我想解释一下我到底为什么这么说。我认为现在所有的机会是非常巨大的,尤其是从全球角度来看,伴随机遇而来的就是挑战,这就是硬币的两面性。我认为现在的机遇如此之大,以至于如果没有多方的合作,我们是没有办法也不可能去实现我们自身所设定的一些目标的,而且创新也需要同时发展,才能够给我们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显然,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科技不断进步,我们不能使用历史上曾经使用的一些方案了,那些已经过时了,所以我们不仅看到了现在有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的创新,这些创新不仅是来自于我们面前所面临的机遇。 举例,负责任金融论坛2010年开始的,当时之所以诞生这个论坛,是我们与BMZ(音)、联合国扶贫协商小组一起合作去做的,它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机会让大家去探讨,对于人们的金融健康非常重要,这就导致我们出现了负责任的金融原则,也就随之产生了我们与20国集团之间的一些互动和合作,还有一些关于金融健康的诊断工具。所以我们现在面临的机遇确实非常之大,我们不能够单枪匹马地去做,我们需要合作,我们需要各方的加入和努力才能够实现目标。 所以我非常喜欢主持人刚刚提出所有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都非常重要,这与我们今天所探讨的所有话题也是高度相关的。 主持人 贝多广:非常感谢所有的嘉宾刚刚所提供的真知灼见。刚才这个对话给我们的时间很短,但对于中国在推进普惠金融还是很有价值的,哪怕就是火花观点的碰撞,但是给我们很多的信息。用热烈掌声感谢四位嘉宾。[详情]

吴晓球:金融的普惠性重点在“普”不在“惠”
吴晓球:金融的普惠性重点在“普”不在“惠”

  原标题: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球:金融的普惠性重点在“普”不在“惠” 来源:证券时报·e公司 e公司讯,10月12日,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今日在京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理事会联席主席吴晓球出席并发表开幕致辞。吴晓球认为,金融的普惠性重点在“普”不在“惠”。在吴晓球看来,大家有时候会把重点放在“惠”上,以为其价格会更便宜、成本会更低,实质不然,因为这样的话就违背了金融的基本规则,也就是收益和风险的对称。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实现金融普惠性首先要让服务对象能够得到金融服务。 [详情]

潘光伟:普惠金融的发展要不断提升改进服务
潘光伟:普惠金融的发展要不断提升改进服务

  新浪财经讯 10月12日消息,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今日在京举行。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专职副会长、亚洲金融合作协会第一副理事长潘光伟出席并发表开幕致辞。 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专职副会长、亚洲金融合作协会第一副理事长潘光伟 潘光伟认为,普惠金融的发展要不断提升改进服务,向着加大力度,延伸广度,扩展深度,增强厚度的方向持续优化产品供给和服务供给,加大对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其次,要通过更多的双级联动,村口银行,惠民贷等多种形式助力精准扶贫,增加对“三农”的金融供给,达到金融服务普之城乡,惠之于民的目的。第三,要推动绿色低碳的乡村振兴建设,助力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最后,要继续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为残疾人士和特殊人群提供凝聚力的金融服务,努力打造有温度,有情怀的银行。 以下为现场发言实录: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媒体界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十月北京、天朗气清,我们刚刚欢度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今天又围绕国家普惠金融发展规划,总结行业发展现状及挑战,探讨普惠金融未来发展方向,可谓意义重大。作为本次论坛的主办方,我谨代表中国银行业协会对各位领导、专家、媒体朋友们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大家的莅临表示热烈的欢迎!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普惠金融发展,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8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运用市场化改革办法推动实际利率水平明显降低和解决“融资难”问题,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推出针对小微企业的普惠性减税措施,降低小微企业融资实际利率(从去年的6.16%降至约5.16%),提高不良容忍度(从去年不高于3.83%放宽到4.83%)。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财政部、发改委等部委多次联合印发指导意见及通知等文件,发挥货币政策、差别化监管政策和财税优惠政策等“几家抬”合力,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小微、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成效显著,重点领域金融服务获得感明显增强。截至2019年6月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乡镇机构覆盖率达96%,全国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达99%;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35.6万亿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0.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4%;涉农贷款余额34.2万亿元,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6.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8%;全国扶贫小额信贷余额2287.6亿元,扶贫开发项目贷款余额为4247亿元,全国334个深度贫困县各项贷款余额17366亿元,较年初增速7.9%。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2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强调,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强化金融服务功能,找准金融服务重点,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生活为本。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 银行业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不动摇,坚持服务民营小微企业不放松,坚持创新引领不停步。这里,围绕本次论坛“包容、健康、负责任”的主题,我提三点建议: 一是增强社会责任,助力普惠金融发展。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脉,通过建立起多样化金融机构、开发出多元化金融产品、培育出多层次金融市场,将服务“触角”伸向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角落,如同人的心脏将资金之“血液”输送到经济体的每个部位、每个组织、甚至每个细胞。金融既是解决社会痛点难点最有效、最有针对性的“温柔手术刀”,也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解决方案。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将服务实体经济作为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努力实现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坚持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一要不断提升改进服务。向着加大力度、延伸广度、拓展深度、增强厚度的方向,持续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大对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支持力度;二要通过“双基联动”、村口银行、“惠民贷”等多种形式,助力精准脱贫,增加“三农”金融供给,达到金融服务“普之城乡,惠之于民”的目的;三要遵循EGB原则,积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业务,推动绿色低碳的乡村振兴建设,助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四要关爱残障人士,继续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按照中银协发布的《银行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为残障人士和特殊人群提供零距离的金融服务,努力打造有温度、有情怀的商业银行。 二是注重科技创新,让优质的银行服务触手可及。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在不断优化服务质量的同时,积极研判行业发展趋势,主动引领创新服务潮流。持续拓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AI)等技术在服务领域的实践,不断推进网点智能化、特色化转型,加强电子渠道业务场景化、综合化发展;不断优化业务办理流程,扩大服务覆盖面,增强客户体验,提升客户黏性,将更高质高效的服务融入到百姓生活和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让优质银行服务无处不在、触手可及。 三是发挥好社会组织作用,推动行业服务稳步提升。银行业协会将积极发挥窗口作用,加强行业宣传和舆论导向,引导社会公众正确认识普惠金融,提高金融素养和风险防范能力。继续组织社会责任百佳评估工作,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持续化、常态化。加深和拓展与监管部门、人大普惠金融研究院以及相关金融机构的协作,通过主题调研、收集诉求、专题培训以及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有效推动行业内外学习借鉴,共促共进,助推建立多元与开放的普惠金融体系。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奋斗成就伟业,梦想凝聚力量。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服务实体经济、践行普惠金融工作意义非凡、责任重大。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深入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践行普惠金融理念,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再上新台阶!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详情]

吴晓球:金融的普惠性重点在“普”不在“惠”
吴晓球:金融的普惠性重点在“普”不在“惠”

  新浪财经讯 10月12日消息,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今日在京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理事会联席主席吴晓球出席并发表开幕致辞。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理事会联席主席吴晓球 吴晓球表示,普惠金融是金融的一个重要理想,因为在传统的金融架构下,很多的中小微企业和中低收入阶层是难以得到金融服务。所以,扩大金融的服务面,提升金融的效率,提高金融的普惠性实际上就是普惠金融的核心理念。 吴晓球认为,金融的普惠性重点在“普”不在“惠”。在吴晓球看来,大家有时候会把重点放在“惠”上,以为其价格会更便宜、成本会更低,实质不然,因为这样的话就违背了金融的基本规则,也就是收益和风险的对称。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实现金融普惠性首先要让服务对象能够得到金融服务。 以下为现场发言实录: 吴晓球: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早上好!刚刚度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年的盛典,今天在这里共同出席“2019年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我首先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对“2019年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位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 从2005年联合国提出“普惠金融”以来十多年的时间,普惠金融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并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的金融发展规划。2016年,国务院颁布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标志着普惠金融在我们国家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 今年初,克强总理专门到我们国家三大银行的普惠部视察,提出了“要发展普惠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发展”的重大设想。之后,金融监管部门,包括人民银行、银保监会,以及几大商业银行都在按照总理的要求来推进普惠金融事业的发展。 普惠金融是金融的一个重要理想,因为在传统的金融架构下,由于其结构和业态的一些影响,有很多的中小微企业和中低收入阶层是难以得到金融的服务,无论这个服务是融资的服务还是资产管理的服务,都会将他们忽略掉。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统金融是对企业和个人不公平的。为了延伸金融的服务功能,扩大金融的服务面,提升金融的效率,提高金融的普惠性,让所有的人都能够获得金融的服务,这个实际上就是普惠金融的核心理念。 普惠金融本质上是一种包容性的金融,也就是说要让社会的所有成员、所有企业,不管大小以及收入多少,都有权利获得所需要的金融服务。在中国要实现金融的普惠性,是一项非常艰难的任务,要着力推进改革。当然在这里还要特别强调,金融的普惠性,对我们来说重点是在“普”,重点不在“惠”。我们有时候解读会把重点放在“惠”上,以为其价格会更便宜、成本会更低,实质不然,如果这样的话就违背了金融的基本规则,也就是收益和风险的对称,这是基本的规则,有多大的风险就要付出相应的成本。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改革的重要任务是要实现金融普惠性里面的“普”放在第一位,首先要让他们能够得到金融服务,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可能他们这种金融服务的成本会相对高一点,如中小微企业获得的融资贷款,利率可能会比大型国有企业,资信非常好、财务状况也很好的企业程度会高一些。所以我们首先解决“普”的问题,不要重点考虑“惠”的问题。 当然说“惠”成本可能会比一些大企业高一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高的离谱,并不意味着是搞高利贷,不要以为虽然可以贵一点,但也不可能高到高利贷的成本,那就走入了歧途。所以普惠金融的核心首先是普,其次才是惠。要解决普的问题,首先要进行改革,金融的普惠性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来得以实现,金融服务面的扩展也要通过这两条拓展来得以提升: 第一,推进中国金融结构性的改革,要把一些面向小微企业中低收入阶层相应的金融机构发展起来,同时大机构里的一些体制也要做相应的变化。这就是所谓的金融体制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 第二,金融业态要变化。金融业态变化的核心是金融科技的渗透和普及,没有金融科技的渗透和颠覆重构传统金融,金融的普惠性也很难实现。通过金融的结构性调整和金融业态的变化,以及金融科技的进步,才可以有效地实现中国金融的普惠性。 我主要是致辞,不是做学术演讲,所以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详情]

李东荣:优化普惠金融供给层次性 强化主体责任性
李东荣:优化普惠金融供给层次性 强化主体责任性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 李东荣 新浪财经讯 10月12日消息,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今日在京举行。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出席并发表开幕致辞。  李东荣表示,科学有效推进普惠金融建设,需要遵循以下几点:一是要进一步优化普惠金融供给的层次性,注重发挥普惠金融领域大中型金融机构的“头雁效应”和新兴业态主体的“鲶鱼效应”,继续增强地方性、社区性金融机构服务基层、支农支小的毛细血管作用,进一步形成多层次、差异化、竞争性的普惠金融供给格局。同时,应该增加基层普惠金融业务的自主权,建立激励相融的绩效考核机制,优化内部资金转移定价,落实受信尽职免责制度等方式,持续增强各类供给主体和相关从业人员开展普惠金融业务的内生动力。 二是进一步突出普惠金融服务的精准性,应注重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跑数与跑街相结合的形式,深入了解小微企业、初创企业、农户等普惠金融客户的需求特点,以及当前金融服务的短板、痛点,积极稳妥地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科技手段在营销获客、风险定价、流程运营等方面的应用,有序地创新全流程线上融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等业务模式,努力实现普惠金融服务在可得性、适当性和匹配性上的边际改善。 三是进一步提升普惠金融模式的可持续性,继续实施激励性的货币信贷政策、差异化的监管政策和针对性的财税政策,加强各类政策的协同与衔接,不断完善信息通信、支付清算、信用信息等基础设施,有效地发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地方政府风险补偿基金等机制作用,帮助从业机构降低运营成本和风险成本,同时从业机构也应该进一步地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科学管理、精细运营、科技创新的手段,探索形成更多的合法合规、商业可持续的业务模式,真正实现普惠金融扩面、增值、降本、控险的统筹协调。 四是进一步强化普惠金融主体的责任性,注重在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的两侧倡导和树立负责任金融的理念,切实做到卖者尽责基础上的买者自负,一方面加强从业机构行为规范和责任能力建设,坚持依法合规审慎经营,确保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能力相匹配,通过信息披露、风险提示、客户适当性管理等手段,提高普惠金融领域市场透明度和消费者保护水平。另一方面注重分类开展金融知识普及和风险教育,进一步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和履约责任意识,同时要继续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严厉打击恶意骗贷、逃废债、老赖等行为。 五是进一步增强普惠金融发展的国际性,积极践行20国集团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和世界银行数字普惠金融的新兴政策方法等国际共识做法,充分借鉴其他国家在普惠金融模式创新、消费者保护、数字金融治理等领域的先进经验,积极探索双边、多边的普惠金融示范性合作项目,同时重点围绕数字支付、信用建设、监管规制等领域,梳理总结中国特色普惠金融发展和治理经验,依托“一带一路”等战略,为全球普惠金融发展贡献更多的中国标准和中国方案。 以下为发言实录: 李东荣:尊敬的各位嘉宾: 金秋十月,我们刚刚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华诞喜庆日子,今天来自国内外的嘉宾汇聚在这里共同探讨“普惠金融”这一具有国际性意义的重大课题。 今天论坛主题是“包容、健康、负责任的金融”,我觉得这个主题充分体现了当前普惠金融理论与实践发展所取得的一些原则性共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深入交流和积极建言下,今天的论坛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我们国家在2015年发布了首个列入国家战略规划的普惠金融发展规划,这个规划对2016年-2020年的五年整个普惠金融做了初步的规划,明年就要到期了,将近五年时间,经过市场、政府、社会各方一步一个脚印持续共同的努力,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普惠金融的整体发展趋势看好,取得了一些很明显的进展。 一是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根据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的有关数据,截止到今年6月末,全国乡镇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和行政区基层金融覆盖率分别为95.65%和99.2%,网点覆盖率非常广。 二是薄弱金融可得性有效提升,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和涉融贷款余额分别达到35.63万亿元和34.24万亿元。 三是普惠金融服务质效明显提高,全国人均拥有7.6个银行帐户,5.7张银行卡。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使用电子支付的成年人比例超过了82%。同时,线上融资、网络保险、展期续贷等创新产品不断丰富。 四是金融基础设施持续优化,目前全国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经收录了9.9亿自然人,2757.5万户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相关信息,银税互动、银商合作、信誉贷等小微企业信息共享与融资对接机制深入推进。 五是消费者金融素养进一步加强,人民银行公布的2019年全国消费者金融素养指数为64.77分,比2017年提高1.06分,对标国际水平来看,根据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全球普惠金融指数,中国大部分指标均排在发展中国家前列,其中正规储蓄使用率、正规借贷使用率等核心指标处于G20国家中等水平,帐户拥有率已优于G20国家平均值。 当然我们在列举和总结上述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成效的同时,还要清醒地看到,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依然任重道远,普惠金融作为一项具有长期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各方以钉钉子的精神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我对今后如何按照国家普惠金融发展规划实施攻坚、科学有效推进普惠金融建设也有个人思考和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是要进一步优化普惠金融供给的层次性,注重发挥普惠金融领域大中型金融机构的“头雁效应”和新兴业态主体的“鲶鱼效应”,继续增强地方性、社区性金融机构服务基层、支农支小的毛细血管作用,进一步形成多层次、差异化、竞争性的普惠金融供给格局。同时,应该增加基层普惠金融业务的自主权,建立激励相融的绩效考核机制,优化内部资金转移定价,落实受信尽职免责制度等方式,持续增强各类供给主体和相关从业人员开展普惠金融业务的内生动力。 二是进一步突出普惠金融服务的精准性,应注重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跑数与跑街相结合的形式,深入了解小微企业、初创企业、农户等普惠金融客户的需求特点,以及当前金融服务的短板、痛点,积极稳妥地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科技手段在营销获客、风险定价、流程运营等方面的应用,有序地创新全流程线上融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等业务模式,努力实现普惠金融服务在可得性、适当性和匹配性上的边际改善。 三是进一步提升普惠金融模式的可持续性,继续实施激励性的货币信贷政策、差异化的监管政策和针对性的财税政策,加强各类政策的协同与衔接,不断完善信息通信、支付清算、信用信息等基础设施,有效地发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地方政府风险补偿基金等机制作用,帮助从业机构降低运营成本和风险成本,同时从业机构也应该进一步地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科学管理、精细运营、科技创新的手段,探索形成更多的合法合规、商业可持续的业务模式,真正实现普惠金融扩面、增值、降本、控险的统筹协调。 四是进一步强化普惠金融主体的责任性,注重在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的两侧倡导和树立负责任金融的理念,切实做到卖者尽责基础上的买者自负,一方面加强从业机构行为规范和责任能力建设,坚持依法合规审慎经营,确保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能力相匹配,通过信息披露、风险提示、客户适当性管理等手段,提高普惠金融领域市场透明度和消费者保护水平。另一方面注重分类开展金融知识普及和风险教育,进一步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和履约责任意识,同时要继续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严厉打击恶意骗贷、逃废债、老赖等行为。 五是进一步增强普惠金融发展的国际性,积极践行20国集团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和世界银行数字普惠金融的新兴政策方法等国际共识做法,充分借鉴其他国家在普惠金融模式创新、消费者保护、数字金融治理等领域的先进经验,积极探索双边、多边的普惠金融示范性合作项目,同时重点围绕数字支付、信用建设、监管规制等领域,梳理总结中国特色普惠金融发展和治理经验,依托“一带一路”等战略,为全球普惠金融发展贡献更多的中国标准和中国方案。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发展普惠金融是关系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明星工程,民生事业意义重大、责任艰巨,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作为全国行业性金融自律组织,我们愿与大家一起携手加强合作,统筹把握好供与需、普与惠、广与深的关系,共同推动中国乃至全球普惠金融事业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最后,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详情]

贝多广:普惠金融服务供应商要崇尚负责任的金融
贝多广:普惠金融服务供应商要崇尚负责任的金融

  新浪财经讯 10月12日消息,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今日在京举行。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理事会联席主席兼院长贝多广出席并发表开幕致辞。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理事会联席主席兼院长贝多广 贝多广表示,普惠金融不是既普又惠,而是包容性金融,它是与包容性增长相关联的。它的核心就是要关注那些被传统金融体系排斥或忽视的中小微企业和弱势人群,把他们包容进一个普惠金融的生态体系之中。 在贝多广看来,由于普惠金融服务的主要对象是中小微弱,所以普惠金融服务供应商都要崇尚负责任的金融,实施客户保护和客户赋能的原则。 以下为现场发言实录: 贝多广:女士们、先生们,各位领导,早上好! 我们刚刚过完国庆的假期,在北京这个美好的季节里,我们又迎来了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正式隆重的开幕。今年的论坛继承了过去几年的模式,也就是在前天和昨天,我们已经开始了热身的演讲和专题的讨论,向大家报告一下,我得到的反馈是,我们的论坛越办越好。 前天,在人民大学校园里举行了预热讲座,是由香港大学的冯氏讲席教授,亚洲环球研究所主任陈志武先生做的一个题为“金融的普惠性——金融如何解放婚姻”的报告,我们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如果没有到现场的朋友,有幸去关注陈教授这份报告,可以到我们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的公众号去查阅有全文的速记记录稿,非常精彩,我读了两遍,夜不能寐。 昨天上午,我们召开了“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理事会扩大会”以及“中国普惠金融事业的回顾与发展研讨会”,许多理事和专家对中国普惠金融事业进行了深入的回顾,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建议,李东荣会长,吴晓灵行长等专家都出席并发表了重要的讲话。 昨天下午,我们在这里进行了两场并行的专题讨论,一场主题是“谁是普惠金融的主力军”,来自大型银行、中型银行、小型银行以及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专家对各类机构应该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共同建设普惠金融生态体系这个话题进行的深入的讨论。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在这场专题研讨会期间发布了助贷业务监管与创新的报告,有兴趣的朋友,不知道你们的文件袋里有没有这份报告,如果没有也可以向我们索取。 另外一场平行专题讨论会也非常有挑战性,他们要回答的问题是“消费金融是不是普惠金融?”来自高校研究机构、实践部门以及监管部门嘉宾围绕这一专题进行了难得的,同时我觉得也颇有火药味的对话,特别是有必要向各位报告的是,昨天一整天四场平行的学术会议也在这家酒店举行,这就是“数字金融研究开放计划”第二期学术研讨会,叫数字普惠金融的学术思考。这个学术平台是由蚂蚁金服资助的,由北大、人大、浙江大学、上海交大共同发起的学术项目,专门研究数字金融和普惠金融的前沿课题。昨天的晚宴上,国家外汇管理局总会计师孙天琦博士发表了精采的演讲,他曾经是2016年G20框架下GPFI会议上的中方主席,参与主持了全球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的文件起草,具有很大的权威性。 今天上午,我们要在这里举行这次论坛正式的开幕式,实际上也就是要把这个论坛推向一个新的高潮,我们相聚一堂共商普惠金融大计,我今天以主持人的身份向海内外各位来宾的光临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今天的直播合作媒体是新浪财经,大家可以给你们的朋友发一个公众号连接一下。 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是我们论坛的第五个年头,今年我们论坛的主题是“包容·健康·负责任”,普惠金融不是既普又惠,普惠金融就是包容性金融,它是与全球都在热议的包容性增长是相关联的。它的核心就是要关注那些被传统金融体系排斥或忽视的中小微企业和弱势人群,把他们包容进一个普惠金融的生态体系之中。由于普惠金融服务的主要对象是中小微弱,所以,我们要提醒这些客户要加强金融健康。 所有的普惠金融服务供应商都要崇尚负责任的金融,实施客户保护和客户赋能的原则。我们在今年比较深入地研究了这个题目,并形成了今年即将发布的《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也就是我们每年发布的绿皮书,今天下午我们会安排15分钟时间给大家简要介绍这个报告的主要内容。这里就不展开详细说了。 期待今天的开幕式以及下午两场大会讨论当中,各位专家,各位来宾,能够围绕着包容性金融、金融健康、负责任金融这样大的主题积极发表各种真知灼见。 女士们,先生们,我们非常荣幸地请到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前任行长周小川先生来出席今天的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我们安排在今天上午稍后的时间。当然,今天上午的内容是非常得丰富,我们有重量级的嘉宾将要发表演讲,还有两场高层对话。在接下来正式演讲环节开始之前,请允许我先请出我们论坛的主办方的三位代表,在开幕式上致辞。 首先,有请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球教授,他是非常著名的,赫赫有名,不用我多介绍,是我国金融学术界的重要人物,也是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的理事会主席。[详情]

孙宏宇:缺乏线上数据 需要补充线下数据再辅以科技
孙宏宇:缺乏线上数据 需要补充线下数据再辅以科技

  新浪财经讯 10月11日消息,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今日在京举行。方付通董事长兼CEO孙宏宇出席专题讨论会一并发表讲话。 方付通董事长兼CEO孙宏宇 孙宏宇认为,虽然现在大家都说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技术等线上技术,但我认为在很长的时间里,包括现在美国,我去交流发现,超过十万美元一定会有人工干预。因为这牵扯到还款意愿的问题。在孙宏宇看来,缺乏线上数据的时候,就需要通过线下数据补充,然后再结合线上的科技手段。 以下为现场发言实录: 孙宏宇:我们方付通其实对于农商行、城商行也比较了解,非常钦佩泰隆城商行所做的小微的探索。实际上我觉得非常不容易。所以,我想既然题目是“谁是普惠金融的主力军?”我想普惠金融到底是个什么定义?实际上我们去年在荷兰有一个负责任的金融的签署,我们作为中国的唯一的公司加入这个签署,当然我们也代表十家农商行加入这个签署。所以,我们认为普惠金融首先是负责任的金融,不是小额的就是普惠金融。我认为有几个关键点:不能太多负债,不能抬高的利率,隐私得保护等等,G20整个有十条的原则,它是一个真正要回馈经营性实体的,而不是说鼓励大家去过渡消费、过渡负债的。实际上我们很多大的银行,在前端时间大跃进做小贷的时候,我们在很多农商行,当时刚开始做他们就说了,肯定出事。我说为什么?他根本就没有人,他们就觉得是线上工具来了,我们就一定能够贷款,他们说等着吧。为什么?因为他们拿我们农商行的数据直接加额度就放贷款了,利息降低,额度变高。我觉得这是第一个我的观点,就是所谓普惠金融一定是有这些原则的,不是小额的都是普惠。 第二,我认为现在都说数字、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技术。但我认为可能在很长的时间里,包括现在美国,包括WELLSFARGO,我跟他们聊,十万美元是全线上,超过十万美元,一定有人工干预。因为这牵扯到一个还宽意愿和还宽能力的问题。我觉得泰隆银行肯定也做到一点,就是你到底能不能还这个钱。所以,我觉得大数据的应用不是一切,一定是线上、线下的融合。 我们做过一个测试,当时我们在安徽全省做了一个“金农信e贷”的项目,我们拿了很多主流的三方数据做测试,发现50%是小白,到重庆农商行做测试,一半有数据,一半没数据。我们跟重庆农商行聊,他们说所谓的数据我要求的是透明的,我知道来源的,当然国家现在打这些数据了。所以,这个时候他们提出的观点,我非常认同。但是,数据既然没有,我们农商行体系,客户经理是可以采集来的。我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怎么能保证客户经理采集来的是真数据,而不是假数据,这个我觉得技术上可以解决这个事。 现在随着我们在安徽做的时候,用了这么一种方式,就是政府数据。克强总理说,数据都在政府手上,拿的政府数据。2019年1月份上线了一个“金农信e贷”,在人民银行得了金奖,这个时候他们一个贫困县,200多亿的资产规模,到现在大概授信8个亿,笔均9万块钱,全线上。但是,这个问题就来了,就是说我觉得所谓的主力军,我非常同意郑总的观念,他的数据可能解决的是一部分有数据的、数据可以判断的、小额的,而这时候我们发现了一个空档,就是五万,或者很多是十万,到二百万,或者是十万到五百万,分城市不一样,后来发现这是一个空档,可能泰隆银行能做,咱们互联网公司,甚至于网商银行,他们也做不了,网商银行的笔均也不会超过5万块钱,超过200万的建行就可以做了。 所以,这个时候有一个空白,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就是这个是实际上真正的经营性的实体,包括农村的经营户,当然我们农村侧做了很多经营性贷款,比如在海城做的苹果、梨,这时候没有数据,这时候我们需要线下的数据补充,然后结合线上的科技手段,能够完美的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在2018年1月从内蒙古呼和浩特一直做下来以后,跟很多城商行、农商行合作,实际上我们笔均做纯经营性贷款,做到笔均22万,几乎30天以内不良记录没有。我觉得线上、线下的结合可能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我觉得所谓大数据,可能中国还需要时间,可能得百行征信再丰满以后。 这次在第二届数字中国,农信社看了建行的展位,他们惊呼,我们的对手来了。因为建行我觉得真的是扎下去了,他已经在村里做了很多的债,招了很多大学生。所以,睿智的农商行的领导也看出来了,不是互联网公司,是建行。而建行非常厉害,基准利率做贷款。所以说,他们农商行已经把大行里面的普惠金融,把建行看成了他们要去赶超的,因为他们感受到了来自于建行的压力,这是第二块,我觉得肯定要线上、线下的。 第三,实际上现在整个的隐私,我们在用很多三方数据的时候已经出现了。比如说,帮很多的农商行提供相关数据服务的时候,这个数据我们进行准入,会发现泄露。农商行说了,你们弄的哪儿来的数据,只要一做贷款,线上贷款一跑,马上就收到了小贷公司的电话,各种电话就来了。所以,这个时候隐私保护我觉得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还做了一个东西,就是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做了一个公安部光明网络电子身份证(音译),这个项目也刚刚在全球中小企业论坛得了一个负责任的数字创新的白金奖,这个项目上我们已经在农信社体系推开了,这个真正可以看到在线保护客户的隐私,数据可以不用泄露。所以,我觉得隐私保护对于怎么发展普惠金融也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一个想法,我觉得作为助贷,我们也跟银行聊过,我问的非常直接。我说你们为什么有钱,利润不低,为什么自己不做?后来有一个很极端的,就分享了一下。他说我就干三年,小微、普惠金融可能要像泰隆这样长跑的可能需要十年,我只干两年,有助贷、保险、担保兜底,为什么不做呢?而且很多助贷银行已经上市了。后来他们说了,我们非常知道,可能是饮鸩解渴,可能武功全废,最后都没了。但是这个时候我认为助贷是一个非常有益的补充,补充在哪儿呢?因为咱们监管对坏账率的控制。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建议银行把那些觉得有风险的客户可以和这些公司来合作,因为他可能对风险的审视更高一些,咱们监管有2%到3%的红线,所以最好不要有坏账,有坏账宁愿不做,又没有规模,又挣不到钱,现在是一个任务,最后还出那么多坏账。所以,我觉得助贷现在这个概念可以做非常有益的补充,当你想做小微,现阶段没有搞明白,这时候完全可以来合作,可以承受更高一些的风险,因为没有监管管助贷的机构。谢谢![详情]

谢如东:普惠金融市场够大 大行和中小机构可共同发展
谢如东:普惠金融市场够大 大行和中小机构可共同发展

  新浪财经讯 10月11日消息,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今日在京举行。香港国盛金融服务集团执行董事谢如东出席专题讨论会一并发表讲话。 香港国盛金融服务集团执行董事谢如东 谢如东认为,在多年的发展过程当中,各家金融机构已经形成了各自的战略定位,也在金融生态圈里有着各自的位置,不会因为由于多做了一项业务,战略定位就有所改变。不过谢如冬表示,这两年大行、保险公司开始关注普惠金融业务,仍然是可喜可贺的事情。 谈及大行都开始做普惠金融业务,中小机构如何应对的话题时,谢如冬表示市场够大,足够大家一起共同去发展。 以下为现场部分发言: 谢如东:龙生九子,各有不同。纵观全世界的金融机构,实际上在那么多年的发展过程当中,已经形成了各自的战略定位,也在整体的金融的生态圈里面有各自的位置,我想它不会因为由于多做了一项业务,它的战略定位发展就有所改变。就像我们所形容的金融机构里面就像一个金字塔,高高在上的是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最接近地面的就是我们小贷公司、担保公司、财务公司。虽然各有不同,但是实际上大家是可以互补的,我高兴地看到的是,这两年包括这些高高在上的大银行、保险公司开始关注了普惠金融这一块业务,我觉得这是可喜可贺的事情。谢谢。 张总说大银行都开始做了,你们小的怎么办?我想这比较简单,用我们的一句笑话,就是你们大的已经弯下腰来做了,我们小的就跪在地上,甚至贴着地面来做,因为市场够大,足够我们共同去发展。 刚才孟总也说了,我们现在为什么要讨论这个话题?大家都有共识,市场虽然不大,但是我们这么多年到目前为止确实还没有做得很好,所以需要我们今天来探讨。今天探讨有一个题目叫“小贷公司突破之路在哪里?”结合刚才朱小姐的话,我认为关键的一点还是要开放合作。确实在能力、实力方面,大银行、保险公司有你们的实力,你们出钱我们就出力呗,然后我们主动给你们做助贷、联贷或者是你们搞点资金批发给我们,方法很多。我们自己小贷公司也要主动地去变化,有能力的就提升做互联网小贷,等一下我再说互联网小贷的优势在哪里,但是没有优势的或者监管部门不批的传统小贷公司,你就做好你自己那一亩三分地,把它深耕做好也是有前景的。我总觉得天无绝人之路,这是没有问题的。[详情]

盛子夏:互联网金融的冲击让金融业更为生态化
盛子夏:互联网金融的冲击让金融业更为生态化

  新浪财经讯 10月11日消息,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今日在京举行。新希望金融总裁盛子夏出席专题讨论会一并发表讲话。 新希望金融总裁盛子夏 盛子夏认为,互联网金融对于传统金融的冲击,使得金融行业更为生态化。所谓生态化就是大家发觉有机构擅长于做获客,有些机构可以做风险管理,有些机构可以提供数据服务,还有些机构可以提供科技软件服务。包括资金端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原先可能就是银行提供资金的,现在其他机构也参与其中。在盛子夏看来,在整个金融生态全部串联在一起后,助贷模式也应运而生。 以下为现场发言实录: 盛子夏:刚才程总提到一个非常好的词就是“生态”,实际上大家可以看到整个普惠金融也好,或者是整个金融生态在过去几年里发生非常大的变化,原先大家在讲贷款或者金融,基本上就是银行的天下,但是在过去的几年里面大家可以看到以互联网为首的,包括BAT这样大的平台依托自身特别强的获客和线上的能力,使得大家看到实际上整个金融的服务并不是在于只是提供一个资金这么简单的事,而是我怎么能够最大限度地去获得更大的客群,并且能够在这个客群当中选择优质的客户,给他们提供这样的一个服务。所以这样导致整个互联网金融对于传统金融的冲击,使得整个金融变成生态化了,这个生态化就是大家发觉有一些机构擅长于做获客,他可以在前端把这个客户拉进来,有一些机构可以在中间做风险管理,有一些可以提供数据的服务,有一些可以提供科技软件的服务,还有一些是愿意承担风险,还有一些,包括像资金端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原先可能就是银行提供资金的,现在像小贷、像其他的持牌机构,包括信托作为中间的整个的“润滑剂”,我觉得把整个金融生态全部串联在一起,所以在这样一个大的趋势下,包括像助贷我觉得是非常自然应运而生,而且我觉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发展得越来越好的方向,所以这一点我觉得是非常普遍,以及我觉得是接下来还会更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第二点,我特别想讲一讲,讲到普惠金融,实际上To C的普惠金融以及To B的普惠金融,至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觉得大家都是不分的,因为刚才大家提到了像10万、100万这样的一些数字的界线,但是实际上我觉得很多银行金融机构,其实在10万以下来讲,你很难分清楚说10万以下的这笔贷款到底是To C的还是To B的,甚至很多做所谓普惠金融的公司,实际上说起来是说我是做普惠金融,做To B的,实际上也是用做To C的方式在做。拿10万块钱到底是用于生产经营还是用于自己个人消费,既然把这个现金放给他,你根本没有办法区分。从这一点来说,我觉得如果我们在谈论普惠金融To C端和To B端如果真的分清楚的话,To B端有一个明显的界线,就是一定跟生产经营相关的,就是资金的使用和流向是非常明确的,如果你不能区分这个资金的流向,金额又是在10万以下的,其实我们也不用区分C和B。随之而来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我们是真正意义上要关注它的资金去向是用于经营,我们到底用什么样的手段以及什么样的数据获取的渠道,以及我们怎么能够做好真正意义上的风险管理,我觉得今天我们谈论的是叫“普惠金融的主力军”,大家前面讲了很多都是跟金融机构相关、跟助贷相关,我觉得我这里其实特别想提的一句就是,既然我们是在做经营,实际上很多的这些小企业主也好,或者说农民也好,实际上他们背后一定依托一个产业链、一个供应链,他如果是做经营的,他一定会做采购,一定会有销售,一定存在于某一个供应链环节当中的一环,而这个供应链通常背后都会有一个龙头企业,这个龙头企业项下大量的,比如以一个大的农牧和食品行业为例,下面会有农户、养殖户、包括加工、屠宰、厨房等等,构成了非常长的食品供应链,基于供应链我们就可以获得他所有的经营数据,包括资金流向,以及真正资金使用的场景。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通过整个资金流的把控以及它的经营资金的去向,不管是它的进项还是他的出项,我就真正意义上能够去很好地还原整个企业经营的水平,以及它在整个供应链里边的角色。我觉得实际上这是我们怎么做好To B的普惠金融需要关注的一点,因为现在大家越来越认识到,如果我去做B端的企业金融跟做C端就是不一样,C端可以通过大量的流量,甚至到街边发传单,或者扫一个二维码就可以征信,但是企业就不行了,如果你到村里刷一个墙,到处搞一个二维码,就可以给小企业做贷款了吗?我觉得是不会任何一家有风控能力的金融机构愿意做的。 今天讲到普惠金融的主力军,我们千万不要忘记真正在所有的To B的普惠金融行业里面,所有的这些核心企业、这些龙头企业,包括他们背后的整个供应链的这一套体系,必须是在整个主力军的讨论范畴之内。 我接着我上半场讲的关于金融科技实际上改变了很多普惠金融,或者说新金融的一个新的生态。实际上一个新的金融生态,上半场我在讲,实际上他把原先一个在传统金融机构里边,他做一个信贷,从获客到风险管理,然后到贷后管理,然后到资金,全都是在一家企业做的,然后把解构成各个部分。刚才其他嘉宾也提到,像助贷这样一种模式,实际上就是来构建成,一个是资金端,一个是资产端,然后中间提供了有效的风险管理,包括一些数据加工,包括一些跟软件服务相关的这样一些服务。 讲到这一点,我觉得还是要再往下讲,就是他这样的一种服务,在C端和B端看起来又有两种新的趋势。C端刚才已经提到了,目前看起来,整个C端整个的服务是变得越来越标准化,一方面只要兼顾好一个资金端,另外一端找到一个流量平台,这个流量甚至可以明码标价买的,在这样的业态下,实际上中间助贷的,留给它的空间是越来越小的。实际上大家目前看到一个非常典型的现象就是这个流量端,其实很多互联网本身开始做的越来越金融化,越来越有能力做好金融风控。另外一端在资金端,我们不说工农中建交,就是四大行,其实很多股份制银行,甚至城商行、农商行,越来越具备自己通过大数据做金融科技,做风险管理这样的能力。所以,在这样的大的背景下,我觉得在C端实际上留给中间纯做助贷的机会确实是在越来越小,它正在受到两端的挤压。 所以,回到我还是特别强调的,就是在B端,实际上中间的助贷的空间机会实际上相比C端要大很多。因为对于银行来讲,真的要去做好B端的,不管是刚才讲的农户,还是小企业,实际上它还是缺乏大量的,不管是地面的能力,还是渠道的能力,还是对于产业、供应链整个的理解能力,它是很难在一夜之间,或者说瞬间去构建整个这样一个团队的。在另外一端,整个的资产端,尤其是我之前讲的,如果是跟供应链相关的,是跟产业相关的,跟小微企业相关的,实际上这个资产端的接触能力大多都是在核心企业、龙头企业、产业企业、供应链这端的。但这一端的企业实际上他们又缺乏对于金融的认知。所以,这两头各自在整个底层的金融的信息不对称上,实际上是会长期的存在。所以,这样给予真正愿意扎根于普惠企业,To  B这端的金融科技,或者说助贷的这样的类型的企业,或者说创业的团队,实际上有很大的机会好好去发展。而我觉得像这样的一些企业,包括像新希望金服这样的致力于整个供应链金融,连接有志于做普惠下沉的这样一些银行。另外一端我们又很好的服务了这些龙头企业,这个我觉得是将来普惠金融,尤其是国家在政策支持方面,我觉得应该是考虑大力去扶植的,因为他和C端,有的时候往现金贷的方向去发展,其实走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道路。这是我想讲的第一点。 第二点,既然普惠金融大家都知道很难做,之所以中间致力于做供应链金融去连接两端这个信息不对称的助贷或者做金融科技的公司他要去发展,实际上非常需要一个所谓的冷启动这样的一个概念。什么叫冷启动?我之前实际上在蚂蚁金服待了很长时间,我其实是整个经历了蚂蚁金服、阿里金融小贷从他一开始可能也不到十几亿这样的一个资产,到后来变成几百亿,几千亿这样一个规模。很现实,在一开始,当我们做到只有十亿、二十亿、三十亿规模的时候,我们当时的融资非常困难,只能通过股东借款,通过资本金,我们几乎不能得到任何银行端的资产的支持。至少2012、2013年的时候,非常困难,大家都看不懂,怎么你就能通过淘宝,或者阿里上面所谓的大数据就能蹦出一个金融的资产,然后风险还能管的特别好,这是不可能的。但是,当这个规模做到几十亿,到几百亿的时候,大家发现这种分散型的,基于大数据的客群选择的模式是可行的,然后整个数据背后可以看到非常丰富的客户最终资金用于,比如说他的网店经营,其实它可以穿透到底层资产。所以,渐渐的银行机构很多这些资金方对于这样的一些资产他就认可了。 我相信大家现在都知道,现在其实不光是蚂蚁金服,整个BAT所有跟消费金融有关的散的这种类消费金融的这种资产在银行拿到授信是容易得多得多了。甚至像这种刚才讲的BATJ他们底下的像花呗、借呗、微粒贷这种资产包括,大家排着队要抢这样的资产。回到我们做的普惠金融,在To B,在企业端做供应链金融,其实是有很多银行也是非常感兴趣的,但是问题在于你还没有做出来的时候,你还没有冷启动的时候,你还没有形成一定资产规模的时候银行愿不愿意进来?我在新希望做整个产业金融,我深有体会。大家都看着说,你做出来看看,所以我们在过去的半年、一年里面,专门针对农户饲料养猪的一个非常弱势的群体,原先很难拿到金融服务的这样一个群体,现在做到几个亿的资产规模,且风险是非常可控的,千分之几,一顺中大量的银行开始感兴趣了,你这个资产很好,又是服务于普惠金融,真正把钱给到农户,而且我还知道他的资金渠向,就是用来购置他的生产资料的。 但是,我会脱想一想,我一开始做那几个亿的时候,为什么就不能帮助我们一起去度过这样一个冷启动的难关。所以,我觉得在这点上,不管是大的银行,还是国家政府的机构,尤其是涉农,或者说扶持贫困,我觉得在这个方向上,应该是有一定的鼓励和激励的机制,能够帮助有志于在这个方向上做好的企业度过他的冷启动的这样一个难关,一旦起来了之后,实际上形成一定资产规模了,大家也能非常清楚的看到,实际上真正用于生产经营资料的这些农户其实是一个非常优质的客群,他不是说我拿着这个钱去吃喝玩乐,或者怎么样的,他是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生产。这是我想讲的第二点,关于冷启动的。 最后一点,跟征信相关,跟数据,包括隐私保护相关的。我们在讲做好普惠金融,实际上既然这个数量级摆在那儿了,如果我们是一单一单去做,纯线下去做,你的效率和成本一定很难控制住,所以一定是线上和线下结合的这样一种模式。所谓的线上,其实我觉得在征信这个领域,政府实际上一定是要发挥很大的作用,能够去把大量的跟企业相关的、个人相关的数据通过有效的方式采集起来,然后采集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一种方式是怎么能够分享到给这些真正是在做普惠金融的这样的一些机构。实际上这一点上,我觉得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探讨,因为很容易走极端。现在大家都在讲数据安全,数据隐私保护,很容易觉得什么数据都不能分享,一下子数据就变成完全严格保密的。但是,我觉得在数据整个的隐私和可分享上,实际上是可以分层考虑的。 举个例子,大家想象一下所有的上市公司,其实所有的上市公司他的财报,他的经营,他的销售,以及他的董监高,所有的股权结构其实是充分公开的,没有任何秘密的。其实基于这样的一个延伸,你说企业真正跟经营相关的,他的这些利润,这些方面的数据到底是否属于严格意义上的隐私?其实我觉得不至于。当然了,我们肯定是要区分这个企业会有一些他自己经营的秘密,或者他有一些他自己本身的技术方面的专利,或者怎么样。这些我觉得是值得充分保护的。但是,肯定会有大量的相关的数据其实并没有那么隐私。但是,这些数据怎么通过一种征信的方式去集中,然后能有一种很好的方式去分享,这样实际上能够给到广大做普惠金融的,不管是金融机构也好,还是做助贷的机构也好,其实是有一个巨大的辅助和支持的作用。 所以,最后我觉得这个也是希望能够跟政府,跟相关的金融机构一起去共建这样一个专门针对普惠的,针对经营的,针对个体工商户相关的这样一个比较成熟的征信体系,我觉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谢谢![详情]

孟庆丰:普惠金融的主力军产生于强持牌金融机构中
孟庆丰:普惠金融的主力军产生于强持牌金融机构中

  新浪财经讯 10月11日消息,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今日在京举行。飞贷金融科技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孟庆丰出席专题讨论会一并发表讲话。 飞贷金融科技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孟庆丰 孟庆丰认为,普惠金融的主力军产生在强持牌金融机构中。在孟庆丰看来,主力军的标准并不好定义,如果一定要以规模来定的话,大银行还是很有优势的。不过,中小银行基于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孟庆丰也指出,中小银行一定会在局部的领域里做出很有特色的产品去支持普惠金融客户。 以下为现场发言实录: 孟庆丰:感谢徐总,这个话题确实像刚刚张总所说的,其实是值得引起争辩的话题。我觉得普惠金融的概念很大,普惠金融领域里有大量的市场需求,这个是大家所共识的,然后呢?做得却没有满足到消费者的需求,甚至是还出现了很多不好的现象。所以导致这个话题会很受大家的关注。有这么大量的需求,为什么没做好呢?其实我们可以从根本上在分类上分析一下,到底都什么人在做普惠金融?我先按照大的类别来分。 第一个,我把它叫强持牌金融机构,强持牌的金融机构指的是什么?像“一行两会”下监管发牌的,包括银行、保险、消金、信托这些机构。除此之外还有一类叫弱持牌金融机构,实际上就类似于像地方政府金融办发的牌照的机构,还有一部分是非持牌的金融机构。这些年主要是这三类的群体在做普惠金融。在强持牌机构里看到,实际上普惠金融从最开始十几年前有小额贷款,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了,但是在强持牌金融机构在前半段里,其实做的是不多的,所以出现了类似像助贷。 我先岔开一点话题说一下助贷,刚刚的《助贷报告》已经写得比较详细了。其实飞贷金融科技和助贷还有一点渊源,最早的助贷就是我们当时的团队参与做的,十几年前我们就在里面,当时想的就是助力银行贷款,没有想那么多,但是这次定义得很清晰了。 在十年的发展里,这三类机构哪一类发展得很快?其实非持牌的金融机构尤其在后半段里发展得非常快。再后面出现的像一些互联网巨头,包括网商,包括微众,再包括后面进入的像小米都开始在这个领域里有了大量的涉猎。这个行业发展到现在,这三类机构我们发现在2015年之后就开始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导致了这个行业现在无论是在监管上还是在行业的从业者眼里都能看到很多的问题。那未来怎么走?到底谁是主力军? 我个人认为主力军将会是在强持牌金融机构里。未来一定还是金融的归金融,科技的归科技。 强持牌金融机构为什么在过去的这些年里,没有在这里有太大发展,我认为跟科技、政策的支持等方面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最终的落地上还是跟科技有关,就是科技没有跟上,尤其是新型的互联网科技应用方面没有跟上。但是后来有一部分银行,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布局,尤其是包括行内的政策,包括客户的下沉、行内政策的支持,在普惠金融领域里实际上是做出了很好的成绩。与此同时,市场上我们也能看到还有大量中小银行,包括像郑行长说的泰隆银行,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包括互联网巨头,刚才说的几个大银行,包括新希望银行也是一样,都在这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主力军”的标准不好定义,如果一定要以规模来定,比如定规模、定支持的人数或者户数,我觉得大银行还是有机会的,毕竟中小银行能够覆盖的面和大银行比还会有一定的不足。但是中小银行又有自身得天独厚的地方,决定着一定会在局部的领域里做出自己很有特色的产品支持到这些普惠金融客户。 所以未来我觉得在这个领域里强持牌金融机构一定会跑出来很多的机构,但是中小银行如果要实现像弯道超车、在这里有新的建设,在这方面的投入非常关键,不单单是重视的程度,还包括和一些新型的金融科技公司在这个领域的合作也会是一个很重要的形式。这个金融科技公司里有很多类在做,有做基础模块的,也有做整体技术服务的,有很多,如何去找到一个非常适合的切入点,才能够真正地把普惠金融做好。 谢谢大家![详情]

中和农信白雪梅:为农户提供金融服务要以线下为主
中和农信白雪梅:为农户提供金融服务要以线下为主

  新浪财经讯 10月11日消息,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今日在京举行。中和农信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白雪梅出席专题讨论会一并发表讲话。 中和农信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白雪梅 谈及什么是普惠金融,白雪梅从《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以下简称《规划》)中对普惠金融的定义进行解读。在白雪梅看来,《规划》所定义的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而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广义的关于普惠金融的说法。 不过《规划》也明确,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当前我国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所以白雪梅认为,大家在谈普惠金融的时候,其实把服务对象缩小了,缩小到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上。 结合中和农信在普惠金融上的实践,白雪梅介绍,中和农信服务农户主要靠线下为主。我们的信贷员全部都是土生土长,本乡本土的人。我下去调研的时候,就跟着信贷员在村里面走,几乎所有人都认识他,他也认识所有人。所以,我们能够做风控的要点就是所谓的关系型信贷。 以下为现场发言实录: 白雪梅:我看今天这个题目可能特别有吸引力,都这个点了,大家还座无虚席的,中午听贝院长说,同时的两个分论坛,我们这个分论坛报名的人几倍于那边。当时感觉就是来的人都认为自己是普惠金融的主力军。大家讨论了这么长时间,似乎我刚才说的这句话是不对的,是吧?都能是主力军吗?但是,真的现在因为普惠金融它有它所谓的社会责任,有它的情怀,有它的道德高点,所以很多人愿意说自己做的是普惠金融,而且我也找到了误导大家可以把自己装进普惠金融的一个根源,其实真的是我们对普惠金融的定义,它是怎么描述的?我特意抄了一遍。就是我们《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这个其实是一个非常广义的关于普惠金融的说法,我对它的理解,这是一个状态说,几乎就是说,只要有需求,可以被满足。那么,提供金融服务的人商业可持续,接受服务的人是可负担的成本,达成了这样一个金融交易就认为是普惠金融,这确实是一种状态,让我们“需者有其得”,但是如果大家都按照这样的定义把自己装进去,我们就无所谓谈普惠金融了,谈金融就好了。不过庆幸的是,这句话下面还有半句,定义里面说,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当前我国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所以我更想觉得大家在谈谁在做普惠金融的时候,我们用这个狭义的定义,有时候我们把服务对象给它缩小了,缩小到我们所讲的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 所以,基于这个狭义的定义,现在我服务的中和农信是一支纯正的普惠金融的队伍,我们不能说主力军,刚才孟总说主力军怎么衡量,它的衡量标准一定是按照体量和占比来的,谁做普惠金融做的量大,谁占比高,他就是主力军,没错。所以,作为中和农信来讲,我们绝对不是主力军,但我们是一支纯正的队伍,因为中和农信做的每一件事情,我们都是在为农户做小额贷款。普惠金融确实也有一个发展,这个概念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在它的前身我们更多会谈小额贷款、小额信贷,而国际上对这件事情的衡量是有,一个叫做深度,一个叫做广度两个指标。广度在看你服务的人有多少,人群有多少数量,深度主要是用单户得到的贷款额来衡量,因为我们有一个假设,单户贷款额越少,说明借款人贫困的程度越深。 所以,我也想从比较经典的定义告诉大家中和农信,为什么我把它说成是一个纯正的在做普惠金融的一支队伍,中和农信现在90%多是农户,农户的概念我们按照居住一年以上在乡镇以下的这个概念来说的,我们不排除有一些人虽然是农村户口,但是他已经不住一年了,这样的人严格来讲不算农户,所以中和农信,绝大部分90%是农户,剩下的人基本上也是农村的户籍人口,现在的存量44万,这就是我说到的宽度,中和农信到底做了多少广度,这么多的人,现在存量44万借款人。 深度呢?单户贷款额度是25000块钱。所以,在中国农村做的最深的是哪一家机构?可能很多人都在说是中和农信是毫无疑问的。我在不同的场合都会感受到大家对中和农信做到这种程度的一个不解,或者是觉得实在太难了,他是怎么实现的?因为中和农信的基因是做扶贫出身,1996年开始,他是世界银行和中国扶贫基金会的一个扶贫的贷款项目,在秦巴山区开始做的,所以它最开始的前身就是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小额信贷项目部。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基本上已经是中国为数很少的,由公益型小贷转型成功的有市场化,已经符合市场化特征的小额信贷机构。好像全中国当时这一类的机构有好几百家,目前只有两家在转,还有一个是东方惠民,只有两家转成了以小贷公司来放贷。而中和农信的体量又是比较大的,现在我们大概做到了300多个分支机构,这个分支机构是以县为单位在做,覆盖了十万个乡村,现在员工的人数5300多人,70%以上是信贷人。 所以,能做到这一点,这就是跟我们目前中国广大的农村的情况相一致的。刚才也谈到了,在农村怎么去做线上?有几个农户会有线上的那么足够的痕迹让你去挖掘他的信用的情况,能够进入你的模型,进行打分、放贷。所以,在我们的分析研究中,相当长的时间在做中国农村,在做农户的是要靠线下为主的。所以,这也是中和农信能做下来的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我们的信贷员全部都是土生土长,本乡本土的人。我下去调研的时候,就跟着信贷员在村里面走,几乎所有人都认识他,他也认识所有人。所以,我们能够做风控的要点就是所谓的关系型信贷,他有他的软信息,他知道他是一个做一些事情的人,他在劳动,他在创造价值。所以,从还款意愿上就有了保障。另外,他只要做一些事情,而且给他那么小的额度的贷款,他的还款能力就没有多大问题。我们的户均只有25000,哪怕他今年绝收了,出去打打工,是不是也能把这个钱挣回来。所以,现在中和农信的不良率超过30天的1%点多,风控这么多年还是做的挺不错的。这真的是一支比较纯正的队伍来做这件事情。 所以,有些机构了解中和农信的做法也挺羡慕的,说认为广大的农村确实有很多需求,可以商业可持续,又可以很显著的帮助低收入的人群改善他们的生活,所以还是做了一件比较有意义的事。所以,我还是想回到咱们的讨论,关于普惠金融这件事儿。更大程度我们把自己定位为我是不是做普惠金融的时候,我们可能要想我做的这件事是不是在帮助我的借款人能够改善他的生活,能够帮助他提高收入,能够帮助整个社会在共同富裕,在进步。如果我们反过来想这个问题,如果能够给自己一个肯定的答案,我想就不会有像隔壁在讨论的这个问题,消费金融是不是普惠金融?我觉得这不是一个从用途上可以厘清的问题,而是我们要从本质上想到我们在给别人借钱的时候达到的是什么样的目的,我们是要帮助他,同时我们自身也在可持续的发展。谢谢![详情]

王非:小贷公司等六类机构是普惠金融的补充
王非:小贷公司等六类机构是普惠金融的补充

  新浪财经讯 10月11日消息,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今日在京举行。中国小额贷款公司协会党委委员王非出席专题讨论会一并发表讲话。 中国小额贷款公司协会党委委员王非 王非表示,普惠金融的发展是一步步走向深入的。仅仅靠银行、保险和证券是难以满足普惠金融需求的,而在去银保监会合并后,六类机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典当行、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地方资产管理公司)也被纳入到普惠金融部,这六类机构其实都是普惠金融的一种补充。 以下为现场发言实录: 王非:今天来也比较匆忙,没有太准备。八个问题当时也都看了,来到协会的时间比较短,但是说到普惠金融我想刚好借着下半场第一个主题,就是政府在普惠金融中发挥什么作用?我想从我的从业履历看看能不能带给大家一些思考,政府一直在普惠金融做了一些什么事情。 我是今年6月份才到小贷协会工作,之前一直在银监会、银保监会,从我进入监管部门工作开始,最早是做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管理工作,在2001年的时候,当时到了人民银行农金司,总的司是做农村信用社的管理和改革工作。但是我在的这个处很有意思,叫支农处,支农处做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当时人民银行有一个支农再贷款,这个处就是一直给农村信用社在协调,当时农村信贷供给不足,资金不够,从人民银行输出一部分再贷款,农村信用社发放给农户的贷款,专项指定。当时我不清楚,现在是不是属于普惠金融的范畴,当时也没有普惠金融这个概念。 接下来到了银监会分社,2003年。整监制的到了银监会以后,依然是做支农处的工作。2004年的时候这个处更改了一个名称,叫农村金融服务监管处。总体的内容增加了监管一些方面的内容,对一些行为监管上。但是,也增加了很多在社会各方需求,在需要整个农村金融也好,或者是农民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上的一些协调解决的功能。这个当时也没有普惠金融这个概念,我不知道是不是是普惠金融现在的内涵之一。 在2008、2009年农村信用社改革,农商行的风头正劲的时候,这个处后来又增加了许多协调各个,包括整个银监会监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职能服务的功能协调。在2015年进行职能改革的时候处依然没有变,增加了全部金融合作部和扶贫的整体的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金融扶贫信贷和农村信贷,包括小微。 去年底国务院实行机构改革,这个处出现了一点变化,就是成为了一个叫地方规制监管一处,这个处的职能就是由地方监管机构监管的三类地方性的金融机构制定规则,这三类包括小贷公司、融资担保公司,还有一类是地方资产管理公司,这个持续力有将近6个月、7个月差不多。 从我的从业经历看,可能是政府对普惠金融也好,对弱势群体的信贷性服务也好,应该一直还是做了一些努力。真正的把普惠金融带向了一个,用现在看非常时髦,也非常潮流的一个语言来讲,我想从技术上可能还是互联网的普及把它带上来了。 当时制定普惠金融这个规划的时候我也参与了,是主笔人之一。作为现在普惠金融各类的机构也好,包括今天上半场主力军这个主题也好,刚才张总说的比较好,主力军是谁其实并不重要,用总书记的话说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把这个事干好就行了。如果真的要说是主力军,普惠金融提出这个概念,我想可能大型银行既是责无旁贷,也是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大家可能记得,当时在2009年的时候,在我这个处里,由当时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亲自指导,就搞了一个“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的活动,当时银监会下了大力气指导各个所谓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到网点空白地区设立网点。这个当时也没有出现普惠金融的概念,互联网的普及也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我们就需要银行去通过这种人力,这种重基础设施建设去铺这个服务。这个服务当时是以结算存款为主,贷款并不在其中。尽管当时贷款的主要供给者还是农村中小型金融机构为主,2009年的时候城商行也没有现在这么多的网点和人力、物力资源。经过两年、三年以后,基本实现全覆盖,所有的农村的乡镇都有银行的网点,而且是正规银行机构的网点。这个里面做出努力最大的一个是邮储银行,一个是农村信用社,所谓的农村商业银行。这是当时银监会做的一个重大的服务型的工程,当时并没有对信贷供给做一个强有力的规划,因为这个是市场化的运作,当时整个环境都是市场化的环境。今天我们还感觉到结算不便利吗?还感觉到存款存不进去吗?还感觉到你贴身没有金融服务吗?没有金融机构吗?现在这些问题都不存在了。市场争论的话题,市场的迫切就专项信贷的需求。 我们从这方面看出来,普惠金融的发展也是一步一步走向深入,面更大、金融的需求更广。这就回到刚才说的,在去年整个银保监会机构合并以后,六类地方的金融机构纳入到普惠部,这也是有一条引线,这六类机构都是普惠金融的一种补充,也是社会对普惠金融,对金融本身需求扩大的一种补充,仅仅靠银行、保险和证券,现在可能有些方面是满足不了的。这个就是说普惠金融的发展,政府和监管机构在做、在摆布、在思考,也在不断的推进。各个机构的分量与地位,前一阶段跟银保监会沟通协调的时候也有过比较深的交流,这六类机构信托除外,它是一个非常有益、有效的一个补充。有的地方可能不需要,有的地方可能还没有出现这种需求,有的地方可能已经过滥。这个是我想对普惠金融的发展,政府包括监管部门对整个这些机构的看法,以及这么多年来做普惠金融也好,做农村金融也好,有这么一个历程。我是顺着我从业的经验说这个事情。 上半场谈到金融科技,我一直特别关注这个事情。金融科技对促进普惠金融现在这么大范围的一个面,这么多人在讨论这个事情,这么多方在提出普惠金融的信贷需求,助力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这个就是池子大了什么鱼都有,这里面出现了很多包括利用互联网技术、互联网平台做金融服务的,做非持牌金融服务的可能有好多。这里面又出现了刚才顾教授讲的有多头的监管,银保监局在地方有监管,这个监管和人民银行是一样,他们在做本身清理、治理的一个监管。这个机构,整个市场准入,地方也有行业协会,各个地方不一样,从我们在这里来看,可能六类机构只有两类,地方可能有的就有很多,像保理协会、融资租赁协会,都有协会,这个也发挥了一些监管的作用,我想这个还是从自律方面。这种监管也没有说不形成合力,也没有说不包容,他可能还是由于这些机构在前期的发展是在轻监管的前提下,现在可能出现了一种严监管、紧监管,造成了一些不适应。 包括我到小贷公司协会,小贷公司今年第一年降到一万家以下,总的规模大概是一万多亿多一点,整个从业人大约在十万人左右,这两三年来是逐年下降,这是严监管的一个效果,我认为并不代表严监管造成各个行业的发展趋势萎缩,这都不存在。包括互联网,或者金融科技,当然金融科技现在很火,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在助力方面。这是对所谓的监管的一些想法。 对金融科技这方面,也说到了它对普惠金融的推动非常大,良莠不齐,现在也有一些负面的东西在里面。我仔细听了听上半场,孙总自己很谦虚,说不是从事金融行业,但是他讲的观点我还是非常赞同,就是他讲科技是科技,科技延伸到金融里面来,他不会害怕,用网上的话讲,叫网下的一些事情你是不能不做的,只靠网上是完成不了的。 前一段我也在思考,包括隔壁在讨论消费金融,消费金融大家可以想一想,在个人信用体系全部健全以后,它还有多大生存空间?这个我想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慢慢就会湮灭掉,这个东西没有意义。互联网针对个人的信息有什么意义吗?现在已经开始出现了苗头,包括爬虫的技术,包括科技监管的增信越来越强,这个是有一个趋势的。我想这个东西对普惠金融的影响也是有的。 从目前来看,真正的什么是普惠金融?可能大家都会很清楚,现在主要是信贷需求更大,可能刚才盛总也讲到过,一定是有经营背景的这种经营需求,或者信贷需求才是真正的所谓的To B的这种需求,才是真正的信贷需求,或者叫普惠金融的信贷需求。To C的个人的,我觉得可能发展方向和情况不是很明朗。有可能像刚才我说的数据在强监管的情况下,不是它不符合监管概念,但是这个东西能在普惠金融方面发挥多大的作用?真正的如果做To B的金融科技能发挥多大的作用?这又是一个命题。刚才张总讲了,建行发挥的作用基本上都是内部生态,原有的产业生态上来做。真正的产业生态,中国的中小企业六七年前一个轮回,六七年以后,这个企业没了,有用吗?你再发给谁?再找它的什么历史数据?怎么用互联网或者金融科技的数据来监控呢?我没有想到办法。所以,怎么来融合,可能确实有很多可研究的方面,我不太特别懂技术,但是我觉得这个问题可能在很多方面可能会有很大的影响。 今天主要是学习,确实也学到很多东西,包括我原来的一些理念当中,包括一些想法当中,有印证的,有吸收的新的东西,有想明白的地方,包括程院长讲的平安普惠的理念。他这个理念,我原来一直从事融资担保公司监管的时候对平安就非常关注,我就一直没搞明白,他们现在拿牌照,把平安担保业务做的很大,我就没弄明白具体是一个什么投资背景,或者投资背景,什么样的战略考虑。今天想来想去,我觉得可能是这么个道理,就是它是一个金融科技的一个,可能是跟小的出资机构,或者是现在的这些会员,就是小贷公司,是一个真正的融合的方式,他用金融科技的技术,产生了一定的所谓的风控的外包的能力,做一些征信。这个我觉得可能是一个方向。包括现在大型银行做普惠的,通过原来的数据积累,在自己行里来消化,当没有这种大的数据积累的能力的机构,怎么获取大数据的支撑?来进行这种投资也好,贷款也好,把资金输出出去也好,扶持企业也好,可能利用这种金融科技外包公司,这可能是个趋势,也改变不了。但是,具体怎么来监管,怎么跟出资方融合,还是一个值得商讨的地方。平安本身也做了一部分数据积累,也好多年了。今天就是边学边想,我自己脑袋里有一些疑问、疑惑,也学到了很多,谢谢大家![详情]

圆桌讨论:消费金融是普惠金融吗?
圆桌讨论:消费金融是普惠金融吗?

   新浪财经讯 10月11日消息,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今日在京举行。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局长余文建、联合国资本开发基金(UNCDF)数字经济专家丁宇、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IFC)金融机构局高级项目官员姜芳芳、维信金科副总经理李宁、富金富金融科技平台首席运营官钱力等嘉宾出席专题讨论会二并就相关问题展开了圆桌讨论。 以下为圆桌讨论及问答实录: 主持人瞿强:我们的第一轮就结束了,有一位同志正好下半场还要搞监管环境的讨论,所以监管局的就撤了。我们一会儿再接着讨论,刚才我听了大家的发言,因为我们一开始的时候我看设计上半场是从业务的角度,但大家很多都偏重了界定,两种关系都非常扣主题的。听完了以后我发现确实还是有不同的看法,消费金融和普惠金融的关系大概有好几种观点,有人认为是可以等同,有人认为约等于,有人认为不等于,还有人认为做得好的话也可以等于,事在人为。 李宁同志还有一个更极端的看法,普惠金融是一个伪命题,这还真的是有一点值得讨论的,普惠金融从世界银行那里弄来的,实际上它是包容性的,不排除,结果到中国就变成了普惠性的,最初因为是从惠普的名字受到了启发,从惠普变成了普惠,让人感觉是财政的色彩很强,但实际上它是金融属性而不是财政属性。在中国的大环境下,调整收入结构、社会公平得大环境下,搞不好就变成了政治任务,要看大局,监管上是有要求的,我有点担心像运动式的搞,很多东西搞着搞着都变性了,银行当中都有任务压下来。 当然,银行也会做反应的,搞着搞着你发现他做的普惠金融似乎又不是普惠金融,真的是缺乏一个准确的界定和标准的判断。我在一些银行兼职,上个月让我去做一些调研,我自己选了一个题目我就说普惠金融吧,我从总行到省行到世行,我不讲我在的银行,比如说建行说做得很快,后来发现实际上就把普惠金融做成了住房做抵押的一种贷款,快速贷款、房地产贷款,那个产品叫“异地快贷”,说把房本一上传就可以贷给你了,打一个折就安全了。像姜芳芳讲的,它的本意是弱势群体的扶助,你能拿一个大房本押在这儿就不是普惠了,这真的是一个问题。 下面我们的讨论是不是可以集中几个问题,比如说,无论是消费金融还是普惠金融,我现在也没有立场了到底是不是一回事,反正这是两个都很重要的问题,它发展到现在核心问题是什么?怎么解决?刚才李宁也讲到了多头借贷的问题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因为有研究发现,只要每多借一个银行、多开一个户的话,至少20%、30%的不良率就上来了。这个问题怎么控制?还有很棘手的信息问题怎么处理?刚才万局长讲了一个很好的东西,全国很多的地方在做,杭州包括我们安徽,包括苏州要建立一个信息平台,我们看到有多少个70多个政府机构的信息,汇总了信息整合,100多家机构在用,这个东西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这就是如何构建环境(的问题)。里面涉及到数据产权的问题,这就是开放度的问题,还有隐私保护、一大堆的难题。 下面我们开始讨论这些问题,以及未来的展望,这与监管的态度也联系在一起的,监管对着P2P的一些乱象来的,所以连带着也有可能误伤到一些持牌的消费金融机构,让大家都有点害怕了。下一步的监管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思考?希望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大概想到的就是这些问题。 钱力:我代表实践方面提一些想法和建议。 从一线的经营来看,消费信贷是有100多年历史的产品,我们追踪过美国30年代大萧条的数据。现在我们进入了信息和数据时代,美国已经是数据驱动的国家,中国要强,数据驱动也非常重要。所有的企业,不仅是消费金融企业。当然,我们企业的小贷也已经开始了数据驱动。我跟所有的业务人员说你自己必须会跑数据库。当然,我们在这个方面并不走在前面,我了解到一些发达国家银行的业务人员自己就会跑数据库脚本。我们现在还是专有人员,数据是数据人员,业务是业务人员。下一步,我们需要发展的非常快,学校教的非常快,这些人经过3到5年的积累,他会发展成数据驱动的业务人员。 从普惠的角度来说,更多的能包容到消费者。把消费金融作为一个产业来经营,我个人认为我们最重要的职能就是合规,能确保在自己的角色里做到符合社会责任,获得最大化的利益。从政府的角度来说,能不能做到分层,客户群体是不均衡的。有一句话叫“贫穷限制了想象力”,各位是处在生活相对富足的情况下,你是限制了自己对于贫穷的想象力。我在厂区里生活,住在工人的宿舍那边。我在工作的时候想的是怎么赚同事的钱,休息的时候就在想如果我自己是刚刚进厂的员工,我怎么通过企业的服务来改变自己的人生,让自己过得好一点。我自己经过这么多年的银行金融工作,肯定有金融素养。如果是我要借钱,必要的家庭责任要负责,除此之外,如果有可支配的信贷余额,我肯定要用在教育上。当然,这是产业的问题。必要的旅游也是要有的,年轻人要多见见世面。从数据驱动的角度来说,是不是有可能给我们创造一个既保护隐私,数据特征又能用于信贷标准的环境。 今天上午的大会上提到正在酝酿一个金融健康度的APP。我做消费信贷这么长的时间,我发现投资和信贷是差不多。很多消费信贷的监管框架,证监会的监管框架也是可以借鉴的。站在这个立场上,政府可以确保整个市场最强。市场的基本原则就是买者自负。当信息对称的情况下,你自己做决策。理想状态下,这会存在一个问题,信息往往是不对称的,借贷者要知道他买的东西是什么,放贷者要明确的告诉借贷者他能提供的产品。这是第一点。至于他用在哪里,第一是需要交还给消费者的。第二是由于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又需要进行消费者教育。在接触蓝领的过程中,我遇到了以前接触白领没有遇到的问题,他们非常初级,可以感觉到这两部分人就是双峰结构,一部分人就是不借钱的,其实他自己买车做的也是消费信贷。另外,他借不借钱?他也借钱,有时候是问亲戚朋友借钱。站在城市的角度,这是自然的经济状态。随着经济的发展,肯定会逐步变成更加职业化、专业化的逻辑。这也是消费信贷知识的缺失,他极端保守。在目前的情况下,如果过于保守,对经济地位并不有利。第二个情况,也有人问我,作为集团的小贷,借钱不还会怎么样?我当然说不还不行,我们肯定有自己的解决方案。这代表了绝大多数蓝领产业工人的现状。 当然,大概不还钱的人当中有10%是撸口子的,他知道有些小贷的征信渠道不是很畅通,他会恶意的不还钱。我相信还有相当大一部分人是缺乏敬畏。他不知道秋后总会算账,你破坏了规则,反而妨碍了很多有信用的人以比较低的成本来借款。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是信息充分。第二是确保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解决。除了数据之外,还有双方的知识水平、专业水平。 从放贷者的角度来说也有多层次。比如,银行有银行的监管原则,银行是国家经济非常重要的经济单元,银行系统出了问题,国家要提供支持。这样的机构提供消费金融,监管会稍微强一点,条条框框多一点,这很正常。从银行的角度,贷到的资金便宜一点,低成本一点,我觉得这很合理。第二,现在有消金公司,还有补充就是小贷公司相对更加灵活一点,可能利率更高一点。从整个社会角度来说,包括媒体。当然,利率不能太高,利率高跟高利贷往往混为一谈。这里面最关键的一点在哪里呢?所有的贷款企业的成本就是金融收入减掉资金成本、风控成本、运营成本。如果利润过高,可能有点超出了范围。如果是合理的,如果只是因为经营的人群的违约率比较高,这就会遇到一个问题,作为商业机构,就没有人给这群人贷款,就会造成高风险族群客户的贷款供应不足,这对整个市场是不利的。从市场监管者的角度来说,各层次的资本市场,或者各层次的借贷市场都应该保证比较充足的供应。当然,这个前提是需要进行消费者教育。我是担心现在的监管比较严格,容易“一刀切”。确实有一个问题,一管就死、一放就松开。前几年的互联网金融业遇到同样的问题,十几年前的问题还是这样的反复。 站在数据驱动的角度来说,近期的监管有很多手段,包括沙盒、测试,从贷款机构来说,我现在不是仅仅靠风控政策来判断。比如,按照银行的工作经验,这个族群的违约率大概是多少,我就定下来。现在我们是尝试着贷款,然后再跑测试数据,再测试这个人群的违约率,再搜集数据特征,不断的区分,监管框架也可能变成动态的。不是因为机构的所有制和属性决定你是不是合规,有一些非持牌的科技类的机构的有些行为还是很负责任的,能不能有多层次的监管框架,这是我特别想呼吁的,就像我们资本市场也是有多层次的资金参与市场。 主持人瞿强:我刚刚看到隔壁论坛的主题,我受到一点启发,他们论坛的主题是“谁是普惠金融的主力军”。我觉得我们讨论的还是概念的问题,消费金融和普惠金融还是从概念来说,把这个事情做实,究竟是谁在做消费金融?究竟是谁在做普惠金融?这样不就好区分了吗?现在感觉做消费金融的人,特别是消费金融的互联网平台被管的比较多,名声也不太好,想着借普惠金融给自己找件比较漂亮的外套。做普惠金融的人会觉得普惠金融不怎么挣钱,财政色彩、扶贫色彩比较重,要想持续发展的话,是不是要多一点商务色彩,找一点盈利的增长点。我们还是要区分究竟是谁在做消费金融,机构是谁?做普惠金融的机构是谁?这样是不是就落到实处了。 丁宇:我觉得现在的水是搅的越来越浑了。从十多年前,国开行的世行项目已经开始,当时讲的是微贷,后来是小贷公司,后来又觉得这个问题解决不了,我们就以开放的心态来做P2P。现在我们是不断的给自己制造新的问题,试图找出解决的方法。我讲几个看法。 第一,现在市场上之所以有那么多问题是因为压根儿没有透明度,每个人都从自己的角度来看,觉得自己不容易,我是做好事,可是你们不让我做好事,或者是不支持我做好事,每个人都提各种要求。其实压根儿不是这回事。 进一步的再讲消费金融。实际上消费金融已经不是几年前刚刚试水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也谈到了外部性问题,学生没有收入,你给他一堆的贷款。就像刘行长说的,以前的信用卡已经有过经验教训了。既然有过教训,还要犯第二次错误吗?没必要。消费合不合理确实是客户自己的事。但是,如果有外部性,你就必须监管。现在的消费金融有很多千奇百怪的问题,我就讲一下透明的问题。刚刚在座各位说我们不是最穷的人,我天天上豆瓣这样的网站,你会发现现在挣钱可不容易了,不是我们想的挣钱很容易、还消费贷款是很容易的事情。比如,设计上是要还款的,到了还款那天,系统不让我还,叫“套路贷”。这是有现成法规的,我们一直没有用,总说这是创新,这是创新什么?这不就是诈骗吗?一系列所谓的“套路贷”,可以找出一堆东西。我们等了那么多年,总算受不了了,要动不动了。既然要动,就狠狠地动。我真的是支持监管,既然你讲了那么多的道理,他也不听,就干脆让他离场。这是我的第一个看法。 第二,关于普惠。最早尤努斯教授提供服务的孟加拉的群体,他们是获得不了贷款。银行成了典当行,我们不会认真调查人家真实的经济状况。其实现在不是这样,银行做了很多工作,但够不够?非常不够。现在我们讲的数字技术,包括我们沟通更多的已经超出了消费金融是不是普惠金融的概念。我们认为现在需要帮助客户在经济下行期给他们赋能。比如,现在我们有一个项目是帮助农村的农民采购化肥、农药的时候进行优化,不仅降低采购价格,而且能够保证质量。这是很现实的,以此可以获得数据。我觉得该市场的事情应该交给市场。 中国现在有全球最丰富的数字经济场景,有很多一流的工具,该尝试就要尝试。所谓普惠金融,对于金融机构来讲,它是很正常的业务,是挣钱的业务。不管是十几年前的台州模式,还是其他银行做的,都做得很好。只要认真普惠金融,我没听说有不挣钱的。政府说你们能不能便宜一点,我说也能做到。为什么?我讲几个数据。十多年前,年化利率基本上是15%,甚至以上。那个时候的成本结构,资金成本是市场给定的,剩下的风控,万董讲的不到1%,它不是过于保守。你有一个心理应对状态,对信贷人员来讲,太多了就乱了,而且太多了说明骗子盯上你了。假设能够做到1%或者2%,很多金融机构做了那么多年,基本是1%左右。第二种是运营成本,那样传统的入户调查确实不行了,用户体验非常差。以前作为一个农村的经营者,你给我贷款,不吃拿卡要就谢天谢地了。现在我通过支付宝和微信体验过了,我觉得方便了,不再准备接受去银行填单子的方式。对我来讲,不仅是要可获得性,还要求客户体验要好。这种客户体验做不做得到?做得到,但你要有良好的数据应用。我们提倡的是数据生态环境建设,大多数人没有做这件事。为什么?因为它是中长期的帮助客户的,通过帮助客户来获得数据,大家要挣的是快钱。 但是,假如你闭上眼睛放款。我们真正在一线工作的时候往往是先看这个人是不是好人。如果这个人本身是骗子,你给我讲一堆的风控都是假的。比如,他经营一家包子店经营了5、6年,经营得下去说明他是勤劳的人。我们再看他的家庭是不是稳定,甚至把夫妻年龄差距作为一个要素,甚至是孩子的成绩是不是好的。我们甚至鼓励一些机构做农村的互助赋能。农村发展靠单打独斗不行,如果你愿意帮助别人,我认为是好的行为,也是正向的行为,对我的风控是很有影响的。 这样加起来,把运营成本压到1%,也就是给定的市场利率加上1的风控,加上1的风险加价,再加上1的运营成本,银行都很挣钱的。另外一场论坛讨论关于主力军的问题,认真做的金融机构,包括上市的银行,如果主体做的是小微,我说的小微指的是均额十几万、几十万,不是一千万以下的,我最担心的是几百万,这是真正的风险。传统个体户是要养家糊口,不敢乱来的。等到你挣了一堆钱,一堆人忽悠你做大做强,要跨出本身的行业,这个时候风险就都来了,包括行业风险。再加上经济上在升级发力,有一堆的风险。如果你做的是养家糊口的个体户贷款,风险是相当有限的。我们归纳了容易出现什么样的风险。家庭出现变故有风险,剩下的是行业性的风险。我们来自一线的喜欢讲具体的例子。比如,制衣行业,有些原来在东部打工的人在中部地区开厂,他的风险比原来经营的要高。虽然他会制衣,但他的经营经验不够。在全球的产业链变化中的涉及面越大,理论上我们要考虑这个风险,现在是没人管这个事。 我只是想说,如果我们认认真真把这些先进的数字化工具用上,运营成本确实能够急剧下降,而且减少了人员参与。其实很多传统金融机构的风险是道德风险以及一系列道德风险的延伸。我认为我们不但能够更加的“普”,价格也能下来,而且确实有必要。我们观察国内个体户的普遍毛利率都在下降,你给他的高金额,他只是维持生存,只是熬到什么时间崩溃。 总而言之,市场的事情交给市场,政府确实不该干预太多。但是,已经有现在的法律,只要违规,就没什么可和稀泥的,该停的就得停。 姜芳芳:丁博士刚才激动人心地讲了很长的一段话,可能把在座的很多人从下午的“睡梦”中都惊醒了。我觉得他讲得非常好,我想补充的只有一个点,消费金融现在实际上存在一些问题,主要的问题是不是不可解决的?我觉得你刚才已经讲得非常多,很多问题通过技术的手段,通过自身的约束是可以解决的,有一部分是需要监管来进行规范的。我这边就不去谈问题了,我现在更多谈如何解决,如何做好。我先讲讲世行集团的经验。 实际上我们为了打造负责任金融的环境,做这件事情分成了三个层面: 第一,我们开创了一个response finance form这样一个平台,在G20的框架下,每年G20开会的时候我们都会组织全世界非常知名的学者、研究机构来进行探讨,我相信余局也参加过我们的会议,就是为了提高社会的认知,让大家更好地认识这件事。 第二,资本的引导。一方面我们自己是一个投资者,在进行投资的时候我们是对被投机构是有要求的,我们觉得在道德层面做负责任金融是没有太多的可能性的,因为资本就是逐利的。但我们是投资者,就要求其他的机构做到负责任的放贷,这样引导的效果是非常好的。我们在全球投了700多家金融机构,是把普惠金融的理念贯彻到投资金融机构中的。除了给钱我们还联合市场上其他的机构发起了投资的联盟,凡是给金融机构投资的机构中,我们邀请他们来成为我们的签约方,共同履行责任金融的八大原则,尤其是在数字经济下做责任金融的原则,所以形成了合力,现在有50多家全球知名的投资机构进入了我们的联盟,这样来引导社会资本、国家资本往金融机构投的时候更加关注责任的问题。因为我想负责任金融这个问题,不仅是在消费金融,其实在非消费金融领域,如果做得不好也是会存在的。当然,现在消费金融领域更多地产生了这样的问题,但应该来说,我们看所有的金融服务都要做到负责任。 第三,我们提供一对一技术的援助给被投机构,甚至一些不是我们的被投机构,帮助他们从董事会层面到员工的招聘,、员工行为准则、产品的设计、风控体系的搭建,方方面面把负责任金融的理念灌输进去。风控是可以设指标的,如果两家借贷机构,这个贷款我就否了,甚至可以说贷款客户的评分就可以降低下来。这些指标都是有现成的,关键是看我们愿意不愿意做。我们不光给钱还给技术,交会金融机构如何去做,从上到下地贯彻。 第四,我们跟国际上已经在做负责任金融的机构合作,比如说smart campain(音)我们最早也是参与方之一。它现在在全球有800多家金融机构已经在上面进行了登记,这个平台发挥的作用是让参与的各方来执行标准,国际的七大原则来保护客户的利益,包括价格的公开透明,包括避免过度负债,包括有效客户追索措施的到位的提供。这些好的做法我们比较遗憾的是,在中国非营机构的参与力度非常少,我们投的几家有参与的,其他的基本上参与得非常少,所以中国的消费者客户意识上有提升的空间。刘老师在做普惠和消费者保护的工作,我们也是参与方之一我们希望联合社会各方的力量把消费者普惠金融做好,因为主要的问题就是在这个领域。 第一点是IFC做了什么。 第二点我想说一下监管。 我想提一个建议,消费金融在中国做了30多年,之前都没出过什么事,一个很大的原因是银行在做,银行是主力军,银行是受到审慎监管、严监管的,有消保局管着的,出事是最近两年,有一些不持牌的没有人监管的时候肯定是出问题的。我们监管的时候是不是考虑从机构监管变成 行为监管,这样的过渡。国际上做得比较领先的包括南非和英国都是行为监管,无论是哪一类机构,只要是放贷给消费者就必须要遵从同一套客户保护的原则。我觉得只有这样我们对于整个社会群体的消费者保护才不留死角。 当然,最终还会有一些到地下的黑市里面去,但着就是极少数了,我们通过层层的保护可以极大地解决消费信贷被污名化的问题。消费信贷还有很多别的问题,我想有更多其他的嘉宾,尤其是行业的从业者他们可以更好地进行分享。 主持人瞿强:因为我们的时间比较紧了,大家后面的要点要集中一点,我来问一个最具体的问题,多头借贷你们这儿管不管,能不能管?余局? 余文建:简要地说一下,可能不能跟瞿老师的问题对上。刚才我觉得姜芳芳的一些观点我是完全认可的,也是我们一直在做的,包括负责任金融论坛,一般是跟GBFI(音)套开的,我们都很熟,包括我刚开始说的“三个支柱”就是负责任金融论坛提出来的,很专业。 确实,现在消费金融在我们国家发展到这个阶段是比较关键的,我们以前有一些教训,比如说互联网金融的教训我们不希望在消费金融这个领域重现了,我们也看到了原来有一些做互联网金融的,现在也转向做消费金融了,所以我们也有这方面的顾虑。我们也做了一些初步的统计,现在做消费金融的基本上是三类: 第一类是商业银行在做,金额就比较大,包括信用卡业务,虽然数字很大,但是一旦把房贷和车贷一剔除数额就不是很大了。这个一般做的是头部,所谓的征信都比较好的,没有不良的,不良的话你想办信用卡都了,会有污点的。 第二类是消费金融公司在做的,基本上在中部。中部做的是属于前面的,但我们很多的消费金融公司是跟企业都直接关联的,又不太完全地一样,这个就是征信相对弱一点的。 第三类是很多互联网金融机构包括平台做的,属于没有征信或者说征信比较差,相对来讲,倒过去以后又往下走价格是越来越高,问题也越来越多,所谓的银行这个层面,可能信用卡这方面的过度授信问题会多一点,到的后面因为没有接触征信也查不到,第三类的问题就比较多了,类似很多过度的借贷、暴力催收,基本上是属于最后一类的情况。这是比较负面的,大家比较担心的。 但反过来,我还有一组数据跟大家报告。万局刚才说,现在的征信系统里,个人征信不到10个亿,9点多亿,真正有效征信的,说不好听的就是有银行业务的不到40%,大概4.8亿左右。倒回来算出一个什么数字呢?我们在业务里面被传统金融机构做的,包括消费金融公司做的可能也就是4.2,金额可能比较大,因为如果把车贷各房贷算进去那都是比较大。那60%里面还有一部分是被覆盖的,就是互联网平台、互联网机构在做的,这个大概我们也测算了一下,传统金融以外的大概1/5到1/4,也就是22.5%左右,差不多那个是4.8亿,这个大概是2.8亿左右。也就是我们在做的,一般传统机构大概做到30万亿,如果把那个剔除就很少了。第二个机构能做到不到2.5万亿。还有一类,不到40%什么都没有。可能民间借贷会有,可是这就没有办法统计了,这就是我们比较关心的所谓的未包容的,也就是金融排斥的对象。 G20阿根廷峰会的时候通过了一个很重要的G20政策指引,就是数字化与非正规经济,它的核心原则就跟万局今天说的基本一样,我们国家很少,一些非正规经济税收也没有,纳入不了正规金融服务体系。但一旦纳入进去之后不就变成正规经济了吗?社会的贡献度就体现出来了。所以,怎么办呢?这就是薄征信的,就是通过替代性数据把他拉进来。万局说的替代性数据是另外一个维度。我们是三个维度,一个是政府的政务数据,二是银行里面的支付数据,三是商务数据。把这些数据融合进来,银行就可以获得信贷,获得信贷就纳入到了征信体系来了,就纳入到普惠金融体系来了,我想把这两组数据也跟大家报告一下。 所以,做消费金融我们不能只看到它风险的一面,还有另一面不就纳入到普惠金融体系中来了吗?今后正规的服务就就跟上了吗?我们这个数字上40%的成年人还是没有( 征信)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做的不管是不是持牌,如果纳入征信系统不是又有一大批进来了吗?所以我觉得还是有很大得以亿的。 我觉得现在除了提到的加强对消费金融从金融层面的监管以外,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金融部门也是很困惑的也就是《个人破产法》的制定。如果没有这个,金融怎么监管也是一个头痛的事,可喜地看到,我刚刚打开微信发现,昨天浙江省温州中院跟平阳县法院公布了全国第一次四个个人破产的记录,叫做“通报首例具备个人破产实质功能和相当程序的个人债务集中清理”,就是没有个人破产法,但已经实际判例了,以后按《判例法》来了。这个人先个人声明说我确实是没钱了,我家里什么什么,确实是没有钱了,最后按照他的征信判,按照1.5%的清偿比例也就是3.2万元,18个月内一次清还完,紧接着未来6年如果你的家庭收入超过12万,超过的50%再去还未尝的68.5%,这样他就可以轻装上阵了。如果我们消费金融没有《个人破产法》的支持也是挺难的靠监管是一方面。 大家对监管的意见很多,我们肯定也会做,但法律这方面最大的就是关于个人破产的,不然的话占用司法资源,判不下来,一直就放在那里执行不了。第二,占用我们的信贷资源,核销也核销不了。第三,也是缺乏人文关怀的。所以我觉得还有这个层面希望大家能帮助再出出点子,我是昨天晚上看完了很兴奋,我觉得今天我们的主题更有意义了,能做得更长了。 不一定能回答您的问题,大概是这个意思。 主持人瞿强:如果有一到两个发言的,谁想发言? 观众:我是做具体的消费信贷做了将近20多年。我觉得今天谈的问题消费金融,大家讲的概念都挺好的,首先我们的服务群体,现在主要是把服务群体扭曲了。因为他是弱势群体,普惠金融主要是针对弱势群体,这个波及不到,因为普惠金融跟传统金融是两个概念,普惠金融是为弱势群体服务的,传统的金融是为有钱人服务的。所以,这就发生了一个变化,消费金融我总认为是普惠金融的一部分,而不是它的全部。为什么这么讲?因为我从20多年前开始做的第一笔贷款就针对的是个人,世界银行仅仅刚开始。 现在回到普惠金融以后,为什么现在上升到这个层面了?前面专家们讲得有点乱,说这个命题是伪命题,为什么这么讲呢?我觉得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概念怎么去理解的问题。普惠金融已经上升到国家的战略层面上,普惠金融作为国策定下来了,特别是我们杭州G20会议以后普惠金融是作为一个主题。大家都往普惠金融那里去靠,真正为贫困人群服务了没有?这是很关键的。可以这么讲,大家都知道普惠金融,从2005年开始,联合国提出来的,尤努斯搞了一个村镇银行,他办两了件事情,第一是小债公司,我也参与了组建和经营。第二是村镇银行,我也参与了它的组建和经营。为什么现在我继续搞这个项目,因为我曾经写过一本书《中国村镇银行管理》。这个概念恰恰是扭曲了,小债公司为什么下来经营不下去了呢?已经出现问题了。村镇银行发展又受到一些限制,为什么呢?里面根本的问题是股权结构的问题,股权结构发生了变化,所以导致了经营发展是比较缓慢的。这是有问题的。为什么有问题?根本上,作为决策者的决策要对,可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就不一样了。因为当初这两个机构都是为了解决涉及不到的边远地区的“三农”,为他们服务的,可是你们不知道的是农村的筹资成本特别大,也就是说小贷公司的利率比较高,我们村镇银行的利率也不低,为什么现在专业银行上来了,因为是建设银行排在第一位,是因为它的利率比较低。 那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根本的问题是融资要解决贫困的问题。统计数据上得考虑,普惠金融现在的数字太大了,因为老是从政治的角度讲得多,实际上可操作性是很少的,以后怎么能实现从可操作性上去解决,这也就是主持人讲的谁是主力军,撇开大的专业银行去搞房贷这些大部头,以后真正的主力军应该是城商行、农商行,甚至是农信社和村镇银行。我们的小债公司确实有一部分,但小债公司的利率太高了,差不多以后都被封了,这是确实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谢谢大家! 主持人瞿强:我就补充一点,我想普惠金融到底是什么?是针对弱势群体的,那和财政之间的区分是什么?那我们就要讨论的是普惠金融和财政的区别了?他们是弱势群体,可是这个弱势应该是帮一把就可以起来的,因为金融是一部分人的钱给另外一部分人,是要有回报的。政策上还是要把普惠金融和财政之间的关系好好地理清楚。 观众:非常感谢,我觉得今天讨论非常激烈,第一点,消费金融跟普惠金融的确是不搭嘎的,如果有客户保护原则,有负责任的金融的概念,消费金融是普惠金融,但普惠金融像一个“银河系”一样,可是问题是现在什么都往里装,消费金融本身就存在,它就是金融而已,如果是数字化的消费金融我们认为它叫数字金融,但不等于是数字普惠金融,这点我觉得是多方面的概念。今天我们不讨论普惠金融的概念了,如果再讨论我们就回去了,因为普惠金融的国家战略已经快5年,明年要结束了,还在讨论概念我认为就落后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刚才余局讲到法律很重要,这是基本的框架一定要有,但是在我们的体系里,如果我们把客户保护的七项原则能做好,我认为消费金融包括普惠金融很多的问题就解决了,这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这个问题能做到,问题是要行业去推动,从政策制定到行业的实践者一直到客户一起去努力才能做到。 非常感谢大家! 主持人瞿强:今天的讨论很热烈,按照原来的计划,说每个人都总结一下,那有点太复杂了,我们就自然结束吧!这个事还可以再讨论20年、30年,我也提不出结论,谢谢各位![详情]

顾雷:推动助贷业务有助于解决小微客户融资难
顾雷:推动助贷业务有助于解决小微客户融资难

  新浪财经讯 10月11日消息,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今日在京举行。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顾雷出席专题讨论会一并发表讲话,还现场发布《助贷业务创新和监管研究报告》。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顾雷 顾雷认为,助贷可以实现普惠金融的目标,比如说传统金融机构对长尾人群的关注相对来说比较薄弱,一直没有触达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但我助贷业务能够很好地弥补这方面的缺陷。因为助贷业务主要的目标就是长尾客户。 在顾雷看来,助贷还能够有效防控风险。因为很多助贷机构有场景、有数据、有客户,这对很多银行来说是比较欠缺的。所以,如果把助贷机构和银行相结合的话,对解决小微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以下为现场发言实录: 顾雷:各位领导、专家老师,我是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的顾雷,我受贝院长委托发布《助贷业务创新与监管研究报告》。 我们知道,从助贷业务最早一代在深圳产生以来,到今天已经有12年的历史了。这12年来,应该讲最早的助贷是同小贷、小的银行相联系的在线下和线上相联系的情况下慢慢结合,产生的一种金融的创新业务。这12年来助贷业务从小到大蓬勃发展,应该讲是一种市场的创新和市场的需求共同作用下产生一种新型的银行合作形式。应该讲助贷业务量很大,这12年来遍布中国的中国各省、市、自治区、乡镇,给低收入人群和弱势群体带来了很好的金融服务,也给我们小微企业的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解决了很大一部分问题,但是从2015年开始到2016年,我们国家进入了严监管,尤其是2017年进入了严监管的元年,2017年开始这两年以来,互联网的很多创新业务,也包括我们的助贷业务都面临着新的挑战。什么是真正的助贷业务?助贷业务是否会引起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助贷业务是不是真的有利于普惠金融的最根本的目标的实现?以及如何监管助贷业务?监管助贷业务应该用什么样的监管原则去监管?这些问题应该讲都摆在了互联网市场的每一位同仁面前,也包括今天与会的各位领导和嘉宾面前。 我们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专门的助贷研究小组,在贝院长的领导下,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访了全国的20多家互联网金融机构和银行机构,包括国有商业银行、民营商业银行、互联网银行、融资担保公司,以及很多的第三方中介机构,历时整整一年,从2018年开始做这个课题,一直做到今天,纸质版本已经发给大家了,共计2.7万字,叫《助贷业务创新与监管研究报告》。这个《报告》主要分为五个部分:1.我们的研究课题对助贷进行了一个定义,我查了一下资料,这个定义也是我们国家有史以来第一次对助贷下了一个理论性的定义;2.对助贷的现实作用我们也进行了梳理;3.对助贷展开需要什么样的经营准则也进行了整理;4.非常关心的两个问题,助贷监管的原则;5.助贷监管的建议。 第一,助贷的定义 什么叫助贷?这是一个非常简单而又非常复杂的问题,短短的三四行字确实耗费了我们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四行字确实浓缩了我们课题组对这一年来学理上的理解,助贷就是有一定专业技术能力的助贷机构与持牌金融机构、类金融机构等资金方,通过商务合同的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由助贷机构提供获客,由银行(资金方)提供合规审查和风险防控等业务,之后由资金方100%发放给需要借款的客户的合作模式,这个模式就是我们认为的助贷模式。目前是我们国家第一个对助贷进行定义的概念。 第二,现实的作用 今天上午的会议包括人大以前开的很多次闭门会议都讲得很清楚了,这里简单说一下,因为徐林老师只给我15-20分钟时间,所以我的时间还是要抓紧点,主要是四个作用,里面讲两个作用,我觉得比较重要。 (一)助贷可以实现普惠金融的目标,比如说传统的金融机构对长尾人群的关注相对来说是比较薄弱一点,一直没有触达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这一点上应该讲是有待提高的,但我们的助贷业务能够很好地弥补这方面的缺陷。助贷业务当中主要的目标就是长尾客户,就是所谓的社会低收入人群和弱势群体和小微客户,这方面助贷确实起到很好的作用,能够完全实现普惠金融的,现在都是讲初衷,实现普惠金融最初的目标体系。 (二)它能够很好地防控风险。刚才各位老师、专家都讲了,很多助贷机构有场景、有数据、有客户,这个可能是我们目前很多银行,特别是大型的国有银行比较欠缺的,如果把两者相结合的话,我想这个对我们推动助贷业务的发展,解决小微的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是起到一个相当好的作用。 第三,开展助贷业务的准则 说了现实作用还远远不够,我们课题组又继续深入了解,对助贷业务究竟应该从经营上我们应该把握什么样的原则呢?我们就讲最核心的原则,因为今天时间有限,很多详细的论述在纸质报告里面都有,就是资金方的核心业务是不能外包的,我们为什么把这个列为一个最重要的经营性的准则呢?我在这里解释两句。我们觉得如果说助贷业务的模式当中如果说资金方是承担了最主要的风险的话,最后要买单的还是我们资金方来买单,最后的钱出去还是由银行来支付这个钱的。因此如果说银行或者资金方不掌握对客户的风控的了解,不掌握对风险识别把握的能力,最后资金方只能沦落为一个借钱的钱包,他什么都没有,除了钱之外。银行是没有钱的,银行的钱是今天,包括我在内所有储户的钱,这个风险很大。金融的本质是如何防控风险,包括助贷模式,这里面的风险怎么防控?首先我们要敲定这个风险防控必须由资金方(银行)来负责,这个是最核心的经营准则。助贷业务当中还有很多经营准则,比方说风险的披露以及不能兜底,这些也很重要,但是最核心的就是这个,是核心的风险必须由银行来完成。 第四,目前关于助贷业务监管的问题 光有经营的准则还不行,如何保证这么一个准则去实施呢?很简单,就是要有法律、要有监管去实施,监管的准则就是我们课题组研究的重中之重,监管的准则里面首先要说一下目前监管存在的问题,这个准则跟问题是一一对应的,问题很多,我这里简单讲这么两点,一个问题,我们国家还没有调整监管的法律法规的法律体系,应该讲还是有很大空间的。另外,还存在着多头监管,目前我们走访了很多省的银监局、金融办,我们发现目前的监管是怎么监管的呢?银监局监管银行,蛮有意思的,银监局监管银行,行业协会监管部分的助贷机构的合规审查和风险监控,还有地方政府办也是监管助贷机构的风险防控,三个机构一起监管这一个事情,这三个机构每个机构的角度、立场都有所不同,他们对最后的监管思路、方法,最后监管的严重轻重程度不同,这就造成对一件事情最后得出三个不同的结论,这个应该是我们研究的很大的问题,必须解决。 如何解决呢?我们就要定两个监管规则,第一个规则就是要建立包容性审慎性监管的原则,简单的就这么一句话,什么叫包容性审慎监管原则呢?在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我们对助贷的监管要用柔和监管的态度、眼光去对待这个创新业务,要用温和的监管手段去化解市场的风险,要采取一套既有灵活性,又有原则性的监管思路去对待助贷这么一个监管新生事物,这就是我们讲的第一个原则。第二个原则,目前没有一个对助贷业务监管的法律和法规,法律没有,法规也没有。我们认为这远远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充实和完善。助贷参与的所有主体必须是要平等的,为什么平等?助贷业务模式过程中链条比较长,参与的主体有的是国有银行,有的是私人企业,有的是互金平台,有的是机构很大,有的是机构很小,比方说就一个地方性的小贷公司,而且还是线下的,一共职工才一二十人,他们要跟我们合作的话有一个问题,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店大欺客,也许会有这种情况出现。怎么解决?其实已经有这种情况了,就是我们要定一个监管的原则,助贷参与的所有主体要完全平等,这个是符合《民法准则》第三条、《合作法》第三条和《电子商务法》第四条,这三个法规的第三条和第四条讲的就是一句话,就是参与主体必须要法律上一致,这样保证一方主体不会强加给另一方,这是保证助贷业务可以顺利进行下去的很根本的方面。 由于时间关系,我现在时间也差不多了,助贷方面的建议我们在纸质里边,这四点有很清晰的描述,在纸质里面都有,会后可以问我要,没有的话,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网站上也有PDF格式的报告的电子版本。最后我也想借这个机会呼吁一下,《孙子兵法》上有一句话说“善战者,只求于势。”目前是什么形势?目前市场上很有需求,但是严监管一来以后,对助贷业务的考核、监督是非常严的,应该讲从一定程度上是对助贷的发展还是起到稳定的作用。但是我们觉得稳定还是不够的,稳定之外我们还是要发展。中央多次强调要加快普惠金融的建设,李克强总理也多次强调,要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在10月8号(前两天)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又强调,要以政府立法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提供制度性安排,意思是我们要对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的行为提供立法的帮助和制度性的安排,我想理论上应该也是包括助贷业务的,应该也是不排斥的。助贷业务正是推动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方法,也是帮助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和融资贵的有效的方法,所以我想我们这个研究报告也就是致力于为传统的金融机构转型升级提供新的思路,也为助贷机构的转型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理论平台,让更多的小微企业享受到金融服务,让更多的低收入的人群享受到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实现新时代的普惠金融梦。 我最后还要借这个机会感谢一下我们课题组在这一年当中受到了很多机构和个人的帮助,我就借这个机会代表课题组要感谢上海平安普惠、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乐信集团、微众银行、深圳市小贷行业协会、深圳中安信业、深圳联合金控、重庆海尔云贷、包银消费金融、中国融资担保行业协会、中国小贷行业协会、以及中航信托等十多家企业对我们这个报告最后的产生帮助和支持。 谢谢大家![详情]

峰会信息

峰会时间:2019年10月10日-12日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国小额贷款公司协会
承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仁达普惠(北京)咨询有限公司

微博推荐

更多

专题评论加载中...

微博/微信扫一扫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