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银行张为忠:金融科技让我们得以实现服务下沉

建设银行张为忠:金融科技让我们得以实现服务下沉
2019年10月11日 21:06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10月11日消息,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今日在京举行。建设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张为忠出席专题讨论会一并发表讲话。

建设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张为忠建设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张为忠

  谈及国有大行为什么要进军普惠金融市场,张为忠表示,除了政策红利,服务下沉已经成为重要趋势。原来我们没有去做长尾客户的能力,但在金融科技赋能以后,我们能够穿透市场,实现服务下沉。

  张为忠认为,大行整体的风控优势也是比较突出的。大行传统经营多年,对各类客户有着比较充分的把握,加上线上业务以后,又可以通过新的风控模型和数据参数进行把握,所以线上、线下的结合下,大行的整体风控能力是在提高和加强的。

  以下为现场发言实录:

  张为忠:刚才大家讲的都很精彩,我老觉得今天这个主题不好掰开,来之前我看到这个主题,告诫自己一定要低调一点,内敛一点。大银行现在在普惠市场上是被大伙讨论比较多的,说大银行进场,中小怎么办?大家谈完了,我觉得比较放心,就是一个很融洽的生态里谈一个很尖锐的主题。实际上我觉得对普惠金融的认识,一个对定义范围认清,更重要是对市场要认清楚,这是很关键的一个问题。清楚市场实际上就是清楚了各自应该扮演的角色。

  我们了解,到今年5月末,这是一个公开的数据,普惠单户融资一千万以下的,整个全国放贷余额是10.25万亿,我不知道最近的增长,起码这几大银行增长非常快。有贷户到的5月末是1920多万,中国的实体主要有多少?我们抛开农户,农户大概2亿多,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加在一起1.1亿个,现在有贷的不到20%,而真正的市场的需求,我们评估有贷需求应该在50%到60%,所以从需求侧来说应该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空间容量,是一片未来非常期待的蓝海。另外,从供给侧来说,各家银行进场,咱们不说谁是主力的问题,我觉得越多越好,越有力度越好,这样在供给侧、需求侧的对接上就越来越充分,大伙探讨的空间、创新的空间就越来越大,越来越有经验,越来越成熟。

  作为大行为什么要进入这个市场?很多人一讲起来,说大行现在是中央要求了,国家有政策了,要求加上政策红利,确实有政策红利,定向交流的政策释放比较充分。实际上我们如果认真去研究市场,除了我刚才说的市场之外,看我们大行现在经营现状,大伙应该懂的,现在服务下沉,服务向下游转移已经是重要的趋势。像我们原来,像建行是比较典型的,做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房地产,是建行的专长。但是,做来做去会发现,一是大客户资金实际上是比较富裕的,富裕怎么办呢?他用你这个资金再往外走,套利行为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了。第二,从银行这一端来说,我们的利润空间和大的机构、大的客户、大的项目的利润空间实际上是非常窄的。原来我没有这个能力,我去做长尾的大中的客户。刚才各位说到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金融科技。金融科技赋能以后,刚才孙总也讲到,在一个博览会看到建行用数据经营的模式。我们确实在用,现在有了这个能力以后,就是你能够穿透市场,做到底层来了。原来做的模式是什么?原来做的模式是每个小客户也像对公客户那样,财务报表真的假的都有,上来以后一摞,分析完了,周期大概20天,一个月,效率非常低,特别是小微市场对效率的敏感度比对价格的敏感度还要高。这个问题解决是一个非常关键的。

  再有什么?大银行有比较好的基础设施,我们原来一直以为我们是重资产,像建行1.5万个,工行好像2.6万个,邮储接近4万个网点。我们现在有了线上的能力以后,线上对接基础设施、人力资源都匹配上来了。所以,大伙又谈到一个问题,说线上、线下对接,我觉得下沉服务以后,线上、线下对接是自然而然的事,你必须走这条路。这里一定是B端、C端混合的。

  建行2018年投放2200多亿,线上业务是随借随还累放的,是1500多亿,今年上半年放了2200多亿,比去年还多一点。为什么这样?建行把普惠金融做成建行发展战略来安排。实际上我们看到大众市场,在能力安排、能力衔接,金融赋能以后,具备了这个能力,这个市场必须要介入,我现在的价格,我们是在四大行最高的,是超过五以上的,这个不好披露。在这个市场之上,实际上大量的市场供给对整体市场价格的评议也起到很好的好处。当然不是通过价格排斥其他的金融机构、市场主体,而是一种补充。实际上我们线上业务平均额度并不高,不到一百万,长期以来是80万左右。比如说你做的是多少客户,户均大概是在5万、10万,他成长怎么办?一定是有这个市场需求的。不能说一个客户这一家只能供应5万、他一定是找10家、8家,将来就可能导致过度性的问题。所以,我们能够负责任的说,我们在整个把握上,不是一个链条生态的把握。比如说,大银行有众多核心客户,我就做供应链,大银行整体有几大领域的产业的这种生态,我就做生态。实际上我们现在做的自己的存量客户占比是比较高的,外围的客户占比并不是很高。因为你知道,建行对公的整个无贷户,加上有贷户是500万的体量,如果把个体工商户算了,是一两千万的体量,还是可以的,自有的生态,在建设过程中,把信息、数据抓取过来,这才是有自信。因此,现在不良控制应该也比较好。

  所以,大银行还有一个优势,整体的风控优势是比较突出的,传统经营多年,对各类客户充分的把握。加上线上业务以后,有了新的风控模型,加上数据参数进行把握,我们觉得线上、线下结合,整体风控能力是提高和加强的。

  大银行还有一个优势,实际上有一个人才储备。我们35万多人,各方面的各类业务,精细化管理,细分市场的管理,具备了这个能力。所以,这几方面合在一起之后,是一个必然选择,并不是简单的响应中央的号召。当然谁是市场主力?我觉得是次要的问题,重要是我们要开辟这个市场,找到我们经营的模式,将供给侧的推动能够和我们需求侧的需求有效结合起来,将来大伙可能会发现,小的机构有小的机构的做法,大的机构有大的机构的做法。刚才讲的泰隆银行,我们详细调研,包括城商行、农商行有很多做了十多年,不良率在1%多一点,是很好的。所以,就是精耕细作,找到自己的模式,线上模式也好,线下模式也好,我认为大家现在都在相向而行,不是排他的,说做线上就是线上,线下就是线下,只是轻资产,不愿铺太多的人,可能就是助贷、尾贷其他的方式都接过来了。

  从这个角度说,我认为我们的市场主体实际上还是不足的,供给侧现在还是不足的。如果有了那个能力,你就会发现人人都有信用。我现在和格莱珉有合作,我们详细做了一些交流,做了一些探索,现在我在全国都跟他们有合作,会发现他们的模式为什么99%都能收回来,他曾经给乞丐做贷款,也是能做的。实际上他不仅仅是给你放贷了,某种程度是把社会的功德,社会责任形成一个金融体系。因此,我觉得未来我们都有这样的责任,除了融资之外,成长服务解决方案、基础设施建设,科技的运用一定是走向融合化的,这个是未来可以期待的。

  所以,我觉得我们今天探讨这个主题,本来是一个能够让我们产生争辩的,或者激烈讨论的主题,但是大伙很融洽,但是方向性的东西如果能够看得清,这个问题实际上不是问题。我们今年对我们的普惠金融服务,除了在信贷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布局,在前期我们有“村口银行”,还有和国内外名校30多家联盟搞培训,另外还有一些孵化方式,这些都是在信贷服务基础上增加服务内容,形成综合的金融服务,在综合金融服务的基础说,能够给企业提供更好的社会化服务,然后提供基础设施建设,这样你这个旅程就建立起来了。

  因此,大伙如果都往这方面想,会更好的找到各自的决策定位。另外,比如我们建行有金融科技公司,我们就几千人在做这个事情,现在很多中小金融机构也委托建行搞技术开发,搞风控模式,模型的设计,我觉得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互相辅助的,而不是对立的这么一个过程。所以,我的发言是想谁是主力?大伙都是主力,大伙一起做好。

责任编辑:张缘成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10-16 申联生物 688098 --
  • 10-16 祥鑫科技 002965 --
  • 10-16 海尔生物 688139 --
  • 10-15 贝斯美 300796 --
  • 10-14 渝农商行 601077 7.36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