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10万亿结构性存款“打假” 贷款利率有望压降
10月10日,浙江银保监局回应称,近期未专门发过“叫停假结构性存款”的文件。
结构性存款被叫停的消息近期不断传出,引发市场关注。根据央行发布数据测算,结构性存款规模在今年2月达到峰值11.23万亿元,随后逐渐下滑;到今年8月,结构性存款规模下降为10.46万亿元。
多位银行业内人士指出,各地银保监局正在逐步压缩结构性存款,但压降规模不会搞“一刀切”。“假结构性存款肯定是要叫停的。”一位华南地方监管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另有一中部地区机构人士表示,该省已叫停假结构性存款,凡不具备衍生品交易资格的均不允许发行结构性存款,而该省只有一家城商行拿到了衍生品业务资格。
10月10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银行保险机构侵害消费者权益乱象整治工作的通知》,结构性存款假结构,替代保本理财,或按保本产品宣传销售属于侵害消费者权益。
有银行业内人士指出,从现金管理类产品的角度考虑,结构性存款收益率大致相当于银行理财产品的“下限”,与同业存款均是市场化存款利率,与货币市场利率保持大体同步。
“假结构性存款是变相高息揽存。规范的目的是降低存款成本,存款成本下不来,贷款利率就很难下来。”一位银行业内人士表示,LPR资产端已在调整。
结构性存款继续降温
随着LPR改革推进,结构性存款规范更趋紧迫。
一位银行业内人士指出,今年对结构性存款、定期存款等利率上浮监管更严,大额存单等定期存款以前上浮超过50%,现在部分银行被窗口指导、重点督导存款利率不能突破上浮超过50%。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规范结构性存款业务,目的是降低银行负债端成本,从而降低贷款利率,减轻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9月6日,北京银保监局发布《关于规范开展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要求杜绝“假结构”问题。该通知要求,各行应严把结构性存款产品设计审查关,及时停售存在设计不合规或“假结构”问题的产品,确保结构性存款真实嵌入金融衍生产品且衍生产品部分有真实的交易对手和交易行为,并使存款人获得的收益与所承担的风险相匹配。
今年5月,银保监会开展“巩固治乱象成果 促进合规建设”工作时要求,查处结构性存款不真实,通过设置“假结构”变相高息揽储。
一位银行业分析师指出,在银行LPR报价中,资金成本占比超过70%。若“假结构”存款全面整改,10万亿存量结构性存款付息成本下降,能明显推动银行体系负债成本下降。
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的上海货币信贷运行情况显示,8月末,协定存款和结构性存款分别减少47亿元和26亿元,同比分别多减91亿元和45亿元。
假结构存款有多少?
10万亿结构性存款中,“假结构性”存款到底有多大规模,目前并无权威数据。
在产品设计上,假结构性存款为了高息揽储,给客户承诺收益区间,在产品设计上创设完全不可能触碰条件的期权组合。
另一银行业内人士指出,假结构的泛滥,与真结构“难卖”有关。因为真结构性存款收益与市场表现挂钩,波动较大。假结构本质是利率水平失真,挂钩3个月Libor,范围0-5%,其实三个月Libor几乎不会超过这个区间。虽有结构,其实是小概率事件,客户能稳定获得最高收益。
导致的结果是,从存款结构上看,上市银行定期存款占比逐年上升,其中股份行和城农商行的占比提升幅度较大。银行纷纷通过定期存款、大额存单、结构性存款等产品补充资金来源,付息成本随之走高。
自2016年以来,在去杠杆和资产回表影响下,银行贷款增速一直快于存款增速,倒逼银行高息揽储。在银行负债端中,广义同业负债不得超过负债余额的1/3,货币基金、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债券基金等互联网金融产品也分流存款,导致揽储价格战。
天风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在报告中认为,结构性存款最终利率取决于投资收益,并不在央行对存款利率水平的监测范围内。这让结构性存款更类似资管产品,能满足客户对高收益的需求。
但目前这一模式很多是通过“假结构”实现的。
从存款结构上看,截至2019年6月末,上市银行定期存款占比达49%,略高于活期存款。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简称“理财新规”)要求,商业银行发行结构性存款应当具备相应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资格。结构性存款应当纳入商业银行表内核算,按照存款管理,计提资本和拨备。
目前能拿到资格的仍以大型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为主,但当前在市场上发行结构性存款的主力是中小银行。一份第三方数据显示,目前,共有54家中资银行具有金融衍生品交易业务资格,包括5家大型商业银行、11家股份制银行、22家城商行和15家农商行。
问题在于,银行对结构性存款的依赖度有多大?数据显示,部分股份制银行的存款中,结构性存款接近1/5。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银行财报测算,截至2018年末,光大银行结构性存款4824.58亿元,占全部存款的18.76%。平安银行结构性存款4335.6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9.2%,占全部存款的20.17%。华夏银行结构性存款1019.05亿元,占全部存款的6.83%。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责任编辑:张文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