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10月11日消息,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今日在京举行。维信金科副总经理李宁出席专题讨论会二并发表主题演讲。
李宁表示,某种意义上,普惠金融本身或许是一个伪命题。真正做普惠的只有5个模式:第一是阿里的模式,第二是美团的模式,第三是台州银行模式,第四是公司作为核心企业能掌握供应链的模式,第五其实非常非常地普遍,就是前面这四种模式都不适用的情况下,法人仍然靠个人的信用完成消费贷款,实际上还是普惠金融。李宁认为,除了这五种模式,我们要验证普惠是不是真正存在的模式。
以下为发言实录:
李宁:前面大家讨论的调子,反而我感觉有点像走错场了,因为刚刚做自我企业介绍的时候我说过,我们公司目前的客群比较大,相比前年几位嘉宾比如说曹总和钱总,我们面对的客群更开放,或者相对来说我们更是一个真正的打开门来欢迎一切有借贷需求的人进来。所以做消费金融我们可能做得更近。
9月份可以看到消费金融圈已经很热闹了。第一个“热闹”,今天到场的请监管部门放心我们都是持牌机构,尽管我们持的是小贷牌照,我们有一些不太好的像校园贷、P2P,我觉得在场是没有的,所以谈这个的时候压力还好。但即便是P2P,今天我们在论坛里面的发言嘉宾,我发现没有P2P的代表也不见得是一件好事。为什么?因为就在9月份的时候我们看到政策层面都已经在鼓励,即便是没有牌照的P2P也鼓励他们接触征信。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这块你说他非持牌,以后总归有疏导的出口,当然就是持牌经营,最后的结果也有一个悖论,很多的公司的势力是来自于科技层面,科技和金融的估值是不一样的,一旦持牌很多就从科技公司变成金融公司了。9月份还有第二件事情就是小贷,小贷也是特殊时期的中国的特殊产物,我们也持有相关的多张拍照,我们也会对此进行分级监管的可能性。9月份还有更有意思的一件事,我们今天讲数据,9月份在数据方面有很多整治的工作。所以,整个消费金融圈已经在9月份很热闹了。
刚才很多嘉宾提出的很多问题,我们作为从业者也一直在思考。我们关注几个平衡,第一,作为这个企业消费金融在当中从业,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怎么平衡?第二,刚刚可能没有提到,在做消费金融的过程中,其实有典型的两种思维,一种思维叫风控思维,很多的同行是以前来自于银行机构,另外一种思维叫做流量思维,因为市场上有很多的玩家其实是纯互联网出身,所以流量思维和风控思维是需要平衡的。第三是金融创新和金融稳定的平衡,这实际上也是监管在着重考虑的地方。
我们作为从业者来说,刚刚有很多专家已经定义了什么是消费金融、什么是普惠金融,略微再加上一个群体,因为大家提到小微企业没有问题,这是传统的普惠金融主要要服务的对象,“三农”或者弱势群体也没有问题,但实际上我个人认为消费金融现在最大的一个群体是小镇青年,这些小镇青年你说他算不算的“三农”,有些是在“三农”的领域内,有些不是,你可以认为他们是几线,可能都不是三四线而是七八线城市的小镇青年,离开他们自己出身的地方,在全国的一二线城市,这一群人其实还是消费金融最大的群体。
当我们说消费金融算不算普惠金融,其实之前内部探讨过,我们觉得某种意义上普惠金融本身是不是一个伪命题?我们真正做普惠的只有5个模式:
第一是阿里的模式,第二是美团的模式,第三是台州银行模式,因为它代表了一个信贷原来可以维护多少家小微企业,第四是自己作为核心企业能掌握供应链的模式,第五其实非常非常地普遍,就是我们发现前面这四种模式都不适用的情况下,法人仍然是靠个人的信用完成消费贷款,实际上还是普惠金融。
除了这五种模式,我们要验证普惠是不是真正存在的模式。
回到消费金融为什么算普惠金融,其实刚也提到了普和惠的定义,我也很认同,普的是更多的人、不同地区的人,各种各样的人,其实惠很多时候大家有时候会有一点纠结,大家会觉得“惠”是不是代表更低的成本。我们作为从业人员认为更好的服务、更公平的服务也是很重要的要素。我们认为,即便是从“惠”的角度来看,即便不说风险定价和差异化定价,同样的利率对不同的消费者来讲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本身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什么叫惠。
怎么样的消费金融?我们说不管是把它叫做负责任的消费金融还是可控的消费金融能算普惠金融呢?我们的观点是,它应该是要满足几个条件的这几个条件其实在最近的一些包括国务院发布的制度里面也提到了,但我们有一些具体的解读。第一是关于风险可控,一般不管是银行机构还是非银机构,其实大家关注的都是逾期和不良水平,但关注度不一样,就好像说万董的不良是在1%以内,非营机构如果冲着这个不良而做,基本上没法儿进入市场,我们能控制不良,但不能控制到1%。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商业可持续,这是第二个标准。对消费金融公司,关键决定的是你有没有看中用户的ULV,用户的生命周期的价值,这是你负责任的表现,如果你给用户提供消费信贷,你只关注当前的这笔能不能履行还贷业务,你要看用户附带资产的质量,第二次贷款和第三次贷款的还款情况是不是比第一次好,这是我们认为商业可持续的比较具体的操作方式。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怎么样保持一个合理的杠杆,其实刚刚我们提到一个5万块钱的数字,这个数字很有意思,今天市场上大部分的不管是做消费金融还是互联网金融的公司,不约而同的5万块钱是上限,有些尽管说额度高达多少,但5万块钱是上限。在算DPI也就是收入和负债比的时候大家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同样的标准,最后把额度控制在5万这个水平。
以消费金融的角度来讲,以我所在的公司为例,虽然我们前面有领导说,坐在我们这边的很多不是银行机构出身的,但我们确实是十多年做线下的靠纸质的信贷发展过来的,也就是说我们做了13年,前面的9年就是靠全国最多的150个门店来做生意的,最近的4年,由100%的线下变成了100%的线上,我们对消费金融最大的感觉是,单笔授信的金额越来越小,最小的手机分歧最少800块钱,最多达到5万块钱的都很少,整体的都是在8000块钱、9000块钱左右。
第二是审批速度快。现在很多的公司,像银行是服务了90%的金额,其实只覆盖了不到40%的优质客户,剩下的可能是几万亿的数字,实际上,金额小可是覆盖面不小,而且速度非常快,我们叫秒级授信和放款,如果你在这个速度上落后于竞争对手,这样你的用户体验就赶不上,可能这个用户就丢失了。当然,也有可能有人会认为这种用户丢失是逆向选择,不要也罢。
另外,整个消费金融不需要抵押,贷款的期限非常短,这个行业里面基本上做消费金融的平均算下来的期限一般是在9个月以及以下,很多甚至是更多。
消费金融这个行业总结一下几个特点,我们觉得有“三架马车”——资金、获客、风控。因为大家都关注资金来源,也关注获客,你的客户那些是新客、哪些是老客。风控是由两块组成的,一块是信用风险,考察的是还款的能力,但现在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在个别的机构有接近一半实际上是欺诈风险,这实际上是一个还款医院的问题。这三块是“三架马车”。
合规像政策和法制是马车上的配重模块,保持马车的平衡。数据刚好又是马车车轮的润滑剂。当前我们看消费金融不是它算不算普惠金融该不该鼓励的问题,而是消费金融本身在一些对于人群的覆盖面、征信的覆盖率以及多头借贷上还有很多问题,我们应该是鼓励它能够向更多的人群覆盖,更多的出现替代性数据,并且更多地能够避免多头借债,因为多头借贷,我们认为已经是消费金融中最大的问题。因为前面人行的领导也讲了覆盖率,有信贷记录的人群有5点几亿,但实际上消费金融的大部分群体是没有银行征信的信贷记录的。即便是像我们通过小贷担保融资租赁,现在越来越多的渠道可以查银行征信,但基本上来讲,现在不管是持牌机构还是非持牌机构,会发现人行征信的数据对好坏客户的区分度已经远远不如两三年前了,我们讲好坏客户的区分度讲区分系数,我们观察到这个系数下降得越来越快。这最主要的原因是下沉客户,人行征信当前的版本,如果它的区分度不够,我们需要越来越多的替代数据才能够更好地服务这块的群体。
最后,其实我们作为开放市场获客的消费金融企业,现在来看整个消费金融,我们觉得最大的问题大概可以分为四点:
第一,其实我们也是非常欢迎和拥抱监管的,但现在这个市场目前还会出现一个问题,叫做有牌照还不如没有牌照,这叫监管缺失。我们发现监管牌照到底是保密好还是经过政府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从我们期望的角度来讲,当然是希望不管是行业出现了乱象也好,还是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的地方,监管应该是形同创业者一样,能置身于市场的运作,要感同身受地有一些实用性和前瞻性的配套政策。
第二,其实有很多的金融科技的手段,金融科技的手段其实是一个大数原则,有很多人觉得风控是无所谓的,只要有大数据就行。当然,我们作为持牌从业的角度来讲是不认同这个做法的,但我们也是希望信息共享能够越来越健康,多层次的信息不光征信的信息,还有社保的信息或者说一些财税上的信息,你可以发现真正能够承受高风险机构拿不到这些信息,能够承受高风险的机构反而是没有办法获得这些信息的,也就是说越是看到的这些比较重要的信息,反而是消费金融从业做得越深越拿不到,我们觉得这个实际上是机构的高风险和信息可得性的倒挂。
第三,金融科技。刚刚我没有讲个人的背景,我个人其实是属于技术背景,技术背景谈金融科技就非常有意思,我也非常认同金融科技是要充分使用但不能滥用,要以开放的态度去尝试,谨慎的态度去验证。我就讲几个很有意思的点,金融科技的使用中我们发现除了一般意义上讲的容易产生不可知的道德风险和相对来说涉及到信息安全的数据和系统风险之外,其实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点,是现在消费金融不光是我们国家无法避免,在发达国家也无法避免的,就是金融科技会导致“黑箱”的消费歧视,如果你哪天发现自己没有被授予某笔贷款你都已经无法找出原因了,这一定是金融科技的一个侧效应。
最后一块,9月份我们整个消费金融的行业有一些数据方面的整治,不能因噎废食,应该是整个消费数据还是不能只看大数据,还是要回到全面监管风险体系的建设上,要围绕客户真实合理的需求,以场景化的建设来控制过度放贷以及多头借贷。
这是我作为消费金融的从业者的一些观点。谢谢!
责任编辑:赵子牛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