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10月11日消息,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今日在京举行。浙江泰隆商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郑勇军出席专题讨论会一并发表讲话。
郑勇军认为,不能笼统地讲普惠金融的主力军是谁,对普惠金融必须要有分类,要细分线上的普惠金融主力军是谁,线下普惠金融的主力军是谁。只有进一步细化,才能知道什么类型的金融机构,对应什么类型的普惠金融业务更有优势。
在郑勇军看来,平行的、机械式的、板块式的生态分工效率是很低的,带来的资源错配问题也是很严重的。郑勇军认为,一个成熟的普惠金融生态应该是纵向的。大行和中小机构彼此分工,大行做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在大数据方面。线下主要由中小机构来做,由此形成一个纵向的、有机的、互补分工的生态圈。
以下为现场发言实录:
郑勇军:首先,我觉得今天这个主题很好,为什么很好?因为这个主题是没有结论,又非常重要,到底普惠金融的主力军是谁?我想在座的各位,无论是现在,哪怕是预测未来的5年,你还是讲不清楚,这是一个重要性,没有结论的东西恰恰讨论的价值很大。第二,从我们作为中小型银行来说,体会也是很深刻,随着大行进入普惠金融以后,其实对小微金融生态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再加上网商银行、微众银行这些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可以说使小微金融的生态、普惠金融的生态所发生的变化和冲击前所未有。这个问题如果没有在中央政策层面或者战略顶层设计层面有一个共识,很有可能会把原来的生态破坏掉,而新的生态建立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很多的混乱,所以我认为今天这个主题的讨论首先是很重要,这是我的一个观点。
第二,我觉得要讨论这个问题可能有两个事情特别重要,对普惠金融必须要有分类,不能笼笼统统地讲普惠金融的主力军是谁,还要细分主力者,线上的普惠金融主力军是谁?线下普惠金融的主力军是谁?从我们作为中小银行的情况来看,如果从线上角度来看,像我们中小银行是没有优势的,跟张总这边没法竞争、没法抗衡,他一个金融科技公司注册资金我印象很深,去年上海成立就16亿,投入很大,而且有大数据等等方面的优势。但是从线下角度来看,普惠金融其实是需要在村居、在社区里面要有一个很细化的、很深耕的网络,换句话说需要一线的很多的客户经理,为那些弱势群体提供面对面的服务,包括咨询,大银行相对没有这些优势,包括很多县级都没有机构,怎么服务这些弱势群体,包括农村、包括城市。所以我个人认为,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我建议是不是要更加细化一下?到底什么样的金融机构,对应什么类型的普惠金融的业务更加有优势,这样才能够讨论出今天的问题,可以建立一个分工。
第三,特别重要的是金融科技,要讨论这个问题最终决定性的还是金融科技决定将来普惠金融的主力军是谁。金融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在普惠金融、小微金融领域的应用,我认为到目前为止是最充分的,几乎是所有最新的技术,用得比较充分的,一个就是阿里巴巴这样小额的贸易,另外一个就是小微金融、普惠金融。随着金融科技的应用可能有一个过程,我个人认为至少是在目前的金融科技的发展水平下面,如果说仅仅依靠线上或者数字化的普惠金融来实现普惠金融的发展,我个人认为是有限的,什么道理呢?普惠金融数字化、科技化的东西用上去以后最终的结果是也只有在顶端的一部分,通过大数据挖掘、通过获客,给予它比较好的服务,而这些服务恰恰风险本身就比较小,线下也可以提供服务的,我线上给他提供服务了。而广大的长尾理论里面的后面的大众化的尾部的真正的弱势群体,你没有线下,你靠大数据,你就敢贷款给他,我个人感觉这个条件可能还不具备。但是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可能5年、10年以后,甚至不需要这么长时间,当金融科技完善到一定程度,或者应用和渗透到一定程度以后,线下的线上化会越来越多。所以总而言之,大的银行善于线上,中小银行善于线下,我觉得这个比重或者边界是动态的不断变化,这个变化、移动决定这个边界移动的最决定性的因素是金融科技。
第四,将来普惠金融金融、小微金融的生态理想的生态的内部的机构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可以是横向的、板块式的、机械式的拼凑,也就是说在普惠金融、小微金融领域里面,一部分大行做、一部分小行做、一部分金融公司做,包括小贷公司做等等,如果是完全自然地让它形成这么一个过程,可能前期阶段或者接下去的阶段,当下和接下去一段时间,可能是平行的、板块式的,平行的、机械式的、板块式的生态分工效率是很低的,板块与板块之间,大板块内部的小板块和小板块之间的冲突带来的低效率问题,带来的资源错配问题是很严重的,所以我觉得很需要我们进行顶层设计。我个人的观点认为,一个成熟的未来的普惠金融的生态应该是纵向的,什么意思?大行做一些基础设施(包括大数据),但是在一线,像我们泰隆银行这样,一个社区固定一个客户经理,深耕几年在里面做的,我觉得大行如果去做的话成本是非常高的,因为做公司业务和做小微的业务背后支撑客户经理做业务的体系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像我们公司业务基本上是很少很少做,大行做的基本是公司业务,因为每一个业务经理做业务的时候会有很多的信贷审批、业务培训等等一整套体系,都是围绕公司业务的。像我们泰隆银行做的都是围绕个体式的,农民、个体工商户,哪怕是小企业的服务,我们也类似于像个体工商户一样给他提供服务,贷款贷给小企业的法人/老板,也是像个人一样做,但是背后的体系经过26年的建设相对是比较完善的。我讲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做普惠、小微要特有的跟大公司业务不一样的体系,而这个体系里面如果说大行和中小机构形成一个分工,大行形成一种基础性的,特别是大数据,比如像小的金融机构做不了,能不能把这个数据卖给我们中小金融机构呢?线下的一线由中小机构来做,这样形成一个纵向的、有机的、互补分工的这样一种生态圈,我个人认为是我们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就抛出这几个问题供大家讨论,谢谢。
责任编辑:张缘成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