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讨论:谁是普惠金融的主力军?

圆桌讨论:谁是普惠金融的主力军?
2019年10月13日 15:35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10月11日,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在京举行。建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张为忠,中国小额贷款公司协会党委委员王非,中航信托首席研究员袁田,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顾雷,中和农信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白雪梅,浙江泰隆商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郑勇军,宜信公司首席战略官陈欢,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程瑞,北京银行个人信贷部总监李建营,飞贷金融科技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孟庆丰,新希望金融总裁盛子夏,香港国盛金融服务集团执行董事谢如东,方付通董事长兼CEO孙宏宇等嘉宾出席专题讨论会一,并就相关问题展开了圆桌讨论。

  以下为圆桌讨论及问答实录:

  徐林: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今天下午的讨论由我来主持。我先介绍一下我自己,我是中美绿色基金董事长徐林。

  下午的讨论是这么安排的。首先,我会先简要介绍一下今天讨论的一些主题的大致方向、内容和安排。然后,会请在座的各位嘉宾自我介绍一下。然后是上半场的讨论,大概到15:30左右会有一个《助贷业务创新与监管研究报告》的发布会,这个大概会有20分钟左右的时间。然后,到15:50左右,会有10分钟的茶歇,然后到16:00开始下半场的讨论,会接着讨论一个小时的时间。最后,会留半个小时的时间,由在座的各位和听众一块进行一些讨论。

  大家都知道普惠金融是当前比较热门的一个话题,一方面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普惠金融来提供更好的服务。另一方面,也是我们过去整个金融体系在提供金融服务方面的一个不足,或者是缺陷。恰恰是因为普惠金融有这么重要的作为,所以政府实际上是高度重视普惠金融的发展,国务院还专门印发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在这个规划的指导下,人民银行、银保监会也联合牵头在中央各个部门层面建立了一个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协调机制,同时也监督各省、区、市制定具体的落实方案,指导金融机构建立完善普惠金融事业部,或者是小微企业的专营机构。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应该说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效。现在我们看到很多大型的银行,股份制银行也都成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服务中心,包括小微的支行、社区支行。这些机构的设置实际上体下的是我们的金融机构目前正在努力的实现这种客户层的下沉,来推进普惠金融事业的发展,来构建这样一个组织的基础。

  那么,除了大型银行之外,很多种小型银行也纷纷利用各自的优势和市场定位,为大量的中小企业和低收入群体在提供合理的、符合要求的普惠金融。传统的这些小额贷款公司本身就是草根金融了,在基因上是符合普惠金融的业务要求,他们也在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农村的商业银行已经逐步取代了农信社,现在已经成为拥有涉农贷款余额比例最高的中小型金融机构。

  除此之外,基于互联网的一些科技公司,包括所谓的科技金融类的公司,他们也在和各种金融机构开展合作,进行一些助贷的业务。同时,也在普惠金融的提供方面发挥他们自己的优势和合理的业务模式。

  所以,我们看到现在各类的金融机构,包括新出现的金融科技公司,他们都在普惠金融的服务提供方面各司其职,扮演着各自的角色。

  尽管如此,在我们国家要建立一个有机、高效、可持续的普惠金融生态体系,我觉得依然是一个很重要的战略任务,而且这个任务我觉得并没有很好的完成。

  所以,恰恰基于这样的一些现实,和出于对未来的一些考虑,我们有了今天下午这个论坛。所以,今天这个论坛讨论的大主题大家都知道是“谁是普惠金融的主力军?”想通过这样一个讨论来厘清各类金融机构,包括非金融机构在普惠金融行业各自的定位、作用、商业模式,包括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同时,也希望通过今天下午的讨论,来探讨一下这些机构怎么能够更好的互相协作、优势互补,来建立一个更好的,能够不断完善的我国的普惠金融的生态系统。

  所以,今天这个讨论大概会分上、下两半场来讨论。上半场的讨论,在题目上我们先拟定了几个主题,来做一种引导。当然,大家参与讨论的嘉宾,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根据自己的研究和体会,不限于这些题目。

  第一个题目,金融,特别是普惠金融是需要一个分层次的生态系统的。在这样一个生态系统里头,大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小贷公司,也包括信托公司都承担着各自的作用。这些机构应该如何更好的定位各自在普惠金融领域的定位和发展战略,包括发展模式,这是一个题目。

  第二个题目,我国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向普惠金融业务转型方面可以给整个行业带来一些什么样的启示?比如说,大型商业银行的普惠金融转型,小型商业银行、民营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如何面对竞争压力,以及应该采取一些什么样的措施。那么,在这个体系中间,小贷公司怎么能够发挥自己的特色,在普惠金融方面提供有突破的一些服务。

  第三个题目,在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如何更好的打造一个竞争有序、相互合作、相互互补的这样一个供给侧的市场。如何建立一个更开放的系统,让商业银行、非银行机构也能够补充合作。包括金融机构与互联网科技公司如何相互支持、相互提供一些帮助。

  第四个题目,助贷业务,助贷业务有助于实现银行类金融机构与助贷机构优势互补的,来解决中小微弱客群的融资问题。如何做到对助贷机构的监管,既规范操作,又保持其应有的这种创新的活力,因为这是他们的特色和优势。助贷业务的模式中贷款的审核、风险的控制等等这样一些核心的业务应该怎么进行分配,怎么进行把握。

  所以,上半场原来设定的讨论的主题就是刚才我说的四个方面,参与的各位嘉宾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自己熟悉的领域来选择相应的主题,发表各自的看法。当然,你也可以超出这四个主题的范围谈相关的问题。

  这是我作为主持人所做的引导。

  接下来在正式讨论之前,我觉得还是从与会的嘉宾,从您那儿开始,各自非常简短的介绍一下自己。

  谢如东:大家下午好!我是香港国盛金融服务集团的谢如东,我们集团在中国有三家公司,其中一家是线下的传统小贷公司,很高兴今天来参加这个论坛,希望我们一起把中国的普惠金融业务搞好。

  各位老师,各位嘉宾大家好!我是来自平安普惠的程瑞,我在平安普惠主要负责研究院以及品牌方面的工作。我们是一家专注于服务小微企业的一个普惠信贷的聚合式服务平台,连接市场上的征信资金,以及获客的各种内外部合作方,共同来打造为小微企业提供的更优质、快捷的普惠金融服务,这是我们现在做的事情,也希望今天下午的探讨能够跟大家启发出更多的火花,谢谢大家!

  郑勇军:各位下午好!我叫郑勇军,我在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浙江大学当了27年的老师,刚刚不久到浙江泰隆商业银行担任首席经济学家。浙江泰隆商业银行成立26年,它的一个特点,就是从成立到现在为止一直都是坚持做小微,坚持做普惠。大概我们现在的户均贷款基本上是30万左右,96%以上的笔数都是100万以下的贷款,是一家规模并不是很大,但是特色还是比较明显的这么一家城市商业银行,希望下午继续跟大家交流,谢谢!

  陈欢: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宜信的陈欢,在公司主要负责公司战略,还有一些技术和风险方面的工作。宜信是以金融科技的方式去服务普惠金融,以及为大众富裕阶层和高净值客户提供财富服务的这样一家企业。

  白雪梅:我是来自中和农信项目管理有限公司白雪梅,目前担任公司的副总裁,主要负责研究和品牌工作,之前是在中国小额贷款公司协会工作,所以我也看到了很多来自小贷公司的熟人和老朋友。中和农信是一家专注于为中低收入农户提供信贷服务的小微金融服务机构,已经在中国有过23年的展业的经历,发言中也会继续跟大家分享中和农信是做什么的,谢谢!

  徐林:我也多介绍我自己几句,我刚才我是中美绿色基金的董事长徐林,但是在加入中美绿色基金之前我过去一直在发改委工作,工作了29年,担任过发改委财政金融司的司长、发展规划司的司长、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中心的主任,我是去年辞职加入中美绿色基金的。我们中美绿色基金是一个专注于绿色投资的一个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我们的使命就是专注绿色投资,“绿动中国的发展”,让绿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动能。当然,我们还有一个使命,大家看到我们前面讲中美,我们也扮演中美在绿色金融和绿色发展方面民间交流的一个渠道和平台的作用,谢谢!

  张为忠:各位嘉宾,学界、业界、媒体界的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中国建设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张为忠,经常参加人民大学举办的各类论坛、闭门会和交流会,每次收获都非常丰富,也希望今天一如既往能够得到各位嘉宾的思想观点和一些工作启发。谢谢大家!

  王非:大家下午好!可能也看到了,我是来自中国小额贷款公司协会,今年6月份由银保监会任命到小额贷款协会做党委委员,现在负责整个协会的全面工作。小贷公司和普惠金融总的来说是普惠金融接触的多,小贷公司接触的还不是很多,所以总体的从研究,从既往的履历,希望从大家的讨论当中学习到很多东西,谢谢大家!

  李建营: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北京银行负责零售业务,今天也是非常高兴跟大家一块交流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的一些做法,北京银行是一家立足于北京,在全国11个省市有布局的一个中小股份制银行,服务小微,服务市民是北京银行的一个经营特色,待会儿跟大家共同交流,共同提升我们服务普惠的水平。谢谢大家!

  顾雷: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我是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的顾雷,非常高兴也非常欢迎今天各位专家、学者、老师汇聚一堂,参加我们的第五届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我们的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成立五年来,致力于中国的普惠金融的研究工作,长期也一直得到了包括在座的各位领导、老师的支持和帮助。今天我也代表主办方欢迎今天来参会的所有的老师、专家和学者,我也期待着下面一起分享各位老师、专家、学者的精彩观点,谢谢!

  孟庆丰: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深圳的飞贷金融科技的孟庆丰,飞贷金融科技是一家做移动信贷整体技术的服务方案解决商,我们是给我们合作的机构,包括像银行、保险提供移动信贷的整体技术服务,也希望今天下午能够听到更多的一些新的观点,跟各位朋友也多多学习,谢谢!

  盛子夏:大家好!我是盛子夏,来自于新希望金服。大家知道新希望实际上是中国整个农牧行业和食品行业的一个龙头。整个新希望集团下面服务的这些农户,以及很多小的食品行业相关的这些小商户一直以来是普惠金融里面的一个相对弱势的群体,他们能够在金融领域获得的服务其实是非常欠缺的。我本人之前来自于蚂蚁金服网商银行的首席风险官,一直致力于通过大数据和互联网的金融科技的技术来服务更多的像农民,或者产业这样的一些群体。所以,我非常希望能够将整个新希望集团在农牧行业里边的这样一些根基,能够结合互联网的金融科技和大数据,两者之间能够迸发出新的火花,谢谢!

  孙宏宇: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于上海方付通的孙宏宇,我是一名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2008年误入金融铺会行业,因为当时设计了很多农商行的写字楼,所以对农商行比较料所以这11年我们专注于为农信农商行提供科技的运营服务,我们11年合作了1300家的农信和农商行,主要提供智能的营销、智能的风控和基于线上的公安部电子身份证的认证,整个全体系的输出。所以,我们是一个为区域性银行提供科技赋能的一个科技公司,谢谢大家!

  袁田:各位专家、嘉宾,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于中航信托,我是来主管业务创新与研发,是行同的“航”,我想一个可视化的印象就是大家在国庆庆典上已经能关注到蓝天上的主力军,比如歼-20,歼-15,因为我们的实际控制人是航空工业集团,而我们中航信托是全国68家信托公司之一。对于普惠的结缘,今天我们也在谈普惠金融的主力军,我觉得英文当中“Key”用的很好,我们希望信托公司,包括我们公司在内能够成为关键的节点。

  我们公司是2009年年底成立,也是经历了将近十年的发展。但是,我们普惠业务是从2011年就开始的,所以在座的很多伙伴,比如宜信、平安普惠,包括徐林总中美绿色基金都是很好的合作伙伴,所以我们也希望今天通过一下午的论坛,能够结识更多的新朋友,能够通过更多的关键节点,把我们普惠金融的聚合效应发挥到最大化,感谢各位!

  徐林:谢谢各位嘉宾的介绍,现在就可以开始讨论了,首先有请袁总。

  袁田:在介绍环节当中我是最后一个发言的,感谢徐总在主题发言当中让我成为第一个发言,我先抛砖。

  我把刚才介绍性的话语继续延续,我们公司层面是已经有七八年的展业经验在发展普惠金融业务。大家可能会感受到一家信托公司来做普惠金融,在这样的一个生态系统当中是如何给自己定位的?所以我觉得我先是前面来回答一些规范动作的回复,然后再补充一下自己的理解。

  像刚才所提到的公司是从2011年开始发展普惠金融,我们是在2013到2014年期间已经成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这个可以说也比较前瞻性地预见到,因为信托行业其实是能够从资金投向上来说,是覆盖到各个行业的,除了服务实体经济和服务人民美好生活这个是我们的立业之基,对于普惠金融而言,大家可能考虑到的信托的这种高净值客户可能是从财富管理上更多的是它的客群,信托公司来定位于普惠金融是如何来发挥它的战略效应?在这里也跟各位作一个汇报。

  一方面,作为普惠信贷业务而言,在信托的多元金融工具当中是可以很好地得以有效实现,也正因为此,我们会和一些助贷机构或者是获客的来源的机构方能够形成很好的协同效应。信托公司能够提供的,当然自不待言的是资金,从信托工具的角度而言,一手是可以把投资者的资金运用到资产上,所以这个是比较简单的信托的应用。但是信托从制度上而言又有一个非常好的优势,就在于它从信托账户也好,信托资产也好,它信托财产的独立性,所以它能够很好地把资产和主体的信用进行隔离,也正因为此,我们在服务普惠金融的业务当中,会把普惠的资产和我们对普惠主体的信用做一个很好的区隔,通过一个法律的工具。所以公司在去发展普惠业务的时候,从战略上,我们从资产方面把普惠类型的资产当成是一个很重要的服务民生,也能够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另一方面,作为传统金融机构而言,我们又有比较好的风控的传统,因为信托的投向是比较广泛的,所以积累了很多风控的经验。

  第三方面,我们公司还要把普惠金融作为一个战略,也是因为我们借助了目前的金融科技的力量,所以公司在信息系统的打造上面已经在自主研发很多跟系统相关,为了更好地对接资产方以及助贷方的数据,从这里面我们想,用一家公司的方面来向整个社会去宣誓一种信托公司是可以成为普惠金融一个很关键的节点。不光是中航信托在这样做,我们也在整个信托行业当中有相应的数据支持,比如说目前在68家信托公司当中,已经有将近50家信托公司在不同程度上地涉足普惠金融的业务。除了我们做这些传统的信贷业务之外,信托公司还有一个比较好的方式,比如说我们也可以对于一些中小微企业进行适度的投行业务的服务,所以信托的多元金融工具是可以得到很大的应用。

  又比如从规模上,目前信托公司能够在普惠业务的存续资产达到百亿以上规模的就已经有将近10家信托公司,而这些信托公司背后更多的会要有自建的系统,所以我想跟各位汇报的是说,信托公司来发展这种普惠金融,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资金方来提供资金,一方面作为传统金融机构而言,我们在风控上面有相应的优势,而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借助于金融科技,而金融科技的运用,这个确实是需要一个生态系统。比如像坐在我右手边的孙总,未来我们可以在科技公司的层面,能通过更好的服务,能够把金融科技共同作用到普惠的群体当中。

  涉及到普惠对象,我再补充一两句,比如说三农、小微,我自己理解它可能是一个大的普惠的泛的概念。对于我们而言,都是我们希望服务的对象,所以简单地从资金端、资产端和我们自己能力上面可能的赋能跟各位做一个简要的汇报,后续我们再结合具体的问题,我们再进行更深入的讨论。谢谢徐总。

  徐林:谢谢袁总。

  谢如东:龙生九子,各有不同。纵观全世界的金融机构,实际上在那么多年的发展过程当中,已经形成了各自的战略定位,也在整体的金融的生态圈里面有各自的位置,我想它不会因为由于多做了一项业务,它的战略定位发展就有所改变。就像我们所形容的金融机构里面就像一个金字塔,高高在上的是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最接近地面的就是我们小贷公司、担保公司、财务公司。虽然各有不同,但是实际上大家是可以互补的,我高兴地看到的是,这两年包括这些高高在上的大银行、保险公司开始关注了普惠金融这一块业务,我觉得这是可喜可贺的事情。谢谢。

  郑勇军:首先,我觉得今天这个主题很好,为什么很好?因为这个主题是没有结论,又非常重要,到底普惠金融的主力军是谁?我想在座的各位,无论是现在,哪怕是预测未来的5年,你还是讲不清楚,这是一个重要性,没有结论的东西恰恰讨论的价值很大。第二,从我们作为中小型银行来说,体会也是很深刻,随着大行进入普惠金融以后,其实对小微金融生态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再加上网上银行、微众银行这些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可以说使小微金融的生态、普惠金融的生态所发生的变化和冲击前所未有。这个问题如果没有在中央政策层面或者战略顶层设计层面有一个共识,很有可能会把原来的生态破坏掉,而新的生态建立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很多的混乱,所以我认为今天这个主题的讨论首先是很重要,这是我的一个观点。

  第二,我觉得要讨论这个问题可能有两个事情特别重要,对普惠金融必须要有分类,不能笼笼统统地讲普惠金融的主力军是谁,还要细分主力者,线上的普惠金融主力军是谁?线下普惠金融的主力军是谁?从我们作为中小银行的情况来看,如果从线上角度来看,像我们中小银行是没有优势的,跟张总这边没法竞争、没法抗衡,他一个金融科技公司注册资金我印象很深,去年上海成立就16亿,投入很大,而且有大数据等等方面的优势。但是从线下角度来看,普惠金融其实是需要在村居、在社区里面要有一个很细化的、很深耕的网络,换句话说需要一线的很多的客户经理,为那些弱势群体提供面对面的服务,包括咨询,大银行相对没有这些优势,包括很多县级都没有机构,怎么服务这些弱势群体,包括农村、包括城市。所以我个人认为,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我建议是不是要更加细化一下?到底什么样的金融机构,对应什么类型的普惠金融的业务更加有优势,这样才能够讨论出今天的问题,可以建立一个分工。

  第三,特别重要的是金融科技,要讨论这个问题最终决定性的还是金融科技决定将来普惠金融的主力军是谁。金融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在普惠金融、小微金融领域的应用,我认为到目前为止是最充分的,几乎是所有最新的技术,用得比较充分的,一个就是阿里巴巴这样小额的交易,另外一个就是小微金融、普惠金融。随着金融科技的应用可能有一个过程,我个人认为至少是在目前的金融科技的发展水平下面,如果说仅仅依靠线上或者数字化的普惠金融来实现普惠金融的发展,我个人认为是有限的,什么道理呢?普惠金融数字化、科技化的东西用上去以后最终的结果是也只有在顶端的一部分,通过大数据挖掘、通过获客,给予它比较好的服务,而这些服务恰恰风险本身就比较小,线下也可以提供服务的,我线上给他提供服务了。而广大的长尾理论里面的后面的大众化的尾部的真正的弱势群体,你没有线下,你靠大数据,你就敢贷款给他,我个人感觉这个条件可能还不具备。但是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可能5年、10年以后,甚至不需要这么长时间,当金融科技完善到一定程度,或者应用和渗透到一定程度以后,线下的线上化会越来越多。所以总而言之,大的银行善于线上,中小银行善于线下,我觉得这个比重或者边界是动态的不断变化,这个变化、移动决定这个边界移动的最决定性的因素是金融科技。

  第四,将来普惠金融金融、小微金融的生态理想的生态的内部的机构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可以是横向的、板块式的、机械式的拼凑,也就是说在普惠金融、小微金融领域里面,一部分大行做、一部分小行做、一部分金融公司做,包括小贷公司做等等,如果是完全自然地让它形成这么一个过程,可能前期阶段或者接下去的阶段,当下和接下去一段时间,可能是平行的、板块式的,平行的、机械式的、板块式的生态分工效率是很低的,板块与板块之间,大板块内部的小板块和小板块之间的冲突带来的低效率问题,带来的资源错配问题是很严重的,所以我觉得很需要我们进行顶层设计。我个人的观点认为,一个成熟的未来的普惠金融的生态应该是纵向的,什么意思?大行做一些基础设施(包括大数据),但是在一线,像我们泰隆银行这样,一个社区固定一个客户经理,深耕几年在里面做的,我觉得大行如果去做的话成本是非常高的,因为做公司业务和做小微的业务背后支撑客户经理做业务的体系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像我们公司业务基本上是很少很少做,大行做的基本是公司业务,因为每一个业务经理做业务的时候会有很多的信贷审批、业务培训等等一整套体系,都是围绕公司业务的。像我们泰隆银行做的都是围绕个体式的,农民、个体工商户,哪怕是小企业的服务,我们也类似于像个体工商户一样给他提供服务,贷款贷给小企业的法人/老板,也是像个人一样做,但是背后的体系经过26年的建设相对是比较完善的。我讲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做普惠、小微要特有的跟大公司业务不一样的体系,而这个体系里面如果说大行和中小机构形成一个分工,大行形成一种基础性的,特别是大数据,比如像小的金融机构做不了,能不能把这个数据卖给我们中小金融机构呢?线下的一线由中小机构来做,这样形成一个纵向的、有机的、互补分工的这样一种生态圈,我个人认为是我们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就抛出这几个问题供大家讨论,谢谢。

  徐林:谢谢!

  陈欢:我接着郑总的发言说一下。我也特别同意刚才郑总最后一点提到,就是未来普惠金融整个生态体系应该是一个比较有机的,大家互补的发挥各自优势的一个大的生态体系。包括今天下午的主题“谁是普惠金融的主力军”?从中文的题目来看,尽管大家讨论排座次,谁排前谁排后,但是我觉得英文的主题好像看起来更加的合适,就是到底在不同的普惠金融相关主体里面,到底大家的职责分工是什么?我觉得这个其实也是呼应郑总讲的,就是在整个生态体系里面,其实不同的机构是有不同的分工,大家一起去做普惠金融这样一个事业。因为普惠金融其实是一个比较大的社会性的工程,它的确是需要多方不同的机构有各自的优势去多元合作,一起互补的去拓展这样的一个市场,我觉得才能够将普惠金融的事业进一步的深化。

  在整个生态体系里面,特别是过去一年多时间,反复的提到助贷的一些合作方式,包括在讨论提纲里面也写了很多。其实这里面就引申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国内目前来说我们都是比较常见的是助贷这样一种合作模式?因为其实是像海外,包括像印度、东南亚,以及其他一些海湾国家,他们做普惠金融的时候,可能和我们的助贷有些不太一样,它更多和郑总讲的有点类似,前面是擅长真正做这些小客户,真正做普惠金融业务的机构,后面这些大的机构,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其他金融机构,其实是支持前面这些机构的发展,而不是现在好像我们都是用一种业务把大家紧密的串在一起,每一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的做的这样一种方式。当然,我觉得这是在中国现在的发展阶段做的一种方式。

  我们会过来想,为什么很多金融机构,无论是大的银行、小的银行,大家都会用助贷模式去发展。我觉得不同的机构有不同的原因,我简单归了一些类别,有的可能是因为本身做普惠金融这个业务来说,它本身相对是一个比较苦、比较累的活,因为做零售金融,面向前面获客,刚才郑总提到,线下真正挖掘这些客户,为他提供需求,为他提供服务,最后一公里的这些客户的挑战,其实是很多金融机构没有这方面的能力的,也很难短期内建立这样的能力,他可能会希望依赖前面的这些合作机构去做一部分前面的这些,无论是获客,还是一些客户初步筛选的一些工作。

  另外一部分原因,我觉得在于本身做普惠金融,以及它所面向的零售金融的这个业务,这个市场,就是需要有规模效应的业务,不是做五个亿,十个亿,五十个亿就要能够长期盈利的业务,必须要作大规模。对于一些小型的金融机构来说,他自己要去做大这样的规模,他要去有一系列的风控措施,获客的方式,去有这样的成本能够去支持,其实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他也会把这部分的职能外包到外面的其他机构去服务。所以,这样现在助贷的模式,会形成大家在这个体系里面不同的这样一个作用。

  这里面我们简单的分,一部分叫资金方,一部分叫资产方,中间还有技术服务方,这三个如果在一些发达国家成熟的机构,或者大的银行,可能三个是合在一起的。但是,在助贷的形式里面,可能就分出不一样的,有的可能是三个,可能分别都是各自不同的机构,有的是资金方是银行,或者其他的非银行的金融机构,技术方和资产方可能来自于助贷机构。这样的服务模式其实宜信在过去的服务市场上也都有类似的业务模式在发展,包括和银行,包括和中航信托很早就已经开始有助贷的模式,我们也提供资产,也提供一些技术去服务资金方的需求。我们在其他的和一些城商行的合作中,也有纯粹的技术输出的服务,获客是城商行通过他的一些线下网点去服务,我们帮助他做中间的很多风控的一些系统,风控的一些规则的输出,帮助他去做中间的风控的工作,因为这部分的工作其实也是很专业的,每一家金融机构其实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才能建立这样的能力。

  所以,我想在整个市场里面,我们不用讨论到底这个市场中谁更加为主,而是在这里如何发挥出各自的实际的优势。现在在合作之中,我觉得也存在一些现实的问题和挑战。比如说,助贷的机构,目前来说在整个监管层面可能还没有特别明确的身份的定位,就是到底什么样的是合适的助贷?助贷也包括有些是纯粹流量型的,有些是带着风控审批的资产型的,到底风险的区隔是在什么地方?这是我们今年讨论的其中的主题之一。我想这个毫无疑问最终的,因为这些资产都是金融机构表内资产,最终的风险的把控的防线一定要在金融机构。当然,在前面来说,像刚才说的,其实零售金融,普惠金融的风控其实有很多比较复杂的点,其实很大程度上可能也需要依赖一些前端的机构去做一些很多前期的筛选和把控的工作,这中间我觉得大家是一种合作的关系,应该是一种比较好的有助于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还有一个比较现实的就是在助贷机构和金融机构之间,大家如何去界定中间的风险的保障的关系。过去我们和一些机构去合作的时候,其实这个中间相对关系还简单一些,现在可能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倾向于加入,比如说保险,用保障保险的方式去做。但是,市场上可以提供这样保障保险的保险公司可能又相对比较少。这个其实一方面来说也增加了这中间的服务成本,另一方面,使得这样的服务的体系又显得不够完善,或者比较脆弱。所以,这中间如何去有更好的从市场的角度,从政府监管的角度来说,去看待这样的一个业务形态,给他更好的一项指导,这可能也是未来如何去发展多层次的、有机的普惠金融生态体系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先分享这些。

  孙宏宇:我们方付通其实对于农商行、城商行也比较了解,非常钦佩泰隆城商行所做的小微的探索。实际上我觉得非常不容易。所以,我想既然题目是“谁是普惠金融的主力军?”我想普惠金融到底是个什么定义?实际上我们去年在荷兰有一个负责任的金融的签署,我们作为中国的唯一的公司加入这个签署,当然我们也代表十家农商行加入这个签署。所以,我们认为普惠金融首先是负责任的金融,不是小额的就是普惠金融。我认为有几个关键点:不能太多负债,不能抬高的利率,隐私得保护等等,G20整个有十条的原则,它是一个真正要回馈经营性实体的,而不是说鼓励大家去过渡消费、过渡负债的。实际上我们很多大的银行,在前端时间大跃进做小贷的时候,我们在很多农商行,当时刚开始做他们就说了,肯定出事。我说为什么?他根本就没有人,他们就觉得是线上工具来了,我们就一定能够贷款,他们说等着吧。为什么?因为他们拿我们农商行的数据直接加额度就放贷款了,利息降低,额度变高。我觉得这是第一个我的观点,就是所谓普惠金融一定是有这些原则的,不是小额的都是普惠。

  第二,我认为现在都说数字、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技术。但我认为可能在很长的时间里,包括现在美国,包括WELLSFARGO,我跟他们聊,十万美元是全线上,超过十万美元,一定有人工干预。因为这牵扯到一个还宽意愿和还宽能力的问题。我觉得泰隆银行肯定也做到一点,就是你到底能不能还这个钱。所以,我觉得大数据的应用不是一切,一定是线上、线下的融合。

  我们做过一个测试,当时我们在安徽全省做了一个“金农信e贷”的项目,我们拿了很多主流的三方数据做测试,发现50%是小白,到重庆农商行做测试,一半有数据,一半没数据。我们跟重庆农商行聊,他们说所谓的数据我要求的是透明的,我知道来源的,当然国家现在打这些数据了。所以,这个时候他们提出的观点,我非常认同。但是,数据既然没有,我们农商行体系,客户经理是可以采集来的。我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怎么能保证客户经理采集来的是真数据,而不是假数据,这个我觉得技术上可以解决这个事。

  现在随着我们在安徽做的时候,用了这么一种方式,就是政府数据。克强总理说,数据都在政府手上,拿的政府数据。2019年1月份上线了一个“金农信e贷”,在人民银行得了金奖,这个时候他们一个贫困县,200多亿的资产规模,到现在大概授信8个亿,笔均9万块钱,全线上。但是,这个问题就来了,就是说我觉得所谓的主力军,我非常同意郑总的观念,他的数据可能解决的是一部分有数据的、数据可以判断的、小额的,而这时候我们发现了一个空档,就是五万,或者很多是十万,到二百万,或者是十万到五百万,分城市不一样,后来发现这是一个空档,可能泰隆银行能做,咱们互联网公司,甚至于网商银行,他们也做不了,网商银行的笔均也不会超过5万块钱,超过200万的建行就可以做了。

  所以,这个时候有一个空白,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就是这个是实际上真正的经营性的实体,包括农村的经营户,当然我们农村侧做了很多经营性贷款,比如在海城做的苹果梨,这时候没有数据,这时候我们需要线下的数据补充,然后结合线上的科技手段,能够完美的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在2018年1月从内蒙古呼和浩特一直做下来以后,跟很多城商行、农商行合作,实际上我们笔均做纯经营性贷款,做到笔均22万,几乎30天以内不良记录没有。我觉得线上、线下的结合可能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我觉得所谓大数据,可能中国还需要时间,可能得百行征信再丰满以后。

  这次在第二届数字中国,农信社看了建行的展位,他们惊呼,我们的对手来了。因为建行我觉得真的是扎下去了,他已经在村里做了很多的债,招了很多大学生。所以,睿智的农商行的领导也看出来了,不是互联网公司,是建行。而建行非常厉害,基准利率做贷款。所以说,他们农商行已经把大行里面的普惠金融,把建行看成了他们要去赶超的,因为他们感受到了来自于建行的压力,这是第二块,我觉得肯定要线上、线下的。

  第三,实际上现在整个的隐私,我们在用很多三方数据的时候已经出现了。比如说,帮很多的农商行提供相关数据服务的时候,这个数据我们进行准入,会发现泄露。农商行说了,你们弄的哪儿来的数据,只要一做贷款,线上贷款一跑,马上就收到了小贷公司的电话,各种电话就来了。所以,这个时候隐私保护我觉得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还做了一个东西,就是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做了一个公安部光明网络电子身份证(音),这个项目也刚刚在全球中小企业论坛得了一个负责任的数字创新的白金奖,这个项目上我们已经在农信社体系推开了,这个真正可以看到在线保护客户的隐私,数据可以不用泄露。所以,我觉得隐私保护对于怎么发展普惠金融也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一个想法,我觉得作为助贷,我们也跟银行聊过,我问的非常直接。我说你们为什么有钱,利润不低,为什么自己不做?后来有一个很极端的,就分享了一下。他说我就干三年,小微、普惠金融可能要像泰隆这样长跑的可能需要十年,我只干两年,有助贷、保险、担保兜底,为什么不做呢?而且很多助贷银行已经上市了。后来他们说了,我们非常知道,可能是饮鸩解渴,可能武功全废,最后都没了。但是这个时候我认为助贷是一个非常有益的补充,补充在哪儿呢?因为咱们监管对坏账率的控制。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建议银行把那些觉得有风险的客户可以和这些公司来合作,因为他可能对风险的审视更高一些,咱们监管有2%到3%的红线,所以最好不要有坏账,有坏账宁愿不做,又没有规模,又挣不到钱,现在是一个任务,最后还出那么多坏账。所以,我觉得助贷现在这个概念可以做非常有益的补充,当你想做小微,现阶段没有搞明白,这时候完全可以来合作,可以承受更高一些的风险,因为没有监管管助贷的机构。谢谢!

  程瑞:我觉得今天这个主标题,就像刚才陈总提到的,特别容易分成一二三四,特别没必要,我看了一下上半场的提纲,第一个标题提出了所谓的副标题,就是普惠金融需要分层次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里面一定是各司其职、各展所长,一起把整个生态系统变成一个系统,什么叫生态系统?我觉得我们要一起看一看。首先第一个生态系统必须是广泛的。我们知道普惠金融有一个特别有代表性的模式,就是孟加拉国的“格莱珉模式”,“格莱珉模式”在中国其实也有测试,但是测试范围一直没有做大。中国如此广大的地域、如此广大的人口、如此巨大的需求,用一种模式、用一类主体、用一种所谓的推动方式,其实我们会发现它很难在这个广泛的市场上做广。所以如果是一个生态,首先必须让它能够广泛地推广。

  第二,什么叫生态?生态一定是里面所有的物种要共生。今天有一个助贷的报告,这个报告里面其实也是在讲我们作为资金方、征信方、获客方、金融科技,怎么样在整个普惠金融的体系里面一起共生,发挥各自的特点,最终是要满足长尾人群,通过单一任何一方都不能有效获得的金融服务需求。

  第三,生态还有一个非常典型的特点,它是开放的。其实我们过去这几年来,整个金融创新,虽然我们现在可能进入一个严监管周期,但是其实我们发现在严监管的体系下,传统的金融提供方,包括金融科技公司其实依然在做很多的微创新,包括像银行,现在大家都能看到我们在普惠金融方面做出的努力和下沉,我们能看到我们的金融科技公司,不仅是过去传统的营销系统、风控系统,现在开始渗透到更多的金融产业链。我们的保险公司过去比较多做的是保证保险,现在保险公司也开始进入普惠金融,开始做很小的个人保证保险。

  以平安为例及平安产险做保证保险其实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从2008年开始做贷款保证保险,过去作得比较多的是小微企业,但是现在开始研究,我们发现小微企业,尤其是微型企业的企业主本身有太多的个人属性,而没有特别多数据能够记录的经营属性,于是我们现在开始发现,我们如果通过征信的行为能够让银行资金流向这一类微型客群,我们又通过研究发现这一类微型客群有什么特点?现在平安做的普惠金融的客群里面有90%,我们发现有一个数字叫“1050”,就是微型企业年收入在1000万以下,雇员在50人以下,这些融资需求每一次大概在100万以下,刚才孙总提过,其实现在存在一个现有的主流资金方不能覆盖的空间,可能是在5万或者10万到200万的区间,这个跟我们现在做的“1050”这一类客群是高度契合的。我们发现保险的征信现在其实也开始在慢慢下沉,在迎合这样一个市场的需求,所有这些都是在严监管之内的微创新。但是微创新带来了整个市场的越来越开放,因为我们开始有更多的资源、更多的科技能够让我们这个市场可以变得越来越大。

  生态还有一个特点,它是发展的,什么能够让这个生态发展?一定是科技,我们过去在做贷款的时候,所有的小微一定是纸质材料堆成山,其中有80%是银行流水,我们的审批人员要一页一页看,但是现在有了数据、有了科技,包括科技能够捕捉到越来越多的企业以及小企业主背后的信息,这些有利于我们对小企业的判断,能够让我们的服务效率、我们的成本、我们能够覆盖的客户范围,或者让我们对客户风险的判断能力越来越强。这个其实是让我们整个生态能够不断发展的。我们要做一个生态我要广泛、我们要共生、我们要开放、我们要发展,单靠建行,可能他能做到市场上上面的80%,但是下面的20%在我们看来是一个长尾,可能只有20%的人群,但是它服务的难度,我们需要在这个服务上投入的精力、投入的资源可能需要更多。这一类客群其实需要像泰隆,包括像今天报告里面提到的助贷机构,以及更广泛的金融参与者,包括我们的信托、保险公司、融资担保、小贷公司,以及也许未来会有更多的金融参与方。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前提,就是参与这个生态有一个前提,就是我们既然要防风险,所以原则上我个人觉得必须要是持牌机构,所以如果我们金融持牌纳入整个大的金融监管环境,纳入整个大的范围,我们应该把它当一个生态来经营,让它变得广泛、共生、开放、发展,这是我个人的见解。

  谢谢大家!

  盛子夏:刚才程总提到一个非常好的词就是“生态”,实际上大家可以看到整个普惠金融也好,或者是整个金融生态在过去几年里发生非常大的变化,原先大家在讲贷款或者金融,基本上就是银行的天下,但是在过去的几年里面大家可以看到以互联网为首的,包括BAT这样大的平台依托自身特别强的获客和线上的能力,使得大家看到实际上整个金融的服务并不是在于只是提供一个资金这么简单的事,而是我怎么能够最大限度地去获得更大的客群,并且能够在这个客群当中选择优质的客户,给他们提供这样的一个服务。所以这样导致整个互联网金融对于传统金融的冲击,使得整个金融变成生态化了,这个生态化就是大家发觉有一些机构擅长于做获客,他可以在前端把这个客户拉进来,有一些机构可以在中间做风险管理,有一些可以提供数据的服务,有一些可以提供科技软件的服务,还有一些是愿意承担风险,还有一些,包括像资金端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原先可能就是银行提供资金的,现在像小贷、像其他的持牌机构,包括信托作为中间的整个的“润滑剂”,我觉得把整个金融生态全部串联在一起,所以在这样一个大的趋势下,包括像助贷我觉得是非常自然应运而生,而且我觉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发展得越来越好的方向,所以这一点我觉得是非常普遍,以及我觉得是接下来还会更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第二点,我特别想讲一讲,讲到普惠金融,实际上To C的普惠金融以及To B的普惠金融,至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觉得大家都是不分的,因为刚才大家提到了像10万、100万这样的一些数字的界线,但是实际上我觉得很多银行金融机构,其实在10万以下来讲,你很难分清楚说10万以下的这笔贷款到底是To C的还是To B的,甚至很多做所谓普惠金融的公司,实际上说起来是说我是做普惠金融,做To B的,实际上也是用做To C的方式在做。拿10万块钱到底是用于生产经营还是用于自己个人消费,既然把这个现金放给他,你根本没有办法区分。从这一点来说,我觉得如果我们在谈论普惠金融To C端和To B端如果真的分清楚的话,To B端有一个明显的界线,就是一定跟生产经营相关的,就是资金的使用和流向是非常明确的,如果你不能区分这个资金的流向,金额又是在10万以下的,其实我们也不用区分C和B。随之而来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我们是真正意义上要关注它的资金去向是用于经营,我们到底用什么样的手段以及什么样的数据获取的渠道,以及我们怎么能够做好真正意义上的风险管理,我觉得今天我们谈论的是叫“普惠金融的主力军”,大家前面讲了很多都是跟金融机构相关、跟助贷相关,我觉得我这里其实特别想提的一句就是,既然我们是在做经营,实际上很多的这些小企业主也好,或者说农民也好,实际上他们背后一定依托一个产业链、一个供应链,他如果是做经营的,他一定会做采购,一定会有销售,一定存在于某一个供应链环节当中的一环,而这个供应链通常背后都会有一个龙头企业,这个龙头企业项下大量的,比如以一个大的农牧和食品行业为例,下面会有农户、养殖户、包括加工、屠宰、厨房等等,构成了非常长的食品供应链,基于供应链我们就可以获得他所有的经营数据,包括资金流向,以及真正资金使用的场景。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通过整个资金流的把控以及它的经营资金的去向,不管是它的进项还是他的出项,我就真正意义上能够去很好地还原整个企业经营的水平,以及它在整个供应链里边的角色。我觉得实际上这是我们怎么做好To B的普惠金融需要关注的一点,因为现在大家越来越认识到,如果我去做B端的企业金融跟做C端就是不一样,C端可以通过大量的流量,甚至到街边发传单,或者扫一个二维码就可以征信,但是企业就不行了,如果你到村里刷一个墙,到处搞一个二维码,就可以给小企业做贷款了吗?我觉得是不会任何一家有风控能力的金融机构愿意做的。

  今天讲到普惠金融的主力军,我们千万不要忘记真正在所有的To B的普惠金融行业里面,所有的这些核心企业、这些龙头企业,包括他们背后的整个供应链的这一套体系,必须是在整个主力军的讨论范畴之内。谢谢。

  徐林:接下来发言要抓紧一点时间,因为我算了一下,没发言的人和三点半要结束,没多少时间了,大家把握一下。

  朱韵:我接着说几句,刚才盛总讲到经营贷,很有意思,今年夏天的时候我们和方付通以及张家港农商行对40几个小微企业进行了访问,我们想了解一下在新的数字经济的时代,小商户从客户的角度来讲,他们觉得谁给他们提供普惠金融的服务,特别有意思,他们可能把不同的金融机构提供方做了有一点点脸谱化的区分,区分为三类,第一类他们觉得大的银行,四大行、五大行为他们提供的是“家庭钱箱”的工作,帮他们提供基本的保障。通过线上的方式为他们提供数字金融服务的这些机构包括有微粒贷、网上银行等等,给他们提供的是“快速钱包”的需求,可能他们对速度比较敏感,但是对价格等等可能稍微就没那么敏感。可是这两部分服务对于小商户的经营性需求来讲还是有限的,在他们的心中,他们觉得还是非常需要一些能够长期稳定地为他们的生产经营提供支持的这些机构,那些机构有区域性的银行,能够深度地为他们提供综合的金融服务,像泰隆银行,也有像中和农信这样的机构有大量的线下网点提供金融和非金融服务,为他们赋能,也给他们提供了长期稳定的支持。同时我们也看到,我们也听到有大量的小商户也得到了类似于像新希望这样的生态圈下面衍生出来的金融实体为他们提供长期的金融服务,这是从小商户的、客户的角度来看,他们可能分法有一些脸谱化,但是我想今天这个话题可能每一个机构都会有自己的抓手,从这个抓手出发,我们也看到不同的机构其实也在延伸不同的金融服务,所以我们认为其实这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

  第二点,现在大家聊助贷聊得比较多,在我们看来,助贷其实是提供的一个服务,从小微商户的角度来讲,他们其实需要三个服务,他们其实不仅仅需要助贷,其实还需要助业和助智,因为从世行全球小微金融经验的观察来讲的话,他们其实需要有三个需求,放在第一的需求一定是新的生意机会、新的商业机会,他们其实是需要助业,可能需要有银行或者有一些生态圈给他们带来新的商业机会。第二个他们是希望在这个新的机会下能够提高自己的能力,所以我们叫助智,有很多银行会给小微商户提供一些培训,给他们提高和改善生产经营的能力,给他们提供一些免费或收费的专业服务。在有了新的商业机会,经营能力又得到提高的基础之上,他们当然也希望获得越来越好的金融服务,这是我们讲的助贷。我们在讲助贷的时候更多的是从大的服务的角度,怎么样能够从服务的角度通过助贷、助业和助智能够补充过去的主流金融在服务上的一些过去没有涵盖的环节。

  第三点,基于现在的业态有三个倡议,希望大家一起往这个方向努力:

  1.开放合作。刚才在座的各位都有提到,像世行非常鼓励金融与科技互相拥抱、互相合作,有一个例子是我们和新加坡的央行做了一个东盟地区的金融创新网络平台,这个平台我们建了一个开放的,应该是全球第一个跨国界的开放平台,平台上面是开放VPI,一手连接金融科技,一手连接希望能够加速被赋能的银行,能够一起合作,服务更多的个人以及小微商户。

  2.负责任的创新。刚刚在座的各位也提到了,其实在普惠金融的时代,特别是数字时代,负责任的创新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这两年一直在全球倡导,刚才孙总也讲到负责任的十条,这十条里面不仅仅是希望我们的金融机构、科技机构能够去负责任创新,也特别提到了背后的投资方,也要遵从负责任创新的原则,不要对我们的银行和科技公司加以过大的压力去鼓励他们做一些过激的行为。

  3.金融消费者的教育。因为咱们提供了很多金融服务,但是从消费者的角度,他们可能对我们提供的这些服务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接受。我记得中和农信其实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好,给线下的农户做了大量的培训,现在我们也在跟中和农信探讨新的方向,现在孩子教育这一代已经有很多新的方法,像VIPKID这种有人工智能在背后的教育方式,我们在行业呼吁大家能够把这些新的教育方式运用到我们的金融教育里面来,让我们的金融教育不再枯燥,变得生动有趣又有效率,谢谢大家。

  李建营:我觉得是一个国家战略,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各方共同参与,既然是国家开发的重要战略,其实我认为它跟现在咱们国家提倡的“三大攻坚战”,包括“四个全面建设”都是密切相关的。我们知道“三大攻坚战”,一个是环保,一个是防风险,再一个就是脱贫。其实大多数都跟银行有关。你要脱贫,普惠金融必不可少。再一个是“四个全面”,其中一个重要的全面就是健全小康社会,“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还是普惠。既然国家有这个战略,实际上从另外一个层面,给我们金融机构,给我们银行,给各个参与方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政策支持。

  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我们既然是商业机构,我们要有一种好的商业模式。因为你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去年的GDP人均不到一万美金,现在是中等收入,如何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即使现在这个水平还有很多普惠大众的收入是很低的。从金融这个角度,从银行这个角度,我觉得也是有很多商机,我们在这个里面应该能够发现一些蓝海领域,各个机构之间可以合作,可以差异化的合作,差异化的产品,共同提升普惠金融的水平。

  北京银行这块,我们实际上从服务小微、服务中小、服务市民这块我们一直是在做普惠金融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实际上我也回顾了一下,应该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我们也推出了自己的一个品牌,“富民直通车”,也是打通普惠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因为我们既然是金融机构,都是在银监会、人民银行的领导下,自然要按照国家的要求去推动。我记得当时人民银行要求我们必须要到贫穷村、镇里面设一个助农取款点,服务老百姓,一个镇里面要做到有一个网点,每一个村里面都要享受金融服务,每一个农民都得有账户,实际上是这个初衷。我们想既然有这个要求,能不能有一个综合的服务站,从单点到综合服务站,从单一的产品到综合的一个服务产品,从银行的服务,能不能把镇里和村里的人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普惠金融的联络员也好、推广员也好,发挥他们的作用。

  因为今天上午也有一个会,大家提到了普惠金融重要的就是教育、宣传,这是非常基础的,你有钱是一方面,但是你得有这个普及,有这个教育。这个方面目前已经收到很好的成效,目前在京津冀已经布了300多家综合服务站,我们也是发放了200亿的贷款,资产质量也是很好。上个月是刚过去的秋分,全国搞了一个“丰收节”,各个省都搞了,北京市在顺义,也是我们北京银行支持的“富民直通车”的一个服务站,在那儿搞的“丰收节”,也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花也到我们的网点,进一步凸显了社会各个地面支持普惠金融的作用。这是第一个层次。

  第二个层次,我们也是在这个线下,因为我刚才讲的主要是线下网点的基础上加上线上,又找了一个切入点,就是民宿。今天上午吴晓灵行长也讲到,农村最主要的问题是散户,散户的产品如何能变成现金,这是一个惊险的飞跃,散户的特征,每个人都不一样,你家卖的好我有跟你打架,我就降价,品质就下来了,你怎么变成一个规模化的效益?所以,我们从民宿这块入手,打造一个开放式、综合华的生态,围绕民宿为中心,有运营商,有我们银行,有政府,有担保公司,还有房东,还有管家,把他们结合到一起,首先我们要发挥民宿运营商的主体作用,因为他是一个企业,他有他的系统,有他的运维。为什么五星级酒店运维那么好,后面有一套东西在支撑,我们把它的作用发挥出来。

  再一个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你没有基础设施、水、电,城里的人是不会去的。再一个,贴息政策也好、担保基金也好,有一个引导,银行在这块要把我们的产品设计好。说现在融资难、融资贵,最主要是融资难,融资难最主要是担保难。银行担保怎么确定额度,根据抵押物,实际上很多有潜在需求的客户都解决不了。实际上我们根据客户的流水,包括他的综合运作能力来确定额度。另外一个还是为了你的应急,里面额度是多少,保证你应急的需要。还有房东和管家,管家就是农村的女同志,你也别出去打工了,就在这个里面进行运作。

  应该说通过这种生态链,整个的民宿的运作现在非常不错。我们其中一个户是2016年我们给他贷的款,只有五百万,他当年的金额才两三万,今年已经突破四千万了,我们也打造了一批精品的民宿,而且我们整个是供应链,我给他贷款的同时,管家、房东你的现金管理服务都在我们整个闭环,让他们上下游客户也同时享受到这个服务,成为一个整体,大家目标一致,来促进这个生态的整体发展。

  第三个层次,我们也是对这个业务进行一个总结,把前两个点,再加上我们现在的现代化的这些支付系统,打造出一个新的、完整的、整个的产品供应链的服务方案。我们计划是今年在北京市,京津冀推一千家,明年可能到一万家,解决大部分,接近五六万人的就业问题,实际上银行在这里面就和普惠金融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共生、共赢的合作背景。

  实际上我们做这个业务,普惠金融研究院的贝院长我们也没有邀请他,他自己做了一个体验,回来给了我们生动的评价,你这种精品的民宿的服务,很好的形成了village,将village组合,village乡村,village别墅,真正实现旅游生态的升级。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普惠金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有更多的空间,我们共同推动它取得很好的进步,谢谢大家!

  张为忠:刚才大家讲的都很精彩,我老觉得今天这个主题不好掰开,来之前我看到这个主题,告诫自己一定要低调一点,内敛一点。大银行现在在普惠市场上是被大伙讨论比较多的,说大银行进场,中小怎么办?大家谈完了,我觉得比较放心,就是一个很融洽的生态里谈一个很尖锐的主题。实际上我觉得对普惠金融的认识,一个对定义范围认清,更重要是对市场要认清楚,这是很关键的一个问题。清楚市场实际上就是清楚了各自应该扮演的角色。

  我们了解,到今年5月末,这是一个公开的数据,普惠单户融资一千万以下的,整个全国放贷余额是10.25万亿,我不知道最近的增长,起码这几大银行增长非常快。有贷户到的5月末是1920多万,中国的实体主要有多少?我们抛开农户,农户大概2亿多,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加在一起1.1亿个,现在有贷的不到20%,而真正的市场的需求,我们评估有贷需求应该在50%到60%,所以从需求侧来说应该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空间容量,是一片未来非常期待的蓝海。另外,从供给侧来说,各家银行进场,咱们不说谁是主力的问题,我觉得越多越好,越有力度越好,这样在供给侧、需求侧的对接上就越来越充分,大伙探讨的空间、创新的空间就越来越大,越来越有经验,越来越成熟。

  作为大行为什么要进入这个市场?很多人一讲起来,说大行现在是中央要求了,国家有政策了,要求加上政策红利,确实有政策红利,定向交流的政策释放比较充分。实际上我们如果认真去研究市场,除了我刚才说的市场之外,看我们大行现在经营现状,大伙应该懂的,现在服务下沉,服务向下游转移已经是重要的趋势。像我们原来,像建行是比较典型的,做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房地产,是建行的专长。但是,做来做去会发现,一是大客户资金实际上是比较富裕的,富裕怎么办呢?他用你这个资金再往外走,套利行为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了。第二,从银行这一端来说,我们的利润空间和大的机构、大的客户、大的项目的利润空间实际上是非常窄的。原来我没有这个能力,我去做长尾的大中的客户。刚才各位说到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金融科技。金融科技赋能以后,刚才孙总也讲到,在一个博览会看到建行用数据经营的模式。我们确实在用,现在有了这个能力以后,就是你能够穿透市场,做到底层来了。原来做的模式是什么?原来做的模式是每个小客户也像对公客户那样,财务报表真的假的都有,上来以后一摞,分析完了,周期大概20天,一个月,效率非常低,特别是小微市场对效率的敏感度比对价格的敏感度还要高。这个问题解决是一个非常关键的。

  再有什么?大银行有比较好的基础设施,我们原来一直以为我们是重资产,像建行1.5万个,工行好像2.6万个,邮储接近4万个网点。我们现在有了线上的能力以后,线上对接基础设施、人力资源都匹配上来了。所以,大伙又谈到一个问题,说线上、线下对接,我觉得下沉服务以后,线上、线下对接是自然而然的事,你必须走这条路。这里一定是B端、C端混合的。

  建行2018年投放2200多亿,线上业务是随借随还累放的,是1500多亿,今年上半年放了2200多亿,比去年还多一点。为什么这样?建行把普惠金融做成建行发展战略来安排。实际上我们看到大众市场,在能力安排、能力衔接,金融赋能以后,具备了这个能力,这个市场必须要介入,我现在的价格,我们是在四大行最高的,是超过五以上的,这个不好披露。在这个市场之上,实际上大量的市场供给对整体市场价格的评议也起到很好的好处。当然不是通过价格排斥其他的金融机构、市场主体,而是一种补充。实际上我们线上业务平均额度并不高,不到一百万,长期以来是80万左右。比如说你做的是多少客户,户均大概是在5万、10万,他成长怎么办?一定是有这个市场需求的。不能说一个客户这一家只能供应5万、他一定是找10家、8家,将来就可能导致过度性的问题。所以,我们能够负责任的说,我们在整个把握上,不是一个链条生态的把握。比如说,大银行有众多核心客户,我就做供应链,大银行整体有几大领域的产业的这种生态,我就做生态。实际上我们现在做的自己的存量客户占比是比较高的,外围的客户占比并不是很高。因为你知道,建行对公的整个无贷户,加上有贷户是500万的体量,如果把个体工商户算了,是一两千万的体量,还是可以的,自有的生态,在建设过程中,把信息、数据抓取过来,这才是有自信。因此,现在不良控制应该也比较好。

  所以,大银行还有一个优势,整体的风控优势是比较突出的,传统经营多年,对各类客户充分的把握。加上线上业务以后,有了新的风控模型,加上数据参数进行把握,我们觉得线上、线下结合,整体风控能力是提高和加强的。

  大银行还有一个优势,实际上有一个人才储备。我们35万多人,各方面的各类业务,精细化管理,细分市场的管理,具备了这个能力。所以,这几方面合在一起之后,是一个必然选择,并不是简单的响应中央的号召。当然谁是市场主力?我觉得是次要的问题,重要是我们要开辟这个市场,找到我们经营的模式,将供给侧的推动能够和我们需求侧的需求有效结合起来,将来大伙可能会发现,小的机构有小的机构的做法,大的机构有大的机构的做法。刚才讲的泰隆银行,我们详细调研,包括城商行、农商行有很多做了十多年,不良率在1%多一点,是很好的。所以,就是精耕细作,找到自己的模式,线上模式也好,线下模式也好,我认为大家现在都在相向而行,不是排他的,说做线上就是线上,线下就是线下,只是轻资产,不愿铺太多的人,可能就是助贷、尾贷其他的方式都接过来了。

  从这个角度说,我认为我们的市场主体实际上还是不足的,供给侧现在还是不足的。如果有了那个能力,你就会发现人人都有信用。我现在和格莱珉有合作,我们详细做了一些交流,做了一些探索,现在我在全国都跟他们有合作,会发现他们的模式为什么99%都能收回来,他曾经给乞丐做贷款,也是能做的。实际上他不仅仅是给你放贷了,某种程度是把社会的功德,社会责任形成一个金融体系。因此,我觉得未来我们都有这样的责任,除了融资之外,成长服务解决方案、基础设施建设,科技的运用一定是走向融合化的,这个是未来可以期待的。

  所以,我觉得我们今天探讨这个主题,本来是一个能够让我们产生争辩的,或者激烈讨论的主题,但是大伙很融洽,但是方向性的东西如果能够看得清,这个问题实际上不是问题。我们今年对我们的普惠金融服务,除了在信贷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布局,在前期我们有“村口银行”,还有和国内外名校30多家联盟搞培训,另外还有一些孵化方式,这些都是在信贷服务基础上增加服务内容,形成综合的金融服务,在综合金融服务的基础说,能够给企业提供更好的社会化服务,然后提供基础设施建设,这样你这个旅程就建立起来了。

  因此,大伙如果都往这方面想,会更好的找到各自的决策定位。另外,比如我们建行有金融科技公司,我们就几千人在做这个事情,现在很多中小金融机构也委托建行搞技术开发,搞风控模式,模型的设计,我觉得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互相辅助的,而不是对立的这么一个过程。所以,我的发言是想谁是主力?大伙都是主力,大伙一起做好。

  徐林:我们上半节的讨论就到此结束!还有两位嘉宾没有发言,顺延到下半场讨论。接下来按照安排,有请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顾雷先生做一个《助贷业务创新和监管研究报告》的发布。

  顾雷:各位领导、专家老师,我是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的顾雷,我受贝院长委托发布《助贷业务创新与监管研究报告》。

  我们知道,从助贷业务最早一代在深圳产生以来,到今天已经有12年的历史了。这12年来,应该讲最早的助贷是同小贷、小的银行相联系的在线下和线上相联系的情况下慢慢结合,产生的一种金融的创新业务。这12年来助贷业务从小到大蓬勃发展,应该讲是一种市场的创新和市场的需求共同作用下产生一种新型的银行合作形式。应该讲助贷业务量很大,这12年来遍布中国的中国各省、市、自治区、乡镇,给低收入人群和弱势群体带来了很好的金融服务,也给我们小微企业的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解决了很大一部分问题,但是从2015年开始到2016年,我们国家进入了严监管,尤其是2017年进入了严监管的元年,2017年开始这两年以来,互联网的很多创新业务,也包括我们的助贷业务都面临着新的挑战。什么是真正的助贷业务?助贷业务是否会引起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助贷业务是不是真的有利于普惠金融的最根本的目标的实现?以及如何监管助贷业务?监管助贷业务应该用什么样的监管原则去监管?这些问题应该讲都摆在了互联网市场的每一位同仁面前,也包括今天与会的各位领导和嘉宾面前。

  我们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专门的助贷研究小组,在贝院长的领导下,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访了全国的20多家互联网金融机构和银行机构,包括国有商业银行、民营商业银行、互联网银行、融资担保公司,以及很多的第三方中介机构,历时整整一年,从2018年开始做这个课题,一直做到今天,纸质版本已经发给大家了,共计2.7万字,叫《助贷业务创新与监管研究报告》。这个《报告》主要分为五个部分:1.我们的研究课题对助贷进行了一个定义,我查了一下资料,这个定义也是我们国家有史以来第一次对助贷下了一个理论性的定义;2.对助贷的现实作用我们也进行了梳理;3.对助贷展开需要什么样的经营准则也进行了整理;4.非常关心的两个问题,助贷监管的原则;5.助贷监管的建议。

  第一,助贷的定义

  什么叫助贷?这是一个非常简单而又非常复杂的问题,短短的三四行字确实耗费了我们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四行字确实浓缩了我们课题组对这一年来学理上的理解,助贷就是有一定专业技术能力的助贷机构与持牌金融机构、类金融机构等资金方,通过商务合同的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由助贷机构提供获客,由银行(资金方)提供合规审查和风险防控等业务,之后由资金方100%发放给需要借款的客户的合作模式,这个模式就是我们认为的助贷模式。目前是我们国家第一个对助贷进行定义的概念。

  第二,现实的作用

  今天上午的会议包括人大以前开的很多次闭门会议都讲得很清楚了,这里简单说一下,因为徐林老师只给我15-20分钟时间,所以我的时间还是要抓紧点,主要是四个作用,里面讲两个作用,我觉得比较重要。

  (一)助贷可以实现普惠金融的目标,比如说传统的金融机构对长尾人群的关注相对来说是比较薄弱一点,一直没有触达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这一点上应该讲是有待提高的,但我们的助贷业务能够很好地弥补这方面的缺陷。助贷业务当中主要的目标就是长尾客户,就是所谓的社会低收入人群和弱势群体和小微客户,这方面助贷确实起到很好的作用,能够完全实现普惠金融的,现在都是讲初衷,实现普惠金融最初的目标体系。

  (二)它能够很好地防控风险。刚才各位老师、专家都讲了,很多助贷机构有场景、有数据、有客户,这个可能是我们目前很多银行,特别是大型的国有银行比较欠缺的,如果把两者相结合的话,我想这个对我们推动助贷业务的发展,解决小微的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是起到一个相当好的作用。

  第三,开展助贷业务的准则

  说了现实作用还远远不够,我们课题组又继续深入了解,对助贷业务究竟应该从经营上我们应该把握什么样的原则呢?我们就讲最核心的原则,因为今天时间有限,很多详细的论述在纸质报告里面都有,就是资金方的核心业务是不能外包的,我们为什么把这个列为一个最重要的经营性的准则呢?我在这里解释两句。我们觉得如果说助贷业务的模式当中如果说资金方是承担了最主要的风险的话,最后要买单的还是我们资金方来买单,最后的钱出去还是由银行来支付这个钱的。因此如果说银行或者资金方不掌握对客户的风控的了解,不掌握对风险识别把握的能力,最后资金方只能沦落为一个借钱的钱包,他什么都没有,除了钱之外。银行是没有钱的,银行的钱是今天,包括我在内所有储户的钱,这个风险很大。金融的本质是如何防控风险,包括助贷模式,这里面的风险怎么防控?首先我们要敲定这个风险防控必须由资金方(银行)来负责,这个是最核心的经营准则。助贷业务当中还有很多经营准则,比方说风险的披露以及不能兜底,这些也很重要,但是最核心的就是这个,是核心的风险必须由银行来完成。

  第四,目前关于助贷业务监管的问题

  光有经营的准则还不行,如何保证这么一个准则去实施呢?很简单,就是要有法律、要有监管去实施,监管的准则就是我们课题组研究的重中之重,监管的准则里面首先要说一下目前监管存在的问题,这个准则跟问题是一一对应的,问题很多,我这里简单讲这么两点,一个问题,我们国家还没有调整监管的法律法规的法律体系,应该讲还是有很大空间的。另外,还存在着多头监管,目前我们走访了很多省的银监局、金融办,我们发现目前的监管是怎么监管的呢?银监局监管银行,蛮有意思的,银监局监管银行,行业协会监管部分的助贷机构的合规审查和风险监控,还有地方政府办也是监管助贷机构的风险防控,三个机构一起监管这一个事情,这三个机构每个机构的角度、立场都有所不同,他们对最后的监管思路、方法,最后监管的严重轻重程度不同,这就造成对一件事情最后得出三个不同的结论,这个应该是我们研究的很大的问题,必须解决。

  如何解决呢?我们就要定两个监管规则,第一个规则就是要建立包容性审慎性监管的原则,简单的就这么一句话,什么叫包容性审慎监管原则呢?在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我们对助贷的监管要用柔和监管的态度、眼光去对待这个创新业务,要用温和的监管手段去化解市场的风险,要采取一套既有灵活性,又有原则性的监管思路去对待助贷这么一个监管新生事物,这就是我们讲的第一个原则。第二个原则,目前没有一个对助贷业务监管的法律和法规,法律没有,法规也没有。我们认为这远远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充实和完善。助贷参与的所有主体必须是要平等的,为什么平等?助贷业务模式过程中链条比较长,参与的主体有的是国有银行,有的是私人企业,有的是互金平台,有的是机构很大,有的是机构很小,比方说就一个地方性的小贷公司,而且还是线下的,一共职工才一二十人,他们要跟我们合作的话有一个问题,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店大欺客,也许会有这种情况出现。怎么解决?其实已经有这种情况了,就是我们要定一个监管的原则,助贷参与的所有主体要完全平等,这个是符合《民法准则》第三条、《合作法》第三条和《电子商务法》第四条,这三个法规的第三条和第四条讲的就是一句话,就是参与主体必须要法律上一致,这样保证一方主体不会强加给另一方,这是保证助贷业务可以顺利进行下去的很根本的方面。

  由于时间关系,我现在时间也差不多了,助贷方面的建议我们在纸质里边,这四点有很清晰的描述,在纸质里面都有,会后可以问我要,没有的话,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网站上也有PDF格式的报告的电子版本。最后我也想借这个机会呼吁一下,《孙子兵法》上有一句话说“善战者,只求于势。”目前是什么形势?目前市场上很有需求,但是严监管一来以后,对助贷业务的考核、监督是非常严的,应该讲从一定程度上是对助贷的发展还是起到稳定的作用。但是我们觉得稳定还是不够的,稳定之外我们还是要发展。中央多次强调要加快普惠金融的建设,李克强总理也多次强调,要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在10月8号(前两天)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又强调,要以政府立法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提供制度性安排,意思是我们要对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的行为提供立法的帮助和制度性的安排,我想理论上应该也是包括助贷业务的,应该也是不排斥的。助贷业务正是推动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方法,也是帮助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和融资贵的有效的方法,所以我想我们这个研究报告也就是致力于为传统的金融机构转型升级提供新的思路,也为助贷机构的转型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理论平台,让更多的小微企业享受到金融服务,让更多的低收入的人群享受到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实现新时代的普惠金融梦。

  我最后还要借这个机会感谢一下我们课题组在这一年当中受到了很多机构和个人的帮助,我就借这个机会代表课题组要感谢上海平安普惠、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乐信集团、微众银行、深圳市小贷行业协会、深圳中安信业、深圳联合金控、重庆海尔云贷、包银消费金融、中国融资担保行业协会、中国小贷行业协会、以及中航信托等十多家企业对我们这个报告最后的产生帮助和支持。015645

  谢谢大家!

  徐林:谢谢,接下来茶歇10分钟,4点05分回来。

  (茶歇)

  徐林:我们开始下半场的讨论。下半场再增加几个讨论的主题:

  第一个主题,在市场寻求各类机构的平衡过程中,政府的角色应该如何来定位?如何在防范风险的同时,充分给市场空间,以鼓励各类机构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就是刚才顾雷教授在发布报告中提出的监管的包容性问题。

  第二个主题,如何有效盘活资金方的资产,有效实现风险合理定价与转移。比如说,普惠金融信贷资产的证券化,这是一个风险分散的机制,以提高资金方服务中小微与弱势群体,也就是提供普惠金融的一个动力,这是一个激励。

  第三个主题,如何进一步的搭建与完善中小微企业与个人的信用体系。因为信用体系对金融服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第四个主题,我国普惠金融生态体系建设还需要一些什么样的创新,需要什么样的新兴的机构,未来普惠金融行业的发展还需要关注一些什么突出的关键的问题?

  因为上半场还有两位嘉宾没有发言,我们先从上半场没有发言的嘉宾开始。当然,嘉宾的发言也可以就着下午上半场的话题一块来说,我们先请王非书记。

  王非:今天来也比较匆忙,没有太准备。八个问题当时也都看了,来到协会的时间比较短,但是说到普惠金融我想刚好借着下半场第一个主题,就是政府在普惠金融中发挥什么作用?我想从我的从业履历看看能不能带给大家一些思考,政府一直在普惠金融做了一些什么事情。

  我是今年6月份才到小贷协会工作,之前一直在银监会、银保监会,从我进入监管部门工作开始,最早是做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管理工作,在2001年的时候,当时到了人民银行农金司,总的司是做农村信用社的管理和改革工作。但是我在的这个处很有意思,叫支农处,支农处做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当时人民银行有一个支农再贷款,这个处就是一直给农村信用社在协调,当时农村信贷供给不足,资金不够,从人民银行输出一部分再贷款,农村信用社发放给农户的贷款,专项指定。当时我不清楚,现在是不是属于普惠金融的范畴,当时也没有普惠金融这个概念。

  接下来到了银监会分社,2003年。整监制的到了银监会以后,依然是做支农处的工作。2004年的时候这个处更改了一个名称,叫农村金融服务监管处。总体的内容增加了监管一些方面的内容,对一些行为监管上。但是,也增加了很多在社会各方需求,在需要整个农村金融也好,或者是农民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上的一些协调解决的功能。这个当时也没有普惠金融这个概念,我不知道是不是是普惠金融现在的内涵之一。

  在2008、2009年农村信用社改革,农商行的风头正劲的时候,这个处后来又增加了许多协调各个,包括整个银监会监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职能服务的功能协调。在2015年进行职能改革的时候处依然没有变,增加了全部金融合作部和扶贫的整体的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金融扶贫信贷和农村信贷,包括小微。

  去年底国务院实行机构改革,这个处出现了一点变化,就是成为了一个叫地方规制监管一处,这个处的职能就是由地方监管机构监管的三类地方性的金融机构制定规则,这三类包括小贷公司、融资担保公司,还有一类是地方资产管理公司,这个持续力有将近6个月、7个月差不多。

  从我的从业经历看,可能是政府对普惠金融也好,对弱势群体的信贷性服务也好,应该一直还是做了一些努力。真正的把普惠金融带向了一个,用现在看非常时髦,也非常潮流的一个语言来讲,我想从技术上可能还是互联网的普及把它带上来了。

  当时制定普惠金融这个规划的时候我也参与了,是主笔人之一。作为现在普惠金融各类的机构也好,包括今天上半场主力军这个主题也好,刚才张总说的比较好,主力军是谁其实并不重要,用总书记的话说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把这个事干好就行了。如果真的要说是主力军,普惠金融提出这个概念,我想可能大型银行既是责无旁贷,也是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大家可能记得,当时在2009年的时候,在我这个处里,由当时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亲自指导,就搞了一个“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的活动,当时银监会下了大力气指导各个所谓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到网点空白地区设立网点。这个当时也没有出现普惠金融的概念,互联网的普及也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我们就需要银行去通过这种人力,这种重基础设施建设去铺这个服务。这个服务当时是以结算存款为主,贷款并不在其中。尽管当时贷款的主要供给者还是农村中小型金融机构为主,2009年的时候城商行也没有现在这么多的网点和人力、物力资源。经过两年、三年以后,基本实现全覆盖,所有的农村的乡镇都有银行的网点,而且是正规银行机构的网点。这个里面做出努力最大的一个是邮储银行,一个是农村信用社,所谓的农村商业银行。这是当时银监会做的一个重大的服务型的工程,当时并没有对信贷供给做一个强有力的规划,因为这个是市场化的运作,当时整个环境都是市场化的环境。今天我们还感觉到结算不便利吗?还感觉到存款存不进去吗?还感觉到你贴身没有金融服务吗?没有金融机构吗?现在这些问题都不存在了。市场争论的话题,市场的迫切就专项信贷的需求。

  我们从这方面看出来,普惠金融的发展也是一步一步走向深入,面更大、金融的需求更广。这就回到刚才说的,在去年整个银保监会机构合并以后,六类地方的金融机构纳入到普惠部,这也是有一条引线,这六类机构都是普惠金融的一种补充,也是社会对普惠金融,对金融本身需求扩大的一种补充,仅仅靠银行、保险和证券,现在可能有些方面是满足不了的。这个就是说普惠金融的发展,政府和监管机构在做、在摆布、在思考,也在不断的推进。各个机构的分量与地位,前一阶段跟银保监会沟通协调的时候也有过比较深的交流,这六类机构信托除外,它是一个非常有益、有效的一个补充。有的地方可能不需要,有的地方可能还没有出现这种需求,有的地方可能已经过滥。这个是我想对普惠金融的发展,政府包括监管部门对整个这些机构的看法,以及这么多年来做普惠金融也好,做农村金融也好,有这么一个历程。我是顺着我从业的经验说这个事情。

  上半场谈到金融科技,我一直特别关注这个事情。金融科技对促进普惠金融现在这么大范围的一个面,这么多人在讨论这个事情,这么多方在提出普惠金融的信贷需求,助力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这个就是池子大了什么鱼都有,这里面出现了很多包括利用互联网技术、互联网平台做金融服务的,做非持牌金融服务的可能有好多。这里面又出现了刚才顾教授讲的有多头的监管,银保监局在地方有监管,这个监管和人民银行是一样,他们在做本身清理、治理的一个监管。这个机构,整个市场准入,地方也有行业协会,各个地方不一样,从我们在这里来看,可能六类机构只有两类,地方可能有的就有很多,像保理协会、融资租赁协会,都有协会,这个也发挥了一些监管的作用,我想这个还是从自律方面。这种监管也没有说不形成合力,也没有说不包容,他可能还是由于这些机构在前期的发展是在轻监管的前提下,现在可能出现了一种严监管、紧监管,造成了一些不适应。

  包括我到小贷公司协会,小贷公司今年第一年降到一万家以下,总的规模大概是一万多亿多一点,整个从业人大约在十万人左右,这两三年来是逐年下降,这是严监管的一个效果,我认为并不代表严监管造成各个行业的发展趋势萎缩,这都不存在。包括互联网,或者金融科技,当然金融科技现在很火,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在助力方面。这是对所谓的监管的一些想法。

  对金融科技这方面,也说到了它对普惠金融的推动非常大,良莠不齐,现在也有一些负面的东西在里面。我仔细听了听上半场,孙总自己很谦虚,说不是从事金融行业,但是他讲的观点我还是非常赞同,就是他讲科技是科技,科技延伸到金融里面来,他不会害怕,用网上的话讲,叫网下的一些事情你是不能不做的,只靠网上是完成不了的。

  前一段我也在思考,包括隔壁在讨论消费金融,消费金融大家可以想一想,在个人信用体系全部健全以后,它还有多大生存空间?这个我想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慢慢就会湮灭掉,这个东西没有意义。互联网针对个人的信息有什么意义吗?现在已经开始出现了苗头,包括爬虫的技术,包括科技监管的增信越来越强,这个是有一个趋势的。我想这个东西对普惠金融的影响也是有的。

  从目前来看,真正的什么是普惠金融?可能大家都会很清楚,现在主要是信贷需求更大,可能刚才盛总也讲到过,一定是有经营背景的这种经营需求,或者信贷需求才是真正的所谓的To B的这种需求,才是真正的信贷需求,或者叫普惠金融的信贷需求。To C的个人的,我觉得可能发展方向和情况不是很明朗。有可能像刚才我说的数据在强监管的情况下,不是它不符合监管概念,但是这个东西能在普惠金融方面发挥多大的作用?真正的如果做To B的金融科技能发挥多大的作用?这又是一个命题。刚才张总讲了,建行发挥的作用基本上都是内部生态,原有的产业生态上来做。真正的产业生态,中国的中小企业六七年前一个轮回,六七年以后,这个企业没了,有用吗?你再发给谁?再找它的什么历史数据?怎么用互联网或者金融科技的数据来监控呢?我没有想到办法。所以,怎么来融合,可能确实有很多可研究的方面,我不太特别懂技术,但是我觉得这个问题可能在很多方面可能会有很大的影响。

  今天主要是学习,确实也学到很多东西,包括我原来的一些理念当中,包括一些想法当中,有印证的,有吸收的新的东西,有想明白的地方,包括程院长讲的平安普惠的理念。他这个理念,我原来一直从事融资担保公司监管的时候对平安就非常关注,我就一直没搞明白,他们现在拿牌照,把平安担保业务做的很大,我就没弄明白具体是一个什么投资背景,或者投资背景,什么样的战略考虑。今天想来想去,我觉得可能是这么个道理,就是它是一个金融科技的一个,可能是跟小的出资机构,或者是现在的这些会员,就是小贷公司,是一个真正的融合的方式,他用金融科技的技术,产生了一定的所谓的风控的外包的能力,做一些征信。这个我觉得可能是一个方向。包括现在大型银行做普惠的,通过原来的数据积累,在自己行里来消化,当没有这种大的数据积累的能力的机构,怎么获取大数据的支撑?来进行这种投资也好,贷款也好,把资金输出出去也好,扶持企业也好,可能利用这种金融科技外包公司,这可能是个趋势,也改变不了。但是,具体怎么来监管,怎么跟出资方融合,还是一个值得商讨的地方。平安本身也做了一部分数据积累,也好多年了。今天就是边学边想,我自己脑袋里有一些疑问、疑惑,也学到了很多,谢谢大家!

  徐林:下面请孟总,因为上半场你没发言。

  孟庆丰:感谢徐总,确实上半场没发言我也在思考,因为这个话题确实是我觉得有点像刚刚张总所说的,其实是值得引起争辩的话题,但是其实上半场讨论得还是比较和谐。我说一些我的细节,可能不一定和谐。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话题?为什么得到会关注这个话题?我觉得很重要,就是谁是普惠金融的主力军?其实普惠金融的概念是很大的,我们今天不在这里包括了,这里有很多的概念。但是进场的都有哪些机构?其实无非是在普惠金融领域里有大量的市场需求,这个是大家所共识的,然后呢?没做好,做得没有满足到消费者的需求,甚至是还出现了很多不好的现象。所以导致这个话题会很受大家的关注,有这么大量的需求,为什么没做好呢?其实我们从根儿上在分类上再看一下,到底都什么人在做?我先按照大的类别来分。

  第一个,我把它叫强持牌的金融机构在做,强持牌的金融机构指的是什么?像“一行两会”下监管发牌的,包括银行、包括保险、包括像消金、信托,这些机构在做。其实还有一类叫弱持牌金融机构在做的,实际上就类似于像地方政府金融办发的牌照在做,还有一部分是非持牌的金融机构也在做。这些年在这三类的群体里在做。在强持牌机构里看到,实际上普惠金融,现在叫普惠金融,从最开始十几年前有小额贷款,已经发展了很多很多年了,但是在强持牌金融机构在前半段里,其实做的是不多的,所以出现了类似像助贷。

  我先岔开一点话题说一下助贷,刚刚的《助贷报告》确实已经写得比较详细了,包括以前助贷还没有定义。其实我们和助贷还有一点渊源,最早的助贷就是我们当时的团队参与做的,十几年前,十几年前我们就在里面,那个时候我还在建行。当时其实没有想到那么多的复杂的定义。助贷当时想的就是助力银行贷款,当时还有国开行一起拿深圳市政府的金融创新奖,是这样子,没有想那么多,包括这次定义也定义得很清晰。

  在十年的发展里,这三类机构哪一类发展得很快?其实非持牌的金融机构尤其在后半段里发展得非常快。再后面出现的像一些互联网巨头,包括网商,包括微众,再包括后面进入的,像小米都开始在这个领域里有了大量的涉猎。这个行业发展到现在这个样子,这三类机构我们发现其实基于在,尤其是2015年之后,就开始出现了一些网贷不好的现象,包括今年的“3.15”还说了各种的东西,实际上都含在这里,导致了这个行业现在确实出了很多的,无论是在监管上还是在行业的从业者里,都能看到很多的问题。

  未来怎么走?到底谁是主力军?我个人认为首先是发生在强持牌金融机构里。弱持牌金融机构和非持牌金融机构未来一定不会是主力军,未来一定还是金融的归金融,科技的归科技。强持牌金融机构为什么在过去的这些年里,没有在这里发展,我还没说近几年包括像建行发展得非常快速,但是在这之前为什么没有在行业里因为非常大的行业影响力,我认为跟一点有关,其实就是跟科技还是有关系的。包括政策的支持也有很大的关系。最终的落地上还是跟科技有关,就是科技没有跟上,尤其是新型的互联网科技没有跟上有很大的关系。后来有一部分银行,还是拿建行作为代表,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布局,尤其是包括行内的政策,包括客户的下沉、行内政策的支持,在普惠金融领域里实际上是做出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市场上我们也能看到还有大量的其他银行,包括像郑行长说的泰隆银行,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包括互联网巨头,刚才说的几个大银行,包括新希望银行也是一样,实际上都在这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未来我觉得一定要定义成主力军的话,张总刚刚说想低调一点,我觉得大银行还是机会更多,这个机会用什么来看?因为到底什么叫主力军的标准不好定义,如果一定要以规模来定,比如定规模、定支持的人数或者户数,一定要用这种标准来看的话,我觉得大银行还是有机会的,毕竟中小银行能够覆盖的面和大银行比,还会有一定的不足,我个人认为。但是这些中小银行一定会在局部的领域里做出自己很有特色的产品和很有特色的能够支持到这些普惠金融客户的。所以未来我觉得一定是在这个领域上,在强持牌金融机构一定会跑出来很多的机构,但是最终到底是谁可能也很难说,或者是不同的领域会有一部分的机构。在这里传统的机构,尤其是中小银行如果要实现我说的类似于像弯道超车一样,在这里有新的建设的话,中小银行在这方面的投入可能非常关键,不单单是重视的程度,包括和一些新型的金融科技公司,在这个领域的合作也会是一个很重要的形式。这个金融科技公司里有很多类在做,有做基础模块的,也有做整体技术服务的,有很多,如何去找到一个非常适合的切入点,才能够真正地把普惠金融做好。未来我觉得主力军会在这几类机构里产生。

  谢谢大家!

  徐林:接下来继续讨论。

  谢如东:我先接着上半场张总的最后一句话说,张总说大银行都开始做了,你们小的怎么办?我想这比较简单,用我们的一句笑话,就是你们大的已经弯下腰来做了,我们小的就跪在地上,甚至贴着地面来做,这总行了吧?因为市场够大,足够我们共同去发展。

  刚才孟总也说了,我们现在为什么要讨论这个话题?大家都有共识,市场虽然不大,但是我们这么多年到目前为止确实还没有做得很好,所以需要我们今天来探讨。今天探讨有一个题目叫“小贷公司突破之路在哪里?”结合刚才朱小姐的话,我认为关键的一点还是要开放合作。确实在能力、实力方面,大银行、保险公司有你们的实力,你们出钱我们就出力呗,然后我们主动给你们做助贷、联贷或者是你们搞点资金批发给我们,方法很多。我们自己小贷公司也要主动地去变化,有能力的就提升做互联网小贷,等一下我再说互联网小贷的优势在哪里,但是没有优势的或者监管部门不批的传统小贷公司,你就做好你自己那一亩三分地,把它深耕做好也是有前景的。我总觉得天无绝人之路,这是没有问题的。

  借这个机会谈一个可能在内地比较少谈的,但是又是我们作为港资公司深有体会的一个事情,就是跟政府的监管有关的问题,就是下半场研讨的问题。我们七年多前就来国内开展传统小贷业务,三年多前就拿到了全国性的互联网小贷牌照,一切都很正常在开展,但是突然间一年多前中央监管部门的一纸公文就让我们无所适从。先不说其他那些不准,这个不准做,那个不准做,那些技术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至少两个很大的问题,第一,这个文件把有牌照的受监管的互联网小贷公司跟没有拍照不受监管的P2P网贷公司完全混淆在一起,真的是误伤了我们,我们很受伤,这是第一个意思。我们很简单,我们是港资公司,从香港拿了几亿美金过来,又到美国,把美国我们认为最先进的反欺诈系统、营运系统收购了过来。又在全世界,包括美国、香港、新加坡、南韩、中国,我们招收了我们的主要管理团队成员,没有借银行内一分钱,资金、人员全部是为国内普惠金融在做事情,但是突然间说,你这个不准做了,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怎么向股东交代?我们已经有超过100万的客户,你怎么交代?第二个说你要做可以,必须把大股权让出来,让给谁?让给在国内有牌照的互联网企业,这又让我们抓瞎了,我总觉得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可能是监管部门或者是国内的大众认为搞互联网企业的就一定能懂或者能搞好互联网金融,我想不用深究大家都很明白,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行业。

  现在巨头本身都有自己的小贷公司、消金公司,你怎么办?你总不能让我们一点出路都没有吧?怎么交代?这里面还有一个进一步的误区,因为他们是互联网企业,他们有自己的生态圈,所以在这个圈内有它的原生数据,风险比较小。Yes,all right,这方面是对,但是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大家都知道,当你画一个圈的时候,圈内已知的事情越多,圈外未知的事情就越多。服务圈内这一小群你的客户,圈外的广大的,我们号称普惠金融应该服务的对象,我们服不服务?进一步问,假如从科技角度来说,假如我的技术我没有圈内的这些数据,我服务圈外的群众,但是我的违约率、我的各方面比你做得好,是不是证明我这方面的技术比你的还强?中国搞普惠金融不是要鼓励科技创新吗?所以说很多东西我觉得从监管部门的角度也不能一刀切,也不能说变就变,当然我不知道这些话对不对,但是是我们的亲身体会,今天不是有一个主题叫“包容”吗?我们不但要包容我们的那些最底层的老百姓,这些大众客户有很多的不足,我们要多做宣传。但是另一方面,在我们努力的同时,希望政府、监管部门多一点包容,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做更多的普惠金融的工作。

  谢谢大家!

  徐林:接下来有请白总。

  白雪梅:我看今天这个题目可能特别有吸引力,都这个点了,大家还座无虚席的,中午听贝院长说,同时的两个分论坛,我们这个分论坛报名的人几倍于那边。当时感觉就是来的人都认为自己是普惠金融的主力军。大家讨论了这么长时间,似乎我刚才说的这句话是不对的,是吧?都能是主力军吗?但是,真的现在因为普惠金融它有它所谓的社会责任,有它的情怀,有它的道德高点,所以很多人愿意说自己做的是普惠金融,而且我也找到了误导大家可以把自己装进普惠金融的一个根源,其实真的是我们对普惠金融的定义,它是怎么描述的?我特意抄了一遍。就是我们《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这个其实是一个非常广义的关于普惠金融的说法,我对它的理解,这是一个状态说,几乎就是说,只要有需求,可以被满足。那么,提供金融服务的人商业可持续,接受服务的人是可负担的成本,达成了这样一个金融交易就认为是普惠金融,这确实是一种状态,让我们“需者有其得”,但是如果大家都按照这样的定义把自己装进去,我们就无所谓谈普惠金融了,谈金融就好了。不过庆幸的是,这句话下面还有半句,定义里面说,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当前我国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所以我更想觉得大家在谈谁在做普惠金融的时候,我们用这个狭义的定义,有时候我们把服务对象给它缩小了,缩小到我们所讲的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

  所以,基于这个狭义的定义,现在我服务的中和农信是一支纯正的普惠金融的队伍,我们不能说主力军,刚才孟总说主力军怎么衡量,它的衡量标准一定是按照体量和占比来的,谁做普惠金融做的量大,谁占比高,他就是主力军,没错。所以,作为中和农信来讲,我们绝对不是主力军,但我们是一支纯正的队伍,因为中和农信做的每一件事情,我们都是在为农户做小额贷款。普惠金融确实也有一个发展,这个概念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在它的前身我们更多会谈小额贷款、小额信贷,而国际上对这件事情的衡量是有,一个叫做深度,一个叫做广度两个指标。广度在看你服务的人有多少,人群有多少数量,深度主要是用单户得到的贷款额来衡量,因为我们有一个假设,单户贷款额越少,说明借款人贫困的程度越深。

  所以,我也想从比较经典的定义告诉大家中和农信,为什么我把它说成是一个纯正的在做普惠金融的一支队伍,中和农信现在90%多是农户,农户的概念我们按照居住一年以上在乡镇以下的这个概念来说的,我们不排除有一些人虽然是农村户口,但是他已经不住一年了,这样的人严格来讲不算农户,所以中和农信,绝大部分90%是农户,剩下的人基本上也是农村的户籍人口,现在的存量44万,这就是我说到的宽度,中和农信到底做了多少广度,这么多的人,现在存量44万借款人。

  深度呢?单户贷款额度是25000块钱。所以,在中国农村做的最深的是哪一家机构?可能很多人都在说是中和农信是毫无疑问的。我在不同的场合都会感受到大家对中和农信做到这种程度的一个不解,或者是觉得实在太难了,他是怎么实现的?因为中和农信的基因是做扶贫出身,1996年开始,他是世界银行和中国扶贫基金会的一个扶贫的贷款项目,在秦巴山区开始做的,所以它最开始的前身就是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小额信贷项目部。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基本上已经是中国为数很少的,由公益型小贷转型成功的有市场化,已经符合市场化特征的小额信贷机构。好像全中国当时这一类的机构有好几百家,目前只有两家在转,还有一个是东方惠民,只有两家转成了以小贷公司来放贷。而中和农信的体量又是比较大的,现在我们大概做到了300多个分支机构,这个分支机构是以县为单位在做,覆盖了十万个乡村,现在员工的人数5300多人,70%以上是信贷人。

  所以,能做到这一点,这就是跟我们目前中国广大的农村的情况相一致的。刚才也谈到了,在农村怎么去做线上?有几个农户会有线上的那么足够的痕迹让你去挖掘他的信用的情况,能够进入你的模型,进行打分、放贷。所以,在我们的分析研究中,相当长的时间在做中国农村,在做农户的是要靠线下为主的。所以,这也是中和农信能做下来的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我们的信贷员全部都是土生土长,本乡本土的人。我下去调研的时候,就跟着信贷员在村里面走,几乎所有人都认识他,他也认识所有人。所以,我们能够做风控的要点就是所谓的关系型信贷,他有他的软信息,他知道他是一个做一些事情的人,他在劳动,他在创造价值。所以,从还款意愿上就有了保障。另外,他只要做一些事情,而且给他那么小的额度的贷款,他的还款能力就没有多大问题。我们的户均只有25000,哪怕他今年绝收了,出去打打工,是不是也能把这个钱挣回来。所以,现在中和农信的不良率超过30天的1%点多,风控这么多年还是做的挺不错的。这真的是一支比较纯正的队伍来做这件事情。

  所以,有些机构了解中和农信的做法也挺羡慕的,说认为广大的农村确实有很多需求,可以商业可持续,又可以很显著的帮助低收入的人群改善他们的生活,所以还是做了一件比较有意义的事。所以,我还是想回到咱们的讨论,关于普惠金融这件事儿。更大程度我们把自己定位为我是不是做普惠金融的时候,我们可能要想我做的这件事是不是在帮助我的借款人能够改善他的生活,能够帮助他提高收入,能够帮助整个社会在共同富裕,在进步。如果我们反过来想这个问题,如果能够给自己一个肯定的答案,我想就不会有像隔壁在讨论的这个问题,消费金融是不是普惠金融?我觉得这不是一个从用途上可以厘清的问题,而是我们要从本质上想到我们在给别人借钱的时候达到的是什么样的目的,我们是要帮助他,同时我们自身也在可持续的发展。谢谢!

  徐林:谢谢!还有哪位嘉宾?盛总。

  盛子夏:我接着我上半场讲的关于金融科技实际上改变了很多普惠金融,或者说新金融的一个新的生态。实际上一个新的金融生态,上半场我在讲,实际上他把原先一个在传统金融机构里边,他做一个信贷,从获客到风险管理,然后到贷后管理,然后到资金,全都是在一家企业做的,然后把解构成各个部分。刚才其他嘉宾也提到,像助贷这样一种模式,实际上就是来构建成,一个是资金端,一个是资产端,然后中间提供了有效的风险管理,包括一些数据加工,包括一些跟软件服务相关的这样一些服务。

  讲到这一点,我觉得还是要再往下讲,就是他这样的一种服务,在C端和B端看起来又有两种新的趋势。C端刚才已经提到了,目前看起来,整个C端整个的服务是变得越来越标准化,一方面只要兼顾好一个资金端,另外一端找到一个流量平台,这个流量甚至可以明码标价买的,在这样的业态下,实际上中间助贷的,留给它的空间是越来越小的。实际上大家目前看到一个非常典型的现象就是这个流量端,其实很多互联网本身开始做的越来越金融化,越来越有能力做好金融风控。另外一端在资金端,我们不说工农中建交,就是四大行,其实很多股份制银行,甚至城商行、农商行,越来越具备自己通过大数据做金融科技,做风险管理这样的能力。所以,在这样的大的背景下,我觉得在C端实际上留给中间纯做助贷的机会确实是在越来越小,它正在受到两端的挤压。

  所以,回到我还是特别强调的,就是在B端,实际上中间的助贷的空间机会实际上相比C端要大很多。因为对于银行来讲,真的要去做好B端的,不管是刚才讲的农户,还是小企业,实际上它还是缺乏大量的,不管是地面的能力,还是渠道的能力,还是对于产业、供应链整个的理解能力,它是很难在一夜之间,或者说瞬间去构建整个这样一个团队的。在另外一端,整个的资产端,尤其是我之前讲的,如果是跟供应链相关的,是跟产业相关的,跟小微企业相关的,实际上这个资产端的接触能力大多都是在核心企业、龙头企业、产业企业、供应链这端的。但这一端的企业实际上他们又缺乏对于金融的认知。所以,这两头各自在整个底层的金融的信息不对称上,实际上是会长期的存在。所以,这样给予真正愿意扎根于普惠企业,To  B这端的金融科技,或者说助贷的这样的类型的企业,或者说创业的团队,实际上有很大的机会好好去发展。而我觉得像这样的一些企业,包括像新希望金服这样的致力于整个供应链金融,连接有志于做普惠下沉的这样一些银行。另外一端我们又很好的服务了这些龙头企业,这个我觉得是将来普惠金融,尤其是国家在政策支持方面,我觉得应该是考虑大力去扶植的,因为他和C端,有的时候往现金贷的方向去发展,其实走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道路。这是我想讲的第一点。

  第二点,既然普惠金融大家都知道很难做,之所以中间致力于做供应链金融去连接两端这个信息不对称的助贷或者做金融科技的公司他要去发展,实际上非常需要一个所谓的冷启动这样的一个概念。什么叫冷启动?我之前实际上在蚂蚁金服待了很长时间,我其实是整个经历了蚂蚁金服、阿里金融小贷从他一开始可能也不到十几亿这样的一个资产,到后来变成几百亿,几千亿这样一个规模。很现实,在一开始,当我们做到只有十亿、二十亿、三十亿规模的时候,我们当时的融资非常困难,只能通过股东借款,通过资本金,我们几乎不能得到任何银行端的资产的支持。至少2012、2013年的时候,非常困难,大家都看不懂,怎么你就能通过淘宝,或者阿里上面所谓的大数据就能蹦出一个金融的资产,然后风险还能管的特别好,这是不可能的。但是,当这个规模做到几十亿,到几百亿的时候,大家发现这种分散型的,基于大数据的客群选择的模式是可行的,然后整个数据背后可以看到非常丰富的客户最终资金用于,比如说他的网店经营,其实它可以穿透到底层资产。所以,渐渐的银行机构很多这些资金方对于这样的一些资产他就认可了。

  我相信大家现在都知道,现在其实不光是蚂蚁金服,整个BAT所有跟消费金融有关的散的这种类消费金融的这种资产在银行拿到授信是容易得多得多了。甚至像这种刚才讲的BATJ他们底下的像花呗、借呗、微粒贷这种资产包括,大家排着队要抢这样的资产。回到我们做的普惠金融,在To B,在企业端做供应链金融,其实是有很多银行也是非常感兴趣的,但是问题在于你还没有做出来的时候,你还没有冷启动的时候,你还没有形成一定资产规模的时候银行愿不愿意进来?我在新希望做整个产业金融,我深有体会。大家都看着说,你做出来看看,所以我们在过去的半年、一年里面,专门针对农户饲料养猪的一个非常弱势的群体,原先很难拿到金融服务的这样一个群体,现在做到几个亿的资产规模,且风险是非常可控的,千分之几,一顺中大量的银行开始感兴趣了,你这个资产很好,又是服务于普惠金融,真正把钱给到农户,而且我还知道他的资金渠向,就是用来购置他的生产资料的。

  但是,我会脱想一想,我一开始做那几个亿的时候,为什么就不能帮助我们一起去度过这样一个冷启动的难关。所以,我觉得在这点上,不管是大的银行,还是国家政府的机构,尤其是涉农,或者说扶持贫困,我觉得在这个方向上,应该是有一定的鼓励和激励的机制,能够帮助有志于在这个方向上做好的企业度过他的冷启动的这样一个难关,一旦起来了之后,实际上形成一定资产规模了,大家也能非常清楚的看到,实际上真正用于生产经营资料的这些农户其实是一个非常优质的客群,他不是说我拿着这个钱去吃喝玩乐,或者怎么样的,他是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生产。这是我想讲的第二点,关于冷启动的。

  最后一点,跟征信相关,跟数据,包括隐私保护相关的。我们在讲做好普惠金融,实际上既然这个数量级摆在那儿了,如果我们是一单一单去做,纯线下去做,你的效率和成本一定很难控制住,所以一定是线上和线下结合的这样一种模式。所谓的线上,其实我觉得在征信这个领域,政府实际上一定是要发挥很大的作用,能够去把大量的跟企业相关的、个人相关的数据通过有效的方式采集起来,然后采集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一种方式是怎么能够分享到给这些真正是在做普惠金融的这样的一些机构。实际上这一点上,我觉得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探讨,因为很容易走极端。现在大家都在讲数据安全,数据隐私保护,很容易觉得什么数据都不能分享,一下子数据就变成完全严格保密的。但是,我觉得在数据整个的隐私和可分享上,实际上是可以分层考虑的。

  举个例子,大家想象一下所有的上市公司,其实所有的上市公司他的财报,他的经营,他的销售,以及他的董监高,所有的股权结构其实是充分公开的,没有任何秘密的。其实基于这样的一个延伸,你说企业真正跟经营相关的,他的这些利润,这些方面的数据到底是否属于严格意义上的隐私?其实我觉得不至于。当然了,我们肯定是要区分这个企业会有一些他自己经营的秘密,或者他有一些他自己本身的技术方面的专利,或者怎么样。这些我觉得是值得充分保护的。但是,肯定会有大量的相关的数据其实并没有那么隐私。但是,这些数据怎么通过一种征信的方式去集中,然后能有一种很好的方式去分享,这样实际上能够给到广大做普惠金融的,不管是金融机构也好,还是做助贷的机构也好,其实是有一个巨大的辅助和支持的作用。

  所以,最后我觉得这个也是希望能够跟政府,跟相关的金融机构一起去共建这样一个专门针对普惠的,针对经营的,针对个体工商户相关的这样一个比较成熟的征信体系,我觉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谢谢!

  徐林:谢谢。时间好像也来不及再做更多的发言了,在座的各位听众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和嘉宾讨论的?我觉得我们还可以再提两个问题。

  提问1:我是来自于内蒙古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的。我的问题是这样的,在座的一直在讨论谁是普惠金融的主力军,我们这个讨论实际上有一个非常大的背景,世界上所有普惠金融做得好的国家,他们最重要的承担指的是合作金融,金融合作机构,在我们国家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合作社,不论是农村的还是城市的,正是因为这样制度安排的背景,产生了我们今天如此热烈地讨论这个问题。所以我觉得可能真正的问题的解决,是要我们能够在金融制度供给方面做出深度的创新,让那些本身需要金融服务,特别是普惠金融服务的主体,使他们能够有作为金融供给者的这样一种权利的保障,有了这样一种权利的保障才能真正地、深度意义地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这个广大人民不光是我们说的普通的农村的农民、城市里面比较贫困的人群,其实也包括比如企业的经营者,曾经他是董事长,但是他也可能经营破产,他也有可能成为普惠金融的需求者。所以我觉得怎么样从经济金融的伦理和制度供给的背景上来深度地思考,解决中国高品质的金融供给问题,提升金融服务的品质,可能是我们要深度思考的问题。我们这70年来最大的挑战不在于说我们的财富增长速度快或者慢,真正的挑战是我们这70年来的经济伦理和金融伦理面临深度的挑战,就是传统中国非常结实的经济伦理,你有本事、你勤劳,你富有,我们都认为这是天然的公平和合理的,在我们70年的过程中,曾经这个基础的原理得到了非常严峻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在自然恢复方面的能力,但是我们缺乏一个良好的法治体系的保证,所以我们产生了一系列的制度的乱象、经济的乱象。比如长生生物大家都知道它做的是挣钱的生意。

  徐林:请表达你自己的观点。

  提问1:我的问题是,在产生普惠金融的主力军在制度改革方面各位有什么深度的思考,谢谢各位。

  徐林:在座的哪位嘉宾愿意回答这个问题?

  白雪梅:这位老师,您刚才提的问题恰恰是今天上午我们听吴晓灵行长提到的问题,您跟她的想法是不谋而合的,她也认为要解决农村,尤其是广大农户的贷款需求,应该是大力发展合作金融,她的是叫农民信用互助,大概也是一个合作金融的理念,而且吴行长从理论上到实践上都给了充分的论证。所以应该说我们上层的政策制定者肯定有过这方面的考虑,只不过现在还没有付诸实践,她说也可能是因为我们把原来的这种金融的组织形式给改变了,改成让农信社去商业化改革,反而可能会客观上造成了它的使命漂移。这个事情很多人都考虑过,甚至吴行长也在某个省做过实验,觉得效果还是挺不错的,但是很难把它上升成一个很广泛的金融机构的组织形式,这也是我上午听完以后深有感触的一点。

  徐林:刚才您提的问题还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过去中国是存在着基层的农村,就是像合作金融组织过去是存在的,但是后来改革之后没了,没了的原因其实也很复杂,我那个时候在财政金融司当司长,也接触过这类问题,有很多农信社实际上也没有做成真正的农村合作金融的模式,结果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问题,所以后来就有了农信社的改革。在农信社的改革过程中其实也一直是有争论的,所以刚开始并没有规定统一的改革模式,比如有的省搞成了省联社的模式,最后又进行了农商行的改,有的省就没有这么搞。围绕这个问题我觉得一直是有一些争论,而且是没有完全想好的问题,所以当今天我们坐在这儿讨论谁是普惠金融主力军的时候,刚才您提出了从别的国家经验来看,合作金融往往是面向基层很主要的普惠金融的提供方式,在中国现在这个方式确实缺位的,到底下一步应该怎么办呢?我估计,特别您是学者,又是金融行业的从业者,通过自己的实践和研究,我相信今后还会有新的提法拿出来。

  提问2:我姓鲍,原来是人民银行的,做普惠金融做了5年。大家好,我觉得今天这个题目倒是很有意思,中国普惠金融从2007年开始走到今天,发展迅猛,我们的小贷公司有9000多家。我讲两点,我特别同意刚才白总讲的事情,刚才讲的定义实际上是联合国普遍认可的,而我在拉丁美洲,他们从1985年开始做小额信贷,走的是市场化道路,完全是这样做的,它也不存在这个那个的指导,但是后来1992年,玻利维亚的阳光银行成立了,到现在玻利维亚的银监会和中央银行对它的要求还是75%必须做小贷,多大?3000-4000美元,每一个月检查你,他们都是扶持、监督、检查。而我回来这两年多我也做了一些普惠金融的研究,就像传教士一样四处传播拉丁美洲的普惠金融经验,但是我看中国发展迅猛,大家一谈到前几年,P2P觉得特别厉害,这两年出现了情况,刚才我听盛总以及大家讲了,非常厉害,这在拉丁美洲是闻所未闻的。不要紧,我们再回归到普惠金融这一块,谁是主力军呢?我觉得我们先把对象搞清楚,包括建行的张总,咱们现在银监会一统计,10万亿元,后来我一问都是1000万元起,我觉得这也不可怕,何总是老朋友,他做50000块钱,中和农信做了20000块钱,养猪的农民借4000块钱,张总,跟你借4500块钱你借吗?你肯定说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现在小贷协会换了王会长,非常好,我们怎么定位自己?我刚才很高兴听他讲,我是中国小贷协会的会长,这么多年了,他们都不肯叫小贷协会,觉得丢人,都叫中贷协,很大,我说在拉丁美洲我们做普惠金融、做小微信贷,一听你这是上帝,派到人间来专门帮助穷人的天使。中国一说小贷公司,觉得我是贼、我暴力催收、我是坏人。我倒觉得中国有关部门也不用讲主力军不主力军,最好能够把过去的中小企业贷款跟普惠金融贷款分开,大家谈小微金融这块都是讲中国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我原来在人民银行30年,讲的就是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事,你们建行所搞的就是中小企业贷款难,现在让它不难,你们好好做,小贷协会就领着9000多家小贷公司好好把农村、城市贫民,那些被传统的银行所看不起,说你们根本不配做银行贷款对象的人,帮扶起来,把他们解救起来,使他们获得一些微薄的金融支持,获得经济上的独立和自由。谢谢大家。

  徐林:谢谢,您其实不是提问题,您是表达了很重要的观点。还有哪位?

  提问3:我是美兴小贷何文刚(音)。我不知道今天吵的谁是普惠金融的主力军有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听了很多,但是我也听出了一个中心思想出来。我觉得要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首先是政策层面的驱动,现在要说金融创新,小贷公司、P2P、现金贷、助贷,出来了很多创新。但是我自己想象的可能是过度创新或者是过度普惠,我也走了很多国家。前两年我到非洲,非洲那么贫穷的地方,它还没有那么多现金贷,我觉得首先要鼓励普惠金融的发展,首先要强调持牌,要强调政策引导,要多层次的金融机构,比如说中和农信有它存在的价值,美兴小贷有美兴小贷存在的价值,互联网金融有它的价值,每一个供给商后面都有自己固定的客户群体,美兴在这个市场上做了12年,我们感觉到市场的变化太多,我们前几年平均每笔发放贷款大概是5万、6万的样子,这几年升高了,上个月我发放了大概2001笔贷款,发放了2.16亿,前几年还可以发5万、6万的贷款,为什么现在发不了了?因为现金贷、P2P、中介机构,他们都把这一部分小客户搞坏了,我们查到一些小客户,现在有一些典型的例子,一个客户从不同的平台贷了50笔贷款,像这种客户已经没法再给他普惠了,这个是问题,我觉得要做好普惠金融首先是在政策层面引导,有好的政策,引导差异化的机构,服务差异化的客户,不同的发展,这是一个观点。

  另外一个观点,普惠金融必须是“包容 健康 有责任”,我们以前在business roundtable上讨论过这个问题,什么叫政策金融?不管怎么样,我们提供的贷款是帮助客户增加扩大生产,增加收益,这才是健康的。现在在四川有大概23000多个客户,我们贷款额达到将近15亿,我们现在不是没有市场,而是没有钱,如果我的贷款价格可以实现建行的价格或者其他银行的价格,我们在这个市场上是没有对手的,没有任何机构可以和我们相比。所以我觉得首先要强调有责任,有的价格高到百分之四十几、百分之五十几,采取欺骗的方式去发放贷款,这个肯定是有问题的。我想首先是一种责任,怎样帮助客户发展?以客户发展为基础促进机构的发展,我觉得这个才是根本。

  第三个说到金融科技这一块,我觉得不管什么样的科技,它都是一种工具,它改变不了金融的属性、改变不了风控的方方面面。我们在12年当中看到了很多的机构倒下去,当美兴在做纯线下的时候,很多人都笑美兴这个是很好,但是很慢,赚不了钱,但是当美兴还做得非常好的时候,后面的全部死掉了。消费金融又怎么样?消费金融死掉了一大批。我觉得金融科技可以给我们带来三个方面的好处:标准化的风控、更好的客户体验、更加的效果,就在这三个方面,但是它改变不了金融的属性。不管怎么样互联网化,很多机构都去那里推荐贷款,我们理解去哪里死,做这种贷款做得越多,死得越快。

  我不想问什么问题,我只想表达一个观点。谢谢。

  徐林:谢谢。时间已经到了,不好意思,还有一位刚才举手,我给你一分钟可以吗?

  提问4:各位嘉宾好,我是社科院的博士生,我有一个问题,刚才小贷公司的领导们都在说他们额度非常小,我觉得有一个误区,普惠金融概念里面没有强调额度一定是小,而是说满足没有享受到金融服务人的这些金融需求,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误区。

  另外,问一下为忠总,现在建行都是中小企业的贷款,我们发现涉农这一块贷款比较少,整个在建行来说,既然您是要做普惠的话,您涉农方面比较少,不知道未来有什么发展的计划?

  另外我想问一下白总,小贷公司发放的是2.5万元的贷款,跟一些地方扶贫贷款5万块是不是会有重叠?2.5万的需求我觉得有点和5万块重叠。

  徐林:你不能再问了。

  白雪梅:后面的问题先回答,防止忘了。其实大家都知道现在国家确实想有一个政策,扶贫贷款“530政策”(5万块3年零利息),确实我们最近也跟一个高校做了一个涉及到4000多个客户的调研,调研的结果发现这“530贷款”确实对建档立卡户获得融资起到的比较大的作用。反而是现在比建档立卡户要稍微靠上一点的农户,他们的贷款满足度是比较低的。而且我刚才说这是一个平均数,就是2.5万,基本上是不超过10万块钱的,因为通常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农民不是一个赤贫者,赤贫者不可能说就拿着2.5万块钱连猪也买了,连猪饲料也买了,猪圈也搭了,不是这样的,而是一般都具备了一定的生产资料。比如我们看到大量的养猪的人是有猪圈,也有猪,他要借钱买饲料,这就是一个可以想象的,他为什么借了这么少的钱?我们也是做了一个有益的补充,我们不可能把他所有的生产从头都包了。可以吗?

  张为忠:我讲第一个问题,实际他提了一个很具体的问题,建设银行是现在市场上国有大行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提出普惠金融发展战略的,这是需要有勇气的,建行的资产体量大家应该都知道,是巨大的体量,不做的话,从我们经营的绩效上来讲没有什么影响,而且短期来讲,做普惠金融可能在绩效上还有一定的负担性,但是为什么建行做普惠金融?考虑到经营趋势在变化,经营的业态在变化,金融的服务模式、金融科技赋能的效果都在发生变化,建行在怎么布局?我不一定说得非常多,简单地说,普惠金融现在几大板块在中国说得非常清楚:小微企业、涉农、扶贫、“双创”这四大板块,我那会儿汇报的数据,我们是真正的B端的数据,就是企业端做得比较多,现在光做企业端可能整个的一体化服务做不出来,那怎么办?个体工商户、企业主,包括农户都是要做的,所以这个领域我们现在确实在布局,实际上建行自身这么多年信用卡服务收单商户的量也是很大的,也是五六百万。另外还有其他的个人商户也是很大的,但是农户是我们现在服务最难的一个板块,大伙过去普遍认为农民没有信用或者缺失信用,实际上我认为是信用挖掘、信用体系建设的能力不足。农民的宗族化居住特征是很有信用的,但是发掘信用体系没有建设起来,我们在河南、安徽已经做了涉农平台,我可以简单披露一下,就是做这个的。实际上是希望通过两权的确权,还有农村底层数据的获取,政府都在做这些工作,和政府的平台能连接,发现信用机制,确立信用机制,这样农民是可以贷款的。我们给龙江的农民已经贷了40多亿。

  刚才有三位先生都提了一个,我们今天主力的问题大家不好意思说,刚才建行的老同事原来在建行干过,他觉得普惠金融主力军应该是城商行、农商行,我说这也没错,实际上鱼的游法是分层的,海再深每层都是有鱼的,大狗有大狗的叫法,小狗有小狗的叫法,各自分工不同,将来一定可以通过市场的选择各自归位,有的回归、有的进场、有的深度介入、有的深耕细作,会有一个准确的分工。我相信你们买冰箱一定是选了多家再买,没有一个人是希望卖冰箱的人非常少,冰箱的品类非常少,一定是希望丰富的,丰富之后有了选择余地之后,从金融供给的角度可能就自然而然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不用简单地以供应量和信贷来说。

  说起这个我再多说两句话,这个应该考虑什么?我们讲的主力军谁在场?谁缺场?政府是不能缺场的,我们市场主体不能缺场,我们的需求主力不能缺场。所以我们应该看政府应该做什么?政府应该把公共基础设施、新型基础设施、信用体系建设、法制法规、制度建设、政策建设匹配起来,现在可以发现政府每个地方都在建平台,像过去建高速公路建得乱七八糟,但是一定有一天要整合,制定统一标准、统一规则,这就是政府作为市场推动主力的作用,而我们这些是作为供给主力,我们真正的主力是需求者,哪些客群是我们真正的能给我们对接的主力,这个是值得关注的,要选好客群,做好对接,这才是应该的。

  徐林:谢谢。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的讨论就到此结束,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感觉怎么样,反正我觉得今天下午的讨论是非常有意义的一场讨论,而且参与的各位嘉宾从各自不同的角度都谈了对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的看法,我觉得认识也非常深刻,也有很好的观点碰撞。

  听下来,今天这个讨论的主题“谁是普惠金融的主力军”确实不是特别合适,我倒觉得英文表达的意思可能更好一点,实际上我们普惠金融应该成为下一步中国普惠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很重要的内容,我们实际上要构建一个很好的普惠金融的生态体系,在这个体系里头有制度、有监管、有政策、有机构,在这样一个大的生态里头,我们应该让每个机构根据自己的特色、根据自己的又是去发挥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作用,然后形成不同机构之间相互协作、相互支撑、互补的这样一个金融或者是普惠金融的服务格局,如果这样一种体系能够形成,实际上确实也不存在谁一定要是普惠金融的主力军这样一个概念,反正各个不同的机构发挥各自独特的作用,但在未来我相信随着制度、政策,特别是技术的这种演变,我觉得未来整个普惠金融的体系里头还会有一些不同的新的变化,但是我相信一定会使得中国普惠金融的服务变得更加完备,使得整个社会所需要的金融也能够得到整个供给体系更好的满足。

  谢谢大家的参与,今天的讨论到此结束,谢谢!

责任编辑:赵子牛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10-16 申联生物 688098 --
  • 10-16 祥鑫科技 002965 --
  • 10-16 海尔生物 688139 --
  • 10-15 贝斯美 300796 --
  • 10-14 渝农商行 601077 7.36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