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 | 新浪首页 
爱问(iAsk.com)
 年度关键词:
  中国企业主或企业家们,正在从井底之蛙式的狭隘的短期获利,走向思考如何保持企业组织本身的基业长青;正从传统依赖企业家的个人能力,走向如何塑造强大而持续的“组织能力”。它不是效益性管理成就,更不是技术性管理成就,而首先是企业主或企业家们管理意识的觉醒。
年度关键词:
[策划制作:新浪财经管理频道]
年度人物:德鲁克
  离96周岁还有8天,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于11月11日“因自然原因”在洛杉矶附近的家中逝世。德鲁克的名字和诸多理论与实践创新,成为现代管理学经典。德鲁克的《管理实践》标志着现代管理学诞生。[策划]
再也不会有德鲁克了
  当大师真正离去的时候,我们却还是发现,再也不会有德鲁克了。[策划]
    过去一年里,中国的海外并购此起彼伏,声势夺人,多少暗合了民族崛起的雄心壮志,似乎至少在并购领域我们可以比肩全球了。国人高度关注所谓的中国海外并购高潮,热烈追捧,却不顾及本土后庭洞开。让觊觎几十年的真正国际并购大腕们从容不迫地将各种国计民生企业以不良资产价格接轨到他们全球产业链。也许,未来回顾中的2005年,要从中国海外并购年的泡沫中凸现一个本土防线的失守年。详细>>>
  事件:解剖海外并购
    中国近年来的收购合并活动非常活跃,2004年中国已超过韩国成为亚洲第二大收购合并市场,跨国收购合并所涉及的金额己是2003年的3倍,若以交易数目来计算,中国在亚洲市场中更是排名第一。中国“走出去” 兼并收购策略的重要性已是无可置疑,跨国收购合并(包括境外收购)数目已占2004年整体交易的56%。这不可抑制的潮流中,相关行业借此获得巨大发展,但并购的动机并不代表并购结果。详细>>>
  分析:并没有浪漫曲
    国际化的梦想,给予了这一群中国公司一种勇士般慷慨上路的决绝信念。这一轮海外并购浪潮,虽然表面上是跨国公司的强大压力所致,但也隐含着一个重要的背景: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正在改变全球经济活动的力量对比。按照某种经济指标,到2015年,中国的实际产出可能占到世界的20%左右。中国公司向跨国公司的迅速跃升,正是这一经济背景的重要注脚。详细>>
 
  背景:中国企业重大海外并购事件
    导致这一变化出现的部分原因是充足的资金。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下,人民币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资本项目下放松外汇管制的一些政策陆续出台。差不多同时,中国企业开始在海外并购市场上频频出现“大动作”,吸引了众人的“眼球”。详细>>>
  相关阅读:
并购风乍起 中国海外并购何时才成熟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的民族主义情结
海外并购 苹果何时才能熟实录
中国企业大军未成熟 海外并购存陷阱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再思录 法律风险加大
    商业活动的目的在于追求利益最大化。在供货商眼里,和零售商内部个别人员的私下交易会降低成本,他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低投入、高产出”。而在“终端为王”的时代,零售商的采购人员索取商业贿赂可以快速致富。拥有采购权,不用白不用。事实上,采购人员把所属企业的资源拿来私用了。供零双方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于是,抛弃商业道德的“双赢”局面就形成了。详细>>>
  事件:中央号令18部委联手整治
    把反商业贿赂作为2006年国家反腐工作重点还是第一次。“刑法草案的修改传达出的正是国家重拳整治商业环境的信号。”南开大学国际经济法研究所所长程宝库感到非常振奋,他从2005年5月起开始和他的同事一起呼吁对反商业贿赂进行立法,以营造良好商业环境。程表示,中央已经决定在2006年联合18个部委对商业贿赂进行专项整治,力争建立清廉的市场经济秩序。详细>>
  分析:商业贿赂成了潜规则
    从去年的“朗讯风波”,到今年“张恩照事件”,再到最近的德普“回扣门”,数家跨国公司因在我国行贿,频频受到美国《海外反腐败法》的制裁。分析人士认为目前所暴露的商业贿赂案件只是冰山一角。在我国的许多行业,商业贿赂已成“行规”和企业运行潜规则,从业者陷入恶性竞争环境。如不及时治理,将导致的市场腐败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有可能使我国市场经济出现“拉美化”倾向。详细>>>
 
  背景:跨国公司商业贿赂事件回顾
    养不教,父之过。在对待商业贿赂问题上,中外法律有明显不同。首先,《海外反腐败法》对行贿者的惩罚极为严厉,公司一旦卷入贿赂丑闻,面临的不仅是法律上的责任、公司商誉的损害以及巨额罚款,还有大大提高的运营成本。相比之下,国内对行贿者的惩罚轻了许多。详细>>>
  相关阅读:
反商业贿赂峻法利剑高悬 行贿者考虑金盆洗手
商业贿赂致市场腐败 带给中国经济八大负面影响
商业贿赂之害内伤更重 惩治商业贿赂须用重典
治理商业贿赂应从规范公权力运行开始治理
商业贿赂是传统人情社会结出来的毒果子
    古人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企业家冒着巨大的风险投资并且辛苦经营绝不是为了争做现代社会的活雷锋,他们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盈利。早在上个世纪50—6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就对企业责任进行了颇具代表性的描述:企业的责任就是使利润最大化。把企业营利与企业社会责任对立起来,逐利的心态使二者之间形成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详细>>>
  事件:中国企业深陷社会责任困局
    企业社会责任(简称CSR)是指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对环保、劳工、公益事业、灾难等重大事件的担当。松下公司全球总裁一语点破天机:强化社会责任就是要拉开和竞争者的差距,强化企业的竞争力。对于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国具有优势的某些制造类企业来说,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事实上是无法回避的生存环境。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诉求越高,就越有认同并遵循这套游戏规则的必要。详细>>>
  分析:企业社会责任≠慈善事业
    长期以来跨国公司的一些做法与大众媒体的一些报道,对中国企业产生了误导,使其误以为CSR等同于慈善事业。企业在所从事的各种活动中,应当对“所有利益相关者”承担相应的责任,以求不仅在经济方面,更在社会、环境等领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别于帮助少数弱者的慈善行为。“实际上,慈善事业只是CSR的一种表现形式,CSR比简单的慈善事业有着更丰富的内涵,意义也更为重大。”。详细>>
 
  背景:企业应承担的八大社会责任
    由SA8000认证引出的企业社会责任的讨论,正在全国各地展开。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从总的看是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迟早会在世界上提出一个标准和要求。我国作为已加入世贸组织国家,不能不对此给予关注。尤其是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感十分淡漠的情况下,早关注比晚关注对各方面都有利。详细>>>
  相关阅读:
社会责任成发展潮流 中国企业进入责任时代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企业社会责任 成发展潮流
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新内涵
不能把企业的社会责任含义缩解为企业的捐款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能光靠表面文章
    “过劳死”指的是长期慢性疲劳后诱发的猝死,即“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加重、心理压力过大导致精疲力竭,甚至引起身体潜藏的疾病急速恶化,继而出现致命的症状。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过劳死”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加。调查显示,我国每天工作不足8小时的人占34.4%,而工作时间在8小时以上的人占65.6%。其中,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的人已经超过20%。详细>>>
  事件:过劳阴影笼罩企业家
    在企业家中间流行着一个顺口溜:“吃得好,营养少;喝酒多,吃饭少;陪笑多,欢乐少;住店多,回家少;看似潇洒,其实内心孤独。”看似调侃的描述,却真实反映了中国企业家的生存状况。调查表明,中国企业家和创业者一般每天要工作14个小时左右。他们在成就个人辉煌的同时,却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对于完全靠自己打拼的中国民营企业家来说,更是承受着一般人无法想象的疾病和痛苦。详细>>>
  分析:是什么导致了过劳死
    这种无法回避的现实时时刻刻提醒着白领们不能懈怠,然而这种对知识更新的紧迫感也给白领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压力。同样,职业中,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对白领造成压力。就业压力大,随时都可能被炒或者失业;工作强度高、压力大;消费高,成为白领职场压力的主要来源。每个人都必须使自己连轴转,不断充电以免落伍,北京报纸有文章称现在是新求知年代:“唯求知狂可以生存”。详细>>
 
  背景:IT人生存状态调查
    IT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却是无数才华横溢的精英们依靠透支健康换来的。瞬息万变的市场、高节奏的工作、残酷的竞争压力……无一不在蚕食着IT从业者的健康。失败了可以重来,而失去了的健康又有多少可以重来?在令人瞩目的“IT先锋”光环背后,IT人健康话题已经到了必须去正视的时候。详细>>>
  相关阅读:
高端体检难见IT人士 自身健康也要细心经营
给劳心者的简单实用健康建议
企业家的健康是创造财富的财富
麦当劳为健康改变形象 王均瑶现象引人深思
IT人过劳状态引话题 爱立信中国总裁猝死跑步机上
    在危机发生之后,消费者和媒体最为关心的是危机的“真相”。近期,威露士因涉嫌虚假宣传,肯德基因销售“芙蓉天绿香汤”而在事件中备受外界关注。其他知名品牌也问题频现:家乐福“毒芥兰事件”,腾讯QQ“保钓事件”等等。可见企业危机又进入高发时期。而危机处理的妥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企业能否转“危”为“机”,恢复和重建企业的良好形象。危机公关已成为企业的必修课。详细>>
  事件:2005跨国巨头危机公关年
    2005年,一长串声名显赫的跨国公司在中国遇上了麻烦,雀巢、肯德基、立顿、亨氏、高露洁、卡夫、哈根达斯、强生、SK-Ⅱ……一系列鲜亮夺目的名字一度被蒙上了一层阴霾。有人把2005年称作跨国公司的公关危机年,也有人称之为危机公关年。顺序一换,其立意迥然不同。前者表现出困顿,后者则展示出积极的姿态。 当然,经历了危机的涅槃,有些公司也许会飞升到更为高远的境界。详细>>>
  分析:危机公关难解信任危机
    多数危机的发生都是因为产品的质量被怀疑有问题,或者是广告夸大产品功效。表面看来仅是质量问题,而实际上,这些危机产生,背后原因都是企业在日常管理上出了问题,其实造成危机的许多诱因早已潜伏在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之中。由于缺乏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广告管理体系,有时,看起来很不起眼的小事,经过“连锁反应”、“滚雪球效应”、“恶性循环”,有可能演变成摧毁企业的危机。详细>>
 
  背景:十大危机公关
    我们能信任消费者吗?消费者是我们最终的用户,他们是处于弱势的。实际上很多面临危机的企业里,他们心态也是非常无奈的,因为现在很多消费者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恶意勒索等等。所以大家互不信任,所以目前我们不要光讲危关系,整个传播领域也都是一个重大的问题。详细>>>
  相关阅读:
危机公关不该是花钱了事 企业危机公关策略解读
产品召回毁掉公司 企业的危机公关艺术
冷静及时应对 中国企业危机公关渐入佳境
危机公关考验跨国公司智慧 企业成长的必修课
惯性行走上层路线 本土化危机公关凸现危机
    最近,自主创新日益成为中国领导人的强音,成为企业家们关注的中心问题。为什么自主创新成为中国新的国家战略,为什么中国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原因正在于中国企业转型的困境。从理论上讲,中国目前正处于农业国向工业国,农村国向城市国变迁的增长最快的历史时期,因此经济崩溃的情形很难在中国出现。但考虑到下述情形,中国企业增长停滞,中国经济突然失速的危险还是存在的。详细>>
  事件:中国自主创新之路
    专家认为,我国的科研主力仍在企业之外,在某些行业和地方,甚至还出现了本来就很薄弱的科技力量流出企业的现象。业内人士坦言,我国企业普遍存在技术落后、资金缺乏、人才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低、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低等问题。近几年,我国企业科技创新投人的总规模虽有显著增长,但科技对企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较弱,企业的技术密集度较低,还不能说企业已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详细>>>
  分析:面临多少障碍
    我国很多行业的产业链支离破碎,有大量空白没人填补,另一些环节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他从另一个角度提醒说,要防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倡导引发新一轮的盲目投资。自主创新需要多方面的客观条件,不是单凭冲动和“烧钱”就能达到的。各地必须实事求是,对自身的能力和特点有清醒的认识,明白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据此作出科学的规划,合理的布局。详细>>
 
  背景:中国十大自主创新民族品牌
    中国在一些领域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严重缺乏是不争的事实。虽然目前我国有100多种工业制成品产量是“世界第一”,但缺乏核心技术与自主品牌,中国制造的产品很多都是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企业是社会经济细胞,也是技术创新主体,国际竞争力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企业竞争。详细>>>
  相关阅读:
低成本竞争模式面临转型压力 中国寻自主创新路
我国亟待建立鼓励自主创新的机制
没有自主创新 拿什么来实力报国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事关国家全局
自主创新要在市场平台上“量体裁衣”
    2005、2006年对国际客户和本土品牌的较量来说是一个转折点。从2004年开始,有更多的国际客户关注中国经济的发展,介入中国经济的主战场。在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上,国际客户将会投入更多的精力。有一个日化品牌告诉我,他们的全球CEO到中国来了一次,在元旦之前,他们制定的计划是三年在中国不盈利,要抢占中国的市场份额。谁抢占了先机,谁就有可能获得竞争的先发的优势。详细>>
  事件:本土品牌较量的是营销
    中国前一阶段的竞争主要集中在最低水平的供求不均衡上,谁抓住机会敢生产就会成功。现阶段的竞争将集中在营销不均衡上,这个时期至少要持续二十年。竞争主要集中在营销竞争上,成功的企业必须首先成功于营销提升上。放眼来看,世界成功的案例几乎都是以小搏大的案例。只要我们学会运用“营销支点”的运作,我们就能在支点的作用下,微妙地改变强弱之间的力量对比,实现以弱击强。详细>>>
  分析:崛起要破三大瓶颈
    消费者对品牌的记忆,是对性格的记忆,并不是因为绝对的价格因素,而是取决人的需求偏好。因此,一个品牌如果没有性格,将被消费者所遗忘。在目前产品越来越复杂的年代,消费者不能马上辨别产品的品质,什么可以相信?消费者只能相信品牌。因此,产品同质化正强烈呼吁着品牌的差异化。没有个性,就没有品牌,而这正是不少中国品牌所缺少的。详细>>
 
  背景:品牌调查报告-本土品牌没优势
    报告显示,与2003年本土品牌占据了相当大的优势甚至是绝对优势的调查结果不同,仅仅时隔一年,本土品牌绝对优势不再。报告发布者表示,“当我们拿到这个调查结果的时候,感觉秋风瑟瑟袭来。”在中国最具竞争力品牌的32个行业的年度排行上,多个外资品牌排到了消费者竞争力的第一位。详细>>>
  相关阅读:
此消彼长 跨国公司大举反攻本土品牌风光不再
本土品牌生存艰难 明星企业应如何关怀
本土品牌国际化传播方式选择
政府采购盛宴 本土品牌别样寂寞
企业国际化道路纵深 本土品牌频频换脸赚洋钱
    一条母狼生下一条狼崽,她一定不希望这条狼崽长大后与羊共舞。对于一条称职的狼来说,它对于羊群来说应该意味着悲剧。但如果我们把中国的2号人物比做狼,我认为这条狼就比较尴尬。因为中国的母狼就是1号人物,控制欲都太强,而中国的羊也都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叼到的。”金沐灶将这一点总结为职业生态上的矛盾。2号人物总是两头为难,许多人在心力交瘁之下,只好选择离开。详细>>>
  事件:二号人物尴尬生存之道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手握实权,影响力仅次于一把手。他们虽然为企业发展倾其所有地奉献着智慧,却曾经无一例外地隐藏在幕后。或许因为2号人物的职业经理人身份,注定了他们的职业生涯始终处于不断动荡的状态。主动出走或被动离开,尽管有着不同的演绎,2号人物却似乎一直逃脱不过命运中的悲剧色彩。在无数个2号人物的办公室里,宽大的办公桌都在见证着主人的频繁更替。详细>>>
  分析:光芒下如履薄冰
    商业的历史亦复如是。我们鲜见那些自掩光芒于1号人物背后的2号人物,并且他们最终还能得到合理的酬答。或许1号人物的光芒太过耀眼,2号人物几乎注定了生活于阴影下的尴尬,比前者低调,差不多是2号人物们的行规。他们中有人被不断抛弃,有人不断自行出走,也有人在自己的舞台上闪转腾挪,游刃有余。他们同时具有两张面孔,一张脸面对1号人物保持谦敬,一张脸面对下属展露亲和。详细>>
 
  背景:2号人物的平衡之术
    对中国企业的诟病中,不够规范、家族企业一言堂是公众最头疼的。在部分企业中,一把手与二把手关系并没有理顺,职责义务分工不明确。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并没有落到实处,两者之间相互的信任度不够,从而使2号人物的权力过于局限。在企业2号人物离职事例中不乏有这样的明证。详细>>>
  相关阅读:
美的副总裁方洪波:从近臣到外藩
乔纳森·施瓦兹:在SUN辅佐狂人
凯文·罗林斯:在DELL无欲则刚
古永锵:创业型经理人 张志铭:棋子的命运
赵勇:铁腕长虹的温柔 案例:不设2号的甲骨文

新浪财经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75361  新浪网产品客户服务联系电话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