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 | 新浪首页 
爱问(iAsk.com)
   大师结束历险:离96周岁还有8天,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于11月11日“因自然原因”在洛杉矶附近的家中逝世。
    德鲁克的名字和诸多理论与实践创新,早已成为现代管理学上永恒的经典。开创性界定“管理学”的概念、提出并解释“目标管理”,正是德鲁克1954年11月6日出版《管理实践》的最大贡献。这本开山之作标志着现代管理学诞生。
    50多年来,现代管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在全球呈现出一片繁荣,德鲁克始终首屈一指。[全文][评论]
[策划制作:新浪财经管理频道]
聚焦德鲁克
彼得·德鲁克的影响
管理就是界定企业的使命并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全文]
彼得·德鲁克的贡献
作为公认的“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对享有此殊荣当之无愧。[全文]
再也不会有德鲁克了
当大师真正离去的时候,我们却还是发现,再也不会有德鲁克了。[全文]
    德鲁克不是一个通常意义上的管理学者,实际上他和管理的学院派一直格格不入。他在谈到自己的职业时说:“写作是我的职业,咨询是我的实验室。”他的研究领域涵盖了管理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的诸多范畴,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宽广的视野和恒久的穿透力。
  基本标准:除非能改变人们的生活
    1950年元旦,德鲁克和他的父亲去探望他的老师约瑟夫·熊彼特,过了8天熊彼特就去世了。在这次见面中,熊彼特对德鲁克父子说:“我现在已经到了这样的年龄,知道仅仅凭借自己的书和理论而流芳百世是不够的。除非能改变人们的生活,否则就没有任何重大的意义。
  这句话成了德鲁克后来衡量自己一生成败的基本标准,也是他一生从事学术研究的重要法则,还是他和学术界格格不入的主要原因。 详细>>
  一贯看法:管理是一种实践
    幸好有像安迪·格鲁夫、比尔·盖茨这样伟大的企业家和杰克·韦尔奇、张瑞敏这样伟大的经理人积极实践他的理论,从而不容辩驳证明了他的理论的价值。而这些成就也符合德鲁克的一贯看法:“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详细>>
  生活价值:想想我如何贡献
    走出去,使自己成为有用的人。”德鲁克说:“把才华应用于实践之中——才能本身毫无用处。许多有才华的人一生碌碌无为,通常是因为他们把才华本身看作是一种结果。”德鲁克对生活的看法和对管理的看法一脉相承,那就是任何一种知识,只有当他能应用于实践,改变人们的生活,这种知识才会有价值。详细>>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结束他在尘世的历险已近一月,全球商业领袖、管理学人和大众传媒还沉湎在对他的怀念与追思之中:他非凡的一生可以与现代管理学发展史划上等号,他的去世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终结。
·微软总裁比尔·盖茨
    “除了彼得·德鲁克的书外,还有什么书值得看呢?”
·通用电气CEO杰克·韦尔奇
    “1981年,我整合通用电气的第一个核心思想来自德鲁克。”
·英特尔创始人安迪·格鲁夫
    “德鲁克是我的英雄。他绝对不同于那些混水摸鱼、什么流行搞什么的学术贩子。”
·营销管理之父菲利浦·科特勒
    “如果人们说我是营销管理之父,那么德鲁克就是营销管理的祖父。”
    
    对德鲁克的最好纪念,是学习他的著作和思想,探索他深邃洞察力之谜,成为具有创新精神、以成果为导向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德鲁克是不朽的——因为他的著作、他的思想、他的洞察力。
  你会觉得他的思想走在你前头,他向你提问或陈述自己想法,并给你时间去体会他的着眼点,然后你才会跟上他的思维,并讨论接下来的话题。 详细>>
  “新经济”的挑战清楚地定义
    1999年,出版《21世纪的管理挑战》,德鲁克将“新经济”的挑战清楚地定义为:提高知识工作的生产力。详细>>
  创新的经济
    1985年,出版《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被誉为《管理的实践》推出后德鲁克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全书强调目前的经济已由“管理的经济”转变为“创新的经济”。详细>>
  管理者角色内涵的变化
     1982年,出版《巨变时代的管理》,探讨了有关管理者的一些问题,管理者角色内涵的变化,他们的任务和使命,面临的问题和机遇,以及他们的发展趋势。详细>>
  是管理学而不是经济学
    1974年,出版《管理:任务、责任、实践》,被许多国家的企业与学术界奉为管理学“圣经”:管理人员付诸实践的是管理学而不是经济学,不是计量方法,不是行为科学。详细>>
  管理者的工作必须卓有成效
  1966年,出版《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告知读者:不是只有管理别人的人才称得上是管理者,在当今知识社会中,知识工作者即为管理者,管理者的工作必须卓有成效。详细>>
  目标管理
    1954年,出版《管理的实践》,提出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目标管理。这本书标志着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详细>>
  “组织”的概念
    1946年,出版《公司的概念》,该书的重要贡献还在于,德鲁克首次提出“组织”的概念,并且奠定了组织学的基础。详细>>
    管理学家是不能进口的,中国要培养自己的管理学家。基于这样的提问,我思考的是德鲁克之所以能成为“德鲁克”,原因何在?我想,影响德鲁克的七项体验及他的自我管理,是不得不说的故事。详细>>>
·第一项体验:追求完美
在一辈子的音乐家生涯中我努力追求完美,可惜一直失之交臂。我有责任要再试一次。详细>>>
·第二项体验:上帝看得见
菲狄亚斯反驳说:“你错了,上帝看得见。”德鲁克又再度深受震撼。详细>>>
·第三项体验:终生学习
德鲁克对每个新的研究主题,都能做出不同的假设,并应用不同的方法等。详细>>>
·第四项体验:定期检讨
当时那位总编辑年近五旬,不厌其烦地培训编辑,并树立纪律,讨论一周工作表现。详细>>>
·第五项体验:资深合伙人的启发
创办人对德鲁克说,你刚进到公司时我不太看重你,现在一样。你比我想象中还要笨。详细>>>
·第六项体验:反馈比较法
做任何事先把预期的成果写下来,9个月后,再把实际的结果跟当初的预期做个比较。详细>>>
·第七项体验:熊彼特的启示
我希望人们会记得的是,我是将好几位聪明的学生调教成一流经济学家的老师。。详细>>>
    德鲁克曾讲过一个寓言,用这个寓言来形容他的一生也许正合适。公元前440年,古希腊雕刻家菲迪亚斯被委任雕刻一座雕像。当菲迪亚斯完成雕像,雅典市的会计官却拒绝了对他的支薪。拒绝理由是他把雕像的后面雕刻得和正面一样美丽,“没有人能看到这座雕像的背面!”菲迪亚斯当时反驳说:“你错了!上帝会看见的!”。
  德鲁克站哪边
    倘若你读过他的那本《旁观者》,你会发现德鲁克还是一个思想家,一个社会学家,一个历史学家。区别于其他同行的是,德鲁克更具人文倾向,因此他的思想较之技术化管理则更具人性化。详细>>
  追问德鲁克
    看上去德鲁克正在触摸“均衡的思想”,但,德鲁克说,“我依然否定均衡的存在,因为,新的过程带来新的产出,尽管企业家精神带来利润变成了成本,但是,这个过程的新产出是尊严、责任、知识分权。”详细>>
组织社会的基本器官和功能 培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追求完美决不放弃
  质疑德鲁克
    企图消灭未来不确定性的做法,似乎是无可挑剔的管理逻辑:未来不确定性是有害而危险的,所以需要消灭不确定性带来的危害,但是,事实结果却证明了他们的错误。>>>详细 最危险的敌人 如何决定企业命运 商机蕴藏在不确定性中
  解读德鲁克
    如果企业都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很快就会耗尽整个世界的资源。而且,长时期保持高速度增长也决不是一种健康现象。它使得企业极为脆弱,不可能恰当地予以管理。它造成紧张、弱点以及隐藏的问题,一有风吹草动,就会酿成重大危机。 创新是一种事业 有效的董事会 摆脱规模不当 是否必须成长
    纵览各种层出不穷的管理思潮,多数有关管理的思想都是论述管理工作的,它们从内部来考察管理,对单个组织的问题分析的细致,但却存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风险。
  德鲁克的可贵在于,他往往从一个宽广的外部视角来考察管理,研究管理任务的范围及其各方面的必要条件,然后才转而讨论组织的工作和管理的技巧,并讨论高层管理、其任务、其结构及战略。>>详细
· 德鲁克主义
    多年以来,甚至当这位伟人辞世的时候,我仍难找到恰当的标题来涵盖他以及他的思想。只有他的名字,逻辑地涵盖着我认为舍此而无法涵盖的全部内容。也因此,我们沿用着同名术语——德鲁克主义。“管理者,就是把事情做得正确的人。企业家,就是做正确的事情的人。”前者假设存在某种“正确”的标准,后者意味着根据权衡和决断去寻找这一正确标准。详细>>>
·如何形成自己的管理思想
    作为经理,要想成为有效的管理者,首先需要学会的是“管理好自己”;作为员工,则要努力学会成为管理者,特别是要学会管理好自己的“上级”。总之,所有的人都要积极参加管理,而最终企业将成为一个自我管理的社区。
  从那个时候开始,德鲁克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这套管理思想。 详细>>>
    管理理论的研究远远还没有完。如何在新的形势下,达成企业管理及其他组织管理的综合目标,即如何使企业成为一个更适合人工作的组织,如何使企业创造出更加丰富平衡的物质、精神产品,从而有益于企业内外相关利益群体的全面发展,是世界范围内管理学应当关注的新焦点。
   最后,谨以此文向全世界公认的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先生致敬。先辈的成就和研究方法,必然会对后进的研究者产生影响,期望着能够继承历代大师们的成果,与众多管理学研究者一起,以一颗管理学研究所必需的客观、坚韧、博大、智慧的心灵,潜心实践,深入思想,能够对管理学发展做出一点真正的贡献。 详细>>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网产品客户服务联系电话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