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战略管理 > 正文
 

不朽德鲁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20日 15:47 中国经营报

  作者:霍心一 来源:中国经营报

  开车路上,收到朋友发来的短信:“德鲁克去世了”,几乎不敢相信。两天前的下午,我们这些德鲁克迷还聚在一起,参加“德鲁克思想研讨”活动,播放的音像资料中德鲁克教授精神焕发,睿智而沉静,并对中国管理界寄于厚望。

  德鲁克的著作,具有无与伦比的洞察力。1954年出版的《管理的实践》提出了商业的目的和企业的使命等基本命题,至今影响犹在。1964年出版的《成果管理》是最早将战略一词用于管理学的作者之一,可惜被编辑修改了,令大师一直耿耿于怀。

  在这本回答“做什么”的书中(“做什么”正是战略的基本范畴),德鲁克提出一个基本命题:经济运营是企业的特殊职能和奉献,也是企业存在的理由。并提出:理解企业现实是取得经济成果的起点;机会是成果之源;建立有效的工作程序是获得成果的保障;开发知识资源是现代管理面临的挑战之一。如果隐去出版年代,这些基本观点与世界一流咨询公司所作咨询报告的分析方法和最近人们才意识到的知识经济挑战简直是一脉相承。

  我最早接触德鲁克,是1983年刚到原国家经委工作不久,如获至宝地得到一本内部参考的绿色封皮的竖排本《有效的管理者》。据说当时的中央领导批示高级干部都要学习这本书。

  后来出国学习,虽然银根吃紧,还是买了《managing for results》、《managing in turbulent time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the frontier of management》等原版著作,从中受益匪浅。

  对德鲁克的最好纪念,是学习他的著作和思想,探索他深邃洞察力之谜,成为具有创新精神、以成果为导向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德鲁克是不朽的——因为他的著作、他的思想、他的洞察力。

  作者系福田汽车总裁办主任

  他们眼中的德鲁克

  通用电气前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

  全世界的管理者们,都应该感谢这个人,因为他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来理清我们社会中人的角色和组织机构的角色,我认为彼得·德鲁克比任何其他人都更有效地做到了这一点。通用核心理念的形成就是来自彼得·德鲁克的思想。

  微软总裁比尔·盖茨:

  在所有的管理学书籍中,德鲁克的著作对我影响最深。

  英特尔前CEO安迪·格鲁夫:

  德鲁克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他的著作和思想非常清晰,在那些对时髦思想狂热的人群中独树一帜。

  宝洁公司首席执行官A.G.拉弗雷:

  无论任何人一想到管理的原则、实践或理论、或者研究,以及专业的企业管理时,他们就会想到彼得·德鲁克。他的卓越表现始终如一,还有他在管理实践上的独到见解。你常常会觉得他的思想走在了你的前头,他向你提问或者陈述自己的想法,并给你时间去体会他的着眼点,然后你才会跟上他的思维,并讨论接下来的话题。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

  我也成了德鲁克迷,到处搜集他的著作。读他的书是一种享受,因为常常使人有茅塞顿开之感。

  德鲁克的思想轨迹

  1946年,出版《公司的概念》,该书的重要贡献还在于,德鲁克首次提出“组织”的概念,并且奠定了组织学的基础。

  1954年,出版《管理的实践》,提出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目标管理。这本书标志着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1966年,出版《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告知读者:不是只有管理别人的人才称得上是管理者,在当今知识社会中,知识工作者即为管理者,管理者的工作必须卓有成效。

  1974年,出版《管理:任务、责任、实践》,被许多国家的企业与学术界奉为管理学“圣经”:管理人员付诸实践的是管理学而不是经济学,不是计量方法,不是行为科学。

  1982年,出版《巨变时代的管理》,探讨了有关管理者的一些问题,管理者角色内涵的变化,他们的任务和使命,面临的问题和机遇,以及他们的发展趋势。

  1985年,出版《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被誉为《管理的实践》推出后德鲁克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全书强调目前的经济已由“管理的经济”转变为“创新的经济”。

  1999年,出版《21世纪的管理挑战》,德鲁克将“新经济”的挑战清楚地定义为:提高知识工作的生产力。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