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成本竞争模式面临转型压力 中国寻自主创新路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1日 15:21 中国新闻网 | |||||||||
(声明:刊用中新社中国经济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中新网11月11日电最新一期《中国经济周刊》载文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新亮点。它代表着中国在产业发展战略上的重大政策转变。笔者认为,对于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着意强调的提高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问题,需要放在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大背景下进行观察和认识。
低成本竞争模式面临转型压力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直接依托于一种有特色的增长模式。这一模式的要素包括:大规模且日益扩展的市场;低成本而素质较高的劳动力,既包括大量从农村转移出来的普通劳动力,也包括受过良好教育、以智力服务为主的劳动力;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开放条件下国外资本、技术、管理和其他中国短缺要素的引入;稳定的国内政治社会环境,等等。 中国的一些要素是独一无二的,例如以世界上最大规模人口为基础的市场和劳动力,多层次和多样化的经济结构。市场导向的改革创造了一种新的体制和机制,使上述要素能够有效地结合起来;而对外开放通过要素和产品的内外交流,特别是引入中国缺少的诸多要素,显著提高了中国的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竞争力。这一模式中各种要素组合所形成的优势,集中体现在“低成本”上。所以,如果要对这一增长模式加以概括,可以称其为“低成本竞争”的增长模式。 文章指出,从2002年开始的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中,低成本竞争增长模式受到很大冲击。冲击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部分地区土地、劳动力、环境等要素成本的明显上升;一是能源和其他重要资源供给紧张加剧。持续了二十多年的增长模式面临了日益增大的转型压力。转型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实现动态比较优势的转换,在低成本优势逐步削弱后,通过技术、组织和制度创新,形成以提升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为重点的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这样就需要显著地提高中国经济的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需要哪些条件 文章指出,为什么自主创新讲了许多年尚未取得大的进展,新形势下如何才能在这个问题上取得突破?这两个问题实质上是一个问题,即中国自主创新的实质性进展需要哪些条件: 一是拉动自主创新市场条件的具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种增长要素或增长模式的出现都要有相应的市场需求,否则,无论如何强调其重要性,都会是空中楼阁。过去二十多年的增长模式,是以较低水平的需求和产业结构为背景,市场需求旺盛,生产成本低,所需要的大多是成熟的中低技术,可以通过引进解决。 自主创新所要求的技术和资金能力都较弱。在“先占市场”和“自主创新”之间,大多数行业中的大多数企业不论在追求效益的动机上,还是在实际能力上,往往选择前者而不是后者。近年来中国经济最活跃的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劳动力、土地和其他重要生产要素成本的不同幅度的上升,使低成本优势趋于削弱,以中低技术占领市场的空间日趋缩小。成本上升背景下企业盈利的保持和增加,经济的持续增长,都需要通过创新来增加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提升产业结构。这意味着拉动自主创新的市场条件正在形成。缺少这样的市场条件,正是过去长时间内自主创新未能取得大的进展的基本原因之一。 二是大规模制造能力和产业配套条件的形成与改进。大规模制造能力意味着巨额研发费用可以被有效分摊,从而使自主创新具有成本上的可行性,研发投资的回收更有保障。这是在技术成熟产业中从事核心技术研发的重要条件。目前中国已有100多项重要的制造业产品的产量居全球第一,还有更多的产品生产已经达到了承受巨额研发费用的规模。这就为中国诸多产业从制造环节向核心技术研发环节拓展创造了重要条件。较高水平配套产业群的形成,是一些技术复杂、零部件较多的产品在核心技术突破后能够迅速产业化的重要条件。 三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环节的比重上升。从国际经验看,不同产业的技术含量有较大差别,机械、电子通讯、精细化工等行业的技术含量和研发投入比重明显地高于其他行业。从2002年开始的新一轮经济增长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工业的比重提高,其中增长最快、比重最大的是重工业中的加工工业,也就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环节比重的上升,一方面对高新技术形成大量需求,另一方面,技术提供者为了贴近市场,提高技术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也会日益增多地将研发环节转移到中国。近年来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的增加已经反映了这一趋势。国内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也会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增强。企业成为负责任的、有长远眼光的创新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企业有没有自主创新的意愿和能力,是自主创新成败的关键。 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集成能力,即一个企业能够有效整合内部外部技术资源的能力。哪些要完全引进,哪些要与别人合作研发,哪些主要依靠自己独立研发,哪些采取几种方式不同类型的组合,将由企业依据市场前景、自身能力和合作条件,经过成本收益分析后作出选择。经过多年竞争和积累,国内企业集成国内外技术资源的能力在提高,从而为以我为主组合技术资源进行技术创新和开发新产品打下了一定基础。 四是科技投入较大幅度地增加。近几年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研发投入金额有了较大幅度增加,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持续上升。2000年,中国研发支出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突破1%,2003年这一比重已达1.31%,投入金额达1539.6亿元,研发投入经费总额已跃居世界第六位。在过去10年中,中国研发投入的增长速度居世界第一位(1研发投入的金额和比重由国家统计局提供,世界排名由科技部提供)。研发投入的持续增长,使自主创新有了更好的资金和物质基础。 可供选择的政策重点 文章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诸多条件,目前中国有的已经初步具备,有的部分具备,有的还需要作出更多的努力。 ——促进改革不到位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企业的股权多元化和治理结构改进,特别是改进企业领导人的选用方式,形成有助于自主创新的长效机制。同时鼓励非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改造,克服和减少短期行为,增加长期行为。 ——政府对各类合法的经济主体一视同仁,使他们能够在自主创新上公平竞争。 ——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法规和其他制度建设,例如,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特别是在那些对创新有显著需求的领域,要通过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而给创新者提供激励。 ——加强风险投资市场体系的建设,使创新者能够及时得到与其风险和收益相对应的资金支持。——在符合国际惯例的前提下,政府可以在税收、财政补贴等环节对自主创新的研发活动给予支持。 ——政府通过组织前沿性重大项目、共性技术项目,带动和协调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总的来说,中国自主创新的必要性、紧迫性在加强,自主创新取得重大突破的条件明显好于以往,继续改进的潜力也很大。我们相信,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中国自主创新的春天将会来临,并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刘世锦) 刘世锦简历 1994年4月至今,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历任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宏观调节研究部副部长、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现为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长期以来致力于经济理论和政策问题研究,主要涉及企业改革、经济制度变迁、宏观经济政策、产业发展与政策等领域。除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大量学术论文等,另独著、合著、主编学术著作10余部,撰写一系列内部研究报告。曾多次获得全国性学术奖励,包括第四届孙冶方经济科学优秀论文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论文奖,中国发展研究一等奖等。代表著作有:《中国产业发展跟踪研究报告》(2000-2004)、《资本市场新论》、《“十五”产业发展思路》、《后来居上:中国工业发展新时期展望》、《经济体制效率分析导论》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