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示】长期靠“天”吃饭的券商在牛市中看似即将刮起一阵重组-上市潮。回顾中国券商的发展历史,若按某些专业人士的思路,券商重组已进入第五波的高潮。发表评论>>
|
|
|
【券商重组潮流】
|
第一阶段,证券市场创建之初的规范化重组,也叫“政府安排合并型”。1995年,万国证券由于在“3-27”国债期货事件中蓄意违规,濒于破产之际,由政府牵头将申银证券公司和万国证券公司合并组成了当时我国最大的证券公司--申银万国证券;1998年在君安因管理层少数人涉嫌违法,政府又促成国泰、君安的重组。
相关策划:
“3-27”国债风波九年祭
券商恩怨录--国泰与君安
第二阶段,1996-1997年因管理层对银行和证券的分业经营监管而引导的初创性重组,也称“政府脱钩合并型”。从1995年开始,管理层对银行和证券的分业经营监管,使银行、信托和证券之间脱钩而产生的新证券公司,其特点是业务分离和产权的重新界定,此次重组浪潮使证券公司从银行中彻底分离,也产生了中国第一批实力较强劲的证券公司,如银河证券、联合证券、东方证券等。
第三阶段,1999年《证券法》出台以后对综合类券商的注册资本限制造成的中小券商意欲跻身于综合类券商的重组,也可概括为“区域性机构的兼并重组型”。此次重组,奠定了国内券商的基本格局。
1999年《证券法》出台,监管者从监管角度出发把券商分为综合类和经纪类券商。由于对注册资本从而业务空间的严格限制,一些区域性的实力较强的中小券商为了加入综合类券商的行列,对辖区内业务类似但经营不善的小型证券公司进行兼并,形成新的区域性大型证券公司。
先后有华安证券、西北证券、华鑫证券、华龙证券、山东齐鲁证券、渤海证券通过重组后诞生,其中6家进入综合类券商之列。这一过程主要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往往与增资扩股相结合,企业规模实现迅速扩张。
第四阶段,进入WTO前的防范性重组,也称“市场主导合并型”。为增强自己风险抵御能力以防国门打开后陷于被动,少许券商未雨绸缪,主动进行购并性重组。
继2001年7月广发证券控股锦州证券并使其成为北方子公司后,2002年9月银河证券以证券类资产参股亚州证券,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另如,广发证券收购华福证券等。
第五阶段,券商综合治理开展以来,按证监会分类监管的要求,国内券商行业经历了一次规模空前的重组。去年至今,大部分问题券商被依法关闭或托管,如南方、闽发、大鹏等29家高风险及其他严重违规的券商;另有第一证券、金通证券、天一证券等多家券商被收购或托管。2006年启动的这轮牛市,令券业获得了扭转数年颓势的机会,在管理层的鼓励与面临金融开放挑战的大背景下,券商已然拉开一波重组上市潮。
专题策划:
央行拯救券商 券商喘气 中信重组华夏 券商航母梦
大鹏证券破产 广东证券终结 券商能否重组重生
|
|
|
|
|
【重组中的各方行为】
|
【监管层】
由于国内证券公司的资本金绝大部分来源于金融机构和国企,即便在目前,在购并重组中管理层的委托代理问题仍比较突出,多以政府主导为主。
接管
对于全国性的综合类券商,政府采取的是国际较常见的行政接管方式。如南方证券,就是采取由证监会和深圳市政府共同行政接管的方式,最终由建银投资接手成立新的证券公司。
关闭
对于区域性的小型券商,如大连证券、云南证券,尤其是行政隶属没有分清的券商,如鞍山证券等,监管当局在早期倾向于采取直接关闭的方式。
【券商】
增资扩股
自从2001年11月,证监会发布《关于证券公司增资扩股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对券商增资扩股的政策松绑以来,券商曾掀起过数次增资扩股的高潮。
收购兼并
在券商并购中,有政府主导的,也有券商自发性的。前者如,申银和万国、国泰与君安、中信与华夏等,后者如中信与金通、广发与华福等。
【参股公司】
因历史原因,国内参股券商的主体是国企,其中不乏上市公司。目前两市有大量所谓“券商概念股”。
在券商的增资扩股中,按照参股上市公司的动机可分为主动参股和被动参股。前者主要出现于券商经营状况好的年景,后者主要因历史遗留问题所致,如“委托理财”损失无法追回而被迫成为股东--如南航集团在世纪证券。 相关链接:
券商概念--两市参股券商上市公司一览 参股动机--谁在争夺券商的控制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