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券商为何热衷借壳上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2日 10:27 解放日报

  如果没有一定的制度约束,在全流通背景下,上市公司极有可能成为券商资本运作的工具

  从传闻到股价暴涨,再到上市公司看似澄清实则认同的公告,又进一步推升股价,再后来就大跌,接着宣布题材终结。如此规律,让人怀疑:究竟是券商有意借壳,还是上市公司借券商概念炒作股价?在市场信息披露还不完全透明的制度环境下,或许就是一个配合主力、精心策划的题材。等股价上去了,题材倒没了,最终被“忽悠”的还是股民。

  前不久,长江证券欲借壳东湖高新(资讯 行情 论坛)上市计划,宣告失败。但这并没有打击券商借壳上市的热情。

  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光大控股日前公告称,公司收到光大证券通知,获悉光大证券已决定通过收购A股上市公司控股权的方式取得沪深股市上市地位。知情人士透露,光大借壳的目标对象,基本锁定沪市上市公司轻纺城(资讯 行情 论坛)

  不只是光大,广发证券更是传出借壳延边公路(资讯 行情 论坛)上市的协调方案已上报证监会的消息。目前,延边公路正处于长期停牌中,让这一消息显得更加可信。

  上市诱惑

  谁能够早一步登陆资本市场,谁就能够在券业竞争中抢占制高点———这样的诱惑,不可阻挡。

  近三年来,证券市场飞速发展,尤其是股权分置改革即将完成,赋予了证券市场更大的发展空间。如果券商不能在这三年里,尽可能扩大市场份额,占据行业制高点,那么在未来的券业竞争中,将处于相对劣势,这是任何以事业发展为己任的券商高管所不愿意看到的。

  中信证券(资讯 行情 论坛)上市后的快速发展,也似乎证实了这一点。公司日前发布2006年半年度业绩快报显示,1至6月,公司业绩同比大幅提升,实现净利润6.3亿元,同比上涨848%,暂居券商上半年净利润排行榜首位。同时,中信证券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大涨865%,达到18.2亿元;主营业务利润相比去年同期暴涨3710%,每股收益更是达到了0.21元。

  同样得益于股市行情的复苏,中信证券的赢利能力似乎远远超出了其他券商同行。毕竟,中信证券股价从去年底的5.16元,上升至目前的14元多,这一增值空间是那些没有上市的券商所不具备的。此外,中信证券日前向中国人寿股份和中国人寿集团定向增发完成后,净资本由40.9亿元增加到87.3亿元,增幅达到了113%。由此,中信证券的净资产和净资本均位列第一,且分别是业内第二的2.93倍和3.45倍,业内领先优势进一步加大。据了解,中信此次增发资金,将主要用于补充承销准备金和创新业务的开展,而这些业务无疑将成为公司业绩持续增长的主要支撑。中信通过资本市场获得的“血液”,着实让同行羡慕不已。

  中国证监会曾在今年3月表示,欢迎外资机构选择适当方式、合适时机进入我国证券业。面对外资的竞争,券商必须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大发展。业内人士认为,若缺乏资本市场的融资平台,发展动力只能依靠自身积累,那么券商要想获得超常规发展,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上市,快速进入资本市场,对券商不只是诱惑,也是必然选择。

  不是坦途

  券商选择上市,是积极的,但避开IPO而掀起借壳上市的热潮,却颇有几分无奈。

  今年上半年,券商扬眉吐气,一扫五年阴霾。近乎火爆的市场行情,使得券商行业全面回暖,盈利大幅增长。有关统计显示,151家券商今年上半年在两市股票、基金和权证的总成交金额接近9.6万亿元,是去年的2.8倍。仅计算股票和基金的交易佣金,上半年券商的佣金收入达到153.92亿元,已经实现扭亏为盈。同时,随着IPO和再融资等投行业务的恢复,金融衍生品、集合资产管理、资产证券化等业务的进一步深化,以及融资融券等业务的逐步开展,券商的各项业务正在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但行业回暖,并不意味着券商就具备了新股首发上市(IPO)的条件。毕竟,A股IPO最基本的门槛是公司必须三年持续盈利。而在2003年、2004年、2005年,大多数券商陷入亏损境地。从目前来看,除了广发证券等极个别优质券商具备IPO条件外,绝大多数券商登陆资本市场,或许只有借壳上市这一条路。

  通过并购,借壳上市,或许可以实现券商早日上市的心愿。但借壳上市并非坦途。业内人士认为,相比IPO,借壳上市如果方案好的话,是可以在最短时间内上市,但想要转让股权的上市公司,大多存在业绩亏损、负债累累等问题,这将使得重组过程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即便券商借壳成功,也需要支付比IPO更高的上市成本,这有可能影响到券商今后一段时间内的赢利能力。正是因为“壳”的后期处置更难,欲借壳东湖高新的长江证券,日前已无奈放弃,开始寻找新的“壳”。事实上,在美国等成熟资本市场上,优质公司较少选择借壳上市。

  意在何为

  不否认券商借壳上市的积极意义———通过资本市场获得更大支持,提高券业竞争力。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对券商的上市热情表示担忧。

  券商上市不无风险。多年来,沪深股市投融资并不平衡,融资功能甚于投资功能。尽管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股市更具投资价值,但上市公司上市只为融资圈钱的心态,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改观。券商上市也不排除其不负责任融资圈钱的可能。同时,券商上市融资后,是否就能一心一意做好业务,给市场投资者更多回报?在市场人士看来,作为资本运作的高手,券商获得融资后,更有可能在全流通市场中把股权高价出售,以谋取更大利益。如果没有一定的制度约束,在全流通背景下,上市公司极有可能成为券商资本运作的工具。

  眼下,券商借壳上市被炒得沸沸扬扬。传闻满天飞,相关上市公司股价在传闻中大起大落,市场风险不可小视。广发证券欲借壳延边公路上市,引发延边公路股价飙升,从4月底到目前,短短三个月时间里,该股股价翻了3倍。东湖高新和长江证券联姻消息从传出到被否认,东湖高新股价也经历了连续多个涨停到接连跌停的大起大落过程。目前,长江证券似乎成了“金手指”,点到谁,谁的股价就飞涨,前有ST幸福(资讯 行情 论坛)后有武汉塑料(资讯 行情 论坛),甚至连长江证券自身持有的股票也被“点燃”,如宝光股份(资讯 行情 论坛)、G阳光(资讯 行情 论坛)、莲花味精(资讯 行情 论坛)等,均一度呈现逆市涨停走势。

  然而,从传闻到股价暴涨,再到上市公司看似澄清实则认同的公告,又进一步推升股价,再后来就大跌,接着宣布题材终结。如此规律,让人怀疑:究竟是券商有意借壳,还是上市公司借券商概念炒作股价?在市场信息披露还不完全透明的制度环境下,或许就是一个配合主力、精心策划的题材。等股价上去了,题材倒没了,最终被“忽悠”的还是股民。

  本报记者 蒋娅娅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