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关注】国企掀开改制大潮以来,有关国资流失的讨论一直没有中止过。而在金融之门临近开启之年,一场关于国有银行是否贱卖的大讨论正在进行。在中、建、交等行引进战略投资者过程中,“贱卖”质疑声起;而建行上市则是引起国有银行是否贱卖大讨论的导火索。
华盖与庶民云集,此番讨论的格调绝不亚于曾几何时的“股改成败标准”大讨论。 参与讨论>>
|
【导火索】中国建设银行IPO路演……为获得良好的市场表现,建行大大降低了其计划出售股份中的公募比重,而在面向机构投资者出售时则可能采用分层定价模式。[详细][评论]
业内专家表示,建行采用分层定价模式的主要目的是避免上市后股价剧烈波动,甚至高开低走。建行将成为第一家上市的四大国有银行,其招股时定价好坏,以及上市后股价走势都对之后上市的三家银行影响甚大。所以对建行来说,最重要的不是钱,而是投资者持有股份的期限,只要禁售期长,哪怕在入股时的折让率上作出一些让步也在所不惜。[详细][评论] |
|
|
|
|
中国经济的最后图景将会是:外资金融机构像血管一样深入到中国各个产业的肌体之中,利用金融资本统治国内产业资本,并参与社会财富的分配和转移。[详细][评论] |
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的董事会里都有国外的金融机构的代表或董事,国内企业比如中国石油的任何国际并购活动都可能通过银行的渠道透露到国际市场或竞争对手一方,中国企业的一举一动都处在国际竞争对手的监控之下。[详细][评论] |
外资机构还将其全球金融市场上的金融风险通过关联交易和衍生工具转移到其控股的中国金融企业之中,从而,达到国际金融资本在中国开疆拓土的最终目的:转移风险,收获利润,掌控经济命脉,影响政治。[详细][评论] |
|
| |
|
|
|
交行:汇丰以“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名义入股,比例为19.9%,持有77.75亿股,投入资金17.4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44.61亿元。[评论] |
|
建行:美国银行以25亿美元购买中国建设银行9%股份;新加坡的淡马锡控股则宣布计划斥资14亿美元买进中国建设银行5.1%的股份。[评论] |
|
中行:淡马锡控股以31亿美元购买中国银行10%股权;苏格兰皇家银行牵头的投资集团以31亿美元购入中国银行10%股份。[评论] |
|
工行:把10%股份,以约31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高盛集团旗下的投资基金、安联集团和美国运通公司。[评论] |
| |
|
作为政府审计部门,去岁猛刮“审计风暴”的审计署,今年初审出了四大AMC数百亿的违规资金。面对舆论,审计长李金华表示对“国有银行贱卖”问题“非常关注”。[评论] |
实际上,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审计署的目光一直都没有离开银行业。针对目前引起广泛关注的“国有银行贱卖”问题,李金华表示,审计署非常关注此事,但究竟是否贱卖,要通过下一步的审计才能得出结论,届时他会给大家一个答案。[详细][评论] |
| |
|
|
|
金融开放大限将近 谨防拉美化悲剧重演 |
对于国有银行被贱卖的问题,分析师认为,金融经济、虚拟经济是一个有机的价值系统,与实体经济有很大的不同。中国资本市场当前的局面只是一个预演,要警惕整个金融经济步拉美和东南亚国家的后尘。[详细][评论] |
中国金融当心外资化 |
对我国金融市场上整体的外资比例应该有一个合理的调控,以银行业控股比例为例,有几个值得参考的数字,马来西亚是19%、菲律宾和泰国是15%,以及日本是7%。[详细][评论] |
论争须存真去伪 改革当重蓄动力 |
从中国改革开放具体经验看,外资的进入无论在产业层面还是区域层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开放推动改革”已经成为过去20多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详细][评论] |
银行业应汲取汽车业的教训 |
中资商业银行应汲取汽车业的教训,必须在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波折中学会自立自强,在保留自身值得保留的优秀传统的同时继续创新。[详细][评论] |
| |
|
|
在2006年中国金融全面开放的大背景下,鉴于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其次是为了降低国有商业银行当时高达40%至50%的不良资产率,同时也是为了转变国有金融企业经营机制的需要,由中共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和推动的中国商业银行改革从2004年开始全面启动。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各地城市商业银行,开始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改革。
各类中资商业银行围绕如何开展股份制改造、健全内控机制、完善风险管理、开展金融创新、建立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加强信息化建设并最终建立现代银行企业制度等不同层次的目标,探寻各种方式,推进各自的改革。
在这场已经接近“大限”的改革中,国有大商行以财务重组、股份制改造、引入“战投”、海外上市等手段进行改革似乎已“顺理成章”。
而建行上市后股价的不俗,加之汇丰在交行身上获得了巨额回报等事实,成为国有银行“贱卖”的根据。
围绕“国有银行贱卖”与“国家金融安全”两大焦点,国内展开了一场至今仍未平息的大辩论。这当中,有金融高官、银行高层、国内外投行人士的解与辨,有知名学者、媒体观察人士的思考,当然,也不乏公众提出的种种质疑。(编者)[评论] |
| |
|
|
有关中国的“国资贱卖”,在媒体上恐怕再难有比金融业,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领域更令人“震惊”。从早前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贱卖”不良资产,到今天剥干净不良资产、财务重组后的银行贱卖股份。以下为AMC“贱卖”不良资产的回顾之一。[评论] |
国资贱卖解疑--为解决国有不良资产处置问题,中国政府在1999年成立了四家资产管理公司。05年初,日子本算平静的四家AMC却惹了麻烦,他们被国家审计署审出700多亿人民币违规资金的消息见诸媒体,同时将资产卖给外国投资银行被指有“贱卖”之嫌。[详细][评论] |
有关国资“贱卖”的质疑绝不限于金融领域,只不过日前以之为甚。另有一些领域,如“8.31大限”前的一些房地产开发商掠夺式囤积的土地,其来源无异于国资“贱买”。
再者,不少企业在转制过程中所谓的EMBO、MBO,同样被斥为“贱买”国资。
通过人为方式扭曲价格,国资“贱买”“贱卖”的交易得以盛行。
也因此路不通,要拿经营性土地有了“招拍投”;MBO一度为国资部门严密“封杀”。
在缺乏参与的领域,尤其是敏感的金融领域,“一意孤行”自然惹来质疑。[评论] |
| |
|
国有银行在资本市场的定价是否公正,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结论:一些国内的经济学家、投行人士认为是贱卖,而入股中行的苏格兰皇家银行的股东认为是贵买,花旗银行对于是否按照市价增持浦发银行的股份正在权衡之中。[详细][评论] |
到目前为止,18家境外金融机构入股了16家中资银行,投资总额近130亿美元。其中对国有银行,美国银行和淡马锡公司投资建行54.66亿美元,苏格兰皇家银行、瑞士银行集团和亚洲开发银行投资中行36.75亿美元;对股份制银行,亚行、花旗和汇丰银行等投资了交通、光大、民生、兴业、浦发、深发以及筹建中的渤海银行,投资额为26亿美元;对城市商业银行,加拿大丰业银行、澳大利亚联邦银行、荷兰国际集团、德国投资与开发公司、国际金融公司等投资了北京银行、上海银行以及西安市、济南市、杭州市和南充市商业银行,投资额为12亿美元。[详细][评论] |
密集的外资金融机构蜂拥而至,猎食者的热情在中国银行业的大规模出售中集中爆发了。然而,当外资金融机构在为投资中国银行业祸兮福兮争吵时,对于中国银行业还有多少银行可以卖掉的问题,是卖给谁和卖价多少的问题。[详细][评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