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邓海建:鼓噪银行贱卖论是否真的是百无聊赖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13日 07:12 中国青年报

  邓海建

  用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话来看:我们的晚餐并非来自屠宰商、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来自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关切。以此来看一场甚嚣尘上的“银行贱卖论”成立与否的辩论。有关国有银行被贱卖的论调,衍生于交通、建设两行成功上市之时。12月9日《新京报》发表了经济学家吴敬琏的立场:谁在鼓噪“银行贱卖”?认为情绪化的指责可以理解,
但无益于解决国有银行的问题。

  “我们要看看,鼓噪国有银行贱卖的是些什么人?”这种以毒攻毒的论调,似乎也不幸步了“情绪化”的后尘。不久前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还表示,究竟是否贱卖,要通过审计才能得出结论。毕竟,在银行金融资产上的猫儿腻任谁都会触目惊心。

  逻辑地来看,经济学家来论断经济问题是合适的,但是在这一场场的短兵相接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力推股改的当事者和身在国有银行之中的管理者的声音很响,而诸如国家

审计署以及一些权威、中立的咨询评估机构,却很少轮到发言。这些“自家人”的回应,凭什么值得我们信赖乃至信仰呢?

  外资参股,说到底还是一个高技术含量“讨价还价”的游戏问题。事实上,我们的确不是“职业游戏者”,那么,当我们提着脑袋注资、赎买、大规模向外资出售股权的时候,能不能换回中国国有银行快步搭上市场化列车的“通行证”呢?鼓噪“银行贱卖论”者的忧心,真的就是百无聊赖、空穴来风?

  一是,在

银行改革的制度成本面前、在我们苛刻而急切的寻求战略投资面前,境内投资主体为什么不能参与这场生死博弈;二是,以股权换制度、以股权换技术、以股权换信用文化的改革思路,真的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金融生态背后的复杂问题吗;三是,我们以破釜沉舟的代价剥离数万亿元不良资产的成本和“按净资产定价”之间,到底有没有形成市场公平的悖论?

  英国《金融时报》曾经毫不客气地评论说:“中国企业的公司治理状况,在官方声明和商业现实之间存在鸿沟。”从中国金融市场战略发展来看,我们对本土银行的正确作价法则、培育国内资本市场和多元融资格局,都是很迫切的。说是居心叵测也好,退一万步讲:关注着国有银行的改革路径、鼓噪一下“银行贱卖论”,也是很担责很必要的事情吧。

  有人说国有银行是

人造美女,我们还是拼了血本指望她能光彩照人。此时,“银行贱卖论”,多少也是一种警醒。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57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