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吴敬琏别忽悠贱卖了 还是留给赵本山忽悠为好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14日 15:05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侯宁

  吴敬琏先生不愧是关注现实的经济学家,近期,当他在呼吁摒弃“银行贱卖论”时便很时髦地用上了“忽悠”一词,赵本山听了或许会深感“荣幸”。因为这“忽悠”的“专利”本来自于他。然而事实上,“忽悠”一词如今不仅让老百姓津津乐道,还成了像吴敬琏这样大师级学者的“偏爱”。

  据报道,针对“国有银行被贱卖”的“论调”,吴敬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切莫再“忽悠”这个问题,“在国有商业银行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的过程中,不要煽动起情绪化思维”,“同时要警惕那些鼓噪‘贱卖论’的人”。而巧的是,在这则消息见报的当日,笔者也正好在本栏发表了《“非贱卖论”与“自轻心态”》。按照吴老的说法,笔者似乎正是“贱卖论”的“忽悠”者。

  众所周知,除了“骗人”或者“搞笑”之外,“忽悠”还有许多不良的名声,因此,笔者便成了吴老口中那些需要“警惕”的“情绪化”的人。但问题是,我们能想象一个没有情绪的人存在么?举例而言,即使吴老先生这样严谨的经济学家,他“别再忽悠”的说法便明显带有“情绪化”的色彩。

  事实上,忧患本身便是“情绪化”的。而吴老恰恰是忧患意识极强的学者。但如今,轻看“银行贱卖忧患”的人却变成了吴老本人:可以为境外投资者忧患“参股到国有银行,必须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却不能让别人忧患银行资产被“贱卖”?否则,便成了“忽悠”。

  当然,辩证法并非中庸到时时刻刻不分“主要矛盾”的哲学,所以吴老的“忽悠”说法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仅仅把这种有一定事实依据的担忧“情绪”归结为“我国半殖民地的经历”,却不免太武断了。

  事实上,许多像笔者一样质疑银行被“贱卖”的中国人都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距离所谓“殖民地的经历”很远,对其的了解也仅仅是在历史教科书和文学作品或者影视当中,谈何需要“警惕”这种“情绪化”?倒是在国内金融改革遇到困难甚至思想认识上的激烈交锋时,企图通过“外资入股”来一举摆脱“质疑”,加速“国际化、市场化”,才是值得忧虑的。

  当然,吴老的有些观点笔者是同意的,比如“要分析是哪些人造成国有银行资本质量下降,让国有资产打水漂”,还比如“最重要的是面向国外资本开放的同时,也对国内的资本开放。尤其是要给民间资本以同样的机会”。但是,这些难道不也可以成为笔者质疑“贱卖”的理由么?

  试想,在银行改制的程序公平问题上出现偏差,难道能引导出结果的公平么?吴先生一直是反对行政力量过度干预的市场派代表人物,人送绰号“吴市场”,但在

银行改革的市场化选择问题上,为何“情绪化”地背离了一贯的市场化信条?难道没有“境内资本”参与博弈的银行价值便能“天然”逃脱被“贱卖”的命运?莫非“境外投资者”都能理性到不经竞争便“合理”地购买中国各大银行股权的地步?

  问题还在于,又是谁,能相信“境外投资者”的这种“公平”理性?笔者以为,即便本着“起点公平”和“公平竞争”的原则,这个问题也和吴先生所提到的“对国有银行投资的关键是能否真正进入银行的公司治理”同样重要。

  吴老说,“只有真正参与到公司治理,命运才能掌握在自己手里”,但是,到底要谁参与到公司治理?又如何能“公平”地“参与到公司治理”中呢?

  吴老是笔者尊敬的学者之一,笔者曾多次撰文,分析、赞扬过吴老的睿智和远见。而对他的“情绪化”言论,笔者宁愿奉劝:至于“忽悠”,还是留给赵本山为好。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