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交所策划 全流通指数背后的价值观革命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30日 10:50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 |||||||||
深交所在15岁“生日”之际借股改成果为投机彻底正名 侯宁 随着黔源电力(资讯 行情 论坛)股改方案获得通过,出台中小企业板指数的最后一块堡垒已经被攻克。被简称为“中小板指”的我国证券市场第一个全流通市场指数将于2005年
可以说,这是深交所的一次策划,否则,时间不会这么准。但我想说的是,这次处心积虑的策划是必要的,因为这不是一般的15岁,这是中国股市从全方位的股权分置开始,到“板块式”的全流通破题的标志性“生日”纪念。而股权流通制度的深刻变化所折射出的,理应是监管层、机构和投资者价值观念上的革命性变化。跟不上这种变化,就势必会遭到市场的惩罚。 回首当年,小平同志提出创立股市的设想后,具体执行的人动了很多脑子。股权分置下推出股市便是“动脑子”的结果。而认购股票也曾是领导带头号召党员做的“先进工作”。“股市老人”尉文渊、管金生等人写回顾文章时对此都有过传神的描述。 不管怎样,实际情况便是:中国股市是被“创造”出来的。解决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企困境以及引发市场经济变革,是我们“创造”股市的初衷,而我们只不过是在“拿来”股市模式时进行了“创新”。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股市实际上只具备“改革价值”和“创新价值”,距离其市场价值还远得很。 从这个意义上看,前十余年间股评家们所分析的上市公司价值也不过是典型的“投机价值”罢了。但在当时,即便清醒如吴敬琏先生,也只是在谴责投机,寻求所谓“大智慧”,其他市场参与者便更不用说了。事实上,只要能发家致富,有些人喜欢的便是中国股市这与生俱来的“投机价值”。 一晃十年,当中国股市在政策呵护与投资热情支撑下步入了新世纪时,终于有些人在“钞票流失”的噩梦中醒了。他们充分认识到了股市制度设计的不合理,开始抨击“股权分裂”的制度设计。也就是从那时起,才有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和分析师开始反省自己推荐或者持有股票的“投资价值”。 人们对转轨环境中中国股市的“非市场”性质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意识到非变革不能解决问题。而对政府来讲,面对市值不断缩水的中国股市,也在面临一场选择:如何将行政权利抽离市场博弈,回归市场本色。 其实,从本质上看,这是一种价值观的选择。这一过程艰难地持续了四年之久,才最终“诞生”出今年4月29日的股改,也最终有了股改的第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阶段性成果———中小企业板全流通指数的即将面世。 股改是对中国股市价值的一次重新定位,而全流通指数的诞生则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因为从此之后,风险基金等便可以在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中进出自如,此类“机构投机”便有了合理合法的退出通道,凯雷、Acer、软银等风险投资基金便可能会在国内股市大展拳脚,新的盛大、百度便可能再也用不着“远渡重洋”了。 这是一次深刻的革命,是中国股市投融资环境的一次伟大转折,是第一次从制度层面肯定了投机的价值合理性。当然,既如此,散户在游戏规则内的“投机”便再也没有理由被无端压制了。 可以说,权证投机的风潮虽然发端于上交所,但上交所对投机的恐惧却表明其监管价值观还没有发生质的变化;而深交所在其值得纪念的“生日”这一天,却从制度上肯定了投机者的价值。这是更值得纪录的历史性时刻,植根于股改后的市场和制度性投机的中国股市将由此开始,展现其真正的市场力量和资本魔力。 这是一场市场革命,更是一场价值观的伟大革命。逆此潮流而动者,不是跟不上市场便是在贻害股市,必将在转轨中国的社会变迁中遭到无情的遗弃。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