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当心外资化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31日 10:54 国际先驱导报 | |||||||||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部 广红燕 如果只把眼睛盯在上市成功,“圈来外国人的钱”上,那么中国金融就会面临危险的“外资化”倾向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最近中国金融领域的两件大事是建设银行的264.86亿股H股IPO,和
注意到这两件金融大事的背景相似,2002年中国国有银行处境险恶,不良资产比率的估算从24%到50%不等,更严重的是国有银行系统的资本金已经接近枯竭,可以说除了被注资外已经丧失了自我发展的能力。中国券商的环境甚至要更差一些,2002年118家证券公司净资产额为917亿元,不良资产却高达460亿元,不良资产率超过50%,这几年因为直接融资市场的低迷,这个数字还在不断恶化。中国银行和证券业引进外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 传统的金融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有“内源性融资”的特征,过度依赖外资确实有危害性,目前我国国内储蓄率很高,外汇储备充足,但外债总量却也居高不下,吸引外资的盲目性很大。一旦本国经济发生波动,这些外资很可能成为削弱本国经济基础的破坏性力量。但是也要看到我国金融业引进外资是在无奈中进行的,依靠国内市场已经无法使银行和券商情况好转。前些阶段有国有银行股被“贱卖”的争论,我们的解读应该是除了“贱卖”,我们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中国券商国有化和民营化的失败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中国一直没有宣称过金融领域的“外资化”,而是要求“合理利用外资”,这两个概念相差很大,而且在实际操作中,一不小心就会从“合理利用外资”转向外资化。现在舆论比较关注建行上市能否成功发行,发行价格是多少,我了解甚至一些业内人士也把“成功发行”看得重过一切,这并不是一个好的倾向。国有银行改制“三部曲”:注资、引进战略投资者;发行上市补充资本金;利用外资股东改变管理水平和结构,创造造血能力。最重要的应是最后一步,而不是第二步。“建行模式给其他国有银行带了个好头”这种说法把眼光只盯在上市上,并不合适,真正的“建行模式”应该是建立建行特有的现代管理模式而不是建行上市模式。如果把这个问题简单化,恐怕“合理利用外资”也就变成了“外资化”。 除了在最终目标的选择上避免“外资化”,对我国金融市场上整体的外资比例应该有一个合理的调控,以银行业控股比例为例,有几个值得参考的数字,马来西亚是19%、菲律宾和泰国是15%,以及日本是7%。韩国最高,高达38.6%,但是韩国政府和央行已经出于金融安全考虑,声称不再欢迎外资进入金融领域。我国由于金融并未全面放开以及人民币资本项下尚不能自由兑换的因素,保证金融安全前提下可容纳的外资比例更高些,但考虑到“请神容易送神难”,这个比例还是不应过高。 另一个问题是开放速度的问题,几天前美国财长斯诺来华要求中国全面开放金融市场,美国证交会主席考克斯则表示,中国的金融开放速度应该更快些,再快些。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则以三原则回复: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兼收并蓄、为我所用;公平竞争、互利互赢。这三原则恐怕也是“合理利用外资”对试图逼迫中国金融“外资化”的人的最好回复。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