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背井离乡,来到北京投靠儿子。他们与奥运近在咫尺。不过他们更关心的是9月回家收稻谷。收完稻谷,当地政府就要将所有破损的房屋全部推倒,重新规划。到时他们要回到家乡,拆掉房屋,从头再来。
——这是张开源夫妇,四川省什邡市某镇村民。
他们暑假里来到北京 “散心”,暂时住在首都师大提供的学生宿舍里。经过这次地震,他们认识了很多以前接触不到的人。地震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也改变了他们的梦想。
——这是颜清丞、唐宇超、熊恬恬,北川中学高一和高二的学生。
她勤勤恳恳,省吃俭用,不坐出租车,也不坐有空调的公交车。父亲每月只有1000元退休金,也要为她存上500元。7月初,她终于把房贷全部还清。不用当房奴了,这是她在2008年最值得庆祝的事情。
——这是贾涛,“我爱我家”公司的一个片区经理。 >>详细

张开源夫妇:四川才是家

2008年5月12日,张开源忙完农活之后,老张从田里回到家中,舀了一瓢凉水,准备开火烧水喝。直到这一刻之前,他绝没想到转眼之间,他会失去自己的家园,并在一个星期以后,和妻子一起背井离乡,以一个“灾民”的身份来到儿子所在的城市——北京。[全文]

侯尊中:留在北京等你来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时,侯尊中选择去一个清净的地方度假,那年19岁的他刚从美国南加州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毕业。2008年北京奥运会,他已经成为中国酒店界的一名商人,在北京等待着他的客人们。[全文]

小卢:幸福就是一如平常

小卢老家在湖南宁乡坝塘镇,离省会长沙1个多小时的车程,“花明楼骑自行车能到,韶山骑摩托车能到”,小卢这样描述她家乡的位置。来北京之前,她几乎没有出过远门。惟独有一次,在广东韶关打工的老公让她去玩两天,她背上一个小包,买了一张站台票就上了火车。[全文]

李胜:一切从不可想象变成了顺理成章

早上8点到10点,统筹向VISA获奖持卡人派送奥运门票;10点到12点,安排残奥会火炬手人选;下午2点到5点,绕鸟巢和水立方至少两圈检查奥运现场ATM机的安装调试情况;7点到9点,接待伦敦奥运会VISA赞助营销小组来京取经…… [全文]

史伟德:中国如此特殊的奥运年

2006年的圣诞前夕,史伟德第一次来到北京。在宾馆落地窗前俯瞰这座城市时,他发现眼前的一切都处于 运 动中——汽 车在行驶,自行车 飞 过 街道,人们步履匆匆地穿越马路。他是美联社在奥运会前派驻北京的第一位也是惟一的奥运记者。[全文]

邰书清:我为鸟巢挣面子

邰书清,江苏人,36岁,个头不高,有着黝黑的面庞和结实的双臂,说话的时候总是试图先让眼神来表达他的情绪。他是江苏省金坛市唐王建筑工程公司油漆工,2007年2月27日参与“鸟巢”工程建设,担任该公司在鸟巢项目上的油漆工长。 邰书清喜欢 “美容”这个词。[全文]

李彤:通往股市的地铁

李彤不算是资深的股民,她是被要开通港股直通车的财富效应给忽悠进去的。在去年8月份,受港股直通车的传言,恒生指数开始了一波陡峭的涨幅,李彤在每天上班的地铁上从报纸上看到,内地资金纷纷抢滩香港,很多涡轮一夜几十倍的暴涨造就了大批的股神。[全文]

李季:奥运只是借个风

筹备了一年,李季的新店西红柿餐吧赶在奥运前在北京三里屯北街开张。店里满墙都是长发披肩、文身满臂的意大利合伙人Ciro与全球明星的露齿合影,夸张几何图案充斥大厅,洗手间的镜面拼贴极富风格,有个八岁儿子的李季还特意在角落置了儿童餐椅。[全文]

张丽翔:4900米的征服

张丽翔,这个招商银行的年轻女孩儿站在黑黢黢的大山里,陪伴她的是几位同事。为了配合央视做一个奥运的节目,招商银行组织员工攀登哈巴雪山。平常看起来弱不禁风的张丽翔报名参加了。[全文]

王磊:最漂亮的一役

王磊每天都在2008年北京技术运营中心看到这几个字。即使不看到,这些字也会在他脑海中一次一次闪现。对于这位联想奥运赛事运营总监,这些字就是他最近5年的信念。王磊和他的团队在这场奥运长跑中进入了冲刺阶段,他们将为奥运呈现最准确、最及时的比赛分数。[全文]

张士珍:给自己留点纪念

73岁的张士珍和老伴住在天津市中心一个环境不错的小区里。房子是经商的大儿子孝敬她的——在天津的房价上涨之前,这里的房子每平米4000多元,以张士珍每月不到2000元的退休金,无论如何也买不起。在2008年里,她最大的乐趣是用串珠做“福娃”。[全文]

何刚:一点点为自己筑梦

“何刚先生”,因为听着这么硬朗的名字,总有人在电话中这么称呼。其实,何刚是个文弱女子。不过,她已经习惯了,也不介意,因为爸妈给她起名字的时候觉得,刚强对女孩子更加重要。何刚现在是浦发个人银行总部财富管理部高级经理团队主管。[全文]

石波:寻找心灵的自由

“前两次职业选择现在看来都比较正确,这次是第三次,也是我的终身选择。”石波回忆起自己的几次跳槽,若有感悟地说。一年前的此时,他的身份还是华夏基金投资副总监。在14年的职业生涯中,他经历了从券商到公募基金、再到私募基金的一系列转变。[全文]

Lisa:奥运就是生活

Lisa的MSN状态永远是“忙碌”。 她供职于“八方环球”,这家美国背景的市场营销和咨询公司,在全球体育市场营销中占有重要位置。四年多以前,它在中国专门成立了“奥运部”,为奥运赞助商提供奥运营销咨询。Lisa就是这个小组的核心成员之一。[全文]

毛之价:认准了就要做到

因酷爱体育而有幸为中国奥运冠军王义夫提供过保险服务。 然而,与其说毛之价是以中国众合副总裁身份向政府申报奥运服务环境 “奥运食品和公众安全责任保险”系列计划,不如说毛之价是以一个保险人的敏感与方式告诉别人他的奥运使命与追求。[全文]

谭彩莲:第三次奥运体验

身着热裤配搭短袖白衬衫的谭彩莲,在忙碌地烹调张罗后,依然显得清凉和休闲。那是一个夏日里的星期天,我如约在中午时分抵达她在北京的家。“先吃顿午饭吧,然后再访问,好吗?”她一边说,一边把食物摆满了整张饭桌,都是她拿手的马来西亚家乡菜。[全文]

刘松岭:80后掘金梦

和许多“80后”年轻股民一样,刘松岭指望着以工作伊始的积蓄,从股市掘出人生的第一桶金。但让她没想到的是,在她的一年“股龄”之内,股市由牛转熊,不仅让她的投资缩水,而且还让她赚钱请表妹看奥运比赛的计划落空。[全文]

贾涛:终于还清了房贷

“接到你的电话,说要采访我的喜怒哀乐。我想了大半夜,肯定是这件事情最开心了。”贾涛兴奋地说。她所说的那件事,便是还清了住房贷款。“终于不用当‘房奴’了”——这也许是贾涛在2008年最值得庆祝的一句感叹。[全文]

荆继昌:客满请另觅他处

7月11日,荆继昌去把“奥运人家”标志的青花瓷牌抱了回来,他位于“后海”边上金丝胡同里的私人旅馆 “金丝居”正式当选为北京市598户“奥运人家”之一。附近胡同里另一家私人旅馆和小院住户,也和他们一起成了“奥运人家”。[全文]

许赞军:不确定生活

每天早晨7点钟,从许赞军出现在这个小“鸽子笼”开始,就会不停接到各种电话。各种机构和同事向她提出各色各样的问题和要求。这些要求,大到奥组委的官员提出的项目的金融支付问题,小到工作人员的车证,她都要一一作答或者找人解决直到所有人满意为止。[全文]

周超杰:挺不容易 抵制啥呀

周超杰今年20岁,已经换过六份工作、九个女朋友和十二种头发颜色。他现在的工作是理发小工——不是替客人设计发型并亲自操刀的理发师,而是替客人洗头、做营养油、给发型师打下手的助理。到现在为止,这是他坚持时间最长的一份工作,“快一年啦!” [全文]

赖海威:从最平实的想法出发

从江西赣南老区一个贫穷山村的农村娃,到北京林业大学英语系研究生,赖海威从未想到自己生命轨迹将与奥运紧紧联系在一起。10年前,中专毕业的赖海威不甘于心中的大学梦,踏上自考之路,一路走来,靠着自己的执着努力勤奋,半工半读从专科自考本科自考到研究生。[全文]

曹永涛:重建生计地理

放下了客人后,黄绿相间的伊兰特拐进了东三环边上的百子湾路,和这里的所有出租车一样,停在了路边。这条禁止停车的狭长小路两边已经被出租车占据了一半宽度。曹永涛从车里钻出来,转身钻进了一家小餐馆低矮的门。[全文]

张相佑:最后一次

张相佑的工作,也是他的生活。今年四十多岁的张相佑成为拍卖师已经有十四五个年头了,1994年,刚刚从国外回来的他在长城饭店做酒店管理,成立不久的中国嘉德正在寻找拍卖师,在业务接触中,张相佑被中国嘉德看中。[全文]

卓别林在北京

我也摆出八字脚,他终于忍不住笑了,这也是我们友谊真正的开端,他从背包摸出黑领结,叮嘱我给他戴正,又不信任地用女人随身的小镜子照一照——小镜子像飞机的舷窗映出红墙一角和主席的面庞,那片胡子从一个戒指盒里掏出来——胡子是决定性的,千差万别的面孔都能躲在胡子之后,自称卓别林。[全文]

李俊:我们并不是异端

36岁的李俊是北京一家私立学校的英语老师。他说话声音浑厚,自诩为标准的男低音。 这个男人不喜欢墨守成规的人,他的座右铭是最合理的未必就是最正确的。就在很多国内外的人士涌入北京时,他却准备“逃离”。在他的计划中,他将和朋友一行27人离开北京,前去千里之外的泰国度假,过过别样奥运。[全文]

冯亦斐:工作机会来自奥运

“其实说起来,我这个工作机会也是来自奥运。”冯亦斐说。2005年,考虑到随着奥运临近,中国和北京将吸引越来越多的目光和关注,瑞典电视台第一次在中国设立了海外记者站,而冯亦斐则成为北京分部的中方雇员。[全文]

杜峻:走进去 走出来

古语讲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10年前,不到30岁的他成为国内第一只规范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10年后,正是事业高峰期,当年老朋友有人离开、有人转投私募创业,他却依然钟情于公募基金事业。他就是杜峻,现任华宝兴业基金公司投资副总监兼机构投资部总经理。[全文]

胡艳:再累也要好好地顶着

昏天黑地忙了整整一天,北京望京西园四区居委会主任胡艳简单地收拾了一下,准备下班,奥运会进入倒计时以来,她基本上就处于这样一种忙碌的状态之中。等她刚拿起手提包,办公室里的电话铃声就急促地响了起来,胡艳习惯性地抓起电话。[全文]

陈昌道:遗憾的茶事

你们一定要把企业的形象、经营特色展示出来,针对奥运会外宾可能多的特点,还要增加英语及其他语言的展板介绍。”陈昌道正在给七八个企划部的手下布置任务,针对国外客人可能喜欢的中国特色的产品做一些特别的布置,例如那些快速冲泡的茶和工艺茶。[全文]

肖健:计划外的受运之旅

对肖健来说,去北京感受奥运氛围纯属偶然,以前总觉得北京和奥运会都是离自己很远的字眼。7月底,肖健的大舅哥来到他的摩托车修理铺喝茶聊天,无意中说起北京有个亲戚在奥运期间全家都去新加坡度假了,房子空着,自己准备去一趟。大舅哥问肖健想不想一起去。[全文]

曹宇:不见面的战争

曹宇是视频网站优酷网的内容审核专员,今年24岁,浓眉大眼,头发略带点自来卷。这个典型的80后大男孩和其他同事一起坐在开放式的大办公室里,桌上乱七八糟。尽管个子高高,但是说话却略带羞涩,他说他喜欢吃水煮鱼,也喜欢打球和运动。[全文]

夏俊英的花地与哨卡

凌晨两点的时候,夏俊英被一阵马达声惊醒了,她急忙掀掉身上的薄被,拉开车门,从夏利车的后座下来,对面的车灯让她觉得有一些刺眼。她走过去用手电筒照了照来车,看到前风挡玻璃上放着的“监察”证件,于是便把拉在路两头用于设卡的草绳解开。[全文]

王漫:我的生活没有变化

王漫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端庄和成熟。和同时代的大多数年轻人不同,王漫不是独生女。王漫1986年出生在吉林松原,上有一姐,下有一弟,从小性格独立,也是姐弟三人中唯一离开老家外出闯荡的人。她说:“我喜欢这样自由的生活。” [全文]

杨景绣:我为奥运学英语

在故宫红墙外,一位身穿藏青色棉服、头戴白色小帽老人不停地向来往的外国人打招呼,重复着同样的问题。这一幕被新加坡纪录片导演莲·派克 (LianPek)收录到镜头之中。那位75岁的老人名叫杨景绣,从中国申办奥运会成功的2001年开始学英文,至今已有七个年头。[全文]

陈顺:今年要过两个春节

在地产圈,陈顺属于温和派,有“好人陈顺”的别号。正如给人们留下的好人印象,陈顺是那种板起面孔不会吓倒员工,笑起来也不会太夸张的人。万年花城总经理黄玺庆说过,每次开会陈顺总是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看着言谈甚健的人抢话头。[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