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张士珍:给自己留点纪念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9日 12:01  经济观察报

  刘彤

  73岁的张士珍和老伴住在天津市中心一个环境不错的小区里。房子是经商的大儿子孝敬她的——在天津的房价上涨之前,这里的房子每平米4000多元,以张士珍每月不到2000元的退休金,无论如何也买不起。现在大儿子在商海中打拼,二儿子在政府系统里公干,两个婷婷玉立的孙女还在读中学,安享天伦之乐的张士珍最喜欢做的事情之一,就是亲手制作手工艺品,装饰自己的爱家。在2008年里,她最大的乐趣是用串珠做“福娃”。

  也许张士珍一辈子都是个闲不住的人。在她每月不到2000元的退休金里,有150元是劳模补贴。张士珍参加工作是在建国初期,打年轻时起,她就心灵手巧,又好好工作,一直是天津市有名的劳动模范,光是全国模范就当了至少四回,其他荣誉更是不可胜计。跟她同时期的著名劳模是北京的张秉贵,就是在北京百货大楼前面树了铜像的,卖糖一抓准,待人热情的那位。当年张士珍卖蔬菜和肉,也是杆公平秤,也是副热心肠。

  五六七十年代那会儿,物资供应一直都紧张,卖肉、菜、糖的要是不公平,老百姓的公愤比现在大得多。那个时候的劳模,不好当,里里外外,全忙活了,还都是体力的。张士珍的丈夫当时参军在外地,她在单位得做模范,回到家还要料理家务,管教两个十分淘气的儿子。现在那段岁月留下的痕迹,就只剩下了一张张的奖状,不过现在也不满屋子挂了,全换成了她亲手做的手工艺品。当时劳模有2%的调薪资格,但因为觉悟高,她都让给别人了。问老太太,现今的劳模跟那时的劳模有什么不同,老太太想了想说:“现在的劳模实惠。”

  家里人对张士珍还有一个印象,就是数票子数得快。她最早是干财务,后来调动到营业部门站柜台,每天都收一箱箱的毛票,票子当然数得快。

  其实她能当劳模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麻利、手巧,眼里总有活,做事一阵风。结婚后上婆家,婆家是大家族,读书人,手笨,家务事积了一大堆,她上门后,两三下就弄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现在是70多岁的人了,还得过股骨头坏死,但仍每天给一家三代人做饭,等到周末儿子回家,就是将近十口人。老俩口都有退休金,又有儿子照应,按说该安享晚年,但做了一辈子事,成习惯了,不做反而难受。伺候完自己的两个孙女,亲戚生了双胞胎,忙不过来,她也想接一个过来帮着照顾。那不是亲戚间的客套,是真心想帮忙。勤快惯了的人,永远闲不住。当然,亲戚的孩子最终没送过来,双胞胎,分开养总不好。

  到底是退休了,除了家务,闲时间一大把,于是跟着社区的老师学手工扎花。用做丝袜的原料扎绢花,扎各种佩饰,玫瑰呀,牡丹呀,蝴蝶呀,蜻蜓呀,人看到了,都觉得跟真的一样。扎完绢花,又改串珠子,做各种颜色的“福娃”。五个奥运“福娃”,形态各异,都招人喜欢。可说实在的,能一眼分出五个“福娃”的,通常都是孩子们,也许成年人早已失去了那种朴素的洞察力。但老太太能认出来,因为她已经用珠子串了好几套了,送给两个孙女和亲戚朋友。因为实在做得好,起初亲友们以为是买来的,一想到张士珍爱用珠子串花,才明白是老人花心血自己做的。

  张士珍还学过几天“奥运英语”,但被老伴阻止了:“你学英语,那是发挥‘特短’,你连普通话都说不好,说出来的英语自己都不懂,还得靠汉字注音。做手工,当义工,那才叫发挥‘特长’。”于是按照老伴的建议,张士珍去发挥她的“特长”了。

  张士珍有一大摞T恤衫,上面全都印着“××义工”的字样。天津虽然离北京近,但毕竟不是皇城根下,普通老百姓对奥运会的理解,似乎也平实些。和似乎事事都冠以“奥运”名号的北京不同,天津人没那么多的高姿态。义工都干些啥?护河呗,保护海河,看见谁乱扔垃圾什么的,就去教育教育,让他把垃圾捡起来。

  为张士珍串珠“福娃”手艺赞叹的人这时才发现,原来这个活计,也是张士珍在做义工时,从社区的手工老师那里学到的。一个并不住在北京的退休老太太,腿上安着人造股骨头,行动赶不上常人利索,不管她在退休前曾是多么飒爽利落的女劳模,不管她年轻时得过天津的职工自行车赛冠军(没准儿还是一年四季骑车给人送菜练出来的),也不管她有多么高的“政治觉悟”,多么关注那些“国家大事”,如果那位老师没有想出用珠子串出“福娃”的办法,张士珍的生活恐怕也不会和奥运产生交集。

  告别张士珍时,她突然从柜子里拿出厚厚一摞剪报,那是上届奥运时中国运动员在雅典比赛获奖的专辑,里面整整齐齐地贴着郭晶晶、姚明刘翔等人站上领奖台的图文。老人手巧,图片剪得精细,还设计了相关内容的拉页,整个剪报完全像是本精致的画册。不知是因老人保存得好还是现在报纸杂志的印刷质量大有改进,四年前的剪报依然如新。在集体项目的领奖台上,夺冠的中国运动员呼啦啦一站好几位,老太太也认得出来,比认“福娃”还厉害。对来自家乡的运动员,老太太会带着浓重的天津腔加上一句:“天津的。”

  “留着,这些都是历史资料。以后要找,可不好找了。”张玉珍一页页地翻看着。记者说:“可以上网查。”老太太点点头:“对,可以上网。”大儿子搞智能设备,她多少知道点电脑,但她明白自己的“特长”和“特短”,她只能用“特长”为自己经历的2008年留下一种纪念。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来源:经济观察网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