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谭彩莲:第三次奥运体验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9日 12:02  经济观察报

  林俐

  厨房里荡漾着三簔辣椒酱、椰浆饭香和浓郁的咖啡味道。

  身着热裤配搭短袖白衬衫的谭彩莲,在忙碌地烹调张罗后,依然显得清凉和休闲。

  那是一个夏日里的星期天,我如约在中午时分抵达她在北京的家。“先吃顿午饭吧,然后再访问,好吗?”她一边说,一边把食物摆满了整张饭桌,都是她拿手的马来西亚家乡菜。

  阳光充裕的客厅连着敞开式的饭厅,角落的花瓶里,插着她刚从昆明出差带回来的百合花,清香淡淡,沁人心脾;墙上挂着多幅她从中国各地搜罗到的字画、油画和刺绣;从北京旧货市场潘家园买来的中式装饰品点缀着茶几、橱柜、案头。

  一个舒适典雅的三室一厅公寓居所,同时也是谭彩莲的工作地点。她每天定时 “上班”——不必出差的日子里,她每天早上八点多在厨房泡杯咖啡后,进入工作间,打开电脑,查看邮件和国内外新闻,联系安排采访,写稿。而“下班”则没有固定的时间。

  身为马新社(Bernama)驻中国惟一的特派记者,谭彩莲在北京两年多的生活是工作空间与私人生活的结合;她的新闻触角必须延伸到全国各地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和人物上,随时处于备战状态。然而分身无术,对海量般的新闻报道总要有所取舍。

  “主要关注在中国国内发生,又和马来西亚有关联或关心的事。”她解释道。即便是跨国报道,也立足于本土文化,寻找不同民情中的相通点,拉近距离。

  就拿这次有关奥运的报道为例,排山倒海式的奥运新闻覆盖了方方面面——政治、经济、社会、环保、体育、人文等。如何在众多的报道中冲出重围,让家乡的读者看到具有独特性的报道?

  谭彩莲策划的一个奥运系列报道,是挖掘一些和奥运有关系的马来西亚人来作专访。“我想通过他们来看马来西亚人在奥运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身为一个小小东南亚国家的国民,他们默默的贡献可能会在一片浪潮中被淹没,被忽略和遗忘。”

  “但是他们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奥运故事。”她娓娓道来——一位专业摄影师镜头下中国十多年来的演变、一个学生和残奥会的结缘……

  结缘奥运

  谭彩莲自己又何尝不是奥运故事的主角之一。

  她从事新闻业二十余年,从体育记者转为新闻记者,再转向国际报道,先后被派驻到新加坡和中国。今年的北京奥运,将是她第三次参与奥运赛事报道,之前的两次是在韩国首尔(1988)和西班牙巴塞罗那 (1992)。她也曾参与1990年北京亚运会报道。

  她说自己小时候是个好动儿,高中时曾热衷于英式篮球(netball),也喜欢观看各种体育赛事。毕业后加入马新社当实习记者时,很自然地选择了体育组。据她介绍,当时的体育记者大多数是男性,抽烟喝酒似乎是体育新闻从业人员的共性,所以烟酒不沾的她更成了异数。

  “我不是排斥烟酒,也不是没有尝试,但不知为什么,就是咽不下。”虽为异类,却不影响她和同行们打成一片,建立关键的联络网,这大概和她阳光爽朗、平易近人的性格有关。

  作为记者,她第一次踏进奥运场地是在二十年前的首尔。当时她还以为那将是她人生中惟一一次那么贴近奥运。“奥运终于来到亚洲了,那是多么令人兴奋的消息。”

  自从日本于1964举办奥运后,亚洲国家就一直和此赛事无缘,直到韩国的兴起。当年已经是“冷战”的尾声,而之前的几届奥运,都发生了多起因政治原因导致的抵制活动,于是韩国就不遗余力地要筹办一场 “完整”的、吸引最多国家出席的奥运。

  谭彩莲回忆道,韩国不惜花大手笔,要把赛事主办得尽善尽美,开幕彩排耗费时日,场馆建设力求宏伟先进,目标是以一个成功的奥运来向世界证明,它已晋升为新兴的工业发达国家,可与其他奥运会举办国相比肩。

  韩国民众似乎也很在意奥运的成败和形象。她记得有一回在首尔的奥运赛事期间乘坐出租车,司机不通英文,也搞不清楚她要去的体育馆在哪里,于是兜兜转转,满街寻找可以帮忙翻译的行人,最终抵达目的地时,司机一分钱也没跟她要,反而不断地道歉。

  “亚洲国家似乎都有这种需要证明自己的情绪。反观后来西班牙的奥运,就不见得有多华丽或庞大的场馆。”谭彩莲做了这样的总结。

  二十年后的今天,奥运重归亚洲。更让她惊喜的是,马新社于2006年决定在北京开设代表处,由她出任第一届特派记者兼主任,任期三年。这个差事使她在阔别体育新闻多年后,再次有机会参与现场奥运报道。

  和以往不同的是,谭彩莲这回需要做的,不仅是短短数周的体育赛事,而是用数年的时间,来观察中国在奥运前后的演变。两年多下来,她感慨地说:“中国这么大,这么矛盾多变,我仅仅看到了表面而已。”

  中国渊源

  对谭彩莲来说,中国是她父亲曾经的故乡。上个世纪中期左右,她父亲离开广东家乡后再也没有踏上故土。母亲则是马来西亚第三代华裔。已经过世多年的父亲,以前很少提及家乡的事,至今,谭彩莲对于祖籍家乡的确实地理位置还是很迷茫。

  “我的一些表兄弟姐妹们大多接受过中文教育。而我父亲的孩子们则都受英文教育。后来亲戚们听说我被派驻到北京时,都笑话我说,不懂中文怎么办?”

  起初,语言障碍的确带来一些生活和工作沟通上的困扰,但是也增添了生活乐趣和挑战。刚开始来华找房子、四处奔波办理设立代表处的手续等事项时,她都让下榻的酒店职员帮忙,把她想说的话,一句句分别用拼音、中文和英文,写在一张张小纸条上,那些纸条成了她随身必带的流动字典。

  通常,上馆子吃饭,她一定找有显示大图片或是有中英对照菜单的餐厅。随着奥运的临近,这种餐厅越来越多——虽说有的菜单翻译让她摸不着脑袋,例如,“童子鸡”这道菜,在某店菜单上出现的英语意译,变成了“没有性行为的鸟类”。

  有一回,她用身体语言和餐厅服务员沟通,成功地讨来了勺子后,她举起勺子,用当时仅会的几句中文问道:“这个叫什么?”服务员以为考她的英文,愣了一下后,腼腆地回答道:“se—poon……”

  也许正是这些经历让谭彩莲觉得,既然生活在北京,就应该积极学习本地语言。两年下来,她已经说得出一口通顺的中文,出席使用中文的记者发布会时也听得懂了,虽说还是没法读写。

  对于中国政府积极推广老百姓学“奥运英语”,她的感觉是,短期的培训不太可能快速提高大众的英文水平。她认为,其实语言障碍问题哪里都有,许多曾经主办奥运的国家,英语也不是主流语言。“我觉得一个成功的奥运,更重要的是大家拥有体育精神,互相不计国籍地为出色的运动员打气和喝彩。”她说。

  随着奥运一天天逼近,谭彩莲的工作日渐繁重。一方面她要协调马来西亚总部增派过来的人手,一方面也要适应奥运期间新的采访规则,例如申请各种不同的证件等,同时也得盯紧日常的突发新闻。

  只要事先策划并分配好时间,她觉得奥运期间的工作量并不会大幅度增加,因为她主要的关注点和新闻切入点,会放在马来西亚的运动团队上,他们只有三十来人。但她觉得有一点比较遗憾的是,要直接和中国运动员取得联系和进行采访,是比较困难的。

  这期间她也忙中抽闲,为家乡的亲戚朋友们挑选和采购奥运纪念品。到目前为止,她最为满意的纪念品是一个球状的小灯——透明球的中心,是一座迷你“鸟巢”,奥运五环颜色的灯光从“鸟巢”下方透射出来,会投影在天花板上。

  她把这个小小的球灯放在卧室里,晚上躺在床上歇息时,看着那淡淡的五环色彩在天花板上跳动,让她有一种小孩子般的兴奋:第三次的奥运体验即将到来。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来源:经济观察网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