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关于民企原罪问题的对话(3)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5日 09:38 新浪财经

  关于民企原罪问题的对话

  (之三)

  郭梓林(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韩朝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

  茅于轼(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民营企业家都有原罪吗?

  茅于轼

  最近几年接连发生了一批问题富豪落马的事件,引起大家的谈论,这些民营企业家都是非法起家的,是不是大多数民营企业家都如此?二十八年前全中国没有一个富人。北京只有唯一的一辆小轿车,是周总理特批给梅兰芳的。今天光北京就有几十万辆私人小轿车,全国总有近千万能买得起小轿车的富有阶级。在这么短的时期里,积累起这么多的财富,不靠剥削,没有不正当的收入,似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大家议论企业家第一桶金的合法性问题。

  这个讨论背后可能有深刻的含义。拿宪法修改中要不要列入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问题看,反对的一个相当普遍的理由就是害怕把非法所得的财产合法化。现在宪法中对于公私财产保护的说法显然是有差别的,对私有财产缺乏严格保护,就会给侵犯他人财产留下机会,鼓励人们想方设法侵犯他人已经生产出来的财富而不是自己去努力生产。这对于社会可能产生巨大的破坏力。

  更重要的是如果认定现在财产持有大多数是非法的,这将为社会动乱打下隐患,说不定哪一天就会发生清算非法财产的大规模动乱。到那时我们将重温一次解放初打土豪分田地,没收资本家财产的激烈运动,社会要花很长一段时间来重新建立起生产生活的秩序,而且新秩序很可能还是一个继续走向再次革命的制度,中国将再次跌入革命,反革命,反反革命万劫不复的循环之中。说到底,这还是一个保护财产权的问题。大规模地清算非法财产其实就是否认所有权。所有权不牢靠的社会制度必然反复发生清算运动。

  我们不知道企业家的第一桶金是不是都有非法的成分。如果拿严格的标准来衡量,恐怕难免都有些。就拿

个人所得税来看,1980年颁布并实施,可是当年全国只征收了16万元,可以肯定绝大部分人都没有缴税。没缴税的收入就不能算合法收入。在国外许多政治家,运动员,电影明星等都有因为偷漏税而犯罪的。可以说1980年绝大多数百姓都犯了法,岂止是企业家而已。再比如我国的私营经济在1984年修改宪法之前都是非法的,因为宪法严格禁止非公有经济。但事实上摆地摊的,跑单帮的个体户,早已成千上万。这些人连宪法都违反了,还有什么可辩解的呢。可是这一切又是我们这个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从单一公有制过渡到多种所有制的国家必然发生的。全民犯法,企业家怎能例外呢。

  大家也许可以同意1980年不缴税不算犯法,那么1981年不缴税算不算犯法?1982年呢?今年是所得税法颁布后的26年,据我所知,不缴税,或者少缴税的还大有人在。他们算不算犯法?如果老这么下去,何年何月这税法才能真正立得起来?严格依法办事既行不通,含糊行法又永远不能真正立法。这就是转制国家所面临的困境。明白这里的困难,对企业家的财产是否合法的问题就有一点新认识了。

  应该说,在转制国家里犯法的不光是企业家,而是全民性的。既然如此为什么大家不讨论自己犯没犯法,而眼睛只盯住了企业家呢?有少数人犯了红眼病,看见企业家赚钱多,于心不干,专门找他们的毛病,这且不去说它。大多数还不是犯红眼病,而是按照马克思传统经济学的理论,资本家就是剥削者,剥削就是非法。资本的每一根毛孔都渗透着工人的血汗,拥有资本的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血汗怎么能合法呢?十六大文件中提到“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大家对于这个提法觉得很难理解。既然是非劳动收入,则一定是剥削性的,为什么剥削还可以合法呢?剩余价值理论是如此之深入人心,它使得我们对于非劳动收入的合法性产生深刻的怀疑。不但对企业家过去赚的钱有怀疑,将来任何人得到的非劳动收入都会怀疑。不彻底放弃剩余价值理论,我们的改革迟早会碰到障碍。可是这个理论还不断在现有的教科书中被反复地传授着。

  如果用彻底的剩余价值理论看待企业家,也用同样的理论看待自己,就会发现,我们每个人从银行储蓄得到的利息不也是剥削吗?这和企业家赚利润不是大同小异吗?可是从来没有谁提出利息是剥削,不应该享受,相反,为了利息要交所得税还蛮有牢骚,少“剥削”一点还不同意呢。可见我们这个社会对企业家有根深蒂固的偏见。文革时的“地富反坏右”是反动分子,剥削阶级是敌对阶级,这种种说法远远没有肃清,糊涂思想还有极大的市场。它正在严重地妨碍着改革的更深的进展。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不同,前者是人权的平等,它必然造成收入的不平等,因为人跟人不同,能力有大小,运气有好坏;后者是经济的平等,它必然有人权的不平等作后盾,只有强制性的压制优秀分子才能做到经济上的平等。经过三十年的试验,我们放弃了计划经济,转制到市场经济,结果果然不错。既然如此,我们就得接受经济上的不平等。市场是变化多端的。几年之内集聚巨大财富是完全可能的;一夜之间从富豪变赤贫也有可能。为了减少这种过大的差距,政府有累进个人所得税,也有社会保险的安全网。这是在现实世界中比较能够接受的制度安排。

  对民营企业家的偏见在西方国家里是不存在的。企业家只是一种社会分工。有人愿意当政府官员,有人愿意当大学教授,也有人愿意当电影明星,各有各的志趣。绝没有人认为当了企业家就变了剥削者,就要被另眼看待。难道社会不需要企业家吗?当然不是。现在中国好的企业家太少太少。物以稀为贵,所以企业家的身分很高,也有那么多人花了大价钱去学MBA。设想如果社会上没了企业家将出现什么情况。那时劳动,资本,技术,市场不能合理地组合起来,就业马上就会出问题,经济将停止增长,那是十分糟糕的。企业家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一样,都是社会不可缺少的职务。拿当前的情况看,恐怕企业家更稀少,更值得重视。

  企业家当然要守法,即使在转制的过渡期,虽然法制有许多矛盾,也要尽量做到守法,绝不可以故意违法,钻法律的空子。企业家特别要注意不可侵犯他人的权益。不可借钱不还,不可搞假冒伪劣,不可拖欠工资和货款,尤其是不可欺压工人,剥夺他们的休息时间,强令加班加点,或者在恶劣的环境中劳动。这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它远比笼统地讨论剥削,合法性等问题重要得多。

  周正毅等人根本不是企业家,他们是一批胆大妄为的骗子。和赖昌星差不多,只有小学文化,根本不懂法律,但脑袋特别灵活,善于钻空子,结果干出惊天动地的大坏事。但是光凭他们自己这点能耐,什么大事都干不成。他们是撬动了掌有大权的政府干部,才能为所欲为,达到他们那些低级趣味的人生目标。他们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的怪胎,和企业家根本不搭界。因为出现了周正毅事件就怀疑全国的企业家是完全没有道理的。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像维护工人农民权益那样地维护企业家的权益。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所有人的权益都是平等地受到同样重视和保护的。只有这样,国家才能走上正轨,避免动乱,持续地发展。

  企业家是改革的功臣

  茅于轼

  我国改革的成功是举世瞩目的。在二十八年间人均收入翻了两番,有两亿多人脱了贫,国际贸易从微不足道增长到世界名列第三。“中国制造”的产品行销全球。中国人追求现代化花了一百五十年的时间,但是过去的一百二十年不是抵御外侮,就是忙于内讧,大部分的人力物力就是这样消耗掉的。只有最近的二十五年,我们确实干成了一些事。当然,我们不必为此而骄傲,因为现在离开我们建成一个民主法治的市场经济的先进社会的目标,还有很远的距离。不过为了总结经验,明确今后应该鼓励什么,防止什么,有必要对过去改革成功的主要经验加以回顾总结。

  我认为首先是邓小平拨乱反正,从文革的巨大混乱和敌对的派系斗争,无数的冤假错案中整理出头绪,把国家从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道路上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纲的正确道路。此间有一大批优秀的共产党员,包括胡耀邦等和以后的集体领导做出了贡献。没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任何真正的进步都是空谈。而这个环境正是一大批正直的共产党员,尤其是其中的领导干部的努力为全国人民提供的。

  政治领导只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从事千辛万苦,千头万绪的具体事务的是劳苦大众和企业家,当然也有知识分子。我们建设的成功缺了哪个成分也不行。党的领导,工人农民的劳动,甚至知识分子的努力,都没有谁怀疑过他们所起的作用,但是企业家的贡献却很少有人提起,还有许多人至今仍然以为企业家是剥削者,是阶级斗争的对象,他们有原罪。这种观点,我以为有彻底纠正的必要。我们只要想一想, 改革以前一样有共产党的领导, 有工人, 农民, 知识分子, 但是那时候没有创造出多少财富。 而改革以后多了一个企业家, 财富就像泉涌似地爆发出来。 可见企业家的重要性。

  认为企业家是剥削者是非常陈旧的观点。按照现代经济学的分析,并经过计量经济学对事实的客观检验,证明了在一个平等竞争和自由选择的市场上,各个参与者从市场所获得的报酬等于他为社会创造的财富。或者说,国民所得是按照要素对社会的贡献来分配的。这是一个客观规律,没有任何人能够改变的。换句话讲劳动者得到工资,企业家得到利润,出资人得到利息,自然资源的所有者得到租金。这是一般市场经济的分配规则。

  应该承认,我国还没有做到真正的市场经济的分配规则,但是大部分分配已经逐步转移到新规则上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经历了无数的试探,闯过了许多难关,例如开放集市贸易,价格改革,双轨制并轨,国企改制,股票市场的建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等,这些直接间接都和分配原则有关。但是在这一切变革中,我认为最难的就是民办企业的出现。其中企业家经历着最危险,最复杂,最受委曲的经历。

  记得改革开始之前,我国已经彻底地消灭了一切私营经济成分,不要说企业家,连单干户也没有。当时党的政策是消灭一切资本主义成分在萌芽状态。老太太在家里养几只鸡都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尾巴,要统统割掉。改革开始以后,政策有点松动,勇敢的个体户开始建立集市贸易,跑单帮。但是政策认为长途贩运和跑单帮是投机倒把,属于严格禁止之列。现在看来,远洋买卖都在做,长途贩运有什么错误。可是政府惩罚跑单帮的人何止几千上万。当时如果没有这些勇敢的先锋分子,哪儿来今天的民营经济的半边天下。

  到1984年,修改宪法,这才允许个体工商户的经营,所谓个体工商户是指雇工不超过八人者。因为据说超过八人就成了剥削(多么奇怪的逻辑)。虽然政策有了点松动,但是政府和百姓对个体户仍然侧目而视,在注册登记,税收等方面多加干扰。那时办一个工商执照至少要半年时间;税务局在征税方面多方为难。这种情况也属正常,因为党和国家教导大家三十年,反复灌输资本家如何可恶,资本主义复辟会有千百万颗人头落地。大家对个体户和“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防范也在意料之中。幸亏有一批敢为天下先的先进分子,不畏艰险,在夹缝中求生存,在夹缝之求发展,经过竞争和淘汰,逐渐把最优秀的少数工商户筛选出来,成为后来的企业家。

  但是,那时组建个人所有的企业仍属严格禁止之列。直到1988年修改宪法,才“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但是仍然“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破坏国家经济计划。”私营经济还是处于动辄得咎的处境,地位十分脆弱,境况岌岌可危。到1993年再一次修改宪法,国家确立了市场经济为发展方向,私营经济才被承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到1999年再一次修改宪法,私营经济总算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有无数个人被错误地惩处,有许许多多不幸的故事。其中企业家在极其不利的条件下,冲破万难,不怕牺牲,才有今天我国蓬勃发展的经济局面。和工人农民相比,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他们是最不被理解,因而处境十分困难的一个群体。更不用和政府官员相比了。连臭老九的知识分子的处境也比他们强许多。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取决于它的生产能力,而生产是在企业里进行的,企业的好坏很大程度上是由企业家的领导决定的。所以企业家的状况决定着国家的实力。我国的经济实力从弱小的壮大,主要靠企业家的成长。全世界的企业家没有哪个国家像我们的企业家那样多灾多难,处境艰险。但是我国的企业家为国争了光。当然,大部分企业家未见得有这么远大的眼光,他们主要是为了自己赚钱,但正如亚当。斯密在1776年的《国富论》中所说的,每个人为自利而努力工作时,他也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可以说企业家是我们改革成功的有功之臣。

  许多人认为企业家有罪,不是因为剥削(这是我们认识上的重大进步),而是因为他们犯过法。严格讲,许多企业家是有过这样的经历。但是事出有因,因为我国的法律也是从计划经济转移到市场经济来的。许多法律本身就是错的。连作为根本大法的宪法都修改了四次,更不用说其他的法律了。与其说是企业家犯法,不如说是企业家促进了不适当的法律的修改。所以说,有许多情况是法律错了,而不是企业家错了。最近的一个例子就是孙大午案。他没有侵犯任何人,而且为许多人作了好事,可是我们的法律说他犯了法,还判他三年监禁。大家评评理看,究竟是孙大午错还是法律错?法律要不要修改?如果盯住过时的法律,不愿意改,我们改革的前途就被彻底地断送掉了。

  更有不少情况,企业家之犯法是因为政府当局处置不当。例如税务局征税,有许多不合理的规定。(见注)企业家反复多次反映,当局起初不认错,后来各方面反映实在太强烈,不得不承认有毛病,但是至今不改。税务局要求企业营业要开发票,这没有错,但是大家纳的税税务局可不给开发票。企业和政府完全不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上,吃亏的永远是企业。企业家对这种种不合理的做法无法抗衡,只好以恶治恶,用做假账来对付。这样企业家显然是犯法了,但是确实是是事出有因,最初的起因还在政府一边。这种类似的情况不仅仅发生在企业家那里,而且也发生在一般人民群众那里。要说犯罪,就不仅仅是企业家的事了,所以光怪企业家是没有多少道理的。

  当然,不能说企业家都是好的,搞假冒伪劣,走私贩毒也是有的。正像共产党虽然领导改革有功,但是贪污腐化的很不少;普通群众中作奸犯科的同样存在,只是各种人由于身分不同,犯错误的方式不同。企业家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是有功的。澄清这一点关系重大,因为我国的改革还没有完成,进一步的改革还要靠企业家的作用,比如扩大就业,没有企业家的作用就很难实现。认为企业家有原罪,以后叫他们怎么办?少了他们的作用,国家是祸是福?

  原罪的说法渊源于宗教。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是有罪的。这一点各人有各人的看法。但是人都会犯错误,这一点谁也不能否认。改革中是哪种人犯了错误呢?我认为主要是那些反对改革的人。过去不同意发展民营经济,反对经济上的自由开放,坚持过时的计划经济主张,用老眼光看待西方的先进文明。当然,这些人也不是故意要使国家停滞倒退,他们也希望国家变好,但是观念落后,不能与时俱进,成了改革开放的阻力。相反,那些勇于冲破阻力,甘愿个人承受政治风险的改革先进分子,包括企业家,是改革开放的有功之臣。今后如果我们能够给这些人更多的创造空间,相信我们前进的步伐还能更快一些。

  (注∶税务局不承认月薪超过一千元的部分是工资,不让进入企业成本,企业的这部分开支被强制进入利润账下,税务局对其征收企业所得税。但是税务局在征收个人所得税时又认为这部分钱是个人工资,该征个人所得税税。对税务局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企业往往用虚报职工人数的办法来对付。又如税务局对企业预征企业所得税,企业还没有赚到钱,就假定它到年底能获利,先把所得税征了,造成企业资金周转困难。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难,另一方面税务局事先预征所得税,使企业雪上加霜。企业对付这种不合理做法的办法是扩大成本,隐瞒利润,做假账。这种双方猫捉老鼠式的关系,最终是破坏了社会的信用。要改变这一点,必须政府方面主动改正。)

  梓林:

  你传过来的茅老师的两篇文章写得很好。语气平和,娓娓道来,却切中要害,严谨透彻。但我觉得最有价值的是“企业家是改革功臣”那篇中最后的那段“注”。它用事实说明了中国企业家在有些情况下为什么会趋向违法经营。这样的报道要能更多一点、更翔实一点,该有多好啊。

  其实,经济学各分支的理论教科书中对这类现象都有所分析(如税收理论、管制理论中都有这方面的内容),国外也有这方面的类似经验。但是,国内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正式报道却几乎没有。以致一般人想当然地断定,企业家违法当然是因为企业家缺德,心黑。

  可以肯定,中国的民营企业家(甚至国有企业领导人)们的肚子里,那类被“逼良为娼”的故事多得不计其数,真要搜集的话,一定还会找到更典型、更令人齿冷的故事来。但是,中国的企业家们却对此违莫如深。如果企业家们的这些实际经历能公诸于众,并被做成一些有理论深度的案例研究报告,对于中国的转型研究将利莫大焉。同时,对于消除社会上有关企业的种种负面印象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讲,目前社会公众对企业家群体的种种负面印象是否也要由企业家们自己负一定责任?你为什么不把自己创业过程中的种种难处、委屈、苦衷公开出来?为什么只吹你过五关斩六将,点石成金,不提你当孙子、被人“斩”和被人“黑”?当然,这样的故事讲出来有可能给当事人招来巨大的麻烦甚至风险,但这只是技术问题,只要想做,是完全有办法处理好的。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的企业家们还没有意识到,作为一个客观上的社会群体,他们有着超越个人的共同利益。他们中应当有人想到,这个群体的利益和需求应当以一种更明确的方式表达出来;同时,在维护自身共同利益上,需要有一种更自觉的群体公关努力,即让公众理解自己。中国的企业家们仍处于各自谋生、埋头赚钱的状态中。不管用什么手段,只要我自己赚了钱就行。在这种状态下,学者们即使想为企业家们说点公道话,也说不具体,只能抽象地笼而统之。如张维迎所谓“要善待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人”,以及茅老师的这些理论性解说。实际上,尽管企业家群体是市场化改革的受益者,并被视为某种强势群体,但在面对行政权力、面对官员时,企业家是地地道道的弱势群体,中国的企业家们是在一种严重扭曲的、不规范的市场环境中成长起来。如果公众能够明白这些,他们对

中国经济改革现实的认识一定会有不同,对企业家群体的态度也会更客观一点。所谓“原罪说”的非理性也将昭然若揭。

  中国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企业家,中国只有创造出使优秀企业家层出不穷的社会环境来,才有望赶超世界发达国家。而这有赖于法治和民主。我相信,尽管中国的许多企业家迄今在许多情况下是在灰色空间里钻制度空子发财的,但一个法治化的商业环境还是远较现有的中国社会更有利于商业活动,也更能令企业家们心情愉快和有尊严感。但这是需要由全社会,当然也包括企业家们自身,为之努力的。

  

朝华

  2006年12月24日22:27:16

  朝华:

  我们的讨论已经挂在我的博克上,你不介意吧?

  梓林

  2006年12月24日 22:27:57

  梓林:

  你不怕招来骂声一片?

  朝华

  2006年12月24日22:36:05

  朝华:

  你不是说“中国的“文艺复兴”。唯其艰难,才需要知识分子矢志不移,持之以恒。这包括不做荆轲式的冒险和孤注一掷。开启民智,哪能一蹴可就”吗?我怕什么?有你给我撑腰。

  梓林

  2006年12月25日09:44:19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