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实业银行启动自新之路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4日 11:31 和讯网-《财经》杂志 | |||||||||
注资、寻找战略投资者,有着浓重“主办银行”色彩的中信实业银行终于启动了自新之路 □ 本刊记者 凌华薇 吴小亮/文 在各家股份制银行纷纷寻求外资入股、进行财务重组的浪潮下,有着浓重“主办银行
先是中信实业银行更名为“中信银行”的申请获得银监会批准,紧接着便传来今年年底前,中信集团将向中信实业银行一次性注资80亿元的重组消息。 在“空降行长”陈小宪推行的内部改革和整治后,中信实业银行再次提出了推进股改、在未来的一两年内谋求上市的目标。 告别“实业” 2002年,中信集团获批首家金融控股试点。以2004年底的数据计,中信集团7016亿元总资产中,中信实业银行以5000亿元规模之巨占到了70%以上。 然而,中信实业银行近年来的发展和这一地位并不相称。在2000年,中信实业银行在股份制银行中排名仅次于交通银行,2004年末总资产也仅次于招商银行,但是其他重要指标如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不良资产率、资产收益率等,中信实业银行都落在了招商银行、浦发银行等上市银行和兴业银行之后(见“股份制银行2004年末业绩对照”)。2001年曾被穆迪国际评级机构认为股份制银行财务实力最强的中信实业银行,2003年却因资本充足率不足等原因被调低了评级展望。 中信实业银行成立于1987年,是中信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也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新兴银行之一。截至2004年底,中信实业银行资本充足率6.05%。总资产5148.22亿元,存款4514.1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064.40亿元;不良贷款余额为182.49亿元,相应拨备只有39.22亿元。 正如名字中带有的“实业”二字,中信实业银行相当偏重于公司业务,零售业务不到10%,公司业务中最大的一块约占17.35%在北京,其中很大一部分又来源于中信集团本身的业务。 这样特殊的背景,是中信实业银行得以与其他股份制银行区别开来的重要特点——既为其发展提供了较高的起点,也带来了大量关联交易。 2004年的中信实业银行年报上,披露了中信实业银行和中信的关联关系,关联贷款共计53.56亿元,这比起2003年来已经是大有改观。2003年,中信集团和该银行的关联贷款达到54.65亿元,2002年为71.62亿元。但这53.56亿的关联贷款中,形成不良者有5.3亿元,不良率为9.9%。 这一比率虽然比上一年度下降了近9个百分点,但还是超过中信实业银行所有贷款的不良指标5.96%。在中信实业银行2004年年报中,关联企业形成不良贷款的公司包括中信房地产公司、中国中海直公司等。除此之外,属于关注类贷款的至少还有三笔,分别来自于中信兴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中信国安集团公司。 外界相信,中信实业银行对中信集团及其“潜在关联”企业的贷款,很可能不止于账面披露的数字。如何处理好银行和中信集团之间的微妙关系,决定着银行的前途,这个问题首先摆在中信集团的面前。 2002年的重组 2002年,中信成立国内首家实质意义上的金融控股集团,旗下资产包括中信实业银行、中信证券、信诚保险、中信信托、中信资产管理公司等多个金融业态。 中信的最初想法是将中信集团持有的各金融企业股权划拨到金融控股公司,但至今未予落实;集团有意在中信实业银行的技术平台上开发适合金融控股公司管理、渠道整合之用的三代技术,日前也没有按照计划顺利上线。当年在金融控股的一系列运作中,中信集团有计划将同为中信麾下的中信实业银行和香港的中信嘉华银行(香港交易所代码:0183)进行整合,从股改到香港上市一步到位,不料最终意外难产。 在2002年的那次重组计划中,当时所有的方案都获得了境内监管当局、有关部门的批准,甚至要引入作为股东的几个大型国有企业先期资金都已到账,但最后却功亏一篑。原因在于嘉华银行为香港银行,受香港金管局的监管;而按香港的标准,中信实业银行的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率都达不到要求。香港的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都在12%以上,中信实业银行当年仅5.85%,不良资产高达14%,因此香港金管局未能批准重组方案。最终,引入股东的先期资金又被退回。 此后,有关中信实业银行股改、上市的消息便陷于沉寂。浦发行、民生银行等股份制银行上市、引进外资、重组的动作此起彼伏,中信实业银行却鲜有举动。 从注资到引资 中信实业银行此次波澜再起,主要源自监管层的日渐升级的监管要求。 2003年4月银监会成立后,即对股份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了明确要求,对被公认为底子较好的股份制银行要求最严格:2004年底达到6%,2006年底达到8%,否则将实行限制发展业务等惩罚性措施。 在这一监管趋严的环境下,中信集团在2002年以返还利润12.57亿元的形式,弥补了中信实业银行的资本金,后者在2003年底资本充足率一度达到8.12%。但是2003年银监会再度修改了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方法,按这一要求,中信实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再度出现了较大的缺口。 中信集团于2003年下半年宣布发债100亿元,其中很大部分用于补充中信实业银行的资本金。最终2004年中信集团对中信实业银行以资本金注入25亿元、用利润转增资本金12.58亿元。此外2004年中信实业银行发行60亿元次级债,使得年底的资本充足率达到6.02%。 2004年中信集团还返还了中信实业银行的利润33.39亿元以核销坏账,使得当年度对中信实业银行的支持总计近80亿元。这是中信集团第一次大规模以利润对银行坏帐予以核销。中信集团目前已经决定返还两到三年的利润用于核销中信实业银行的不良贷款。 “今年中信实业银行上半年利润已经达到35亿元,全年应该能完成60亿元。”中信实业银行行长陈小宪日前表示。 “集团对再次注资有一个周密安排。”中信集团多位内部人士确认,中信集团将在2005年下半年再度发债,一步到位补充中信实业银行的资本金80亿元,并将继续以当年利润核销呆账。中信实业银行也会视需要再度发行次级债来补充资本。在预计三年的内部整治以后,中信实业银行的不良率应当控制在5%以下,拨备覆盖率超过50%,资本充足率超过8%。 资产负债率在90%以上的中信集团连年来有大规模的项目投入,未来对中信银行不可能连续注巨资,银行的发展需要建立长期的资本补充机制。中信实业银行有关人士透露,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准备上市的工作,将开始提上日程。 (本文刊于9月5日出版的《财经》2005年第1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