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前科龙时代--顾雏军的“草莽期”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3日 15:43 和讯网-《财经》杂志 | |||||||||
在顾雏军的两次人生巅峰时刻,争议和质疑都环绕着他 在顾雏军2001年底入主科龙电器并成为中国制冷家电行业的新霸主之前,他有过两次“闪光”的时刻。两次时间相隔十年,第一次是作为制冷剂技术天才,第二次是作为香港创业板上市公司新贵。
在这两次人生巅峰时刻,争议和质疑都环绕着他。 1988年,顾雏军赴京城创业。这一年,他在美国《能源》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一个新型热力循环的研究”的论文,这成为他人生第一个起点。其中的理论,后来成为顾氏无氟制冷剂的基础。他声称,这种制冷剂环保且节能30%以上。 在新华社连续三次报道之后,顾以“制冷剂技术新星”的姿态崛起。媒体将其理论称为“顾氏循环”,一时与热力学基本理论“劳伦兹循环”比肩。顾雏军随后成立华 坠 荆 989年推出了顾氏制冷剂,1990年又推出“新一代超低耗能的小康空调”。 顾的理论成就,并未得到国内制冷行业主流专家学者的认同。1992年9月,国家科委有关部门在北京召开了关于“顾氏循环”技术推广的可行性论证会议,大部分学者认为“顾氏循环”只是“劳伦兹循环”的重述,并无新意。全国制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曹德胜告诉记者,“顾氏循环理论”的说法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已被否定,顾称这一理论曾“列入中学教科书”,则是子虚乌有。“热力学界只有劳伦兹理论,这些内容只有在大学才可能学到”。 顾的创业经历,更是坎坷重重。自1991年4月至1994年2月,在由国家家用电器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国家日用电器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广东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机构进行的抽检中,华所生产的“小康空调”的安全性能和制冷性能,多次均未达到国家规定标准,被判定为“不合格产品”。顾数次与人联手生产空调的努力,最后也都以不欢而散告终。 在顾雏军国内创业艰难的同时,他在海外创业成功的故事开始流传。顾称自己于1991年赴英国创业,以“实力”成功说服英国一家超市集团,在属下600家超市使用他的制冷剂改造中央空调。他又称,当年游历德国、加拿大、美国,德国BMW公司、加拿大道格拉斯集团、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争相使用其技术改造制冷设备。 最后,为准备在香港创业板上市,顾的海外开拓被落实于一套关于顾氏制冷剂市场份额的标准表述:“占有欧洲市场的25%、北美市场的10%、亚洲市场的50%”。从海外杀回国内,顾的近期目标是“占领中国市场的99%”。 1994年底,顾雏军在天津创办格林柯尔制冷剂(中国)有限公司,这是他在国内的第一家格林柯尔公司。此前,他已经在英属维尔京群岛(BVI)注册了十余家以格林柯尔(Green Cool)开头的公司名称。也是从这年起,之前的“华”概念被弃用,顾从此以格林柯尔集团老板的姿态示人。 1998年,顾在北京、深圳两地成立了格林柯尔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次年,又在海南、湖北成立了格林柯尔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这四家皆为顾雏军BVI私人公司全资持有,并不生产制冷剂,只是销售和替换安装格林柯尔制冷剂。这些制冷剂全部来自天津格林柯尔。 上述四家格林柯尔公司,最终于2000年被注入在开曼群岛注册的格林柯尔科技(资讯 行情 论坛)控股有限公司,于当年7月在香港创业板上市,筹资5亿港元。顾占上市公司逾七成股份。 第二年,格林柯尔科技控股发表了令人惊讶的2000年年报,显示公司总收入3.64亿元人民币,是1998年收入的3300倍;利润则达到2.69亿元,纯利率约70%!格林柯尔一举成为香港创业板盈利第一公司。 《财经》2001年10月5日发表文章“格林柯尔疑云”,力证格林柯尔存在利润操纵的重大嫌疑。但香港证监会当时并未介入进行调查,格林柯尔股价大跌,而顾雏军元气未伤。 香港格林柯尔上市是一个真正的开始。顾雏军第一次真正有了完成庞大计划所需的杠杆和资源。他要重返前十年鲜有斩获的国内战场,撬动崭新的远为恢宏的格林柯尔王国。 2001年,他看中了广东科龙(资讯 行情 论坛),并最终得到了它。 顾雏军的“草莽期”结束了。 (本文刊于9月5日出版的《财经》2005年第18期)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