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顾雏军失去人身自由 > 正文
 

《财经》:江西科龙--寄生的形成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3日 15:38 和讯网-《财经》杂志

《财经》:江西科龙--寄生的形成

  江西科龙与江西格林柯尔紧密的共生关系及频繁的资金运作,曾引起南昌市有关负责人的不满,他告诉格林柯尔“你们不要不抓生产光顾着开票”

  进入8月,位于南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科龙工业园全面停产,占地2000余亩的偌大厂区内一片寂寥。

  工业园大门前,江西格林柯尔(资讯 行情 论坛)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江西格林柯尔)和江西科龙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江西科龙)的门牌并列悬挂。身兼两家公司董事长的张宏,则已于月初被捕。

  此时,距顾雏军进军江西已届三年。目前所知,他在此地获取的收益,远大于他在中国任何一个省份之所得,而他给当地造成的伤害也堪称空前。热衷于招商引资的南昌市政府为顾提供了一个地方政府所能提供的一切,包括土地、资金、配套建设和优惠政策。但这一切只是增加了顾对当地资源的控制力。

  人们很快看到,顾雏军是如何娴熟地利用这种控制力,抽取当地资源来制造和放大他的“奇迹”,而这进一步迷惑了这座内地的欠发达城市。

  在南昌获得的超强控制力的另一重功效,是使得顾再以南昌科龙为中枢,从远在广东省顺德的科龙电器(资讯 行情 论坛)(深圳交易所代码:000921)庞大的资金动脉中抽血,并最终输往他自己所有的同样庞大的格林柯尔资金循环体。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南昌人仍沉浸在引进科龙工业园这一迄今江西最大的外商投资项目的热望之中。对顾雏军的所作所为,他们并非一无所知,但几乎毫无防备。

  所以,当最后的危机到来时,一切已难以挽回。

  “资本包装术”范本

  江西科龙与江西格林柯尔同于2002年6月24日成立。前者以上市公司科龙电器的资源所建,后者则由顾雏军私人所有的格林柯尔系投资。在为时三年的运营中,江西科龙控制了科龙电器在华东六省一市的销售所得,而其自身又受控于江西格林柯尔。一切收益,最终指向顾雏军本人。

  江西格林柯尔的创业史,堪称顾雏军“资本包装术”的范本。公司最初注册资本为2400万美元,股东为设在天津的格林柯尔制冷剂(中国)有限公司(下称天津格林柯尔)和注册于英属维尔京群岛的格林柯尔企业控股有限公司(下称格林柯尔企业控股)。前者以现金1080万美元入股,后者以120万美元现金加一项专利入股,专利估值1.26亿元人民币(折合1521万美元),其中1200万美元作为注册资本。

  值得注意的是,格林柯尔企业控股的此项专利名为“顾氏热力循环热工装置的工作介质”,于一年后被再度估值为5.32亿人民币,作为顾雏军个人出资,注入2003年6月成立的

扬州格林柯尔创业投资有限公司。

  江西格林柯尔创立未久,第三家股东进入。这家股东名为格林柯尔资本有限公司(下称格林柯尔资本公司),注册地同为英属维尔京群岛,与格林柯尔企业控股同为顾雏军私人公司。2002年9月,这家公司在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获得2378亩熟地,土地被拆分为八块出让,格林柯尔资本公司一次付清476万元土地出让金。

  当年11月,上述土地被估值为4.71亿元人民币,折合美元5689万元,作为格林柯尔资本公司对江西格林柯尔的注资,其中5100万美元作为实收资本。由此,江西格林柯尔增资至7500万美元。短短三月,土地价值增长百倍。

  两年后的2004年7月,江西格林柯尔第三次增资,新增资本来自格林柯尔企业控股,同样以一项专利折资入股,作价2000万美元。

  显而易见,顾雏军对江西格林柯尔的实际投资成本,仅为1200万美元现金及一块进价476万元人民币的土地。但加上专利无形资产和土地溢价,江西格林柯尔迅速被包装为9500万美元注册资本的外资巨贾,足以在江西当地摘取最大外商投资项目的桂冠。

  另一方面,江西科龙注册资本2980万美元。股东为科龙电器和科龙发展有限公司(下称科龙发展),前者以现金出资1788万美元,持股60%;后者以八项专利入股,专利估值1491万美元,其中1192万美元作为实收资本。

  这八项专利原系科龙电器拥有,于江西科龙创立前被授予科龙发展使用。科龙发展系科龙电器在香港的全资子公司。

  江西格林柯尔和江西科龙各司其职。南昌科龙工业园的2378亩土地及厂房设备归江西格林柯尔所有,江西科龙向其租赁厂房设备用于生产。同时,江西科龙的所有产品由江西格林柯尔包销。双方签有包销协议,知情人向《财经》透露,协议对于江西科龙相当苛刻,江西格林柯尔的付款期为到货六个月之后,发货价亦由江西格林柯尔决定,此外提取10%的销售佣金。

  创立初期,顾雏军主掌江西格林柯尔,张宏主掌江西科龙。2003年11月起,两家公司董事长同由张宏担任。

  江西科龙的一位员工回忆,两家公司的资金一度共享,但发票全开江西科龙的抬头,“对外是两家公司,对内是一套人马。”

  华东资金周转站

  尽管迟至2004年初,江西科龙工业园空调整机厂房才建成投产,但早自2002年起,江西科龙账上已有大量销售货款收入,这些货款来自科龙电器在华东地区的分公司。

  账面显示,2002年,江西科龙对华东六省一市的销售额达4700余万元,而预收货款达1.65亿元。

  2003年,江西科龙主营业务收入达15.7亿元,其中对科龙电器华东六省一市各分公司的销售收入达13亿元,而此时江西科龙仍未投产。至2004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进一步增至20.6亿元。

  原江西科龙财务部一位人士向《财经》证实,公司组建后,科龙电器华东地区销售货款即全部汇集江西科龙,产品则仍从科龙电器发货。而在之前,上述分公司直接和科龙电器发生销售往来。

  2003年,科龙电器华东六省一市各分公司负责人均为严友松。严系科龙电器副总裁,2005年8月初与张宏同时被捕。

  货款归集江西科龙后流向何处?前述财务部人员透露,多数货款还是要回到科龙电器,但“一部分直接走老顾,被截留了下来。”但究竟截留多少?也许要待顾雏军案水落石出之时方能揭晓。

  如此操作,需要实权人物掌盘。张宏在南昌身兼两家公司董事长,而严友松主管科龙电器销售大权,如今二人与顾氏一同落马,可谓注脚。

  江西科龙和江西格林柯尔在财务上的复杂关系,在当地是一个公开的事实,即使是给江西科龙贷款的建设银行江西省分行也有同感。“两家公司资金混用。”分行副行长万国平对《财经》说。

  《财经》在南昌调查发现,除了为外界所知晓的江西格林柯尔和江西科龙,顾雏军还在当地建立了一系列壳公司,包括江西发达思家电有限公司、江西科龙康拜恩电器有限公司、江西格林柯尔电器有限公司、江西科龙康拜恩新型科技有限公司,等等。这些公司相互投资,均无实业经营,但账面上却有大量资金往来。

  江西科龙副总经理金立民曾任江西发达思家电公司董事长,但他对《财经》表示,“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怎么选上的,不知自己怎么出资入股,也不知这家公司是做什么的。”

  这些名目繁多的公司及其频繁的资金运作,曾引起南昌市分管工业的副市长周关的不满。他曾告诫江西格林柯尔负责人:“你们不要不抓生产光顾着开票。”

  3.6亿美元空诺

  走进江西科龙宽大的厂区可以看到,只有前半部建起了几幢厂房和仓库,此外则是铁栅圈着的空旷土地,杂草丛生。

  这显然辜负了当地政府的期望,“他们没有兑现诺言。”南昌市副市长周关对《财经》直言。

  顾雏军曾向当地许诺,科龙工业园于2003年建成投产,当年生产空调150万台,销售收入42亿元;2004年生产空调160万台,销售收入44.8亿元;至2009年,年产空调300万台,销售收入84亿元。此外,顾还许诺为当地提供一万个就业机会。

  但上述许诺远未兑现。整个2003年,江西科龙未生产一台空调,2004年产量仅50万台。直至今年7月工业园停产,累计出产空调不过70万台。知情人向《财经》透露,这主要是由于江西科龙投入严重不足,而配套生产滞后,无法形成完整的生产体系。

  江西科龙工业园一度号称江西省引进的最大外商投资项目,签约时投资总额为3.6亿美元。“3.6亿只是一种说法,也是领导们要政绩。”金立民说。而在南昌副市长周关看来,数字和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表明了顾对南昌不讲诚信。

  周关曾于2004年上半年到科龙工业园视察,当时仅有一条整机组装生产线开工,第二条尚在装配。而配套生产线付之阙如,很多核心部件要从广东运来。

  金立民也承认这一事实,“当初建江西工业园时,科龙电器高管有分歧,上整机生产线时没有上配套。曾想外招配套厂进园,因为我们的租金贵,人家不愿进来。”

  为此,南昌市政府曾专门为科龙工业园举办了一次配套企业招商会。之后,南昌当地一家合资企业投入数千万元,为江西科龙作配套生产,但后者给予的订单一直不足。眼下江西科龙停产,这家配套企业已陷困境。

  “他对外宣称年产一两百万台空调,人家配套企业冲着这么大的规模来了,结果遭了殃。”周关说。

  由于配套部件大多需从广东运来,江西科龙的生产成本高企,业内人士测算,江西科龙每生产一台空调,成本要高出同类产品100元,“这对薄利的空调行业来说是致命的。”

  顾雏军对科龙工业园的实际投资有多少?一是占地168亩的“亚洲第一钢结构厂房”,业内人士估计造价为1亿多元。此外是数条空调整机生产线,金立民称价值1亿余元。这一数字,与对外宣称的3.6亿美元极其悬殊。

  江西科龙提供了多少就业机会?《财经》采访获悉,今年5月前,科龙工业园共有职工约1300人,如今仅余1000人。

  江西科龙纳税多少?从工商资料上看,自2002年至2004年三年间,“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一栏均为空白。

  “它占这么大的土地,没有交像样的税,又没有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周关说。

  扶持与善后

  格林柯尔到达南昌之初,即急切接触当地银行寻求贷款。一份写于2002年6月的《贷款工作小结》显示,江西格林柯尔筹备组接连走访了江西省建行、中行、工行和南昌市商业银行。建行兴趣强烈,而工行态度谨慎,南昌市商业银行则因资本金薄弱,被认为难以满足贷款需求,未被江西格林柯尔列入重点争取对象。

  不久,江西格林柯尔和江西科龙在建行江西省分行签署银企合作协议,开设结算账户,建行承诺在协议生效第一年内为江西科龙提供2亿—2.5亿元人贷款。此后,一度被江西格林柯尔看轻的南昌市商业银行,也向江西科龙授信1.9亿元。

  南昌市商业银行资本金仅为3亿余元,按有关规定,银行对单一企业的贷款不得超出银行资本金的10%。南昌市商业银行对江西科龙的贷款显然远远突破了这一限定。对此,该行办公室负责人对《财经》表示,“所有银行都有资本充足率不足的问题。我们的存款有上百亿,对其他大企业,我们的贷款也达到数亿元。”

  建行江西分行和南昌市商业银行是贷款大头,这些贷款起初均无实物担保。建行江西分行主管信贷的副行长万国平告诉《财经》,他们曾希望江西科龙以工业园的土地和厂房设备做贷款担保,“但他们不肯,说那都是格林柯尔的。”

  没有担保,当地银行为何给予江西科龙大额贷款?“你去问政府吧。”南昌市商业银行办公室负责人如是说,“不能说和政府没有关系。”

  南昌市政府和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府有关人员在接受《财经》采访时,并不讳言政府在银行与江西科龙信贷关系中的协调作用。

  金立民则表示:“政府对我们特别好,优惠特别多,我们的第一笔贷款就是政府协调下来的。”

  江西科龙享受如此礼遇,与其作为“江西省最大外资招商项目”的名号是分不开的。2002年5月,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曾出席江西科龙与建行江西分行的企业合作签约仪式。科龙工业园也被列入江西省“十一五”规划重大建设项目。

  当年的一篇新闻报道显示,南昌市商业银行曾被列为支持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的标兵,其贷款经验是“活力企业——大胆贷,园区企业——放心贷”,其对江西科龙的贷款,更被引述为上述成功经验的典范。

  科龙工业园的大幅廉价土地也是在此种情形下取得的。南昌市国土局办公室负责人告诉《财经》,当时省里出台文件,令开发区享有市一级政府的土地出让权限,科龙工业园的2000多亩地就是由开发区批出的,市国土局并不掌握情况。直到2003年国务院整顿全国土地市场,市国土局才要求开发区报批。

  即便在格林柯尔系全线崩溃的今天,南昌市政府亦不曾改变对科龙工业园的支持态度。周关向《财经》表示,一旦企业重新开工,资金肯定会遇到困难,银行贷款的问题,政府可以参与协调。

  据《财经》了解,江西科龙及江西格林柯尔对南昌当地银行的贷款余额约为4亿余元。如今,科龙工业园的所有土地和厂房设备均被银行用作抵押。建设银行江西分行还向江西省高院申请冻结了江西科龙所持商丘科龙电器80%股权,价值约为1.4亿元。

  江西建行万国平表示,一旦科龙工业园破产,建行申请保全的资产能变现多少实在难料,“我们不希望变现,因为变现就意味着损失。”

  银行的态度与政府完全一致,二者皆寄望于科龙复产。顾雏军案发后,江西科龙旋即停产,南昌市委、市政府以市委副书记王 牵头成立应对小组,一面进驻企业善后,一面与远在广东的科龙电器保持沟通。

  “我们已派人到广东,刘从梦(科龙电器董事长)向我们表示,他对成功重组科龙很有信心,我们也认为有希望。”万国平说。

  周关则表示,政府已经做了两手准备,但是总的愿望仍是千方百计地保住企业,“政府不希望它倒。这么大的盘子,不能垮。”

  (本文刊于9月5日出版的《财经》2005年第18期)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