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顾雏军失去人身自由 > 正文
 

《财经》:顾雏军全调查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3日 15:53 和讯网-《财经》杂志

  46岁的顾雏军还有很长的人生,但至少在目前,他的狂想不得不结束了

  本刊记者 龙雪晴 发自广东

  袁凌 发自江西南昌 湖北襄樊

  程喆 发自安徽合肥 江苏扬州

  本刊特派记者 卢彦铮 黄山 发自香港

  1990年初次享有全国声名的时候,顾雏军31岁,被称为“顾冷冻”——他坚信自己发明的顾氏冷冻剂技术乃重大成就,但这并未得到学界的真正承认。顾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与人合作及自行创办空调厂若干,屡挫屡奋。那时的他,正是人们印象中的“青年科学狂人”。

  2005年,从声望巅峰急坠的时候,顾雏军46岁,自称“本老板”——顾“狂飙突进式”的收购,将四家上市公司控制在其私人拥有的格林柯尔集团手中,包括两家中国最大的家用制冷电器厂商——科龙与美菱。顾大言依旧,而已两鬓灰白,正是人们已经不再感到陌生的末路资本狂人。

  这中间是不太长也不太短的15年。前十年是顾雏军讳莫如深的孤身海外创业暴富的秘史,后五年则是国内

资本市场上顾氏翻云覆雨手的速成史。科学奇迹的创造者、资本魔方的控制者、濒危国企的拯救者,顾雏军的戏剧人生,定格在2005年7月29日。

  因涉嫌经济犯罪,他于此日被警方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一个月后,8月的最后一天,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深圳交易所代码:000921,下称科龙电器或广东科龙)发布了2005年半年报,承认公司去年虚增利润1.12亿元。公司上半年亏损4.87亿元,而上年同期为盈利1.59亿元。

  2001年以前的顾雏军身上,有着太多的谜团。

  顾于20世纪90年代初创业一再受挫后,“怀揣500美元”远赴海外,旋即以海外富商的姿态归来,此其一;

  格林柯尔体系横空出世——在BVI(英属维尔京群岛)设立顾氏私人控股公司,在中国境内设立顾氏制冷剂生产厂及四家终端销售公司,并将四家销售公司打包于香港创业板上市。一面凭个别地方政府发文推广其据称“环保高效”的制冷剂,另一面倚其“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之敢言,香港上市公司声称在数年间录得数十倍业绩增长的奇迹,此其二。

  同是这些市场销售状况号称一往无前的顾氏制冷剂,在顾雏军入主科龙之后的2002年,却仍遭到科龙下属冰箱空调厂的一致拒绝。

  2001年以后顾雏军之所为则历历在目。2001年10月,顾以3.48亿元收购科龙电器(深圳交易所代码:000921)20.64%的股权;2003年5月,顾以2.07亿元收购安徽合肥美菱股份(深圳交易所代码:000521)20.03%的股权;2003年底,以4.18亿元收购江苏扬州亚星(上海交易所代码:600213)60.67%股份;2004年4月,以1.1亿元收购位于湖北的襄阳轴承(深圳交易所代码:000678)29.84%的股份。

  此时,在资本市场突进的顾雏军再不仅仅是中国制冷家电业的整合者。世纪之交那个以“顾氏制冷剂加资本运营支持”以席卷中国制冷家电行业的狂想——一个沙上城堡般脆弱的狂想——在一个更大的机会前变得相形见绌。

  商业逻辑?对顾来说,商业逻辑不成其为问题。国企是否需要被“拯救”?产业链是否需要被整合?如果答案是“是”,那么“本老板”就是拯救者,就是金手指。

  收购资金?永远不要问钱从哪里来。因为顾雏军永远有一个完美的答案:“都是用我自己的钱。”顾氏在BVI注册的私人公司们提供了恰当好处的掩护。

  其实,作为四年内斥巨资收购五家名牌国企的资本玩家,顾雏军的资金来源并没有那么难以推测。除却中国证监会调查所显示的擅用上市公司资金等举动,顾氏的“筹资手法”其实无所不为。从其往昔的种种市场内外的“运筹手法”,已可辨认为出其盘剥上市公司的可能迹象:

  ——2001年底,顾控制的香港格林柯尔上市公司支出2.3亿元现金,用于向顾氏私人所有的天津格林柯尔购买未来所需的制冷剂。关于这笔关联交易,香港上市公司至次年5月,始终未能拿出交易细节和付运日期文件。

  据《财经》前往天津调查,顾氏的天津格林柯尔当年全年销售额仅在330万元,根本不具备上亿元销售额的生产能力。然而,顾氏从上市公司划出巨款之时,正逢其收购广东科龙1.5元首批款项付账之际,舆论对顾氏的怀疑自彼时起(参见《财经》2002年7月20日文章“天津格林柯尔探秘”)。

  ——2002年4月顾氏收购科龙后不久,即向顾在天津的私人公司购买200吨顾氏制冷剂,作价定在畸高的2700万元。当年5月31日,科龙电器又以董事会名义发文,欲购买高达3亿元的顾氏制冷剂,但因下属冰箱、空调公司坚决反对而被搁置。

  此后,科龙电器遍布全国的主要售后服务商被纳入顾氏私人公司格林柯尔的“授权工程单位体系”,加盟费用为2万元,被责成推销顾氏冷冻剂,而相关收入皆流向顾氏私人公司。

  ——2002年以来,顾雏军收购转战每至一地,必然是顾氏控制下的上市公司分公司与顾氏私人公司两道并进;有责(如投资承诺)则上市公司担之,有利(如廉价土地,如银行贷款)则私人公司受之。在许多地方如华东,科龙体系甚至直接受制于顾氏的私人公司,向顾氏私人公司租地租厂房租设备,销售大权亦总揽于后者之手。这一私人公司与上市公司的寄生关系,本来还可以继续拓展下去,其间该有多少机会!

  ——香港新鸿基证券前股票经纪人宋秦今年初在港对顾雏军提起诉讼,指控顾曾在2001年底曾通过新鸿基证券自行买卖科龙股票,并通过宋邀人撰写吹捧文章,以拉升公司股价。宋称顾允诺的“公关费”达1053万港元!此一官司尚未结案,而据案中可窥见之情节,顾氏其时炒作科龙股票仓位之重,已难以估算。在任何一个证券市场上,这类行为都将面临刑事指控。

  最后的结束发生在今年4月,科龙电器发布2004年度财报,显示全年亏损6416万元,和前三季度2.15亿元的利润总额相比,四季度巨亏2.79亿元。市场为之大哗。5月10日,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粤、苏、鄂、皖四省证监局再对各辖区内的“格林柯尔系”公司展开稽查。

  从那以后,顾雏军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在北京“公关”活动。他抱怨证监会的调查严重影响了四家上市公司的正常经营,他曾声称要起诉证监会主席尚福林。

  直到被警方控制前十天,他仍在北京对媒体强调,“我没有什么要反省的地方,我没有错,科龙公司没有错。”极度自信的顾雏军,向来是外界压力越大越有斗志。他希望这次能和2001年底和2004年8月那两次劫难一样安然渡过。

  顾雏军2001年底收购科龙电器时,曾被《财经》、《远东经济评论》等多家媒体揭露其格林柯尔香港上市公司利润造假,导致股价暴跌,监管质疑。去年8月,他则受到香港学者郎咸平指摘,更引发著名的“朗顾之争”。

  这一次有所不同。虽然调查结果仍未彻底公布,但已经披露的证监会的只言片语显示,顾连续三年制造了科龙电器的虚假财报,并侵占上市公司利益。

  此后至今,襄阳轴承宣布终止与顾的股权转让协议,美菱电器宣布购回顾雏军所持公司股份,顾在亚星客车的股份则被冻结。

  46岁的顾雏军还有很长的人生,但至少在目前,他的狂想不得不结束了。-

  (本文刊于9月5日出版的《财经》2005年第18期)

  《财经》杂志系列文章:

  前科龙时代:顾维军的“草莽期”

  广东科龙:新主人登场

  江西科龙:寄生的形成

  安徽美菱: 战略重组空言

  扬州亚星:“联姻”的代价

  襄阳轴承:终场一幕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