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行业资料 > 正文
 

人保开疆寿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26日 16:45 和讯网-《财经》杂志

  在主业节节受挫的情境之下,人保控股的开疆拓土行动,究竟是规避风险还是加大风险,还有待时间证明

  □ 本刊记者 任波/文

  8月以来,地处北京大学东南角资源大厦六层的“中国人保寿险有限公司”(下称“人
保寿险”)的筹备小组,一直沉浸在乔迁与开业的喜悦与忙碌之中。新公司总部及其北京分公司将同时于本月底进驻位于首体南路的创景大厦。

  媒体关注多时的“人保寿险”的筹备工作终于进入了冲刺阶段。据《财经》获悉,这家由中国人保控股公司(下称人保控股)会同日本住友生命保险公司和泰国盘古银行等共同发起设立的合资公司,注册资本达10亿元人民币,就规模而言,为近年来新成立的合资寿险公司之首。

  早在今年4月初,“人保寿险”便宣布获得了保监会进行筹建工作的许可,根据规定,筹建工作必须在六个月之内完成。此前一度有传闻称新公司将在8月中旬成立。不过,记者获悉,目前保监会的验收工作尚未进行。虽然各方资金已经到位,验资等大量前期手续基本结束,但据筹备组内部人士透露,筹备工作目前看来至少要延续到9月中旬,接近规定中保险公司筹备期的最后时限。

  在最终的合资安排中,人保控股将以51%的股权占控股地位;三家外资股东则一共持有49%的股权,其中泰国盘谷银行持股10%,香港亚洲金融集团持股10%,日本住友生命保险公司持股29%。新公司的董事长将由人保控股派出。日本住友生命保险公司北京代表处和泰国盘谷银行北京代表处有关人士分别向《财经》透露,未来“人保寿险”公司董事会的人选安排将基本按照各方的投资比例,是否向公司派出管理层,则视具体情况而定。

  据业内专家对《财经》分析,由于目前人保系拥有国内最大的财险公司及财险市场份额,其长期客户当中,很多都是大企业,因此,借助以往积累的客户资源,未来经营意外险、团险业务,包括养老险业务方面具有很大优势。

  “人保寿险”浮出水面,是人保控股“分三步”构建金融控股集团庞大版图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尽管这一构架在业界仍然不无争议。

  AIG退出

  人保控股规划中的摊子铺得很大,“三步走”的节奏看去有些急切。去年年底,人保控股便推出第二步发展战略,即力争用五至七年的时间,将整个中国人保系建成主体多样、功能齐全、实力雄厚、竞争有优势的综合性国际保险(金融)集团,将控股公司建成制度先进、实力雄厚的现代金融控股企业。

  人保控股总经理唐运祥对媒体坦承,推进这一战略是一个全局性的系统工程,公司在体制、机制、管理、技术和人才等方面还不适应第二步发展战略的要求。他指出,公司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筹集创业资本,解决发展资源紧缺问题。

  据知情人士透露,“人保寿险”早期酝酿时便已经确定采用合资的形式。最初进入人保控股视线的,是在国内知名度颇高的美国国际集团(AIG)。

  2003年10月9日,AIG与人保控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双方达成有关保险技术支持及合作的协议。根据该协议,人保财险及AIG旗下的附属公司,将合作共同发展中国境内的意外及健康保险产品市场。此外,AIG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其附属公司对人保财险做出相当于人保财险股本9.9%的投资。

  目前,在人保财险的全部净资产中,人保控股占68.9%,AIG占9.9%,其它投资者占21.2%。凭此机缘,双方顺势坐到了合资组建寿险公司的谈判桌上。  

  人保系内部一专家对《财经》分析,人保控股不仅希望AIG提供必要的资金,更看重的是AIG经营寿险的资历和经验。然而,对于事关公司控制权的股权比例、管理层任命等关键性问题,谈判双方却屡有碰撞,人保方面终究认为AIG要价太高,不得不以分手告终。

  粗略算来,这一轮谈判始于2003年年末,卒于2004年年中,前后历时半年,人保控股的合资之旅退回起点。

  来自亚洲的拍档

  合资谈判在谨慎的寻觅中继续着。很快,香港金融巨头陈有庆家族旗下的泰国盘谷银行和亚洲金融集团亮相了。

  泰国盘谷银行成立于1944年,总行设于泰国曼谷,目前是泰国最大的银行,也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国际性商业银行之一。目前,该银行总资产约折合360亿美元,2004年净利润增长55%,为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最高水平。

  盘谷银行的主要创始人陈弼臣祖籍潮汕,为陈有庆之父,目前公司董事长为陈有庆之弟陈有汉。陈氏家族很早便涉足保险业。早在创办盘谷银行之前,陈弼臣就办起亚洲联合、亚洲保险等公司,保险公司业务定位在水火保险、汽车保险和人身意外保险方面。1946年和1959年,陈弼臣先后创办了香港商业银行和亚洲保险公司,后逐步发展为香港上市公司亚洲金融集团,盘古银行为主要股东之一。

  2002年12月,中国人保收购香港粤海亚洲保险公司,组建中国人保(香港)有限公司。其中,人保控股持有人保香港75%股分,而陈氏家族旗下的亚洲金融集团则持有25%,且在人保香港九人董事会里占有三个席位,陈有庆还担任公司副董事长。作为亚洲金融集团的主要股东,盘谷银行亦等于间接持有人保(香港)的股份。此外,在去年年底成立的中国人保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当中,陈有庆之子陈智思也持有股份。

  有了这样的源流关系,人保控股与陈氏家族进一步的合作便不难理解。2004年8月、9月间,唐运祥到香港出差时曾与陈氏父子会面。席间当场达成投资寿险公司的口头协议,对于股份和价格也随即敲定。经过此番铺垫,之后的磋商也没有花费太多周折。

  泰国盘古银行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蔡伟才对《财经》表示,中国寿险的市场很大,对盘古银行而言是很好的机会,公司看好其未来的发展。盘古银行旗下在泰国拥有规模可观的保险公司,到目前为止尚未在海外开拓业务,今后不排除进行这方面的业务探索。而人保控股拥有国内最大的财险公司,网点遍布全国,借助其网络,可以销售寿险公司的产品。此外,业内人士也有分析称因为寿险回报期比较长,盘古银行的加入可能主要出于对公司投资风险方面的考虑。

  2004年底,另一个合资伙伴也基本确定。今年春节前,日本第四大寿险公司住友生命保险公司(下称住友生命)通过网站宣布,住友生命计划在今年与人保控股合作,在中国内地成立合资人寿保险公司。网站公布,住友生命拟入股29%,涉资37亿日元,折算约2.93亿人民币。

  住友生命保险公司拥有近百年历史,目前在北京和广州两地设有代表处。近两年,住友生命等日本寿险公司在中国和亚洲其他各地积极寻求扩张。此前,日本生命保险已通过其合资寿险公司——广电日生人寿进入中国市场。

  日本住友生命保险发言人早先称,希望把人保控股的品牌力量和经营基础与住友生命的方法和技术融合在一起,以实现住友生命在中国市场的扩展。住友生命保险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松本则对《财经》表示,住友生命保险不仅在资金上进行投入,对于合资公司的IP技术、保单设计、销售服务,未来都会派出专家参与开发。他认为,合资公司虽然可以利用人保控股的客户资源,但对于业务的开拓绝不会只限于团体险。

  不过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人保控股的几个合资伙伴看起来更像是财务投资。因为从股权分配看,几家合资伙伴不会拥有太多发言权,业务决策显然还是以中方为主。一位专注于保险业的投行人士声称,根据近几年合资寿险公司的经营情况看,无论香港或日本的经验都不一定能够产生太大价值。国内保险企业在经营和销售方面都有独到之处,真正弱势的其实是精算。没有优秀的精算支持,产品开发和风险管理都受到局限,在这些方面,尽管亚洲国家生命表的基础数据和有关经验与中国有所类似,但毕竟不可生搬硬套,因此对外资的技术支持并不能寄予太高期望。

  探路金融控股

  今年59岁的人保控股公司总经理唐运祥显然是人保控股扩张策略积极的推动者。在不少人看来,唐的思路正代表了业内一种难以逆转的趋势。

  2004年的全国“两会”上,身为政协委员的唐运祥曾提交《顺应金融混业经营趋势,加快金融控股公司立法》的议案,称应加紧出台《金融控股公司条例》,鼓励具有一定规模、经营状况好的保险(金融)控股公司通过并购及交叉持股方式实行综合经营;同时在条件具备时,对法律法规中有关并购的限制性条款进行修改,允许保险企业使用一定比例的保险资金收购银行、证券及其他相关企业股权,为保险(金融)控股公司通过资本运营手段实施综合性经营消除障碍。

  唐的声音在业内不乏身体力行的呼应。今年,中国人寿、新华人寿等寿险公司纷纷申请财产保险公司牌照,而一批财产保险公司也先后筹划申请寿险、年金险、健康险牌照。相应的融资行动正次第展开。更有甚者,新近在港上市的交通银行(香港交易所代码:3328)也在抓紧打造其综合性银行集团的梦想。继本月12日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公司正式成立之后,有消息说,交行不日还将提出在内地发起成立新保险公司的申请。

  保监会有关人士也对《财经》表示,在控股公司模式下,各专业分公司均为独立法人,与分业监管的规定并无矛盾。

  一位投行人士分析,以财险公司的身份经营寿险,对人保系而言,意味着可以由此获得一些长期的资金来源,在资金的运用上也可以更加灵活;从集团的角度来看,业务可以互补,且没有涉及证券或银行,运作初期应当不会产生包袱。

  人保财险内部一保险专家也表示,未来寿险公司股权多元化的架构颇有值得称道之处,就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的相互介入而言,国外尤其是日本不乏相应的成功案例,到目前为止,寿险公司的成立始终带有利好的意味。

  然而,利好和叫好的背后并非毫无顾虑。除了混业监管环境不足以及可能带来的内控风险,保险控股企业经营的自身能力也令人忧虑。今年6月底,几家国有保险公司收到一份名为《财政部关于国有保险公司资产及财务管理的规定(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作为国有保险公司的出资人,财政部对他们的评价是“治理结构不完善、国有产权虚置、风险和控制意识薄弱”。

  这几个国有保险公司大部分为集团或控股公司,其中包括中国人保控股公司、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和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他们旗下均有超过两家以上的绝对控股子公司。在这次《征求意见稿》中,特地用较大篇幅要求国有集团或控股公司对子公司加强管理。

  就人保系而言,集团旗下的主力军人保财险上市之后目前的业绩并不理想。7月14日,人保财险发布公告,声称公司持有的部分国债存放在国内一家证券公司交易席位,公司对此证券公司发出交易指令,令其将托管国债大额出售和将其全额转至制定交易席位。但截至公布日,该指令始终存在执行困难,能否全额收回存在不确定性。根据披露数字,这笔国债总额为5.99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公司2004年12月31日净资产的3.6%。

  不仅如此,根据公司年报,这家全国最大的财产保险公司2004年全年的净利润为人民币2亿多元,和上年的14.5亿元相比十分悬殊,与上市之前的每年约20亿元人民币的额度相比更是大大缩水。在此情境之下,人保控股的开疆拓土行动,究竟是规避风险还是加大风险,还有待时间证明。-

  本刊记者卢彦铮、林靖对此文亦有贡献

  人保“控股梦”

  近年来,人保控股频频组建子公司。从2003年7月完成重组改制后,投资设立寿险公司的计划更是早早提上日程。

  人保控股的“野心”或多或少来自其与寿险业务早期的渊源。人保控股的前身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立于1949年,一度为中国规模最大的中资保险公司。直到1988年平安保险公司在深圳特区开业前夕,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始终维持着多险种独家垄断经营的局面。

  依照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下称《保险法》),1996年中国保险业实行财险和寿险分业经营。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分为三,成为中保财产保险有限公司、中保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和中保再保险有限公司三家,共同组成集团公司。

  1998年,国务院决定撤消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由中保财产保险有限公司继承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品牌,恢复使用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下称中国人保)名称。然而,从规模上看,经过分业洗礼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此时已经不复往日气势。

  2000年8月,国务院批准时任保监会副主席的唐运祥出任中国人保总经理。唐运祥上任仅一个月,中国人保便确立了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目标是在未来10至15年内,分三步将中国人保“做大做强”,建成综合性、多元化国际保险(金融)集团。

  2003年初,随着《保险法》的修订,中国人保不失时机地推出原来只有寿险公司才能经营的人身险业务。“金融集团”的布局也紧锣密鼓地展开。2003年 7月19日,中国人保正式变更为中国人保控股公司(下称人保控股) ;同时,发起设立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下称人保财险) 和中国人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下称人保资产)。

  随着2003年11月6日人保控股旗下的主力军人保财险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控股公司何去何从便成为悬念。分拆毕竟意味着优质资产的剥离。

  此后人保控股的一系列举动表明,控股公司并不甘于做一个资产处置公司。2004年12月8日,人保控股在广州发起成立由其控股55%的中国人保保险经纪有限公司。今年4月初,同样由人保控股持股51%、注册资本为1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人民健康保险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

  此外,人保控股两年前进行重组改制,旗下还拥有2003年在香港分拆上市的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独家发起成立的中国人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和2002年由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收购粤海亚洲保险有限公司股权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中国人保(香港)有限公司。

  寿险公司最终的成立,显然是这一庞大金融版图之中不可或缺的一笔。事实上,自1998年以来,寿险一直是我国保险业增长的主力。同时,企财险、货运险增长缓慢,家财险、责任险大幅下降。因此,人保控股加入寿险队伍,势将使这一领域的竞争更为激烈。

  任波/文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