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何满子:1700多年前的嘲世之文钱神论与孔方兄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26日 16:38 和讯网-《财经》杂志

  这篇1700多年前的嘲世之文,至今还有其生命力,因为它不仅讽刺了当时的时弊,也道出了千古的史弊

  □ 何满子/文

  中国远古最早使用的通货是贝壳和少量的龟甲。

  《史记平准书》:“太史公曰:‘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所从来久远,自高辛氏之前尚矣。’”龟在古代是被视作灵物的,和龙、凤、麒麟合称“四灵”,故而以龟甲作货币。但在地下发掘中,龟甲币迄今尚未发现,今存者只有汉武帝时仿古铸造的龟币和王莽篡汉称帝时复古政策下铸的“龟宝”,可作远古曾用龟壳作货币之证。而殷墟遗址中发掘出来的贝币是大量的。这种贝币以海贝壳制成,多数穿孔磨背,有天然的光泽。地下发掘出来的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上,也有贝币的记录,可证贝币是大量使用的货币。汉字中凡财货的字都以“贝”字作偏旁,亦由于此。

  金属发明以后,开始以青铜铸造货币,大约商代已开始铸造,1976年陕西临潼零口窑藏曾出土直径20厘米的铜饼一枚,有人认为是货币,有人认为是礼器,不能确断,但周代春秋时期埋藏铜铸的布币已大量发现。布币状似扁平的铁锹而锹尾延伸成两足,钱上文字多记地名。稍后是刀币,也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最后于战国晚期出现了圆形方孔的铜钱,铜钱一直使用到清朝末,是秦汉以后延绵了两千多年的货币。

  这两千多年中,虽然大宗的支付用金锭和银锭,近代则用金锭和银元、铜元,中世纪兼用帛作通货,但市场上和民间大量流通的是铜钱。笔者五六岁时还使用过铜钱,直到上世纪20年代北伐时期,铜钱才废止不用。

  因此,“钱”就成了通货乃至财富的代称。可是新一代的人们除了在博物馆或古玩铺里见到铜钱,平常已经很难看到。因为钱的形状是圆形方孔,故文人谑称曰“孔方兄”。这个钱的别号是西晋鲁褒所作《钱神论》一文开的头。鲁褒其人别无可考,就是因为作了这篇《钱神论》,才使官修的正史《晋书》中也给他列了一篇传。

  晋朝自武帝司马炎代魏后,先后征服了蜀国和吴国,结束了三国分立而统一天下,只传到儿子惠帝司马衷,就已天下大乱。先是太后党的杨骏擅权,接着是后党的贾氏专政,继而是司马家兄弟叔侄互相争斗的“八王之乱”,天下分崩离析,朝政错乱,各级政权贿赂公行,贪污腐败之风甚炽。连本该以清真自命的清谈名士、兼列三公之位的王戎,尚且贪婪成性,其他就可想而知。这样的世风,自然只要有钱,就能芝麻开门,什么都办得到。鲁褒的《钱神论》就是讽刺这种金钱万能的颓败现象的。

  《钱神论》全文不过三百多字,分三段。第一段叙钱的形状与性能,摘引如下:

  “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其积如山,其流如川。动静有时,行藏有节,市井便易,不患耗折……故能长久,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厉之颜,开难发之口。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君长者丰衍而有余,臣仆者穷竭而不足……”

  接着第三段形容钱的无往而不在的威力,是上段“为世神宝”一语的阐释:

  “……京邑衣冠……见我家兄,莫不惊视。钱之所佑,吉无不利,何必读书,然后富贵?……官尊各显,皆钱所致。(神物使)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是故忿争非钱不胜,幽滞非钱不拔,怨仇非钱不解,令闻非钱不发。”

  末段简叙世人对钱的追逐,结论是“凡今之人,惟钱而已”;并引俗谚“钱可使鬼”,即今人常说的“有钱能使鬼推磨”。文中还引若干古人古事为例,印证钱的魅力。文辞虽不算华美,但对世弊的评论却尖锐辛辣,故作史传者说“疾时者共传其文”,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这篇1700多年前的嘲世之文,至今还有其生命力,因为它不仅讽刺了当时的时弊,也道出了千古的史弊。试看今日滔滔天下,钱的魅力依然如此巨大,多少人为之而生,多少人为之而死,多少人为之而忘恩负义,多少人为之而身败名裂……

  鲁褒的《钱神论》令人想起与之异曲同工的诗人拜伦的一首小诗《咀咒》(Curse):

  “你比惹起特洛伊战争的海伦更美,

  赢得千千万万人的恋慕追寻。

  你是恶梦如咒语之神赫卡忒的毒咒,

  驱人进入日日夜夜颠来倒去的梦境。

  你比冥国之王珀耳塞福涅更狠,

  召唤人踉踉跄跄地走昏暗的永恒。”-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爱问(iAsk.com) 共找到相关网页约9,78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