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 > 正文
 

麦肯锡:中国金融改革的预警信号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5日 09:56 中国经营报

  作者:黄嵘 

  编者的话: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已经进入倒计时。2005年,外资机构进军中国金融业进入第二个阶段:从完成布局到精细规划。

  我们看到,中外资银行人才争夺越来越激烈;外资银行的市场争夺也更加集中到零售
业务领域,并开始涉及高瑞的私人银行业务;从渗透范围上,外资在瓜分两家国有银行和7家股份制银行后,又开始从一线城市向二线城市拓展……

  随着外资加速扩展势力范围,中国银行业真的准备好了吗?回答可能不容乐观。  

  尽管总体上正在不断改善,但中国金融体制还有一些薄弱环节。在中国金融业完全对外开放还有一年的时间,中国政府如何来完善金融改革,防范外资进入后对国家经济命脉带来的巨大冲击?本报记者 黄嵘上海报道 就以上焦点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曾经参与过六个亚洲国家金融监管咨询工作的麦肯锡公司资深董事、亚洲地区董事长鲍达民。

  《中国经营报》:目前中国的金融改革是以四大国有银行改革为主,你认为中国政府在推进金融改革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鲍达民:首先,政府应该有一个总体计划来确保实现改革目标,只不过有的公开,有的不公开。马来西亚、泰国的计划是不公开的;新加坡的是公开的。第二,对于业绩不佳的银行该关就关。比如检查银行的管理团队是否合格,是不是可以做到有效地管理;这个银行是不是有有效的发展计划。如果以上两点都达不到要求,而且这个银行自身的表现又非常差的话,就应该关掉这个银行。因为如果现在不关,等到将来再关成本会更高。第三,监督检查。银行有很多工作要做,一方面需要通过做营销去拓展业务,一方面要吸收做资产的负债关系、风险管理,这些业务都需要检查,检查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监督方法,要不断地给银行管理者施加压力。

  《中国经营报》:你曾谈到金融危机到来有十个预警信号,我感觉这些信号在我们国家金融体系里面都有一些征兆。你认为目前中国存在哪些可能导致金融危机的预警信号,它们之间的关联性怎么样,在一些重点领域的关联性如何?

  鲍达民:我想简单说一下在中国比较明显的信号。

  第一,如果把所有中国企业看做一个整体,企业获得的回报甚至无法抵消它的成本。其中,以上市公司最为明显,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这一问题如果发生在银行业的话,相关问题会累积起来。

  第二,根据我们的数据,2004年中国银行业的平均资产回报率只有0.4%,这是一个很低的数值,对于银行业来说,正常情况下资产回报率应该在1%以上。

  第三,储蓄转移的可能性。在阿根廷危机爆发前6个月,我们发现阿根廷很多的存款都被从当地的银行提取出来,放到西班牙的银行或者别的银行。在中国,少数的存款者拥有很大比例的存款,一旦发生这种储蓄转移,会对整个银行带来很大的冲击。虽然这种现象还没有出现,但是一定要关注存款的转移和流动情况。

  第四,不良资产。不良资产在中国就像一个烫手山芋,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但是这些不良资产没有被真正重组,真正地被消化掉。墨西哥在1997年发生金融危机的时候,他们的不良资产就拿到某一个地方让它自然损失掉,其中有一些资产还是不错的,如

能源公司。但是如果不去处理的话,随便放到某个地方,到最后就真的坏掉了。所以,不良资产一定要做好处理,该清理就清理,而不是简单地转一个手就置之不理。

  第五,

房地产泡沫。在世界上发生的金融危机中,70%都是由房地产泡沫引发的。实际上房地产泡沫是一种杠杆效应,一旦出现泡沫就会引发连锁危机。中国政府已经关注这个问题,在着力控制泡沫的发生。此外还有信贷的问题。现在很多的银行都在发放信用卡,而中国很多消费者对这个产品并不很熟悉,在这种情况下大规模地发放信用卡,我们很担心消费信贷会出现过剩的情况。韩国就曾经出现过信用卡危机。

  第六,国家公债与GDP之间比例的关系比较高,这是一个宏观的信号。对于很多出现危机的国家,可以看到有国际热钱的快速进出,就像韩国在1988年的时候银行体系还不完善,就开放了消费信贷,结果热钱就出现了,泰国也是一样,所以遭受了危机的打击。尽管目前中国银行体系还没有完全完善,但是因为

汇率没有完全市场化,如同有一堵墙挡着,因此还有其积极意义。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