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哈继铭:高油价使中国经济增速的降幅高于美国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04日 10:53 21世纪经济报道

  文/哈继铭

  高油价对原油进口国有滞涨效应。虽然其对经济和物价的影响取决于诸多因素,包括油价的上涨幅度、高油价持续时间、经济发展对原油的依赖程度、政府和货币当局的政策反应。总的来说,油价上涨将影响石油进口国的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公共部门的财政状况。

  第一,高油价相当于石油输出国对输入国收税,对石油输入国有负面的收入效应。同时,高油价又抑制总供给,因为油价上涨提高成本压缩利润,从而降低投资和经济的潜在增长速度。第二,油价对通货膨胀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一方面,石油产品在消费者物价指数中的权重直接影响物价指数的变化。另一方面,油价上涨将提高几乎所有产品生产成本从而引起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许多国家直接或间接补贴油价,其对于财政的影响在有的国家表现在财政赤字的增大,而在有的国家则表现在国营企业的亏损或利润下降,后者实际上是准财政赤字。

  需要指出的是,政府的货币、财政和油价政策有可能缓解或者加重高油价对经济的影响。例如,1970年代石油危机时,美国认为高油价是暂时现象,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结果导致通货膨胀预期上升,使经济进一步陷入滞胀。当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和地区对国内成品油价格的显性或隐形补贴也许能够暂时缓解或者掩盖油价上涨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但其长期代价可能是巨大的,因为它将导致资源的不合理分配,财政赤字上升或者炼厂因亏损而无法建设和更新炼油设备,成品油的走私等问题。尽管短期内这种政策可能使能源消耗行业受益且以能源加工行业的损失为代价,但长期来看不利于向节能型经济的转变,使国民经济难以摆脱未来油价波动的困扰。

  高油价对

中国经济的影响还取决于它对全球经济和经济政策的影响。关于油价上涨后美国究竟是加快还是放慢加息步伐,市场上有不同的观点。认为放慢步伐的理由是高油价已经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加息将进一步增加失业。而认为有必要加息的理由是联储将把稳定物价放在首位,以防止通货膨胀预期的恶化。而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应对油价上涨导致经济滞胀的教训预示,油价上涨一旦提高美国通货膨胀率,美联储很可能进一步提高利率以稳定物价。

  笔者用牛津经济预测模型(Oxford Economic Forecasting)模拟油价每桶上涨10美元对中国、其它亚洲经济体和美国GDP增长、通货膨胀、经常账户和财政赤字的影响。我们假定油价于2005年每桶上涨10美元并且停留在该水平,主要结论概括如下(实际影响取决于国家对成品油价格控制程度的高低)。

  油价上涨使中国和其它亚洲体济经济增速的下降,其幅度大于美国。这主要是因为亚洲尤其是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较低,比G7国家的平均水平低4倍多(中国的单位产出能耗是G7国家平均水平的4.26倍)。中国GDP增速在油价上涨的当年下降仅0.1个百分点,次年0.4个百分点,第三年为0.5个百分点。永久性油价上涨对经济增速的影响逐渐增大是因为它降低了潜在增长率,而经济实际增速逐渐向潜在增速回归。

  油价上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在中美之间相差不多,但对亚洲其它经济体通货膨胀影响较大。中国CPI通货膨胀当年提高0.2个百分点,此后两年分别为0.3个百分点。尽管中国能源利用效率较低,但对进口的依存度仍然低于许多其它亚洲经济体,而且国内成品油价格短期刚性较强,使国际油价难以传递至CPI。美国对原油的国际依存度高于中国,但国内成品油价格的市场定价机制使国际原油价格的变化很快传递总体物价水平,而且其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反应远比中国和其它亚洲经济体敏感和及时。这是原油价格对美国通货膨胀影响小于亚洲的主要原因。

  至于对经常账户和财政赤字的影响,除了亚洲产油的几个国家之外(如印尼和马来西亚),中国所受影响相对较小。这是因为中国的经常账户顺差较大且原油对外依存度较小。至于对财政赤字的影响也比其它亚洲经济体小则是因为中国让炼厂承受成品油价格管制的负担,是对国内成品油价格的“暗补”,而其它国家更多的是采用财政“明补”的方式。

  对油价不补贴的国家和地区财政赤字的上升则是因为经济增速的下降和通货膨胀的上升造成财政收入的减少和财政支出的增加。而财政赤字的高企将推高本国利率水平,对经济增长有负面影响(印尼盾近来大幅贬值的主要原因是原油价格上涨增大了财政补贴从而使财政赤字大幅上升。印尼中央银行不得不大幅提高利率以稳定

汇率。从10月1日起,印尼政府大幅提高了成品油价格)。另外,油价上升使亚洲贸易顺差的萎缩将降低亚洲央行购买美国债券的能力,削弱对美国长期利率的向下压力,从而抑制美国消费增长,反过来降低亚洲的出口和经济增速。

  (作者系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