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曾经,首钢是中国改革的典型,而周冠五是这个典型的带头人。与众多老干部一样,周冠五在企业中的作用是在文革后才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的。作为最早实行承包制的首钢当家人,周冠五曾经是中国改革浪潮的热点人物。他率领首钢成为我国第一批改革试点企业,积极探索国有企业改革的新路子、新方法。他创造的首钢承包制对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示范;率领首钢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经营和发展,积极探索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组建成立华夏银行。【评论】 |
时任首钢总经理兼党委书记的周冠五,虽然管理20万职工,但他却没有权力签字改造一个厕所。上海社科院的研究员陶友之,曾对国企扩权改革进行专题研究。他认为,当时周冠五“没权改造厕所”的说法,“很有可能”。全文>>
1982年,试行承包制得到国务院批准。“当时我们同意6%,国务院要7.2%,后来中央领导人说那就7%吧。”周冠五说,当时国家经济平均增幅是4%,苏联是2%,要做到7%难度很大。但是因为“有好处”,大家的热情空前高涨。全文>>
憋气的事情还有,就在限产任务下达的同时,北京市副市长张彭又赶到首钢,他带来了市里的指令:由于政府财政紧张,作为北京市工业企业的“带头兵”,首钢今年的上缴利润要力保达到2.7亿元,比上年增长9.3%。全文>>
一场轰轰烈烈的减产增收运动展开了,职工们一方面增加工作效率提高产量,另一方面,也为了节约每一滴油、每一把棉丝而努力。当年,首钢的利润达到了3.1649亿元。在上缴2.7亿元后,首钢第一次有了可以自主支配的4000多万元。全文>>
周冠五对于效率的追求,从大锅饭中刚刚走出来的职工们,显然还不适应这种“苛刻”的制度。“那时候有不少人反对他的做法,但也都是私底下的。”陈生志说,在古城二小的巷子口,曾经看见有人贴小纸条骂他,说他太苛刻。全文>>
大规模兼并虽然扩大了首钢的资本规模,也给首钢增加了很大压力,陷入了盲目扩张兼并的误区。在首钢员工的心 ,盛景后的首钢除了还不完的外债,仿佛就剩下对昔日的回忆了。全文>>
周冠五从长相、气派和作风上,都像极了人们心目中的“改革典型”。
他仪表堂堂,声音宏亮,爱梳一个光亮的大背头,个性坚毅张扬,好做惊人事,即便到了风烛之年,仍然神采逼人,行走有龙虎气。
有一年,首钢厂庆要在厂大门口塑一只钢鹰——这是当年中国企业的一个共同爱好:在厂门口塑一只展翅飞翔的鹰。这个爱好一直持续到1990年代中期。周冠五问:“北京市目前塑的鹰最大个的是多少?”答:“2米”。又问:“全国呢?”答:“6米”。周说,“那好吧,我们来个12米的。”
这个12米的超级大鹰一直蹲在首钢的东大门。
1979年首钢成为国企改革的第一个重大试点,采用利润递增包干,所谓“农业改革看凤阳,工业改革看首钢”,首钢的辉煌由此开始。1989年,其利润年增长率为全球钢铁公司的2.4倍。1992年邓小平视察首钢后,首钢获得了投资立项、外经外贸、融资三方面特权,1994年,其钢产量达到823.7万吨,为全国首位,宝钢与之相比还是个“小弟弟”。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