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2年,试行承包制得到国务院批准。其内容大致为,在每年上缴利税递增7%的前提下留成利润。“当时我们同意6%,国务院要7.2%,后来中央领导人说那就7%吧。”周冠五说,当时国家经济平均增幅是4%,苏联是2%,要做到7%难度很大。但是因为“有好处”,大家的热情空前高涨。节约生产运动再次大规模展开,100项合理化建议被提出并实施。当年,上缴利税后余额4000万元,“工人都乐开了花”。周冠五制定的分配原则是:60%用来投入再生产,剩余部分工资和福利各占一半。按照1956年以来国家的规定,用于建设的投入不能超过30%,因此即使是买马列原版著作,也要冶金部报国务院批准方可,更别说买技术书了。工资和福利的提高让大家尝到了幸福的滋味。周冠五回忆,一个分厂厂长在得知自己长了工资后说:我大学毕业第二年定级32.75元,结婚生了孩子还是32.75,我都30年没长过工资了。
“一定要公平,按劳分配。”周冠五规定,机关人员的工资不得高过现场技术人员。周冠五退休时的工资是1800元,而一个高炉工则可拿到2200元。他说,如果给自己定2000元、3000元的工资市里也不会不同意。在奖励的同时也要有严格的罚则,并严格执行。“制度不要太复杂,要让人人都看得懂。规程做好了,不会出事故,除非是自然事故。”
无声晚年
1995年,因为受儿子周北方经济犯罪牵连,周冠五从首钢回到了西长安街的家中。除了耳朵背一些,他的身体没有其他问题。“心胸要开朗,再大的事过去就过去了。我能吃能喝,不忌口,而且吃油特别多。”
在退休前,首钢曾与美国通用签了合同,由首钢购买通用两个亏损的工厂。就在要成交的时候,通用反悔了。而随着周的去职,“不到一个星期”,通用就拿回去了自己的工厂,其中的一个与上海汽车组建了“上海通用”。
退休后,邯钢代替首钢成为大型钢厂的典范。“首钢的人去邯钢学习,人家说,你们还学什么呀,我们都是一个字一个字照你们抄的。”
谈及这些局外人看来可能是遗憾的事,周冠五显然并无同感。对于一个88岁的人,大概已经没有什么事情能引起感慨了。那些话语就像是水,自然流过,寂然无声。
(本刊记者郭大鹏对本文亦有贡献)
周冠五 男 汉族
1918年 出生于山东金乡
1937年 参加革命
1950年起 在石景山钢铁厂(首钢前身)工作,历任(钢铁厂)厂长、(首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
1995年 退休
原载于2006年中国企业家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