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王剑
前篇主要介绍了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在本篇内容中,我们主要关注银行业的经营会如何随着经济周期波动。
一、 银企关系极简模型
银企关系极简模型如图4-5,假设这家银行就是这家企业的惟一债权人,这家企业也是这家银行的惟一借款人;企业股东、银行股东、存款人这些角色不参与企业、银行的具体经营;企业的经营成果外生于本模型。因此,企业获得的全部息前利润,最后在企业股东、银行股东、存款人之间分配。
企业、银行各自有一个财务杠杆,都由债权投资(优先级)、股权投资(劣后级)构成。上述模型可描述为:由存款人为银行提供优先级资金,银行股东为银行提供劣后级资金,共同组成的银行资金又作为优先级资金投放给企业,和企业股东提供的劣后级资金一起,共同组成企业的全部资金。
于是,企业的净利润是:
息前利润 – 利息支出 = 净利润
企业的息前利润是有波动性的,而支付给银行的利息支出是相对刚性的,那么企业净利润就会形成比息前利润更大的波动。
银行的利润是:
贷款利息收入 – 存款利息支出 = 净利润
和企业收入相比,贷款利息收入虽然较为刚性,但相比之下,存款利息支出更加刚性,因此银行的净利润也会随着经济周期波动。
然后,我们在经济周期波动中,将企业、银行结合起来分析,见图4-6。
在繁荣的顶部之前,经济活动产销两旺,企业纷纷加大负债,加大生产。而经济进入下行期后,营业收入的增长率逐渐下降。此时,由于企业向银行付的利息是刚性的(优先级),留给企业股东的利润更少了。然而,银行的收入还是在正常增长,于是形成了银行经营与企业经营的一次偏离。到了衰退的后半段,企业经营进一步恶化,银行不良资产开始暴露,收入增速下降。但银行还是要按约定给存款人支付利息,因此留给银行股东的利润也出现了较大的下滑,会比企业利润变化要晚。
在经济萧条的底部附近,产品供给收缩,商品价格回升。但刚开始复苏时,企业家们可能不会立马申请贷款增加产能,会慢慢增加产能,企业收入也因此增加,大部分成为了企业股东的利润。此时,再一次出现银行与企业利润情况的偏离。直到复苏阶段的中后期,企业家开始积极申请银行贷款银行资产规模扩大,收入增长更明显。
比如,2008年经济下行,工业企业盈利增速快速回落,银行业盈利增速则次年才明显回落。2010年和2016年经济复苏,则是相反,工业企业盈利增速反弹,显著超出银行的盈利增速反弹(见图4-7)。
二、 周期波动下的银行估值
首先需要估算银行股的价值。银行股价值,是两笔债权的价值之差,运用间接法计算如下:
(1)银行整体价值:是银行未来赚取的债权投资净收益的折现,取决于资产规模、净息差、不良资产损失等因素。
(2)银行债权人价值:银行债权人以存款人为主。当市场利率上升时,折现率随之上升,但由于存款人的利息变化小于折现率的变化,存款人持有的存款的公允价值是下降的,而剩余的股东价值则上升。
最后,从银行经营管理者的角度,为了尽可能提升股东价值,可以根据经济周期采取优化措施。比如,如果预测经济复苏、利率上行,那么可以适当拉长负债的重定价期限,加大利率风险敞口;而在面临经济衰退、利率下行时,则相反操作。但这些做法的效果可能非常有限,只不过是一定程度上缓解周期影响。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硕士,CFA持牌人,曾供职于浙商证券、光大证券研究所,担任金融行业分析师,2018年加盟国信证券,任金融业首席分析师。)
责任编辑:陈嘉辉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