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剑:什么是货币?

2021年10月13日12:12    作者:王剑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王剑 

  货币作为人类熟知的物品之一,关于其本质的问题却困扰了人类千百年。我们现代货币主要是主权国家发行的纸币、硬币,以及将这些纸币、硬币存入银行之后形成的存款。由于存款同样可用作日常的支付,能够履行货币的大部分职能,因此一般也被视为货币。这些货币并不具有真实的价值,都是信用货币。

  信用(credit)的含义便是债务债权关系,或称借贷。信用货币的本质是债权,或者可以说是欠条,债务人是货币发行者,而持有货币的人则是这张欠条的债权人,其信用由发行人(亦即债务人)的信用决定,只要大家都信赖其信用即可。银行存款货币也是同理,只是债务人由人行变成了银行。于是,货币的本质是欠条,还可以认为是记账,因为这张欠条没欠下任何东西,只是欠下了一笔账。这就是我们理解信用货币的第二层视角,货币即记账,它和欠条是一个意思,但视角有所不同。

  但在人类早期探索货币的本质时,至少产生过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认为货币早期是物品,另一种认为货币就是名目。在中国,管子等先哲非常前瞻地认识到货币的本质是信用,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它与一般等价物之间并没有必然的演进关系,国家应通过调节这种社会关系进而调节经济活动。在西方,大约三百多年后的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了货币金属论、货币商品论的思想,并在西方被广泛接受传承。

  西方货币商品论所提出的货币起源与演进理论的起点是物物交换。人类早期由于生产力低下,生产的一些自用的食品、衣物或其他生活用品并不会用于交换,也就不存在商品,即用于交换的产品。随着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人类在某些用品上的生产效率提升,生产量扩大,超出了自用的范围。大约在5000-10000年前,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人类开始将一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手工业中,大家将各自擅长的用品生产量做到超过自用的水平,超过的部分专门用来与其他人或部落交换。但随着扩大的物物交换增多,就会面临耦合成功率的问题。比如某人想拿多余的羊交换衣服,但此时并没有人存在多余的衣服与之交换,等到衣服有富余时,羊已经被吃掉了…因此,物物交换的情况下,因为商品品种或时间可能难以耦合,便使交换难以达成。

  这时,一般等价物便出场了。一般等价物是指,在物物交换中,大家都共同选定某一种商品,作为一种被广泛认可的、都愿意接受的、较为通用的商品,可以充当交换的中介。同时,为了便于完成交换比例的计算,其他商品可大致定价为可交换多少单位的一般等价物,这便是商品价格这一概念的雏形。

  一开始,一般等价物可能是某种具体的实用商品,比如羊或粮食。为了解决实用商品不易携带、不易计量、不易分割等问题,人们开始找到一些更加方便用于交换的商品,比如贝壳、贵金属等,此时一般等价物可能并不具备实用价值,但具有稀缺性,逐步开始抽象化。最后,这种被选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慢慢聚焦到贵金属上,因为它易于携带、分割、计量。因此,一般等价物从金属粗制品慢慢变成了统一规格制品,比如金属币。普遍认为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货币正式开始了符号化的过程。这意味着金属币已经不再是纯粹的一般等价物,而已经逐渐带有信用货币的特征:货币本身并不足值,它只是符号。

  随着货币继续发展,在大金额的交易或长途中携带金属币非常不便,此时便开始出现签发票据的行为。这时,早期的纸币便出现了,但这个还不是真正意义的法定信用货币,而是钱币的代表物。后来人们发现即使票据背后没有一笔钱币对应着,也是可以正常流通的,才使得某些国家开始发行真正意义的信用货币,即由布、纸等各种材料印制的货币,并且是由政府发行。以上,便形成了一条相对清晰的货币演进脉络,即以西方为主导的货币商品论的观点。

  在货币名目论、货币国定论看来,货币从一开始便是信用货币,便是欠条、记账,从来不存在什么商品阶段。货币名目论的一个经典证据,来自来自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太平洋西部一个叫雅浦(Yap)的小岛上居住的土著居民用一种巨大石盘当货币,叫费(Fei)。交易后,卖出东西的人不用搬走这块石头,也不在石头上面做记号,只让它留在原地,账目都是日后相互抵消。甚至有个人的一块费掉到海中去了,但大家都认同他依然持有这块费,于是他依然可以买东西。因此,这石头绝对不是一般等价物,因为它不是有价值的商品,而更像是个记账系统,就是信用货币。

  纵观我国的货币史,真正拿一般等价物(比如黄金)充当货币的情况,也非常少。大多时候,我们用的是钱币(以铁、铜为主)和纸币,钱币也是一种信用货币,不是以铁或铜作为一般等价物。当信用货币出现,尤其是由政府垄断发行之后,通货膨胀问题便开始出现。对政府而言,一年财政的净支出便是货币的新增投放量,即年度赤字额等于当年新发货币。如果假设有一个原本还没有货币的国家,某一天突然宣布实施这种货币制度,那么它就会面临几个问题:

  (1)政府只有先用货币支出,才能以货币征税。

  (2)在外的货币流通量,便是累计的财政赤字。随着经济增长,所需货币量增加,那么政府赤字也应随之增加。

  (3)财政永远不可能有货币的盈余,因为不可能征收超过自己发行出去的货币。

  这便是主权信用货币出现之初的政府垄断货币制度,政府垄断发行货币无法合理确定发行量,会引发通胀或通缩。在寻找更好的制度过程中,有一群信誉卓著的大商家开始充当了货币发行的角色,我们把这时商家签发的欠条统称为票据,具体流程为:

  (1)起初,客户把真实的货币(即政府发行的信用货币)10元存放在它这,它向客户签发一张票据,上面写着诸如“持票人在本店存款10元”的意思。

  (2)客户拿这张票据可以直接当10元钱花,因为别人信得过这家商家。

  (3)但当客户需要借10元钱时,向这商家借。商家可以把真实的货币借给它,也可以不给出真实货币,而是又签发了一张票据(上面同样写着“持票人在本店存款10元”)。然后,客户拿这张新票据继续去花。

  (4)很明显,这张新的票据其实是句“谎言”,因为其背后并没有存着10元真实货币。最后,商家店里其实只存着10元钱,但它却签发了两张“持票人在本店存款10元”的票据。

  商家的资产负债表是这样的:

  在家商签发出那张背后并无10元真实货币的票据时,现代商业银行这个角色就出现了。我们把上例中最初在银行存钱时产生的10元票据,和新“派生”出来的10元票据,称为“银行存款货币”或“银行货币”,共有20元。存款货币的出现,使社会上流通的货币量显著超过了政府真实发行的货币,最终的货币流通量是会由市场自行调节的,这一制度被称为自由银行制度。

  但是,这一制度下又带来新的问题。比如票据发行过多,导致商家无法偿付;经济过热时,过多贷款派生了更多货币,导致经济火上浇油;经济衰退时,贷款偿还量增多使得货币收缩,经济进一步衰退。

  在进行均衡与妥协后,中央银行应运而生,主要履行两大职能:(1)政府的银行:政府不再直接发行货币,而是由央行代表政府来发行。(2)银行的银行:允许银行继续经营,但由央行实施严格的监管。在我国,从清末参考西方开设银行开始,经过漫长的演变,最终形成了“央行—银行”二级银行制度,构成了我们目前最为通行的货币制度。

  [1] 米尔顿-弗里德曼《货币的祸害:货币史上不为人知的大事件》,此书又是引自威廉-亨利-弗内斯三世《石头岛》。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硕士,CFA持牌人,曾供职于浙商证券、光大证券研究所,担任金融行业分析师,2018年加盟国信证券,任金融业首席分析师。)

责任编辑:陈嘉辉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银行 A股 股票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