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文化影响:资本之外的渗透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20日 15:22 第一财经日报 | |||||||||||||||||||||||||||||
文化影响:资本之外的渗透 她,每天必去的地方是星巴克,即使不见什么客户,也会伴着咖啡香在充斥着各国语言的咖啡厅里静静地坐上半小时。 他,虽然拥有普通话一级的证书,但虽说的每一句话普通话里,已经不自觉地夹杂了
她,每晚回到家里会习惯性的看一张国外DVD,而且字幕绝对不会是中文,宁愿去看《BraveHeart》(勇敢的心)或者《Terminator》(终结者)等老片子,也对《天下无贼》、《功夫》等红透半边天的国产大片毫无兴趣。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已在跨国公司工作多年的白领。拿着不菲的薪水,干着高强度的工作,接受着小到公司文化、大到国外文化的熏陶。当他们逐渐习惯了自己的英文名字,而对自己的中文称呼反应迟缓时,他们也许还没有发现,自己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乃至价值观,都已经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 这就是25年来跨国公司涌入中国后,对中国人乃至中国文化的影响。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加入这个还被无数人羡慕的跨国公司白领行列时,中国社会的文化也就注定会渗入越来越多的异域色彩。 当一个人在跨国公司工作时,他并不仅仅是一个员工,而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他会习惯每天换上干净的衬衫,每天让自己表现得很光鲜;他会慢慢习惯别人叫他的英文名字,也会习惯询问别人的英文称呼,而众所周知,名字这种符号,是文化最直接的体现。而当习惯了自己的英文称呼后,也就逐渐同时习惯了跨国公司团队式的人际交往方式和模式化的思维方式,“我很难再去国有企业工作,很难再融入他们的组织氛围了;而平时生活中处理很多事情,也会像工作中做Case一样,以严谨的精神、科学的态度,把每一件事情都案例化。”这是大多数外企白领共同的感慨。 然而,更多的变化和影响也许体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彼此习惯着英文称呼的同事们,也会形成共同的消费文化,他们会选择结伴前往充满异域情调的新天地,而不会去挤热火朝天的大排档;他们会伴着轻音乐,点一杯卡布基诺或拿铁,而不会在丝丝“梁祝”的熏陶下要上一壶历史悠远的乌龙茶——外企的文化孕育了一代代求新、求异而又求变的青年,同时也为中国支撑起越来越丰富的休闲文化,难怪上海的东北部,又要隆起了第二个“新天地”。 25年的时间,在中国的大地上诞生了一批又一批沐浴着异域文化的中产阶级,也给中国的社会吹来了越来越多的异域之风。如今,大街小巷上,英文名字的店铺比比皆是,七八岁的小学生也会比拼自己的英文称呼,而国外大片更是频频当上了各大影院的状元、榜眼或探花。跨国公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局限在写字楼里,而达到了城市和乡镇、弄堂和田间。 “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看问题变得更加宽容了,很多在其他人看来不能接受的国际性问题,在我看来也只是狭隘的民族主义的表现。”一位在外企工作多年的白领这样评价自己的变化。的确,来自不同国家、成长于不同生活环境的同事聚集在了一起,很难不使彼此的眼光更加开放,从而又进一步使他们更容易接受更多的信息和观点,而在与多种文化发生过激烈的碰撞后,他们的评价标准和价值观也就随之慢慢地改变。而这种改变,与其说是颠覆了他们传统的文化和价值观,不如说是把他们内心对各种文化潜在的彼此理解唤醒了;与其说文化重新塑造了他们,不如说是他们对自己的一种妥协。正如复旦大学蒋昌健教授所说,“中华民族本来就是一个柔性的民族,也就很容易接受外来文化,而不同国家、不同教育背景下的民族,本来就是一个文化的共同体。” 相关链接:跨国公司的中国策略
跨国公司面临挑战:独资 还是新一轮合资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