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面临挑战:100%本土化并非好事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20日 14:57 第一财经日报 | |||||||||||||||||||||||||||||
挑战一:100%的本土化并非好事 全球化与本土化各自的张力,在文化移植过程中,碰撞与交融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当然,这个规律同样体现在跨国公司当中,甚至是由跨国公司来主导。
从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一天开始,1993年~2005年,将近12年的时间中,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越来越明朗。 在商场上,与自然界一样是适者生存。强大的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一样面临着生存的挑战。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当中,把管理人员的本土化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数年前,在华外资企业的高管中几乎清一色是洋面孔;随着市场潜力逐渐被开发,这个13亿人的市场越来越被跨国公司所重视,越来越多的“黑眼睛、黑头发”的本土人才登上了跨国企业的高管职位。 管理人员的本土化,为跨国公司深入了解中国当地市场的消费文化、消费需求和生活习惯提供了有益的帮助,为公司拓展中国地区的业务积累了经验;同时,启用本地经理人员拉近了跨国公司与中国消费者之间的距离。 宝洁(中国)无疑是本土化的优秀企业之一,包括管理层,现在98%的员工是中国人。 由本土经理人员替代外籍人员掌控中国市场,已形成“本土高层管理本土企业”的发展模式,从手机到PC,从软件到连锁百货,甚至是飞机制造行业……绝大多数跨国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中都能看见中国人的身影。 另外一种声音是:在跨国公司深度本土化的过程中,出现了过度本土化的倾向。最近一年来“反本土化”的动作,则似乎是对上述做法的“纠正”。 2004年4月6日,朗讯以涉嫌违反美国《反海外腐败法》为由,宣布解雇其中国区的CEO、COO(首席运营官)、一名财务主管和一名市场部经理的职务,此后担任这些职位的均为外籍人士。 稍后的9月,随着甲骨文原确大中华区总裁陆纯初的下台,“甲骨文中国十年团队一朝散尽”。 同伊莱克斯和微软一样,全球“五大”咨询公司之一的凯捷、欧洲第一的家居建材供应商欧倍德、工业自动化巨头霍尼韦尔,甚至某些号称“本土化榜样”的跨国公司,也纷纷陷入了过度“本土化”的恐慌与混乱之中。 跨国公司对过度“本土化”作调整,是对多年的本土化作出局部修正。 本土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本土化和全球化的交织,两种趋势将长期并存。 2005年1月18日,在“中国最具影响力跨国公司”颁奖现场,摩托罗拉中国总裁时大鲲在谈及本土化与全球化的话题时认为,本土化一定要建立融合的经验,本土化与全球化应该是优势互补,相辅相成。 百事中国区总裁朱华煦则认为,100%的本土化并不是好事,会影响其国际化。很多员工到百事来工作,就是希望能够感受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100%本土化对吸引年轻员工来说反而有负面影响。而最关键的是提供给员工一个学习成长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其成长是依照工作表现、业绩而定,不会因国籍而定。 相关链接:跨国公司的中国策略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