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行业动态 > 正文
 

股份制银行频繁变脸 外资参股风暴愈演愈烈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05日 01:10 中国经济周刊

  并非只有国有银行会出现股权“贱卖”的情况,股份制银行也要警惕低价出让股权的风险。在距离外资全面开放还有300多天的时候,这样的风险在急速酝酿、加剧。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刘永刚/北京报道

  11月25日,“中信实业银行”正式宣布更名为“中信银行”。中信银行行长陈小宪在
记者会上透露,该行将获得母公司中信集团80亿元以上的注资,资本充足率将达到8%,并将在随后剥离母公司不良贷款,进行系列财务重组,在2006年底力争完成上市。知情人士表示,该行已经开始了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引进工作并向零售业务全面转型。

  这是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向前迈进的又一步,从招行上市,深发行、浦发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民生银行寻求发行可转换债券,再到华夏、兴业、中信等全力准备上市,这种积极谋求发展的态势所要应对的是金融市场全面开放的挑战。而此时,距离外资全面开放还有350多天。

  针对这种情况,有专家戏称这是银行的“变脸”活动。“中信银行此次的‘变脸’活动更具目的性,‘更名(业务转型)—选择战略投资者(被参股)—上市’。”一位专家告诉记者,在寻求上市的过程中,商业银行的有些“动作”已经触到了“警戒线”。

  “目前,国内银行做出的种种举动已经招来了外资争食我金融大餐的局面,”一位金融专家这样对《中国经济周刊》说,在这些“动作”中,银行股权“贱卖”成为众矢之的。实际上,并非只有国有银行会出现股权“贱卖”的情况,股份制银行也要要警惕低价出让股权风险。

  事实上,与想“走出去”上市的国内商业银行相继进行“变脸”相比,“走进来”的境外投资者早已对国内金融机构虎视眈眈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大量的境外投资机构已经开始了对国内金融机构的“参股风暴”。而最近发生的有德意志银行出资1.1亿美元入股华夏银行;美国凯雷投资集团等出资4亿美元收购太平人寿25%的股权并有权增持到49%。从2001年开始到2005年8月,境外投资者至少已参股中国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5家城市商业银行,几乎在每家银行都占有接近20%的股权。从数量比例上看,外资入股国内股份制银行的比例已达50%;如果算上4家在谈的股份制银行,这一比例高达83%。其中,汇丰银行2001年以每股2.49元人民币的低价入股上海某家银行,获得每年每股0.5元左右的回报,5年就能收回初始投资,并拥有了这家银行8%的股份。

  “丑小鸭”并非都能变成“白天鹅”

  “这个价格是贵还是便宜?境外参股商业银行后,他们的表现如何?”面对记者的提问,中央财经大学博士许建显得有些激动,“从被入股的银行在中国经济生活中的实际控制力和市场影响力来看,这样的价格太便宜了。”

  她解释说,银行的价值主要在于网络、品牌和信用度,客户是银行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而对于中国的商业银行来讲,其网络、品牌和信用度的价值,都远未体现在股权溢价之上。她认为,在中国的银行业海外上市的过程中,银行业以“低价”被出售的策略亟需调整。

  另外,在赢得大量注资之后,个别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的确得到改善。交通银行自汇丰入股以及在港上市不到半年,一下子从亏损19个多亿元的“丑小鸭”变成了盈利46亿元的“白天鹅”。“但这并不能代表所有商业银行的质量在‘变脸’活动之后都能够得到提升。”许建说。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的王忠禹教授的观点与之不谋而合。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商业银行拓宽自己的业务领域无疑是好的,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将该业务有效的转变成为其股票升值的砝码之一,业务的质量能否让客户满意。这当中涉及到了管理理念和技术水平国际化等因素。如果单纯为了吸引投资者或者是做样子而作改变是不切实际的。

  “商业银行必须从境外金融机构想进入的领域来进行有针对的拓展。”王忠禹告诉记者,目前大多数银行已经将业务增长的重点转向零售业务,但他们往往忽视了老百姓关注的银行卡业务和中小企业与私人借贷者的贷款业务。

  王忠禹解释说,中国银行业在银行卡市场上的竞争已经使得市场进一步细化,不过市场的渗透率总体上依然偏低。而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中国的银行机构远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日益膨胀的融资需求。尽管中国的中小企业(民营占绝大比例)已经占到全国产出的30%~40%,但他们只能获得商业贷款总额的10%~15%,而在韩国,该比例约为31%,在台湾地区约为36%,虽然台湾地区的中小企业只占到岛内产出的28%。

  除了上述领域,外资银行在理财产品方面也当仁不让。从道·琼斯指数到恒生指数,越来越多的国际指数产品涌入,以直观的国际知名指数为媒介,外资银行不断扩大着中国大陆外币理财领域的市场份额。

  “但面对我国金融业实行的分业经营制度,现在国内的理财,事实上只是各个金融机构推出的商品,并不是真正的理财计划。”广东发展银行财富管理中心主任王保轩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给民营资本一个机会

  实际上,所有寄希望于银行业务质量提高的想法都在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在出售有影响力的银行股权时,会变得如此被动?安邦集团研究总部首席分析师陈功认为,因为外资入股没有竞争者,我们自己的政策把国内的竞争者挡在门外,为外资保留了巨大的讨价还价的空间。

  中国有实力的企业有很多,但都被政策排除在外,不能参与其中。既然外资只有少数几家,外资们用着同样的语言在说话,而外资成了被追求者。中国银行业的股权交易,正演变为求人、变成送股票人家还不要的局面。但如果我们能够引入国内企业,那将有可能加大国有银行的股权竞争,从而提高股权的溢价。

  陈功建议说,金融领域对外开放过程中,需要把“外资引进来战略”和“内资走出去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中国本土资金“走出去”比“外资引进来”难度大得多,受到重重阻拦,因此,特别需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苏格兰皇家银行入股中国银行10%的股份,作为对等的条件中国汇金公司也可以入股苏格兰皇家银行10%的股份,至少应该拿到参股的权利或期权。

  正如陈功所言,既然可以把企业、银行、基金、保险公司等出售给外资,为什么就不能出售给国内的民营资本?至少也应该有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对国内的民族企业我们反而完全设限不准进入,单单对外资开口子,这是极不利于本土金融业的发展的。”

  在现阶段,需要及时制止各个金融机构竞相甩卖金融企业股权的现象,避免各级政府和部门只以创造短期政绩(如引进了多少外资等)为考量而不顾国家长远利益,竞相争邀外资参股控股我国金融企业。

  在外资争相“食股”的时候,国内的金融创新也在挑战着中国现有的监管政策。

  中国银监会国际部副主任罗平在近期的一次论坛上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银监会正在筹备新业务办公室,直接负责针对金融创新业务的监管工作。他同时向传媒证实,银监会确实已经成立了特别工作小组,对提高外资股东在中资银行中的持股比例上限进行评估。

  罗平坦言,银行业的尖端技术目前都在外资银行中,并且还在不断更新,而国内的监管本身就落后于市场。

  资料

  商业银行“变脸”谱

  2003年3月3日,

福建兴业银行摘掉了14年多的“福建”二字,正式更名为“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兴业银行)”,成为国内第一家更名的商业银行,更名后,开始由区域性银行向全国性银行转变。

  2005年1月8日,有明显行政区划特征的“北京市商业银行”更名为“北京银行”,成为继上海银行后,国内第二家以地名直接命名的城市商业银行。这也使北京银行突破北京地区银行的局限,走向快速发展的时期。

  2005年10月18日,“北京市农村信用社”脱胎换骨之后,正式挂牌为“北京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农信社改造而来的农商行,是单一法人主体,已经初步具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雏形。

  2005年11月25日,“中信实业银行”去掉带有浓重工商色彩的“实业”二字,正式更名为“中信银行”。更名之后,中信银行将向个人零售业务领域大举进军。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1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