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银行卡 > 正文
 

银行卡教人当大款 三名消费者见证银行卡变迁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08日 10:17 中国经济周刊

  短短20年的时间,银行卡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支付工具,从原来的借记卡到信用卡再到如今五花八门的理财卡,银行卡在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消费观念。

  ★《中国经济周刊》见习记者 刘永刚/北京报道

  “五元一张的贴花,按月份整整齐齐贴在存折上,到过年时候取出来置办年货—曾风行千家万户的贴花储蓄已经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从兜中费劲地掏出沉甸甸的一摞钞票甩在柜台上,只因看中了一款彩色电视机—现在想想都有点后怕。”

  “把积蓄存在一张小卡上之后,慢慢发觉它真得很小、很可爱—1万多块钱的东西,‘唰’的一声就可以搬回自己家了。”

  “在北京各大商场的收银台上,原先快要码成山的各个银行的POS机如今已经闲置在一边了。消费者只要一张卡就能办很多事,商家也不必为应付名目繁多的卡犯愁了。”

  有人戏言,银行卡的出现,让人们都学会了当大款。1985年,中国第一张银行卡诞生,到今天已历时20年。虽然只是弹指一挥间,但中国的银行卡却在这短短20年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初出萌芽到高速发展、从时尚标志回归到实用工具的风风雨雨。银行卡给我们带来方便、快捷的消费方式,同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文化。小小方寸之间,浓缩着生活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第一代持卡人张洁:“当时还是身份的象征”

  “1970年代末期,信用卡就进入了中国。1979年,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首先同中国香港东亚银行签订协议,开始代理信用卡业务,信用卡从此进入中国。”广东发展银行北京分行银行卡部的王静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但到了1980年代,信用卡在消费者中还不普遍。在高校任教的张洁属于较早拥有银行卡的消费者。1987年她留学回国后就办理了一张信用卡。刚开始有办公室的老师还问张洁这张卡是用来做什么的,一传十,十传百,后来有一段时间,只要张洁一上课就有学生想看看她的那张小卡片。“虽然能用到的地方很少,但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小卡片在当时已经很有派了。”张洁说。

  当时,内地第一张银行卡才刚刚诞生不久。那个时候,在人们的口袋里,拥有厚厚的钞票就像今天拥有厚厚的一叠银行卡一样神气。事实上,当年拥有第一批银行卡的人,大都有一些海外生活背景,或者属于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而对于这些人而言,当时的银行卡虽然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方便,但从潜意识里来说,至少在那个时候,拥有一张银行卡,就代表着一种身份或时尚,就像最早出现的BP机和后来的手机一样,是成功人士的象征。

  1985年3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第一张“中银卡”问世。从此,我国传统“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支付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但这仅仅是一种标志,没有各银行间的互联互通,没有普遍的分布网点,刷卡消费对于中国居民来说还遥不可及。

  第二代持卡人李刚:“我的卡越来越先进!”

  如果说张洁属于国内第一代“持卡人”,那么在中关村一家电脑公司任销售经理的李刚就属于第二代了。由于工作的缘故,李刚经常要到外面出差,而且一走就是一个多月,每当完成一笔单子后,货款当日就可以打回北京。“现在的确很方便,但在10年前就麻烦多了。”李刚所说的麻烦是指在银行卡不普及的时候,要把货款打回北京就只能用一种叫“可兑换异地票据”,办理的时间长就不说了,要取钱的时候还得带上支取单位的证明等一系列证件,有时遇到银行下班就更耽误事儿了。是什么让银行卡在短时间有这么大的转变?

  “银行卡核心技术的提高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中国银行北京分行信用卡处的王庆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早在1950年,国外开始使用塑料卡体并且迅速普及,这种便宜的材料能生产出经久耐用的卡,而原先使用的纸版卡体经受不了机械磨损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而被淘汰。第一个通用的全塑支付卡于1950年由diners俱乐部发行。用于“高贵阶层”的成员,卡的使用限于严格选择的饭店和宾馆,因而这类卡被看作是“旅游和娱乐”卡。

  “今天持银行卡在国内外旅行时,旅行者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可以不用现金进行购物。银行卡使人们摆脱了烦琐的现金兑换,又不暴露财富。这些显而易见的优点使银行卡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得到确认,并以每年生产和发行数亿张的数量递增。”王庆奎告诉记者。

  刚开始,卡的功能非常简单,只是一种具有防止假冒和篡改的秘密数据载体。第一代卡主要靠印刷技术和签字等可视特点来防止假冒,因此系统的安全性基本上依赖于卡的质量和接受卡的售货人员的素质。随着卡的应用扩大,如何防范迅速蔓延的有组织犯罪的威胁,就越发显得重要。王庆奎告诉记者,关键的技术改进是在卡的背后贴一磁条。他解释说,顾客的数据以机器可读的形式存于磁条内,作为可视数据的补充。但顾客在纸质收据上签名,仍保留在某些信用卡的应用。接着就设计出以电子数据来代替以签名为基础的交易方式,到目前为止,用签名来完成对卡的使用人的识别,已由多种不同方式所代替,例如:使用一个除基准编号外的秘密的个人识别码已经被普遍接受了(银行自动柜员机的使用)。

  新一代持卡人刘一纯:“包里只有一张卡”

  刘一纯在几年前购物时遇到的一件事情至今都令她记忆犹新。当时,她的钱包里有各个银行的卡共8张,可碰巧没有商场提供的那家刷卡行的银行卡,无奈之下,她最后只能到别处取钱后才买到了东西。“现在不用了,有一张卡在包里到哪儿都能消费。”刘一纯笑着说。

  如今,在北京各大商场的收银台上,原先快要码成山的各个银行的POS机如今已经闲置在一边了。消费者只要一张卡就能办很多事,商家也不必为应付名目繁多的卡犯愁了。“金卡工程的实施,对于提高支付结算效率,加速资金周转,减少现金流通,遏制经济犯罪,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方便税收征管和信用管理意义重大。”王庆奎说。

  1993年8月9日,当时的电子部向江泽民汇报《金卡工程总体设想》,得到了支持。同年9月4日,国务院办公会议认为,我国有必要实施电子货币工程,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并以国阅[1993]142号文发出《会议纪要》,明确六点意见,从而启动了金卡工程。

  但由于缺乏统一的业务、技术规范,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各自为政,给消费者和商户带来了很多的麻烦。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非现金支付的需求越来越高;同时,入世后外资银行在银行卡服务上的优势必然对国有银行产生巨大的冲击。于是,作为金卡工程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中国

人民银行牵头,各家银行积极参与,银行卡通用品牌终于开始展开。

  “金卡工程”实施以来,取得很大的进展。据统计,到2004年9月底,55家金融机构发行各类银行卡3.58亿张;可以受理银行卡的商店、宾馆、饭店等特约商户约13万户;各金融机构装备的自动柜员机总计5万台,销售点终端机34万台。银行卡网络系统基本覆盖地市级以上城市,有11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和16个城市的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实现了与银行卡总中心的联网运行,初步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银行卡跨银行、跨地区信息交换网络。

  中国人民银行提供的数据表明,到2004年年底,我国银行卡数量已累计达到7.62亿张,其中借记卡6.63亿张,信用卡0.98亿张。

  从1986年中国银行开始发行信用卡算起,到1993年金卡工程启动前,5个商业银行在8年中总计发卡只有400万张。“以金卡工程实施为分界线,后12年发卡量是前8年的近百倍,”王庆奎说,“人们对于金卡工程的认识和了解不够,导致了许多误解,认为金卡工程进展缓慢。其实,正因为像银行卡这样的

信息化应用关系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稍微不方便就反应十分强烈。目前,全国受理银行卡的电子化业务网点已发展到12.9万个,占总数的95%以上。没有任何其他行业像银行信息化这样稳步推进、成果显著。”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12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