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制银行治理之道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14日 15:04 楚天广播电台事事关心 | |||||||||
中信实业银行行长陈小宪(左二)同武汉分行行长徐学敏(左二)在基层行调研 (图片来源 楚天广播电台事事关心) 北京大学一丁姓教授近日谈起一番“居安思危”理论,记者颇有心得。他认为:中国2010年前面临的国际现状越来越复杂,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国内经济和社会领域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换言之,自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危机决不是短期现象。”全球化将发展中国家置于风口浪尖之上。在深知市场化和快速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在全球和其他体制方面的弱点越来越明显。
对于中国可能发生的危机,专家们关注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均占26.39%。在经济危机中,专家们最关注金融危机;对于可能性最高的危机,专家认为首当其冲的是社会危机,其次是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和就业危机。 丁教授还撰文认为:金融问题原因是中国的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长期没有建立起来。金融体系缺乏引导资本顺利向生产领域的推动能力和监管功能,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缺陷,也是中国企业经营环境的根本原因。国有银行占有80%的总信贷资金,吸收75%的居民储蓄,却创造了不过30%的工业总产值。在行政干预下,银行机构一直忙于向半死不活的国有企业“输血”。受国有企业的不良贷款拖累,银行系统的改革进程缓慢,无疑加大了金融风险。这种体制也为权力作为资本进入经济过程创造了外部条件,是导致金融腐败或国有资产流失的根本原因。尽管有人侥幸中国在1997年没有遭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内部没有任何问题。 从事金融多年、其间担任政府官员,而今又在中信实业银行武汉分行行长任上的徐学敏博士,对金融可谓驾轻就熟。他的关于“银行治理之道”既是对国家金融政策法规的理解,是他睿智的折射,也是他在实践中思考、探索、总结的发展之道、求真务实之道,确实有点道道;而且文章的字里行间记录了我国金融改革、社会发展进程的一些大胆尝试及亲历,可称之为道中之作、经验之谈,不失为银行治理的一个重要信号,值得一读。这里不妨实录如下: 视点一、股权激励与竞争激励 徐学敏博士认为:按照《公司法》和《商业银行法》组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初步建立了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并凭借其较先进管理体制,实现较快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经营管理基础。但由于内部治理结构的缺陷,在组织管理框架,总分行关系、业务拓展、经营决策和风险管理框架等诸多方面仍难以超越传统体制的束缚,与规范化的国际商业银行相比差距较大。因此,自加入WTO至2007年间我国全方位开放金融服务领域,在这段并不太长的“过渡期”内,通过公开上市以摆脱体制困境,增强竞争力,不失为一条重要的途径。 商业银行的资本金是衡量商业银行稳健性的标志,也是银行机构发展、业务扩大、科技投入、改善经营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条件。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普遍较低,补充机制不完善,尤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规模偏小,难以抗衡国际化竞争,有的资本金严重不足,不良资产沉重,已面临“技术性破产”的境地,因此,亟待通过公开上市补充资本金和增强竞争力。探索新的资本补充机制,自主选择公开上市、发行债券、引入战略投资等多种形式及时补充资本金。 上市固然有其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国内外众多的上市公司因重大决策失误或长期经营管理不善而被摘牌的事件时有发生。可见上市并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有研究显示,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前一阶段的经营绩效及竞争力水平与国有商业银行比较相对较高,主要不是取决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具有较高的产权激励,而更取决于其有较为严格的市场约束。 在考量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徐博士还发现,其中已上市的商业银行,其国有股权相对较小,产权问题解决已较为彻底,但是并不一定有更好的经营绩效。而且在现实条件下,外部的社会监督体系仍然存在较大阻滞,证券管理体系和社会公共治理的不完备,仍难保障上市公司稳健经营与良好绩效。实践再一次证明:竞争的激励而不仅仅是产权激励,她决定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最为关键的因素。 视点二:内部治理结构与公共治理结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股改上市主要是从总体上解决商业银行的产权激励问题。那么竞争激励的引入则更有助于解决商业银行内部激励问题,理顺总行与分支行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建立商业银行有效的治理结构,尤为必要。 徐学敏博士分析说:现代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与股权结构相联系,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与高度分散型股权结构相适应的以外部监督为主的治理结构:二是与相对集中型的股权结构相适应的以内部监督为主的治理结构。 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并没有严格按照所有权原则来构建权力组织,而是靠政府的行政性任命来构架其治理结构,通过非经济的外部环境制度来界定银行内部的委托—代理关系。董事会、监事会的设置及银行主要负责人的任命都由政府负责,董事会、监事会缺乏产权约束,难以形成对代理人实行有效监督的内在动力,商业银行内部人控制的格局难以打破。 鉴于中国金融市场还很不完备,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开上市后,分散股权和职业经理市场的迅速建立都有较大的难度,我国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应当以内部监管治理模式为主,同时,借鉴外部监管模式中关于股权分散和积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做法。 在企业的治理结构中,董事会的组成及其权力应用是最为核心的内容。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股改上市过程中,需要建立一个更加独立的具有战略眼光、有威望和专业能力的董事会,改变现有董事会“橡皮图章”的状况,致力于商业银行战略的制定和对经营管理层的激励与监督,按照现代公司治理规则,科学设计内部董事与外部董事、执行董事与非执行董事的构成比例,形成能代表真正所有者利益的强有力的、独立的董事会,并通过其领导的薪酬委员会、提名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和风险控制委员会等专业委员会,适度而有效地监督和处理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各项重大问题,而其中董事会最重要的职能是聘用、激励、监督以及在必要时解聘高级管理人员。为此,迫切需要建立商业银行经营者(主要是分支机构管理人员)的替代机制,逐步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建立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确立职业经理人的标准及论证制度,推行高薪制、重奖制、退休金制和严格的惩戒制度,从而有效解决商业银行的低效代理问题,促进其经营机制的转化及经营行为的理性化。为了强化银行内在约束,还需要有计划地逐步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发挥员工在银行内部治理中的作用,激励广大员工尤其是高层员工努力将企业长远利益与自身利益结合起来,实现两者利益的兼容。 商业银行内部治理之道,不可能脱离社会的公共治理而独立存在。事实上,社会公共治理的质量与效率会在很多层面和角度上影响商业银行的内部治理。财政部门代表国有出资人、银监会代表存款人,其他政府部门从各自的职能出发为维护社会经济秩序,都同时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督管理。按照现代公司治理的要求,所有者以及实施公共治理的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自我克制,不直接介入银行微观的经营行为和决策。政府应放弃对总分行行长人选的直接干预,而将重点工作转向主持商业银行强有力的董事会选举,再由董事会独立选聘职业经理。银行治理结构的改善,要求改革银行的监管制度,提高其效率;要避免监督失职而导致银行的危机,也要防止监管不当而对银行内部治理结构的破坏。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呼唤一个相对独立,具有世界一流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的银行监管当局。 视点三:企业文化与价值导向 股份制商业银行面临着内部管理体制的脆弱与外部激烈竞争的两难处境。一家家新建的分支机构,凭借市场准入的高门槛而获取的资源,通过粗放的经营方式,在初步立足市场后,逐步向国有商业银行的原有体制复归,并迅速耗尽资源,步入短周期怪圈。通过对有问题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分析我们看到,治理结构的缺陷是其制度的根本,而缺乏以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则是其重要的环境导因。 在我国现实的社会和市场环境下,社会道德水准的普遍下降,社会对腐败的漠视,对损公肥私并成功逃惩罚过的经理人的容忍甚至艳羡,法不责众成为一种预期,组织中诚实规范得不到肯定,肆意逢迎、违规越线被奉若能人如此等等,形成一种有害的文化环境,严重扭曲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对管理者的行为形成强有力的误导。因此,我们在讨论股份制商业银行治理结构改革时,不能小视文化环境的影响。 文化是一组人类群体行为规范的稳定预期和共同信念。经济学将文化分为三种类型,或曰三种行为规范:一是理性限定性规范,即限定个人理性的规范;二是偏好内生化规范,即改变个人的偏好;三是均衡筛选规范,因规范会影响人们的预期,从而筛选出均衡,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筛选出不同的均衡。当人们对均衡的预期变成一种信念时,它就是一种文化。可见,文化是以规范为基础的,是限定并引导人们做出一定选择的现实环境。因此,我们不能泛泛地将企业文化理解为团结协作、责任感、使命感、勤勉敬业、规范稳健等一般观念。同样,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是以企业的治理结构、内部组织管理体系及其运作和激励约束机制为依托的一种环境或价值导向。 当今商业银行的竞争不仅表现为产品和服务的竞争,而且体现于企业文化的竞争之时。金融产品和服务在技术支援和营销手段等方面差异日渐缩小,客户的选择将更加注重对企业文化及其衍生的企业形象的认同,优秀的企业文化正在诞生为一种新的竞争手段。与此同时,蕴涵在企业文化中的稳健经营理念与管理机制的碰撞,更是规范银行经营行为,避免经营风险与道德风险的有力保障。因此,对于处于快速扩张时期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尤其是其分支行,从初创时期开始就在规范的治理结构下,构筑优秀的企业文化极具战略意义。 (本期节目策划:黄前明 ;文字统筹:沂流、刘应书;嘉宾主持:徐学敏博士;摄影:王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