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工行上市进行时 > 正文
 

《财经》最新文章:工行改革难与易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23日 10:59 和讯网-《财经》杂志

  时隔两年,工行行长姜建清再度接受《财经》杂志专访,谈工行改革,以及未来的希望和挑战

  □本刊记者 凌华薇 张小彩/文

  2005年初,已然启动了一年的银行改革仍然未呈现耳目一新的气象。轰轰烈烈的财务
重组之后,先期改革的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并未如外界想像的那样迅速脱胎换骨,令人心寒的基层行案件却屡有发生。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究竟应以什么样的步骤、顺序、节奏推进,仍然是市场最为关注的话题。

  与此同时,传闻已久的中国工商银行改制、注资改革并未如期而至。2005年2月1日,在工商银行总行九楼的一间小会议室,午后阳光眩目。处于焦点中心的中国工商银行行长姜建清接受了《财经》杂志的专访,谈及工行近年来的变化,也坦露了自己对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希望和忧虑。

  改制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针对外界沸沸扬扬的注资模式、金额、时机的议论,姜建清首先声明:“我现在不能谈,也没有权限谈。我能说的是,工行正在积极准备,等待中央、国务院对工商银行改制方案的审批。”

  姜建清随后对财务重组和内部改革的关系进行区分。他表示,现在有人把改革简单理解为财务重组,甚至工行内部也有员工这样看,这是不能苟同的。

  “银行的改制方案包括财务重组、成立股份公司、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乃至上市等内容,但这些都不是改制的核心”。姜建清强调,如果有政策支持,这些都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的工作,而完善公司治理才是商业银行深化改革的核心,要体现在商业银行增长方式和经营模式的转变上,这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是长期的工作,因而对银行具有更本质的意义。

  姜建清说:“外界如果以理想化的眼光来看待这个过程,就会很失望。改制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是没有终结的战争。”

  早在2002年底,姜建清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曾表示,中国工商银行依靠自身努力和积累,可在九年内解决所有历史包袱(参见《财经》2003年第1期《姜建清细解工行》)。不过,当时姜建清也指出,在面临利率市场化、2006年全面开放银行业的冲击下,单凭自身积累可能要承受一定的风险。2004年底,工行对外宣布如果能获得国家的注资支持,有能力在三年内完成改制。

  时至今日,姜建清对于这一前景的描述更为乐观:改制完成后,工商银行每年预计有1000亿元的经营利润,有望成为中国盈利最多的企业。如果每年能够提30%的拨备,即300亿元(大约是信贷余额的1%),工行信贷净利差去年是800多亿元,今年可达到900亿元;300亿元的拨备约占信贷净利差的三分之一,这是属于可控范围内的成本。如果在这个拨备范围内,把每年的信贷资产质量问题都能解决掉,那么剩下的利润还有700亿元,资产回报率(ROA)大约在1%左右。此外,有效的成本控制可以保证银行经营效率的提高,2000年工行的成本收入比为61.84%,2004年成本收入比降到了40.35%,比2000年下降了21.5个百分点。

  按照这一理想图景,工行改制后,市值将位列国际十大银行之中。“只要风险能控制住,成本控制在比较好的水平,工行经营绩效基本能达到国际商业银行的中等偏上水平。”姜建清说。

  然而,实现这一宏图谈何容易。姜建清承认,改制后经营利润达到1000亿元,事实上只有把不良资产保持在非常低的水平才有意义。

  在此,姜建清对记者算了一笔风险账。账面利润的获得至少要扣除三项大的成本:一是财务成本,包括税务成本;二是拨备成本;三是资本金成本。依照这三项成本(1%的拨备、0.56%的资本金股东回报,加上营业税边际回报0.25%和财务成本递增0.5%),以及贷款收益估算(按3%的利差计),现在工行贷款资产允许的风险损失成本大概是0.7%左右,也就是100亿元的贷款最多允许7000万元的净损失(或者是3.5%的可疑,或35%的关注)。一旦超过这个标准,达到上述利润目标就有困难。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专题:

  工行上市

  《财经》杂志2005封面秀

《财经》杂志2005年2月21日刊目录
www.caijing.com.cn

封面文章 经济放慢无碍股市寻宝
上海飙地内幕 财经调查
上海土地囤积之谜 《亚洲华尔街日报》/《财经》200强(AW...
房地产信贷:升温中的火药库 公司与产业
外来者的游戏? 1.2亿违规电建清查记
香港的土地批租制和房地产盛衰 波音空客订单之秘
财经观察 美国电信新版图浮现
阜新矿难再逼煤矿改革 卡莉向左,惠普向右
经济学家 民资外资盛宴中国电影业
李剑阁:跳出窠臼看股市 财经速览
斯蒂格利茨:老年生活何以更缺安全感? 事件
文萃 中国周边
观点评述 科技风尚
高西庆:资本市场不能承受之重 人物志
评之评:寻找中国股市的支点 焦点
财经论衡 惩处金融诈骗力度加大
人民币汇率风云辨——哈继铭、胡祖六、麦金... 读者来信
经济全局 谁在违背市场“游戏规则”?
阜新矿难悲剧 环保执法:制度化面临考验
国有资本预算开局 向《金融腐败求解》作者建言
国资预算北京试水 中国企业如何“基业长青”?
市场与法治 本刊记者于宁获IWMF世界女记者奖学金
汪丁丁:走出“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财经专栏
背景:“王直墓”命运 随笔
法治·动态 说时容易做时难
资本与金融 文化与制度
华夏证券生死之间 “举国体制”的尴尬
姜建清纵论工行改革 读书
保险公司交易席位争议 《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书评:天才与机心
商界·动态 《拉维尔斯坦》书评:分成两半的政治哲学教授
沪深股市 逝者
中国股市“边缘化”了吗? 阿瑟·米勒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45,3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