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从孟加拉经验到BRI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3日 14:02 和讯网-《财经》杂志

  源于扶贫、慈善性质的“小额贷款”概念,到了2005年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发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小额贷款组织,是国际上的扶贫组织、慈善机构利用善款向低收入人口如贫困农户发放贷款的机构,本意在于扶贫,但要求归还,以便循环运用。其中,孟加拉乡村银行采取小额、低利率、短期、多人联保贷款的方式,服务的低收入人口超过千万,一直被国际同行奉为典范。

  不过,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几乎难以复制,世界各国的仿效也大多并不成功。大量实践表明,这些机构绝大多数财务上难以持续,资金使用效率很低,交易成本过高;一旦赠款发放殆尽,没有新的资金援助,经营和机构都难以为继。

  有专家指出,孟加拉乡村银行之所以从上世纪70年代持续至今,一个重要原因是多年来受到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国际援助;如除去这一因素,其财务和经营的可持续性则要打上问号。

  90年代后,经过各国探索,小额贷款组织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并探索出比较成功和成熟的经验。2005年被联合国命名为“小额贷款年”,其含义就是推进可持续性的商业性的小额贷款的成功经验,以这种崭新的形式提供对微小贷款客户的金融服务,为贫困、农村人口提供机会。这意味着,传统的小额信贷组织将有可能转化为正规金融机构中新的一员。

  最为成功的案例当属印尼的微型金融机构——印尼人民银行(BRI)。1984年以来,BRI经过改革,从一家需要大量国家补贴、亏损累累的国有银行,变为一家成功的商业银行。他们通过3000多个村级营业所,向大量农村低收入人口提供金融服务,在商业上也获得了巨大成功。2003年以来,BRI的资产回报率、股本回报率都大大超过商业银行的平均水平,分别达到2.7%和38%。

  2003年11月,BRI在印尼上市,并同时在美国证券柜台交易市场(OTC)挂牌交易,超额认购16倍,外国投资者持有40%左右的股份,被《亚洲货币》评为当年最佳上市公司(参见图表)。从世界范围看,遵循这一原则走向成功的微型金融公司案例已经越来越多。

  世界银行金融专家王君近年来长期研究相关国际经验,并进行了大量国内调研。他在最近一次研讨会上公开呼吁:“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完全可以利用后发优势,按照本国实际并借鉴国际上已经被证明卓有成效的微型金融运作模式,后来居上,成为商业可持续微型金融的中心”。

  王君将这一模式概括为良好的公司治理、适当的激励机制、自由的贷款定价、专业的技术和行业经验、专业的产品和服务开发。最重要的是,自由贷款定价应能够覆盖金融机构的成本和风险。这类机构要接受外部的监管及监督,严格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和财务标准编制报表并及时公布。

  这些条件与一家好银行的要求并无太大差异,区别在于这类机构专门服务于特定的人群,即那些急需资金用于生产或生活、未来又具备还款能力的贫困人口,采用的信贷技术模式完全不同于一般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办法。换言之,这需要在中国引入一类新型的金融机构。

  这类机构的产生有几种途径:传统的小额信贷组织经改造而成、发现商业机会的商业银行进入这个领域、成立新的微型金融组织。如果说前两种取决于两类机构和改革,第三种则与成立新的商业银行无异,且国内还没有可移植的成功经验。目前央行采纳的正是这套理念,并在着手推动试点。

  凌华薇/文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