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华夏证券遭遇多事之秋 > 正文
 

华夏证券徘徊生死之间 市场化重组抑或直接破产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23日 11:19 和讯网-《财经》杂志

  无条件的注资重组显然并非上策,与其耗费公帑挽救一家病入膏肓且有着种种前科的券商,不如寻求真正市场化的重组之路,抑或直接破产

  本刊记者 李箐 于宁/文

  上个世纪90年代煊赫一时、近来风声鹤唳的华夏证券公司,总部坐落在北京市核心商
业区朝阳门内的鸿安国际大厦(资讯 行情 论坛)。这幢建筑坐南朝北,楼前预留了几个车位,这里冬暖夏凉,方便快捷。“这些都是总公司领导的车位,地下车位太麻烦了,所以我们只要看看门前的车就知道谁来了。”华夏证券的员工都说。

  2005年1月25日,华夏证券总部楼前停满了车辆。“所有领导都来了,今天要召开年度工作会议。”华夏证券门前的保安说。

  华夏证券这次年度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就是“重组”。公司董事长黎晓宏表示,华夏证券公司要存续,品牌也要存续,各级部门正在积极研究重组的问题,公司内职工要统一认识。

  “存续”,当然只是一种最为体面的说法。有着13年历史的华夏证券,中国最早的三家全国性券商之一,20世纪90年代前中期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可谓煊赫一时,风光无限。然而近年来,其炫丽的外衣已经剥落,衰退的败象早已显露,去年以来更陷入危机四伏的境地。

  去年6月25日,华夏证券领导班子撤换,市场传言的“华夏证券危机”得到证实;而去年10月以来央行解决高危券商个人债务方案出台,直面中国证券业风险的政策环境已然具备。观察家们确信,如今的华夏证券走到了生死线上。纵使躲过破产清盘的结局,其“重组”也只是一种“易帜重组”,或可续其名而绝难存其实。

  中信接盘

  自华夏证券问题暴露后,重组传闻一直没有间断。

  2004年9月,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开始与华夏证券接触,希望重组华夏证券,至11月,坊间甚至传出信达已注资华夏证券消息。

  但信达的谈判并无结果。目前进入实质阶段谈判的,是在广发证券收购战中未有斩获的中信证券(资讯 行情 论坛)。据悉,中信集团董事长王军以及中信证券董事长王东明曾亲自拜访北京市市长王岐山,希望能够让中信集团参与华夏证券的重组。

  此时的中信集团正雄心勃勃,希望在券商低潮中收购两三家机构,扩张版图。中信集团旗下的中信国安(资讯 行情 论坛)是深圳巨田证券的大股东之一,而中信泰富(行情 论坛)正在和西南证券洽谈收购事宜。

  2005年1月7日,北京市专门召开华夏证券重组的会议,决定成立两个小组,北京市方面由主管金融的副市长翟鸿祥亲任重组领导小组组长,中信方面的重组小组则由王东明负责。

  与此同时,关于重组方案的推敲也在不断修订中。最初的方案是中信集团出资20亿元,其中7亿元用于弥补亏损,13亿元成为资本金。原注册资本金27亿元,老股东权益打5折,这样中信集团可以占51%以上的股份。与此同时,向证券投资者风险补偿基金申请20亿元再贷款。

  到春节之前,重组方案再次发生变化,中信集团的出资额大为减少,只承担5亿元的亏损,老股东权益减值30%,即由27亿元减少到18.9亿元。倘若如此,中信集团将在重组后持有华夏证券约20%的股份。中信集团和北京市政府将合力向证券投资者风险补偿基金申请50亿元再贷款,用于解决债务问题。与此同时,华夏证券力争免于偿还债权人的利息。

  华夏证券内部人士称,如果能争取到超过35亿元的再贷款,重组实现的可能性比较大。这一尚未确定的方案意味着中信集团以较少的现金出资获得控股地位,而用央行再贷款解救债权人,因而将最大的不确定性留给了央行。毕竟,重组后的华夏证券偿还央行再贷款的可能性已微乎其微。当然,即使不能偿还,中信集团也只承担有限责任,相当于花5亿元收购了华夏证券90多家营业部,这实际上是一个颇为理性的出价。

  根据华夏证券内部人士介绍,截至2004年6月,华夏证券挪用客户保证金16亿元,委托理财规模为34亿元,而投资股票的市值缩水到7亿元,自营投资累计亏损为17.9亿元,国债欠库不到10亿元,另外还有10多亿元的经营性亏损,华夏证券的亏损合计约为55亿-60亿元。从2004下半年的市场行情分析,华夏证券手中股票的市值可能还有所减少。因此,到2004年底,华夏证券的亏损应该在60亿元左右。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政策,华夏证券必须用现金清偿的债务,主要是客户交易保证金16亿元、近10亿元国债回购欠库以及数量不会很大的个人委托理财部分,合计约为25亿元左右。

  来自华夏证券的信息显示,华夏证券在2004年9、10、11三个月支付极为困难,连发工资都困难。总公司新开设的多个账户也被冻结,能够快速变现的资产也不过是几亿元的股票,因此现金缺口约为20亿元。

  与其他问题证券公司相比,华夏证券的这一数字已经不再耸人听闻。作为中国最早的国有券商之一,华夏证券屡屡失手,从实业投资到委托理财,规模的增长从来都以更大的亏空为代价,每每都是靠政府施之援手才能渡过难关。而救援的结果不言自明,不仅公司自身的造血机制始终未能形成,而且在“历史性包袱”的遮掩下,华夏证券的委托理财、坐庄行为大行其道,终于走到穷途末路。

  事实上,如果采用破产方式解决问题,需要国家支付的成本只相当于大鹏证券(18亿元)。但如果采用重组方式,接盘者需背负巨大的财务负担。华夏证券13年的历史早已证明,抱薪救火的重组只会模糊责任界线,为更大的违规与亏损提供新的口实。

  相关专题:

  华夏证券遭遇多事之秋

  《财经》杂志2005封面秀

《财经》杂志2005年2月21日刊目录
www.caijing.com.cn

封面文章 经济放慢无碍股市寻宝
上海飙地内幕 财经调查
上海土地囤积之谜 《亚洲华尔街日报》/《财经》200强(AW...
房地产信贷:升温中的火药库 公司与产业
外来者的游戏? 1.2亿违规电建清查记
香港的土地批租制和房地产盛衰 波音空客订单之秘
财经观察 美国电信新版图浮现
阜新矿难再逼煤矿改革 卡莉向左,惠普向右
经济学家 民资外资盛宴中国电影业
李剑阁:跳出窠臼看股市 财经速览
斯蒂格利茨:老年生活何以更缺安全感? 事件
文萃 中国周边
观点评述 科技风尚
高西庆:资本市场不能承受之重 人物志
评之评:寻找中国股市的支点 焦点
财经论衡 惩处金融诈骗力度加大
人民币汇率风云辨——哈继铭、胡祖六、麦金... 读者来信
经济全局 谁在违背市场“游戏规则”?
阜新矿难悲剧 环保执法:制度化面临考验
国有资本预算开局 向《金融腐败求解》作者建言
国资预算北京试水 中国企业如何“基业长青”?
市场与法治 本刊记者于宁获IWMF世界女记者奖学金
汪丁丁:走出“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财经专栏
背景:“王直墓”命运 随笔
法治·动态 说时容易做时难
资本与金融 文化与制度
华夏证券生死之间 “举国体制”的尴尬
姜建清纵论工行改革 读书
保险公司交易席位争议 《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书评:天才与机心
商界·动态 《拉维尔斯坦》书评:分成两半的政治哲学教授
沪深股市 逝者
中国股市“边缘化”了吗? 阿瑟·米勒

  [1]  [2]  [3]  [4]  [5]  [下一页]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华夏证券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金鸡送福
恭喜发财图铃拿来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