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聪明的投资者
4月29日,康美药业披露会计差错更正,震惊A股市场,公司账上300亿货币资金不翼而飞!而康美药业自2001年上市以上,净利润合计仅为180亿元。
昨晚,上交所直接向康美药业发了询问函,12问直指康美药业的财务问题所在。康美药业为什么能瞒天过海近20年?投资者又如何去避开类似康美药业这样的大雷?
在康美药业发布变脸年报前,某券商孙姓分析师(新浪财经注:应本人要求,略去实名)曾与聪明投资者深入对话,她对康美药业财报的疑问,与询问函中的问题惊人相似。
孙姓分析师曾就职于德勤会计事务所,拥有多年审计经验,是二级市场上最擅长财务分析的研究员之一。
她说,我们不能通过财报去判断公司是否造假,但我们能发现财报中值得警惕的地方。
以下是聪明投资者整理的对话实录。
存贷双高的公司
第一时间回避
1,聪明投资者:在康美药业曝光之前,如何看出康美药业在财务上出现的问题?
分析师:首先,先说康美药业的资产状况,大家可以去看2017年底的货币资金,有息负债,我一直把两个指标高称为双高,如果这两个指标有双高问题的公司,最好第一时间去回避。
康美药业的货币资金2017年底差不多是342亿,占总资产接近一半,有息负债有222亿,比例也非常高。
而且货币资金和有息负债复合增速都非常高,在2017年之前的3到5年,每年复合增速有70~80%,只要符合双高问题的公司,一般都可能存在非常大的关联交易风险。
因为一个公司的现金流非常充沛,货币资金非常充裕,为什么内生增速和发展都还需要靠外部融资来实现?
康美药业外债有200多亿,过去五年外债以80%的增速增长。每年可能多借几十亿,会产生几亿的财务费用,这也会吞噬净利润。
2,聪明投资者:会不会是康美药业货币资金受到了限制?
分析师:康美药业340亿的现金里,只有1亿的受限资金,理论上339亿都是可以用的,这说明它不是受限资金的问题。
3,聪明投资者:货币资金没有在公司账上,最终转到了别的地方吗?
分析师:康美药业有货币资金,但是非得从外面借钱,可能账上的货币资金并不是自己在用。
譬如可能在某个时点,账上有这么多货币资金,但1月1日这笔钱就不在了,至于钱去哪了,可能是关联交易。
双高问题是非常明显关联交易的象征。而且,一般这类公司的现金流不会太好,因为账上的现金只是年末看到的现金,并不是它真正拥有创造出这些现金的能力。
按照过去3到5年的增速,比如有息负债的增速和货币资金的增速都非常高,或者绝对值都非常大,一般来说是不正常。
母公司报表会更加真实
4,聪明投资者:除了存贷双高,如何辨别关联交易的风险?
分析师:主要通过辨别合并报表和母公司报表的差异。
康美药业的关联方比较多,而且交易的复杂程度比较高。康美药业的参控股公司数量,公司在2013年参控股公司的数量是36家,到2018年6月份,变成了 125家,在差不多五年的时间内翻了三倍。
而且参控股的这些公司,大部分都是和医药业务没有任何相关性的东西,地产、教育、科技、芯片,导致母公司报表和合并报表的口径相差非常大。
但二级市场投资者可能没几个人有闲情雅致看母公司报表,大家一般只关心合并报表,因为最终的净利润和收入以合并报表为准。但母公司会和子公司做一些合并的往来抵消以后,才出合并报表。
有时候母公司财务报表的一些科目和合并报表的差异巨大,母公司报表往往会更真实,因为肯定有一些东西没有办法隐藏。
但在合并层面上,通过一些关联交易,可以内部抵消,控股的一般没有重大风险,重大风险往往是联营、合营的。
参股15%的公司不会并表,但是他的实际控制人和公司实际控制人肯定不是同一个人。他们很有可能通过种种方式转移公司利益,这就是潜在关联交易,因为这些参股公司理论上都不叫关联方。
大家可以看一下康美药业的母公司报表与合并报表的其他应收款,差异非常多。母公司财务报表,其他应收款有79亿,但在合并层面的其他应收款变成了1.8个亿。
从合并层面看起来好像没有关联交易,但是如果去看母公司财务报表,就会发现其他应收款金额巨大,很多关联交易不通过收入和应收账款,而是通过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科目。
利润质量低的公司
就是碎钞机
5,聪明投资者:康美药业每年披露的年报都赚了不少钱,这些钱都去哪里了?
分析师:这是公司的利润质量的问题。利润质量可以看成,公司长期把净利润转化为自由现金流入净额、经营性现金流入净额的比例。
如果长期来看,利润没有办法转化为现金流入,利润就是无效的利润,要被大幅打折的,这种是不可持续的利润。
从2013年到2017年,康美药业的净利润增速非常高,每年的复合增速差不多30%,再去看经营性净现金流入,2013年到2017年不增反降,这说明净利润可能并没有转化为经营性现金流量。
你可以看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净现比,即用经营现金净流入除以净利润,比值越高,公司现金流、利润质量越健康,比值越低,利润转化为现金的能力越差。
有的公司可能是负的,长时间来看,净利润不仅不能转化为现金,甚至还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才能维持住净利润,非常可怕,它是一个碎钞机。这和公司的盈利模式也有大关系,大家一定要结合公司所在的行业去看。
从2013年到2017年,康美药业的盈余现金保障倍数都没有超过0.5,而且逐年降低,说明利润没有以现金的方式沉淀下来。
6,聪明投资者:既然没有以现金的方式沉淀下来,那么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
分析师:大家可以看公司的存货、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利润质量差就是没有转化为现金,一定是转化为了其他东西,这些东西大概率可能是存货、应收账款、应收票据。
凡是有可能涉及到资产减值损失的科目,是公司最有可能去沉淀的科目。这些净利润都应该计提为减值损失,但是没有计提,以这些方式存在于资产负债表上。
在2013年,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的总和只有18亿,但到2017年,增加了两倍到46亿左右,每年增速差不多40~50%,而且持续了过去五年,基本都转化为了应收账款,并没有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损失,净利润看起来非常漂亮。
但应收账款是数目巨大,有一些长期应收账款没有按照比例去计提坏账准备。
在2013年,公司的存货只有37亿,到2017年,公司的存货是157亿。不到五年的时间,存货差不多翻了接近五倍。
康美药业的收入增速没有那么高,但是存货一下子暴增,暴增意味着库存积压,或者和主业不相关的东西,沉淀在了存货里。
理论上,这些东西已经不能够再为公司产生经营性现金流入,存货这么高是不合理的。因为存货和成本有结转关系,已经卖出去的不叫存货,叫成本,存货这么多可以理解为库存的积压,滞销卖不出去,但是又不计提存货减值,净利润看起来非常漂亮。
7,聪明投资者:157亿元的存货是如何构成的?
分析师: 2017年底,157亿存货里面,75亿都是库存商品,滞销卖不出去,有人说中药材越放越值钱,但是存货的计价是成本和市价孰低法,就算在市价非常值钱,放在存货成本里面,永远都是以成本价格来计算。
32亿是消耗性的生物资产,其他的开发成本和开发产品是40亿。药企为什么有开发成本,这一般是地产企业才有,那康美药业可能从事一些和主业不相关的东西,导致存货有巨额的增加。
存货和应收的账面价值一直在大幅增加,这是非常不正常的现象。利润质量低,主要转化为了存货和应收账款两个科目。
收入确认需满足五大条件
工程收入操作空间非常大
8,聪明投资者:上市公司如何确认一笔收入的?
分析师:每家公司的收入确认条件都会有所不一样,但会计中有五大确认条件的原则。
首先,企业应该把商品所有权的主要风险、报酬是转移给了购货方。假如签了协定,要求货物到达了客户的手中才能满足确认条件,哪怕货物已经发出去了,已经收款,但只要货物还没有到达客户手里,就不能确认为收入。
第二,企业已经对售出的商品没有继续的管理权和控制权,所有的风险基本上已经全部转移给购货方。
第三,收入的金额可以可靠计量。在卖出商品的时候,价格不是模糊的。譬如预收款和收入有本质区别的。
预收款未来也会转化为收入,但是本质上是负债,因为风险还没有完全转移给客户,它不满足收入确认条件。
第四,相关的经济利益大概率会流入企业。但有时候很多企业会虚构收入,这笔钱未来大概率是不会回来的。
第五,发生的成本能可靠计量。因为在确认一笔收入的同时,肯定也会发生一笔成本。成本必须要可靠计量,才能确认收入。
收入确认要同时满足五个条件,才能确认为一笔收入。
9,聪明投资者: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无法转移风险,如何确认为一笔收入?
分析师:工程合同和其他的要求有点不一样,工程按照完工百分比来确定。做审计也好、作为投资者也好,工程公司的收入确认,很难怀疑造假的水分有多大。
因为施工进度是肉眼看不出来的。浩大的工程,到底完工了50%还是80%的,无法确认。工程公司收入的可操作空间非常大,收入、现金流有很大不确定性。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张海营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