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国际化挑战 穿越长周期挖掘潜在价值

接受国际化挑战 穿越长周期挖掘潜在价值
2019年05月21日 02:54 证券时报网

  证券时报记者 张国锋

  

  今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提出大湾区要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同时对在大湾区内进行创业投资、构建多元化投融资营商环境等方面也作了明确指示。

  在业界看来,规划纲要将大大提升创投机构的投资效率和创业企业的发展环境。如何把握这一历史契机,在这个未来可期的跨境创业生态体系和资金流动环境中做好国际化、专业化的相关业务发展,成为摆在相关机构和企业面前的一个考题。

  5月17日,在由证券时报社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创业投资高峰论坛上,深创投香港公司负责人余化良、毅达资本投资顾问戴华坤、澳银资本董事长熊钢、越秀产业基金总裁卢荣、昆仲资本创始合伙人姚海波和山行资本创始合伙人徐诗,齐聚“粤港澳大湾区:全球创新高地建设的新尝试”圆桌论坛,并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既充满信心也理性看待

  在参与讨论的嘉宾当中,大多对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卢荣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内聚集了一批全球顶尖的高校,还有很多国家级和省级的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的科研基础实际上远超人们的想象,这让他对粤港澳大湾区充满信心。在他看来,这种科研力量就是科技创新的源头。

  姚海波则直言,在以深圳为代表的粤港澳大湾区中,过去涌现的创新类型都是属于硬科技、前沿技术等技术创新。这与硅谷、北京等时常会涌现一些商业模式创新的形式不同。“深圳本身存在很多优势,比如深圳政府对初创企业每年扶持资金就接近260亿元,当中并不包括过去一些创业公司配置的服务资金,这个力度远大于其他地方。”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除了规划纲要出台,仍处于一个效应的状态。”戴华坤从客观的角度分析,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效应仍没有细化到某一个产业当中。不过,从产业的角度来说,粤港澳大湾区会引发投资机构的变化,原来很多PE(私募股权投资)/VC(风险投资)由于原始投资周期较长,很少进入基础科技研究领域。

  不过,余化良表示,除了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之外,粤港澳大湾区还存在其他比较明显的痛点。第一,粤港澳大湾区没有一个名义上的领头羊,最后需要市场来决定话语权。第二,区域内的互联互通仍有许多问题,包括征信系统,这部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熊钢也表示,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各个地方发展仍不平衡,如果从区域内的产业基础来看,深圳在创新等各方面都是比较领先的,目前区域内的重心仍然是深圳。一个地方如果产业要升级、技术要创新,离不开一个非常好的商业环境、创新资本以及创新的行业和大企业,只有具备这三个要素,才能形成一个很好的产业闭环。

  主动拥抱国际化

  提升专业能力

  对于本土创投机构和创业企业而言,又该如何把握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

  在当前的时点下,卢荣认为,全球化是必然发展的趋势,但从做投资的角度来说,他强调要“谨慎一点”。“比如生物医药的投资,很多是投资一些海归回国创业的项目。

  余化良则强调,如何穿越长周期、发现潜在价值、找到自己的定位、落点未来,都是创业者和投资人不可回避的问题。

  戴华坤也指出,在长周期当中,关键词是“耐得住寂寞”。对于创投机构来说,要更多跟科学家交朋友,跟他一起成长,这也是一个挑战。其次,创投机构要在专业上下功夫,提升行业和产业的研究能力,提升对创业企业的赋能能力。

  熊钢认为,从全球范围来看,在深圳实现一个技术的落地效率是最高的,这与深圳过去承接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落地角色有直接关系,它有高端制造、硬件科技、软件开发的基础,可以承接最先进的、最新的一些创业团队落地。深圳的GDP结构当中,约90%都是来自创新行业或者高端制造业,这是非常合理的经济结构。

  对于国际化,姚海波表示自己非常乐观,“我先后投资了非常多的海归创业企业,带他们到全国有最优惠政策的省会城市去看,最后所有人不约而同选择了深圳。我觉得大湾区这张牌,我们会长期打,长期支持海归。”

创投 戴华坤 卢荣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6-11 元利科技 603217 54.96
  • 06-11 松炀资源 603863 9.95
  • 06-04 卓胜微 300782 --
  • 06-04 国茂股份 603915 --
  • 06-03 红塔证券 601236 --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