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打就要打回去”

“被打就要打回去”
2018年12月10日 00:41 证券时报网

  【缘木求鱼】

  只要不戴有色眼镜,相信不会有人对“打回去”的回答大惊小怪。

  木木

  

  李玫瑾,中国公安大学的教授,研究的主要方向是犯罪心理学。好些年前,因为经常被央视的《今日说法》节目请去做点评嘉宾,渐渐就有了名气。

  后来,因为在电视上对药家鑫犯罪时的心理进行专业分析,李玫瑾的名气一夜之间“暴增”不少,汹汹舆论,估计给李教授造成不小的压力。时隔多年之后,我们回头再看,就会发现李玫瑾当年的言论,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妥。因为站在犯罪心理学专业的角度,像药家鑫这样的罪犯,显然都有很大的心理问题,而这样的心理问题,有许多也确实缘起童年的阴影。

  但是,很不幸,李玫瑾话音甫落,立即骂声一片。这也一点不奇怪。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情经常有,即说话者想要传达的意思、想要达成的作用,在听话者那里往往很难准确接收和实现;往往是你说什么并不重要,我听到什么或者听出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这就难怪李教授的专业评论,会被听者品出为药家鑫开脱的味道了。

  听者对别人说的话断章取义或者任意歪曲,当然有听者自己的责任。剔除存心不良者的因素,许多人在听别人讲话的时候,往往都带了很强的心理暗示,只要是自己想听的话或者想品出来的味道,一般都印象深刻,而且马上能进入自己的思维程式里铺陈开来,遐思千里,哪怕挂一漏万也毫不在意。这完全是以自己的需要为取舍的标准,言者所言倒无足轻重。

  除了听者自己有责任外,传播者的责任也不小。跟听者的毛病差不多,许多时候,传播者也是只传播或多传播自己想听的东西,对那些自己不喜欢的言论,也是不传播或者少传播。就人性的角度讲,这倒也可以理解,明明是不喜欢的人,说的话也一点不入耳,为什么还要替这个人四处宣扬呢?不过,虽然人性可以理解,但总由着性子乱来,伤害也一定会由个体而及整个社会。这就是先贤总是强调“兼听则明”的出发点。

  这个道理,许多专事传播者或者兼事传播者其实也懂,但私心作祟,碰到能“出彩”的事情,往往就把持不住。还拿李玫瑾说事。前些日子,李教授又火了一把,因为有人又给出了惊心动魄的“大标题”:孩子被打就要打回去?标题这么做,单从技术的角度看,无疑挺出彩,但明显带了挑事儿的味道;再结合李玫瑾的原话以及说话的场景,肯定就是制造话题无疑了。

  李玫瑾在做客央视《开讲啦》的时候,被主持人问“如果孩子被(幼儿园其他孩子)打,您支持打回去吗?”李玫瑾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又很详细地说了很多,比如教自己的孙女揪住对方耳朵,比如孩子要加强体育锻炼,比如要学会自我保护。只要不戴有色眼镜,结合李玫瑾全部言论和当时说话的情景,相信不会有人对“打回去”的回答大惊小怪。

  在幼儿园里,在老师的管理、照护之下,一个小孩能动手打另一个小孩,出发点无非两个,一个是情急之下的偶为之举,一个是被娇宠惯坏的习惯行为。从心理学专业出发,无论哪种情况,“打回去”,都是治病救人的最恰当选择。对前者,及时“打回去”,一般都能立即掐灭对方心中“用暴力解决问题”的萌芽;对后者,及时而有效的“打回去”,起码能起到一定的矫正或迟滞作用,使那个恃宠而骄的“小朋友”在“邪路”上狂奔的脚步慢下来或者从此“改邪归正”。

  当然,“打回去”的方法多种多样,这就需要家长的智慧了,如果自己“打不回去”,也一定要寻求老师或家长的帮助,而绝不能毫无作为。古话说得好,“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三岁和七岁,确实是人生中的关键节点。从小就养成了回避问题的习惯,随后的漫漫人生路上,难道能这么一直回避下去吗?小孩子如此,成年人也一样。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李玫瑾 听者 药家鑫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12-27 华培动力 603121 11.79
  • 12-18 紫金银行 601860 3.14
  • 12-13 青岛银行 002948 --
  • 12-12 利通电子 603629 --
  • 12-04 爱朋医疗 300753 15.8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