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国生态小康指数88.1 :垃圾分类取得新突破

2019中国生态小康指数88.1 :垃圾分类取得新突破
2019年05月07日 13:38 小康

  2019中国生态小康指数88.1 :垃圾分类取得新突破

  在目前为止已经威胁人类生存并已被人类认识到的环境问题中,最让受访者担忧的是淡水资源危机和垃圾成灾。围绕着环境治理的各项工作,我国正构建起一个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治理体系。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刘彦华环境污染问题既是发展问题,又是民生问题,直接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效。2019年4月,《小康》杂志联合国家信息中心,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对我国“生态小康”进行了调查。综合调查结果和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监测数据,得出“2019中国生态小康指数”为88.1分,比上年度提高7.0分,创下了该指数自2005年首次发布以来的最高涨幅。

  中国生态小康指数的评价主要是从对周边环境状况评价,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律法规体系评价,环境保护的政府投入、执行和效率认同度,环保意识与参与程度的自评,生态环境保护前景预期等五个方面进行的。在本年度中,五项细分指标得分分别为85.3分、94.5分、84.2分、89.7分、93.8分,分别比上一年度提高了7.8分、2.5分、8.9分、8.1分、3.9分。

  虽然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正在持续改善,但是生态文明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八成受访者正在受到空气污染的威胁“2019中国生态小康指数”调查显示,面对“您认为一个宜居的城市,在生态环境方面应该包括哪些因素”一题,96.4%的受访者选择了“新鲜的空气”,得票率比排在第二位的“充足的绿地和公园”和排在第三位的“整洁的街区”分别高出了29.2个百分点和36.9个百分点。

  而在“严重威胁公众的污染种类排行榜”中,“空气污染”再次蝉联榜首,86.5%的受访者表示正在受到空气污染的威胁。

  蓝天保卫战在我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七大标志性战役中排在首位,也最受关注。据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提高了1.3个百分点,达到79.3%,PM2.5浓度同比下降9.3%。

  “总体来说,一年多来,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展和成效不错。尤其是京津冀地区,城市空气质量改善明显且快速。”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宋国君在接受《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采访时对我国蓝天保卫战近一年的表现予以了肯定。在他看来,空气质量改善主要得益于排放控制。

  宋国君分析称,空气污染源分为三类,即固定源、移动源和面源。固定源是指任何连续或间歇排放空气污染物的排气筒,主要是工业固定源和民用取暖固定源,包括法人和自然人拥有的固定源。在我国,主要是企事业机构的固定源。移动源包括路上机动车和路下移动设备,也包括飞机、火车、轮船等。面源主要是除了固定源和移动源外的无组织等污染源,在管理中,也可以将一些小型固定源等作为面源管理。“一般来说,固定源是排放控制的重点,尤其是一些大型的固定源,其污染物排放量大、治理的成本较低,是空气质量管理的重点。北京市及其周边地区采取了固定源的排放控制措施,如关闭、搬迁、清洁燃料转换、直接治理等措施控制主要固定源的排放,肯定取得了效果。对机动车等移动源一直在采取各种措施,但可以肯定移动源排放控制不是空气质量改善的主要原因。面源也普遍采取了一些措施,尤其是对‘散乱污’的小型固定源和面源的治理,主要是关闭、禁止燃煤等措施,应当是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也是近几年花了大力气、最坚决的措施。”

  不过,宋国君认为,我国环境管理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他建议,一方面鼓励排污许可证的研究,尤其是鼓励地方先试先行;另一方面总结归纳面源管理经验,实施专业化和技术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环境治理:既要政府主导,又要激活企业最让人们感到担忧的还不是大气污染。“2019中国生态小康指数”调查结果显示,在目前为止已经威胁人类生存并已被人类认识到的环境问题中,最让受访者担忧的是淡水资源危机和垃圾成灾。

  水是生命之源,我国的“水”存在两大主要问题:一是水资源短缺,二是水污染严重。

  自去年3月组建以来,生态环境部部署了2020年年底前污染防治攻坚战中的七大标志性战役,涉及水污染治理的有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渤海综合治理、长江生态保护修复、水源地保护、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等。截至2018年年底,36个重点城市的1062个黑臭水体基本消除黑臭,实现攻坚战年度目标;保护老百姓水缸子的水源地整治攻坚战也圆满收官,276个地市的1586个水源地存在的6251个问题只剩9个,治理效果显著。

  垃圾成灾的问题更是许多城市的“心病”。不过,2019年初,一个好消息传出——我国已正式启动“无废城市”试点的筛选工作。

  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是“无废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近日,因为垃圾分类,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的德培幼儿园火了。

  自2015年开始,鄞州区德培幼儿园坚持“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在垃圾分类“学区化”模式的大框架下,大力开展垃圾分类教育,充分发挥学生垃圾分类小当家、小督导、小喇叭、小能手、小志愿者的作用,推动学校—家庭—社会良性互动,逐步形成“一本教程”“两工作室”“三项机制”的垃圾分类幼儿教育“德培模式”。德培幼儿园也由此被评为宁波市首批垃圾分类示范学校、市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基地,成为各地相关部门学习取经的样本。

  德培幼儿园只是宁波市鄞州区垃圾分类工作的一个缩影。鄞州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鄞州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与循环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史海良在接受《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垃圾分类工作是鄞州区的一项重点工作,是全区2019年度七大专项行动中品质提升专项行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区主要领导多次批示、多次深入社区督查。鄞州区始终认为,垃圾分类是全面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鄞州的重要突破口,是全区‘二次创业’再出发、‘两高四好’勇攀高,凝心聚力打造‘两高四好’示范区的重要抓手,是提高居民幸福获得感,打造宜居鄞州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市民素养、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的必由之路。”

  据他介绍,鄞州区的垃圾分类工作始终贯彻“垃圾分类没有局外人、没有节假日、没有休止符”这一理念,重点着眼于个人垃圾分类素养的提升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努力打造全民参与、自觉参与、精准参与(三参与)的良好局面。“到2018年底时,鄞州区已经有337个小区开展了垃圾分类,居住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92.5%,机关事业单位、中小学校、国有企业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了100%;市民垃圾分类知晓率94%。城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54.25%,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9%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基本上都实现了2018年的工作目标。”

  史海良表示,2019年鄞州区将工作重点概括为强前端、强合力、强队伍、强保障、强督查、强示范,力争实现全域覆盖、全面提质、全程规范、全类提升的目标。在具体措施上,主要围绕“精准宣传、精准投放、精准收运”三大块,特别是抓好“五大机制、三大行动”,即建立分级包干机制、推广党群联动机制、强化清单作业机制、做优校社结对机制、实施管罚联动机制,开展精细宣传专项行动、设施规范专项行动和体系完善专项行动。

  按照惯例,“2019中国生态小康指数”调查请受访者再次评选出了我国环境治理工作中的七大难题,与往年调查结果不同,本年度,“企业只顾自己经济利益,缺乏社会责任”首次超越“‘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思路还存在”和“地方政府存在利益驱动,执行不力”,排在了首位,近七成受访者选择了该选项。

  按照党的领导和部署,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履行环境保护主体作用至关重要,对此,宋国君给出的一个建议是在深化落实中不断完善环保税。

  已于2018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是我国第一部专门体现“绿色税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单行税法,在宋国君看来,实施环保税是一个根本性的举措,一方面可以倒逼环境监测数据更加真实,另一方面也可倒逼企业提高环保水平。

  (感谢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吕庆喆提供的支持)

责任编辑:鲍一凡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6-11 元利科技 603217 54.96
  • 06-11 松炀资源 603863 9.95
  • 06-04 国茂股份 603915 --
  • 06-04 卓胜微 300782 --
  • 06-03 红塔证券 601236 --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