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风波

  徐惠芬

  最近一个月,国际上出现了很多和垃圾有关的新闻。

  最引人关注的应该是菲律宾与加拿大间的“垃圾争端”。菲律宾要求加方把滞留在菲的近70个集装箱的垃圾运回国,总统杜特尔特为此不惜威胁“宣战”。面对加方“迟迟不行动”,菲方22日称,已找到航运企业将这些垃圾直接运到加拿大领海。这个计划宣布的第二天,加拿大环境部长便称,已找到物流公司将垃圾运回加拿大。

  马来西亚也开始将不可回收的塑料垃圾运回源头国。该国气候变化和环境部长21日称,已将5个装有塑料垃圾的集装箱送回到西班牙。

  5月20日,日本环境省下达通知,要求市区町村一级的焚烧设施积极接纳国内废塑料垃圾。据日本媒体报道,自中国去年1月执行“洋垃圾”进口禁令后,无处可去的塑料垃圾正堆积于日本国内。日本环境省3月份的调查数据显示,国内超三成地方自治体的垃圾量超国家标准,比去年7月的调查翻了3倍。

  澳大利亚“新闻60分”4月中旬播出的节目则显示,由于中国和印度实行垃圾进口禁令,澳大利亚国内塑料垃圾开始堆积,垃圾回收系统面临崩溃。

  这些新闻传递了这样两个信息:一、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开始对“洋垃圾”说不;二,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无处可去的垃圾,尤其是塑料垃圾的处理成为越来越紧迫的问题。

  《巴塞尔公约》最新的修订也让发达国家“脱手”垃圾变得越来越难。本月10日,在瑞士日内瓦,186个国家同意将塑料垃圾纳入《巴塞尔公约》进行法律监管。这意味着发达国家“偷偷”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塑料垃圾将成为历史。虽然美国反对该修订通过,但其仍将适用于美国。

  美国反对不难理解,因为美国正是出口塑料垃圾的大国。联合国数据显示,去年美国向发展中国家出口了15.7万个装有塑料垃圾的大型集装箱。而新《巴塞尔公约》生效后,美国可能将不得不自行处理塑料垃圾。

  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对“洋垃圾”说“不”,对于那些靠大量出口解决垃圾问题的发达国家来说,听起来是个噩耗,但也未尝不是件好事。

  英语有句谚语“Out of sight,out of mind”——意思就是“眼不见、心不烦”。这句话用在垃圾问题上很贴切:垃圾再多,只要可以运往其他国家,就不会对垃圾问题有切身体会。焚烧也好、填埋也好、倾倒也好,都在遥远的国度发生。若所见的街道干净、所闻的空气清新,即使有良好的环保意愿,估计也很难有紧迫感。

  现在则不同了。当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对“洋垃圾”说“不”,发达国家不得不自行“消化”大量垃圾。就像前面提到的,澳大利亚、日本已经开始出现塑料垃圾堆积的状况。

  在这种压力之下,这些国家不得不尽快想出应对办法。除了增加垃圾处理设施外,自然也会考虑加大垃圾的循环利用,并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

  很多国家已经开始行动。

  英国政府22日宣布,打算从明年4月起禁用一次性塑料吸管、搅拌棒和塑料棒棉签;日本政府打算在2030年以前减少25%的塑料垃圾,同时倡导使用生物塑料产品;欧盟决定从2021年起禁止使用包括一次性餐具等在内的一次性塑料制品……

  在笔者看来,虽然“限塑令”是发展趋势,但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拒收“洋垃圾”,也给许多发达国家制造了一种紧迫感,从而加快了“限塑令”的出炉。

  同为地球村的居民,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产生、加大垃圾的循环利用,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而不是把垃圾运到其他国家。所以,发展中国家对“洋垃圾”说“不”,即使对发达国家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6-11 元利科技 603217 54.96
  • 06-11 松炀资源 603863 9.95
  • 06-04 卓胜微 300782 --
  • 06-04 国茂股份 603915 --
  • 06-03 红塔证券 601236 --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