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会满:应高度重视居民储蓄率持续下降问题
记者 李国辉 金融时报
本报讯 记者李国辉报道 3月24日,工商银行董事长易会满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8”经济峰会上表示,应该高度重视居民储蓄率问题,防止居民储蓄率过快下降引发的经济金融风险及连锁效应。易会满表示,2010年以来,我国居民储蓄率持续下降,成为拉动国民总储蓄率下滑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储蓄率下降还伴随着居民家庭杠杆率的快速提升,2013年到2017年家庭债务占GDP的比重由33%升至49%。
对于居民储蓄率持续下降以及居民家庭杠杆率的快速提升,易会满认为有三个重要原因。一是金融脱媒与利率市场化加快了居民财富多元化配置;二是金融科技背景下互联网理财的兴起加速了存款分流;三是房地产吸引了家庭大量资金流入。
对于居民储蓄率过快下滑所带来的影响,易会满认为,首先,居民储蓄率过快下滑不利于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40年来,高储蓄率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没有高储蓄率就难以支撑银行信贷和全社会投资的持续较快增长。若居民储蓄率过快下滑,势必会带来债务偿还负担上升,增加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其次,储蓄的多渠道分流,尤其是通过一些互联网金融平台形成空转、拉长链条后,不仅造成了金融资源配置的碎片化和低效化,而且抬高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再次,储蓄率过快下滑会加大流动性风险,影响货币政策传导。一般储蓄存款占到大型银行总存款的一半左右。如果未来银行储蓄存款增长面临“枯竭”或“负债荒”成为常态,则会放大货币市场的波动,影响金融市场稳定性和货币政策传导效应。
易会满建议从三方面应对储蓄率过快下降。一是回归资管业务代客理财的本质,打破刚性兑付。二是进一步正本清源,把握金融服务的实质和技术发展的本质,厘清货币基金的真实属性和功能边界,杜绝监管套利,强化持牌经营,控制杠杆比率,严格流动性管理,引导其规范理性发展。坚持商业银行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主渠道作用,发挥其稳定金融市场和社会融资成本的“压舱石”作用。三是加快推进银行资产证券化进程,完善配套政策,盘活信贷存量,增加资产流动性,这也是推动直接融资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