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从中海油并购优尼科我们能看到什么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12日 09:34 金时网·金融时报

  宋海蛟

  中海油的收购要约撤回之后,雪佛龙作为优尼科公司惟一收购方,8月10日顺利的完成了合并计划。中海油对优尼科的收购战至此划上了句号,但中国的跨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绝没有结束,相应的,欧美等国家还会继续阻挠我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所以总结和反思中海油等开拓性的中国企业的并购案例,对我国适应并走向经济全球化意义深远。

  和平与发展早已取代了军事竞争,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趋势。这样,经济实力已上升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微观到企业个体,跨国公司就成为直接反映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以美国为例,由于其在世界范围内牢牢控制着经济领域的主导权,因此全球惟一“超级大国”的名号从未旁落。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日本,向美国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标志就是钢铁、汽车、电气以及高新技术领域企业的异军突起。通过跨国并购等手段,日本企业的规模、效益和水平迅速提高,国际地位也大幅提升。然而此时的美国,正是通过政府在汽车等领域的限制措施,使美国企业从日本企业手中重新夺回了世界市场的主导权,美国的国际地位借此进一步得到巩固。

  也正是日本等国企业迅速崛起的“前车之鉴”,美国等发达国家意识到了“得经济者得天下”的道理,在本土企业的技术转让、破产并购等问题上愈发的谨慎。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后发劣势和后发优势同样明显,企业通过“走出去”来做强做大的战略意图,极易被发达国家以种种借口加以阻挠,中海油、海尔等并购案例就可以清晰的看出这一点。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走出去”战略无法实施,而是要在走出去的时候更多的注重细节、方式和技巧。

  在国际并购中有这样一句话“细节决定成败”,中海油和TCL等企业并购的前前后后充分的反映出这句话的分量。中海油在此次收购过程中,时间的拿捏、游戏规则的了解、利用媒体来影响政府和公众等细节上的败笔,最终累积为收购案的全盘被动。

  TCL在并购汤姆逊和

阿尔卡特时,从谈判、业务和文化整合,再到公司运营和管理,所有环节上对细节的疏忽都令TCL损失惨重。TCL并购阿尔卡特,从接触、谈判,一直到签署协议,全程不足3个月。然而,并购完成半年之后,公司本部派驻人员还不足10人,阿尔卡特的人员配备和运营状况原封未动,整合毫无进展,公司大幅亏损自然不可避免。

  在方式和技巧上,中海油以及政府部门也有很多地方值得商榷。面对美国政界和并购对手打出的“政治牌”,意识形态和企业模式的差异本身就陷于被动的中海油,更多的应强调并购案中的商业价值,以及并购后对企业股东的良好回报,并结合实际行动来劝说和造势,如引入国际背景的战略投资者等。但是,中海油强调商业性的同时,政府部门却出面澄清并购的非政治性,这令中海油的处境异常尴尬;再有,在最后一刻出牌的中海油,对优尼科股东游说缺乏时间和精力,高价没有换来股东的认同显示出我国企业在进行游说和谈判时缺乏技巧的“短板”。

  另外,收购的目的性也一定要非常明确,这就要求公司收购前在调研、考察、分析等方面要狠下功夫。在近期刚刚完成的罗孚并购案中,急欲获得

知识产权等核心技术的南汽,并购之后却要面对上汽已买断罗孚75、25的技术,日本本田公司也已悄然撤走罗孚45的设计图纸等问题,都凸显出我国企业在进行收购时的盲目性。

  “走出去”战略对解决我国逐渐紧张的

能源问题、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和管理水平、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很多大型企业的管理、规模和效益已位于世界的领先水平,具备了进行跨国并购的实力。我国企业今后应选好跨国并购的突破口,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总结。相信,在世界企业界“中国声音”将会愈来愈嘹亮。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