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中海油竞购优尼科 > 正文
 

中海油撤优尼科收购要约无碍中企在海外投资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4日 11:46 新华网

  新华网专稿:从6月份开始竞标收购优尼科公司起,中海油曾以超过雪佛龙15亿美元的报价格参与竞标。但是7月份,雪佛龙以171亿美元现金加股票的方式卷土重来。对此,中国海洋石油公司2日宣布,在目前情况下继续进行竞购已不能代表股东的最佳利益,中海油决定撤回其对优尼科的收购要约。关注这起竞购事件的观察家们认为,它不仅仅是“钱”的问题,美国有关当局的无理干预是中海油作出上述决定的主要原因。

  中企仍将继续实施拓展海外市场战略

  中海油公司在一份声明中说:“尽管我们不情愿,但不得不撤回我们的报价,这对优尼科的股东及员工来说无疑是非常不利的。”就在中海油决定撤回其对优尼科的收购要约之际,纽约股票交易所中海油的股票上涨3.99美元,达到73.33美元,而优尼科的股价下跌24美分,达到64.13美元。

  有观察家指出,这场竞购战不仅仅是钱的问题。一些美国议员决心破坏竞标案,在他们看来一家中国公司收购一家美国石油公司可能会威胁到美国的国家安全。美国的某些政治家甚至诬蔑称,这次交易是中国对美国石油资产的掠夺。

  更有甚者,关于中海油收购优尼科公司,美国政府确定了这样的方针:一旦中海油收购优尼科成为定局,那么,就由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就其对美国安全保障方面的影响展开讨论,并迅速采取对策。

  美众议院为了阻止中海油收购优尼科而通过了相关法案,其时间是在中海油刚提出优尼科收购案8天之后的6月30日。参议院也于7月20日通过了相关法案,而这些相关法案是限制外国企业收购美国企业。观察家们指出:美国会的无理干预是中海油决定撤回其对优尼科的收购要约的主要原因。

  法新社就中海油决定撤回对优尼科的收购要约发表评论说,投资者对雪佛龙以低于中海油竞价的价码收购总部在加州的优尼科公司并不高兴。《华尔街日报》也援引述美国学者的观点报道,美国会对于这起竞标案的干预方式,从整体而言,对于美国的经贸及投资方面是无益的。

  关注这起竞购事件的观察家们注意到,中海油在宣布决定撤回对优尼科的收购要约的同时,并没有排除今后竞标海外公司包括美国公司在内的打算,称公司将“继续与世界各地的企业及国家紧密合作”。

  中海油公司的声明说:“为此,我们将继续实施既定的发展战略,保持公司的持续增长,为股东创造更大利益。”

  中企拓展海外市场仍须历练

  中海油决定撤回其对优尼科的收购要约和此前中国海尔公司放弃收购美国家用电器制造企业美泰公司的努力,以及中国华为公司在美国的艰苦创业表明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艰辛和不易。

  西班牙《数码报》日前以《中国公司海外发展任重道远》为题报道了华为公司闯荡美国的历程:

  2001年3月,一批来自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管理人员在美国达拉斯郊外高速公路旁的一栋办公楼里租用了一层楼面。他们的任务是:利用该公司低廉的价格从思科系统公司和朗讯科技有限公司争夺客户。

  时至今日,这一目标仍未能实现。作为中国最大的电信设备生产商,华为公司没能与包括西南贝尔公司、南贝尔公司等美国大型电话公司达成任何协议,只不过是从一些小型公司那里获得了几项合同。

  华为公司北美业务开发经理白毅说:“这比我们预计的时间长了很多,在了解美国市场方面,我们还有许多东西要学习。”

  由于国内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同时又希望打造出自己的跨国公司,中国政府鼓励本国的龙头企业到海外发展。然而,华为公司在美国市场迄今为止的经验证明,中国要将其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转化为先进的全球竞争力仍然是任重而道远。

  由于缺乏营销经验,华为公司一直在为其品牌在美国市场上得到承认而努力,但该公司为了开展美国业务而使用的新名字使客户感到困惑。华为公司派到美国的管理人员在适应美国文化方面遇到了困难。该公司以低廉的价格赢得市场份额的模式在其他国家获得了成功,但在美国市场却不见成效,电话公司与设备供应商之间长期的业务关系是美国市场的特点。

  华为公司在美国的挫折与它近来在其他海外市场取得的进展形成了鲜明对比。从中东到拉美,以及最近的欧洲,华为公司从德国的西门子公司、法国的阿尔卡特公司等国际行业巨头手中夺走了许多业务。全世界范围内去年共为第三代无线通讯网络(3G)颁发了19项经营建设许可,华为公司参与建设的就有14项。英国电信业巨头英国电讯有限公司最近同意华为公司参与建设总投资为190亿美元的基于互联网的电信网络。

  作为一家由员工持股的企业,华为公司去年得到了中国国家开发银行100亿美元的信贷,还从中国进出口银行得到了6亿美元的贷款以扩展其海外业务。

  但华为公司进军美国市场与其他中国企业的做法有一个显著的不同之处:其他中国企业试图并购美国企业,而华为公司则是要在美国获得更多的新客户。

  当华为公司2001年进入美国时,公司管理层试图尽快融入周围环境。在美国业务启动后不久,华为公司管理层就发现,美国人很难正确念出华为公司的名字。公司决定为其美国分公司起一个新名字。

  虽然美国人现在可以更容易地念出华为公司的新名字,但公司却出现了两个品牌。白毅说:“我们要向客户解释‘华为’是什么,新名字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这就很浪费时间。”华为公司没有为推介新名字做太多工作。

  华为公司承认,为打入美国市场所做的准备工作很不充分,在这个市场,有时候价格优势并不足以获得订单。


  爱问(iAsk.com)中海油 相关网页约441,184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