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寄语

责任立己,制度立国

无论人类有多大力量,都无法改变一个事实:地球是圆的,而且它每时每刻都在旋转。

这个事实提醒我们,世界总有一面,你不曾看到。或者说,你看到的,只是小小的、窄窄的一面。

而且,那些看到的,往往会阻碍你体验一个更大的世界。

这个逻辑又提醒我们,重要的不是改变世界,而是改变自己;不是超越别人,而是超越自己;不是对外炫耀或指责,而是对内反思。

安安静静地反思。细致而重要的声音,才会从心底慢慢浮现。

我们,我们中国,只要一提到这个名字,似乎总是和鸿篇巨制的叙事、浩浩荡荡的进军、改天换地的使命关联在一起。

然而,不知不觉中,我们可能会忽略一些微妙而深刻的变化。

……

国家的力量越是强大,官员的愿望越是宏大,越是需要制约。制约,就是用制度,提供约束。
  我们有力量。但我们知道,如何让自己的力量不至僭越,不会偏执,而经得起科学的检验、理性的检验、民主的检验、时间的检验吗?
  托马斯·潘恩说过:“宪法先于政府,政府只是宪法的产物。一国的宪法并不是政府的法令,而是人民组成政府的法令。”
只有从力量的崛起演进到制度的崛起,从市场的崛起演进到法治的崛起,文明才能真正与我们相伴。
  我们渴望一个负责的时代。对自己负责,对国家负责。
  责任立己,制度立国,乃是大国的王道。

[全文] [滚动] [评论]

善政之道

两难

  两难,是近两年中国决策者频繁使用的一个词。当越来越多的现象表明,传统发展遭遇瓶颈,社会两难问题增多时,我们必须直面和正视问题。能否通过转型,穿越两难,事关中国未来。
  如果只停留于数据指标的增减,两难将会更多,而且无法求解。只有探寻问题的本质,实事求是,立足长远,打破羁绊,症结才可得解。
  科学发展、深入改革、走向包容,这些关键词,为难题破解提供了方向,从方向中寻找思路,需要我们回归基本面。中国意识、民主法治、私产保护、权力制约、民权尊重,这些基本价值观,是发展趋势,也是走向善政之道的必然要求。

辛鸣:以“中国意识”跨越“中国两难”

近一段时间来,一直高歌突进30余年的中国发展好像越来越步履蹒跚了,一向雄心勃勃的中国社会各层次的领导者、发展者们开始越来越频繁地使用一个词了:“两难”。
  大国崛起,民族复兴、社会转型,不可能没有困难。但“困难”并不必然就是“两难”。“困难”者,戮力同心可攻而克之;“两难”则意味左右不是无可适从。
  可是,当越来越多的现象表明中国社会确实存在“两难”,我们实在有必要对这“两难”做一深入的剖析了。[全文] 

十二五: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周天勇:未来30年应搞清如何共同富裕

2010年的中国,正处在历史发展的关节点上:在外,后金融危机时代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难以为继;在内,人均GDP将达4000美元的关键期,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对改革的期待与焦虑等各种因素相互影响和胶着。
  如何缓解压力和探求动力?人们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及“包容性增长”等关键词都充满期待。
  “科学发展观”就是讲几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一提法意味着,今后五年的发展要有很大变化。[全文]

十二五:体制改革

江平:经济体制改革不能孤军前行
江平:经济体制改革不能孤军前行

在全球经济似暖还寒,中国发展“两难”增多的今天,“改革”依然是被提及最多的字眼,也成为这个时代最鲜明的特点。
  作为一位长期关注中国改革,并参与了中国法治建设的知识分子,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80岁高龄的江平,仍关注着中国改革进程的每一步,并为此不断呐喊和呼吁……

十二五:财税改革

告别土地财政财力、事权匹配改革迫在眉睫

中国指数研究院最新一份研究报告,令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话题再一次走入人们的视线。报告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105个重点观测城市土地出让金收入总额高达1.17万亿元,同比增长75.2%。
  很多专家认为,土地出让价格上涨是直接推动房价上涨的重要原因。而与此同时,土地出让机制背后的地方财政体制,也开始受到更多关注。

善政

  善政的核心是民生,民生的根本是依法保障人民的权利。《物权法》的实施与推进、人大制度的发展与完善,都是保障民生的切实措施。近日,本报记者就上述有关问题,分别专访了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曙光、复旦大学选举与人大制度研究中心主任浦兴祖教授,以飨读者。

李曙光:公共利益界定应交给独立司法机构

《物权法》是一部发现产权、界定产权、确认产权、保护产权的法律,是整个市场经济的基石。如果一个国家不确认产权、保护产权,市场经济就没有基础。

浦兴祖:中国民主发展关键词是“当真”“用足”

未来的制度走向,由未来的历史条件决定。现在,我们需要的是“当真”、“用足”现有宏观制度的空间。为此,在中观、微观的制度层面应当鼓励探索,鼓励创新。

于建嵘:保障每一个人的合法权益

在现行的政治框架和政治环境下,如何完善基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特别是如何实现人大代表职业化,是比较稳妥的现实选择。

秦晓:增长为谁?

现在讲“和谐社会”,这是非常好的认识,我们需要更深入地去挖掘它的内涵,然后用一些制度去保障。
  走到今天,我们的经济制度建设很快,总的来说很成功。但法治的制度,价值、道德方面的建设,还不够,需要努力。

走向包容

  源自100年前的贫困消除理论探讨,在进入21世纪后演化为“包容性增长”。2010年的秋天,胡锦涛主席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提出要实现包容性增长,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十二五:中国城镇化之路

  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科学规划城市群内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缓解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压力,强化中小城市产业功能,增强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推进大中小城市交通、通信、供电、供排水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

刘鹤:中国城市化的全球地位和均衡模式

中国城市化将是未来20年驱动中国经济甚至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明确的城市化战略能够推进稳定扩大内需、防止资产泡沫和抑制产能过剩,是中国短期宏观经济政策和未来中长期政策的重要结合点。
  换句换说,未来20年驱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力量只有两个,中国的城市化和发达国家高技术的扩张。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面临的现实课题,是稳定扩大内需、防止资产泡沫和抑制产能过剩。[全文]

包容性增长

汤敏:包容性概念更为宽泛,它强调增长本身就是机会均等。

温铁军:中国在包容性增长方面尽管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总归是起步了。

竹立家:包容性增长的深刻内涵在于人民权利的实现。

  我们要推进机会均等,而不是强调收入分配均等。否则,就会产生误导,产生政策偏向。

安居之路

未富先老的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感受到老龄化社会的沉重包袱。

政府在生二胎问题上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如果依然严控,可能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另一方面,放开又担心出现过度增长。

在已经到来的老龄化危机中,如何抓住“危”中之“机”,如何挖掘老年产业的“银元”和规模更加庞大的第二次人口红利,对于21世纪的中国至关重要。

区域经济

中西部城市化

产业大转移:全球知名代工企业富士康公司从珠三角的深圳、东莞地区,向中国经济腹地河南、重庆、四川、湖北等地区的转移。

  内部的城市化增长、外部的产业链内移,将会使得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分化。实际上,每一次产业链大转移的时候都会出现未来几年新的经济领跑者。

悦增长

首先,是绿色增长、清洁增长、符合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要求的增长。
第二,是包容性增长,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人群的增长。
第三,是精明增长,如果借用“巧实力”的说法,也可以说是“巧增长”。
“悦增长”,一个能够大大提高经济增长的幸福快乐含量的新增长时代,正向我们走来。[全文]

十二五:中国经济调结构之路

产业结构转型:看起来很美,做起来很难

曾让中国引以为豪的出口制造业,如今已走到了不得不调整的关口,其中的变迁历程耐人寻味。
  产业、居民收入、城镇化,各个方面显示,既有发展模式的扭曲已将中国的经济问题扭成了一个结,牵一发而动全身,没有单一方案能解决现有问题。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我们看到了政府宏大的进一步改革布局。政府将通过区域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城乡结构调整、收入分配结构调整、贸易发展战略调整和需求结构调整这六大调整,来促进中国经济结构的全面转型。

十二五:扶持社会组织

NGO渐入主流

如何形容渐进中的中国NGO(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通常译为“非政府组织”)?或许少不了“悲壮”二字。
  中国的慈善资源还有待开拓,政府、企业和社会,特别是资助型的基金会既要支持民间组织的社会创新,又要敢于为这些创新承担风险。

放弃美国绿卡 在中国搞环保

她叫廖晓义,民间环保组织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主任。
  廖晓义说,应对危机,谈论是重要的,但比谈论更重要的是行动;行动是重要的,但比行动更重要的是方向。而要朝向生态文明的方向,最要紧的还是文化自觉,有了自觉才有自信……

责任大国

郑永年:大国需要有大外交
郑永年:大国需要有大外交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既然已成为第二大经济体,那么在经济上考虑问题,就要有相应的大国责任。
  中国改革开放也没有多长时间,2002年、2003年才提“走出去”的口号,也不过十来年的时间。所以,要成为真正的负责任大国,还有一段时间。[全文]

穿越金融危机的能源外交

近两年,一种被称为“贷款换石油”的协议频繁出现在国人的视野中,外界给予“贷款换石油”的形容词包括: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的利器、中国能源安全的盾牌等。
  确保长期稳定的原油供应是中国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这一目标,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在石油来源以及进口方式上进行调适,其中,“贷款换石油”就是重要一步。

强国金融

强国金融,金融强国。一个代表着现实,一个代表着梦想。
金融战略:充分市场化和有限全球化
金融战略:充分市场化和有限全球化

在目前的国内外环境下,厘清中国金融长远发展的应有逻辑、谋划好今后的具体部署,这既是中国经济伟大复兴中极为重要的关注点和精妙之处,也是让当今世界“中心货币”国家及其他国家能够接受中国历史性复兴所必须要做的“中国宣示”。

大国货币

相比汇率本身的升值,人民币走出国门才是人民币汇率改革中更重要、更有战略意义的一步。

人民币走出去:从结算货币到储备货币

站在“十二五”规划的起点上,人民币如何更好更快地走出国门备受关注。以跨境贸易结算试点为突破,人民币走出国门已经顺利起步,但人民币要从贸易结算货币到真正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仍然需要十分漫长的过程。
  以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为突破,逐步推动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几乎已经成为决策层和学界的共识。
  在一些专家看来,人民币走出去的步伐必将渐行渐近。

资本之路

居民收入的增长也“呼喊”着投资工具的创新,那么在接下来的五年中,金融投资工具应该进行怎么样的创新来匹配居民的收入增长?

“三驾马车”承载财富梦

金融领域最核心的金融创新是大家日常都会运用到的各种金融产品,或者说金融工具,这些为投资者提供服务的主要金融产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用于资源配置作用的基础产品,例如股票、债券;以及为了管理风险而发明的衍生产品,例如期货和期权。
  而面对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中国应该为投资者提供怎样的金融工具?笔者认为,中国目前应该“三驾马车”同时创新:增加用于资源配置的基础产品、发展债券市场和适当运用衍生产品。

金融变革

时值年末,上市银行的再融资如火如荼地进行,拯救“濒危”资本充足率,再踏上规模扩张的征途。

银水思源:中国银行业居安思危

在信贷冲动受控、资本压力空前的2010年,如上警示不绝于耳。监管层、银行家、学术界都深刻地意识到:第一轮改革成功告捷的中国银行业,或许已迎来了又一个关键节点——转型势在必行。
  “未来的银行业必定要是集约式、内涵式发展,以效益和质量为核心的发展模式。”王兆星指出,更加注重发展结构的优化和资本质量的优化,是银行实现盈利并保证安全性的最重要基础和保障。

产业、公司

重塑产业价值体系

产业转型不仅仅包括传统制造业行业结构优化和产品升级换代,还包括新兴产业的推动和兴起。而无论是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还是新兴产业的规划推动,都离不开创新。
  可以说,只有创新才是真正打开产业升级“两难”的钥匙。[全文]

公司治理

对于公众而言,这个纠缠不休的股权争夺战,谁是胜方大概已不重要,也许国美给产业界带来的长远思考与实践价值,尤其是在公司治理方面,将更为关键。
  中国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业时代。国美电器一案,显然有诸多参考价值……[全文]

技术驱动、掘金海外

  • 技术驱动

按照国务院相关文件的界定,战略性新兴产业锁定七大领域: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

  • 掘金海外

这个时代,无孔不入的中国产品正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地改变全世界人们的生活。

商业伦理、食品安全

  • 食品安全

是中国消费者太宽容,还是已经见怪不怪,面对如此频发,甚至夺命的食品安全事件,消费者除了放弃别无他法。

  • 商业伦理

企业伦理是企业能够生存发展下去的基石,有了它,企业能够带着灵魂,拥抱利润。

楼市起落

房地产寻找转型契机

作为一头牵着民生、一头连着经济的特殊产业,房地产自市场化以来,调控政策就一直伴随左右。高峰时,打压政策令其一蹶不振;低谷时,刺激政策使其高歌猛进。
  “总体来说,‘十二五’期间,房地产企业应及时调整自身定位,不断提高产品品质;同时也希望政策制定者不断提高调控水平,对行业及经济形势有更为准确的预见和判断。”

开发商站在战略的十字路口

“史上最严厉的宏观调控”密集出台,让2010年成为房地产最为起伏跌宕的一个年头,大起大落的市场格局,使得开发商必须随之作出果断而又快速的策略调整,复杂的形势下,也只有先知先觉者能够赢得先机。

一个国家的远见

文化之问

他人的心是个政治问题
他人的心是个政治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赵汀阳认为,“政治关乎每个人的命运,即使不关心政治,政治也将每个人卷入,因为任何一种制度安排、社会结构、价值标准都是政治性的。”
  赵汀阳强调,这种关系是处理政治生活的可取视角。他直言其灵感来自中国传统,“不过,没有必要强化中西界限。资源不分中西,优势资源总能够良好结合。”

幸福之问

信仰能改变我们的价值观
信仰能改变我们的价值观

在克服很多消极的东西,不断地接近幸福的感觉。这十多年以来,我一直以“幸福的感觉超过了消极的东西”这种感觉稳步上升。
  我认为有信仰是很重要的,信仰不是空虚的存在,它真实地改变了我们的价值观。幸福感不是因为外面改变了多少,我们外在的经历依然时好时坏,而幸福感取决于你的认识,你怎么看生活,有没有一种理性的坚韧和灵性的支撑。

教育之问

通识之本在于课程质量
通识之本在于课程质量

“大学并不仅仅是创新,更要继承。经典正是那些经过历史检验的精品”
  甘阳主张中西并举,西方经典与中国经典并举。我们现在进入中国的传统经典,都不是从中国的脉络进入的,而是从西方文明的角度来看的,所以不了解西方,实际上也不能真正了解中国,只有在真正进入了西方以后,才能够从西方文明中解脱出来,进入对中国文明的理解。

梦想之问

2011年,点燃中国火星探测的梦想
2011年,点燃中国火星探测的梦想

陈昌亚,俄联合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副总设计师,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中国深空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航天局人才培养先进个人,上海市宇航学会高级会员。
  中国人一定能在2013年底发射自主火星探测器,2015年发射金星探测器,我们将按照集团公司和上级的分工完成好国家交给的神圣任务。